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风》续命汤小议及篇中各方在临床上的运用 (黄仕沛)
被冤屈了千年的良方——续命汤,在临床大有作为

被冤屈了千年的良方——续命汤,在临床大有作为笔者按:此文乃根据恩师临床带教的讲话录音整理。
恩师是岭南地区少有的经方实践家、临床家,笔者有幸侍诊其旁,目睹恩师善用经方,疗效卓著的事实。
今把老师的部分讲话录音整理出来,以供各经方爱好者参考。
续命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后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藭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
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中风一证,从病因学来说,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故《金匮》、《千金》、《外台》等均主续命汤为治。
金元以后突出以“内风”为主,为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点,如刘、李、朱三子,一主“心火暴甚”,一主“正气自虚”,一主“湿痰生热”。
至明代王履提出应分“真中”“类中”,张景岳更倡导“非风”之说。
应该注意刘、李、朱三子,虽给有所主,但仍不敢轻率否定续命汤治中风的实践,所以倡导“非风”的张景岳为了证明自己的立说正确,批评他们说“独怪乎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而何于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自此,续命汤便逐渐退出治中风的行列。
时至清代叶天士更明确提出“内风”一词,并且指出中风乃“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则完全摆脱了温散的痕迹。
清末民初的三张: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更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为本病是气血上逆,直冲犯脑,肝阳暴涨。
近代几乎视续命法治中风为大忌,张山雷在《中风斟诠》中极力抨击续命等方,并抨击喻嘉言、陈修园仍然引用此方“论者新奇,病者无命”。
冉雪峰更谓以风药治中风“数千年来暗如长夜,不知枉杀多人,”(见《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陆渊雷虽非否定,但叹曰:“唐宋以来,医书未见方之治验,(原指另一中风附方:候氏黑散)知黑散之不用之矣。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
身体不能自收。
并治但伏不得卧。
咳逆上气。
面目浮肿。
麻黄桂枝(千金。
局方。
俱作桂心)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炙。
各三钱)芎(一钱)杏仁(三十枚。
千金。
作白术)上九味。
水煎。
温服。
当薄覆脊凭几坐。
汗出则愈。
不汗更服。
无所禁。
勿当风。
千金续命汤无人参。
有防风、黄芩、芍药。
续命风引汤。
多防己、防风、独活、附子。
治中风癫眩不知人。
狂言舌肿出。
千金根据源续命汤。
多白术、茯苓、大枣为十二味。
小续命汤(千金)治中风外显六经形证。
续命汤去石膏。
加芍药、防风、黄芩各一钱四分。
防己一钱。
熟附子七分。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崔氏。
外台。
不用防己大枣)无汗恶寒。
倍麻黄、杏仁。
有汗恶风。
倍桂枝、芍药。
无汗身热不恶寒。
去附子倍甘草加石膏、知母。
有汗身热不恶风。
倍桂枝、黄芩加葛根。
无汗身凉脉沉细。
倍附子加干姜。
有汗无热畏寒脉沉。
倍桂枝、附子、甘草。
肢节挛痛。
麻木不仁。
脉缓。
加羌活、连翘。
(上易老加减法)张景岳曰。
按历代相传。
治中风之方。
皆以续命等汤为主。
考其所自。
则始于金匮要略。
附方中有古今录验续命汤。
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
而非仲景本方也。
此自隋唐以来。
则孙氏千金方。
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排风等汤。
