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课件 第一章 第5讲 学科思想——化学计算中的几种常见数学思想

合集下载

2022版新教材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高考专题讲座一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课件鲁科版

2022版新教材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高考专题讲座一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课件鲁科版

已知:SO2+2Fe3++2H2O===SO24-+2Fe2++4H+, Cr2O27-+6Fe2++14H+===2Cr3++6Fe3++7H2O。 (1)样品中 FeS2 的质量分数是(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________(保 留 1 位小数)。 (2)煅烧 10 t 上述黄铁矿,理论上产生 SO2 的体积(标准状况)为 ________L,制得 98%的硫酸质量为________t。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实际差量”寻找比例关系,列 比例式求解。
将 12 g CO 和 CO2 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 18 g,则原混合气体中 CO 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
解析:设原混合气体中 CO 的质量分数为 x。
CuO +CO ==△===Cu+CO2 气体质量增加(差量)
解析:淀粉溶液遇到 I2 变蓝,当 Na2S2O3 将 I2 消耗完后,溶液 由浅蓝色变至无色,即滴定终点时,溶液会由浅蓝色变至无色。设
Na2S2O3 消耗的 I2 的物质的量为 n1。 由化学方程式可得:
I2 + 2S2O23- === 2I-+S4O26-
1 mol n1
2 mol 0.100 0 mol·L-1×V×10-3 L
3.黄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FeS2。某硫酸厂在进行黄铁矿成分测定 时,取 0.100 0 g 样品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将生成的 SO2 气体与足量 Fe2(SO4)3 溶液完全反应后,用浓度为 0.020 00 mol·L-1 的 K2Cr2O7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K2Cr2O7 标准溶液 25.00 mL。
类型二 电荷守恒 将 a g Fe2O3、Al2O3 样品溶解在过量的 200 mL pH=1

2024届新高考新一轮化学总复习课件-第1章第5讲

2024届新高考新一轮化学总复习课件-第1章第5讲

— 15 —
化学N
命题点
命题前沿 制胜高考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步骤
— 16 —
化学N
命题点
命题前沿 制胜高考
— 17 —
提•关键能力
1.正向配平。 (1)_5__KI+__1_KIO3+_3__H2SO4===_3__I2+_3__K2SO4+_3__H2O (2)_2__MnO- 4 +__1_6___H++_1_0____Cl-===_2__Mn2++_5__Cl2↑+_8__H2O (3)_4__KI+__2_CuSO4===_1__I2+_2__CuI↓+_2__K2SO4 (4)_6__VO2++_1__ClO- 3 +__3_H2O===_6__VO+ 2 +_1__Cl-+__6_H+
第一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5讲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与方程式 的配平
化学N
命题点
命题前沿 制胜高考
课标解读
— 2—
1.能从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 2.能利用得失电子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计算。3.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 决相关问题。
化学N
命题点
命题前沿 制胜高考
计算该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关系式:Cr2O27-~6Fe2+,则 n(Fe2+)=6n(K2Cr2O7)= 6×5.000×10-2 mol·L-1×22.00×10-3 L=6.600×10-3 mol Fe 元素质量 m=6.600×10-3 mol×56 g/mol=0.369 6 g,则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03.3.060906gg×100%=12.32% 。
耗 NaOH 溶液的体积是( A )

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计算常用方法课件(19张)

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计算常用方法课件(19张)
小专题二 化学计算常用方法
高考命题中,最常见的化学计算方法有“差量法”“关系 式法”“极值法”“平均值法”“设未知数法”等,在这几种 计算方法中,充分体现了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核心作用和 纽带作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又是各种计算方法的基础。
考向1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妙用 1.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 找出“理论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 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用差量法解题时先把 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差量(实际差量)列成比 例,然后求解,从而简化计算步骤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常用 于反应物没有完全反应的相关计算。
[典例 3](2018 年山东临沂模拟)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 X2(g)+3Y2(g) 2Z(g),X2、Y2 和 Z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0.2 mol·L-1、0.6 mol·L-1 和 0.4 mol·L-1,当平衡时,下列数据肯定 不对的是( )。
A.X2 为 0.4 mol·L-1,Y 为 1.2 mol·L-1 B.Y2 为 1.0 mol·L-1 C.X2 为 0.3 mol·L-1,Z 为 0.2 mol·L-1 D.Z 为 0.7 mol·L-1
固体,得到 CoCl2 溶液和 4.48 L(标准状况)黄绿色气体。通过计 算可以确定该氧化物中 Co、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2∶3
C.3∶4
D.5∶6
解析:由得失电子守恒有 n(Co3+)=2n(Cl2)=2× 22.44.L48·mLol-1=0.4 mol, 由元素及电荷守恒有 n(Co)总=n(Co2+)溶液 =12n(Cl-)=12×(0.48 L×5 mol·L-1-2×22.44.L48·mLol-1)=1 mol, 所以固体中的 n(Co2+)=1 mol-0.4 mol=0.6 mol,根据化合物 中化合价代数和为 0,氧化物中 n(O)=(0.6 mol×2+0.4 mol ×3)÷2=1.2 mol,故该钴氧化物中 n(Co)∶n(O)=1 mol∶1.2 mol =5∶6,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件:化学计算的思想和方法(ptt)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件:化学计算的思想和方法(ptt)

