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

合集下载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市第二十三中学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市第二十三中学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含解析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市其次十三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班超D.陈胜2.下列关于纸及造纸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西汉初期就已独创了可以用来绘写的纸B.东汉的蔡伦独创了造纸术C.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我国干脆或间接传去的D.造纸术的独创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3.电影《大刀王五》是以戊戌变法运动为历史背景的。

其中有一镜头,侠客大刀王五隐私进入监狱,打算营救被关押的好友,但他的好友执意不走,表示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

他的好友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杨深秀4.“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稀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在军事上四渡赤水使红军由战略被动转为战略主动,其意义是()A.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B.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打乱国民党军队的追剿安排5.“他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宏大先行者,他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探究。

”“他”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自强求富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毛泽东思想6.在战略决战中,由于国民党的兵力还有肯定优势,并实行重点防卫,因此辽沈、淮海两大战役以打为主。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在以优势兵力为后盾的条件下“和”“打”结合,最终,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气基本被歼灭。

可见,解放斗争成功是由于()A.毛泽东的指导B.人民群众广泛支持C.战略战术正确D.解放军英勇善战7.中共中心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究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这是因为该会议()A.通过了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B.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和主要冲突C.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确定D.阐明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8.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火热的年头,涌现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不包括()A.王进喜B.焦裕禄C.雷锋D.张春桥9.以下是中国特色大国全方位外交的详细表现有()①“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②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③二十国集团领导峰会④亚信峰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10.202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要接着贯彻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上海市嘉定区名校2023-2024学年中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嘉定区名校2023-2024学年中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嘉定区名校2023-2024学年中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遍及整个美洲大陆的激情把所有的人联合在一种共同的事业.....全体人民达到这样的狂热程度,以致准备进行疯狂的尝试”—一英军统帅盖奇1774年给伦敦的报告,报告中“共同的事业”是指(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B.确立君主制度C.维护国家统一D.推翻英国殖民统治2.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联,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B.戚继光——抗击倭寇C.雍正帝——设立军机处D.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3.“他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和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这里评价的事件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土地改革的完成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4.某历史探究小组收集了下图的资料,他们探究的主题是A.殖民地的抗争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C.工人运动的兴起D.近代科技的发展5.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

下列表述有误的是A.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B.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C.陈独秀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6.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

这次会议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B.宣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日。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4年中考模拟示范卷·历史(一)1.本卷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为75分钟。

考生可携带和查阅相关资料。

考试时禁止讨论、交换资料等行为。

2.本卷共有两大题,24小题,满分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1. 下图是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想象图,造成他们生活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半坡人生活场景图A. 生产工具 B. 生活习惯 C. 地理环境 D. 原始农耕【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河姆渡人居住的主要是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冬暖夏凉。

由上可见,造成他们居住的房屋不同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地理环境,C项正确;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不同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的气候等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文明程度都属于原始农耕文明,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2. 据统计,考古发掘出土的殷墟青铜器数量超过万件,种类大致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与生活用具、装饰品与艺术品、杂器及车马器等。

这可以说明商朝()A. 青铜铸造业繁荣B. 青铜铸造工艺高超C. 百姓日用品丰富D. 社会组织十分严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考古发掘出土的殷墟青铜器数量超过万件,种类大致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与生活用具、装饰品与艺术品、杂器及车马器等。

”可知,商朝青铜器数量大,种类多,说明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A项正确;题干信息未涉及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种类丰富,未反映百姓日用品丰富,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社会组织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3. “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时强调“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山西省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西省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西省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山西省中考历史模拟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第Ⅱ卷前面的答案表内。

1.西方有一名谚语“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

其中希腊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完善了A.种姓制度B.分封制C.民主政治D.科举制度2.战争征服与和平交往是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两种形式。

下列事件中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A.罗马帝国的扩张B.希波战争C.马可波罗来华D.亚历山大东征3.定都君士坦丁堡,又称拜占廷帝国的是A.波斯帝国B.马其顿帝国C.西罗马帝国D.东罗马帝国4.据报道:2009年5月9日,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举行了隆重的佛指舍利安奉大典,世界惟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被永久供奉在刚刚落成的高达148米的合十舍利塔地下“大金塔”中。

这里已成为世界亿万佛教信众心中的圣地。

“佛教”的起源地是A.古印度B.古希腊C.阿拉伯半岛D.巴勒斯坦5.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

