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

合集下载

解放区文学创作

解放区文学创作
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 3. 写实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反映华北桑干河畔暖水屯土改运动。1948年9 月初版,1952年获斯大林文学二等奖。
▪ 主要人物:地主钱文贵。长工程仁。党员张 裕民。黑妮(钱文贵侄女)。
三、周立波《暴风骤雨》
1. 1948年创作,1952年获斯大林文学三等奖。 2. 展现位于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土改斗争的整个过
▪ 40年代被后期被解放区文学界树为“赵树理 方向”。
▪ 1966年起遭到彻底批判,1970年被迫害致死。 1980年代开始,其价值得到重新肯定,作品 被关注。
“山药蛋派”:由赵树理开创的文学“山药 蛋派”,作品体裁以小说为主,题材大多围
绕农村生活,语言主要采用山西民间的乡音 土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特征。
▪ 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1930年起发表小 说散文,结集《荷花淀》《芦花荡》《嘱咐》 《采蒲台》等。
▪ 作品数量不多,但风格独特,在文体上久负 盛名。代表作《荷花淀》标志着孙犁短篇小 说创作的成熟。
▪ 孙犁小说特点
1. 通过日常生活画面显示时代风貌。 2. 善于以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尤其是在小说
《小二黑结婚》的艺术成就
1. 首先,表现了新的生活 和主题。
2. 其次,塑造了解放区农 村的新人形象。体现在 小二黑、小芹身上。
3. 第三,“评书体”的小 说样式。
4. 第四,作品的语言通俗 化。
三、《李有才板话》
▪ 被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 之作”。
▪ 描写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和 减租减息的曲折过程。
“三仙姑……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 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 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 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 好象驴粪蛋上下了上了霜。”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
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四、赵树理的小说样式:“新评书体”
第一,结构上讲究完整性、连贯性和戏剧性,有头 有尾,环环相扣。
第二,写人物注重行动性,让人物在自己的语言和 行动中鲜活起来,少展开外位静止的心理刻画。
第三,将描写融于叙述,但不象传统评书那样大加 渲染小趣味,力求节奏更快一些,适应现代的阅读 需求。
《小二黑结婚》插图二幅
二、《小二黑结婚》与《李有才板话》
《小二黑结婚》通过一对农村“小字辈”小 二黑、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中 国农村新旧变革中新生力量与愚昧落后观念 及反动封建势力间的冲突,揭示了农民翻身 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复杂性。
两个神仙二诸葛和三仙姑作为老一代农民出 现,是新人的陪衬,却成为小说中最富特色 和艺术魅力的人物。
第四,运营经过提炼的生活化语言,笔调幽默轻快, 有田间讲古、炕头谈心般的亲切感。
五、赵树理小说的幽默风格与乡风民俗色 彩
赵树理的小说常常富有喜剧性,呈现贴近普通人、 闪烁着民间智慧的乡土幽默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都以家乡晋东南农村为背景,浓郁的 地域民俗色彩也是他具最特色的一个方面。
生趣盎然的乡风民俗色彩,与民间幽默美学、新评 书小说体式相得益彰,铸就了赵树理小说世界的独 特性。
以“诉苦”和“欢唱”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鼓 动、宣传,则形成了解放区文学以明朗、乐 观为基调的审美风貌。
戏剧
1. 对传统戏曲进行“推陈出新”的“旧剧” 改造。
1942年10月10日,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毛 泽东专门给剧院的题词“推陈出新”,成为 “旧剧”改造的指导方针。
《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
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等。
杂文有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 《野百合花》《政治家·艺术家》,罗烽的 《还是杂文时代》,萧军的《纪念鲁迅:要 用真正的业绩》、《作家面前的“坑”》、 《论同志之“爱”与“耐”》,艾青的《了 解作家,尊重作家》等。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
白洋淀水乡湖光芦影的风景画、风俗画的描写与新 时代劳动妇女的精神美相映照,给泥土气和硝烟味 甚为浓重的解放区文学平添了一缕馨香和润泽。
《荷花淀》《嘱咐》《吴召儿》等
孙犁小说的独特审美风格和地域文化气 息影响了一批作家,以他为首,后来也 形成了“荷花淀派”的小说群落。
.
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 人。
以“诉苦”和“欢唱”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鼓 动、宣传,则形成了解放区文学以明朗、乐 观为基调的审美风貌。
戏剧
1. 对传统戏曲进行“推陈出新”的“旧剧” 改造。
1942年10月10日,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毛 泽东专门给剧院的题词“推陈出新”,成为 “旧剧”改造的指导方针。
《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
诗歌
解放区诗歌的民谣化:注重运用比兴手法和 民间口语,朴素自然,活泼流畅。特别突出 和强化诗的叙事功能,在“诉苦”、“翻身” 的叙事中解说革命道理、抒发阶级感情,成 为解放区诗歌思维的模式。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张志民《死不着》 《王九诉苦》,阮章竞的《漳河水》等。
《王贵与李香香》 采用信天游的民歌 形式,叙写陕北三 边一对觉悟的农村 青年的革命与爱情 故事,传达阶级斗 争与人民翻身解放 的主题思想。
2. 利用民间形式的小歌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 创演
《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 、《兄妹 开荒》等
1943年2月5日,毛泽东观看秧歌剧《兄妹开 荒》演出时,连连点头,还称赞说:“这还 象个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样子!”
通讯
新闻通讯当时是被视一个重要文艺部门。
白朗《一面光荣的旗帜》、华山《英雄的十月》、刘白 羽《环行东北》和《光明照耀着沈阳》等。
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等。

