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分立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义,“推广论”实际上抹煞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篇一关于马克思哲学本质的思考【摘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分立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义,“推广论”实际上抹煞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错失了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实践。

文章从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马克思哲学中自然和历史的关系,得出马克思创立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其哲学的本质。

我们应在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和充分重视实践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传统解释(一)传统阐释路线的解释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追随者和阐释者中存在着一条以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阐释路线。

其中,恩格斯起着核心作用。

他在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辩证法”。

这一思想体系经过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发展和传播,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并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最终形成了关于马克思哲学具有权威性的阐释模式,直到今天仍对中国理论界有着重要影响。

斯大林曾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

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论: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无外乎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结果(即“推广论”)。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马克思既是传统哲学批判精神成果的积极继承者,也是变革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伟大革命者。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篇一摘要: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马克思既是传统哲学批判精神成果的积极继承者,也是变革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伟大革命者。

马克思以实践的方式解决了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批判精神;实践一、批判成为哲学的内在本性何以可能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源于惊异,惊异中包含了批判的基因。

关于哲学的特点,罗素解释说:“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

哲学对于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从这些原则中找出它们的不一致来;只有在找不到摈斥它们的理由的时候,才把它们作为批判研究的结果接受下来。

”[1]125现代德国哲学家石里克指出:“哲学事业的特征是,它总是被迫在起点上重新开始。

它从不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它觉得对任何哲学问题的每个解答都不是确定或者足够确定的。

它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头做起。

”[2]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一切根本性问题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哲学或者远远超出它的当下现今,或者反过来把这一现今与其先前以及起初的曾在联结起来。

……哲学本质上是超时间的,因为它属于那样极少的一类事物,这类事物的命运始终是不能也不可在当下现今得到直接反响。

”[3]哲学需要批判,也必须批判,批判是哲学的内在本性。

问题是如何理解哲学的本性是批判的呢?黑格尔在《小逻辑》的导言中指出:“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如果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这话是对的(这话当然是对的),则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3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3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范⽂3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摘要:本⽂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产阶级⾰命学说。

⼜从思想表述的⾓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系统。

⽂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正确的思路。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笼盖四⼗年的总纲领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配了他的思想研究⼯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

三⼗⼋年之后,当他的全部⼯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次意识到本⾝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解放条件的现代⽆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的使命”[1]。

显然,这毕⽣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七岁上⼀语定平⽣,⽽忽视他⼈⽣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

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抉择,1846年便投⾝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理基础。

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轮太阳在马克思⼼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个春秋的⼈⽣⾏程。

⼀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其对奉⾏者的⼈⽣覆盖⾯便愈益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原理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前提。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5000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5000字篇一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的准确把握和合理定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不断创新的理论起点,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着正确方向和路径发展的前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从对苏联教科书哲学的反思,到开展“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论,再到“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实践诠释学”、“生存实践论”等理论命题的提出或理论体系的建构,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存在方式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争论。

但时至今日,讨论很难进一步深入,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尽管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但因其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很难被解构,而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构想,尽管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的地位,但却在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方面存在不足。

上述困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范式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

事实上,如果不转换理论研究范式,哲学理论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一、马克思哲学变革与哲学理解范式转换马克思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了哲学变革,用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新哲学代替了“解释世界的万能公式”——旧哲学。

关于马克思哲学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论文马克思的哲学是伴随着现代人文科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批判理论,该理论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马克思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马克思哲学论文篇一马克思与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是伴随着现代人文科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批判理论,该理论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马克思的哲学超越了传统经院哲学的局限,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系,构成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十分重要的政治与历史力量。

即使在“后1989年代”的今天马克思依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伟大的综合性哲学以及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视角。

一、马克思哲学的诞生:一个革命的黑格尔派的生活和时代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

虽然他的父亲皈依了____,但马克思的祖先却是犹太人。

而威斯特法伦则给马克思引介了法国革命的激进思想家和乌托邦思想家。

直到1836年进入柏林大学,马克思才系统地研究黑格尔,并在青年黑格尔运动的热烈气氛中被卷入当代哲学的辩论。

从黑格尔那里,马克思收获了一种由启蒙理性改造而来的批判和反思方法,并借此抨击已经过时的思维与社会模式,同时建立自己的思维及批判方法。

在早期的文章中,马克思呼吁“实现理性”、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1]。

黑格尔认为理性在普鲁士已经实现,但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却声称,德国的现状极其落后、低劣、过时和非理性;对于黑格尔来说,君主和官僚代表普遍利益,而对于马克思来说,这些是虚假的普遍性。

因为只有无产阶级代表着解放者的普遍利益,其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

对青年黑格尔派来说,个人和社会解放的关键是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和他同时代的进步青年把现代思潮和现代社会看做典型的非宗教。

