小儿营养不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初步分析与报告
健康教育护理在儿童营养不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健康教育护理在儿童营养不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对营养不良儿童改善情况及体质量指数的影响。
方法整群抽取80例本院收治的营养不良儿童,纳入期间为2020年2月-2022年2月。
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将80例儿童分为参考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健康教育护理),每组均为40例。
比较两组干预后营养不良症状改善情况及干预后体质量指数。
结果与参考组对比,观察组营养不良改善有效率为95.00%,显著更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体质量指数明显更高(P<0.05)。
结论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营养不良儿童营养水平,提高体质量指数,值得推广。
关键词:营养不良;儿童;健康教育营养不良易造成儿童发育迟缓,引发多种疾病,是临床重点关注问题之一。
营养不良最直观的表现即为患儿体质量的下降,伴面部、腹部等部位皮下脂肪减少[1]。
营养不良对处于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而言影响重大,需及时识别并给予治疗和干预。
除了医院干预外,儿童的家庭营养管理也至关重要[2]。
因此,需有效提高家长对于儿童营养管理的认知和能力。
基于此,本研究对营养不良儿童及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护理,旨在探讨对其营养不良改善情况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整群抽取80例本院收治的营养不良儿童,纳入期间为2020年2月-2022年2月。
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将80例儿童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
参考组中男:女=21:19,年龄区间3-8岁,平均(6.62±1.40)岁;观察组中男:女=20:20,年龄区间3-9岁,平均(6.38±1.23)岁。
两组儿童一般资料(平均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全部儿童家属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方法参考组,采取常规微量元素检查及对应补充干预方式,向儿童家长发放营养水平管理手册。
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包括:(1)家长教育,将家长作为本次健康教育护理的主体人群,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环境。
小儿营养不良实施保健与临床指导的效果分析

小儿营养不良实施保健与临床指导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的相关效果。
方法:择取来我院就诊治疗的小儿营养不良患儿为本次研究主体,从中抽选出12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匀分成两组,全部接受常规对症治疗,给予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儿行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对比两组临床干预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干预后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总满意度、健康行为规范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P<0.05。
结论:对小儿营养不良贫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保健方法与保健指导,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改善由小儿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现象,提升了患者的健康水平,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保健方法与保健指导;贫血;儿童;应用价值儿童长期贫血,可损伤大脑发育造成智力低下,生长迟缓。
对于小儿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患者,主要是日常当中营养摄取不当,微量元素摄取不足从而导致的黄疸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限,在降低小儿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与抵抗能力的同时,还会危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因此,针对营养不良小儿贫血的患者,要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
近年来,保健方法与保健指导在营养不良小儿贫血患者当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健康教育和保健方法可以改善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改善营养情况,本研究选择我院122例小儿营养不良患儿,分成两组。
比较两组家长满意比率;营养不良纠正的时间、家长对营养不良的认知、家长对儿童营养干预的认知;护理前后营养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护理纠纷发生率,分析了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的相关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我院收治的营养不良患儿为研究目标,筛选出122例以随机数表法为分组原则,对照组61例,男患儿37例,女患儿24例,年龄2个月—9岁,平均(4.22±1.28)岁,营养不良程度:轻度24例,中度27例,重度10例;观察组61例,男患儿35例,女患儿26例,年龄3个月—10岁,平均(4.38±1.34)岁,营养不良程度:轻度26例,中度24例,重度11例。
儿科营养不良护理PDCA循环案例

智力发育受阻
营养不良对大脑发育产生 负面影响,影响宝宝的认 知和学习能力。
儿科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
喂养不当
家长缺乏正确的喂养知识 和技巧,导致宝宝摄入营 养不均衡。
慢性疾病
长期患有消化系统、呼吸 系统等疾病,影响营养吸 收和利用。
心理因素
宝宝因心理压力、焦虑等 原因产生厌食、偏食等现 象。
儿科营养不良的护理重要性
儿科营养不良护理科营养不良护理概述 • PDCA循环介绍 • 案例分析:儿科营养不良护理PDCE循环实践 • 案例总结与启示
01
儿科营养不良护理概 述
营养不良的危害
01
02
03
生长发育迟缓
营养不良导致身体发育迟 缓,身高和体重不达标。
免疫力下降
营养不良影响免疫系统的 正常功能,使宝宝容易感 染疾病。
方法。
03
案例分析:儿科营养 不良护理PDCE循环实 践
计划阶段(P)
总结词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详细描述
