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

合集下载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教案标题:《我若为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2. 探讨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领导者的职责;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2. 探究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以及作为领导者的职责;3. 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对于权力与责任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资源:1. 电子或纸质版的《我若为王》故事书;2. PPT或投影仪;3. 黑板或白板;4. 学生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展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场景和权力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2. 提出问题,如“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成为国王,你会怎样执政?你认为国王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探究:1. 分发故事书《我若为王》,让学生自主阅读;2. 分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和能力如何?b. 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c. 故事中的国王有哪些责任和权力?他是如何行使这些权力的?d. 你认为国王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为什么?展示:1. 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权力与责任的关系;2.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整理学生的观点和答案,形成概括性的总结;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成为国王,他们将如何行使权力并承担责任。

拓展:1.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成为国王并面对各种权力和责任的情境;2. 学生绘制自己理想中的国王形象,并陈述自己的理念和执政计划;3.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发表观点,进行同学间的互动和讨论。

总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权力与责任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答“你从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的问题;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权力与责任的问题,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于权力与责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绘画作品和执政计划的创造性和逻辑性。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领袖,尊敬师长,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想象与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黑板等。

(2)学生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2.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高一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案教案主题:《我若为王》教案教学内容:《我若为王》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内容,流利朗读。

2.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 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4.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2. 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课文《我若为王》的复印件。

2. 演讲稿的范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疯狂抢答的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知识点,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Step 2:阅读与理解(1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我若为王》。

2. 学生阅读课文,并配合教师的指导,逐段解读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Step 3:答疑解惑(10分钟)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和答疑。

Step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2.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观点写在小黑板上,进行展示。

Step 5:作文写作(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和思考的结果,以《我若为王》为题目,撰写一篇演讲稿,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Step 6: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自愿上台进行演讲,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师以及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Step 8:作业布置(2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内容,并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学生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2一、教学设想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从而达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于生的初衷。

二、教学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内容(一)预习指导1、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掌握下列字词。

光景德性亲眷敬畏憎恶谄媚悲戚呵斥乞求2、浏览全文,初步把握作者抨击的对象,即杂文中的靶子。

3、本文在立意和结构处理上,有何妙处?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读本》第13—15课,以加深对杂文作品的认识。

(二)教学步骤1 导语设计好的导语能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或能动人心扉,或能发人深思。

请你以教师身份,拟一则80字左右的导语。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我若为王》。

2、根据同学们的导语,联系课后练习中的一则材料,得出本课的中心论题是什么。

(1)学生谈自己导语设计的出发点。

(2)讨论犯罪分子为何能轻易得逞?3、为了能讲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文章打算怎样写?试列出你的结构提纲。

4、联系自己的构思,对照本文,讨论本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将来写作的借鉴。

文章立意上:表现在对王权和奴性批判的处理上讨论: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

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奴才:惟命是从(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俯首帖耳) 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卑躬屈膝低头、鞠躬、匍匐巧言令色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欺软怕硬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结构安排上:1、捧高跌低法:王——————————臣民王权——————奴性妻子——王后唯命是从儿子——太子卑躬屈膝女儿——公主巧言令色(铺垫)虚——————————实(欲擒故纵)2、虚拟幻想法:假设:我若为王。

;我将。

3、排山倒海法:表现在段与段之间,也表现在段落内部。

4、波澜突起法:“王”的想法既合理,又来得突然,有些意外。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我若为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通过课后实践,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将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成为了王,你们会怎样做?”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若为王》,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2)学生标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分享;(3)教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后实践: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3. 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分享,进行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积极性和表达能力;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3. 课后实践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4. 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我若为王 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 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这篇课文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这是没有疑问的。

它的思想的深刻性在于,不是一般地批判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

课文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我”将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然而“我”却突然觉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

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

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道:“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课文的思想性显得尖锐、深刻,不同凡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理清思路,体会虚拟假定的写法,把握全文思想内容。

2、进一步掌握杂文的艺术特点,品味杂文语言的讽刺味。

3、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2、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批驳现实生活中的王权意识,摈弃奴才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才性格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诙谐调侃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4、把握作者的说理过程。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者情况分析:1、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阅读一般的文章,但对关键句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欠深刻,或者较为单一,不够全面。

