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一贯性(consistency):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 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 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例如,如果 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 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 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 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 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把一张面孔与错误背景相联系。这就是发生在 Donald Thomson身上的事情。研究表明,记忆 可能混杂在一起,因此不同的面孔就跟环境背 景搞混了。
把想象记成现实的事。Goff 和 Roediger (1998)做过一 个简单的实验,表明记忆很容易把幻想和现实搞混。 实验中让被试或是想象中做一个动作或是真的做这个 动作,比如折断一根牙签。过段时间被试再次经过同 一过程。然后询问被试是否曾做过这一动作或者只是 想象而已。那些更多地在想像中做这一动作的被试, 在第二次想象后更可能认为自己实际上在第一次实验 时是真的做了这一动作。
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 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 天气的变化等。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 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 格、努力程度等。
应用:在管理工作中当员工完成任务受挫折时,管 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职工的归因倾向,才能帮助职工 正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和顺利进行归因,是职工胜 不骄、败不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发奋努 力。
一个案例
“很可能大部分人都怀疑某些 归因于他们过去的事。他们可能 见过它们、谈论过它们、做过它 们,或者他们只是梦想或想象过 自己这么做过。”---William James
在1975年的一个晚上,一位令人信任的澳大利 亚心理学家Donald M. Thomson来到电视台讨论 目击者证词的心理学。他不知道在他正在讨论 人们如何最好地记住罪犯的面孔时,正有个人 把他的脸记成了一个强奸犯。电视播出后的一 天Thomson被当地警方逮捕。警察告诉他昨晚 一个女人被人强奸并且昏在自己的公寓。那个 女人说Thomson就是袭击她的人。 Thomson很 吃惊,但他有无懈可击的理由。在袭击发生的 时候他正在上电视,并有警察助理在场的证明 。 在袭击发生前受害者似乎在电视上刚见过 Thomson,后来她就把Thomson和袭击者的脸 搞混了。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名词解释社会认知

名词解释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接触周围环境和社会交往,获得知识和信
念以及对社会规范和判断的能力。
社会认知可以影响人们的思考、行
为和与他人的互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认知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理解与评价。
首先是对自我
理解和评价。
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基于他对自己的知觉和思考而形成的,它可以反映出个体的价值观、目标和行为习惯。
同时,自我评价也受
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期望和标准等。
其次是对他人的社会认知。
个体需要了解他人的动机、态度、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才能有效地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社会认知可以
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是对社会的认知。
社会认知可以帮助个体理解社会规范和价
值观,从而规范个体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的期望和标准。
同时,社
会认知也可以帮助个体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根源和动因,提高个体
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认知在个体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同时,社会认知也是个体对社会承诺和责任的表现,是推动社会进步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之,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的
能力。
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考,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因此,我们应该切实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推动个
人和社会的发展。
思修选择判断题

绪论一、判断题: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2、与中学生活相比较,大学生活变化不大。
(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智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错)基础4、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错)灵魂5、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对)6、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4月的一次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错)2006年3月4日7、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8、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对)9、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对)10、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