在计划阶段,首先需要明确儿科营养不良护理的目标,如提高患儿的食欲、改 善营养状况等。然后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 、运动建议等方面的内容。
执行阶段(D)
总结词
实施计划、监控进展
行动阶段(A)
总结词
总结经验、优化方案
详细描述
在行动阶段,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成功和失败的 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优 化护理方案,为下一轮的PDCE循环提供参考。通过不断优化 和改进,提高儿科营养不良护理的效果。
04
案例总结与启示
案例总结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为一名6个月大的男婴,因 长期腹泻和体重增长缓慢就诊 。
小儿营养不良临床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

p a t i e n t s s y mp t o ms i mp r o v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 Co n c l u s i o n o T s t r e n g t h e n e d u c a t i o n , r e a s o n a b l e f e e d , a n t i - i n f e c t i v e t h e r a p y , c o r r e c t i o n o f
o f 4 7 0 c a s e s o f ma l n u t r i t i o n i n c h i l d r e n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 s u mma x i z e t h e c a u s e o f ma l n u t r i t i o n a n d t h e c 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 Re s u i t s T h e
结论。加强教育、 合 理哺喂、 抗感染治疗、 纠正电解质平衡 等是治疗小儿营养不 良的主要措施 。 【 关键 字】小儿; 营养不良; 发病原因; 防治措施
【 中图分 类号】R 7 2 3 【 文献标 识 码】A 【 文章 编号】1 6 7 2 — 5 6 5 4 ( 2 0 1 3 ) 0 3 ( b ) " 0 0 2 2 — 0 2
^
I
t
f i , 酉
H 工 NA HE A
LT l - I 工 ND U B T 日 Y
小 儿营立 琼
乐 山市 市 中区护 幼 保 健 院 , 四J I J 乐 山 6 1 4 0 0 0
【 摘 要】 目 的 分 析 小儿 营 养 不 良的原 因 和 防 治措 施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4 7 0 例 营 养 不 良患 儿 的临 床 资 料 , 总 结 营养 不 良的 原 因 和 对 策 。结 果 母 乳 喂 养 、 所 患疾 病 、 先 天疾 病 是 导 致 小儿 营 养 不 良 的主 要原 因 , 经针 对 性 治疗 , 所 有 患儿 症 状 均 有 明 显 好 转 。
健康教育路径在小儿营养不良中的应用

t h n a t h e r o u t i n e n u r s i n g g r o u p o n n u r s i n g j o b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w a s h i h, g t h e c h i l d r e n a n d f mi a l y h e lt a h e d u c a t i o n p a h t g r o u p t h a n i n t h e c o n v e n t i o n l a n u m i n g g r o u p o f t h e n u t i r t i o n l a k n o w l e d g e mo r e i f r ml y . 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f a mi l i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c a n r e d u c e t h e w o r k l o a d o f n u mi n g s t a f f a n d t h e y a n d h a v e h i h g e v lu a a -
护理 实践 与研 究2 01 4年 第 1 1 卷 第 2期
・
81・
健 康教育路径在小儿营养不 良中的应 用
刘
摘 要
佳
黄
唯
长发育过 程 中营养状况 的影 响 , 为儿 童的健康 成长 提供有效 保护措 施。方法 : 选择 2 0 1 0年 7 月
中的患儿家属较常规护理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 , 健康 教育路径组 中的患儿及家属较常规护理组对营养知识 的掌握 程度更加牢 固。结论 : 对 患 儿家属进行营养卫生知识健康教育 , 能够减轻护理工作人员 的工作量 , 提 高家属对营养知识 的掌握程度及 对护理人员 的工作 满意度 , 有利 于提 高患儿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9 6 7 6 . 2 0 1 4 . 0 2 . 0 4 8 健康教育 ; 儿童 ; 营养不 良; 护理
7岁以下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指导的临床效果分析

7岁以下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指导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研究7岁以下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指导的临床效果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收入的小儿营养不良10例,均实施健康教育及保健指导,观察实施前后患儿家属相关情况。
结果:实施后健康知识丰富90.00%、保健行为规范90.00%、护理满意度90.00%高于实施前70.00%、60.00%、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小儿营养不良,需要配合良好的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能够改善患儿家属的知识,并确保行为规范,值得应用。
【关键词】7岁以下;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保健指导小儿营养不良也被称为小儿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小儿长期摄食不足导致的营养缺乏症,患儿会出现各器官功能紊乱、渐进性消瘦等症状,某种程度上会对小儿智力与运动出现影响,不利于患儿健康成长。
充足的营养能够为人体的智力与生理发育提供主要物质基础,小儿在出现营养不良后,为其他疾病创造了条件,直接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将小儿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纳入研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10例我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入的营养不良患儿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确诊为营养不良,家属均知晓本文研究。