2、缺乏丰厚的生活阅历,他们很难完整、独立地理解课文主旨。

3、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多媒体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在多媒体辅助下学习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领略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介绍。

2.2 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2.3 课文中表达的理想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

3.2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3.3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介绍课文的内容、作者、背景等。

4.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文学特点等。

4.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理想主义情怀。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若为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背景和作者。

5.3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5.4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5.5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

5.6 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7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6.1 请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我若为王”主题的文学作品,如《王者归来》、《王者之心》等,对比分析与本课文的异同。

6.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作文,谈谈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七、教学评价:7.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未来憧憬的表达。

7.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反思:8.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8.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拓展学习:9.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命的意义》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和风格。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我若为王》的背景故事和情节;2. 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我若为王》的主题和情节;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3. 创造一种与现实相联系的王国,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投影仪;2. 学生纸和笔;3. 有关《我若为王》的文本资料。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解释《我若为王》是一部古代小说,讲述一个男孩因羡慕王权而穿越到古代,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国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有机会成为国王,你会怎么样?你想要改变些什么?步骤二:讲解1. 介绍《我若为王》的背景故事和情节。

2. 引导学生讨论主人公在故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3. 引导学生思考主题:权力、责任和改革。

步骤三:小组讨论1. 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由讨论他们认为国王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国家。

2.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步骤四:小组汇报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改革方案。

2. 全班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意见,并进行讨论。

步骤五:个人思考和写作1. 让学生在纸上写下他们最认同的改革方案,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

2. 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步骤六:分享和总结1. 让学生自愿分享他们的写作,并根据学生的分享展开讨论。

2.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观点,强调每个人对于权力和责任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对其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类似的思考和讨论,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2. 组织学生参观政府机构或相关活动,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权力和政治。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在个人写作中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于权力和责任的理解和看法是否准确和合理。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并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一、导入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篇名,给“为”字注音释义;写作者名字,注音释义。

强调:作者名字多么形象:天青色的、用机栝发箭的弓。

在现代文学史上,聂绀弩是继鲁迅、瞿秋白之后的一位战斗的杂文家。

如果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投向敌人的匕首、投枪,那么,聂绀弩的杂文就是射出去的箭。

强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但是假借的外物要立得住。

强调:学语文首先重在积累。

当遇到生难字词、经典句段的时候,要把它“吃”下来,咽到肚子里去消化,变成自己的营养。

(之所以临时改变了导入,是因为发现课前5分钟发现学生对作者名字的注音全错,是因为他们人手一本的《金榜》上注错了。

)二、读解(一)从破题入手阅读文章,先看一个“王”字1、速读补充材料一,归纳“王”的义项《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选文者,三画而连贯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凡王之属皆从王。

”古汉语中“王”字产生了“帝王、天子”的意义。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王,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王的权力是上天给的,因而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说明了周王(特别是在西周盛时)所拥有的极大权威。

如果哪个诸侯国不履行义务或超越权力,“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可以改变他们的封地和爵禄,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如周共王曾因一小事而灭掉了同姓的密国(“康公不献。

一年,王灭密。

”《国语·周语上》)周宣王曾派兵伐鲁,杀伯御而立其弟孝公(“三十三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

”见《国语·周语上》)平王东迁之后,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周王室已和一个小国差不多,不但无法向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只有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才能苟延残喘,王权逐渐削弱。

先是强大了的楚国,怨恨周朝(岐阳大盟会上,周成王派楚国君熊绎看守祭神火堆,不让他正式参与盟会,自此结怨),自称“楚王”,继而吴、越也陆续称“王”。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夏,秦穆公称霸西戎,楚庄王称霸诸蛮,战国各诸侯国陆续称“王”。

“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王”的意义逐渐降低。

随着秦王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王”就不再具有“帝王、天子”的意义,而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

如西汉初的“异姓诸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七人以及消灭“异继诸王”后的“同姓诸王”如吴王刘濞、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等。