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当使者的是?A.法兰克人B.阿拉伯人C.中国人D.意大利人6.下列哪一项是古代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A.《安娜卡列尼娜》B.《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C.《俄底浦斯王》D.《阿拉丁和神灯》7.最早导致世界几大洲交往日益密切,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事件是A.新航路开辟B.亚历山大东征C.张骞开通丝绸之路D.工业革命8.右图手握步枪的民兵铜像是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人们为纪念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第一枪的民兵在爆发地建立的,这座雕像建在A.约克镇B.华盛顿C.萨拉托加D.来克星顿9.今天,在法国国家档案馆里,还珍藏着一份记录法国革命理想的文件。

这份文件,后来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新制度的诞生证书”。

它就是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权利法案》D.《法典》10.一个国家进入某一重要历史阶段,通常会有一个标志性事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模拟检测试题一、本卷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今日无非一死,但虽死而海军的声威永在!”与上述民族英雄的事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虎门销烟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义和团运动D.黄海大战2.如图是李明的笔记,其中部分字迹因种种原因不清晰了,这部分字迹应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3.五四运动的参加者许德珩回忆说:“同样是爱国的革命运动,然而五四运动却高于辛亥革命。

”得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A.敢于彻底反帝反封建B.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C.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成功D.明确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4.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他们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

为此,中共中央做出的决定是()A.进行秋收起义B.召开遵义会议C.发动南昌起义D.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下列史实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是()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C.张謇兴办大生纱厂D.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6.下列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其中属于敌后战场抗战的是()①平型关大捷②台儿庄战役③保卫大武汉④百团大战⑤第三次长沙会战A.①③④B.②⑤C.②③⑤D.①④7.如图是一幅历史照片,可以用来佐证()A.战略决战的开始B.全国大陆基本解放C.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D.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垮台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B.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9.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志愿军将士们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邱少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安徽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2023年上册)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安徽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2023年上册)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选择题罗塞塔石碑上的古埃及文字应该是A.楔形文字B.甲骨文C.字母文字D.象形文字【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明了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选择题楔形文字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A.B.C.D.【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文明是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

两河流城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

他们通常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出符号。

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宇”,D项符合题意;A项诞生的文字是梵文等文字;B项诞生的文字是甲骨文;C项诞生的文字是象形文字。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选择题一考古队从非洲出发,由西向东去考察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其考察顺序是①尼罗河流域②印度河、恒河流域③黄河、长江流域④两河流域A. ①④②③B. ①③④②C. ①②④③D. ③②①④【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位于非洲北部;印度河流域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位于南亚;黄河流域孕育了古中国文明,位于亚洲东部;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从西向东考查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其考察顺序是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所以其考察顺序是①④②③,A 项符合题意;故选A。

选择题某班准备以“上古亚非文明”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上古亚非文明的共同点有①都处于大河流域②都存着着阶级压迫③都有规模宏大的建筑标志④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封建等级制度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古亚非文明古国包括:古代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属于欧洲文明,它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4年中考模拟历史试题(五四学制)(含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4年中考模拟历史试题(五四学制)(含答案)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50分)总分:____________等级:____________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下列答题栏内。

)1.看右表,两位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人物主张()人物主张孔子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墨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关注民生D.尊崇儒术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C.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D.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3.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

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A.实施“推恩令”B.平定八王之乱C.兴办太学D.设置通判4.小史同学写了一段关于隋唐历史的介绍,他写了三句话。

如果按写对一句得1分的标准,他可以得()隋朝创建的科举制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初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国力达到顶峰。

玄奘西行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A.0分B.1分C.2分D.3 分5.如下图,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6.中国古代行政改革通过内部体制的调整进行权力的重新配置。

如图内容反映出的主要趋势是()A.实行分权制衡B.监察制度完善C.中央集权加强D.君主专制强化7.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如下表列举了党在各时期的奋斗成就,对应正确的是()项目时期成就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终结君主专制制度B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C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A B.B C.C D.D8.15世纪,欧洲学者、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之前近千年所写自传的总和还要多。

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二模)附答案

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二模)附答案

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二模)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两部分,24道小题,满分70分。

考试时间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读图是《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中国两大农业区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①②区域先民主要使用打制石器B.①区域先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C.②区域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D.①②区域先民已进入原始农耕生活2.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北方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有玉龙,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

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B.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很早C.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D.中国第一个王朝正式建立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

