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我若为王》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问题特征2、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性意识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思想的写法。

2、品味__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3、体会杂文鲜明的思想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奴性,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是深刻含义3、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1、故宫图片及漫画导入二、初步感知1、“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请大家阅读课文,分点作简要说明。

妻——王后子——王子、太子女儿,亲眷——公主、皇亲国戚“我”——天子,万岁2、地位如此尊贵,有条件吗?——只因为“我”是王,“我”有权。

三、深入探究1、看来这王是个好东西啊,引无数人竟折腰。

问世间,王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唐朝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明朝靖难之役,叔侄反目;近有袁世凯称帝,卖国求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不就是为了王位,为了王权吗?那么,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王是封建残物,奴才的首领2、看来作者对王的态度很明显,是蔑视,是批判。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四、难点突破1、作者假定自己为王,却发誓要将所有的臣民杀死,这是为什么?提示:①臣民们犯了什么错,要一齐杀死?——他们是奴才,作者憎恶一切奴才和奴才相。

②奴才相是怎样一副嘴脸,再文中找一找——第五段,请大家读一读。

③请大家用成语概括——阿谀奉承,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奴颜媚骨……④看来奴才有很大的危害性啊,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

——易牙善烹调,齐桓公召之。

一日,齐桓公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却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

”易牙听后,烹子,以媚桓公。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我若为王》教学设计11、了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幻想虚拟和假设论证的方法形象而深刻地批判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1课时一、导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

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学们,你想做君王吗?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欢有一大群对你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奴才围着你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在大胆的假设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投影)聂绀弩,现代作家,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杂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的论文,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一般都是以幽默讽刺的文笔揭示深刻的道理,寓庄于谐。

本文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杂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四、具体研读1、问题:聂先生喜欢做王吗?从文章最后两段可知,作者是怎样的观点态度。

(1)表达对奴才的憎恨(2)提出憎恨的理由(3)表明铲除皇权和奴才的愿望(4)呼唤民主制度(板书:结论铲除奴种改造世界)2、问题: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通过假设自己为王之后出现的种种情景,进而否定奴才,否定为王。

(板书:假设幻想为王)3、问题:本来假设自己为王了,为何又不想做了?因为有奴才的存在,憎恶奴才的嘴脸。

4、讨论1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

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由师生讨论分析后得出(投影)捧王后趋炎附势捧太子、王子阿谀奉承捧公主、皇亲国戚俯首帖耳我的每句话都成为“圣旨”惟命是从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奴才:王:单调、寂寞、孤独卑躬屈膝低头、鞠躬、匍匐恍然大悟: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巧言令色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欺软怕硬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心怀叵测也会把王赶下王位因此王感到单独、寂寞、孤独,并恍然大悟: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我若为王》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若为王》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若为王》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若为王》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我若为王》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

而对于英语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案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针对《我若为王》这个话题,进行课堂实录和教案教学设计的探讨。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和教案设计,我们的目标是:1. 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我若为王》这个话题,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其英语综合应用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交际能力,使其在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提升。

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我将向学生介绍《我若为王》这个话题,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并让学生思考这个话题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何启示。

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并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 阅读环节在阅读环节中,我将把小说中的一些段落逐一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听、读、译、练各种技能。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掌握不同难度的英语话题,锻炼其听力和阅读能力,提高其表达和翻译技巧。

3. 测试环节在测试环节中,我将设置一些测验,包括单词拼写、句子填空、翻译练习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

4. 总结环节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我将向学生介绍一些小常识和团队建设的技巧,让学生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实用技巧。

在这个教案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听辨、发音、口语、阅读、翻译等各种技能的练习。

同时,我还采用了交互式教学法和任务式教学法,并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实际需求,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估评估在任何一个教育环节中都应该得到重视,教学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反思和总结,为未来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

在这个教案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课堂测验、课内小组讨论、分组演讲等等。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3)了解作者袁卫星的背景及其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3)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介绍;2. 作者袁卫星的背景及作品特点;3. 课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4. 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5.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我若为王》;(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3)了解作者袁卫星的背景及其作品特点;(4)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5)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抽象和深层次的含义的理解;(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袁卫星及其作品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若为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2)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5. 解读作品:(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分享解读心得,进行全班交流。

6.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2)挑选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教学目标1. 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 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 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的深刻认识, 在批判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奴性的危害。

3.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教读本文, 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 品读鉴赏法。

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联系历史人物,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简介作者聂绀弩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

三、文本探究1 从文章最后一段切入, 提出两个问题, 整体把握全文:①我若为王, 为什么最终不能为王?②既然不能为王, 为什么又会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a学习2――5段, 让学生认识到王的两面性——显赫之至与寂寞之至。

b学习6——7段, 明确中心, 思考“我终于不能为王”的原因。

重点理解“我将变成一个暴君, 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 连同尊长和师友, 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个句子。