加热,其质量变为 w2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A.84w321-w513w1
B.84w311w-1w2
C.73w321-w412w1
D.115w321-w81 4w1
14.将 a L NH3 通过灼热的装有铁触媒的硬质玻璃管后,气体体积变为 b L(气 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该 b L 气体中 NH3 的体积分数是( )
√ 2a-b b-a 2a-b b-a
A. a B. b C. b D. a
1.2×10- 3
mol
XO(OH)2+需用 30 mL 0.1 mol·L-1 的 Na2SO3 溶液,那么 X 元素被还原后的
物质可能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A.XO B.X2O3 C.X2O D.X
• 9.4.6 g铜和镁的合金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后硝酸被还原只产生
• 4 480 mL的NO2气体和336 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 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化学计算的思想和方法

• 所谓“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变化”或两物质在发生“相互作用”的 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守恒, 如原子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等。其解题步骤如下:
• 题组 原子守恒
• 1.有一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的KOH固体,经分析测得其含水2.8%、
答案:Sn 与 K2Cr2O7 存在如下关系: 3Sn~3SnCl2~6FeCl2~K2Cr2O7
3×119 g
1 mol
x
0.100×0.016 mol
x=3×119
g×0.100×0.016 1 mol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全套ppt课件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全套ppt课件

不同体积的KCl溶液 相同体积的上述两种溶液
c(溶质)
相同
相同
ρ(溶液)
相同
不同
n(溶质)
不同
相同
m(溶质)
不同
不同
c(Cl-)
相同
不同
11
一、溶液的浓度
例:实验室里需用48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以下操作 正确的是: D A.称取7.68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B.称取12.0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C.称取8.0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D.称取12.5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偏大的有___A_C____。
18
三、一定物质的浓度溶液的配置
例:以配制480 mL 1 mol·L-1 NaOH溶液为例 (1)所需容量瓶规格:__5_0_0__m_L_容__量__瓶__。 (2)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为:__搅__拌__,__加__速__溶__解__。 (3)移液 ①移液前需要将溶液冷却至室温。 ②移液中玻璃棒的作用为_引__流__。 ③移液时需要进行的操作为:将烧杯中溶液注入容量瓶, _将__烧__杯__和__玻__璃__棒__洗__涤__2_~__3_次__,__并__将__洗__涤__液__注__入__容__量__瓶__中_,轻 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4)定容 ①当液面距瓶颈刻度线_1_~__2__c_m_时改用_胶__头__滴__管__滴加蒸馏水。 ②定容时要平视刻度线,直到_溶__液__凹__液__面__与__刻__度__线__相__切__。
A.三种气体质量相等 B.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2∶1
C
C.三种气体压强比为16∶2∶1
D.三种气体体积比为1∶8∶16
8
四、阿伏加德罗定律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01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5讲 学科思想——化学计算中的几种常见数学思想

201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5讲  学科思想——化学计算中的几种常见数学思想

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 跟 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 理论差量)跟 理论差量 差量(实际差量 列成比例 然后求解。 差量 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如: 实际差量 列成比例, =-221 kJ/mol 2C(s)+O2(g)===2CO(g) ∆H=- + =- 2 mol ∆V(气) 气 1 mol 2 mol ∆n(气) 气 221 kJ ∆m(固), 固, 24 g
4.平均值规律及应用 . (1)依据:若 XA>XB ,则 XA>X>XB,X 代表平均相 依据: 依据 对原子(或分子 质量 平均浓度、平均含量、 对原子 或分子)质量、平均浓度、平均含量、平均 或分子 质量、 生成量、平均消耗量等。 生成量、平均消耗量等。 的范围; (2)应用:已知 X 可以确定 XA、XB 的范围;或已知 应用: 应用 XA、XB 可以确定 X 的范围。 的范围。 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平均值确定范围, 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平均值确定范围,很多考题的 平均值需要根据条件先确定下来再作出判断。 平均值需要根据条件先确定下来再作出判断。
解析 N2+3H2 1L 3L 2NH3 2L ∆V 2L
取平衡时混合气体 100 L,其中含 20 L NH3。生成 2 L NH3, 原气体总体积减少 2 L, 则生成 20 L NH3 时原气体总体积减 少 20 L。所以,原始氮气和氢气总体积为 120 L,反应后体 积缩小的百分率为 20 L/120 L×100%=16.7%。
高温
C+2H2O(g) 高温 CO2+2H2 N2+3H2 2NH3
CO2+H2
由木炭、 的关系为: ~ 由木炭、水蒸气制取 NH3 的关系为:3C~4NH3。