解放区文学概述

解放区文学概述

戏鼓咚咚响连天, 唱尽古今千万变。
1949 年 3 月 26 日 选自《太行文艺》太行文协编一九四九年五月版
不断复沓,层层逼近,传达深重的悲情。诗句通俗流 畅,有民歌之风;然诗情画意,又颇有古诗之味。
三.报告文学 (一)群众性的通讯运动 《五月的延安》、《冀中一日》、《渡江一日》等集 体报告文学集。 (二)主要作家名篇 1.丁玲《彭德怀速写》 2.何其芳《我歌唱延安》 3.沙汀《随军散记》 4.周而复《诺尔曼· 白求恩断片》 5.周立波《战场三记》
[例1]
王贵与李香香 (节选) ――三边民间革命历史故事 李 季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 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 二道糜子碾三遍, 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 地头上沙柳绿蓁蓁, 王贵是个好后生。
身高五尺浑身都是劲, 庄稼地里顶两人。
玉米开花半中腰, 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小曲好唱口难开, 樱桃好吃树难栽;
B.从文学大众化的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
2. 文学创作特点: A.新的主题和题材:阶级斗争的主题,工农兵斗争生 活题材 B.新的人物形象:工农兵的形象 C.新的艺术形式:新文学与民间文艺传统融合,为老百 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及大众化、民族化的语言 二.民歌体叙事诗 (一)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1.农村阶级斗争和青年男女的爱情命运:“不是闹革 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 2.新型农民形象:王贵与李香香。 3.大众化、民族化形式:“信天游”民歌体,自由生 动的民间语言,韵味浓郁的比兴手法。
交好的心思两人都有, 谁也害臊难开口。
1945年12月于陕北三边 选自延安《解放日报》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
《王贵与李香香》是一部七百多行的长诗,从始至终都 运用“信天游”形式。节选的诗中以比兴手法和传统的白 描,勾勒人物的特征,寥寥几笔,李香香的美丽动人的面 影与王贵的顽强健壮的性格便跃然而出,充满生活气息。

