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儋州

合集下载

苏东坡在海南儋州救死扶伤的精彩故事

苏东坡在海南儋州救死扶伤的精彩故事

苏东坡在海南儋州救死扶伤的精彩故事在我国历史上,苏东坡(苏轼)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医学家。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慈悲为怀的医学家,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关于救死扶伤的传奇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在海南岛儋州救治患病百姓的事迹。

苏东坡在宋代的时候,曾经历过数次政治上的挫折,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

在这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医学和药物的研究,并且在海南岛儋州期间,他的医术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苏东坡到达儋州的时候,当地正值瘟疫流行的时期,许多人患病垂危。

苏东坡得知这一情况后,毅然决定施展他的医学才能,帮助当地的百姓。

在那段时间里,苏东坡日夜不停地治病救人,不辞辛劳,不计回报。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在儋州期间,采用了许多当时其他医生没有掌握的新的治疗方法,比如使用中药、采用针灸疗法等。

在他的精心治疗下,许多病患得到了康复,很多人亲眼见证了他救死扶伤的善举,对他的医术和品德都是赞不绝口。

苏东坡所展现出来的医术和救人之心,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他的故事也在当时被广为传颂,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苏东坡在儋州救死扶伤的事迹,不仅展现出了他高超的医术,更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慈悲之心。

从苏东坡在儋州救死扶伤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医学家,更是一位充满慈悲之心的人道主义者。

他的善行不仅挽救了许多生命,更是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

苏东坡在海南儋州救死扶伤的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它不仅展现了苏东坡高超的医术和慈悲之心,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他对人道主义的信念。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动,更激励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爱他人,多展现慈悲之心。

对于这个主题,我个人深深地被苏东坡的善行所感动。

他不辞辛劳,不计回报地救助他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慈悲之心。

这种慈悲之心是我们时代人应该效仿和传承的美德。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像苏东坡一样,关怀他人,救死扶伤,传递温暖,让世界充满爱和关怀。

儋州有关苏东坡的旅游景点

儋州有关苏东坡的旅游景点

儋州有关苏东坡的旅游景点
1. 东坡书院呀,那可是一定要去的地方!就像你心中的圣地一样。

你能想象吗,在那里可以感受到苏东坡当年讲学的氛围,仿佛能听到他朗朗的声音。

里面的建筑古朴典雅,充满了历史的韵味,难道你不想去看看吗?
2. 桄榔庵,这是苏东坡曾经住过的地方。

它就像一个时光的宝盒,隐藏着苏东坡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你走进那里,是不是感觉自己就像穿越了时空,走到了苏东坡的身边呢?
3. 中和古镇,承载着多少苏东坡的故事啊!那里的街道、房屋好像都在诉说着过去。

漫步其中,不就像在阅读一本关于苏东坡的厚书吗?你难道不会沉浸在其中吗?
4. 载酒亭,多有诗意的名字呀!苏东坡在这里可能曾经开怀畅饮,畅谈人生。

站在亭子里,你不觉得自己也能沾上一丝他的豪迈之气吗?
5. 儋耳山,那可是个有气魄的地方!苏东坡都曾为它留下诗句呢。

当你爬上山顶,眺望远方的时候,会不会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苏东坡的才情呢?
6. 松林岭,那郁郁葱葱的树木就像是苏东坡的精神一样屹立不倒。

去那里走走,感受一下那份坚韧不拔,难道不会让你也充满力量吗?
7. 白马井,有着独特的传说。

这不就像一个神奇的故事等待你去揭开面纱?想想苏东坡也许曾到过这里,是不是让你更想去一探究竟了呢?
我觉得儋州这些和苏东坡有关的旅游景点都太值得一去啦,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能更加近距离地了解苏东坡这位伟大的人物。

苏东坡与儋州故事概括

苏东坡与儋州故事概括

苏东坡与儋州故事概括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儋州则是位于中国海南岛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以下是关于苏东坡与儋州的故事概括:
在苏东坡被贬谪期间,他曾被流放到海南岛的儋州。

当时,苏东坡对于这个荒凉的地方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投入到当地的改造和发展中。