在中国,这种封爵一直沿续到封建王朝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字又产生了“指辈份的尊大”用法,如称祖父为“王父”,祖母为“王母”等;“一类中最特出或特大的”,如王蛇、花王、棋王、拳王等引申意义。

总之,“王”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意义由一人独有的专指意义逐渐扩大,直至指事物。

不难预料,它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还会有新的引申义、转义等产生。

——黄彪:《说“王”》补充、引导:“王”还有义项:①姓;②《书》:“四夷来王”(请学生课后自己“假于物”解决)2、文中的“王”指哪个义项?为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分析课文2、3、4、5段(第5段取前半部分)让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

顺便解决一些语言上的问题,比如“无论他们是怎样的丑陋……”,“他们”指代谁?是前文中的“公主”还是“皇亲国戚”或者是两者的总合?由后文“因为他们是贵人”中“贵人”的解释得出结论。

强调:“王”的背后是“权”,是“王权”。

(二)接着分析由“王”引出的“权”字。

1、“王”多好啊!那么大的“权”: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至高无上!让人羡慕,令人憧憬。

文章作者是不是这样一种心理?为什么?从课文中找答案,找作者明确表示对“王”态度、情感的句子。

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第1段:“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让学生改称陈述句比较一下效果,然后读出反问句的语气和作者的感情来。

第7段:“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2、作者为什么是这种态度,这种感情,在文中找答案:第6段:“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不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强调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恍然大悟的深刻含义(并不是每个奴才都能自省,并走向自觉的——铁屋子的呐喊)、奴才的首领的“王”的本质。

3、找出文章描写奴性的内容,朗读并且用成语提炼概括。

第5节:惟命是从、俯首帖耳、卑躬屈膝、巧言令色、欺软怕硬……一个奴性十足的典例:易牙烹子媚主(三)接着分析由“权”引出的“奴”字。

1、那么,“奴性”是怎么产生的呢?结合补充材料二(已经学过)进行分析。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过秦论》强调:愚民、弱民、防民(前两个材料中直接能找到,后一个需要概括),总之:奴化。

强调:王权的高压是奴性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奴性的不自觉——群体的无意识——是王权得于巩固、延续的温床。

2、引入补充材料三,作进一步的分析论证。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鲁迅:《灯下漫笔》分析:顺民之后也有暴民,但这些暴民,绝大多数是有王权意识的,他们不仅受到了奴化,而且受到了毒化,这是更糟糕的。

(四)接着分析由“奴化”引出的“毒化”,引出补充材料四。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

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

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 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鲁迅:《阿Q正传》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并结合补充材料五分析:古时候,秦始皇帝很阔气,刘邦和项羽都看见了;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羽要“取”什么呢?便是取邦所说的“如此”。

“如此”的程度,虽有不同,可是谁也想取;被取的是“彼”,取的是“丈夫”。

所有“彼”与“丈夫”的心中,便都是这“圣武”的产生所,受纳所。

何谓“如此”?说起来话长;简单地说,便只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威福,子女,玉帛,——罢了。

然而在一切大小丈夫,却要算最高理想(?)了。

我怕现在的人,还被这理想支配着。

——鲁迅:《随感录·五十九》(五)作者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要从“自省”走向“自觉”,采取行动。

阅读分析文章最后两节。

先朗读,后分析。

1、民国的情状(作者写作的背景)。

2、课文联系二:两个句子的理解。

稍改动:第二个句子,侧重在“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了,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中两个“王”的不同含义上。

三、结语在一个专制横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

如果不彻底争取到民主与自由,那么,“权”与“奴”的游戏就依旧会进行下去。

“权”与“奴”的游戏在现代社会在我们身边存在不存在呢?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讨论。

让学生齐读补充材料六: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灯下漫笔》师:你们就是现在的青年,你们正有创造的使命!老师最后介绍你们看一本书《总统是靠不住的》(林达)的。

布置作业:请以《“王朝”还要走多远》为题,续写下面一篇文章:电视剧《康熙王朝》又在热播,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确实引人入胜。

康熙大帝文功武治、惩治贪官的气魄,暗查民情、体恤百姓的故事,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文艺作品塑造的明君、“青天”的力量。

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