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改写的写作指导

合集下载

教小学生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尝试

教小学生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尝试

小学古诗教学一得刘怡祥在教古诗《梅花》时,我采用了尝试教学法。

在学生学习古诗《江雪》的基础上,先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质疑问难。

其核心就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掌握思考方法。

布置预习,明确目标。

一上课,我就揭示课题,简介诗人背景后,用幻灯提出问题,布置预习自读:这首诗主要描写什么景物?描写哪个季节的景物?从诗中哪个词可看出来?诗中哪些词具体描写这种事物的外形、颜色、气味?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反复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并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会背诵默写。

自读尝试,激发兴趣。

出示尝试自学题后,班上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

在轻声朗读古诗一、二遍后,要求学生边注视幻灯上出示的思考题,边动笔划注圈画诗中有关的字眼。

引导点拨,明白诗意。

出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再让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有关问题。

在让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同学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再让其他同学主动站起来补充问题。

紧接着,我抓住诗中的字眼,如“数枝”、“凌寒”、“独自”、“遥”、“为”、“暗香”等字眼,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我抓住诗眼,设计一些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独自”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明了梅花什么特点?第三句诗中“不是雪”是什么?为什么诗人要“借雪写色”?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三、四句诗时,我采用点拨法,待学生理解连句成文进入诗境时,再指导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把句子意思调换过来,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最后,用幻灯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想意境,悟诗情。

如“作者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并处身墙角,依然发出幽香,表达了他对梅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课堂引导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抓住诗眼品诗意入诗境。

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也从诗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反复朗读,进入意境。

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后,我引导学生注重读法:先引导学生了解诗中哪些字词是描绘出梅花的形状、气派、品质、生机,说明这些字眼要活现梅花的形象,应读出重音;再范读第一句,给学生一个鲜明的节奏感,让学生仿读,从中判断诗句中哪个字可以独立成一个词,哪几个字可以组成一个词组;然后让学生欣赏录音,跟着反复朗读;最后采取自己读,小组轮流读,集体读。

小学古诗改写指导

小学古诗改写指导

改写《泊船瓜洲》黑夜笼罩着大地,长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波浪轻轻地拍打着岸边的岩石。

诗人王安石乘坐的小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随着起伏的波浪有节奏地摇曳着。

王安石静静地倚着船舷,用手捋着胡须,眯着眼睛眺望着江对岸的京口,心里默默地沉思着:我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且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此次再次被起用为相,自己面对的不知是祸还是福。

想到这些他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

天灰蒙蒙的,王安石迷惘地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黑夜里只能看到远山模糊的影子。

他不禁想道:钟山脚下的家乡离我是这么近,只是隔着那一线的长江水和几重起伏的群山,而我却……忽然,一阵微风拂来,王安石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

他仿佛来到了充满绿色的江南大地,仿佛漫步在桃红柳绿的家乡。

池塘里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岸边的柳树吐出了嫩芽,千万条柳枝在微风中摇曳,小鸟在柳条中穿行,还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鸣叫声。

满山的花草经过春雨的滋润变得更加的精神。

山野中小孩在兴高采烈地嬉戏、玩耍,好一幅和谐的江南山村春景图……他完全被这美好的回忆陶醉了。

一轮金黄的圆月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整个江面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王安石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金黄的圆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乡”?【点评】本篇改写作文较好地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意境,并能结合小作者的自己看法,以自身眼光设身处地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使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更加生动、饱满。

《泊船瓜洲》改写在一个夜色朦胧的夜晚,柔和的月光照耀着那瓜洲旁波涛汹涌的长江。

宽阔的江面浩浩荡荡,向东奔腾而去,是那样的澎湃与美丽。

在这个美丽的夜晚,远处的京口,近处的长江,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朦胧、隐约。

这时,诗人王安石漫步在长江旁上的一块巨大的石头上,江上不时还有白鹭飞过,王安石遥望京口,京口与瓜洲隔者一条汹涌而宽大的长江。

忽然,王安石想起了自己的故乡,远远望去,他的故乡――紫金山,与他只隔了数重山。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引言: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人们喜爱。