中国现当代文学:九、孙犁、赵树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九、孙犁、赵树理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解放区文学成就;第二节讲述赵 树理的小说创作。
教学重点: 解放区文学成就;“山药蛋派”;赵树理小 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孙犁小说的风格。
必读作品及 《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荷花淀》 文献: 《白毛女》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述
解放区的文学成就: 一、描写工农兵的小说:
三、走向民间的戏 剧: 出现了《兄妹 开荒》、《夫妻识 字》、《牛永贵挂 彩》、《惯匪周子 山》、《一朵红花》 等广泛流传的新秧 歌剧。
在此基础上,先后产生了贺敬之、丁毅执笔的 《白毛女》,阮章竞的《赤叶河》,魏风等执笔 的《刘胡兰》等代表剧作。
《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民族歌剧 的奠基之作。故事来源于晋察冀 边区流传的一个关于“白毛仙姑” 的传说,后经鲁艺工作团改编, 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1945 年由鲁艺工作团演出,全剧以喜 儿与黄世仁的阶级仇恨为主线, 表达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 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全新主题。
②类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尚未觉醒、背负着沉重的历史 传统的老一代农民,以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他们的悔 悟,寄托了作者对老一代农民的殷切希望,表现了新社会 对农民教育的现实可行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
九、孙犁、赵树理
孙犁简介
孙犁,原名 孙树勋,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 荷花淀派 ” 的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荷花淀 》,中篇小说 《 村歌 》《 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 》, 叙事诗集《 白洋淀之曲 》。
赵树理简介
赵树理,现代 小说家 、 人民艺术家 , 山药蛋派 创始人。赵 树理开创的“ 山药蛋派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 文学流派之一。他善于刻画农村中那些具有浓厚小生产者狭隘意识的富 有个性的人物,被称为描写中国乡土文化的“ 铁笔圣手 ”。其代表作 品有短篇小说《 小二黑结婚 》,中篇小说《 李有才板话 》和长篇 小说《 李家庄的变迁 》《 三里湾 》等。

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

讲话的主要内容:引言
“引言”提出座谈会的目的是研究文艺工作者和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 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 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立场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 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 态度问题。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 呢,还是暴露呢? 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文艺作品在根据地的接 受者,是工农兵以及革命的干部。这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 题。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 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番改造。 学习问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
讲话的宣传与对解放区文学的影响
1943-3-13,《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中央文委中央组织部召开党的文 艺工作者会议的消息中,首次披露了讲话的部分内容,标题为“毛泽东 同志曾指示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 1943-10-19,《解放日报》全文发表,加了毛写的按语:“今天是鲁迅 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我们特发表毛泽东同志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的最英勇的旗手。” 1943-11-7,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强调全 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都应研究、执行〈讲话〉的指示。 1944-4,何其芳、刘白羽被派往重庆,向大后方文艺工作者传达〈讲话〉 精神。 对解放区文艺的影响: 新的、题材与主题,新的人物形象,新的语言与形式,新的审美品格
延安的民族化讨论
1938-10-14,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在新阶段>中提出” 废止洋八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 派”. 1939-7-21,陈伯达应邀到鲁艺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与文艺的民族形式>的 报告. 1939-7-24,鲁艺文学系举行民族形式问题的座谈会.会上,萧三\张庚强调文 化遗产的精华与民间文学的重要性,沙汀 何其芳认为片面强调大众艺术会降低艺 术水准.萧三指责他们”将艺术脱离抗战,脱离政治”,他们被扣上”新的艺术至上 主义”.的帽子 1939-8-3,艾思奇主持召开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文化工作动 向大纲>,沙汀,何其芳,周扬仍坚持强调大众艺术会降低艺术水准. 1939-8-20,边区文协召开的座谈会上,何其芳主张”民族形式要采取进步的 欧洲文学形式为主”.. 论文:何其芳<论文学上的民族形式>,1939-11-16<文艺战线>1卷5期. 沙汀<民族形式问题>,1939-11-16<文艺战线>1卷5期.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1940-2-15<中国文化>创刊号.