二、单向选择题1、德是人才素质的(B)A、重要内容B、灵魂C、基础D、条件2、“八荣八耻"是(A)荣辱观A、社会主义B、共产主义C、无产阶级D、劳动人民3、(C)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坚持“八荣八耻”.A、2006年4月3号B、2006年3月14号C、2006年3月4号D、2006年4月13号4、“八荣八耻"的第三条是(D)A、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B、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C、以服务人民为荣、以离人民为耻D、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5、“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有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A)、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格守诚信。
A、家庭生活B、婚姻生活C、公共生活D、私人生活三、多项选择题:1、与中学生活相比较,大学生活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ABDA、学习要求B、生活环境C、人际关系D、社会活动E、独立生活能力2、大学生需要树立的学习理念包括:ABCDA、自主学习的理念B、全面学习是理念C、创新学习的理念D、终身学习的理念E、实践学习3、大学生要养成优良学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ABCDA、勤奋B、严谨C、求实D、创新E、刻苦4、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新挑战:ABDA、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B、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C、面临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的挑战D、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E、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5、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BCDA、注意学习科学理论B、注意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C、注意联系实际D、注意知行统一E、注意加强修养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一、单选题1、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B)A、思想道德B、理想信念C、爱国主义D、人生价值2、从理想的(A)上划分,可以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A、性质和层次B、时序C、对象D、内容3、(D)是人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A、理想B、道德C、思想D、信念4、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是(B)。
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理解、推断和判断。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和推断的理论框架。
它主要关注个体如何通过观察、推理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并根据这些理解来进行适应性的社会互动。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1. 认知模式: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构建一种认知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
2. 信念与欲望: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他们的信念和欲望所驱动的。
信念是指个体对事实和真相的认知,而欲望则是指个体对某种结果或目标的渴望。
3. 推断与解释: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进行推断和解释。
个体会根据他们对他人的信念和欲望的理解,推断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4. 记忆与归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会根据自身的记忆和归因倾向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个体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境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估和解释。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 理论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运用心理学中的理论和概念。
例如,个体会运用心理理论中的意向性、目标导向性和情绪等概念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2. 人际感知: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如何通过感知和解释他人的非言语行为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人际感知包括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非言语信息的解读。
3. 自我知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将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对他人的理解中。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信念和欲望来推断他人的行为意图,并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修改版第一章 导论研究方法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1.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图式与梦想与害怕可能成为的自我。
影响因素:1.扮演的角色2。
我们所做的比较3.社会同一性4。
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5.成功与失败的经历2.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控制点(分为内部和外部控制点),习得性无助。
