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报告 (2)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勘察目的及范围:此次勘察的目的是评估土地适合建设的能力,并确定施工所需的地质条件。
勘察的范围包括整个项目区域。
二、地质概况:该项目地处一条地势平坦的平原上,周边地貌以河流和农田为主。
根据勘察所得的地质资料,该项目区域属于第四纪黄土和第三纪砂岩组成的地层。
该地层具有稳定性较好、承载力高的特点。
三、地质灾害:根据地质勘察的结果,该区域没有明显的地质灾害问题,如地震、山体滑坡、地面下陷等。
但是,由于该地区属于水源地区,存在土壤液化的可能性,建设时需要加强防治措施。
四、地下水:勘察结果显示,该区域的地下水位较浅,一般都在5米以内。
地下水含有较高的盐分和硬度,建议在施工中对地下水进行处理,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供水需求。
五、地质勘察结果分析:根据勘察结果分析,该项目区域属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地层稳定,承载力高。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处理土壤液化问题以及处理地下水的处理问题。
此外,建议在建设过程中监测周边地层的变化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六、勘察结论:根据对该项目区域的地质勘察结果,认为该区域的地质条件适合建设项目。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土壤液化的防治措施,并对地下水进行处理以满足供水需求。
此外,建议进行定期监测周边地层变化和地下水位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七、建议:1.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土壤液化的防治措施。
可以采取填充夯实、加固地基等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2.处理地下水问题。
建议对地下水进行处理,以满足施工过程中的供水需求。
3.定期监测周边地层变化和地下水位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
以上为勘察报告的内容,供参考和决策使用。
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注:以上勘察报告仅为示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报告内容应根据实地勘察情况进行编写。
地质勘察实习报告(2篇)

地质勘察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我是xx大学地质工程专业xx级本科生,在xx年xx月至xx年xx 月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地质勘察实习。
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农村地质调查和城市地质勘察。
实习期间,我深入实地勘察,了解和运用了地质调查方法和仪器设备,通过与同学和导师的合作,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对地质工程专业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丰富了实践经验。
二、农村地质调查实习1.目的和任务农村地质调查实习旨在了解和研究农村地区的地质情况,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提供地质依据。
主要任务包括调查农村地貌、土地利用状况、岩石构造特征、地下水资源等。
2.实习过程在农村地质调查实习中,我先后参与了走访农村村庄、采集地质样品和进行地质勘探等工作。
在走访农村村庄的过程中,我通过与乡村的居民交谈,了解到他们对当地地质情况的认识和利用方式,同时也了解到农村发展面临的地质问题。
在采集地质样品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地质锤、野外勘探工具等设备,并学会了对采集样品进行划痕、下锤破裂等处理方式,保证了样品的完整性。
通过地质勘探,我熟悉了传统的勘探方法和设备,学会了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3.心得体会通过农村地质调查实习,我对地质勘察这一实际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如识别地质断裂带、判断地下水位等,但通过同学和导师的指导,我逐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认识到地质工程实践比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加复杂和具体,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城市地质勘察实习1.目的和任务城市地质勘察实习旨在了解和研究城市区域的地质情况,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地质依据。
主要任务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质灾害评价等。
2.实习过程在城市地质勘察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城市用地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价工作。
在城市用地勘探中,我学会了使用地质雷达、地表波速仪等设备进行地质勘探,通过解释雷达波形、分析波速数据等手段,对地下结构和地下水分布进行判读和分析。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地质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进行地质勘察,并提供详细的地质情况、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以及相应的建议措施。
通过本次勘察,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工程的安全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勘察区域概况1. 地理位置勘察区域位于某省某市,地理坐标为XX度XX分XX秒北纬,XX度XX分XX秒东经。
2. 地形地貌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主要由山脉、河流和平原组成。
山脉分布较密集,海拔高度在XXX米至XXX米之间变化;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山脉之间,地势相对平坦。
3. 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为XX摄氏度,年降水量为XX毫米。
三、地质勘察结果1. 勘察方法本次地质勘察采用了野外调查、钻探取样、地质剖面观测等多种方法。
2. 勘察结果(1)地层构造:勘察区域地层主要由XXX、XXX、XXX等层组成,形成了一定的地质构造。
(2)岩性特征:岩石主要为XXX、XXX、XXX等类型,具有一定的物理力学性质。
(3)地下水情况:根据勘察结果,该区域地下水位较浅,水质优良,可供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
(4)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历史灾害数据分析,该区域存在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具体的风险评估结果见附表1。