第十一讲-国统区和解放区文学

第十一讲-国统区和解放区文学

• 艾青诗歌旳感情色彩是农民旳忧郁,加上 流浪汉旳悲愤和知识分子旳殉道感,形成 他诗歌特有旳感情色彩。
• 在艾青自己旳创作实践中主要在三个方面 得到体现:造型美、绘画美和象征性手法。
• 《大堰河——我旳保姆》
• 这首诗写艾青旳保姆大叶荷,他把名字改为“大 堰河”。诗里有深情旳咏叹,赞美大堰河,其实 也赞美了中国一般旳人民。诗里有很丰富旳内容, 但语言却很朴素。这首诗很适合朗诵。艾青擅长 写自由体而又带有节奏旳诗,这个节奏是从诗本 身旳内容而来,带有很深厚旳感情,令人感到它 想一首感人旳乐曲。这首诗用反复咏唱旳手段, 诸多段开头一句和最终一句是一样旳,每一种画 面都是经过选择旳。把这一切组织起来之后,就 写出一种很鲜明旳劳动妇女旳形象,他是那么善 良而又充斥了爱心。
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写于一九三 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 这首诗饱含着感情。艾青旳诗经常写中国 人民旳苦难。他说他崇尚苦难之美,由苦 难升华出来旳一种美,是他旳诗歌善于体 现旳。他把技巧和感情、朴素和绚烂结合 起来表目前诗歌中,这是他成为大诗人旳 原因。
• 思索:1、简述艾青诗歌旳艺术成就。 • 2、评述艾青诗作忧郁美得价值和意义。
作为一种明确旳“大众化”追旳农民作家, 赵树理出目前文学史上又怎样旳意义?
• 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化“欧化” 倾向进行反省旳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 重大众化、通俗化旳文学主张旳,他主要 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 作家中也有代表性。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 相对隔绝旳状态。这自然是战争时期解放 区遭受文学封锁旳成果。
• 《大堰河》这首诗主要不在于论述,主要 是体现诗人对保姆旳感情,也写出了中国 知识分子对农民旳感情,还有他们对土地 旳感情。这种感情写得非常真挚,不像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农民只有同情, 而艾青写旳感情是一种血肉旳联络,反复 强调他是吃了大堰河旳奶长大旳。看起来 是论述,其实是象征,代表中国知识分子 其实是吃农民旳奶长大旳。这个象征强调 彼此血肉上和精神上旳联络。

现代文学解放区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解放区文学思潮
博达学院
【教育类精品资料】
2013-9-8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 No. 1
博达学院Hale Waihona Puke 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考核知识点 考核要求
2013-9-8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 No. 2
博达学院
考核要求: 1.识记:(1)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2) 《讲话》 2.领会:(1)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 背景 (2)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主要 内容及意义 (3)解放区社团的形式与任 务
2013-9-8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1 No. 11
博达学院
五、解放区文学社团的三种形式
A第一种形式,全国性文艺团体的分支机构。如,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等。 B第二种形式,解放区自己建立的文化或文学团 体,它们以开展农村戏剧运动为主要任务。 C第三种形式,解放区作家自由结社建立的团体, 这些团体主要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展示不同的艺 术风格。
2013-9-8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8 No. 8
博达学院

新年假期中,一天晚上从友人处归来,昏黑里,前面有两个青年 女同志在低声而兴奋地谈着话。我们相距丈多远,我放轻脚步凝神谛 听着: “……动不动,就说人家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其实,他自己倒 真有点特殊主义。事事都只顾自己特殊化,对下面同志,身体好也罢 坏也罢,病也罢,死也罢,差不多漠不关心!” “哼,到处乌鸦一般黑,我们底××同志还不也是这样!” “说得好听!阶级友爱呀,什么呀——屁!好像连人对人的同情心都 没有!平常见人装得笑嘻嘻,其实是皮笑肉不笑,肉笑心不笑。稍不 如意,就瞪起眼睛,搭出首长架子来训人。” “大头子是这样,小头子也是这样。我们底科长,×××,对上 是毕恭毕敬的,对我们,却是神气活现,好几次同志病了,他连看都 不伸头看一下。可是,一次老魔抓了他一只小鸡,你看他多么关心这 件大事呀!以后每次看见老鹰飞来,他却嚎嚎的叫,扔土块去打它— —自私自利的家伙!” 沉默了一下。我一方面佩服这位女同志口齿尖利,一方面惘然若 有所失。……我们生活里到底缺少什么呢?镜子里看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二黑结婚》插图二幅
二、《小二黑结婚》与《李有才板话》
《小二黑结婚》通过一对农村“小字辈”小 二黑、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中 国农村新旧变革中新生力量与愚昧落后观念 及反动封建势力间的冲突,揭示了农民翻身 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复杂性。 两个神仙二诸葛和三仙姑作为老一代农民出 现,是新人的陪衬,却成为小说中最富特色 和艺术魅力的人物。