苏东坡开始关注当地的农业和渔业,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

他还组织修筑水利工程,改善灌溉系统,帮助农民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源问题。

此外,苏东坡还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设立学校,聘请名师教授文化知识,提供免费教育机会。

他还积极推广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鼓励当地人发扬传统文化。

他自己也亲自撰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章,为儋州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东坡在儋州的努力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他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被称为“东海龙王”。

这个故事展示了苏东坡的智慧、胆识和为人民谋福祉的情怀。

他在逆境中积极面对,用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改变了一个荒凉贫困的地方,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让人们铭记苏东坡的伟大事迹。

苏轼谪居儋州的生活态度

苏轼谪居儋州的生活态度

苏轼谪居儋州的生活态度
苏轼谪居儋州的生活态度
一、积极主动
苏轼从到达儋州开始,就积极主动地投身常州的文坛,把时间大部分投入到了文学之中。

他走访朝野朋友,就苏东坡的生平、创作、及苏氏家属与朝廷关系等展开了讨论,而他本人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于此地著述了一些著作。

二、抱希望
苏轼期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效法苏东坡,重走“安乐之路”。

因此,他把大部分
时间投入到写作当中,以“谪后报国”的精神,认真研习国学,以赢得当权者的赏识为目的,抗争重返北宋的尝试,期望用文字报朝廷效忠,以报考的方式报信国家,但得不着免罪。

三、利用生活积淀精神
苏轼在儋州期间,利用困境之中积淀自己的精神、思想和思维。

他向来以将诗词文书作为日常荣誉之事,但此时又有了更深的含义,他用自己的文学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创作来宣传自己的信仰,以追求“老矣”的精神作为自己谋求出路的依据,以韬略为自己实现理想的勇气。

四、坚持正义
苏轼一直以无畏的勇气,坚守内心的正义和道德的原则,不服君王旨意为重心,不依附宰辅为动力,利用现实和潜伏来恢复国家盛治之勇,而不枉费身为官吏的
一 oh 日,不丢弃自己当贤良义士的美德。

五、迎困境
苏轼虽然遭受皇家刑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彷徨,仍然忍受着常州落魄的沉重境遇,把自己的苦楚努力积淀成为日后的人生财富。

苏轼的自我改变并非未加考虑,而是由着他的主观能动性,看准了自己的人生可以有所改变,坚持不懈地迎接困境,从中敲开把自己的文学之路的大门。

东坡在儋州故事

东坡在儋州故事

东坡在儋州故事摘要:一、东坡生平简介二、东坡在儋州的经历1.到达儋州2.融入当地社会3.推广文化教育4.改善民生5.影响后世三、东坡在儋州的故事1.东坡与当地百姓的互动2.东坡与海南文化的传承3.东坡的精神内涵对后世的影响四、总结:东坡在儋州的意义正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才子名叫东坡,他就是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一生充满传奇,而他在儋州的经历更是令人感慨万千。

苏东坡,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出生于四川眉山,一生中多次遭遇政治风波,曾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在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东坡被贬谪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开始了他在这片热土上的生活。

在儋州,东坡迅速融入了当地社会。

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用他的文学才华教育当地人民,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他在儋州期间,积极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使这片偏远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儋州的日子里,东坡积极改善民生,关心百姓生活。

他倡导农业技术,推广灌溉设施,帮助农民提高产量。

他还传授医疗知识,提高当地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东坡的帮助下,儋州百姓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东坡在儋州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与当地百姓的互动,更是他传承海南文化的精神写照。

在儋州期间,东坡培养了一批学子,传播了中原文化,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海南文化之祖”,正是对他在这方面贡献的充分肯定。

东坡在儋州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以乐观的心态度过了这段时光。

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的信念,传承了中国文人的风骨。

他的精神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总结起来,东坡在儋州的生活虽然短暂,但他却留下了永恒的足迹。

他不仅在文化教育、民生改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更是传承了海南文化,成为儋州乃至整个海南的骄傲。

儋州历史故事

儋州历史故事

儋州历史故事
儋州,位于我国海南省西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儋州历史故事:
1. 苏东坡与东坡书院: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被贬至儋州,期间,他积极推广文化教育,热心教化百姓。

