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

合集下载

第二十一章 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

第二十一章  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

建国后,赵树理以胜利者的姿态到了北京,主持大众文艺研究会工作,并担 任《说说唱唱》(后改名《曲艺》)主编,《人民文学》编委。同时担任北 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为新中国文艺的初创和发展尤其是民间文艺做出了贡献。然而,鱼离不开水, 树离不开根,赵树理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农村和曾经战斗过的太行山区。 建国后,曾先后三次回到山西农村老家,深入生活,并担任实际领导工作, 继续沿着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前进。在“十七年”时期,他从农村生 活和农村工作中不断吸取创作源泉,陆续写出了一批优秀的农村题材的小说 作品,延续了他的大众文艺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描写与封建残余 思想、落后意识和官僚主义作斗争,争取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的短篇小说 《登记》(1950),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中两种思想、两条道路斗争的长篇 小说《三里湾》(1955),反映农村整风运动中暴露出来的干部充当“和事 佬”,庇护落后思想、压制新生力量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1958),赞 美农民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和实事求是的高贵精神的《套不住的手》(1960)、 《实干家潘永福》(1961)。这些作品不但热情地歌颂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中,农村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为社会主义新人唱了赞歌,尤为可 贵的是,作者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敏锐地揭示了大量存在于人民 内部和干部队伍中的矛盾斗争,揭露和抨击了落后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 抵制了社会生活和文艺创作中盛极一时的“共产风”、“浮夸风”,给读者 以有益的启示,给社会以忠实地记录。
2、《李有才板话》(1943、10)。写的是山西根据地的一个普通 农村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和实行减租减息的曲折过程,通过农民阶级 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农村尖锐、复杂的 阶级斗争。(农民阶级:农民的精神领袖李有才、“小字辈”人物 小福、小顺、小保、小旦;地主阶级:阎恒元、阎喜富等;蜕变者: 张德贵、刘广聚、陈小元等;党的农村工作者:章工作员,老杨) 3、《李家庄的变迁》(1945)。描写的是太行山区一个普通的村 庄从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战胜利近二十年时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主 要写了铁锁、冷元、白狗等农民由受欺压、到迷茫、再到寻找革命 道路、最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地起来反抗,进行革命斗争, 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上反映农民的觉醒和成长。(地主李如珍, 共产党员小常)

解放区文学概述

解放区文学概述

戏鼓咚咚响连天, 唱尽古今千万变。
1949 年 3 月 26 日 选自《太行文艺》太行文协编一九四九年五月版
不断复沓,层层逼近,传达深重的悲情。诗句通俗流 畅,有民歌之风;然诗情画意,又颇有古诗之味。
三.报告文学 (一)群众性的通讯运动 《五月的延安》、《冀中一日》、《渡江一日》等集 体报告文学集。 (二)主要作家名篇 1.丁玲《彭德怀速写》 2.何其芳《我歌唱延安》 3.沙汀《随军散记》 4.周而复《诺尔曼· 白求恩断片》 5.周立波《战场三记》
[例1]
王贵与李香香 (节选) ――三边民间革命历史故事 李 季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 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 二道糜子碾三遍, 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 地头上沙柳绿蓁蓁, 王贵是个好后生。
身高五尺浑身都是劲, 庄稼地里顶两人。
玉米开花半中腰, 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小曲好唱口难开, 樱桃好吃树难栽;
B.从文学大众化的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
2. 文学创作特点: A.新的主题和题材:阶级斗争的主题,工农兵斗争生 活题材 B.新的人物形象:工农兵的形象 C.新的艺术形式:新文学与民间文艺传统融合,为老百 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及大众化、民族化的语言 二.民歌体叙事诗 (一)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1.农村阶级斗争和青年男女的爱情命运:“不是闹革 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 2.新型农民形象:王贵与李香香。 3.大众化、民族化形式:“信天游”民歌体,自由生 动的民间语言,韵味浓郁的比兴手法。
交好的心思两人都有, 谁也害臊难开口。
1945年12月于陕北三边 选自延安《解放日报》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
《王贵与李香香》是一部七百多行的长诗,从始至终都 运用“信天游”形式。节选的诗中以比兴手法和传统的白 描,勾勒人物的特征,寥寥几笔,李香香的美丽动人的面 影与王贵的顽强健壮的性格便跃然而出,充满生活气息。

