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人教版高二语文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课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课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我若为王》是聂绀弩创作于民国时期的一篇杂文,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对皇权意识和奴性思想也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课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要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是造就奴才的思想制度,它迫使人失去人的本性,异化为奴才。
扫除奴才孳生的封建制度、思想,才能使人性复归。
2.揣摩本文的语言,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
3.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4.正确理解本文的辩证思想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介绍导入聂绀弩(1903~1986)曾用笔名耳耶、二鸦、箫今度等。
湖北京山人。
1922年任国民党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处文书,旋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当教员。
1924年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参加过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
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27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任《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编辑时,认识了鲁迅、茅盾、丁玲等人。
这期间写了大量杂文,并在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邂逅》。
抗日战争期间,在桂林与夏衍、宋云彬、孟超、秦似编辑杂文刊物《野草》,并出版杂文集《历史的奥秘》、《蛇与塔》。
1949年后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
1960年后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二、默读课文,积累字词1.生字注音绀(ɡàn) 弩(nǔ) 匍匐(púfú) 盔(kuī) 呵斥(hēchì) 葸(xǐ)2.词语释义谄媚:卑贱地奉承,讨好别人。
谄:曲意迎合。
匍匐:使自己俯卧。
这里指臣子俯卧在国王面前。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教案标题:《我若为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2. 探讨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领导者的职责;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2. 探究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以及作为领导者的职责;3. 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对于权力与责任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资源:1. 电子或纸质版的《我若为王》故事书;2. PPT或投影仪;3. 黑板或白板;4. 学生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展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场景和权力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2. 提出问题,如“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成为国王,你会怎样执政?你认为国王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探究:1. 分发故事书《我若为王》,让学生自主阅读;2. 分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和能力如何?b. 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c. 故事中的国王有哪些责任和权力?他是如何行使这些权力的?d. 你认为国王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为什么?展示:1. 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权力与责任的关系;2.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整理学生的观点和答案,形成概括性的总结;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成为国王,他们将如何行使权力并承担责任。
拓展:1.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成为国王并面对各种权力和责任的情境;2. 学生绘制自己理想中的国王形象,并陈述自己的理念和执政计划;3.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发表观点,进行同学间的互动和讨论。
总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权力与责任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答“你从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的问题;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权力与责任的问题,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于权力与责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绘画作品和执政计划的创造性和逻辑性。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领略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介绍。
2.2 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2.3 课文中表达的理想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
3.2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3.3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介绍课文的内容、作者、背景等。
4.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文学特点等。
4.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理想主义情怀。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若为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背景和作者。
5.3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5.4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5.5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
5.6 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7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6.1 请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我若为王”主题的文学作品,如《王者归来》、《王者之心》等,对比分析与本课文的异同。
6.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作文,谈谈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七、教学评价:7.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未来憧憬的表达。
7.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反思:8.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8.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拓展学习:9.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命的意义》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和风格。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教学目标1. 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 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 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的深刻认识, 在批判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奴性的危害。
3.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教读本文, 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 品读鉴赏法。
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联系历史人物,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简介作者聂绀弩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
三、文本探究1 从文章最后一段切入, 提出两个问题, 整体把握全文:①我若为王, 为什么最终不能为王?②既然不能为王, 为什么又会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a学习2――5段, 让学生认识到王的两面性——显赫之至与寂寞之至。
b学习6——7段, 明确中心, 思考“我终于不能为王”的原因。
重点理解“我将变成一个暴君, 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 连同尊长和师友, 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个句子。
明确: 在上文中, 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 作奴才们的首领, 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 最大的悲哀。
”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 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 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c齐读最后一段, 联系全文, 理解“最大的王”及“真的人”的含义。
明确:世界上没有了奴才, “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 那么, “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
