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大学语文课文翻译整理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翻译

大学语文翻译

<<驹支不屈于晋>>全文翻译十四年春天,吴国向晋国告诉自己在吴楚战争中失败的情况。

吴国与晋国的使者在向这个地方会面,这是为吴国策划进攻楚国的缘故。

晋国大夫范宣子数落吴国的不正确的做法,来劝退吴国使者。

晋国逮捕了莒国的公子务娄,这是因为他与楚国的使者通敌(串通)。

会晤时准备拘捕姜戎首领驹子。

范宣子亲自在殿上指责他,说:“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吾离,于是你祖父吾离身披白茅,头戴荆条,前来归附我们先君。

我们先君惠公仅有不多的田地,还与你们平分了,以供给食用。

现在诸侯侍奉我们国君不如从前了,大概是言语泄漏了出去,主要是由于你的缘故。

明早会晤的事,你不要参加了。

参加,就拘捕你。

”戎子回答说:“从前秦国人倚仗他们人多,对土地贪得无厌,驱逐我们戎人。

惠公表示了大恩大德,说我们戎人,是四岳的后代,不要抛弃这些人。

赐给我们南部边境的田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吼叫的地方。

我们戎人铲除了那里的荆棘,驱逐了那里的狐狸豺狼,成为先君不侵扰不背叛的臣属,直到现在没有二心。

从前文公与秦国讨伐郑国,秦国人偷偷与郑国订盟,并在郑国安置了戍守的人,于是就发生了肴山之战。

晋军在前面迎击,戎人在后面抵抗,秦军有来无回,实在是我们戎人使他陷入这个境地的。

譬如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腿,与晋国人一起将它摔倒。

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从这次战役以来,晋国的所有战役,我们戎人都是相继按时参加,以此来追随执政,同肴山之战时的心意一样,岂敢背离疏远?现在执政下面的大夫们恐怕的确有不足的地方,而使诸侯分离,却归咎于我们戎人!我们戎人的饮食衣服与华夏之族不同,货币不通,言语不同,怎能去做坏事?不能参加会见,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于是朗诵了《青蝇》一诗,然后退出。

宣子表示道歉,并让他到会参与事务,以便成全自己平易近人的君子的声名。

<<秋声赋>>全文翻译欧阳先生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大学语文》译文

《大学语文》译文

《大学》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完美光明德性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体认自己内在的光明德性;体认自己内在的光明德性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了解万事万物完备周详的规律,做到内外合一、各尽其性。

通过推究了解万事万物完备周详的规律,才能体认自己内在的光明德性、内外合一;体认到自己内在的光明德性,才能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自己意念真诚才能端正自己的内心;端正自己的内心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才能使天下进入太平详和之中。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平民百姓,都要把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作为处世的根本。

一个人,如果他自己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之处败坏了,却想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应该重视的根本反而被轻视鄙薄,却希望作为末节的结果能够敦厚久远,这样的事情是根本不会有的。

知道了修身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就是达到“认知”的最高境界。

《孟子》译文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

第一部分:精读篇目一、庄子·养生主【译文】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二、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资料讲解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资料讲解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翻译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译: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4.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译: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7.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译: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9.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译: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就请他来面见孟尝君。

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税务系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生,直到死去才停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 “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 点,你们就不敢讲话。你们平时常说: ‘没有人了解我呀!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 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常受到 外国别国的侵犯,加上国内又遇上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 而且还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 “一个纵横各 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 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 “我不敢说 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 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 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 “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 “那 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点说: “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 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 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 最后走。曾晳问孔子: “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 “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罢了! ”曾晳说: “夫子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 不谦让, 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 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 不是诸侯的大事 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这样的人只能做一个小相,谁又能做大相呢?” (负责人:李沂臻)

大学语文课文及译文

大学语文课文及译文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闻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能。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孔子说:“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注释:“和”“同”是春秋时常用的两个概念。

和,谓和谐、调和,互相容纳、相互协调;同,指相同,同类,同一。

从人际关系来看: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能和谐相处,但不盲从、不苟同,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修正别人的错误意见。

小人尚利,利益一致时,看似趣味相投,沆瀣一气,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便互相抵触,甚至反目成仇。