通过学习古诗,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然而,许多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感到困难,难以理解和吸收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古诗改写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美感。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改写古诗。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改写,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欣赏:选择几首优秀的古诗,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2. 古诗解析:分析古诗的结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艺术特点。

3. 古诗改写:引导学生通过改变词句、修辞手法、句式等,将古诗进行改写,保留原诗的意境和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优秀古诗的朗诵录音或观赏相关古诗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古诗的意境和美感。

2. 欣赏与解析:选择一首经典的古诗,与学生共同欣赏并分析其中的结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

3. 改写实践:以小组形式进行古诗改写的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并根据教师指导,运用不同的改写手法进行改写,保留原诗的意境和美感。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和修改,以提高改写效果。

4. 展示和评价:学生将改写后的古诗进行展示,并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改写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保留原诗的韵律和意境。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欣赏古诗和解析古诗时的参与程度,考察他们对古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古诗改写中的创意和技巧,检查他们是否能运用到所学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3. 评价学生完成的古诗改写作品,注重对原诗的意境和美感的保留。

五、教学延伸在古诗改写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散文改写、小说改写等,扩展他们的写作广度和深度。

结论:通过古诗改写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写作能力。

古诗改写指导

古诗改写指导

同学们,我们中国可以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多读古诗能提高我们的文学功底是大有好处的。

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光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把学习古诗和习作练习结合起来,就是“古诗改写”。

改写是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的一种作文训练。

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的过程,是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因此,在改写的时候要把握住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是这首诗的传神之处。

“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因此,此处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孩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孩子的语言,让古诗丰满起来,这样,才能让古诗所表达的内涵凸显出来。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

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

古诗改写作文600字

古诗改写作文600字

【 - 写作指导】篇一:《古诗改写作文》古诗改写作文改写是一种根据原文的内容,改变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

改写改体裁,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可以改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成称,可以改结构,如把倒叙改成顺序等等。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读古诗、学古诗的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察、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常见的方式。

改写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宿新市徐公店》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二首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诗的原文是“篱落疏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儿童。

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乐,天真的背景。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后两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的是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

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内容浅显易懂,理解起来不难。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改写古诗不能改变古诗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把包含的内容呈现出来,把古诗写得丰满起来。

《宿新市徐公店》写景,后两句写儿童扑蝶的天真与快乐。

改写的时候就应该把握容:景色描写和儿童扑蝶。

景色描写是儿童扑蝶的背景,因此,重点内容应该是后两句“儿童扑蝶”的情景。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捕蝶的背景。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因此,在改写的时候要把握的时间和地点。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将彩笔转入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是这首诗的传神之处。

“急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古诗改写

古诗改写

找:全面把握古诗词内容,确定人、事、物、景。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篱落 儿童
一径 追
花落
未成阴
黄蝶 菜花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 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 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 找不到它们了。
第三人称改写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诗人王湾坐着小船飘荡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放眼远眺, 山上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山光水色,奇景异姿,尽入眼帘。是谁,把美丽的大自然妆扮 得如此迷人?又是谁,把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多景楼建筑在这地势险峻的北固山上?难道 这是一种巧合? 起风了,诗人打了个寒颤。潮水已经开始上涨,涨起的水,将小舟拂来推去,西北风呼呼地 刮着。顺风行驶的小船,白帆高高悬起,江面宽阔无比,仿佛是山神在江面给诗人让路呢!想来 想去,这里可说是一座“三国山”,充满英雄豪气和阳刚之。而看看现在呢,不由得也可以说是 北固山,你太温柔了!遥看山上的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它们在这形势险固、山壁 陡峭的环境下,仍能耸立于这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上,难道他们也成了神?现在, 正在注视着诗人吗? 夜晚马上就要逝去,一个新生命又要从海中诞生了!没有人去关注它,是什么使这个新生命 有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奥,原来是时令启发了它。时令虽然仍在旧年,但江山的新却已经来到。 这其中也包含着时光流逝的痛苦,但仍掩盖不了新事物对新世界的向往与憧憬,难道它们也有人 一样的思维吗? 北固山虽与洛阳有两万里之遥,但丝毫不影响诗人的思乡之情。你们瞧,诗人已经在写家信 了。他真是想请大雁来传递书信吗?其实,这是诗人的美好愿望罢了。小舟继续在江风的牵引下 航行着,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是他的老父母,亲戚朋友,还是他那一篇篇引人入胜的佳作??