故后世宗之。
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
夫续命汤以麻黄为君。
而与姜、桂并用。
本发散外邪之方。
至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等汤。
则复加黄芩以兼桂、附。
虽曰相制。
而水火冰炭。
道本不同。
即有神妙。
终非余之心服者。
其他无论。
独怪乎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
既于中风门。
皆言此病非风矣。
何于本门并首列小续命汤。
而附以加减之法。
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
千金大续命汤治中风肥盛。
多痰多渴。
肢体不遂。
续命汤去人参。
加黄芩、荆沥(一作竹沥)西州续命汤(千金)治中风痱。
身体不能自收。
口不能言。
冒昧不识人。
拘急不能转侧。
大续命汤去荆沥。
千金八风续命汤治卒中半身不遂。
手足拘急。
续命汤去麻黄、芎加独活、黄芩。
《黄仕沛经方医话》《金匮要略·中风》乃启后世中风证治之先河

《黄仕沛经方医话》《金匮要略·中风》乃启后世中风证治之先河《金匮要略》各方方证3.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外台》治风瘫。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
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4.风引汤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苇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5.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服。
续命汤显然为”内虚邪中”立论而设。
可惜“内虚邪中”之说,自金元之后,尤其是“真中”、“类中”说之后,已形同虚设。
特别是晚清近代医家,多认为中风病全属类中风。
如张山雷等明确指出:“晚近医家所谓真中、类中之界限,即外风、内风之畛域,然自真中、类中显然分别之后则类中之病,所在多有,而所谓真中者,不可复视。
”彻底否定了真中风的存在。
续命汤等汉唐一度流行的开闭治风良方,被视为鸠鸩。
如冉雪峰先生也说:“数千年来治疗中风,暗如长夜,不知枉杀多人。
”及至1986年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统一了中风的病名,但中风的治疗,仍按类中风的方药。
续命汤等治外风之方,不复再治中风了,诚为可惜。
另一首载于《金匮要略·中风》的方是“千金三黄汤”。
此方的特点是黄芪与麻黄同用。
麻黄有开闭还魂,破癥瘕积聚的作用,即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黄仕沛经方医案——《古今录验》续命汤(6)

黄仕沛经方医案——《古今录验》续命汤(6)案六、胸腺瘤术后放疗后脊神经受损案梁某,女,48岁。
2004年因重症肌无力,查为胸腺恶性肿瘤,行胸腺手术,随之放疗,重症肌无力症状改善,但致脊神经受损,下肢行步蹒跚,麻痹不仁,全身肌肉常抽动,颈以下无汗。
2008年8月因双眼睑下垂,复视,全身乏力,气短,来广州军区总医院住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用溴吡斯的明后,眼睑下垂、复视改善,但余症依然。
虽出院在家,但举步维艰。
2008年10月13日经梁某介绍请吾师往视之,患者面色咣白,带倦容,语音低微,短气眩晕,头汗涔涔,至颈而还,脉虚数。
处《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味。
北芪120,麻黄(先煎)12,杏仁15,白芍60,川芎9,当归24,干姜10,肉桂6,高丽参(另炖)15,炙甘草12,大枣15,石膏30。
3剂,嘱服药后覆被静卧,汗出勿当风。
15日复诊:精神转佳,行路已能举步,三天来仅腓肠肌跳动一次。
以前髀枢以下麻痹刺痛,现转至膝以下矣。
气短改善。
服药后两三个小时得汗,汗出至双臂,惟仍有眩晕,否则可以下小区花园散步矣。
原方麻黄加至15g,白芍90,干姜15。
3剂。
18日再诊,情况良好,守方3剂。
岂料19日晚来电,突然呕吐频频,往广州军区总医院急诊,诊为“重症肌无力危象”,再度入院。
此后无再服中药。