控制/幸福正比。
3. 自尊:1)动机:维持自我价值。
2)阴暗面: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表现出敌意。
建立在自我感觉上比外部事物上要更好。
4. 自我服务偏见(性欲产生):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2)盲目乐观。
(赌博)3.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酒驾)4。
与他人比,认为自己更好。
优点:乐观。
缺点:高估自己推卸责任。
5. 自我展示:1。
虚伪的谦逊2。
自我妨碍。
3.印象管理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1. 归因:1)海德(性格归因与情境性归因)2)常识性归因:共同性,区别性,一致性。
2.归因错误的原因:1)认知与情境意识(行动者观察者不同,观点随时在变化〈关注情境限制〉,自我觉知〈对老师性格的评价,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2)文化差异库勒乔夫效应:通过观察脸部确定其知觉3。
如何做准确的判断:1)直觉判断【力量:自动化非逻辑思维(网球);局限:错觉思维】2)过度自信倾向(验证性偏见,纠正:及时反馈和设想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4。
直觉:心理捷径。
1)代表性直觉(与某类心理特征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重要信息)2)易得性直觉(过度重视鲜活案例,并对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如飞机失事)3)反事实思维(与易得思维类似,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心理模拟)5.错觉思维:1)错觉相关(期待发生重要联系时,将随机事件联系起来,知觉到错觉相关)2)控制错觉,如赌博和趋均数回归3)情绪和判断:影响判断第四章 行为态度一、态度决定行为吗?1。
道德伪善,言行不一致。
(反对和崇尚暴力)2。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内在态度(第一,面部肌肉反应;第二,内隐联想测试(积极词汇与黑人面孔)2)情境(观察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效果明显)Eg :我为了身体健康-—邻居似乎跑步去图书馆—-我能做到—-下周开始总结:1)其他影响因素最小化2)态度与预测行为紧密相关,如投票3)态度强有力.3。
论社会心理学在广告策划中的意义

社 会心 理 学是 一 门就 人 们 如 何 看待 他 人 .如 何 影 响 他 人 . 又
( 图2) 见 .同时 .资产利润率和股东权益利润率也 呈现下滑趋势 如何互相 关联 的种种 问题进行科 学研究 的学科 , 包括社会中的自 ( 图3) 见 。由此可见 .该企业虽然有大量的项 目投 资上马 ,但是 。 我、社会信念与判断、行为和态度、社会 文化 、性别、从众心理 、 这些投 资项 目并没 有使 得企业 的盈 利能 力增 强 。从 1 9 年 到 2 0 说服 群体影 响、人 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奥格威说 : 在广告 8 9 07
在 进行 投 资 决策 分 析 时投 入 资 金 的机 会 收 益 已经 在 每 年 的 净现 金 而 形 成 自 我 概 念 .通 过 与他 人 的 比 较 观 察 而 形 成 和 改 变 自我 概
流量 中得到体现。此模型在财务上保证 了项 目在运行周期内的剩 念 :通过从外界环境获取有利信息 ,来促 进和发展 自我概念 。
增 加 的 ; 益 .因此 对 于 股 东来 说 .如 果 企业 的投 资 收益 总 是 不 争收 念
、
社 会 文 化 、群 体 心 理 这 三 个 个 方 面进 行分 析 。
萋 投 一 会弃 企 譬 而 一 自概 研 对 告 划 意 塞苎 望他 就放 对 璧篓 ・转 投 到呈 零 这 们 篓 权 的 警 曼 向 、我 念 究 广 策 的 义
都 将要 求企 业提 高 自身 的经 营 能 力 ,选择 可 以为企 业 创 造 剩 余财 基 础 上 。自我 概 念 是 个体 在社 会 环 境 中逐 步 形成 的 :通 过 自我评
富的项 目进行投资 ,而一味追求利润规模和资产规模 盲 目投资 , 价来判断 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所接受的标准 并 以此 为 基础
消费者行为(4)

该模型涉及三个基本要素: (1)显著信念(salient belief)。信念它有两层含义:第一,信念 是信念对象与属性之间的联结关系。第二,信念是一种主观判 断。 显著信念就是指对消费者态度起决定作用的信念。 (2)信念强度(belief strength)指消费者相信某个对象具有某种 重要属性的可能性。 (3)信念评价(belief evaluation)反映的是消费者怎样看待某
4.3.3.行为反应测量法 . 行为反应是观察人们对相关对象的实际行为反应,把行为反应作 为态度测量的客观指标。采用行为反映测量方法,可以避免因被测 试者知觉而造成的有意掩饰,从而有利于得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 料。但由于行为和态度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行为只是态度反 映的一个重要参考系数,因此,不宜单以观察行为来确定其态度。 常用的行为观察和测量技术有空间距离测量和生理反应测量:
2.利克特 .A.Likert)量表法 利克特(R. . 利克特 量表法 美国心理学家利克特在瑟斯通量表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更为简 便的态度测量表。回答该表问题时,可以使用陈述性语句答出有关 态度的倾向,但不将题目按内容强弱程度均衡分解为若干个连续系 列,而是仅采用肯定或否定两种陈述方式。然后要求被测者按照同 意或不同意的程度作出明确回答,供选择的态度在量表中用定性词 给出,并分别标出不同的量值。 3.利克特量表法的应用 ﹙省略,参见教材P102﹚
5.社会判断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social judgment theory)假设人们对于有关态度对 象的信息会加以同化,即以原有的态度作为参照标准,将新信息进 行归类和处理。根据这一理论,人们的现有态度会对新态度的形成 产生影响和制约。人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就是这个意思。
该理论强调,某个刺激或信息是否被接受,总是因人而异。人们 根据态度标准会形成一系列的接受圈和否定圈。符合现有态度标准, 即落在接受圈内的观念和事物就会得到承认。如果落在接受圈内的 信息本身并不完全一致,那么,人们就会对其进行协调或调整,使之趋 于一致与和谐,这个过程就称为同化作用;另外,落在否定圈内的信 息可能遭受比客观的不一致性更强烈的排斥,这就产生了排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导信息效应(Loftus & Pickrell, 1995) E.g., Loftus & Palmer (1974, Study 2)
被试看了一个有关汽车相撞的电影 其中一组被提问:“当车辆猛撞(smashed)时,时速大概是多
少?”另一组被提问:“当车辆碰擦(hit)时,时速大概是多少 ?” 一周后,他们被询问:“车祸现场是否有碎玻璃?”