四、地质灾害防治建议1. 滑坡防治(1)加强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质体变形和地下水位变化。
(2)加固措施:对潜在滑坡点进行加固,采取土工措施,如护坡、加固墙等。
(3)合理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避免建设在潜在滑坡区域,合理规划建设项目。
2. 泥石流防治(1)疏导水流:清理河道,保持河道通畅,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2)建设防护设施: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堤坝、拦挡坝等设施,减轻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危害。
(3)加强预警: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周边居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报告人:XXX勘察团队报告时间:XXXX年XX月XX日一、勘察背景为了满足xxxx工程建设需要,本勘察团队于xxxx年开始实施xxxx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现报告如下。
二、勘察范围本勘察范围包括:xxxx地块xxxx平方米范围内,根据建设规划和需求进行的细节勘察。
三、勘察内容1. 勘察区域地质概况根据勘察现场情况,勘察区域位于xxxxxx,地处xxxxx地区,是一块地勘察地点(超过100字)。
2. 勘察区域地质构造(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3. 勘察区域地下水环境(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4. 勘察区域地层状况(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5. 勘察区域地质灾害(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四、勘察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地质勘察,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 建设地点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存在x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2. 建设地点地下水环境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3. 建设地点地质构造状况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4. 建设地点地质灾害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五、建议1. 在xxx地段建设前应仔细分析,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尽可能排除地质隐患;2. 建设地区的地下水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探查和评估,以便合理地制定防洪与排水的建设方案;3. 建议对xxxx进行xxx措施,确保建设过程的顺利进行。
六、结论为了保证xxx工程的建设质量,我们向有关部门提出上述方案,希望各部门能够参考我们的勘察报告,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确保工程建设过程的平稳进行。
XXX勘察团队XXXX年XX月XX日。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报告题目:某区域土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项目概况该报告是对某区域进行土地工程地质勘察的成果报告。
该区域计划进行一项重要的土地利用项目,因此需要对该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调查和评估,以确保该项目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 勘察范围和方法该勘察报告的范围包括了某区域的地质调查、地质构造分析、地质灾害评价、地下水状况评估等内容。
我们采用了实地考察、地质勘探、岩土试验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3. 地质调查在地质调查中,我们考察了该区域的地貌特征、岩石类型、土壤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实地考察和样品分析,我们发现该区域主要由花岗岩和页岩组成,土壤较为松散且含水量较高。
4. 地质构造分析在地质构造分析方面,我们对该区域的断裂带、褶皱带等进行了考察。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分析,该区域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5. 地质灾害评价为了评估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我们进行了地质灾害评价。
根据该区域的地质条件和历史灾害记录,我们认为该区域存在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风险。
6. 地下水状况评估在地下水状况评估中,我们研究了该区域的地下水位、水质等情况。
通过地下水位的监测和水样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区域的地下水位较高且水质良好。
7. 结论和建议综合以上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地质灾害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2) 该区域的土壤较松散且含水量较高,需要加强地基加固和排水措施。
(3) 该区域的地下水位较高且水质良好,可以为工程提供水源。
8. 参考文献[1] 地质调查报告,某区域地质勘探队,2018年。
[2] 地质灾害评价报告,某市地质局,2017年。
[3] 地下水状况评估报告,某省水利厅,2016年。
以上为本次土地工程地质勘察的综合报告,希望能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项目提供参考和指导。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敬请与我们联系。
9. 土地利用规划建议根据地质勘察的结果,我们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提出以下建议:(1) 合理选址:考虑到该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且存在地质灾害风险,需要合理选址,避开潜在的危险区域。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地质勘察调查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次报告旨在对某地的地质状况进行详细调查,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背景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包括了多个岩性和断层。
在地层组合上,主要由砂岩、页岩和泥岩组成。
断层活动频繁,地下水裂隙较多,对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勘察范围本次勘察范围涵盖了整个工程项目区域,总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