男5例,女5例,年龄为0-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0.36)歲。
1.2 方法保健指导:1.护理人员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并明确其病情,并详细介绍患儿发病原因,治疗方式与注意情况。
2.向患儿家属讲解饮食保健方法,并为患儿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使得患儿家属了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3.并发症处理:针对患儿营养不良情况,可能会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的情况,可适当涂抹药物。
由于患儿皮肤长期受到挤压,触碰后会出现皮肤感染,因此需要定时进行翻身,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有利于及时对症治疗。
4.根据患儿病情给与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食物,鼓励患儿食用蔬菜。
分析小儿营养不良保健指导方法的疗效

论著·防保康复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30期小儿是成长阶段的基础时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大,只有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才能保证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
由于小儿年龄小、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发生偏食、挑食、厌食等现象,养成了不良饮食习惯和饮食观念,久而久之出现营养不良情况,或由于母乳喂养缺乏足够营养物质供给、合并急慢性疾病等,营养物质无法有效吸收,导致营养不良[1]。
小儿营养不良对正常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负面影响,会出现体形消瘦、发育停滞、精神不振等症状,需要积极救治。
常规治疗以口头营养宣教及补充维生素为主,缺乏针对性和持续性。
保健指导能够给予小儿及家长全面、连续、针对性的营养指导,有利于提升临床疗效[2]。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指导方法的疗效,现具体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小儿营养不良患儿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
观察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0~6岁,平均(3.1±1.5)岁;对照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0~5岁,平均(2.8±1.4)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经血常规检查显示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下降,也可有血清总蛋白降低,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瘦、食欲减退、肌肉松弛、面色苍白,乏力等;排除由严重疾病所致营养不良。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进行常规营养宣教,改进婴幼儿母乳喂养方法,在小儿常规饮食上增加蛋白质、矿物质的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体质较差者适当服用免疫调剂。
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保健指导:①营养知识教育:医生根据患儿情况介绍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告知家长小儿长期营养不良的危害性,提高家长对本病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容易降低小儿的免疫力及抵抗力、生长发育迟缓等;对家长进行个体化饮食指导,1岁以内小儿提倡母乳喂养,适当食用蔬菜、水果、豆类等营养物质,1岁以上小儿多给予容易消化的饮食,增加蛋、奶、瘦肉等蛋白质摄入;若小儿消化功能较差,可适当给予药物治疗,要求家长在饭前或饭后用药,并监测不良反应,避免发生胃肠道刺激,提升疗效及安全性[3]。
小儿营养不良护理中健康教育路径的价值研究

小儿营养不良护理中健康教育路径的价值研究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小儿营养不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抽取我院门诊部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接收的84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给予观察组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2%,与观察组的95.2%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营养不良小儿患者健康教育路径,不但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标签: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路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小儿营养不良以婴幼儿群体为主要发病对象,多由热量和蛋白质摄取不足所致[1]。
疾病影响和喂养方式不当是当前阶段小儿营养不良产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体重不增、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体型消瘦等,病程较长者,可伴随皮肤干燥、面色苍白、肌肉松弛等表现,对患儿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明显影响[2]。
为探讨安全有效的护理方式,我院对收治的部分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予以健康教育路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84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
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0.4-8岁,平均(5.3±0.6)岁,病程4-22d,平均(13.5土1.6)d,;观察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0.5-8.2岁,病程5-20d,平均(13.8±1.5)d。
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具体措施为:1.2.1 目标确立护理人员需认真观察患儿症状表现,询问患儿家属既往病史、协助完成各项常规检查等措施,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营养不良发生发展的原因;另与我院实施健康教育的工作健康教育經验相结合,在全面了解患儿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制定个性化、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案,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促进目标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营养不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初步分析与报告目的:研究并探討小兒营养不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价值。