第十一讲-国统区和解放区文学

第十一讲-国统区和解放区文学

• 艾青诗歌旳感情色彩是农民旳忧郁,加上 流浪汉旳悲愤和知识分子旳殉道感,形成 他诗歌特有旳感情色彩。
• 在艾青自己旳创作实践中主要在三个方面 得到体现:造型美、绘画美和象征性手法。
• 《大堰河——我旳保姆》
• 这首诗写艾青旳保姆大叶荷,他把名字改为“大 堰河”。诗里有深情旳咏叹,赞美大堰河,其实 也赞美了中国一般旳人民。诗里有很丰富旳内容, 但语言却很朴素。这首诗很适合朗诵。艾青擅长 写自由体而又带有节奏旳诗,这个节奏是从诗本 身旳内容而来,带有很深厚旳感情,令人感到它 想一首感人旳乐曲。这首诗用反复咏唱旳手段, 诸多段开头一句和最终一句是一样旳,每一种画 面都是经过选择旳。把这一切组织起来之后,就 写出一种很鲜明旳劳动妇女旳形象,他是那么善 良而又充斥了爱心。
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写于一九三 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 这首诗饱含着感情。艾青旳诗经常写中国 人民旳苦难。他说他崇尚苦难之美,由苦 难升华出来旳一种美,是他旳诗歌善于体 现旳。他把技巧和感情、朴素和绚烂结合 起来表目前诗歌中,这是他成为大诗人旳 原因。
• 思索:1、简述艾青诗歌旳艺术成就。 • 2、评述艾青诗作忧郁美得价值和意义。
作为一种明确旳“大众化”追旳农民作家, 赵树理出目前文学史上又怎样旳意义?
• 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化“欧化” 倾向进行反省旳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 重大众化、通俗化旳文学主张旳,他主要 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 作家中也有代表性。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 相对隔绝旳状态。这自然是战争时期解放 区遭受文学封锁旳成果。
• 《大堰河》这首诗主要不在于论述,主要 是体现诗人对保姆旳感情,也写出了中国 知识分子对农民旳感情,还有他们对土地 旳感情。这种感情写得非常真挚,不像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农民只有同情, 而艾青写旳感情是一种血肉旳联络,反复 强调他是吃了大堰河旳奶长大旳。看起来 是论述,其实是象征,代表中国知识分子 其实是吃农民旳奶长大旳。这个象征强调 彼此血肉上和精神上旳联络。

10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10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
• 1942年5月2日——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 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分为“引言”、 “结论”两部分。
• 内容: • 毛泽东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从诸多纷繁的问题中先抽出
一个核心命题,那就是革命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 群众”。 • 第一、阐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服务于政治”。 • 第二、确认解放区文艺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工农兵。 • 第三、指明解放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途径。突出了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的思想 改造和普及与提高的途径。
.
• 意义
•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它无疑具有正确性、权 威性,并且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
• 但毕竟来不及也没有可能充分考虑共产党统一全中国、变 成执政党以后条件的变化,以及在变化了的条件之下,应 该如何看待文艺、领导文艺,应如何对待文艺创作的主 体——知识分子阶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 在建国以后,《讲话》的一些本来只适于特殊历史条件的 结论被任意引申推广,就难免产生了某些偏颇。
.
.
.
不同版本的《讲话》单行本
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 题材上:工农兵成为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 • 主题上: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
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 • 文体上:对文学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自觉追
求。
• 1938年9月,延安抗战以来第一个类似文艺联合会性质的 文艺团体,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正式成立,1939 年5月又改名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
• 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刊物主要有《文艺突击》、《大众文 艺》、《谷雨》、《草叶》、《诗刊》等多种,《解放日 报》的《文艺》副刊也是很有影响的阵地。
.
• 其三,战时的政治军事体制及解放区工农兵读者对文学有 着特殊的要求和期待,战时他们更迫切需要的多是宣传品 式的作品,然而当时的作家、艺术家更感兴趣于高雅的艺 术,不太愿意作普及的工作;

