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合集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幼儿阶段是儿童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探索世界,建立自我身份,并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然而,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

一、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正在发育,还没有完全掌握情绪和情绪控制的能力。

他们的情绪往往过于强烈,无法有效地发泄或控制。

这种缺乏自我控制的情绪可能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2.环境因素家庭和周围环境对幼儿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如果幼儿经常目睹或经历家暴、暴力或冲突,他们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此外,缺乏适当的照顾、稳定的环境和亲子关系也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增加。

3.学习因素幼儿通过模仿和学习来适应社会行为准则。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学校中得到的是侵略性和暴力行为的正面反馈,那么他们可能会将这种行为视为求得关注或解决问题的途径。

缺乏积极的模范和适当的纪律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二、解决策略1.培养情绪管理技能幼儿需要学习如何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通过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合适的引导,他们可以学会使用语言表达他们的需求,而不是依赖攻击性行为。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感受,参与适龄的沟通活动,以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2.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幼儿需要积极的行为模式来取代攻击性行为。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使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教导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

通过赞美和奖励幼儿的积极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并提高他们的自尊心。

3.提供适当的社交技能培训幼儿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和维护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通过社交技能培训,幼儿可以学会分享、合作和以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提供机会让幼儿参与社交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建支持性环境幼儿需要稳定、支持性和积极的环境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心理和情感支持。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但要正确地了解和处理这些行为并不容易。

本文就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解析。

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或威胁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涉及到推、打、咬、踢、抓、喊叫、毁坏等任何一种形式。

2.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泄情绪:幼儿经常无法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攻击可以成为一种发泄手段。

(2)自卫:幼儿可能因为感到受到威胁而采取攻击行为,以保护自己。

(3)模仿行为:有些孩子可能在家中或是在其他人的影响下学习了攻击性行为模式,然后将其应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4)处于孤独无助的情境:当幼儿感到孤独、被忽视、无助或沉闷时,攻击行为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注意力寻求行为。

3.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以下是一些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1)建立规则: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可以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将会受到惩罚。

(2)教导情绪管理:幼儿需要学会如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沉稳、关注和倾听他人。

(3)寻求专业支持:如果幼儿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且这些行为被认为不正常或过于频繁,那么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4)提供有效地互动和支持:幼儿需要父母和其他的照顾者同样需要互动和关爱,以及稳固的情感支持。

4.结论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孩子无法处理情感或是无法表达自己感受。

因此,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采用多种策略,以建立积极、倾听、正面和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适合自己的情感管理和交流方式。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幼儿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阶段所建立的基础也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幼儿时期,许多父母都会遭遇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困扰。

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对于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以及促进家庭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因1.生理需要不满足。

幼儿在生理上的不满足可能会导致攻击性行为。

例如,饥饿、疼痛或不适等情况会引起幼儿的情绪不稳定,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幼儿时期的情绪管理能力尚不成熟,表达情绪时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渐渐学会用语言表达,但他们在此之前通常会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也就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3.学习模仿。

幼儿时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之一,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人的行为来学习和成长。

如果幼儿在家庭或者幼儿园中经常见到攻击性行为,很容易从中学到这种行为,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4.不良环境刺激。

幼儿的行为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

如果幼儿处在一个暴力或者冲突频繁的家庭或幼儿园环境中,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二、解决策略。

1.情绪管理教育。

为了提高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父母和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和示范的方式,教会幼儿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帮助他们认识到负面情绪的危害。

其次,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最后,父母和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工具和策略,帮助幼儿应对自己的情绪,例如吹气球、按摩等。

2.积极引导。

对于幼儿的攻击行为,父母和教师需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来引导幼儿的行为。

首先,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规则和约束,让幼儿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同时,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让他们意识到良好行为的价值。

此外,父母和教师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幼儿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后果,从而培养他们正向行为的意识。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些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攻击,如打、踢、咬等,以及间接的攻击,如辱骂、恶意损害他人财物等。

这些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对儿童自身以及周围人造成伤害,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矫正策略,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家庭因素:1.家庭暴力:如果幼儿在家庭中目睹或经历了暴力行为,很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矫正策略:对于家庭暴力问题,家长需要加强自身的控制力,通过积极沟通、亲子互动以及家庭间冲突解决的方式,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并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2.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明显影响。

如果家长采取严厉、惩罚性的教养方式,幼儿可能会产生对立心理,进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矫正策略:家长应该以正向、支持性的方式进行教养,赞美和鼓励儿童的积极行为,提供清晰的规则和纪律,并以言语非暴力的方式进行纠正和引导。

3.溺爱和过度保护:如果长期处于溺爱和过度保护的环境中,幼儿可能会缺乏自我控制和适应能力,出现攻击性行为。

矫正策略:家长应该适当鼓励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并提供适当的奖惩机制来帮助他们识别和调整不当的行为。

