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病原真菌 第四节 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菌亚门真菌的基本形态及所致病害

闭囊壳内多个子囊, 7.钩丝壳属: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或螺旋状
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
1、布氏白粉属Blumeria
•闭囊壳上的附属丝不发达,呈短菌丝状, 闭囊壳内含有多个子囊;分生孢子梗基部膨 大呈球形。 •引起禾本科植物白粉病。
青 霉 菌 的 分 生 孢 子 梗 和 分 生 孢 子
曲 霉 菌 的 分 生 孢 子 梗 和 分 生 孢 子
三、核菌纲
(1)白粉菌目: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有规 律地排列在闭囊壳基部形成子实层。
(2)球壳目:子囊果子囊壳,在子囊果的顶 部有固定的孔口。子囊单层壁。生活史 中有发达的无性阶段。
(一)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7、钩丝壳属 Uncinula
•闭囊壳内有 多个子囊; 附属丝顶端 卷曲呈钩状 或螺旋状。 •引起葡萄等 白粉病。
(二)球壳菌目(Sphaeriales)
• 子囊果是子囊壳,瓶形或球形,子囊壳具 有真正的壳壁,单生或丛生于子座上。
• 子囊一般排列成子实层,少数是分散的。 • 一般都有发达的无性阶段。
形态差异是子囊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1、半子囊菌纲 :子囊裸生,无子囊果。 2、不整囊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
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 3、核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有规律
地排列在闭囊壳内)或子囊壳 4、腔菌纲:子囊果是子囊座 5、盘菌纲:子囊果是子囊盘
一、半子囊菌纲
低等子囊菌,子囊不是由产囊细胞发育而来, 而是由双核菌丝上的双核细胞发育形成的。 子囊裸生,无子囊果。子囊壁薄,无孔口, 靠壁的肿胀或消解来释放子囊孢子。 与植物病害相关只有一个目:外囊菌目
植物病源真菌种类

植物病源真菌种类一、鞭毛菌亚门真菌1、卵菌纲:(1)霜霉目:霜霉科:霜霉属、假霜霉属、单轴霉属、指梗霉属、盘梗霉属腐霉科:腐霉属、疫霉属、指疫霉属白锈科:白锈属霜疫霉科:霜疫霉属(2)水霉属、水霉属、绵霉属(3)水节霉目(4)链壶菌目2、根肿菌纲:根肿菌目:根肿菌属3、壶菌纲:(1)壶菌目:节壶菌属(2)肋壶菌目(3)芽枝菌目(4)单毛菌目4、丝壶菌纲二、接合菌亚门真菌:1、接合菌纲:(1)毛霉目:毛霉属、根霉属、笄霉属、梨头霉属(2)虫霉目(3)捕虫霉目2、毛菌纲三、子囊菌亚门真菌:1、半子囊菌纲:(1)外囊菌目:外囊菌属(2)内孢霉目(3)原囊菌目2、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青霉属、曲霉属3、核菌纲:(1)白粉菌目:白粉菌属、布氏白粉菌属、单丝壳属、叉丝壳属、钩丝壳属、球针壳属、叉丝单囊壳属(2)球壳目:长喙壳属、小丛壳属、顶囊壳属、日规壳属、黑痣菌属、间座壳属、赤霉属、麦角菌属、黑腐皮壳属、隐球丛赤壳属(3)小煤炱目:小煤炱属(4)冠囊菌目4、腔菌纲:(1)多腔菌目:多腔菌属、痂囊腔菌属(2)座囊菌目:球座菌属、球腔菌属、亚球壳属(3)格孢腔目:黑星菌属、格孢腔菌属、核腔菌属、旋孢腔菌属5、盘菌纲:(1)星裂菌目:斑痣盘菌属、散斑壳属(2)揉膜菌目:核盘菌属、链核盘菌属(3)梭绒盘菌目(4)瘿果盘菌目(5)块菌目(6)盘菌目(7)厚顶盘菌目6、虫囊菌纲四、担子菌亚门真菌:1、冬孢菌纲:(1)锈菌目:柄锈菌属、胶锈菌属、层锈菌属、栅锈菌属、疣双胞锈菌属、单胞锈菌属、多胞锈菌属(2)黑粉菌目:黑粉菌属、轴黑粉菌属、条黑粉菌属、叶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尾孢黑粉菌属、实球黑粉菌属2、层菌纲:有隔担子菌亚纲:(1)银耳目(2)木耳目:卷担菌属(3)隔担菌目:隔担耳属无隔担子菌亚纲:(1)外担菌目:外担菌属(2)座担菌目(3)花耳目(4)胶膜菌目(5)非褶菌目(6)磨菇目3、腹菌纲五、半知菌亚门真菌:1、丝孢纲:(1)丝孢目:梨孢属、粉孢属、尾孢属、弯孢属、青霉属、曲霉属、离蠕孢属、凹脐蠕孢属、凸脐蠕孢属、丛梗孢属、葡萄孢属、链格孢属、柱隔孢属、轮枝孢属、芽枝孢属、聚端孢属、黑星孢属(2)无孢目:丝核菌属、小核菌属(3)瘤座菌目:镰孢属(4)束梗孢目2、腔孢纲:(1)黑盘孢目:炭疽菌属、痂圆孢属、盘二孢属、柱盘孢属、拟盘多毛孢属(2)球壳孢目:叶点霉属、色二孢属、壳二孢属、壳球孢属、壳针孢属、壳囊孢属、茎点霉属、拟茎点霉属3、芽孢纲瘤座菌目:镰孢菌属、绿核菌属专业范本可能没有涵盖全面,最好找专业人士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植物学第二章菌类