15、解放区文学

15、解放区文学

王贵与李香香自觉地将自己的 前途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与恶势力 进行坚决斗争,最终因革命而获得 幸福生活。
对“信天游”的借鉴 1、结构改造 建立联唱结构,增加艺术容量 和表现力。
2、功能提升 将单纯抒情形式改造为叙事长诗。
3、语言化用
4、手法借鉴 大量运用比兴手法。
《蓝花花》片断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哎蓝格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片断
公元一九三0年, 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三边。 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 穷人多来富人少。
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 哪块地不属财主家?
死羊湾前沟里有条水, 有一个穷老汉李德瑞。 白胡子李德瑞五十八, 家里只有一枝花。 女儿名叫李香香, 没有兄弟死了娘。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 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 地头上沙柳绿榛榛, 王贵是个好后生。
《讲话》所论重大理论问题 文艺与生活 文艺与政治 内容与形式 普及与提高
《讲话》所论重大理论问题 世界观与创作方法 文学批评标准 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重要观点 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首 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
文艺从属于政治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讲话》基本思想另见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 习》、《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
桃花坞,杨柳树, 东山月儿云遮住。 漳河流水水流沙, 荷荷一泪一声诉:
“常阴天,森罗殿, 自从关进那砖门院, 苦胆拌黄连! 一锅要做两样饭, 婆婆骂硬,小姑嫌烂, 拍拍三巴掌!”
“以后别再上我门, 紫金英要重新再做人!”
送出门,送出院, 梨树花开月满天。
死榆树,不开花, 老鸦飞来叫呱呱。 老茅坑,茅虫多, 张老嫂没事把舌头磨:
诗学观念层面: 对新诗主体性价值的强调:本 民族的文明传统,中国民众的文化 心理和生命体验,民族艺术传统。 批判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

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

三、土改小说
1、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主题:表现了土改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人物: 地主:钱文贵、江世荣、李子俊、顾涌(富农) 钱文贵——兄 贫农 钱文富;堂弟 工会主任 钱文虎;女婿
治安员 张正典;远房侄子 农会主席 程仁;养女 黑妮;儿 子 八路军
艺术特色:
a、情节波澜起伏;
a、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开 掘,写出细微的心理活动; 《荷花淀》话别一幕:一个 动作,三句话
“手指震动了一下”
“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 办”“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 好了”
b、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场 面描写:
《荷花淀》水生嫂编席 的劳动场面;战斗场面
c、语言自然、清新、洗练、优 美、朴素而富有诗意。
3、艺术风格: a、剖析社会——丁玲、周立波、孔厥、欧阳山、
草明 b、大众化风格——赵树理、马烽、西戎 c、抒情小说——孙犁、康濯、萧也牧 d、新闻体小说——刘白羽 4、艺术形式:民族大众化 a、结构上——继承中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的传
统;情节集中,喜剧性、故事性、连贯性 b、语言上——群众口语、说唱语言
她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她就 感到风暴要来,就感到大厦将倾的 危机。她常常想方 设计,要躲过这突如其来的浪潮。她不相信世界将会 永远这样下去。于是 她变得大方了,她常常找几件旧 衣送人,或者借给人一些粮食;她同雇工们谈在一起, 给他 们做点好的吃。她也变得和气了,常常串街,看 见干部就拉话,约他们到家里去喝酒。她更 变得勤劳 了,家里的一切活她都干,还常常送饭到地里去,帮 着拔草,帮着打场。
侯忠全老汉
他不再躲着人,甚至有时还讲故事。不过不再 讲杨 家将,也不讲苏武牧羊,他却只讲从侯殿魁那里听来 的一些因果报应,拿极端迷信的宿 命论的教义,来 劝人为善。他对命运已经投降,把一切都被苛待都宽 恕了,把一切的苦难都 归到自己的命上。他用一种 赎罪的心情,迎接着未来的时日。什么样的日子都能 泰然的过下 去,几十年来都是这样的生活着,他全 家人都劳动,都吃不饱,但也饿不死。他不只劳动被 剥削,连精神和感情都被欺骗的让吸血者俘虏了去。 他成为一个可亲的老头儿,也就常成为 一个可笑的 老头儿了。