2024届新高考新一轮化学总复习课件-第1章第1讲

2024届新高考新一轮化学总复习课件-第1章第1讲

— 29 —
化学N
命题点
命题前沿 制胜高考
— 30 —
命题点 3 分散系 胶体
理•必备知识 1.分散系 (1)概念: 1 ___把__一__种__(或__多__种__)_物__质__分__散__在__另__一__种__(_或__多__种__)物__质___中_______________ 形成的混合物体系。
命题点
命题前沿 制胜高考
3.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
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
数目多少分为置 复化 分换 分合 解反 解反 反应 反应 应应
按反应中
3
__有__无__离__子__参__与______分为离 非子 离反 子应 反应
按反应中
4
__有__无__电__子__转__移______分为氧 非化 氧还 化原 还反 原应 反应
化学N
命题点
命题前沿 制胜高考
— 13 —
考向 2 常见物质的分类
3.对 Na2CO3 分类,不正确的是( D )
A.属于钠盐
B.属于碳酸盐
C.属于正盐
D.属于酸式盐
解析 Na2CO3 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分类可以是钠盐,也可以是碳酸盐,
A、B 正确;正盐是酸和碱完全中和的产物,酸式盐是多元酸部分被碱中和生成的盐,
化学N
命题点
命题前沿 制胜高考
(2)写出下列序号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和②: Fe+H2SO4===FeSO+H2SO4===CaSO4+H2O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③和④: CO2+CaO===CaCO3
; ; ; 。
化学N
命题点
命题前沿 制胜高考

最全面高中化学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好(精华版)

最全面高中化学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好(精华版)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与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还原性↑ 还原剂氧化剂↓氧化性化合价升高弱氧化性↑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弱还原性概念及转化关系变化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反应物→→产物变化化合价降低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生成物。

概念: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双线桥:氧化剂+ 还原剂=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电子电子转移表示方法单线桥:还原剂+ 氧化剂=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二者的主要区别:表示意义、箭号起止电子数目等依据原则: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 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找出价态变化,看两剂分子式,确定升降总数;方法步骤:求最小公倍数,得出两剂系数,观察配平其它。