4.家庭冲突和压力:家庭冲突和压力也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紧张气氛可能会导致儿童压力增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矫正策略:家长应该积极添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和解决冲突的方式,并为儿童提供应对压力的适应策略,如情绪调节、放松、沟通等。

除了家庭因素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矫正策略,可帮助幼儿改善攻击性行为:1.规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家长应与儿童共同制定行为规范,明确表达出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告知相应的后果。

2.正面激励和奖励:家长应重视和奖励儿童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们采用非暴力、说服和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以故意伤害他人、物体或自身为目标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涉及肢体暴力、言语攻击或破坏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涉及到多种心理因素,同时也需要采取适当的矫正方法。

心理因素:1.情绪调节困难: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情绪调节困难。

幼儿通常缺乏情绪调节的能力,当他们面临挫折、失去控制或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不适当的社交技能:幼儿可能因为缺乏适当的社交技能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他们可能没有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和解决冲突,导致他们以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3.心理压力和环境变化:幼儿面临心理压力和环境变化时,也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例如,家庭变故、搬家、幼儿园变化或家庭成员的离开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幼儿的情绪状态,进而促使他们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矫正方法:1.提供情绪管理的教育:幼儿需要学会如何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和情绪图示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供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倒数法、离场等。

2.培养社交技能:幼儿需要学习适当的社交技能,包括与他人合作、分享、交流和解决冲突等。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和模仿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并提供正面的反馈和奖励以增强他们的积极行为。

3.建立积极的环境:创造一个积极、支持和包容的环境对于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设立规则和界限、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倡导积极表达和相互尊重等方式来营造这样的环境。

4.个别辅导和心理支持:对于一些特别严重或反复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可能需要进行个别的辅导和心理支持。

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与幼儿的沟通和评估来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挑战,并制定相应的矫正计划和行为管理策略。

总结而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涉及到多种心理因素,包括情绪调节困难、不适当的社交技能和心理压力等。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人或环境交互过程中表现出的攻击、侵害行为。

这种行为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家庭教育方式等。

面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庭和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控制他们的行为。

首先,环境因素是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不良刺激如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谐、媒体暴力等会使幼儿模仿并表现出攻击行为。

此外,家庭及托幼机构的过度保护和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也会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

因此,适宜且和睦的环境对幼儿的情绪稳定和行为控制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一些研究发现有些孩子天生就具有较高的攻击性倾向。

这种遗传因素往往和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幼儿的行为表现。

对于这部分幼儿,在平和和有爱的环境中,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他们更多的情绪和行为管理的技巧,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

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家庭教养方式的严厉、冷淡或过度保护,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和模范示范,容易导致幼儿情绪的积聚和行为的不可控制。

与此相反,暴力和负面言语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幼儿模仿并表现出攻击行为。

因此,幼儿的家庭教育方式应该注重疏导和引导,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提供正面的行为模范,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庭和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控制他们的行为。

首先,要通过沟通理解幼儿的需求和情绪。

家长和教师应该与幼儿进行沟通,并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通过与幼儿的交流,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内心需求,例如感到无助、不受尊重、被忽视等。

在了解幼儿的需要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其次,要建立积极的行为引导。

引导幼儿学会正确地表达和处理情绪。

例如,通过鼓励幼儿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教会他们使用"我感觉..."、"我需要..."等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采取暴力或攻击的方式。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措施在我从事幼教这几年的工作中,经常遇到一类幼儿,对班里的幼儿发起攻击。

有时甚至对几名幼儿发起攻击行为,常常惹的幼儿家长都来告状,教师们最感到头疼,仔细分析起来,造成一个孩子攻击性强的原因不外乎有这样几个方面:1、孩子的年龄特点。

3-6的幼儿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经验。

当他与其他幼儿交往时,往往会依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行动,结果违反了社会交往规则还不自知。

2、孩子的性格。

有的孩子个性强,易冲动,蛮横,遇到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时,会因无法控制自己而与别的幼儿产生冲突与矛盾。

3、家庭教育与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

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攻击暴力或溺爱的家庭,或是通过电视,电影接受了太多的负面影响,或者老师教育手段过于消极甚至严肃,他就难免会去模仿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待人接物。

4、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

当幼儿被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

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幼儿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幼儿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幼儿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幼儿,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幼儿攻击性行为。

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杜绝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一、对于那些个性强,易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我为他创造机会,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

1、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

孩子们在操作区,认真投入地玩拼图,刘琪瑞“哗”一声,把拼图全都推撒到地上,双手使劲拍桌子,小伙伴赶紧帮他把拼图捡起来。

原来他没有办法把拼图拼好,特别着急,就发生了刚才的一幕。

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耐心地对他说:“好孩子,没关系,慢慢来,你看小朋友,都在看着你呢!”我把平时表现好,能力强的郑寒月和王喆叫过来和他一起做,共同帮助他,拼插拼图。

在他俩的帮助下,拼图很快拼好了,刘琪瑞开心地笑了。

2、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

一般来说,孩子们总是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解决眼前的问题的。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家庭因素1.惩罚不当有的家长对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后,不及时进行惩罚,使得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加强。