明确: 在上文中, 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 作奴才们的首领, 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 最大的悲哀。

”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 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 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c齐读最后一段, 联系全文, 理解“最大的王”及“真的人”的含义。

明确:世界上没有了奴才, “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 那么, “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

对这种景象, “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2 师生再次品读第5段, 感受作品的文学性, 归纳奴性的特点。

四、课外拓展开放性讨论: 什么是奴才?奴性和王权有何联系?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卢梭对于羊显凶兽相, 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我若为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掌握大开大合的结构和幻想虚拟的写法,揣摩别致,深刻的语言。

2. 了解作者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二)学习方法理清思路和结构,从全文总的论证方法入手(三)作者介绍聂绀弩(1903—1986)笔名耳耶,散宜生,湖北京山县人。

一生落拓不羁,敢想敢怒,敢骂、敢笑、敢哭。

曾习武,是黄埔二期学员;也曾从文,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在小说、诗歌、杂文、散文、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是继鲁迅之后的第二人。

当年上海写杂文的,唐弢得鲁迅之形,聂绀弩独得鲁迅之神。

有人称其杂文是“有力的响箭,常常射中敌人的鼻梁”。

(四)全文结构1. 由一部电影为引,假设“我若为王”2. 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形3. 在上文假想基础上的感悟(五)重、难点1. 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一种什么态度?文中是如何描述的?答:鄙视和憎恶,对王权持否定态度“我根本不想做王,……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2. 阅读2—5节,看作者主要写了“我若为王”之后的哪些情景,这些情景有什么共性?共性①:不管是妻子儿女还是皇亲贵胄、都被捧着,被颂扬着。

共性②:所有的人都对“我”、对“我”的妻子儿女及亲眷们低头,鞠躬、匍匐,他们诌媚,乞求,他们不敢发出真正的声音,他们的全部语言就是对我及我的家人们的称颂。

3. 体会第6节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答:作者在这里巧妙地批判了皇权思想和奴才思想,阐述了“我若为王”后出现种种情景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为王者的蔑视和嘲讽以及对为奴者的憎恨与鄙视。

4. 第7节中“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指的是什么?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他们一样?答:是奴颜媚骨,是奴性。

我虽然是民国国民,但我憎恨与人为奴,我有自己鲜明的思想和个性。

(六)本文中心作者通过对“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的虚拟设想,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尤其是对皇权的基础——奴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呼唤要铲除一切奴种,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高和追求。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一、《我若为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国王的故事或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权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我若为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熟读:让学生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若为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明白权力应该用来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的解读。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对主题的深化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及其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权力是什么?权力应该如何运用?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解决字词难题,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主题,领会作者的观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权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权力应该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心得体会。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阅读课文《我若为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领悟和价值观的树立。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我若为王》的文本。

2. 相关的作者背景资料。

3. 课文注释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内容,认识本文思想的深刻性。

2、体会本文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的语言。

重点难点1、大开大合(亦称“欲擒故纵”)的结构与思路。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揣摩体会“幻想虚拟式”的写法。

学法导引1、从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聂绀弩杂文语言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

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当然不只是作者对遣词造句的考究,关键还在于其语言是饱含着思想与激情的有生命力的活语言。

所以,注重语言的形式、思想和感情是优秀文章的前提,是我们写作文章的借鉴。

教学过程一、作者是怎样构思全文的?明确:文章构思新颖,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作者首先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

这里作者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

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到:“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这里,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文章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其思想性显得更尖锐、深刻、不同凡响。

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

对这种景物,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字里行间,充沛着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卡片: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

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曾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创作大量的战斗杂文。

二、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后引申议论,这里作者用了一种怎样的行文战略?明确:课文先揭示了“我若为王”后的“假定事实”——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依然是王后;——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三者的的结果都一样——“会被人们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

”我呢——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种种情景,正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提出批判作铺垫。

这里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

但这仅仅是手段。

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

”这就叫“欲擒故纵法”。

卡片:聂绀弩作品:《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海外奇谈》。

三、文中涉及的“王权”与“奴才”有何关系?明确:“王权”与“奴才”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

“主人”就是“主人”,“狗”就是“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说“王权”与“奴才”是相对对立的。

掌握王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而“奴才”要愿意接受统治、管理的一方。

王权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奴才”只能是,也永远是被要求的另一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王权”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权思想赖以生长存在的温床,因而说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卡片:奴才:指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明确:在上文中,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它是王权思想赖以生存的温床,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课外作业: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巩固练习1、注音或写字。