方法: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并对两组患者家长的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两组家长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4%,较对照组家长明显更高(P<0.05)。
结论:在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干预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还能有效缓解患者家长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儿童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下,其智力发育、体格发育往往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还有可能会因为免疫功能低下而引发其他疾病,在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中,营养不良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因素[1-3]。
因此,一旦发现营养不良后,应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干预,对其膳食营养进行调节,尽可能地纠正其营养不良状况。
本次研究为了寻求合理有效的营养不良护理干预方法,选取了2012年1月-2015年12月10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干预,进而对小儿营养不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本院门诊儿童保健科随访的10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經膳食营养Z评分法评估,并结合其临床表现(体重低下、消瘦、营养性生长发育迟缓等),被确诊为营养不良。
所有患者家长对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进行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此次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标准操作规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年龄1~3岁,平均(2.07±0.93)岁,其中男29例,女21例;观察组:年龄1~3岁,平均(2.05±0.89)岁,其中男28例,女22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本资料之间的均衡性保持良好,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干扰,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诊断标准根据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采用Z评分法对Z值进行计算,Z 值=(儿童测量值-参考标准中位数)/参考标准的标准差,分别得出年龄别体重Z值(WAZ)、年龄别身高Z值(HAZ)、身高别体重Z值(WHZ)。
Z值+2为营养过剩,WAZ>+2为超重,WHZ>+2为肥胖[4]。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年龄为1~3岁的幼儿;患者的父母或监护人具备一定程度的读写能力及学习能力,且自愿参与研究和调查。
排除标准:患有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及肢体残疾的儿童;患儿的父母或监护人不能接受问卷调查或无法配合研究。
1.4 方法1.4.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主要包括:(1)去除病因: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有效评估,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如针对小儿腹泻可采用肠道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同时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养。
(2)饮食疗法:在患者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其每天进食的食物量和品种,循序渐进,具体为:①热量供应:可在患者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增加饮食摄入的热量,待體重将要恢复到正常水平时,再逐渐减少摄入的热量,避免热量补充过度而致营养过剩;②食物品种增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在饮食中增加一些食物,如植物油、脱脂乳、水果等。
(3)支持、刺激疗法:可外源性补充锌剂、维生素、消化酶、白蛋白制剂。
1.4.2 护理方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在每次患儿就诊时进行病情观察和记录,对患儿的饮食进行一般性指导,加强营养。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根据患儿的营养状况和治疗进展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单,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单进行护理服务,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制定随访计划,指导家长科学的评估方法,由家长每天定时对患儿进行评估,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单上进行详细的记录,记录后家长需每个月带领患儿返院进行一次保健。
在返院就诊时,护士需对家长记录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单进行检查,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临床护理路径表单以时间为纵轴,以护理服务内容为横轴,护理服务内容具体如下:(1)就诊时: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发育检查,并采用Z评分法对患儿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进行积极地沟通,深入了解患儿目前的喂养情况,沟通前,需要了解家长的心理状态,引导家长及时将内心的不良情绪宣泄出,并列举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告知家长无需过度担心,使患儿家长的情绪保持稳定;告知家长关于营养不良的治疗方法及重要性,具体指导如何进行相应的家庭营养保健护理,使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安抚,沟通过程中,语言尽量生动有趣,还可采取一些肢体动作或卡通图片,消除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2)就诊后的家庭营养护理:根据患儿的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计划,给家长发放当月的营养计划表以及儿童营养膳食的宣传手册,宣传手册包含有儿童阶段的营养膳食要点、喂养方法、食物介绍以及注意事项,例如:1岁以上幼儿食物应软、烂、形状大小适中,每天三餐饭,膳食要多样搭配要合理,二餐奶,400~500 mL,1~2岁偏小者可在家长辅助下进餐,水果自己拿着吃,不要再榨汁和打成泥状吃。