生殖或没发现。
植物学第二章菌类
二、 真菌门的主要类群
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据统计,世界上已 被描述的真菌约有1万属12万余种,估计我国约有4万种。 目前将真菌分为5个亚门:
真菌门
鞭毛菌亚门 接合菌亚门 子囊菌亚门 担子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
植物学第二章菌类
真菌的分类:Ainsworth 等(1973) 的系统
• 3.真菌门(Eumycota):单细胞或菌丝体,多核或1核,细胞 壁为几丁质或少数为纤维素,繁殖时产生多种类型的孢子。
植物学第二章菌类
第一节 细菌门
植物学第二章菌类
一、细菌的特征
细菌属原核生 物。个体十分微小, 常在1µm左右,杆菌 长2~3µm。繁殖方式 为细胞直接分裂,一 般20~30min可分裂 一次。细菌约有2000 种,依其形态可分为 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
植物学第二章菌类
(二)真菌的繁殖
1、营养繁殖: ①芽生孢子 ②厚壁孢子 ③节孢子 2、无性生殖: ①游动孢子 ②孢囊孢子 ③分生孢子
植物学第二章菌类
孢 子 的 类 型
植物学第二章菌类
(三)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无性生殖产生各 种类型的孢子,有性生殖有同配、异配、 卵式生殖等。
因而,真菌的生活史也多种多样。
腐生菌:直接吸收或产生假根。 寄生菌:细胞内寄生,直接与原生质接触而吸 收。胞间寄生菌,菌丝上产生吸器,伸入细胞中。
子囊菌门(1)

• 产囊丝及分枝顶端细胞延长并弯曲 成钩状体,称产囊丝钩。 • 产囊钩中的双核并裂,同时产生两 个隔膜,使整个产囊丝钩成为3个细 胞。顶细胞和基部细胞为单核的, 中间的细胞,即亚顶细胞为双核的, 这就是子囊母细胞。
• 子囊母细胞中两个核进行核配,成为一个 二倍体(2N)的细胞核,子囊母细胞伸长, 其中二倍体的细胞核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 个核,继而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 单倍体(N)的细胞核。 • 子囊母细胞中的8个单倍体的细胞核和它们 周围的原生质一起(通过游离细胞形成方 式),形成8个子囊孢子。
•
• • • •
子囊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有性阶段 的形态特征,即: 子囊果的有无 子囊果的类型 子囊的构造 将该亚门分六个纲,与植物病害有关 的是以下五个纲。
• 半子囊菌纲:不产生子囊果(子囊裸生) • 不整囊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 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 后,子囊壁消解。 • 核菌纲:子囊果是子囊壳或闭囊壳,但 子囊有规律地排列成子实层。 • 腔菌纲:子囊座上产生子囊腔,子囊壁 双层。 • 盘菌纲:子囊果是子囊盘。
子囊菌
Ascomycota
一、子囊菌的一般特性(概述)
•
子囊菌亚门的真菌统称为子囊 菌,是一个数量较大的类群,约有 28000种,这仅包括已发现了有性 阶段的种。 • 子囊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的、 寄生的、共生的。
有的子囊菌可造福人类,如生产有机 酸,酿酒等,还有的子囊菌可以食用,如 羊肚菌。 子囊菌由于种类较多,所以在形态特 征、生活史、发育过程,生态习性等各方 面等存在很大差异。但子囊菌有一共同特 点:即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
• • • • • • •
