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

雨说
雨说

(一)教学目标:

1. 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3、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4、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二)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三)知识链接: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梦土上》、《衣钵》、《郑愁予诗选》、《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歌曲,师总结:这首歌是儿女对母爱的高度深情赞颂,同时我认为这首歌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所作的真情告白。可是,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的诉说吗?(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读一读、写一写

田圃寒浅留滞喑哑洗礼襁褓温声细语禁锢

(2)典型例读

师范读、生跟读,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

(3)喜悦、轻快地朗读这首诗

A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B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C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

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

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明确(二)、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A.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通过找拟人化的语言,会总结出大多好处,师诱导学生理解。这种手法不是拟人手法,点击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明确: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B、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语言还有什么特色?学生可继续合作讨论并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生之间谈体验。师生共同明确:(点击)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五)当堂测试

1.本文的写法是: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反馈矫正:

(七)作业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

语文课文雨的教学方案

语文课文雨的教学方案 语文课文雨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摘抄描写雨下得大的语句。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一篇课文《雷雨》吗? 回忆一下这篇课文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雨前、雨中、雨时、天空,地下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关于雨的课文,请同学看看与以前学过的雷雨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反复读几遍。 2.相互检查课文朗读。 3.指名读全文,想一想与《雷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也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4.看看雨前、雨中、雨后分别在哪些段里,在书上标出。 5.默读,看看和《雷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加上了小作者“我”,把“我”加进了文章中。也就是说课文写的小作者看到、听到、感受到、想到的。 (三)抓住重点、深入讨论 1.指读第一段“我”看到了什么怎样知道要下雨了 明确:闷热 2.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1)“我”又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雨中的景象的? 明确:从上到下,由天空——屋顶——房檐——地下 3.找出课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读一读,看看好在哪里。 4.指读第三段。说说什么叫“及时雨” 想象人们看到这雨流进大田里,流进果园里时的动作、表情,理解“流进了人们的心窝里”的意思。 5.自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应该怎样读出雨后空气清新,树木舒枝展叶的美,并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四)总结 小作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形象的文字有顺序地写下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探究活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雨点儿》教案

8 雨点儿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 1.播放电脑课件,欣赏《小雨沙沙》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问:看了课件后,你有什么体会? 3.板书课题:雨点儿 师:你知道怎么读题吗?(这一教学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全文 1.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2.交流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充分的自学为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做好准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巧识字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如“数不清”、“飘落”、“云彩”等词。

(1)出示“数”字,问: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出示“清”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秋天的落叶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 (4)认读“云彩”“飘落”。 (播放课件:落叶飘落。)“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再用“飘落”练习说 话。 (5)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 一 读。 3.读理解“问”、“回答”。 (1)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 有 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指导朗读问句“你要到哪里去?” (3)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 生 读正确。 (4)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后又问道:“你哪?”引导学生读大雨点 的 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要到哪里去?” 4.读“方”。 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地方”这个词中“方”读轻声。 5.桌间相互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借助课件阅读,使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调动视觉智能、语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形象感知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四、读中悟

初三上学期课文雨说作文

初三上学期课文雨说作文 摘录:雨说:“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除了尊严!“,雨说:“一个国家可以一无所有,除了尊严!”,雨说:“一个物种可以一无所有,除了尊严!” 正文:雨说 倚在窗边,雨不住地下着。视线渐渐朦胧,只是听到雨降临这世界的声响。——水池里,“唰唰唰”;瓦檐上,“滴滴滴”。雨,它一定在诉说着什么,什么呢? 漆黑的巷尾里,一个断了腿的乞丐艰难的在挪动。雨无视一切,丝毫不留情的往他身 上打去。乞丐没有一声不满,更没有一声抱怨,只是默默的爬到了一个棚子下。他的衣服 湿透了,他的身体也更加憔悴,但是他的面容分明在向全世界展示着一种伟大的力量—— 尊严! 雨说 雨说:“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除了尊严!” 台儿庄内喊杀连天,早已盖过了淅淅沥沥的雨声。鬼子仗着长枪大炮,向屋内的士兵 吼道:“中国狗!快滚出来,老子饶你不死!”可屋内的士兵忽然沉默了,雨声霎时间变得 清晰起来。“我是中国人!”,一个士兵从屋上一跃而下,引爆了身上的炸弹。轰隆一声,一大群鬼子和那位光荣的士兵倒在了血泊中,永远! 雨说:“一个国家可以一无所有,除了尊严!” 在那远古的年代里,腊玛古猿是唯一的“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造就了他们,但他 们又是脆弱的。生活在风雨中,暴雨能把他们击倒;居住在岩洞里,毒蛇潜伏在黑暗中;外 出捕获时,草丛中的野兽虎视眈眈;疾病蔓延时,一只角马也能赶走无助的人类。在几近 绝境的情况下,腊玛古猿用尊严铸就成利刃,用利刃去战胜生活。这一段传奇是人类历史 光辉而艰难的开端。 雨说:“一个物种可以一无所有,除了尊严!” 尊严!尊严!一种神奇的力量撼动着我的心灵,就像是将我带回历史,带到那个漆黑的 巷尾,听雨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雨说: 尊严是一朵梅花,它开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开在杳无人烟的山巅上。 尊严是一只海燕,它飞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飞在惊涛骇浪的洗礼里。 尊严是一条细河,它流在千年冰封的雪山上,流在沟壑纵横的山谷里。