从国家政治生态来看:“和而不同”强调多元共存,君王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存在,虚心纳谏,广采符合民意和实际情况的谏言:臣下敢于触犯龙颜,大胆进谏,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策略提出修正意见。

“同而不和”则无视客观矛盾的存在,行一言堂,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压制不同意见;而臣下为了迎合君王,也违心附和,讨好卖乖。

“和而不同”广开政治言路,使朝政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走下去;而“同而不和”给国家的政治生活投下重重阴影,埋下重重危机。

对比的句式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论“和”与“不同”《左传》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且:“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

和如羹焉,水、火、臨、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③,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④。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⑥,民无争心。

故《诗》日:‘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⑦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⑧,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翻译~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翻译~

《子产论为政宽猛》翻译郑国(的执政)子产生病,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担任执政。

有德行的人,能够采取宽缓的政策使老百姓顺服,那次一等的人就不如采取严厉的政策。

火,烧得猛烈,老百姓望见它就产生畏惧,所以很少人死于火灾;水流平缓无力,老百姓随意地亲近玩弄它,因而很多人死在水里。

所以采取宽缓的政策比较难。

”(子产)病了几个月就过世了。

太叔担任执政,不忍心实行严厉的政策而是实行了宽缓的政策。

郑国(因此)出现很多盗贼,(他们)在萑苻之泽这一带聚集抢夺他人财物。

太叔(对自己的执政)非常后悔,说:“我早听从子产的话,就不会到现在这种地步。

”(太叔于是)出动步兵部队去攻击萑苻一带的盗贼,全部杀死他们,(郑国的)盗乱才稍稍得以平息。

仲尼(对这件事评价)说:“对啊!政策(过于)宽缓老百姓就会懈怠,(老百姓)懈怠了就用严厉的政策来矫正他们;(政策太过)严厉了,老百姓就会受到残害,(老百姓)受到残害后就用宽缓的政策来给予他们恩惠。

用宽缓的政策辅助严厉的政策,用严厉的政策辅助宽缓的政策,国家政事因此就协调了。

《诗经》上说:…老百姓也太劳累了,他们祈求可以稍微安定地生活。

(这样做)对周王畿内的百姓给予了仁爱,因此又能安抚四方的诸侯。

‟(这写的是)用宽缓的政策给予老百姓恩惠。

…不要放纵那些诡诈随意妄为的人,以此约束警戒那些品行不良的人。

一定要制止盗匪的残暴,(因为他们)竟然不畏惧明确的法律。

‟(这写的是)用严厉的政策来矫正(犯罪的)百姓。

…安抚远方(的百姓)亲善近处的百姓,以此来使我们的王朝安定。

‟(这写的是)用和善的政策来安定老百姓。

又说:…不(太过)严厉也不(太过)和缓,不(太过)刚硬也不(太过)柔和。

施行政策悠然自如,各种福分会汇聚到来。

‟(这写的是)和谐的政局达到极致的情况。

”等到子产去世,仲尼听到消息,流着眼泪说:“(子产是)古代遗传下来的仁爱思想的(继承者啊!)”《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周厉五暴虐无道,国都里的百姓都在批评指责厉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对人慈爱。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以正压邪,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邪恶之徒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老子》二章——老子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和协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

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

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

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

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

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心。

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

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

’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

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

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

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

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

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

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4、《史伯对桓公问》——《国语》桓公说:“周朝将会衰败吗?”史伯回答说:“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

《尚书·泰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会遵从。

’现在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讨厌贤明正直的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

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同的错误说法。

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

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

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万物。

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口味,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种音律使它动听悦耳,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合成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

于是产生了千种品位,具备了上万方法,计算成亿的事物,经营万亿的财物,取得万兆的收入,采取无数的行动。

所以君王拥有九州辽阔的土地,取得收入来供养万民,用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使他们协和安乐如一家人。

这样的话,就是和谐的顶点了。

于是先王从异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向四方各地求取财货,选择敢于直谏的人来做官吏,处理众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谐而不是同一。

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

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而专门喜欢同一。

上天夺取了他的聪明,要想不衰败,可能吗?5、《大同》——《礼记》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

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

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

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

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社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

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

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

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

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

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

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6、《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

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7、《谏逐客书》——李斯,秦国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

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