本纲包括三个目: 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 内孢菌目(Endomycetales) 外囊菌目(Taphrinales)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目:外囊菌目。 外囊菌目:只有一科、一属:即: 外囊菌科(Taphrinaceae),外囊菌属 (Taphrina)
子囊菌亚门真菌的分类

分生孢子器
(三T)he子c囊las菌si亚fic门ati真on菌o的f A分sc类omycotina
分类依据 ① 子囊果的有无; ② 子囊果的类型; ③ 子囊的结构; ④ 子囊的排列方式
分类
1、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 :没有子囊果,子囊裸生; 2、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 :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规
(一)子囊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The main characters of Ascomycotina
1、营养体(soma)是发达的有隔菌丝体, 少数(如酵母菌)为单 细胞, 许多子囊菌的菌丝体可以形成菌组织(子座、菌核等机 构);
2、asexual reproduction :产生分生孢子(conidium)
代 表 菌 : 桃 缩 叶 菌 ( Taphrina deformans)引起桃树缩叶病。
Asci (Taphrina deformans)
ps
子囊果:在子囊菌中产生和着生子囊的结构
子囊果的类型: 1)闭囊壳(cleistothecium):子囊果包被完全封闭,无孔口 2)子囊壳(perithecium):子囊果有固定的孔口; 3)子囊盘(apothecium):子囊果呈盘状或杯状; 4)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腔在子座内形成
3 、 sexual reproduction : 产 生 子 囊 ( ascus ) 和 子 囊 孢 子 (ascospore) ,每个子囊内一般含有8个子囊孢子。
asexual reproduction
分生孢子着生的类型
the growing types of conidia of Ascomycotina
4)分生孢子盘(acervulus): 垫状或浅盘状,上面有成排的 短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conidum 分泌粘液:昆虫、雨水传播;不分泌粘液:气流传播
第二章病原真菌第四节子囊菌亚门真菌

(二)小煤炱目(Meliolales)
形态与白粉菌相似,是植物体外寄生菌,专性寄生,有生理分 化现象,子囊果是闭囊壳。在叶表面附里,影响光合作用。
1、菌体暗色或灰色。
2、子囊孢子多胞,具2~5个隔,暗色。
3、不产生任何无性世代。
4、分布热带或亚热带的雨林中,或暖温带。
外囊菌目: 主要特征:菌丝细胞均含双核,由产囊细胞形成子囊,
子囊裸生,无包被,全部是寄生菌。 一科,外囊菌科,一属,外囊菌属(Taphrina)
1、特点:
无子囊果,子囊由双核菌丝直接产生,在寄主的角质层下 排列呈栅栏状,子囊长圆筒形。为寄主的强寄生菌,不能人
工培养,引起寄主的肿大、缩叶、囊果和丛枝等畸形症状。
葡萄叶片上的白粉症状
钩丝壳属的闭囊壳
⑺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
特征:附属丝不发达,短菌丝状或退化,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分生孢子梗 基部膨大。
代表:禾本科植物白粉病(禾布氏白粉菌B. graminis)。
7、白粉菌的致病性特点
1)全部是植物的专性寄生菌。 在植物表面,无色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 和分生孢子外观呈白粉状,故称白粉病。
白粉病(叶片上)
⑸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附属丝刚直,顶端多轮二叉状分枝,闭囊壳内多 个子囊。 代表:核桃白粉、丁香白粉、栗树白粉病等。
附属丝顶端多轮二叉状分枝
⑹钩丝壳属(Unicinula):
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闭囊壳内子囊多个。 代表:葡萄白粉病 (葡萄钩丝壳U. necator)。
⑷子囊盘(apothecium):
典型的呈盘状或杯状,上部敞开,子囊排列成子实层。
菌核萌发形 成子囊盘
子囊盘
子囊与侧丝
第三章、接合菌亚门真菌、第四章、子囊菌亚门真菌