呵()斥谄()媚顽劣()畏xǐ()悲qī()亲juàn()2、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下列括号中填上相应的词语。

没有人敢呵斥我,()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

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

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的脸。

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的,畏葸和()的,。

3、本文以“我若为王”这种幻想虚拟的写法,大开大合,畅快淋漓。

文中“大开”的部分是哪几段?起什么作用?“大合”的部分是哪几段?揭示了几方面的深刻含义?答:4、本文在文体上属于杂文。

杂文具有哪些特点?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为犀利、幽默?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5、下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答:6、文中所说的“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一样?请作简要说明。

答:7、“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这句话前后矛盾吗?请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答:8、“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一句中“真的人们”指的是什么样的人?答:拓展创新别人金蚕子他是个很普通的人,他的家庭也是个很普通的家庭。

可他却是很多人的偶像,他的家庭也是很多家庭的榜样。

人们都羡慕他。

人们一聚在一起就说他命好,一出生就有个有钱的爸爸,细心的妈妈,祥和的家庭。

人们感叹他幸运,生的好看,声音也好听。

人们还说他穿什么都好看,甚至说他哭也哭的像回事。

人们总抱怨不如他。

人们一聊家常就聊到他。

说他找了个好工作,娶了个好老婆,生个女儿比自己的漂亮,生个儿子也比自己的聪明。

人们说这些时眼睛直发光,然后就摇头叹道:“我怎么就样样不如他?”人们甚至开始嫉妒他。

每当夜深人静时,人们心里就默想:怎么好事全发生在他身上?要是我是他就好了。

于是次日便问他:为什么好事全被你撞上了。

而当他说:好事?我也有苦闷,也有伤心事,有时一点点成功也是努力换来的。

人们就不肖一顾,以为他在说俏皮话,以为他不肯吐露快乐的秘诀。

于是,人们开始恨他、攻击他。

人们嗑着瓜子,说他老婆跟人偷情,说他儿子偷尝禁果,甚至说他得了不治之症。

人们不顾他的感受,一直说到唾沫纷飞。

不过,大多是假的。

其实,人们的嫉妒是可以理解的,人们看不到他的哀怒,只看到他的喜乐,看不到他的勤奋与努力,只看到他的幸福。

人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没他那么努力。

于是,人们的嫉妒也是可以原谅的。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羡慕他、嫉妒他、恨他、攻击他。

他的名字叫——别人。

03。

04。

279、文中的“别人”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哪类人?答:10、嫉妒明明是有害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人们的嫉妒也是可以原谅的”?答:11、“于是更多的人开始羡慕他、嫉妒他、恨他、攻击他”中的“羡慕”与后面的几种态度不矛盾么?请说明理由。

答:12、出现嫉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答:13、试想,如果我们的国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对待“别人”,社会将会怎样发展?答:14、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课外研究:以四人小组或自主组合为单位,从15—17中任选一题,合作完成。

15、考察中国的皇帝史,分析封建皇权制对中国的危害。

16、阅读聂绀弩的其他作品,体会其特点。

17、写一篇“我若”的文章,在班内交流。

[参考答案]1、hé…chǎnliè葸戚眷2、指摘乞求柔婉娇痴3、第2-5段,作者用铺排的手法,层层推进,把势蓄得很足,但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6-8段,一层意思表示了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这一层是文章的核心。

另一层充分展示作者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4、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针砭时弊,鞭挞黑暗,求索真理,感悟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第二问只要学生能扣住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5、作者在这里笔锋一合,巧妙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无情。

6、不一样。

“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憎恨与人为奴。

而“民国的国民”思想和生活习惯充斥着奴颜与婢膝相,正是这个世界还大有待改进的方面。

7、不矛盾。

我若为王,我将铲除一切奴种,“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所以我“将终不能为王”。

但我捍卫了人类的尊严与独立的思想,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和独立的完人。

这句话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的崇尚与追求。

8、从全文看,“真的人们”应是那种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体现着人类的尊严的人,是与那些奴颜婢膝者形成鲜明对照的人。

9、指那些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一些成绩的普通人。

10、这是作者的愤慨之词。

有的人只看到别人的幸福,看不到别人的勤奋与努力,不想通过努力来获得幸福,产生嫉妒心理是必然的。

作者也就只好原谅他们了。

11、不矛盾。

因为有的人见了别人的成绩不是退而结网,而是临渊羡鱼。

那就只好用痛恨和攻击来解决问题了。

12、人们认识水平太低,只想索取不想付出,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13、如此发展只能是积极者不再积极,先进者不再先进,人人只抢利益不作贡献,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