古诗改写

古诗改写
❖ 以景喻情。
❖ 新的内涵。将作者的想法在结尾处显现,赋予 诗词新的内涵。
❖解诗意、定体裁、 ❖情为线、大胆想。
精彩句段
❖ 洛阳城里,秋风飒飒,一片片黄色的叶子纷 纷从树上落下来,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 大树失去了孩子,孤独地站在秋风中。离开 家乡的我在洛阳已有五载,“每逢佳节倍思 亲”,中秋将至,我依旧在这人生地不熟的 异乡工作。
秋思
❖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 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 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 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 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 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 要出发时又拆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
长相思 ❖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
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 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 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梦中 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 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 无数中国人都是沐浴着唐诗、宋词、 元曲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 这节 课对本单元的三首古诗词进行改写 训练,让我们走进诗歌,与古代诗 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 深邃意境。
什么是改写
❖ 任何一种改写,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 改变,都必须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改写而是另外创 作了。若想将古诗词进行真实而艺术地 改写,再现原诗的意境,必先把握原诗 的内容。(以《秋思》为例,不能改变 诗中的基本情节:秋天、写信、临行拆 信,其余细节则可自由发挥。主人公不 能变——只能是张籍,次要人物可根据 改写的需要增添。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 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 秀才的聪明机智让人称赞,可同时 也启示我们,古诗的内蕴丰富深邃, 而且和多种文体贯通。再如大家熟知 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 改编成了一首五绝(清明时节雨,行 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 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 童遥指,杏花村。)和剧本(时间: 清明时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 牧童。情节:行人:酒家何处?牧童 {遥指}:杏花村)。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作文指导(第七单元)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作文指导(第七单元)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作文指导(第七单元)习作的要求1、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说出对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思感情的理解与感受。

2、根据古诗的内容展开丰富想像,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3、或改写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

习作指导:审题:本次习作的目的是学习改写古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不能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整理材料。

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散文。

指导:一、改写练习有什么好处呢?改写是想象练习的一种好方式。

所谓改写,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改写成另一种体裁或样式的写作训练。

我们在考试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改写的文章题目。

在半独立的命题中、缩写、扩写和改写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类作文的特点,是不必在独立选材上花很大功夫了。

写什么,改写,有它特殊的要求和难处。

它主要不在缩扩方面下功夫,而是从破字入手,把原作读懂吃透再用另外一种写法或叙述人称来写成文章。

把诗歌改写出记叙文是创新练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二、改写有几种形式呢?①变文章的体裁,如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②改变人称,如把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或把第一人称改写为第三人称。

①变文章的写法。

如把诗歌改写为记叙,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三、改写要注意哪些呢?①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领会原文的中心思想。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改写。

都不能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

②改写不能照抄原文,尤其是改写诗歌,不能只添几个字,或把诗句解释一下就算文章,而是要按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叙述和描写,重新组织文章。

③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④改写时要带着自己的独到的体会来写。

⑤要紧扣中心去联想。

四、改写有哪些要求呢?1.改变重点。

如将小说、电影中的次要人物作为主要人物来写,或者改换文章的中心,把次要的内容作为主要的内容来写。

2.改变文体。

如把戏剧改写成记叙文,诗歌改写成散文,散文改写成说明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改写的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改写?
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