他们深受施特劳斯(1835)圣经批判和费尔巴哈宗教人类学批判的影响。

因为施特劳斯对福音书的神性提出了质疑;马克思的好友布鲁诺·鲍威尔则对圣经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声称圣经故事是纯粹的神话;费尔巴哈则以其著名的投射说揭示了宗教的人类学起源。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有意识的摆脱纯粹抽象的思辨而把现实的生活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篇一关键词:人的生活意识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地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产物,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哲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的感性,即直观的感性世界和直观的抽象的人。

马克思批判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使哲学的出发点回归于感性世界,又批判直观的感性,使哲学落脚于人的生活,落脚于由于人的活动而历史地变化这的生活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摆脱纯粹的思辩而回归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使得自己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的哲学在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相区别的——特征,即这些哲学都是在思维中提出抽象的问题同时又试图通过抽象的思辩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追问世界的本原,按其不同的逻辑线索可分为两支。

其中一类哲学家往往将一种具体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泰勒斯的“水”和赫拉克利特的“火”以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其实这些哲学家只是借用了这些具体的物质的名称。

一旦“水”成为泰勒斯世界的本原,并以此为起点描述世界的演化图景,“水”就不是泰勒斯看见的水而变为思维的符号,成为泰勒斯表达想象中世界本原的符号。

另一类哲学家则把一种纯粹的思维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如柏拉图的“理念”,他把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

这两种哲学的共同点在于都在追问世界的本原,并都把只是存在于哲学家头脑中的非感性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并以脱离经验的方式对世界作出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世界本原问题的提出本身是抽象的,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种解释也只是假说,是思维的游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应把握深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篇一浅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专题教学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突出地面临着教学内容多、授课时间短的问题,按章节讲授教材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教学专题教学容易抓住重点和联系现实,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兴趣,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实效性的一种尝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应把握深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必要性问题专题教学法是一种非常规的教学方法,它一改以往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章按节讲授教材的传统,主要是教师结合社会、学生和教材实际选定几个主要问题,围绕这几个主要问题,分教师分专题进行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体现着这些年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成就,但也面临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等问题,而专题化教学则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实效性的一种尝试,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1.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的需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阶段,即“以课堂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跟着教学计划走,围绕教材转,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锁定在课堂上”,[1]以教科书的章节乃至每个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失去了自主性、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使学生理解、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考核上仍以期终闭卷考核为主,这虽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但容易导致学生走入“为考而学”、“为考而背”的应试教育的误区,无法达到通过考核强化“两课”教育功能的目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质和总体精神面貌的一些根本观点和看法。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篇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质和总体精神面貌的一些根本观点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疑要从创立这一哲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研究入手,而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是由其文本、文献资料的保存、收集、整理、翻译、出版、阐释和宣传构成的,不仅在文本的编辑、理解、翻译上存在着争议,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理解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演变的形态理解方面,人们也往往存在很多分歧。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文献研究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不应成为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总体上具有客观确定性、真理普遍性、逻辑一贯性而且具有完整系统性的理由。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演变发展的主线和基本的逻辑框架,勿以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主张的非基本理论、非基本观点和方法、对非正式文本的研究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及对正式文本主体思想的研究,勿把马克思后来明确放弃或已经予以更新改造的思想文本当做体现马克思主题思想或基本思想的文本,勿把马克思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前那些在旧哲学影响下形成的思想和逻辑视为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核心思想和逻辑。

马克思自1845年以后所建构和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具有整体一体性和逻辑一贯性,任何割裂与肢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以偏概全理解方式都必然会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会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宗旨和本质理论特征。

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然就应有一个整体性或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作为基本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从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视角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缘由
学号:2015411823
姓名:高珂冬
院系全称:物理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物理学(师)
指导老师:陈文殿
上课时间:周三下午五六节
上课地点:综合楼103
交稿时间:2016年12月21日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视角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缘由
摘要:时代在变化,我们华夏大国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风雨,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遭受到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打击,最后终于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虽然目前我国的政治制度与过去大不相同,但我们不能完全摒弃古代传统,而让自己的国家成为无根浮萍。

我们是炎黄子孙,先祖的教诲早已深入骨髓根深蒂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便是为了我们炎黄子孙量身制作的政治制度。

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各种传统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变,因此,从中国传统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显得举足轻重了。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①。

中华民族早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家天下”的文化体系,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为辅助的思想观念对中华儿女的影响根深蒂固。

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纲领中做了全面的论证和阐释,他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便是“家天下”与“法治天下”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百姓以家族为单位,做事的出发点一切为了家族,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公民以个人为单位,服从法制。

这一点改变是因为世界的发展而对传统文化提出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便是以这点为基础,然后将传统文化中的古老美德应用于新时代而竖立起来的新的思想。