解放区文学名词解释

解放区文学名词解释

解放区文学名词解释解放区文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自主的文学活动。

它的最初的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中共势力较为强大的区域,如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解放区等地方。

在这些地方,由于共产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影响,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本篇文档将对解放区文学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一、热土派热土派是解放区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代表作家有艾青、杨朔等。

热土派主张将文学与当地生态环境、人文风情有机结合,创作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

他们认为,文学的有机发展离不开地方环境的影响,只有紧密结合土地和人情,才能写出真正有诚意、有生命的作品。

二、革命文艺革命文艺是解放区文学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创作方向。

它强调文学艺术应该为革命服务,应该积极参与到民族解放斗争中去。

解放区文学家通过小说、诗歌、戏剧等形式,为革命事业进行宣传和鼓励。

三、生活写实主义生活写实主义是解放区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巴金等。

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写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赞扬百姓的斗争精神,呈现人性的真实面貌。

四、艺术革命艺术革命是解放区文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指的是对旧有文学形式和艺术传统进行的改革和革命。

解放区文学家在艺术上强调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为民族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解放区文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指的是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

解放区文学家认为,文学艺术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私有物,而是属于全社会的公有财产。

因此,他们积极参与到群众中去,倾听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

总之,解放区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解放区文学的相关名词和概念也对当代文学具有启示性和借鉴意义。

简要说明解放区文学的特点

简要说明解放区文学的特点

简要说明解放区文学的特点
解放区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主要分为革命战争时期和建设时期。

解放区文学具有以下特点:
1. 现实主义风格:解放区文学强调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反对虚幻和空洞的文学形式,倡导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实际需求的作品。

2. 革命性质:解放区文学是革命的文学,着重表现人民反抗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风貌。

3. 人民性质:解放区文学强调人民作为创造者和主体,使文学成为人民的文学,反对文人作家的个人主义和自我陶醉。

4. 集体性质:解放区文学是团体写作和群众文学的产物,多数作品是由集体创作的,也具有群众的呼声和反映。

5. 语言简练:解放区文学的语言简练明了,更加贴近人民,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易懂性。

6. 民族特色:解放区文学注重反映中国近代史和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表现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