2010年3月8日,患者再请黄师往诊,谓自2008年10月再进医院后,反复几次住院,双下肢活动更差,至今年春节前又突发重症肌无力危象,经抢救后,主管神经科医生建议她再找中医治疗,欲再用中药云云。
现常胸翳不舒,气短乏力,腹胀,双下肢不能抬离床面,只能坐轮椅,双下肢肌肉萎缩并抽搐,仍以续命汤加北芪120,麻黄18(先煎),每隔三天递增3g。
至3月20日麻黄增至30g,双下肢肌肉抽搐已止,右下肢明显能自主活动,左踝也稍能摆动,胸翳憋气感已消失,心率82次/分。
继续服上方,维持麻黄用量。
3月31日诉说下午双脚面、脚踝浮肿。
至4月3日双脚仍浮肿,细询所服钾片(补达秀)原粒自大便排出,料是失钾所致。
小续命汤:中风第一效方(2)

小续命汤:中风第一效方(2)时医多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者,我亦曾亲见父亲用大剂补阳还五汤治疗一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效果尚可。
然而,我认为运用此方而使患者的偏瘫症状好转,取效的关键在于黄芪,而黄芪取效的关键在于固表(而固表亦即解表,用以治疗表虚证),如若不用黄芪,单纯活血,或者换用人参等其他补气而不达表之药,断然难以取得疗效。
毛进军老师运用续命汤加减治疗周期性瘫痪病人一例、脑梗塞病人两例,在一诊已获效的情况下,每到二诊或三诊时即加黄芪60g,“以加强温里达表,益气通络的力量”,效果很好。
而三例病人纯粹的活血药使用很少,作为补气药的党参也是正常用量,没有加量,可见黄芪益气通络不是重点,达表固表之力方为关键。
总之,解表是中风治疗的重要一环,中风初期多表实,表实为主者可选用续命汤类方加减,故而续命汤方多在中风初期服用效佳,后期多表虚,表虚为主可以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茯苓丸,多在中风后期服用,至于表实、表虚兼夹者,可参考《经方心得》在续命汤基础上加重剂黄芪。
补阳还五汤活血有余,而达表之力不足,故而我建议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茯苓丸替代之。
小续命汤三方中有两个方,生姜都用到五两,而相对的麻黄、桂枝用量减少,同时,其中一方说: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一方说:偏宜产后失血,并老人小儿。
可见,生姜的解表作用很值得重视,我想或许与它温胃解表有关,可惜我对生姜认识很不足,还是最近上金匮课时师兄提及生姜的解表作用,引起了我的重视。
小续命汤、振作汤、补阳还五汤、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
小续命汤(《伤寒杂病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当归,人参,石膏,干姜,川芎振废汤(《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知母,白术,人参,当归,乳香,没药,威灵仙,山萸肉,干姜,牛七,桂枝,菟丝子,续断。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黄芪,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地龙。
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黄芪,人参,当归,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葛根,半夏,红花,白术。
【黄仕沛:《古今录验》续命汤】

【黄仕沛:《古今录验》续命汤】关于《古今录验》续命汤的认识续命汤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附方,是林亿等重新整理《金匮玉函要略方》时,采集散在于《古今录验》中的方剂。
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眛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组方: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古方书中,以“续命”为名的方剂(大、小、西州)共20多首,后世把纯用温药者,称为热续命;加入寒凉药者,称为凉续命。
《千金》、《外台》中治风的方剂,即使不名“续命”,但方中药物,多是类同“续命”。
自仲景到隋唐,《古今录验》续命汤广泛使用。