在他的倡导下,儋州文风兴起,民众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东坡书院便是为了纪念苏东坡在儋州的功绩而建立的,如今已成为儋州一处重要的文化景点。

2.儋耳之战:南宋时期,儋州成为抗金的前线。

当时,金兵南下,南宋将领李纲曾率领军队在儋州附近的儋耳山展开激战,成功击退金兵。

这场战役被称为“儋耳之战”,成为儋州历史上的一段英勇传奇。

3.伏波庙:位于儋州市区北部的伏波庙,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而建立的。

马援曾率领军队平定交趾叛乱,为巩固国家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

伏波庙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古朴,是儋州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4.儋州古城:儋州古城位于中和镇,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变迁。

古城墙、古街道、古建筑等历史遗存见证了儋州地区的历史发展。

5.儋州土改:1950年代,儋州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这场土改运动对儋州乃至全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儋州历史故事,不仅展示了儋州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儋州人民勇敢、智慧、勤劳的品质。

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东坡在海南

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东坡在海南

PEOPLE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东坡书院外的东坡居士像。

绍圣四年(1097 ),谪居惠州的苏轼接到朝廷的追贬沼令,将他责授琼州(今海南琼山)别驾、昌化军 (今海南儋县)安置。

苏拭在幼子苏过的陪同下再次踏上贬途,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天容海色本澄清苏东坡在海南文丨李忱谪I 贬三年后,宋代大文豪苏东 坡于元符三年(丨丨〇〇)六月二+日离开海南,在渡琼州海峡北赴廉州时,抬眼云飞斗转的无 际高天、俯瞰浪涛奔涌的辽阔大海, 冋想大起大落、荣辱变幻的人生经历, 感慨化为诗曰:“参横斗转欲三更,苦 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 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 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我们仿佛听到了苏东 坡迎着朝阳的大声呐喊,一吐胸中块 垒,荡涤污水脏名,抚慰难平心绪,还 原生命本色。

南荒绍圣四年(1097 )六月H日,东坡弟弟苏辙送东坡父子上船。

陪苏东 坡到海南的是他三儿子苏过。

二夫人走后陪东坡患难的妾王朝云在惠州染 上瘟疫去世,对他也是个打击。

宦海 沉浮、人生起落、浪迹天涯,不断地折 腾,没有惊恐,而是习惯。

离別之前, 苏东坡给朋友广州太守王古写信表达心迹:“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

今到 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

仍留手疏 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 不抚柩,此亦东坡家风也。

”悲凉中更124丨国家人文历史显豪气。

过海登岸后,苏东坡父子往目的 地儋州走,七月初二到达。

初到南荒,举目无亲,一个被贬的官员,也没人 认得,其困难可想而知。

他说:“此间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 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 皆无尔。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剩下 的就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 人生哲学。

绍圣四年八月刚到昌化军(今儋 州市)任军使的张中来看望“有罪”之 臣苏东坡。

原来,张中在来儋途中,路 经雷州,拜访雷州知州张蓬,张蓬是 苏东坡的门生,详细介绍了苏东坡的 情况,并请张中到儋州时多多关照自 己的老师,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上。

苏东坡在儋州写的著名诗句

苏东坡在儋州写的著名诗句

苏东坡在儋州写的著名诗句以下是 8 条苏东坡在儋州写的著名诗句及运用例子:1.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哇塞,你想想,苏东坡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困苦被贬到儋州,但他却说不恨,反而觉得这次游历是一生中最奇特绝妙的,这是多么豁达的心境啊!就好像你在面对很多困难时,也能笑着说没啥大不了的!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诗句简直太美啦!那竹林外的桃花稀疏地开着几枝,鸭子最先知晓春天江水的暖和,多有画面感呀!就像你看到春天来临时,那一点点绽放的美好一样令人心动呢!3.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哎呀呀,每天吃三百颗荔枝都心甘情愿永远做岭南人,这对荔枝是有多热爱呀!就像你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简直爱不释手一样呢!4.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这话说得多有意境啊,云散了明月更加明亮,是谁在点缀呢,天空和大海本来就是清澈的呀!好比你面对那些纯粹美好的事物,心里也会有这般感叹吧!5.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哈哈,小孩子误以为他还年轻面色红润呢,一笑才知道那是喝酒后的脸红,多么有趣的场景啊!就如同我们生活中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小误会一样!6.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好一个寂寞的东坡老病翁,白胡须飘散在满是风霜的风中,这画面太有冲击力了!就和街边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时的感觉一样。