尽管现在的中国公民的家族观念已经慢慢变淡,但中华民族目前仍是世界上最重视家庭的一个民族,由此而来的温情与人情也是中国社会普遍的现象。

由于家庭的地位仍然高居不下,所以国内一般不会出现老人幼子无人赡养的问题,尊老爱幼的美德也延续至今。

家庭的温暖和关怀无疑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但
这也有不好的一面。

由此衍生的人情世故在中国颇为严重,送礼风气猖行,官场人情更是令国家的政治机制难以按制度运转。

毫无疑问,人情给法治思想的普及带来的巨大的阻碍,这也是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克服的一大难关。

中国目前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法治思想还未深入人心,有许多民众,尤其是在乡村,仍处于不懂法不爱法的状态,于是便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混乱。

这种混乱基本上是由于旧的约束人们的定则被推倒,而新的法律制约还未完善而造成的。

不破不立,道德作为过去约束人们的定则已经被打破,以前的百姓相信“天道循环”,作恶必有恶报,所以人们都自发地按照道德标准约束自己。

而随着迷信思想被推翻,法律的推广尚未广泛普及且其自身仍存在着一些漏洞,便有一小部分心术不正的作恶分子开始扰乱社会秩序,各种丑恶的人性也崭露头角。

譬如“老人扶不扶”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彰显了社会道德的下滑倾向,花样层出不穷的妇女儿童拐卖,脏器买卖可谓令人心寒。

就连从小接受法律教育的大学生也有许多为情杀人,或者因口角而杀人。

于是将道德建设作为新思想的一环也显得格外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以“知礼”为荣。

虽然过去的那些礼节在如今看来有些太过迂腐繁杂,但这种精神仍旧是我们应当借鉴并发扬光大的。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讲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如果中国能够做到这十大美德的道德建设,那么中国社会一定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知礼守节而骨气铮铮的风貌。

道德将作为公民的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法律相辅相成,那么社会一定会有条不紊,秩序凌然。

中国百姓一向是崇拜读书人的,读书改变人的一生,在古代,即使是贫寒家庭的学子也可以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这种对知识分子的崇拜至今仍未消退,家长大多喜欢盯着孩子学习,如果孩子能考入一所不错的大学,长辈们便会热泪满眶,满足无比,所以知识的普及并不困难。

知识分子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发声人,中国近代的革命也是由他们率先站出来奔走呼号,这是一种伴随着知识而来的使命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但在现在的社会,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也渐渐消退,或许是中华民族温和谦恭被逼入绝境才会爆发的本性所致,但“娱乐至死”的口号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孩童在幼时便被送入学堂,在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之下,早已学会了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而很少去深层思考这些只是究竟意味着什么。

考上大学便万事大吉,然后便是吃吃喝喝靠着文凭混工作混日子的生活,没有一丝志向,没有一丝理想。

这不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我们学习的目的从来不该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也是改革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青少年的迷失。

因此可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面我们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马克思主义仍需要普及,理想需要引导,道德需要重铸,文化需要挖掘,纪律需要巩固。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变化,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社会目前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还有许多毒牙仍在腐化我们的国家。

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拔出这些毒牙的契机,我们期待着未来被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新的生机。

但中华传统文化也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产生阻碍,传统的迷信思想使较多的顽固中老年不相信科学,鬼神之说仍旧盛行,宗教的影响也不见衰弱,这些使科学实践思考方式想要深入人心所必须克服的难关。

但有宗教信仰并不是一件坏事,有信仰的人往往因为有了心灵支撑而更加坚定,但现在社会更多地鼓励信仰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各种邪教也趁机妖言惑众,如法轮功邪教组织之流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毒囊。

政府对宗教采取不鼓励不禁止的态度,也是一种正确的判断。

在以科学实践支撑决断这方面,邓小平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在面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上,邓小平摒弃了“盲从权威”的教条化、绝对化的僵化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放经济特区、农村试点改革,一系列的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疑也是对传统的经验主义的一次革新。

经验是宝贵的,但在经验的背后必定会有理论的支撑,弄清楚在所谓经验成功的背后支撑其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强调的。

虽然传统文化有其迂腐的一面,比如礼节的繁杂,对女子的严苛拘束,崇文而不好理,封建的皇权至上使人民的思想僵化,更甚还有奴隶思想,这些与现代和平自由的思想格格不入,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它发光的一面。

近年来,党和政府也加强了全民的传统文化教育,号召和支持文化界整理和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充分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也是结合现代世界的要求和中国传统文化所规定的最适合中国现状的一条路。

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令我们明晓自己的来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像一座灯塔,为我们指引去处。

我们期待中国的新生,但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丢弃。

对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我们需要配合时代的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增添新的文化传承,令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新中国。

参考文献:
【1】张英,金舒年(200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
【2】胡锦涛(2007)《十七大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