也就是说,思想容不做大的改动,而在表现形式上却有较大的变化。

因为容统一,对改写的要求统一,便于评判优劣,所以改写是考试作文常见的形式之一。

(二)、改写的形式
1、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2、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3、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4、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叙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5、改手法,主要指改变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加上多种修辞,使其具有文艺性。

(三)、改写的要求
1、容的改写。

即可以将写人改为写事,或者将写事改为写人。

2、结构的改变。

如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把倒叙改为顺叙,或者对材料予以重新组织等。

这一要求相对简单些,一般不作为一次改写的全部要求,而是作为要求之一出现,同时还有改变人称等其他要求。

3、人称的改写。

如把第一人称的作品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的作品改为第一人称。

以后者为最多。

因为改为第一人称,写起来比较容易些。

改为第一人称,可以增加心理描写,也可以适当地直接抒情议论。

4、文体的改变。

如把诗歌改写成散文或记叙文;把小说改成剧本;报告文学改成消息等。

但在考试作文中,常见的是把诗歌改成散文或记叙文。

这是因为诗歌文字少,命题不占太多篇幅。

把诗歌改成散文或记叙文,因为诗歌概括性强,跳跃性大,因此在改写时必须增添一些细节描写使之丰满起来,不必拘泥于原诗,应在原诗基础上加以想象,使之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此外,也有把小说改写成“课本剧”的。

5、语言的改写。

常见的是把文言作品改用现代汉语来写。

(四)、将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
诗词改写成记叙文,由于文体不同,改写前必须清楚两种文体的特点。

诗词是运用形象、精练的语言,强烈地抒发感情,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现实生活。

而改写后的记叙文则要求以叙述、描写为主要手段,通过人物、景物的细致刻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述出来。

明确了两种文体的特点,按照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来改写,就不会把诗词改写成译文了。

诗词几乎没有细节描写,情节跳跃的幅度较大,给人思考想象的余地非常广阔。

对其改写应该首先把握诗词的主要意思,进行巧妙构思。

其次要对原文做大量的情节、细节的增补。

具体来说,在改写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诗词,读懂诗词。

在阅读中可以结合注释,请教老师或查找相关资料等,把诗词的容弄懂,弄通,准确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写作容和表达的主题。

把握住诗词的整体脉络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诗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或时间?诗词提到的是什么人?这个人在做什么?在哪里做的,做得怎么样?人物的心情如何?诗词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后,再动笔写作。

(五)、改写时的几个注意点
(1)诗词的跳跃性很大,所以在改写时,不要受诗词结构、句式的束缚,不能纯粹地、机械地翻译诗句。

(2)改写的容不能脱离诗词。

改写虽然是再创作的过程,但是不能完全重新创作,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改得面目全非。

(3)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应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对跳跃部分要适当地补充出来,变概括为具体;对表达含蓄的地方,也可以适当地“明朗化”。

(4)改写时,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排比等,使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5)对改写文中的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详细刻画,令其形象丰满;对诗词中提供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好必要的充实和渲染。

这样,一篇符合要求的改写文就诞生了。

《游子吟》改写评析
(一)、赏析原诗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学生作品评改
夜,好深沉。

窗外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雨。

透过窗,慈爱的母亲正在微弱的灯光下缝制衣服。

儿子正在收拾行。

夜,好不静谧,此时无声胜有声。

母亲的一针一线都贯穿了儿子的心,每缝完一针,都会把目光集中在儿子身上,那忧郁的眼神,那犀利的目光,能拔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突然,针扎破母亲的手指,一股殷红的鲜血流了出来,儿子马上走过来:“娘,您没事吧?让儿看看。


“娘没事,”母亲马上把手藏起,“咳,娘老了,眼睛不行了,干起活来也笨手笨脚的,你不会嫌弃娘吧?”
“怎么会呢,娘,明日进京,不知要何年何月才能回来与你相见,儿子不能照顾您老,儿子不孝啊!”儿子趴在母亲在膝上抽泣。

“男儿志在四方,他日待儿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娘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娘,你放心吧,我一定会金榜题名的。