外围的包被组成一个球形无孔口的闭囊壳,子囊不规
则地散布在闭囊壳内,壁薄,易消失。
以腐生为主,不少类群是发酵工业的主要菌种,
少数可致人畜病害。 只含一个散囊菌目(Eurotiales)约49属、135种。
1、裸囊菌科:子囊果的包被通常是由一团 稀疏的菌丝交织而成,子囊裸生。偶尔缺 包被。无性产生节孢子和粉孢子。引起人、 畜皮癣病真菌。 裸囊菌属(Gymnoascus)和小伊氏裸囊 菌属(Eidamella)。黄癣裸囊菌(G. gypseus) 引起黄癣;皮癣小伊氏菌 (E. deflexa) 引起皮癣。
红曲属 (Monascus) 子囊果白色到红色、红褐色或灰褐色,小, 直径<100 μm,无性繁殖产生节孢子,菌丝体 可产生红色素。 紫红曲(M. purpureus):被广泛用于烹 调、酿洒、制豆腐乳和治病等方面。
五、核菌纲(Pyrenomycetes)
菌丝体发达。子囊生在子囊壳内,如生在闭囊壳 内则子囊不子囊壳烧瓶形、球形或近球形,有或无孔 口。子囊束生或沿子囊壳内壁围生,侧丝有或无,胶 化或不胶化。子囊通常圆柱形,单层壁,基部有柄, 内含8个子囊孢子。 核菌纲是子囊菌亚门中最大的一纲,分布广腐生 或寄生于植物,引起植物许多重要病害。
(3)子囊盘(apothecium):典型的呈盘状或杯状, 上部敞开,子囊排列成子实层。
(4)子囊座(ascostroma)(假囊壳):子囊周围无 真正的子囊果壁,而是单独或成束地生长在单 腔或多腔的子座内。子囊座呈子囊壳状或子囊 盘状,有些含单腔的子囊座顶端有溶化的假孔 口,外形很像子囊壳。
(5)子囊与子囊孢子 的形成过程 典型的过程是先在菌 丝上形成雄器和体积 较大的产囊体。交配 后,产囊体顶部产生 产囊丝。产囊丝顶端 细胞经一系列变化发 育而成子囊。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 )()()()()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 )()五种类型。
5、()( )()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 )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 引起.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 )和().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 )( )等.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7、病症、病状8、马铃薯晚疫病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三、选择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b。
霉状物c。
粉状物d。
颗粒状物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
a. 霜霉病b。
晚疫病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雄器与产囊体接触。B:雄器中的许多细胞核通过受精丝进入产囊 体,与其中的细胞核配对形成成对的双核,再从产囊体上形成若干产 囊丝。C:产囊丝发育成带一对核(分别来自雄器和产囊体)的子囊(位 于顶端)。D:产囊丝的顶端细胞弯曲成钩状体(称产囊丝钩)。E:产 囊丝钩中双核并裂后形成两个隔膜,分隔为3个细胞,顶端和基部的 均为单核,中间双核的细胞称为子囊母细胞。F——G:子囊母细胞 中的双核进行核配成为一个二倍体的细胞核。H:子囊母细胞伸长, 二倍体的细胞核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的核。I:每个单倍体的核各 自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单倍体的细胞核。J:形成的8个单倍体 的细胞核与其周围的细胞质共同形成成熟的8个子囊孢子。
雄器
antheridium
产囊体
ascogonium
子囊
ascogonoushypha
子囊丝钩
ascus hook croziers
2——7为双核阶段; 8——10为二倍体阶段;11、 12为单倍体阶段。
子囊(ascus)
子囊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或棒状。子囊壁有的 单层壁,有的双层壁,有的囊壁成熟后溶解, 有的不溶,有的子囊顶有孔口,有的无孔口。 子囊着生有的单个散生,有的多个并列,有的 丛生。子囊之间的有的有侧丝。
