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的护理要点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或内部病变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对于患者来说,颅脑损伤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颅脑损伤护理措施。
1. 病情评估和监测: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维持呼吸通畅: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护士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注意保持呼吸稳定。
3. 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护士应及时监测颅内压,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降低颅内压,如保持头部低位、避免咳嗽用力等。
4.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尿崩症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护士应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尿液比重,及时调整补液和药物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防止感染:颅脑损伤患者因病情危重,易发生感染,护士应加强患者的皮肤和口腔护理,保持环境清洁,及时处理伤口,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6. 预防并发症: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褥疮和深静脉血栓等,护士应定期翻身、进行被动运动,及时预防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7. 促进康复:颅脑损伤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护士应积极配合康复科医生进行康复护理,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运动和认知功能。
8. 心理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情绪波动和认知障碍,护士应给予患者温暖关怀,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增强对疾病的信心。
9. 安全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易发生意外伤害,护士应保持患者的环境安全,避免摔倒、撞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10. 营养支持: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进食困难或吞咽功能障碍,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方式,提供高热量、高蛋白的营养支持。
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评估和监测、维持呼吸通畅、颅内压监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感染、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和营养支持等。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常常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护理。
护理工作对于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工作。
一、预防并发症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中,预防并发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例如,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呼吸、心跳和体温,以确保它们在正常范围内。
如果出现意外情况,我们应该立即对其进行控制和处理。
此外,我们还需要定期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防止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
为了预防褥疮,我们需要定期更换病人的体位,并给予合适的饮食和水分供给。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往往无法自主呼吸,需要进行人工通气。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确保呼吸道畅通,定期监测氧饱和度、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
当然,这还需要与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例如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人员。
三、控制颅内压颅内压是衡量重型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颅内压,并控制其在正常范围内。
如果颅内压过高,我们可以通过给予镇静剂、降低体温、进行呼吸机辅助等措施来进行治疗。
此外,在控制颅内压的过程中,还要避免剧烈活动、劳累等刺激。
四、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其他疾病一样,重型颅脑损伤对病人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病人的生理指标,也需要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
我们可以通过与病人沟通、给予安慰、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等措施来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促进病人的康复。
五、注意营养供给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中,营养供给也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针对病人的特殊情况,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确保其摄取足够的营养成分。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病人的饮食习惯、口腔健康等方面,确保其能够正常进食,并避免发生营养不良等情况。
总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关注病人的各方面问题,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处理。
关于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总结

关于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总结颅脑损伤是头部受到外力作用所致的脑组织损伤,包括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由于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变化快,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总结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颅脑损伤的分类及特点1. 闭合性损伤: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等。
这类损伤多发生在头部受到直接打击或撞击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发生挤压、移位,引起脑组织损伤。
2. 开放性损伤:包括头皮裂伤、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
这类损伤多发生在头部受到锐器切割或钝器击打时,脑组织与外界相通,易发生感染。
二、颅脑损伤的护理评估1. 健康史:了解受伤过程,包括暴力大小、方向、性质、速度和作用部位。
了解受伤当时意识状态、伤后有无颅内压增高、脑脊液漏的症状,以及现场急救经过。
2. 身体状况:评估病人的伤后症状和体征,特别是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神经系统体征的动态变化。
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3. 心理和社会支持情况:了解病人和家属对颅脑损伤及其预后的心理反应,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三、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1. 现场急救: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禁用吗啡止痛。
有明显大出血者应补充血容量,无外出血表现而有休克征象者,应查明有无头部以外部位损伤,如合并内脏破裂等。
开放性损伤有脑组织从伤口膨出时,在外露的脑组织周围用消毒纱布卷保护,再用纱布架空包扎,避免脑组织受压,并及早使用抗生素和TAT。
记录受伤经过和检查发现的阳性结果。
2.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3. 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对昏迷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定期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4. 脑水肿的护理: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易发生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
应限制水钠摄入,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避免刺激。
