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方法的种类及有效运用

观察方法的种类及有效运用
观察方法的种类及有效运用

观察方法的种类及有效运用

一、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二、为什么要观察幼儿:

1.了解儿童行为及行为变化

2.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

3.探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4.理解儿童的内部需要,与儿童交流

5.因人施教

6.有助于与家长沟通

7.创设和调控教育环境

8.设计和调整教育活动计划

9.支持儿童的学习

10.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的目标

三、观察的三要素:

1.观察的目的:弄清自己要观察什么,通过观察想得到什么目的,避免遗漏重要部分,过多记录无关现象。

2. 行为: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个体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3.观察背景:

(1)场所——实体硬件因素,活动的机会和资源。

(2)情景——是指场所中与社会和心理有关的状况。

(3)背景——地点、时间、环境、人,甚至是心理和物理的状况等。

四、观察过程三方面:

1.客观描述

2.解释或说明

3.评价

五、观察前的准备

1.确定观察目标

2.确定观察地点

3.明确在观察场景中做什么

(1)明确你到某个观察场地的原因,你希望看到什么

(2)你在这个区域重点应该观察那个行为

(3)你要花多长的时间来观察这个行为

(4)你要怎样记录你的观察

六、观察方法

1.叙事性描述:是自然主义调查研究的一种,观察者以书面形式描述观察到的与观察目的有关的每个事件,进而记录其资料的方法。

2.时间抽样法: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维度有选择的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方面特定行为或事件,并将结果记录到规定表格上。除了在现场同步作时间取样的观察记录外,也可以针对前述实况详录的资料,事后进行时间取样的分析。例如,为了确定婴儿的依恋类型,就要对他们在陌生情境实验中的录像进行时段划分,将全过程分成相等的时段(如每段30秒或1分钟),为简化分析可以随机选取时间段,将每一时段中发生的各种可能帮助确定依恋类型的行为特征的发生次数记录下来。

3.事件取样法:对预先预定的“靶子事件”,即特定的言语或行为在自然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

4.轶事记录法:将学生在各种自然生活情况下自然表露的行为特点直接而具体地记录下来,作为学生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评价资料。既记录好的行为,也记录不好的、特异的行为。要求如实、客观,记录者的意见或解释不能与事实混在一起。

案例:天天取完餐盘后,坐在小椅子上,并没有拿勺子吃饭,而是将头偏向一侧,开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你爱吃大虾吗?今天的大虾有点小,我家里做的大虾比这个大多了!”旁边的幼儿不理他,拿着筷子夹起自己的大虾。但天天仍然不停地和旁边的幼儿讨论这个问题。忽然,天天离开座位,对教师说要去厕所小便。如厕后,他一蹦一跳地回到座位上,开始吃饭,刚吃了两口,又开始和另一边的小朋友说话了……

观察分析: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在天天进餐的20分钟内,同周围幼

儿说话4次,每次说话的时间为30秒至1分钟不等。该幼儿这种行

为表现的原因主要有:天天是这学期刚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以前的幼儿园教师没有这方面要求,因此他觉得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天天对同伴的习惯、特点有强烈的好奇心,寻求主动交往,想以此获得同伴的认可。

5.检核法:是指将一系列行为项目进行排列,并标明关于这些项目是否出现的两种选择,供观察者判断后选择其中之一并做出记号的方法,也称为清单法。

幼儿日常行为检核表

6.日记描述法:观察者采用记日记的方式将在不同的时间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观察笔记:吃饭

观察时间: 201x年xx月xx日

观察地点:小班教室

观察对象:石xx

观察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来了解幼儿不愿吃饭的原因,并用合适的方式来鼓励幼儿吃饭,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观察实录:小班幼儿经过一一个多月的幼儿园生活,很多方面都慢慢的适应了,但是在吃饭方面我们班的幼儿还是需要加强。石xx小朋友在我们班上是吃饭还可以的,但是最近发现他吃饭时很爱发呆,还时不时地告诉我: "老师,我不想吃了。"每次问他原因,他都不说。一次,无意见听到他说饭太多了,他吃不完。了解这个情况后,我告诉他:“以后吃饭你能吃多少就尽量吃多少,但是不能骗老师,老师给你盛多少饭老师是知道你能吃完这些的,知道吗? "我知道了。现在他吃饭都会给我看碗里还有多少饭,每次表扬他后,都会很快的吃完。分析措施:

1、不爱吃饭的原因可能是遇到自己不爱吃的菜,或者不是很饿,甚至是觉得碗里的饭太多,有一种胆怯的心理。

2、针对这一情况我鼓励他吃饭,同时也会经常在他座位附近看着他吃饭。

观察效果:

幼儿是需要经常鼓励的,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很棒的。最近一段时间发现他吃饭时发呆的次数少了,尽管吃的很慢,但还是很有进步了。

七、科学对幼儿进行观察的要求:

1.安排观察预备期:当一个陌生的观察者走进幼儿园教室时,常会发现,本来正忙着的孩子,会停止游戏,好奇的跑来围观、询间、与之交往,或探索来人手中的新奇东西等。所以,一般而言,如果需要在教室内直接观察幼儿,观察者最好应当事先经过一段时间的预备期,跟幼儿相互熟悉,参与活动,等幼儿对观察者的陌生感消失之后,才开始正式的观察。这种预备期的持续时间可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约为半天时间,或分两次,每次1到2小时便可。

2.不干预活动:正式观察时,观察者应尽可能避免与幼儿直接交流意见或参与活动。对孩子的表现不作赞同或否定的评价,不加以鼓励或批评,目的在于不影响幼儿的自然行为表现,从而有可能观察到幼儿的行为原形。

3.讲究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应具体、详细、系统。按照观察目的,有时应预先准备记录表格、熟悉与记住行为代号及定义,以便迅速、准确地记录所观察到的内容,有时可用速记法、录音机或录像机等实录下全部过程,然后再根据需要详细整理与记录所需内容。

4.对同一行为应观察足够的次数或时间,以保证观察结论的可靠性:在某情景中一次性观察到的行为,可能是偶然出现的,不能代表某个幼儿的某种行为类型的典型行为,因此,想要得出一个相对稳定、准确的结论,需在行为可能发生的情景中观察多次。

5.了解各种可能的误差来源,有意识地避免或减小误差:在运用观察法时,尤其注意避免如下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

(1)观察者期望效应

(2)观察者放任现象

(3)被观察者的反应性行为可能因观察过程中的某些因素而有所改变

(4)观察仪器设备的干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