您要保重啊!盘缠的事我自己会想办法的,待他日高中后,定用八抬大轿来抬您呢。


“嗯,娘真高兴啊!”母亲抚摸着儿子的头说。

雨,还在继续下个不停。

次日,儿子背上包袱,满怀希望地登上旅程。

母亲静静地伫立在门边,深情地望着儿子远行的背影,眼里满是泪花……
经过春雨的一番滋润后,大地换上了绿装,桃红又是一年春,沉睡于地下的种子又被春姑娘唤醒。

我们做儿女的就像路边的小草,怎能报答春天给的光辉呢?(点评:本文能借助于描写来改写,特别是对话描写,表现母亲的爱子深情。

篇末能点题,起深化中心的作用)
(三)、文展示
(一)
夜暮降临了,村庄里的人都回自己家休息了,只有孟郊家的灯还亮着,孟郊的母亲正在为即将远出的儿子做准备。

母亲一会儿为儿子装点干粮,一会儿再装点盘缠。

母亲看见孟郊的衣服已经破了,
就拨亮油灯,拿出针和线,准备缝。

突然,孟郊从屋子里走出来,把母亲手中的针和线抢过来说:“娘,您已经老了,不要再缝了,快回屋睡吧。

”说着,就扶母亲进了屋。

夜已经很深了,伸手不见五指。

母亲听孟郊屋里没有动静,就把油灯再次点燃,把衣服拿过来,一针一线细细地缝着。

母亲看扣子松了,就把它缝得牢牢的,母亲看衣服破了个洞,就小心翼翼地缝得结结实实的,她一不小心,把手扎破了,流了很多很多的血。

由于天快亮了,母亲顾不上疼痛,又拿起针线缝了起来。

母亲想:“儿子这次出去,不知什么时候回来,我得细细地缝,把衣服缝结实了,好让他多穿些时间。


天亮了,孟郊走出来,发现母亲一夜没睡,当他看到母亲手上的血以及缝好的衣服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孟郊心想:“我们儿女好比是小草,永远报答不了的哺育之情,当儿女的也永远报答不了母亲给予的恩情,母爱是多么伟大呀!”(二)
夜很深了,皎洁的月光倒影在荡起微微波纹的湖面上,一闪一闪的;村子周围一片静寂,大多数人都已经睡去,唯独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发出微弱的烛光,两个模糊的影子倒影在窗子上。

这倒底是谁呢?
小屋中,一个矮小的形桌子放在中央,旁边是一铺在地上的床和床上折得整整齐齐的被子……
孟郊在看书,而母亲正在借着微弱的烛光缝补孟郊的上衣。

她尽管老眼昏花,可还是缝得那样的认真,那样仔细。

这时,孟郊说:“娘,这次我上京赶考,您一
个人在家,一定要注意身体啊!”母亲听了,笑着说:“这你就不用担心,你只要考上状元,娘就心满意足了。

你这次去京城赶考,路途遥远,自己要多加小心。

这衣服得好好补补,这样你就不用担心路上衣服破了,没人给你补。

”说完,母亲又低下头,继续缝补。

母亲将衣服缝得十分紧,针脚是那样的匀称,可是没想到的是,母亲手中的针不小心刺中了母亲的手指,可是母亲竟然完全不在乎,不当一回事。

孟郊看此情景,看着母亲一针一针的在微弱的烛光下眯着眼睛给自已缝补着衣服,眼泪不禁顺着脸夹流下来。

他的心中充满着感激:”母亲啊,我一定会努力考试,中了状元,当上大官,将来好好地报答您的…… ”
第二天,孟郊骑上马,上京赶考了,母亲站在孟郊的身后,望着儿子远去的身影,渐渐的消失……
(三)
窗外,黑夜的帷幕又拉满了山村。

母亲拔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

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的交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

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地拍着我的肩:“儿啊,要记住回家的路……”我知道,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根春天里朴素的小草。

母亲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昏暗的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唯一的方面,唯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