四、勘察方法1. 地质勘察:通过现场实地观察和采样,对地下岩石、土层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了解地质构造特征和稳定性。
2. 地球物理勘察:采用电阻率法和地震勘探等手段,获取地下岩层和断层的分布情况,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3. 地下水勘察:通过钻孔和取样分析,了解地下水位、水质和水流方向,评估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五、勘察结果1. 地质构造特征:该地区主要由砂岩、页岩和泥岩组成,存在断层和地下裂隙较多。
砂岩层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但泥岩和页岩层较软,强度较低。
2. 地下水情况:地下水位较深,水质良好,水流方向向东南流动。
3. 断层情况:存在多条断层,其中XX断层为主要活动断层,具有一定的滑动位移。
六、工程建议1. 建议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构造特征和断层活动,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2. 建议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地下水的排水和处理,以避免水文问题对工程造成影响。
3. 建议在选址时避开活动断层,以减少地震风险。
七、结论通过本次地质勘察调查,我们对该地区的地质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后续的工程设计和建设中,应根据勘察结果提出的建议,合理规划和设计,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八、致谢在本次勘察调查中,我们得到了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以上为本次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请各位领导及相关部门批示。
地质勘察报告【范本模板】

一、前言1。
1拟建工程概况我院受********村委会的委托,承担其拟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拟建场地位于******境内,沿海大通道的西南侧,其西北侧为古浮村居民区和其他规划建设用地,东北侧为后期规划用地及泉州加顺彩印有限公司用地,东南侧为石狮市源兴金圣服装有限公司用地.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200m2,总建筑面积56000m2,共包括A5~A10、A12、A14和B1~B4安置楼等12个单体项目,该工程由武夷山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拟设计采用桩基础。
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下表1—1:建筑物设计参数表表1—11。
2.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
1条与条文说明第3。
1。
1条的相关规定,对本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划分如下:勘察等级划分表表1-21。
3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
勘察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⑴查明场地及附近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⑵查明场地地基土层结构特征、分布规律;⑶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与赋存条件,分析与评价场地地下水对建筑物基础施工影响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情况;⑷划分场地土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⑸分析并评价场地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对拟建物基础方案选择提出合理建议,并提供满足基础设计方案的岩土参数.1。
4 勘察依据本工程勘察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现行规范进行:⑴业主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合同书、勘察任务委托书;⑵准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⑶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条文;⑷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⑸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⑹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⑺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⑻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⑼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及[2003]10号)。
地质勘察报告

地质勘察报告一、地质概况。
本次地质勘察的目标地区位于XX省XX市,地处山地与平原的交界处,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岩层分布不均匀,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
二、地质勘察范围。
本次地质勘察范围包括XX山脉及其周边地区,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在勘察过程中,我们对地质构造、岩层分布、地下水情况、地下矿产资源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三、地质勘察结果。
1. 地质构造,经过勘察,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倾角较大,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2. 岩层分布,该地区岩层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页岩等组成,岩性较硬,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
但在部分地区存在着岩层疏松、风化严重的情况,需要加强防护和支护工程。
3. 地下水情况,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存在着地下水位较浅、水质较差的情况。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地下水的排水和防渗工作。
4. 地下矿产资源,在勘察范围内发现了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的存在,但资源储量较为有限,开采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四、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针对该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现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2. 在工程建设中加强地基处理和支护工程,提高工程的抗震、抗滑、抗崩能力。