课文《雨说》教案

课文《雨说》教案 【学习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 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 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 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1. 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 儿童的关爱之情 2.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 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 《雨说》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学习这首诗,大家应该多读,使朗诵声情并茂,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襁褓( )( )

2. 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________ 留滞:_______ 喑哑:______ 襁褓: 忍冬:_______ 洗礼:_______ 3. 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郑愁予的资料,整理归纳后 写在下面。 4.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5. 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 课堂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配以《献给艾丽丝》的钢 琴曲。让学生思考: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 朗读课文,完成文章结构图解。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 自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诗歌的每一小 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中学语文:《少年中国说》说课稿

《少年中国说》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二、(一)说教材内容 我说课的课题是《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现在已经在初中教材中删除。今年我教初二,因此,我是按初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准备说课的。课文较长,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本文写于作者流亡日本初期的1900年。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都是保守守旧、愚顽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和初二学生实际,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词语,理解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的主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突破途径: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作者心情,可以重温一下1840年之后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 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对比、排比、对偶,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品、悟的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可以更快、更好、更直观的学习文本。

六年级上册《山雨》课文

六年级上册《山雨》课文 山雨 作者:赵丽宏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

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山雨》课文知识点 1 词语 (1)湿润的山风轻盈的云雾神奇地飘然而起奇妙无比的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轻捷柔软的手指优雅的小曲幻想的色彩 水淋淋的嫩绿清新的绿色清脆的音响 (2)优雅:优美雅致 清脆:清楚悦耳 2 句子 (1)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理解: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表达了

M1U2 课文原文

M1U2 Reading---- Home Alone Act one Mom and Dad arrive back from vacation a day earlier than expected. The curtains are closed and the living room is dark when Mom and Dad enter. Dad: It’s so nice to be home! Mom: Yes, I can’t wait to surprise the boys! Suddenly a door opens and a soccer ball flies through the room. Eric runs in after it, followed by a big dog, walking very slowly. Eric: Mom! Dad! You’re back early! (looking around room, sounding frightened) But, but--- you weren’t supposed to c ome home until tomorrow! The dog slowly walks to Mom and Dad. Mom: (bending to touch dog) Eric, he’s so tired and hungry! (looking at table) The money with which you were to buy dog food is gone, but Spot looks so hungry! What did you do with the money we left? Dad: And look at the room --- garbage all over the place! Where is your brother? (shouting angrily) Daniel! Daniel: (running into room) Mom, Dad, I can explain--- Dad opens the curtains and light comes into the room. The room is in a mess, with pizza boxes on the floor and dirty dishes in the sink. In the corner, there is a garbage can around which are pieces of garbage and waste paper. Mom and Dad both turn towards Daniel. Dad: (sounding very angry) Listen to me, young man---- we left you in charge! We thought you could act like an adult, but look at the mess. I don’t know why the house is so dirty--- Mom: Daniel, we thought you were an adult, a person who would make good decisions……. Dad: How can we trust you any more?We won’t tole rate such behavior in our house! Daniel: ( shouting) Stop shouting at me. I’m still a teenager! Why is everything always my fault? Daniel runs into his bedroom and shuts the door angrily. Mom and Dad look at each other as lights go out. Act two, scene one Daniel and Eric’s bedroom. Eric sits on his bed. Daniel has his arms crossed and looks upset. Daniel: They never even gave me a chance to defend myself. I hate them! Eric: You don’t hate them. I can tell them we had an emergency. Then they won’t be mad anymore. Daniel: No, don’t tell them anything. Anyhow,t hey didn’t trust me. They don’t deserve an explanation . Let them think what they want. Eric: But Daniel, if they knew that Spot was sick and we used the money to take him to the clinic--- Daniel: And that we spent all of yesterday waiting there for him and that is why we had no time to clean the house --- but no Eric, why didn’t they ask me what happened instead of shouting at me?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雨点儿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课《雨点儿》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理解“数不清”,读准“雨点儿、地方”。 2、通过合作,角色表演等方法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雨点的可爱,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和朗读。 难点: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好不好啊?