必要时给予脱水剂、利尿剂等药物治疗。
5. 感染预防:开放性颅脑损伤易发生感染,应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监测生命体征: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
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维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
道分泌物,确保氧气供应充足。
3.控制颅内压: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力,如提高床头高度、控
制患者体位、降低氧需求等,以减少颅脑组织进一步受损。
4.保持神经功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避免剧烈刺激,注意饮食营养,提供适当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
5.预防并处理并发症: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
颅内感染、脑水肿、肺炎等,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预防和处理。
6.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如抗感染药物、脱水药物等。
7.心理关怀: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
8.家属教育及支持:向家属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和护理措施,
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要点与病情观察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要点与病情观察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的直接或间接打击,导致脑组织受损及相关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时,有几个要点需要特别注意,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一、重要的护理要点1.确保患者的安全:颅脑损伤患者常常会出现意识障碍、运动协调障碍等症状,容易发生跌倒或其他不慎事故。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确保患者周围的环境安全,及时清除障碍物,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2.保证良好的呼吸通畅:脑损伤可能导致呼吸中枢受损,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采取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3.保持适宜体位: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来说,正确的体位是十分重要的。
侧卧位可减少颅内压,防止窒息,同时保持口鼻部通畅。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头部要保持在中立位或轻度后倾位,避免颈椎过度屈曲。
4.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经常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脉搏等。
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合理控制液体摄入:颅脑损伤患者常常伴有脑水肿和脑压增高,因此需要合理控制液体的摄入量,以防止出现水肿加重和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6.定期翻身和肢体被动活动:对于长期卧床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期翻身,避免压疮发生。
同时,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
二、病情观察要点1.意识水平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水平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需要每日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并观察出现意识改变的迹象,如昏迷、嗜睡、烦躁等。
2.瞳孔的观察:瞳孔的变化可以反映颅内压的变化。
护理人员需要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应等情况,并及时记录。
3.呼吸状态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状态常常不稳定,可能出现呼吸频率和深浅的变化。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如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突然停止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4.肢体运动功能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肢体运动的障碍,如瘫痪、肌张力异常等。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严重伤害,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能够更好地护理颅脑损伤患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供有效的护理。
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损伤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保持患者头部的正中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呼吸。
我们需要进行神经功能监测。
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往往受到严重损害,因此需要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神经功能异常。
常用的神经功能监测方法有瞳孔反射、意识水平评估、肌力评估等。
通过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护理措施,提供有效的治疗。
颅脑损伤患者的头部抬高是十分重要的。
抬高头部可以减轻颅内压,改善脑血流灌注。
护理中,我们可以使用枕头或护颈枕等辅助工具,将患者的头部抬高。
同时,还需要定期翻身,避免压迫造成的血液循环不畅,加重脑损伤。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
颅脑损伤会对患者的体温调节能力造成影响,容易出现体温升高或降低的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节。
例如,对于体温升高的患者,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的方法;对于体温降低的患者,可以加强保暖措施,避免寒冷引起的进一步损伤。
除了以上护理措施,我们还需要关注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理护理。
颅脑损伤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在护理中,我们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难,调整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可以通过与患者交流和倾听,提供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神经功能监测、头部抬高、体温调节和心理护理等措施,可以提供有效的护理,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在实施护理措施时,我们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颅脑外伤护理措施

颅脑外伤护理措施
颅脑外伤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病情:需要每隔两个小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以及是否有昏迷、瞳孔散大、四肢刺激不动等情况。
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的趋势,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预防并发症:颅脑外伤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
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需要定期翻身、拍背震荡排痰,定期活动双下肢。
同时,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平整,每2小时翻身一次。
3. 饮食护理:颅脑外伤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盐、低脂、高蛋白为主,以减少营养不良的风险,促进患者的恢复。
4. 心理护理:颅脑外伤患者可能会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5. 康复训练: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应尽早开始各种机能训练和康复治疗护理,加强日常生活、个人卫生、饮食、睡眠等基础护理和培训。
总之,颅脑外伤的护理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包括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肢体康复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肢体康复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常出现各项合并症,常见的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植物状态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该疾病目前经过抢救后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抢救成功后的患者常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最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对此,需要采取对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改善。