.
《在医院中》:以年轻医生陆萍的视角,揭 示了初到延安的知识青年与环境的矛盾和冲 突。 《我在霞村的时候》:一位被日寇凌辱的少 女贞贞又在根据地经历着种种不平和屈辱, 探索女性的尊严与觉醒。

.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后,在“工农兵文艺” 的旗帜的指引和规范下,解放区文学整体上 呈现出与现实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力求通俗 化,强调对民间形式、传统形式的利用和改 造,主动适应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群众的欣 赏习惯、趣味和接受水平的特点,成为战时 中国一个独特的区域性文学存在。 以“诉苦”和“欢唱”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鼓 动、宣传,则形成了解放区文学以明朗、乐 观为基调的审美风貌。
赵树理以其清新活泼、散着泥土气息的乡土通俗 小说,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新的变革时代中国农民 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他不仅是解放区文学杰出的 代表,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独具光彩。 赵树理小说的适时出现,应和了党在解放区所推 行的文学路线,被视为是实践《讲话》精神、体 现“工农兵文艺”方向的代表。“文摊文学家” 历史性地成为了另一个“文坛”的“典范”
开荒》等

1943年2月5日,毛泽东观看秧歌剧《兄妹开 荒》演出时,连连点头,还称赞说:“这还 象个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样子!”
通 讯

新闻通讯当时是被视为一个重要文艺部门。
白朗《一面光荣的旗帜》、华山《英雄的十月》、刘白
羽《环行东北》和《光明照耀着沈阳》等。
诗歌
解放区诗歌的民谣化:注重运用比兴手法和 民间口语,朴素自然,活泼流畅。特别突出 和强化诗的叙事功能,在“诉苦”、“翻身” 的叙事中解说革命道理、抒发阶级感情,成 为解放区诗歌思维的模式。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张志民《死不着》 《王九诉苦》,阮章竞的《漳河水》等。

山西省沁水加丰镇尉迟村的赵树理故
“文摊文学家”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 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 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 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 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 我的志愿。”
赵树理语,转引自李普《赵树理印象记》

一、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中篇《李有才板话》(1943)也是赵树理的早期代表 作之一,标志着赵树理 “问题小说”意识的确立。小 说围绕村政权改选和减租政策施行,展开农民和地主 间的复杂斗争,并对革命工作的群众路线和主观主义、 官僚主义展开辨析。
三、“问题小说”的追求

“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 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 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碰到的问 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 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例如我写《李有才 板话》时,那时我们的工作有些地方不深入, 特别对于狡猾地主还发现不够,章工作员式 的人多,老杨式的人少,应该提倡老杨式的 作法,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小说。”





4、孙犁:最有特色的解放区小说家之一 孙犁小说主要不表现激烈的斗争,而是在平凡中发 现美好心灵的闪光,站在新的时代精神的角度挖掘 农民尤其是农村女性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形式上多采用淡化情节的散文式结构,以清新明净 的语言,在舒卷自然、娓娓道来的抒情笔调中谱写 一篇篇富有诗意美的小说。 白洋淀水乡湖光芦影的风景画、风俗画的描写与新 时代劳动妇女的精神美相映照,给泥土气和硝烟味 甚为浓重的解放区文学平添了一缕馨香和润泽。 《荷花淀》《嘱咐》《吴召儿》等



孙犁小说的独特审美风格和地域文化气 息影响了一批作家,以他为首,后来也 形成了“荷花淀派”的小说群落。
.