生:好 1、播放电脑课件,齐唱《小雨沙沙》 2、师:同学们唱得真好!歌词中唱到了种子喝了甜甜的雨水,种子说道:“我要出土,我要发芽。”地上的花草树木、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喜欢雨点儿。同学们喜欢雨点儿吗?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喜欢它呢? 生:下雨之后,花草就会生长,花儿会更漂亮。 生:有了雨,植物就会长的更大。 生:下过雨后,会有彩虹。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小雨点儿。 3、出示课题《雨点儿》(课件播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它”,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朋友。谁来和它打个招呼呢? 生:小雨点儿,你好! 师:谁能叫得更亲切一点儿吗? 生:小雨点儿,你好! 师:你读得真好,点后面有个儿字读成儿化音“点儿”。 师:(示范读)雨点儿 生:(齐声读)雨点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阅读课文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雨说》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雨说》教案同学们在学习《雨说》该篇文章时,要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雨说》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教学设想由于本诗的内容不艰深难懂,可以在加强朗读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进而评析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3.在词语摘抄本上摘抄词语。田圃寒浅禁锢踪迹留滞喑哑温声细语喧嚷知悉抗拒洗礼 油膏襁褓安息 三、再读诗歌,评点诗歌写作思路1.提出评点要求。 在学习《梅岭三章》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评点的方法,对评点应该不感到陌生。因此,此处教师不必对学生传授关于评点的知识,只需提出评点的相关要求即可。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示范。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教师小结: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四、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1.教师示范。 以“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为例。 (1) 评析句子的意思。 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这一节意思的理解,教师加以指点归纳。 (2) 评析句子的作用。 2.学生活动。

语文课文雨的教学方案

语文课文雨的教学方案 本文是由小编上传的:语文教案-雨。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摘抄描写雨下得大的语句。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一篇课文《雷雨》吗? 回忆一下这篇课文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关于雨的课文,请同学看看与以前学过的雷雨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反复读几遍。 2.相互检查课文朗读。 3.指名读全文,想一想与《雷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也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4.看看雨前、雨中、雨后分别在哪些段里,在书上标出。 5.默读,看看和《雷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加上了小作者“我”,把“我”加进了文章中。也就是说课文写的小作者看到、听到、感受到、想到的。 抓住重点、深入讨论

1.指读第一段“我”看到了什么?怎样知道要下雨了? 明确:闷热 2.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我”又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雨中的景象的? 明确:从上到下,由天空——屋顶——房檐——地下 3.找出课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读一读,看看好在哪里。 4.指读第三段。说说什么叫“及时雨”?想象人们看到这雨流进大田里,流进果园里时的动作、表情,理解“流进了人们的心窝里”的意思。 5.自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应该怎样读出雨后空气清新,树木舒枝展叶的美,并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总结 小作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形象的文字有顺序地写下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探究活动 同学们,学习了《雨》一文后,你能不能也选一次雨景,仔细观察一番,再把它写下来,说不定比本文作者写得还棒呢! 教案点评:

精品小学一年级语文《雨点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雨点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 思 【导语】《雨点儿》是作家金波写作的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以下是老师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雨点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帮助到您。 【原文】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教案】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淘气的字宝宝,它们可太贪玩了,连家都找不到了, 你能帮助他们找到家吗?(出示课件,指名操作并领读) 二、激趣导入 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好了。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吧!咱们来猜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田间秧苗绿,掉进河里看不见。这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12课《雨点儿》。(师板书 课题,生齐读) 三、学习课文 1、感知课文: ⑴想知道雨点儿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吗?请看动画片(出示课件,播放课文)