现对相关内容进行如下介绍:1 急性期性期康复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微抬下颌,双唇微开,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的口、鼻等部位的分泌物;气管切开患者应每日行气管切开护理2次;及时评估患者做好气道湿化、雾化吸入;吸痰护理 ,避免因为分泌物影响患者呼吸而导致并发症。
1.1良肢位摆放指导1.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为损伤引起了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出现功能紊乱,所以会表现为姿势异常。
异常的卧位会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加重。
所以需要协助患者取合理的卧床姿势。
平卧时在两侧肩部和上臂下方垫软垫,保证充分前伸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
两侧臂和大腿下方垫软垫,以免出现髋关节外旋。
足跟垫软垫,保持双足中立位。
每隔2h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上肢伸展位不超过90°,患侧肩胛骨向前外伸,前臂旋前,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屈曲位、踝关节放长枕上;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枕,患臂外展前伸旋后,患肩向前拉出,肘伸展,掌心向上,下肢屈曲位,健腿屈髋屈膝向前放长枕上,健侧上肢放在胸前的枕上或躯干上(本卧位不适用脊髓损伤患者)1.2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每次训练前先按摩,以刺激功能活动、按摩时由轻到重,范围从小到大,先慢后快。
如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禁止开展上述操作。
1.3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后再进行训练。
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如患者伴发感觉障碍,注意不要过度牵拉,以免引起关节脱位或损伤周围软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损伤的术后护理
1要向医生及时了解手术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 放矢地护理病人。 2妥善安置,密切观察:将病人安置于重症监护室。立即观 察意识瞳孔﹑呼吸﹑血压及肢体活动情况并记录。每小 时观察记录1次,直至病情稳定。 3体位:术后去枕平卧6小术时,昏迷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 以防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病情稳定后应及早将床头抬高 15°~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⑴褥疮:昏迷截瘫及偏瘫的病人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按摩受 压部位皮肤。在骨隆凸处等易受压部位应垫软垫、使用气垫床 以减轻局部受压。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及皮肤清洁,给与支持疗 法,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是预防褥疮的主要措施。 ⑵肺部感染:由于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口腔及呼 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容易误吸或坠积肺部而引起肺部感染。翻 身时应注意扣背以利于分泌物引流,及时彻底的吸痰。痰液粘 稠可遵医嘱给雾化吸入。必要时及早行气管切开并严格执行其 护理常规,同时加强口腔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
⑶应激性溃疡:是中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 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咖啡色胃液和柏 油样便,出血较多时可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等休克表现,昏迷病人早期留置胃管有利于及早发现病 情变化并采取抢救措施。需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 ﹑尿量变化及胃液的颜色和量。 ⑸颅底骨折的护理:脑脊液耳漏或鼻漏的患者,首先要 清除血迹和污垢,鼻孔前或外耳道放置无菌棉球或纱布, 浸湿后及时更换并评估漏液量。禁止抠鼻、挖耳、填塞、 冲洗、耳鼻滴药、经鼻吸痰和下胃管,擤鼻、用力排便、 打喷嚏也要注意避免。
9高热的护理:由于脑组织损伤及外伤导致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受损,患者可出现中枢性高热,必须采取 有效的降温方法,以降低脑代谢率,减轻脑缺氧。 (1)头﹑颈﹑腹股沟﹑腋窝等大血管走形处酒精温 水擦浴。 (2)冰袋物理降温,定时更换部位以免冻伤局部皮 肤。 (3)应用冰帽、冰毯控制体温。 (4)冬眠药物:应用冬眠灵配合冰毯冰帽降温效果 明显,但应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变化。 10脑水肿的观察与护理:伤后或术后72小时是脑水 肿的高峰期,应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脑疝 的发生。病人采取头高足低位,利于头部静脉回流。 根据医嘱按时应用脱水剂,记出入量,应用脱水剂 期间补充钾盐,定时化验血生化,防止电解质紊乱。 输钾时,浓度不要过高,速度不要过快,见尿补钾。
7继发颅内出血的观察: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和肢体活动变化 情况;若患者术后重新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同时 出现病情未改善且进行性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 8烦躁病人的护理:严重脑挫裂伤患者往往表现烦躁明显,应加强 防范措施。使用床挡防止坠床。可使用约束带适当限制躁动肢体 的活动,防止将引流管拔出。留置尿管者,应将其双手放在盖被 外,以防抓挠尿管导致尿道撕裂。
脑室引流的护理
• ⑴严格无菌操作,连接脑室引流袋,妥善 固定,防止脱落。 • ⑵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引流管的最高点距 离侧脑室的距离为10~15厘米,以维持正常 的颅内压。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 不宜过快,每日引流量不宜超过500毫升。
⑶严密观察脑脊液的性状:若脑脊液的颜色 混浊应立即通知医生留取脑脊液常规化验。 同时严密观察体温变化,考虑是否为感染。 ⑷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和受压,翻身 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⑹外伤性癫痫应观察发作时癫痫症状,持续时间,通知 医生,遵医嘱应用抗癫痫药物。
⑺截瘫:颅脑损伤时可发生脊柱损伤压迫脊髓出现截瘫。翻身时 应力求上下一致身体不扭曲,并让患者卧硬板床。加强皮肤护理, 预防褥疮;加强瘫痪肢体的主动与被动活动,并保持功能位,防 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及足下垂等。预防泌尿系和肺部并发症的 发生,加强营养,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颅脑损伤的护理要点
头皮损伤 颅骨损伤 原发性脑损伤
头皮擦伤 头皮挫伤 头皮裂伤 头皮血肿 线性骨折 凹陷骨折 粉碎骨折 颅底骨折 脑震荡 脑挫裂伤 中脑损伤 脑桥损伤 延髓损伤 下丘脑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多发性颅内血肿
病因
和平时期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为交通事故、 高处坠落、失足跌倒、工伤事故和火器伤; 偶见难产和产钳引起的婴儿颅脑损伤。战 时导致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房屋或工 事倒塌、爆炸性武器形成高压冲击波的冲 击。
⑸保持局部敷料干燥,若有渗湿及时更换; 床铺保持清洁干燥,床头禁忌放置杂物。 ⑹每日更换引流袋并记录引流量。严格无 菌操作,防止接头处被污染。 ⑻拔管后注意观察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出, 若有溢出以及时通知量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若患者带 气管插管回病房,应监测血氧饱和度,及时吸痰,以防痰 痂堵塞插管。患者若昏迷较深,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消失, 应尽早准备行气管切开术。 5饮食:术后6小时禁食。清醒病人第二天可进流质饮食, 逐渐改为半流食及普通饮食。昏迷病人应尽早留置胃管, 不仅可以给与鼻饲流质解决营养问题,而且可以观察胃液 性质,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鼻饲期间应每日口腔护理2次。 6大﹑小便护理:应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预防便秘。便秘者 可给缓泻剂或开塞露,严禁灌肠,以免大量水分重吸收而 加重脑水肿。大便失禁者,应及时洗净皮肤并擦干。小便 失禁者可留置导尿,保持局部洁净,导尿管通畅,定时更 换尿袋,若尿液混浊或出现絮状物,应及时膀胱冲洗。要 严密观察尿液的颜色及量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