总之,解放区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民性质,是中国革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洋淀水乡湖光芦影的风景画、风俗画的描写与新 时代劳动妇女的精神美相映照,给泥土气和硝烟味 甚为浓重的解放区文学平添了一缕馨香和润泽。
《荷花淀》《嘱咐》《吴召儿》等
孙犁小说的独特审美风格和地域文化气 息影响了一批作家,以他为首,后来也 形成了“荷花淀派”的小说群落。
.
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 人。
以“诉苦”和“欢唱”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鼓 动、宣传,则形成了解放区文学以明朗、乐 观为基调的审美风貌。
戏剧
1. 对传统戏曲进行“推陈出新”的“旧剧” 改造。
1942年10月10日,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毛 泽东专门给剧院的题词“推陈出新”,成为 “旧剧”改造的指导方针。
《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
诗歌
解放区诗歌的民谣化:注重运用比兴手法和 民间口语,朴素自然,活泼流畅。特别突出 和强化诗的叙事功能,在“诉苦”、“翻身” 的叙事中解说革命道理、抒发阶级感情,成 为解放区诗歌思维的模式。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张志民《死不着》 《王九诉苦》,阮章竞的《漳河水》等。
《王贵与李香香》 采用信天游的民歌 形式,叙写陕北三 边一对觉悟的农村 青年的革命与爱情 故事,传达阶级斗 争与人民翻身解放 的主题思想。
2. 利用民间形式的小歌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 创演
《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 、《兄妹 开荒》等
1943年2月5日,毛泽东观看秧歌剧《兄妹开 荒》演出时,连连点头,还称赞说:“这还 象个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样子!”
通讯
新闻通讯当时是被视一个重要文艺部门。
白朗《一面光荣的旗帜》、华山《英雄的十月》、刘白 羽《环行东北》和《光明照耀着沈阳》等。
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等。
杂文有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 《野百合花》《政治家·艺术家》,罗烽的 《还是杂文时代》,萧军的《纪念鲁迅:要 用真正的业绩》、《作家面前的“坑”》、 《论同志之“爱”与“耐”》,艾青的《了 解作家,尊重作家》等。
.
《在医院中》:以年轻医生陆萍的视角,揭 示了初到延安的知识青年与环境的矛盾和冲 突。
中篇《李有才板话》(1943)也是赵树理的早期代表 作之一,标志着赵树理 “问题小说”意识的确立。小 说围绕村政权改选和减租政策施行,展开农民和地主 间的复杂斗争,并对革命工作的群众路线和主观主义、 官僚主义展开辨析。
赵树理语,转引自李普《赵树理印象记》
一、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以其清新活泼、散着泥土气息的乡土通俗 小说,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新的变革时代中国农民 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他不仅是解放区文学杰出的 代表,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独具光彩。
赵树理小说的适时出现,应和了党在解放区所推 行的文学路线,被视为是实践《讲话》精神、体 现“工农兵文艺”方向的代表。“文摊文学家” 历史性地成为了另一个“文坛”的“典范”
《我在霞村的时候》:一位被日寇凌辱的少 女贞贞又在根据地经历着种种不平和屈辱, 探索女性的尊严与觉醒。
.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后,在“工农兵文艺” 的旗帜的指引和规范下,解放区文学整体上 呈现出与现实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力求通俗 化,强调对民间形式、传统形式的利用和改 造,主动适应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群众的欣 赏习惯、趣味和接受水平的特点,成为战时 中国一个独特的区域性文学存在。
“赵叔从来都是一种打 扮:头上戴一顶蓝布人 民帽,身穿一套蓝布制 服,脚上穿一双家制黑 布鞋,衣服还经常是皱 皱巴巴的,一点也不挺 括,这一身打扮哪像一 个作家呀?简直就是一 个活脱脱的老农 呀!”——老舍女儿舒 立回忆中的赵树理。
山西省沁水加丰镇尉迟村的赵树理故居
“文摊文学家”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 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 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 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 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 我的志愿。”
二是丁玲、周立波等从国统区而来 的左翼作家为主的社会写实型,以 反映土地改革的长篇引人瞩目,最 有影响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和《暴风骤雨》 。
丁玲1938年摄于延 安,时年34岁。
3、反映革命武装军事斗争 的“新英雄传奇”
主要借鉴传统演义小说的叙 述形式,多用章回体,故事 性强,情节曲折,语言通俗 明快,人物刻画主要通过行 动的描写,充满高昂的革命 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小二黑结婚》插图二幅
二、《小二黑结婚》与《李有才板话》
《小二黑结婚》通过一对农村“小字辈”小 二黑、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中 国农村新旧变革中新生力量与愚昧落后观念 及反动封建势力间的冲突,揭示了农民翻身 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复杂性。
两个神仙二诸葛和三仙姑作为老一代农民出 现,是新人的陪衬,却成为小说中最富特色 和艺术魅力的人物。
长篇《吕梁英雄传》(马烽、 西戎)和《新儿女英雄传》 (孔厥、袁静)。
4、孙犁:最有特色的解放区小说家之一
孙犁小说主要不表现激烈的斗争,而是在平凡中发 现美好心灵的闪光,站在新的时代精神的角度挖掘 农民尤其是农村女性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形式上多采用淡化情节的散文式结构,以清新明净 的语言,在舒卷自然、娓娓道来的抒情笔调中谱写 一篇篇富有诗意美的小说。
小说
1、解放区小说模式 反映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的新
生活和革命武装军事斗争,是解 放区小说的两大题材,由此也分 别形成“新农村故事”与“新英 雄传奇”两种基本的小说写作模 式。
2、“新农村故事”型小说
一是以赵树理等解放区土生作家为 主的乡土通俗型,其短中篇最有特 色。
其中包括赵树理、马烽、西戎、束 为等“山药蛋派”作家,此外还有 以写有《我的两家房东》的康濯等。
.
.
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为 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抗战初期,解放区文学汇入了抗战文学的时 代潮流。同时,大批作家和文艺青年从国统 区奔赴延安,他们的文艺观念与革命体制并 非完全一致,这一度带来了解放区文艺的多 元状态。
.
一批体现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和人性关怀的创 作,一度引起很大的关注和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