E.g., Anderson, Lepper, & Ross (1980)
被试被告知冒险的或者保守的人更适合做消 防员
然后,告诉被试这些证据是虚假的,反过来 也可以讲得通
尽管如此,被试仍然相信之前判断
知觉和解释事件
为什么会出现信念固着?
我们关注与我们期待相一致的行为 我们将模糊的事件或行为解释成支持我们的
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表明,我们对当下社会情境所 做的判断,同时受到情境中显著刺激和 我们头脑中已有建构的影响。
知觉和解释事件
敌意媒体效应(Vallone, Ross, &Lepper, 1985)
当人们对某个事件的认识有强烈的偏差时,他们总觉得媒体 是反对他们的,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知觉和解释事件
我们甚至将矛盾的证据看成是支持自己 的假设的
E.g., Lord (1979)
让被试评价论述死刑是否有威慑证据的文章 结果发现,死亡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很容易接受
了支持他们信念的证据,并且激烈反对反对他们 的证据 也就是说,看到了同样的证据后,并没有使相互 矛盾的观念更为统一,反而增加了它们的不一致
知觉和解释事件
我们也构建我们过去的态度 E.g., Holmberg & Holmes (1994)
考察了刚结婚和结婚两年后伴侣的关系满意 度
当他们当前对关系更为不满意时,回忆也更 不美好
知觉和解释事件
我们甚至构建我们过去的行为
当想象我们童年发生的事情后(比如,在亲戚婚礼上 摔倒),我们更觉得它们确实是发生过的(Garry et al., 1996)。
当大学生被试了解到其他大学生做出影响健康的行 为的频率后,他们对自己作出这些行为的频率的回 忆也发生了变化(Klein & Kunda, 1993)。
有时,为了维护当前的良好感觉,我们也会夸大过 去情况的糟糕程度。
内容总结
我们对世界的知觉、解释和回忆受到当 前输入的外部信息和我们头脑中已有的 建构的作用
启动效应
我们的记忆是一张概念之间相互联结的 网
启动则激活了这张网中的某些联结
启动效应
甚至在阈下呈现刺激时,也会出现启动 效应
E.g., Holland et al., 2005
暴露在清洁剂味道中的被试能更快地识别和 更好地回忆与清洁有关的词和活动
尽管他们并意识到味道的存在及所产生的影 响
预期 我们对与我们的期待相一致的人和时间记得
更牢
知觉和解释事件
如何避免信念固着?
思考对立面成立的理由(Lord, Lepper, & Preston, 1984)
思考可能的其他选项(Hirt & Markman, 1995)
知觉和解释事件
我们的记忆并不是铁板一块,实际上,我们总在不断 建构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
南京大学网络课程
社会信念与判断
对社会环境的感知
大量研究表明,我们对于社会环境的感 知、解释和回忆,受到我们头脑中已有 的假定和判断的影响
启动效应
E.g., Bargh et al., 1996
被试完成了一些句子任务,这些句子中包含 有“老”、“智慧”、“退休”等词语。
在离开实验室时,被试的脚步变慢了。
知觉和解释事件
人们的先有知觉对他们解释和回忆也有 着巨大的作用
库洛奇效应(Kulechov effect)
当被试先观看过悲伤的、有深度寓意的或快乐的 图片或影像后,一个呈现中性表情的人,可能被 知觉为悲伤的、沉思的或是快乐的。
知觉和解释事件
信念固着:当信念的有效性被推翻时, 我们可能仍然会坚持这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