”以下可以印证这一措施的文物是()A.二里头遗址的铜鼎 B.殷墟的甲骨C.战国时期的铁臿D.秦朝的铜权4.西汉中后期的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内容主要为《论语》《诗经》《春秋》等,还出土了一组以孔子形象为主题的衣镜。

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A.当时儒学居于主导地位B.实行盐铁专卖政策C.北击匈奴取得巨大胜利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5.魏晋以来,北方汉族人民在原有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畜牧业生产得到了发展;而南方在原有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开始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西晋短暂统一B.人口的大量迁徙C.江南地区开发D.北魏孝文帝改革6.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唐诗中的唐史”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搜集了以下诗句。

这些诗句反映了唐朝()A.由盛到衰的变化B.频繁的中外交流C.开放的社会风气D.手工业技术先进7.观察以下两幅历史地图,可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汉代丝绸之路向西最远可以到达安息B.宋代主要外贸港口设有专门管理机构C.宋代对外贸易以陆上运输为主要方式D.两图反映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都在南方8.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
卷Ⅰ(选择题)
本卷共 11 题, 1~ 9题每题 2 分,10~ 11 题每题 3 分,共 24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口口口口》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外国商人利用这一点,加强了进行有利可图的非法买卖鸦片活动,清政府打输了这场战争,不敢禁止这种买卖。

结果鸦片交易实际上变得毫无约束,鸦片进口从 1842年的 33000 箱上升到1848 年的 46000 箱和 1850年的 52929 箱。

“口口口口”应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某学者指出:这些成就或可提供一幅奋力拼博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

材料评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3、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史更多的痛苦与失序。

但孙中山为进步奠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之上继其遗业。

材料中的“痛苦与失序”不包括()
A、武昌起义
B、袁世凯独裁统治
C、尊孔复古的逆流
D、北洋军阀混战
4、如图的特派状影印件可以用来直接佐证()
A、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成立大会
B、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5、对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B、乙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甲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乙线是对棉纺织厂エ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6、亨利 ?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1859 年后,英国决定把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一个行政单位来管理,这在实现印度统一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英国唤醒了印度作为遭受外国统治的单一实体的意识,激起了人们的信念。

他们相信,要想打败外来统治,就必须团结为一个国家。

材料旨在表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
A、背景
B、经过
C、结局
D、影响
7、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

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由以上可见,明治维新()
A、自始至终采取全盘西化的策略
B、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
C、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D、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
8、在宣言上签字时,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A、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C、美国开始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D、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9、马歇尔计划提出后,中国、苏联、英国三国漫画家创作了以下体现本国态度的漫画。

其中体现当时英国态度的是()
10、如图是世界现代化秩序变迁示意图。

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的史实是()
A、苏联实现工业化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
D、西欧、日本的崛起
11、1975 年生产计机软件的微软公司仅是一家小型企业。

比尔 ? 盖茨为其创始人之一,到 1999 年,在短短的 24 年间,公司销售收入增长了 90.5 万倍,公司市值达 5000 亿美元左右。

该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B、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C、经济全球化的开启
D、信息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卷Ⅱ(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9分)
材料一: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长期以来,我们从苏联借鉴过来的经济体制却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

邓小平还一再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认为任何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他主张,要全面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邓小平还积极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对外关系。

他刚刚复出就出访日本,加强了中日关系;1979 年,在邓小平等人的努力下,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苏关系也实现重大突破,恢复了正常化。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理论贡献。

(2 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解决的当时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 4 分)
(3)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邓小平毕生致力于完成的共同事业是什么。

(3分)
13、探究问题。

(12 分)
材料一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成就集中代表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原子能工业是在苏联单方面终止合同、撤走专家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

在核原料生产方面,中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建成了衡阳铀水治厂和兰州气体扩散厂,解决了浓缩铀的核心制造工艺,确保了原子弹的试验成功。

当中国工人阶级和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出这一伟大业绩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困难。

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降到最低点;为在 1965 年以前偿还苏联 14 亿新卢布以上的债务,所有中国人都勒紧裤带;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不但基本断绝了国家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交换,而且也促使我国必须做好应对外敌的准备。

中国人民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默默地创造着奇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东方巨响”与原子弹的首次使用相距多少年。

(2 分)并据材料一,指出“东方巨响”在当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 2分)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国从“东方巨响”中得到的经验。

(8 分)
14、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15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