3. 加强对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避免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4.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和布局矿区,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五、结论。
通过本次地质勘察,我们全面了解了目标地区的地质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在未来的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中,能够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因素,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1.1拟建工程概况我院受********村委会的委托,承担其拟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拟建场地位于******境内,沿海大通道的西南侧,其西北侧为古浮村居民区和其他规划建设用地,东北侧为后期规划用地及泉州加顺彩印有限公司用地,东南侧为石狮市源兴金圣服装有限公司用地。
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200m2,总建筑面积56000m2,共包括A5~A10、A12、A14和B1~B4安置楼等12个单体项目,该工程由武夷山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拟设计采用桩基础。
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下表1-1:建筑物设计参数表表1-11.2.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条与条文说明第3.1.1条的相关规定,对本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划分如下:勘察等级划分表表1-21.3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
勘察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⑴查明场地及附近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⑵查明场地地基土层结构特征、分布规律;⑶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与赋存条件,分析与评价场地地下水对建筑物基础施工影响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情况;⑷划分场地土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⑸分析并评价场地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对拟建物基础方案选择提出合理建议,并提供满足基础设计方案的岩土参数。
1.4 勘察依据本工程勘察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现行规范进行:⑴业主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合同书、勘察任务委托书;⑵准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⑶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条文;⑷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⑸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⑹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⑺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⑻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⑼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及[2003]10号)。
1.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本次勘察根据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并结合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首次共布设66个勘探孔,原则上沿拟建物的周边及各角点布设,钻孔编号ZK1~ZK66;野外地质勘探自2010年03月09日开始,至2010年03月25日结束,采用两台GXY-1工程钻机泥浆循环护壁工艺钻进,对于上部土层采用回转钻进,无泵投球取芯工艺;对于强风化花岗岩层采用双动双管取芯工艺,对于中等风化花岗岩采用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回次进尺≤2.00m,岩芯采取率满足规范要求。
并进行现场标准贯入试验,采取岩、土、水试样,孔口标高测量及量测地下水位等工作(具体工艺方法详见第5节)。
所有钻孔在钻探取芯、观测结束后,均按要求采用原土或干的粘土球分层回填击实处理。
由于场地的局部持力层面起伏较大,根据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有关要求,当相邻两个勘探点揭露的岩土持力层面高差大于2.0m时,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适当加密勘探点,为此,经甲方同意,同年03月26日~04月02日再加密钻孔21孔,布设在相邻两钻孔之间,为避免编号重复和保证剖面钻孔编号的连续性,补充钻孔编号为BK1~BK21。
具体完成的工作量情况详见表1-3。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3⑵、各勘探孔的位置是依据甲方提供的总平面布置图上各用地红线角点和建筑尺寸,结合周围地物进行实地放样,场地内各钻孔坐标均属独立坐标系统(与设计图纸一致);本次勘察报告中的高程为相对高程,系以拟建场地中部水泥区间道路交汇点C(X=41209.063,Y=25260.803,H=10.00m)进行引测的(即BM=10.00m)。
各勘探孔、用地红线角点和高程引测点的具体坐标和位置详见勘探点一览表(附录№1)以及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图1)。
二、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2.1场地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上属山前冲积阶地地貌单元,原为耕作地或抛荒地,现为规划建设用地,勘察期间场地已略经平整,局部有土垛等均未清理,其施工作业面尚平坦开阔,与周边已建路网基本持平,其最高孔口高程10.33m,最低孔口高程7.83m,平均孔口高程9.25m。
2.2场地各岩土层工程性能及分布特征根据地质钻探成果揭示,场地第四纪土层以冲积、坡残积成因为主,基底母岩为燕山早期花岗岩。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的岩土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七层,其工程性能、厚度及分布特征综合叙述如下:(1)、素填土①:褐黄、灰褐等色,松散,稍湿~湿,新近人工堆填,欠压实;其成份以山坡土或粘性土回填为主,土体含个别碎石、块石、少量植物根茎等,密实度和均匀性较差。