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 人。 “赵叔从来都是一种打 扮:头上戴一顶蓝布人 民帽,身穿一套蓝布制 服,脚上穿一双家制黑 布鞋,衣服还经常是皱 皱巴巴的,一点也不挺 括,这一身打扮哪像一 个作家呀?简直就是一 个活脱脱的老农 呀!”——老舍女儿舒 立回忆中的赵树理。

五、赵树理小说的幽默风格与乡风民俗色 彩

赵树理的小说常常富有喜剧性,呈现贴近普通人、 闪烁着民间智慧的乡土幽默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都以家乡晋东南农村为背景,浓郁的 地域民俗色彩也是他具最特色的一个方面。 生趣盎然的乡风民俗色彩,与民间幽默美学、新评 书小说体式相得益彰,铸就了赵树理小说世界的独 特性。
Hale Waihona Puke 《王贵与李香香》 采用信天游的民歌 形式,叙写陕北三 边一对觉悟的农村 青年的革命与爱情 故事,传达阶级斗 争与人民翻身解放 的主题思想。
小说
1、解放区小说模式 反映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的新 生活和革命武装军事斗争,是解 放区小说的两大题材,由此也分 别形成“新农村故事”与“新英 雄传奇”两种基本的小说写作模 式。

2、“新农村故事”型小说 一是以赵树理等解放区土生作家为 主的乡土通俗型,其短中篇最有特 色。

其中包括赵树理、马烽、西戎、束
为等“山药蛋派”作家,此外还有 以写有《我的两家房东》的康濯等。

二是丁玲、周立波等从国统区而来 的左翼作家为主的社会写实型,以 反映土地改革的长篇引人瞩目,最 有影响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和《暴风骤雨》 。

戏剧

1. 对传统戏曲进行“推陈出新”的“旧剧” 改造。
1942年10月10日,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毛
泽东专门给剧院的题词“推陈出新”,成为 “旧剧”改造的指导方针。 《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

2. 利用民间形式的小歌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 创演
《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 、《兄妹
丁玲1938年摄于延
安,时年34岁。
3、反映革命武装军事斗争 的“新英雄传奇” 主要借鉴传统演义小说的叙 述形式,多用章回体,故事 性强,情节曲折,语言通俗 明快,人物刻画主要通过行 动的描写,充满高昂的革命 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长篇《吕梁英雄传》(马烽、 西戎)和《新儿女英雄传》 (孔厥、袁静)。
.
.
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为 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抗战初期,解放区文学汇入了抗战文学的时 代潮流。同时,大批作家和文艺青年从国统 区奔赴延安,他们的文艺观念与革命体制并 非完全一致,这一度带来了解放区文艺的多 元状态。

.
一批体现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和人性关怀的创 作,一度引起很大的关注和争议。 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等。 杂文有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 《野百合花》《政治家· 艺术家》,罗烽的 《还是杂文时代》,萧军的《纪念鲁迅:要 用真正的业绩》、《作家面前的“坑”》、 《论同志之“爱”与“耐”》,艾青的《了 解作家,尊重作家》等。
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四、赵树理的小说样式:“新评书体”
第一,结构上讲究完整性、连贯性和戏剧性,有头 有尾,环环相扣。 第二,写人物注重行动性,让人物在自己的语言和 行动中鲜活起来,少展开外位静止的心理刻画。 第三,将描写融于叙述,但不象传统评书那样大加 渲染小趣味,力求节奏更快一些,适应现代的阅读 需求。 第四,运营经过提炼的生活化语言,笔调幽默轻快, 有田间讲古、炕头谈心般的亲切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