第四节
子囊菌亚门真菌
(Ascomycotina)
一、概述
子囊菌共有2720属,约28600 spp.,是真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分布广泛,大多为陆生,包括腐生、寄生和共生的种类。其中有些可以 引起植物的病害,常引起斑点、炭疽、溃疡、腐烂等症状。有些寄生程 度很高,如白粉菌。
子囊菌亚门的主要特点:有性生殖产生子囊(ascus) ,子囊中产生子囊孢
子(ascospore) 。但在形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上均有差异。
如在生活史上可明显区分为两个阶段:
(sexual
和无性阶段 stage)
(asexual
stage)。
在发育阶段上有完全时期(perfect
、不完全时期 stage)
(imperfect
stage);在性状表现上
、无性态 。 (teleomorph)
分生孢子作用:在一个生长季可以反复发生,是再侵染的来源,“可
以远距离传播”,有的高等子囊菌在一生中仅有无性阶段,无有性阶段。
(三)子囊菌的有性生殖
1、子囊与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
产囊体
产囊丝
产囊丝钩
双核分裂
子囊母细胞
核配(2N)
幼子囊
减
数分裂
有丝分裂
子囊孢子(N)
子囊与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
子囊与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代表病害:桃树缩叶病(Taphrina 。 deformans)
2、菌体形态:
具有发达的菌丝体,每个细胞都具有双核。依靠双核菌丝 在寄主的细胞间隙扩展,寄生性强,但不产生吸器。
3、有性生殖:
由双核菌丝形成膨大的菌丝,其每一个细胞称为产囊细 胞,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4、无性繁殖:
子囊孢子可在子囊内进行芽殖,产生 芽孢子(分生孢子),芽孢子还可以芽殖。
有侧丝或侧丝早期消解。
⑶子囊座(ascostroma):
子囊周围无真正的子囊果壁,而是单独或成束地生长在单腔或多腔的 子座内。子囊座呈子囊壳状或子囊盘状,有些含单腔的子囊座顶端有溶化
的假孔口,外形很像子囊壳称为假囊壳(pseudothecium)。假囊壳通常暗色,
少数鲜色。子囊座内的子囊双层壁,有假侧丝或无,子囊孢子通常有隔膜。
核菌纲是子囊菌亚门中最大的一纲,分布广,腐生或寄生于植物,引 起植物许多重要病害。核菌纲分4个目。 1、白粉菌目──闭囊壳,菌丝白色,专性寄生,子囊孢子单胞无色。 2、球壳菌目──子囊壳,子囊单层壁。 3、小煤炱目──闭囊壳,菌丝暗色,专性寄生,子囊孢子多胞暗色。 4、冠囊菌目──闭囊壳,非专性寄生(与植病无关)。
四、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
主要特征:营养体简单,单细胞或为不发达的菌丝体。无产囊丝
和子囊果,子囊直接由合子或单细胞形成。子囊裸生。子囊壁薄、单层, 壁顶无孔口,以壁胀裂或消解方式释放子囊孢子。
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是较低等的,由营养体裂殖或芽殖方式产
生。
本纲分3个目: 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 内孢霉目(Endomycetales) 外囊菌目(Taphrinales) 与植病有关的仅外囊菌目,且仅一个属。
(anamorph)
二、子囊菌亚门真菌的形态特点
(一)营养体
具发达多细胞的菌丝体,有隔膜。菌丝体的主要时期是单倍的。绝大 多数有菌丝的种类是菌丝深入到寄主体内吸收营养(即是内生性的),少数 是外生性的,利用吸器深入到寄主体内。
少数子囊菌菌丝体不发达,甚至是单细胞的,如酵母菌。
(二)子囊的无性繁殖 产生分生孢子:非常发达,形状多样,有圆形,卵形,棒形,丝状,
镰刀形(新月形),蜡肠形等多种;有单孢,双孢,多孢;有的有色,有的无 色。
分生孢子梗:可以分枝或不分枝,散生,丛生,束生(孢梗束Coremium),
有的分生孢子梗着生在简单的分生孢子痤上(Sporodochium),有的形成在分生孢 子盘上(Acervulus),有的形成分生孢子器上(Pycnidium)。
⑷子囊盘(apothecium):
典型的呈盘状或杯状,上部敞开,子囊排列成子实层。
菌核萌发形 成子囊盘
子囊盘
子囊与侧丝
野外条件下菌核萌发形成 的子囊盘
三、子囊菌亚门的分类