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批评了他,祖辈又出来庇护,这样幼儿会产生困惑,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

当然还有体罚孩子的,当孩子受到严厉的惩罚会产生报复心理,滋长他内心的攻击性行为。

2.过度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中心,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提高,孩子的很多要求都像是小皇帝一样能够被满足。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

家庭中传统的教育观念,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或者是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是教育孩子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是责备外界条件来保护家庭中的“小皇子”。

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

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3.教育目标不一致家庭中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

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

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

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答案:(1)生物学因素为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社会环境因素。

①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对儿童早期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都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③个体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不小;④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儿童攻击性行为。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

答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教育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答案:(1)游戏;(2)动作与行为练习;(3)讨论;(4)表演;(5)示范;(6)
参观访问;(7)实验;(8)多媒体教育;(9)感知体验。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答案: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游戏的具体含义。

答案:(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情绪的动机作用;
(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3)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号作用;
(4)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的感染作用。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对下列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四季”的目标进行评析并修改。

认识四季(大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四季的名称、顺序及主要特征;
(2)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年中某个季节的主要特征;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答案:(1)评析
优点:该目标的制定较为全面,兼顾了科学知识、方法技能和情感等方面。

缺点:要求过低,不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修改
对目标的修改要求做到全面(包括知识目标、方法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性强。

修改范例:
(1)让幼儿了解四季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四季的初步概念;
(2)引导幼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四季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激发幼儿对季节变化主动探索的兴趣。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从对某幼儿园大、中班幼儿的调查来看,中班80%的幼儿、大班98%的幼儿都喜欢教师始终面带笑容。

这种情绪时时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心情放松,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信任感。

结合材料,试分析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答案:(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
(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以认识自己为内容的活动。

要求:活动名称可以自拟,写出活动目标,并简要说明活动思路。

答案:活动目标:
①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②了解并会表达自己的喜好与特长;
③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依据引发认知一情感体验一实践尝试一经验积累一情境迁移的基
本要素来设计,通过活动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外貌、姓名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知道自己有喜怒哀乐情绪反应,并通过实践让儿童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对自我的认识。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请以下面的儿歌为内容,设计一个完整的活动。

要求:(1)注明适合的教学班级;(2)列出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儿歌】
片片飞来像蝴蝶
秋风吹,树叶摇,
红叶黄叶往下掉。

红树叶,黄树叶,
片片飞来像蝴蝶。

答案:片片飞来像蝴蝶
适合班级:小班
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2)感受儿歌中
描写的秋天的美丽景象。

活动准备:(1)带幼儿到室外观察秋风吹下树叶的情境。

(2)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树叶。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儿歌内容。

①引导幼儿回忆秋风吹过,树枝摇动的景象,理解
并学说“秋风吹,树枝摇”。

②出示收集到的树叶,请幼儿说说树叶的颜色,学说“红树叶,黄树叶”。

③带领幼儿抛撒树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飘落的树叶像什么,学说“片片飞来像蝴蝶”。

(2)教师用树叶和形体动作示范朗诵儿歌。

①讲到“秋风吹”时,双手拢嘴做吹的动作。

②讲到“树枝摇”时,做双臂在头上摆动的动作。

③讲到“红叶黄叶往下掉”时,双手从头上向下摆动。

④讲到“红树叶,黄树叶”时,教师一只手拿红色树叶,另一只手拿黄色树叶分别展示给幼儿。

⑤讲到“片片飞来像蝴蝶”时,做蝴蝶飞的动作。

(3)带领幼儿朗诵、表演儿歌。

①带领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②鼓励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李先生的儿子今年3岁,名叫浩浩,刚上幼儿园不到三周。

最近,李先生发现浩浩回家后不是埋头不语、就是大喊大叫,一提起幼儿园就万分恐惧,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有时候还大小便失禁。

一天,浩浩要小便的时候,李先生帮他脱下裤子,竟然发现浩浩大腿两边各有几块青紫,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中有一处深深的、特别明显的指甲印……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教师体罚行为的看法。

答案: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侵权行为。

教师体罚幼儿,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9条第2款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幼儿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为避免出现教师体罚幼儿的行为,必须从立法、执法、监督,以及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幼儿等多方面入手,保证幼儿的合法权益。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案例:在室外自由活动时间,中班的小安快乐地拍着皮球,他一路跟着皮球跑,一不小心碰到了小华身上,小华摔倒在地,膝盖摔破了。

小华站起来很生气,骂道:“讨厌,王八蛋。

”小安于是也开始回骂:“撞了你怎么了,哼!”两人开始吵起来。

小华准备打小安,这时老师走了过来。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案:(1)可能原因:①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不能在活动时关注更多的事物,因而没有注意到小华在旁边;②幼儿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③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

(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得分,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对事件的处理:①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②关心小华的伤(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
③请小安帮小华涂药(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同伴带来的伤害);④安顿好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⑤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