7.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嘿,他把自己的一生功业就归结在这几个地方,是不是很特别!就像你回顾一生,有些特别的经历会格外深刻一样!8.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这比喻多精妙啊!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留下的那些或深或浅的痕迹一般。

我的观点结论是:苏东坡在儋州的这些诗句,充满了他独特的感悟和情感,让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在困境中的达观与智慧,真的太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在儋州作者:刚峰先生一绍圣四年(1097),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谪居海南昌化军(今儋州)。

七月的海南,阳光毒辣灼人。

已近垂暮之年的苏轼携次子苏过,在一家人的扶送下,跄跄踉踉地来到了海安。

在即将渡海时,苏轼老泪纵横,拱手与长子及诸子预作诀别。

一家人恸哭于海边,悲愤交加,其情凄惨,令人感叹!一个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人已六十有二,过了退休的年龄,不仅没有高官厚禄,留守京都,象现代的某些作家那样,弄个副部级待遇,住作家楼,出门有车,反而还要被迫投荒南蛮之岛、家离子散。

苏大师的心情十分暗伤。

遥望这海天茫茫无际、四周环一岛的晚年居住地,苏轼禁不住发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的悲哀慨叹。

苏轼不得不给诸子留下:“首当作棺、次当作墓、死则葬海外”的遗嘱。

然后,在次子的撑扶下,渡过白浪滔滔的琼州海峡,沿着琼西荆剌丛生的小道,向儋州走去。

苏轼在路上走了多少天,今无从考证。

但当苏轼来到昌化军衙门前时,肯定已没有了昔日在京都时的恣肆张扬、强梁霸气了。

当著屐破裘、形销骨立的苏大作家携其子,站在昌化军使张中面前时,令张中扼腕感叹!张中官不大,顶多只是个正处。

但这位进士出身的文化人,打小就一直钦佩苏东坡。

当年,在京都投考时,要想见一见当时处在云蒸霞蔚的苏大师英姿,非常艰难,别说这样面对咫尺。

文人出身的昌化军父母官张中,对大文豪苏轼的仰敬,想不到到是在这么一种形情下谋面;文人出身的张中对苏东坡的蒙难,十分同情。

苏轼来昌化军虽然挂着“琼州别驾”的衔头,但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个虚职。

况且,当权的政敌对贬谪到昌化的苏轼有三不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

然而,文人气十足的张中没有理会朝庭的红头文件。

“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

张中不仅好洒好肉供应,而且还经常将“公事请教一二”。

让苏轼这种怀才不遇的落拓文豪,心情终于有了一丝慰藉。

然而,好景不长。

半年后,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先是罢了张中的官,后是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

一个小文人为一大文豪便就此断了前程。

张中只好卷起铺盖走人。

苏大作家为这位在自己落难时给予关照,而受牵连的朋友,只得送首诗《送昌化军使张中罢官赴阙》于他,算是诀别,也是感激。

苏轼在失去生活来源后,只得用积蓄,在城南桄榔林下,买了块薄地结茅于其下,躬耕自处、自食其力。

仿佛到此时,苏大作家对人生、对仕途才有了些醒悟。

穷愁潦倒的生活,反而使他的心情得到了调整。

在谪居儋州三年的时光里,他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

这时期的作品,已没有了大江东去的奥衍闳深;也不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而是在大量的农家生活的纪实中,追求陶渊明悠扬自乐的隐逸生活。

实属不易!二苏轼是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还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对音律、医学、金石、养生学、水利工程等科学也颇有研究,可谓才华横溢。

可苏大师一生厄运甚多,仕途上屡遭贬谪。

原因何在?应该说,苏轼的青少年时代还是很顺畅的。

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文化教养与熏陶,苏轼就展现出文学天赋。

嘉礻右二年(1057)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苏辙跟随父亲来到汴京赶考,兄弟二人同科获进士及第,深为主考官欧阳修年器重。