金元以后,因医家反对以“外风”论治中风,该方亦少有人问津,但这种认识值得重新商榷。
《古今录验》续命汤原为治风痱而设。
风痱是中风的一种,先贤将中风分为四类:偏枯为半身不遂;风痱为四肢不收;风痹为身体不仁;风懿为吞咽及构音障碍。
续命汤本拟治风痱,但上述四类其病因病机相仿,治疗风痱之方,故同样可以治疗中风。
黄师认为该方不但能治中风,还能治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原文可这样理解:“身体不能自收持”:指四肢肌力下降,肌张力降低;“冒眛不知痛处”:指感觉障碍;“口不能言”:指言语欠清,吞咽功能障碍;“拘急不得转侧”:指肌张力增高及伴发神经性疼痛的症状。
结合方后所述“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指的是重症影响呼吸或伴发肺部感染。
通观以上症状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累及运动系统,造成肌力、肌张力障碍;累及感觉系统,影响深、浅感觉及复合感觉;累及后组颅神经,出现呼吸困难,言语、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相符。
该方以麻、桂、姜破癥坚积聚,温通经隧,更配以大量益气活血之品,使血脉畅通,经气流转,清窍通利,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当取奇效。
故我们不应因反对“内虚邪中”而反对续命汤。
关于临床运用《古今录验》续命汤的体会要从仲最的原意去解释续命汤仲景论广《汤液经》,是经方中的一家,经方派与以《内经》为代表的医经派,实属两家。
中风之小续命汤

中风之小续命汤小续命汤有神效《金匮要略》中的古今录验续命汤,验之于临床,真有神效。
男,24岁。
主诉四肢疼痛不能动一天。
患者无明显诱因,昨天下午下班回家,抬脚有点吃力,双下肢疼痛,到了晚上感觉症状在加重。
今天早上醒来,发现双手也疼痛不能动,一点劲也使不上,脚一步也行动不了。
无鼻塞流涕、无畏寒发热、无口眼歪斜,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食可,夜寐尚可。
神经系统体检没有发现阳性体征,舌苔薄腻,脉紧。
西医诊断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症(一种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联想到患者出现了诸如“身体不能自收持”、“ 拘急不得转侧”等症,考虑给予治中风痱的续命汤3剂。
处方:麻黄9g,杏仁4g,桂枝9g,当归9g,川芎6g,人参9g,炙甘草9g,干姜9g,石膏9g。
3剂,中药配方颗粒,日1剂,分2次,饭后服用。
患者中药3剂全部服完的当天,患者家属电话反馈,儿子喝下1剂(2包)后,就能够自行下床,6包药喝了已经没有不适。
病人好转的速度出乎意料之外,真正体会到经方一剂知,二三剂已的神奇疗效。
西医治疗:1例同样的急性格林-巴利综合症在某医院治疗,长达3周左右才缓解,而且花费挺多,其中单单每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费用很高疗效差。
续命汤本来治包括中风在内的各种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系统疾病。
《金匮要略》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文:“治中风痱。
身体不能自收持。
口不能言。
冒昧不知痛处。
或拘急不得转侧。
”发现有3组症状即:第一,口不能言,语言功能与吞咽功能障碍所致;第二,身体不能自收持、冒昧不知痛处,是指软瘫而言,肌张力降低,感觉功能减退;第三,拘急不得转侧,是指硬瘫而言,肌张力升高,感觉功能升高。
《灵枢·热病》记载:“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痱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可以出现第一、二组症状,而不会出现第三组症状,因此,将风痱不能笼统称为一种疾病,应该是两种即“风”与“痱”,现在不仅将风痱当成中风病,而且是指中风后遗症,风痱[中风后遗症]条称:“风痱,又名喑痱,相当于西医学的中风后遗症。
黄仕沛经方医案——《古今录验》续命汤(3)

黄仕沛经方医案——《古今录验》续命汤(3)
案三、脊髓膜瘤术后案
欧某,男性,54岁。