到1997年为止,子囊菌分46个目,264科,3266属,32267种。 Martin(1950):半子囊菌和真子囊菌; Ainsworth(66,71,73):6个纲;
很少产生真正的闭囊壳,无性世代很发达,以分生孢子繁殖,如青霉、 曲霉等。以腐生为主,不少类群是发酵工业的主要菌种,少数可致人、 畜病害。
散囊菌属(Eurotium)闭囊壳
青 霉 病
六、核菌纲(Pyrenomycetes)
主要特征:菌丝体为发达的有隔菌丝体,大多数内生,少数外生。
子囊着生在子囊壳内,如着生在闭囊壳内侧,则子囊壳呈烧瓶形、球形 或近球形,孔口有或无;子囊为束生或沿子囊壳内壁围生,则侧丝有或 无。子囊通常圆柱形,子囊不溶解,基部有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有 性和无性都很发达: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繁殖形成具真正的子 囊壳(闭囊壳),子囊单壁,具侧丝。有腐生、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
5、常见的外囊菌代表种:
T. deformans (畸形外囊菌)引起桃缩叶 病。
T. mume (梅外囊菌)引起梅、杏缩叶病。 T. pruni (李外囊菌)引起李囊果病。 T. cerasi (樱外囊菌)引起樱桃丛枝病。
外囊菌子囊与子囊孢子
桃缩叶病 梨叶泡病
五、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
分类的主要依据:有性阶段子囊果的有无,子囊果的类型,子囊
壁的特点和子囊排列方式等,将子囊菌亚门分6个纲: 1、半子囊菌纲:无子囊果,子囊裸生 2、不整囊菌纲:闭囊壳,子囊散生,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解 3、核菌纲:子囊生在有孔口子囊壳内,或子囊整齐排列在无孔口的闭囊壳基部 4、腔菌纲:子囊座,子囊双层壁 5、盘菌纲:子囊盘 6、虫囊菌纲:子囊壳,无菌丝体,均为节肢动物的外寄生菌。
囊壳内。
⑵子囊壳(perithecium):
由疏松的菌丝体或从子座产生,具明确的子囊壳壁。子囊壳形状:呈 球形、梨形至烧瓶形,有颈部和孔口;质地:有的肉质、革质或炭质;色 泽:鲜色或黑色,着生:表生或埋生。子囊结构:单层壁,顶端有不同 结构;形状:棍棒形或圆柱形,着生:束生、周生或平行排列于子囊壳内,
6、重要属
划分属的根据:附属丝的形态;闭囊壳内子囊的数目。
⑴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特征:附属丝呈菌丝状,闭囊壳内只 一个子囊。
白粉病
代表:瓜类、豆类白粉病(单丝壳 S.
fuliginea)。
闭囊壳与子囊
附属丝呈菌丝状
豇豆叶片上的白粉病状
⑵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附属丝刚直、顶端多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叉状分枝,闭囊壳内 仅有一个子囊。 苹果白粉病 、桃树白 粉病 、山楂白粉病。
(一)白粉菌目(Erysiphales)
白粉菌目的真菌一般称作白粉菌,引致各种植物白粉病 (Powdery mildew)。主要寄生在叶片上,有的发生在新梢或芽上。 在病部形成白粉或小黑点。
子囊果无孔口,外壁上有各种形状的附属丝,子囊卵圆形 至棍棒形。全部是高等植物的专性寄生菌。
1、菌体形态
菌丝体发达,具分隔,无色,少数发黄,多数为表生,即 菌丝体在寄主表面,依靠附着胞固着,产生侵入丝,深入 表皮细胞,形成吸器。少数是内寄生。
有性世代自然界很少发生,仅包括一目,散囊菌目(Eutotiales)约49属、 135种。是产生子囊果中最低等的类型。
菌丝体发达。子囊由产囊丝发育而成,子囊及其外围的包被组成一个 球形无孔口的闭囊壳(闭囊壳壁发育不一致,有的疏松,有的较厚),子囊 不规则地散布在闭囊壳内,圆或椭圆形,子囊壁薄,子囊孢子成熟前溶 解、消失。
双壁子囊(bitunicate):囊壁双层,外层称为子囊外壁,内层称为子囊内壁。 释放孢子时外壁因无弹性而保持原位,内壁因有较大的弹性而常超出 外壁顶端。
原壁子囊
单壁子囊
双壁子囊
3、子囊果(ascocarp)
子囊被包在有菌丝组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子实体称子囊 果。子囊果的类型有:
⑴闭囊壳(cleistothecium): 无孔口,子囊通常为近球形,散生或束生在闭
外囊菌目: 主要特征:菌丝细胞均含双核,由产囊细胞形成子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