我的老乡欧阳修是个重人才的伯乐,自己虽已身居高官,且一手散文写得流丽隽逸,但从不怆然傲岸。

那时,赣文化十分灿烂,在江西这块三面是山,一面临江的丘陵地带中产生出一大批文人墨客,出仕入相,占据着不少重要官位,并繁衍明未清初,长达近千年之久,亦成为目前经济落后的江西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与欧阳主考官并无乡党之谊,欧阳翁为何要屡次关照?先是推荐参加制科考试被录取,后又为只当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小官的苏轼到处荐举,可谓费尽心机,直到荐举到当时的宰相王安石为止。

作为欧阳修的乡党的王安石,尽管文学才情不如欧翁,但治国才情高昂。

王与欧的家乡相距不过百余里,又都是进士出身入仕,但俩人走的不是同样的路。

欧阳修入仕后,仍然做的是文化方面的事,而王却在出仕后,挤进了权力顶峰的高层斗争并终逐心愿。

严格意义上欧阳修是王安石的老师。

王年轻时文才出众,很得当时已入仕且大王一轮的欧阳赏识。

王20岁中进士却一直在地方为官,是欧阳发现了王的政治改革才情。

王在地方为官二十年,一直没有进入中央政权,是欧阳向神宗皇上推荐的,才使王最终能够登上权力顶峰。

王安石的政治抱负,治国理念就是革除旧习,实行新法。

史书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的积贫积弱的局势。

然而,就象历史上任何变法一样,王安石的新政,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抗。

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不仅得到高太后的支持,而且,手下得力干将甚多。

王安石的改革派阵线急需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加入。

在这多事之秋,欧阳修举荐了苏轼,王不由大喜。

一是苏轼此时作为年轻干部,其才华早已天下闻名,能纳入这样的名望甚高的年轻人,更能显改革派的气度与强大;二则苏又是恩师加老乡举荐的人,人品可靠;三,苏是天下第一的文学才子,王年轻时也曾是名作家,休闲时还可与苏在一起圆点文学梦。

史书与野史上有关俩人切磋诗文的逸闻逸事甚多。

应该说,王对苏的到来是非常高兴的。

初期的王苏关系也非常融洽。

然而,苏毕竟只是名书生,尽管自以为才华横溢,可修身治国平天下,达到儒家的最高境界,其实,在政治上十分幼稚。

苏与王的分歧不在于改革的目的,而在于改革的手段与步骤。

苏在任地方官时,看到了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的许多流弊,向王提出,没得到采纳,便有些牢骚满腹,而这些牢骚却又是司马光非常需要的。

苏是主张改革的,并不认同保守派的顽固观点,可一会儿把对新政的不满对保守派说;过会儿在会议上又大声斥责守旧者。

苏东坡的这种在新旧两党之间的依违态度,自然决定了他仕途坎坷的悲剧命运。

更为要命的是苏轼的文人气习。

文学大师苏东坡,把对新政的不满写成诗并予以发表,在社会上造成巨大反响,从一定程度打击了改革派的新政气焰,引发了改革派的众怒。

可悲的是苏轼并不是有意要站在保守派一边,他的所作所为均为文化人性情所能。

然而,“轼所为文字,传于人者甚众”,一大批苏的作品崇拜者在读后,自然要对改革派品头论足,一时,社会议论向保守派倾斜。

苏轼的所作所为,让王安石等改革派伤心与愤慨。

于是,一大批赞成改革的监察御史们先后上书皇上,弹劾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一有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喜动颜色”。

御史舒颤摘录苏轼的诗告状:“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群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议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其他触物及事,应口年言,无不以讥谤为主,小则镂板,大则刻石….”王安石的变法虽是改革者发起,但毕竟是以皇帝的旨意发布的,苏轼攻击改革便是攻击皇上。

苏亦已背叛“革命”,革命者也就不客气了。

元丰二年(1079年8月),掌权的改革派以“乌台诗案”为由,报请皇上,将苏被捕入狱,尔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流放。