⑵你记住什么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⑶想不想自己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请打开书第105页,注意读准字音哦。 2、学习第一段: ⑴这么可爱的雨点儿,我真想一个个都认识他们,咱们一起数一数好吗?一、二我数得眼睛都花了,你们数清了吗?原来是(课件:出示句子并读一读)。不清(识除了雨点儿数不清,你见过什么东西也是数不清?你能用数不清说句话吗?(练习用数不清说句子)。 ⑵飘落什么意思?你知道还有什么东西从空中落下来也可以用上飘落这个词呢?是啊,这些东西可轻了,从空中飘落下来,都是慢慢的。谁来试着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⑶让我们看着雨点儿慢慢飘落的可爱样子,一起来读好这句话(齐读第一节,边读边做动作)。 3、学习第二、三、四节 半空中,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见面了,听!它们在聊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2~4自然段。(生自由读文) ⑴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什么呀?(课件出示对话) ⑵小雨点儿是怎么回答的? ⑶你呢?这句话没说完整,是谁问谁,问什么?(让学生将问句补充完整) 大雨点儿想到哪里去?一起说。

初中语文课文目录(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1散步 2秋天的怀念 3*羚羊木雕 4*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 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第二单元 6我的老师 7再塑生命的人 8*我的早年生活 9*王几何 10《论语》十二章 写作:说真话抒真情 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第三单元 11春 12济南的冬天 13*风雨 14*秋天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文从字顺 第四单元 16紫藤萝瀑布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18*短文两篇:蝉、贝壳 19*在山的那边 20虽有嘉肴 写作:突出中心 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五单元 21化石吟 22看云识天气 23*绿色蝈蝈 24*月亮上的足迹 25河中石兽 写作:条理清楚

26小圣施威降大圣 27皇帝的新装 28*女娲造人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30寓言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 过故人庄(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 泊秦淮(杜牧)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观书有感(朱熹) 浣溪沙(晏殊) 如梦令(李清照) 名著导读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3*丑小鸭(安徒生) 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5伤仲永(王安石) 写作:叙事要完整 第二单元 6*黄河颂(光未然) 7最后一课(都德)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10木兰诗 写作: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雨点儿》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雨点儿》课文 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雨点儿》课文原文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金波,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篇二】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雨点儿》教案 设计说明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设计特别注重教师的有效引导,架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意在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课文,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师) 2.了解雨水对花、草的作用。(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就不见。(雨) 2.通过谈话,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1)导问: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呢? 预设:大雨、小雨、雷阵雨、毛毛雨、狂风暴雨。 (2)导问:你观察过大雨吗?是什么样的? 预设:大雨有时伴着雷声、闪电,像用盆往下泼一样,落在地上的雨水很快就汇成溪流。 (3)这种雨在夏天常见,小雨在什么季节下? 预设:春天、秋天。 3.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4.指导朗读课文题目,强调儿化音的读法,同时读出雨点儿的可爱。先跟老师读,再齐读。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教师。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谜语引入,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儿化音是我们学普通话的难点,应重点指导。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伞、红果、绿叶、图画、宝库几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通过听声音、看图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感受雨后森林的美丽。 教学重点::理解并朗读课文,感受雨后森林的美丽。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欢迎来到语文乐园,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猜个谜语,看谁的小脑子转的最快。) 1、远看像层沙,近看珍珠一串串。只要它一来,遍地开满会走路的小伞花。 2、你们喜欢雨吗?为什么?P1 3、教师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那个地方的美丽,还有小雨的功劳呢! 4、P2 这个地方是哪里呢?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图文结合,感知雨后森林的美丽 (老师这里有两幅森林的图画,一幅雨前一幅雨后,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有什么区别)

1、P3 教师出示森林雨前和雨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区别。 2、指名反馈 3、说一说自己喜欢哪幅图,为什么?(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说明理由就可以了) 4、教师总结:雨前的森林和雨后的森林其实都一样的美丽,只是雨后森林的景物因为有雨水的滋润,显得更加美丽。 三、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1、教师导读,那么课文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雨后森林的景色呢?我们一起去读课文。 2、教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P4(学生读书圈生字时教师板书生字,生字不带拼音) 3、自己把生字拼一拼,读一读。P4 4、开火车读P4 5、教师指着黑板上不带拼音的生字,学生一起认读。 1、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指名读) 3、听录音范读2遍。P5 4、大家一起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教师:同学们们再读一次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雨后森林的哪些景物?P6