其修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范围值N=2.9~10.8击,标准值N=4.5击。
该层除ZK32、ZK33、ZK35、ZK40、ZK43、ZK47、ZK48、ZK49、ZK56、ZK57、ZK59和BK11、BK12、BK17、BK18、BK20号孔有分布,一般厚度0.40~2.50m;工程性能不良。
(2)、中砂②:灰白、灰黄色,很湿~饱和,呈松散~稍密状,属冲积成因土。
主要成份为石英质中砂,土体含5~10%砾粒,泥质含量约占15~25%,级配较差,均匀性一般。
该层均匀性较差,工程性能一般,根据现场地面下20m以内范围标准贯入试验,剔除去个别离散性较大标贯值,其修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的范围值N=3.9~14.1击,标准值N=7.0击。
该层仅ZK1~ZK29、ZK31、ZK32、ZK55、ZK56、ZK61、ZK62和BK1~BK11号孔有分布,其顶板埋深0.00~2.50m,一般层厚0.80~6.50m。
(3)、粉质粘土③:褐黄、灰黄色,可塑~硬塑,湿~很湿,其成份以粉、粘粒为主,土体含氧化铁、高岭土及少量石英砂等,干强度中等,稍有光滑、韧性较高,无摇震反应。
其修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范围值N=6.8~27.9击,标准值N=11.7击,具中等压缩性,力学强度一般,工程性能中等。
该层除ZK36、ZK41、ZK43~ZK46、ZK50~ZK54和BK15、BK16、BK19号孔有分布,其顶板埋深0.00~8.50m,一般层厚0.50~6.60m。
(4)、残积砂质粘性土④:褐黄、灰白色;湿~饱和;可塑~硬塑状;原岩组织结构尚可辨,为中粗粒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成份以粉、粘粒为主,含高岭土、氧化铁及石英砂,其中>2mm的石英砾粒含量约8.8%~12.4%(据室内土工试验),岩石强烈风化成砂土状,长石矿物除石英外已完全风化成粘土矿物,土体遇水易崩解。
无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韧性和干强度低;具低压缩性,力学强度和工程性能较好。
其修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范围值N=8.7~29.8击(N<30击),标准值N=17.0击,该层除ZK38、ZK44、ZK51、ZK52、ZK53和BK13号孔缺失外均有分布,顶板埋深为0.00~12.10m,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层厚0.65~11.10m。
(5)全风化花岗岩⑤:灰黄、褐黄、灰白等色;很湿~饱和;硬塑~坚硬状;原岩组织结构尚可辨,为花岗岩风化而成,成份以粉、粘粒为主,含高岭土、氧化铁,铁锰质结核物。
岩石强烈风化成砂土状,长石矿物已完全风化成粘土矿物,岩芯呈致密砂土状,但遇水易崩解。
属极破碎、极软岩,综合评定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V类;其修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范围值N=30.0~44.5击(30≤N<50击),其修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的标准值N=33.4击。
该层仅该层仅ZK3、ZK6~ZK12、ZK19、ZK26、ZK30、ZK34、ZK35、ZK37、ZK66和BK2~BK5、BK10、BK12、BK13号孔有分布,顶板埋深2.70~18.00m,层厚1.80~5.10m,岩体具低压缩性,力学强度和工程性能好。
(6)强风化花岗岩⑥:褐黄、灰黄、灰白色,饱和,岩质较坚硬,含氧化铁、石英砂、高岭土、原岩结构清晰可见,长石矿物需用力碾压后始成粉状物,仍有2~4mm小颗粒残留,不能碾碎,属极破碎、极软岩,综合评定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V类;其工程性能和强度良好。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后标准值N’≥50击,范围值N=52.7~150.0击,标准值N=68.3击,本次勘察该层除ZK21、ZK29、ZK61、ZK62和ZK64号孔缺失外均有分布,顶板埋深0.40~23.10m,揭露厚度0.50~18.40m,钻探过程中未发现有洞穴、软弱夹层或临空面。
(7)中等风化花岗岩⑦:灰黄、灰白等杂色,岩质坚硬,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岩体裂隙、节理较发育,裂隙面见铁锰质浸染。
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见洞穴、临空面、无破碎带及软弱岩体,RQD=85~95。
属较破碎、较硬岩,综合评定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Ⅳ类;其标准件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范围值frc=31.80~48.40Mpa,标准值frc=33.86Mpa(具体详见附录№4),本次勘察各钻孔均有揭露至该层,顶板埋深1.50~31.30m,揭露厚度5.00~6.80m,工程性能优良。
以上各岩土层的埋藏条件和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1-1’~18-18’)。
三、水文地质条件3.1场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分布特征本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中砂②层中的孔隙型潜水,赋存于强风化花岗岩⑥和中等风化花岗岩⑦层中的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承压水。
素填土①属弱透水土层,勘察时一般不含水,雨季时可能含上层滞水;粉质粘土③可视作相对隔水层;残积砂质粘性土④和全风化花岗岩⑤属相对隔水层,均属弱透水层。
强风化花岗岩⑥和中等风化花岗岩⑦层的导水性和富水性主要受裂隙性质及发育程度的控制,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和随机性,富水性不均匀,勘察钻孔内揭露的裂隙大多为压性闭合裂隙,渗透性差、水量不大,但不排除局部张性裂隙发育,水量丰富的可能性。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下渗补给、地表径流汇水和邻近场地含水层侧向渗透补给,排泄方式以大气蒸发和地下径流为主。
3.2场地地下水的变化幅度勘察期间采用套管隔水法实测得场地上部地下水初见水位在中砂②层面上,以潜水为主,下部地下水初见水位主要集中分布在残积砂质粘性土④或全风化花岗岩⑤层底部至强风化花岗岩⑥层岩面之间,以承压水为主。
勘察后统一量测的混合稳定地下水位埋深1.70~2.40m(标高5.73~8.28m)。
根据石狮市祥芝镇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本场地地层资料特征,现场调查本工程场地近3~5年来最高地下水位为1.00m(标高9.00m),变化幅度约为1.50~2.50m之间。
3.3、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按照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其局部修订条文的有关场地地下水划分评价标准,本场地富水性较好,处于湿润区,场地内土层为含水率w>20%的强透水性土层中砂②和强风化花岗岩⑥,以及含水率为10~30%的弱透水性土层(属湿类型);可综合判定其属Ⅱ类环境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