1085年,主张改革的神宗皇帝忧忿而死,年方10岁的幼儿哲宗即位,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司马光为相。

改革派全被斥逐流放,苏轼被召回京城,授龙阁学士等高官予以重任。

经验老道的司马光,启用苏轼,并不是苏有什么治国雄才。

只是苏因在改革派阵营曾为通点信息而牵连被贬,给点官位算是补尝;亦是用用苏的名气显现司马光的政治气度。

就象现今的政治,大凡有点名望的人,政府总要给予一点什么部级、地市级、处级、科级类似的官位与等遇,让你食之无忧、住之无虑,出门有车、看病有报销。

尔后,你只需写点歌功颂德的文章而已。

偏偏苏轼又是不开巧的人。

司马光好心用他,他却不领情。

看到司马光上台后尽废新法,他又不平衡,不仅与新任宰相嚷嚷叨唠,而且在会议上与之激烈争论,不给领导面子,其结果,自然没有好果子吃。

苏轼又一次被流放出京,先后被贬谪杭州、颖州、定州等地。

绍圣元年,新党再度上台,对保守派进行报复迫害。

苏轼早已被划入反对派阵营,再度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尽管苏轼文学才情天下闻名,可新旧两党的政治家都把他当作敌人。

这是苏大作家的悲哀!其实,苏东坡并不是个两面派。

他的政治左右倾向亦是情格使然;也是文化人禀性所在。

苏轼胸怀旷世文才,性格自然豪放倔强。

他不知文化人从政的弊端,又达不到圣贤们的克己复礼城俯,更不知跟随一派死心塌地。

连官场的基本游戏规则都不懂,何以在官场上混?就象现今的官场,你若政治上没有靠山,纵然你再有才华、再有天大的本事,你在官场上也难以吃得开。

可恼的是,苏东坡在官场上吃了那么多的亏,仍然没有悟出点什么道道来。

虽在第一次因诗而入狱有“平生文字为吾累”的感慨,但仍没有从性格深处反思。

曾有朋友文同警告过:“西湖虽好莫吟诗”,但他却听不进话,终因诗祸入狱,差点掉了脑袋,可依然醒悟不过来,致使一生贬谪,命运悲惨。

苏轼贬谪惠州,人已六十出头,虽政治上官位的级别降下来了,没有什么实权,但生活待遇并没有降低,况且也没有剥夺他的写作权,对他的生活问题也不追究,算得上是宽容的。

曾早已经有人举报,苏在杭州时就纳一歌妓名叫朝云为妾。

此妾伴随他23年,并随他一直在惠州同居,生活作风上有些问题。

可多年来,当权者都视而不见。

朝庭当权者的本意,叫他在惠州养老终生,人也那么大了,不要惹事生非,毕竟名声在望,一但出事,叫上面左右为难,不利于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故生活待遇都没有下降,可这苏轼却又偏偏在写作上不安份守纪律。

绍圣四年(1097)年,谪居惠州的苏轼据说是写了一首《纵笔》的歪诗,又激怒了当权者,再次贬谪海南。

诗是这样写的: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其中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之句,被人打小报告送到京都。

当朝宰相章惇见后,气怒而曰:苏子瞻尚尔快活!其实,这是一首自嘲的诗,无非是发点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却被安插在周边的小人巫告为“歪诗”。

既然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让你如此舒服你却还不甘心,写点歪诗来气我,那你就到荒蛮的海南岛去吧!章宰相下令,把苏的所有的政治、生活待遇都取消,我看你还能快活几天。

这一下,苏轼蔫了。

朝云一受打击加上身体本来就不好,一病便呜呼哀哉气绝身亡。

苏轼没有想到一首平常的诗,却又引来大祸;更没有料到当权者会如此妒忌他。

我人己六十多岁了,在仕途上早己没有野心了,为何还不放过?写点诗,发点牢骚,只是文人的爱好而己,为何要至我于死地而快呢?这就是苏大作家悲哀所在。

就你苏轼身单力薄,本无可畏之,可你的作品却力大无比,不可小视。

你老不安份,老以文学形式反对领导,其流毒之深,危害之广,必须扼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