2007年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痛、双下肢乏力、麻木,右下肢为主。
外院予胸椎CT:相当于胸11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占位,考虑脊髓膜瘤,伴肿瘤水平以下脊髓空洞症,行手术切除。
术后因“脊膜瘤术后脊髓萎缩”,在我市多家医院住院,予激素冲击、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理疗、高压氧等治疗,效果不佳。
2008年7月16日,至我院寻求中医治疗,接诊医生处以续命汤(麻黄用15g)。
7月18日,适黄师查房,见患者中等身材,形体尚壮实,然手足稍冷,右下肢痿蹩,须拄杖而行,右下腹时有疼痛,按之软,大便如常,小便频而不畅,脉沉而细。
黄师曰“宜续命汤”。
恰原接诊医生在场,曰已开续命汤,麻黄15g。
黄师解释“现方温经达营之剂量远未达治疗量”。
书以阳和汤加减。
众惊问:“何以用阳和汤”?师曰:“阳和汤有续命之意也。
不过以补肾药易养血药而已”。
众恍然大悟。
处方:
麻黄(先煎)18,肉桂10,干姜12,熟地30,鹿角胶(烊化)18,北芪90,附子30,炙甘草30。
麻黄用量,每两至三日递增3g,最大用至30g。
患者出院后继续门诊,两月后弃杖而行,药后稍出汗,心律如常。
患者坚持门诊治疗,服用中药至今,近一年来已可独自前来复诊,行动如常人。
读后感悟:“阳和汤有续命汤之意,不过以补肾药易养血药而已”。
好见识!不愧为经方大师!黄老将续命汤方义悟透了,也用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中风》续命汤小议及篇中各方在临床上的运用(黄仕沛)《金匮要略/中风》续命汤小议及篇中各方在临床上的运用(黄仕沛) 续命汤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附方。
是宋·林亿等重新整理《金匮玉函要略方》时,采集散在于《古今录验》中的方剂。
续命汤可以说乃一首“千古奇方”,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但由于历代对“中风”的认识有异,故对续命汤的临床应用也是毁多于誉,此方也就成了“千古冤案”。
一、临床病案举隅案一急性胸颈段神经根炎何某,男,65岁,2008年4月18日,其妻来诉,两月前始觉肢麻、头倾、乏力,在本院门诊就诊,疑为中风。
后入住我市某三甲医院,疑为“重症肌无力”,后不能自主呼吸,转入ICU,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已第45天。
考虑:急性胸、颈段神经根炎,累及呼吸肌。
主管医生交代,西医对此只能对症治疗靠呼吸机维持,别无他法,经人介绍其妻遂邀吾往诊。
患者神色尚清,痰多,舌尖稍红,脉洪大。
姑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加黄芪。
方药:黄芪120克麻黄15克(先煎)北杏15克川芎9克当归24克干姜6克高丽参15克(炖、另兑)肉桂6克生石膏90克(布包煎)甘草15克4月25日,已服七剂,脉稍和缓,原方麻黄增至20克,再加细辛15克,嘱两味必须先煎半小时。
4月28日,白天已不用呼吸机,脉象滑稍缓,微汗出,肤稍冷。
麻黄减为15克。
夭四剂。
4月29日晚停用呼吸机。
5月2日,全停呼吸机已3天,情况稳定,舌尖边略红,苔薄白,脉滑痰多,无胸翳短气。
嘱病人可试坐。
5月6日,转神经内科,唯该科主管医生不同意外来中药,病家不敢有违医院制度,遂停中药。
5月11日,往神经科探视之。
观其双目欠神,似有倦意,询之并无胸闷,呼吸急促等。
当晚11时许家属来电,谓病情急转直下,主管医生要求气管切开再上呼吸机,并谓此病不治,今后只能靠呼吸机维持。
家属不同意。
5月15日傍晚五时,家属来电,病人已转入昏迷状态。
患者于5月17日死亡。
案二多发性硬化案陈某,女,39岁。
2008年5月因痛失爱女悲伤过度。
2008年6月开始出现视朦,眼科医院住院,诊断为"视神经炎",治疗后双眼视力恢复同前。
患者8月6日在梧州旅游期间再次出现视朦,左下肢乏力,遂往当地医院住院。
次日病情急剧加重,出现声音沙哑,四肢无力。
查MR:颈3-5脊髓异常密度影,诊断为“多发性硬化”。
8月11日出现呼吸无力,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当时四肢已完全不能抬离床面。
8月16日转我市某三甲医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
10月12日成功脱机后,11月1日转我院。