2岁以上与成人进餐时间基本同步,餐间可增加点心、水果等。
3岁则完全可以自己进食,对患儿每天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行具体的说明,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叙述,手册中可穿插一些漫画图片;尽量补充必需氨基酸,可通过食用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进行补充,一般情况下应确保每天蛋白质摄入达到0.7 g/kg,如出现贫血,可增至每天1.0 g/kg;根据患儿每天进行活动的情况,对每天热量的摄入进行控制,每天摄入的热量需达到112 kJ/kg,其中碳水化合物需占1/3,其余热量供应来自脂肪;告知家长饮食搭配应尽量咨询专业的营养师和医护人员;详细了解家长对患儿的喂养方法,对其错误认知进行有效识别和纠正,示范、讲解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法。
1.5 觀察指标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LB)、转铁蛋白(TFN),并对两组患者家长的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其中,焦虑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量表总分为0~100分,共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为0~4分,总分=单个条目得分×20×1.25,临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家长的焦虑情绪越严重[5];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共包括25个条目,每个条目的分值为1~5分,总分为25~12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家长的疾病不确定感越强烈[6];使用自制的护理调查问卷对患者家长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十分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等3个选项,护理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7]。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重恢复至正常儿童水平,食欲增强;有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体重未恢复至正常儿童水平,但明显增高,食欲好转;无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得到缓解,体重未出现明显的增长,食欲仍然不振。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较对照组的80%明显更高(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两组家长干预前后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家长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家长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4 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4%,较对照组家长的78%明显更高(P<0.05),见表4。
3 討论营养不良主要是指因肠胃吸收功能欠佳、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营养物质消耗过快而导致机体内营养物质不足,多因慢性腹泻、吸收不良性疾病、食物短缺、喂养不当而导致,临床表现以体重低下、渐进性消瘦、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头发干枯、体弱乏力为主[8-10]。
儿童人群中发生营养不良的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部分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不高,物质条件不足,儿童往往会因营养摄入不足而致营养不良[11-12]。
营养不良往往会导致儿童的生长发育缓慢,还可能会导致儿童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受到微生物的入侵,进而引发炎症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儿童死亡[13-14]。
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对营养不良儿童的干预。
目前,临床上治疗营养不良以饮食疗法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为了避免患者的疗效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还应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15]。
常规的护理措施较为机械化,未能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护理需求,导致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效果欠佳[16]。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有计划地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路径表单,根据表单对不同阶段的护理目标进行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17-19]。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进展制定了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并在就诊时、就诊后对患者及家长实施相应阶段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就诊时对患者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就诊后进行儿童营养膳食的个体化指导,做到有始有终、有头有尾,而在家庭保健过程中,患者家长需根据护理指导和营养计划方案,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搭配,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每天摄入的热量、蛋白质,从而可循序渐进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