配平有关计算: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①、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②、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 强 弱 比 较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④、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与氧化还原性关系比较。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氧 化 剂 、还 原 剂①、活泼的非金属,如 Cl 2、Br 2、 O 2 等; ②、元素(如 ③、元素(如 ④、元素(如 Mn 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 2、 KMnO 4 等氧化剂: S 、N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 2SO 4 、HNO 3 等Mn 、Cl 、Fe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 如 KMnO 4、KClO 3、FeCl 3、K 2Cr 2O 7 ⑤、过氧化物,如 ①、活泼的金属,如 Na 2O 2、H 2O 2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1 (2009· 全国卷Ⅰ,11)为了检验某含有 NaHCO3 杂质 的 Na2CO3 样品的纯度,现将 w1 g 样品加热,其质量变 为 w2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84w2-53w1 84w1-w2 A. B. 31w1 31w1 73w2-42w1 115w2-84w1 C. D. 31w1 31w1
3.极值法 (1)极值法的含义 极值法是采用极限思维方式解决一些模糊问题的解题技 巧。它是将题设构造为问题的两个极端,然后依据有关化 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值,进行判断分析, 求得结果。 (2)极值法解题的基本思路 极值法解题有三个基本思路: ①把可逆反应假设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完全反应。 ②把混合物假设成纯净物。 ③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成单一反应。
(3)极值法解题的关键 紧扣题设的可能趋势,选好极端假设的落点。 (4)极值法解题的优点 极值法解题的优点是将某些复杂的、难以分析清楚 的化学问题假设为极值问题,使解题过程简化,解 题思路清晰,把问题化繁为简,由难变易,从而提 高了解题速度。
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 (理论差量 )跟 差量(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如: 2C(s)+O2(g)===2CO(g) ΔH=-221 kJ/mol 2 mol ΔV(气) 1 mol 2 mol Δn(气) 221 kJ Δm(固), 24 g
22.4 L(标况) 1 mol (2)使用差量法的注意事项 ①所选用差值要与有关物质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②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都要正确地使用。 (3)差量法的类型及应用 ①质量差法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 5 讲 学科思想 化学计算中的几种常 见数学思想
解题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模式,但应建立解题的基本 思维模式:题示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掌握正确的 解题方法能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常用的解题技 巧有: 1.差量法 (1)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找出 “理论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 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
解析 依题意,有: 2e- 2I-+2Fe3+===I2+2Fe2+, 2e- 2Fe2 +Cl2===2Fe3 +2Cl
+ + -
本题可用关系式法求解。 由上述两个反应及电子转移守恒理论, 得 I-与 Cl2 之间的关 系式:2I-~Cl2。
答案 2
设 KI 的物质的量是 x。 1
2I-~Cl2 x 0.025 mol 2 x = ,x=0.05 mol。 1 0.025 mol 0.05 mol c(KI)= =2 mol/L。 0.025 L KI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 mol/L。
(2)元素守恒法
催化剂 4NH3+5O2 △ 4NO+6H2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经多次氧化和吸收,由 N 元素守恒知: NH3~HNO3 (3)电子转移守恒法 失去8e- 得4e- 2- NH3 ——→ HNO3,O2——→2O 由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知, NH3 经氧化等一系列过程生成 HNO3,NH3 和 O2 的关系为 NH3~2O2。
解析 168 m(NaHCO3) 样品加热发生的反应为:
(
)
2NaHCO3
△ Na CO +H O+CO ↑ 2 3 2 2
106
Δm 62
Hale Waihona Puke (w1-w2) g质量差为 (w1 - w2) g ,故样品中 NaHCO3 质量为: 168w1-w2 168w1-w2 g,Na2CO3 质量为 w1 g- g, 62 62 168w1-w2 w1g- g 62 mNa2CO3 其质量分数为 = = w1 g m样品 84w2-53w1 。 31w1 当然,本题也可用常规方法,依据化学方程式直接求 解。 另解: 假设样品有 x mol NaHCO3 固体,则有:
2.关系式法 物质间的一种简化的式子,解决多步反应,计算最简 捷。多步反应中建立关系式的方法: (1)叠加法(如利用木炭、水蒸气制取氨气) C+H2O(g) 高温 CO+H2 CO+H2O(g)
高温
C+2H2O(g) 高温 CO2+2H2 N2+3H2 2NH3
CO2+H2
由木炭、水蒸气制取 NH3 的关系为:3C~4NH3。
2 NaHCO3 △ Na2CO3+CO2+H2O x mol 0.5x mol 据样品加热前后固体质量的关系,有 w1g-x mol×84 g/mol + 0.5x mol×106 g/mol = w2g ,解得 x = (w1 - w2)/31,那么 NaHCO3 的质量为 m(NaHCO3)=(w1- w2)/31 mol×84 g/mol = 84(w1 - w2)/31 g ,从而推知 Na2CO3 的质量为 m(Na2CO3)=w1g-84(w1-w2)/31 g = (84w2 - 53w1)/31 g ,因此 Na2CO3 样品的纯度为 84w2-53w1 w(Na2CO3)=m(Na2CO3)/m(样品)= 。 31w1
例 3 取 KI 溶液 25 mL, 向其中滴加 0.4 mol/L 的 FeCl3 溶液 135 mL,I 完全反应生成 I2:2I +2Fe3 ===I2
- - +
+2Fe2+。将反应后的溶液用 CCl4 萃取后分液,向 分出的水溶液中通入 Cl2 至 0.025 mol 时,Fe2+恰好 完全反应。求 KI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 A
②体积差法 例 2 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 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 20.0%,与反应前的体 积相比,反应后体积缩小的百分率是 ( A ) A.16.7% B.20.0% C.80.0% D.83.3%
解析 N2+3H2 1L 3L 2NH3 2L ΔV 2L
取平衡时混合气体 100 L,其中含 20 L NH3。生成 2 L NH3, 原气体总体积减少 2 L, 则生成 20 L NH3 时原气体总体积减 少 20 L。所以,原始氮气和氢气总体积为 120 L,反应后体 积缩小的百分率为 20 L/120 L×100%=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