小学语文《雨点儿》

12、雨点儿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字和朗读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朋友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猜个谜语,好吗? “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雨) 2、大家都知道是雨,谁来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大雨、小雨、毛毛雨、 雷阵雨、狂风暴雨。) 二、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雨点儿》这篇课文,这节课继续,老师请这一行的同学一人读一段。再认认生字。 1、出示生字卡:数不清云彩飘落(生认读) 2、出示生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板书课题并注音:12、雨点儿) 谁来试着读读课题?(指导读准轻声、儿化。) 三、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究竟讲了雨点儿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读课文,喜欢的那一节多读几遍。 要求: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和老师。 2、指名将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的同学帮助正音纠错。 四、看图,学习课文。 1、第一节: 〈1〉〈图一〉【课件出示】你看见了什么?看到雨点儿怎样?〈很小、很多〉多到怎样?〈数不清〉 〈2〉理解“数不清”,指导朗读第一节。 练习用“数不清”说话。 〈3〉“飘落”什么意思?通过粉笔落地比较飘落,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飘落下来? 创设情景,练习用“飘落”说话:秋天到了,风一吹,树上的叶子就飘落下来。 (4 )练习“-----从------”说话。 〈5〉齐读第一节。(带动作) (6)指导书写“半”。 2、第二、三、四节 〈1〉(图2)【课件出示】数不清的雨点儿飘落下来。这时,半空中,一个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说起悄悄话来,让我们听听它们说了些什么。 〈2〉大雨点儿要去哪儿?小雨点儿要去哪儿?(板画:有花有草的地方,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2021年初三上学期课文雨说作文

初三上学期课文雨说作文 倚在窗边,雨不住地下着。视线渐渐朦胧,只是听到雨降临这世界的声响。——水池里,“唰唰唰”;瓦檐上,“滴滴滴”。雨,它一定在诉说着什么,什么呢? 漆黑的巷尾里,一个断了腿的乞丐艰难的在挪动。雨无视一切,丝毫不留情的往他身上打去。乞丐没有一声不满,更没有一声抱怨,只是默默的爬到了一个棚子下。他的衣服湿透了,他的身体也更加憔悴,但是他的面容分明在向全世界展示着一种伟大的力量——尊严! 雨说 雨说:“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除了尊严!” 台儿庄内喊杀连天,早已盖过了淅淅沥沥的雨声。鬼子仗着长枪大炮,向屋内的士兵吼道:“中国狗!快滚出来,老子饶你不死!”可屋内的士兵忽然沉默了,雨声霎时间变得清晰起来。“我是中国人!”,一个士兵从屋上一跃而下,引爆了身上的炸弹。轰隆一声,一大群鬼子和那位光荣的士兵倒在了血泊中,永远! 雨说:“一个国家可以一无所有,除了尊严!”

在那远古的年代里,腊玛古猿是唯一的“人类”。 ___沧桑巨变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是脆弱的。生活在风雨中,暴雨能把他们击倒;居住在岩洞里,毒蛇潜伏在黑暗中;外出捕获时,草丛中的野兽虎视眈眈;疾病蔓延时,一只角马也能赶走无助的人类。在几近绝境的情况下,腊玛古猿用尊严铸就成利刃,用利刃去战胜生活。这一段传奇是人类历史光辉而艰难的开端。 雨说:“一个物种可以一无所有,除了尊严!” 尊严!尊严!一种神奇的力量撼动着我的心灵,就像是将我带回历史,带到那个漆黑的巷尾,听雨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雨说: 尊严是一朵梅花,它开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开在杳无人烟的山巅上。 尊严是一只海燕,它飞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飞在惊涛骇浪的洗礼里。

《雨说》-优秀教案

《雨说》-优秀教案

雨说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

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 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

一年级语文课文春雨的色彩教案

一年级语文课文春雨的色彩教案 导语:《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色彩斑谰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语文课文春雨的色彩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一年级语文课文春雨的色彩教案一学习目标: 1、认识“线、论”等12个生字,会写“红”“绿”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季节。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中,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美丽色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1课文插图。 2课文录音。 3字词卡片。 4小动物头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山青青》、《小树谣》、《古诗两首》,这三篇课文描写的都是与春天有关的内容。 2、春天是那么美好,那么迷人。小鸟们也喜欢这催人奋进的春天。 3、出示:燕子、麻雀、黄莺的图片,问:认识吗?(读词语,认小鸟名称) 4、春天来了,小燕子、小麻雀、小黄莺见面了,它们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争论了起来。想听听吗? 5、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后,你知道课文是写什么的吗? (3)现在你们知道小鸟们是争论一个什么问题呢?二、对照课文听录音,了解课文大意。 指名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 四、卡片出示,学习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自由读生字词。