入院时患者精神萎靡,面色恍白,体温:38℃,视物已较前清晰,呼吸稍促,气管切开,痰多,咳嗽无力,四肢软瘫,双上肢可稍离床面,双下肢仅能床上平移,四肢感觉障碍,颜面、脊柱及上肢痛性痉挛,以左颈部及上肢为甚,留置胃管、尿管。
11月4日查房处方:麻黄15克(先煎)北杏15克白芍60克川芎9克当归15克干姜6克炙甘草20克桂枝10克石膏60克党参30克北芪120克三剂后,体温下降至37.5℃,麻黄递增至18克。
七剂后患者已无发热,精神好转,血压、心率如常,病能受药也。
麻黄增至22克,桂枝15克。
因仍有明显痛性痉挛,加全虫10克、蜈蚣4条。
十剂后,痛性痉挛明显改善,双上肢活动较前灵活。
此后麻黄继续递增,最大用至35克。
12月10日,服药第40天,拔除气管套管,无明显痛性痉挛发作,当时已可床边小坐,双上肢活动灵活,双下肢可抬离床面。
12月22日,即服药第52天,患者拨除胃管、尿管,言语清晰,自主进食,无二便失禁,可床边短距离行走,四肢感觉障碍明显减轻。
2009年1月15日,可自己步行,基本生活自理,出院。
此后患者曾数次独自来我院门诊复诊,肢体活动如常人。
后患者自行到附近诊所康复治疗。
未再服中药。
2009年7月,与丈夫争吵后,出现胸闷、心悸不适,当时未见视朦及肢体麻木乏力加重。
查心电图:频发室性早博。
MR:延髓及颈3脊髓内异常信号影,未排除脊髓炎。
对症处理后出院。
2010年1月3日,又因情绪刺激及劳累后,患者再次出现右足第一、二足趾麻木、疼痛。
1月4日开始出现双下肢麻木。
1月5日出现右下肢乏力,完全不能抬离床面,遂由家属送至某三甲医院留观,予对症处理。
考虑存在频发室性早博,予胺碘酮口服控制心律。
治疗后,下肢瘫痪症状未见好转。
1月9日转神经专科治疗。
1月10日开始出现左下肢乏力,肩颈及四肢肌肉僵硬。
1月22日,因上次发作服中药效果明显,故患者要求再转我院继续治疗。
入院时,患者神清,视朦,声嘶,左三叉神经眼支及上颔支感觉减退,四肢肌张力齿轮样升高,双下肢乏力,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0级,肩颈及四肢肌肉僵硬,胸10以下平面感觉减退。
躯干平衡障碍,右侧肢体痉挛抽搐。
心电图正常,无胸闷、心悸不适。
患者停药日久,虽近期有心律失常,仍处以续命汤,麻黄先予十五克,并嘱注意检测心脏情况。
处方:黄芪120克麻黄15克(先煎)桂枝30克干姜15克川芎9克当归24克党参30克炙甘草30克石膏90克嘱服药后如无特殊,麻黄每日递增3克,其间三次复查心电图未见异常,患者无胸闷、心悸、汗出等。
至2月1日,麻黄加至33克,并间断加用高丽参。
患者自觉躯干平衡障碍及右侧肢体痉挛抽搐明显好转。
2月2日,患者肌力尚无明显改善,麻黄加至35克,并加细辛15克、肉桂10克。
2月4日患者双下肢肌力开始较前改善,左下肢肌力IV级,右下肢肌力I 级,声嘶亦较前好转。
2月5日为加强疗效,中药改为一日两剂。
病情大有起色。
2月9日,患者仍有肩颈及四肢肌肉僵硬,更加白芍60克。
此时患者右下肢肌力恢复至II级,扶持下可站立。
2月11日因临近春节,予带药出院,嘱门复诊。
2月15日,患者门诊复诊;可扶行,继续服药,两周后,患者已可独立行走。
案三急性脑梗塞谢某,63岁,干部,素有高血压,嗜烟,饮酒。
2007年夏,中风,语言蹇涩,左侧肢体瘫痪,住院治疗一周,症状未见改善,其子请我往诊。
刻诊:语音不利,左手软瘫不能持物,左足不能举步,面色晦暗不华,舌淡苔白如积粉,大便不通。
即与《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味:北芪120克麻黄15克(先煎)桂枝15克干姜1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24克党参30克炙甘草12克附子15克三剂后复诊,左手已能抬举过头,可扶床沿行动,语言较前清晰。
继续守方治疗一周后,行步如常,舌苔薄白。
出院后,仍每周服用三剂续命汤。
持续年余,现精神畅旺,行步如常,面色红润,往常之老人斑尽退。
二、中风证治小议(1)中风一证,从病因学来说,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金匮》、《外台》、《千金》等均以续命汤为治。
(2)金元以后,特别是近代突出“内风”为主,对续命汤毁多于誉。
且成千古冤案,名方埋没,诚可叹也。
三、续命汤方证小议(一)源流续命汤是林亿从《古今录验》一书中辑录而来的。
《千金》、《外台》以续命汤为名之方,不下三十首。
两书中治风之剂即使不叫“续命”,但方中药物,多是类同“续命”。
(二)续命汤方证续命汤的方证,以“中风痱”为“的证”。