4、齐读生字词。 二、品读课文,感悟文体 1、自由读课文一自然段。 2、教师提问引读第一自然段 (1)引导看图:你们看,春雨像什么?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 (2)春雨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 (3)引导读出春雨的轻和美。 3、瞧!小鸟们在房檐下干什么呢? 它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 4、理解“争论”: 大家为了一件事,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句,我一句,谁都想说服别人,这就叫“争论”。这一群小鸟儿在争论什么问题? 5、自由读2~5节。 6、交流: (1)读小鸟们说的话,评议:小燕子、小黄莺、小麻雀自信的口气 (2)着重体会:重点体会“下、洒、落”三个表示春雨落下来样子的词语。 (3)展示画面:引导说说“桃花、小草、油菜花”的颜色。

五年级课文喜雨阅读答案

五年级课文喜雨阅读答案 喜雨 热呀,热呀!最难熬的时候到了。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声音低沉而缓慢,有气无力。老人们坐在树荫下,紧锁眉头,不停地扇着扇子,可汗水还是不断地向下流。狗伏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呼呼”喘气。柳树、杨树一动也不动,没精打采。禾苗在地里无力地呻吟:“渴呀,渴呀!”爱唱歌的小河失去兴趣,河床上有些地方露出了洁白的光滑的鹅卵石。 突然,乌云从四面八方聚拢来,越聚越厚。太阳从云缝里刺出火一样的光,慢慢地全被云淹没了。天矮了,光暗了。风像先行官一样来到了。大风由天边移到天顶,雷声由远而近,不一会儿,雨点就“叭叭”地落下来了。放眼望去,对面屋顶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天地间形成一张严密的雨网。瞧,小杨树,柳树舒枝展叶,在雨中欢笑着。看,禾苗弟弟像个扑进母亲怀抱的婴儿,正在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母亲的乳汁。雨越下越大,地上的水汇成了一条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 傍晚,雨渐渐地停了。太阳露出了笑脸,一道彩虹挂在天边。大地散发出奇妙的清凉气息。咦,田边是谁?哦,原来是个老爷爷,他“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看着绿油油的禾苗,心里乐开了花。他自言自语地说:“真是一场好雨呀!”听着这句话,我面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稻田一片金黄,饱满的果实压弯了腰,红色的联合收割机像舰艇一样在稻海中乘风破浪地前进。金色的谷粒随着收割机的巨臂流进汽车,运到全国各地。想着这一派丰收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赞叹着:“这真是一场及时雨!” 1.根据内容,给各段写个小标题。 2.雨前的景色什么样? 3.作者写雨中景色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看着绿油油的禾苗,心里乐开了花。”表达了老农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从短文中摘录一个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6.从短文中摘录一个拟人句。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雨》答案 (1)天热难熬大雨降临老农欢喜 (2)乌云从四面八方聚拢来,越聚越厚。太阳从云缝里刺出火一样的光,慢慢地全被云淹没了。天矮了,光暗了。风像先行官一样来到了。大风由天边移到天顶,雷声由远而近。 (3)作者写雨中景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4)表达了老农对雨的喜爱和雨后将要获得丰收的喜悦之情。 (5)红色的联合收割机像舰艇一样在稻海中乘风破浪地前进。把联合收割

雨说--郑愁予

课题 2. 雨说--郑愁予教学时间年月日预期课时 2 学情及教学内容分析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是一首清新灵动的诗。整首诗都是春雨对“孩子们”的喃喃细语,语调活泼轻快,风格轻柔,喜悦,亲切,富有童趣。我想:孩子们正是处于诗一样的年龄,这样意象浅显明白的诗歌正好为学生了解诗歌,热爱诗歌,学写诗歌,打开一扇清新的窗户。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诗一样的课堂,让他们在忘情地听,动情地读,用心地说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教学目标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⒈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难点:1.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教学流程及预设时间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环顾教室,了解学生课前状态,调整上课结构。1 二、导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诗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1.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相关资料:《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8 三、介绍目标:略1 四、教学步骤75 规范教学秩序 以相关诗句及文学常识导入,便于奠定学生理解的基础。 明确学习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