原文可以这样理解:(1)中风痱“中风痱”是“中风”的一种。
“中风”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如《千金方》:“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 。
(2)方证理解A:“身体不能自收持”,指四肢肌力下降,肌张力降低B:“冒眛不知痛处”,指感觉障碍C:“口不能言”,指言语蹇涩,吞咽功能障碍D:“拘急不得转侧”,指肌张力增高及伴发神经性疼痛等症状E:“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指的是重症损及呼吸肌或伴发肺部感染(3)“中风痱”不同于现在的脑血管意外,也不同于《内经》的“厥证”、“痿证”。
而临床上续命汤也常用于中风偏枯者(脑血管意外)。
但必须排除所谓阴亏风阳内动者,如本文案例三,是急性脑梗塞,舌苔厚白腻,并非阴虚阳亢者,效果仍然理想。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洋博士最近向我讲述了一则他运用续命汤治疗“脑干梗塞”的验案。
刘某,女,62岁,乃刘老师学生之母。
2010年12月17日发病,患脑干梗塞。
住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吞咽呛咳,语言不清,四肢功能障碍,搀扶下可勉强活动。
初曾拟河间地黄饮子,一周不见效果,便停中药。
由于脑干梗塞容易发生危险,医院要求渡过危险期方可出院,住院期间神经缺损症状没有任何改善。
学生中途回京细诉病情,除上述情况外,患者前胸后背及腹部常年感寒冷。
于是处以续命汤合栝蒌薤白汤: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北杏10克川芎15克当归12克干姜15克石膏30克党参15克天麻12克石菖蒲5克郁金15克远志15克薤白12克全瓜蒌20克法夏20克炙甘草10克。
十剂,后自接服十剂。
服药两周吞咽呛咳、语言不清、四肢功能均恢复正常。
我们曾经在90年代观察了83例中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舌象变化。
其中舌红绛者仅14例。
其他均为舌暗淡、舌淡红苔白。
且14例舌红绛者,11例是属于病情较重的中脏腑病人,其中9例死亡,而9例死亡病例中,脑出血者占6例。
脑梗塞3例,2例属大面积的脑梗塞。
红绛舌病者,可视为真阴耗损,风阳内动者。
但从比例上说,毕竟为少。
大部分仍有续命汤的使用空间。
故遇中风病者,断不应先入为主,开口便说是肝风内动。
(三)续命汤组成(1)综合唐前多首续命汤的组成观之,此类方的药物大致上由几类药物组成:1.辛温类:如麻黄、桂枝(桂心)、细辛、独活、干姜、生姜、附子、防风等2.寒凉类:如石膏、羚羊角、升麻、生地、天冬、麦冬、石斛、地骨皮、黄芩、葛根、荆沥、防己等3.养血活血类:如当归、芎藭、芍药等4.补气类:如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2)麻黄是最为关键的药物。
麻黄一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癓坚积聚”。
A:麻黄的六大功用1.解表发汗,2.止痛,3.平喘,4.利尿消肿,5.振奋沉阳,6.破瘕坚积聚。
B:续命汤用麻黄是取其温散宣通、振奋沉阳。
本方不能以麻黄汤、大青龙汤观之了,是以还魂汤为基方。
C:续命汤用麻黄不在乎发汗,方后所云:“汗出则愈”,不同于表证的“邪从汗泄”。
我认为“汗出”是服药后药力已到了“知”的程度而已。
D:麻黄可能有耐药性由此观之,中风的病因不一定用“外风”来理解。
以我们多例用续命汤的病例而言,都是迁延数月甚至一年多才用药的。
以外邪、邪仍在表来解释也欠通。
仲景中风分中经络、中脏腑是以病情之轻重而言,并非邪之深浅而言。
所以教科书把续命汤归入中经络之中,则埋没了续命汤的功效了。
我们几例续命汤的案例都是病情严重,不应是中经络了。
(2)麻黄与桂枝相配仲景二十多首麻黄剂中有十四首与桂枝同用,其实主要是为了减轻麻黄致心悸的副作用,即监制作用,而非单纯的“协同”作用。
(3)麻黄配补益药(4)麻黄配清热药(5)现代药理研究现代药理认为,麻黄中所含麻黄碱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较大治疗量即能引起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特别是脊髓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