对这种景象, “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2 师生再次品读第5段, 感受作品的文学性, 归纳奴性的特点。
四、课外拓展开放性讨论: 什么是奴才?奴性和王权有何联系?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卢梭对于羊显凶兽相, 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一、《我若为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国王的故事或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权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我若为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熟读:让学生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若为王》教案范文

《我若为王》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我若为王》这篇文章的独特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观点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简介《我若为王》的作者及其背景。
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采用分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作者背景与写作背景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个人背景和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成就。
分析文章中所体现的作者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资料展示法,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资料。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文章背景对文章的影响。
第三章:文章主题与观点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探讨文章中所使用的事例和论据对主题和观点的支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第四章:文章语言与风格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欣赏并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章,注意并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特点。
4.3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朗读文章,感受语言风格。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文章的语言特点。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
5.2 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采用反馈与评价法,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六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6.2 教学内容选取文章中的重要场景或对话,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我若为王高中语文教案

我若为王高中语文教案我若为王高中语文教案我若为王高中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问题特征2、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性意识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思想的写法。
2、品味文章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3、体会杂文鲜明的思想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奴性,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是深刻含义3、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1、故宫图片及漫画导入二、初步感知1、“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请大家阅读课文,分点作简要说明。
妻――王后子――王子、太子女儿,亲眷――公主、皇亲国戚“我”――天子,万岁2、地位如此尊贵,有条件吗?――只因为“我”是王,“我”有权。
三、深入探究1、看来这王是个好东西啊,引无数人竟折腰。
问世间,王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唐朝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明朝靖难之役,叔侄反目;近有袁世凯称帝,卖国求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不就是为了王位,为了王权吗?那么,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王是封建残物,奴才的首领2、看来作者对王的态度很明显,是蔑视,是批判。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四、难点突破1、作者假定自己为王,却发誓要将所有的臣民杀死,这是为什么?提示:①臣民们犯了什么错,要一齐杀死?――他们是奴才,作者憎恶一切奴才和奴才相。
②奴才相是怎样一副嘴脸,再文中找一找――第五段,请大家读一读。
③请大家用成语概括――阿谀奉承,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奴颜媚骨……④看来奴才有很大的危害性啊,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
――易牙善烹调,齐桓公召之。
一日,齐桓公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却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培养学生的理想主义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如何欣赏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3)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字词、语法和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完成练习等。
3. 合作探讨法:用于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评价等。
4. 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我若为王》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课堂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简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讲解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实例分析。
4.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我若为王教学目标1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
2 体会杂文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问题导引]一、作者是怎样构思全文的?文章构思新颖,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作者首先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
这里作者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
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到:“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这里,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文章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其思想性显得更尖锐、深刻、不同凡响。
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
对这种景物,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字里行间,充沛着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卡片:作者简介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
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曾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创作大量的战斗杂文。
二、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后引申议论,这里作者用了一种怎样的行文战略?课文先揭示了“我若为王”后的“假定事实”——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依然是王后;——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三者的的结果都一样——“会被人们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
”我呢——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种种情景,正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提出批判作铺垫。
这里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
但这仅仅是手段。
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
”这就叫“欲擒故纵法”。
卡片:聂绀弩作品:《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海外奇谈》。
三、文中涉及的“王权”与“奴才”有何关系?“王权”与“奴才”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
“主人”就是“主人”,“狗”就是“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说“王权”与“奴才”是相对对立的。
掌握王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而“奴才”要愿意接受统治、管理的一方。
王权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奴才”只能是,也永远是被要求的另一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王权”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权思想赖以生长存在的温床,因而说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卡片:解词奴才:指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
[探究学习]一、双基在线1、给下面加点词语注音:亲眷()鞠()躬呵()斥谄()媚()悲戚()帽盔()畏葸()憎()恶()2、解释下面所给词语○1光景:○2残物:○3指摘:○4乞求:○5恍然:○6敬畏;3、找出并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1想象()○2丑漏()○3顽烈()○4喝斥()○5柔宛()○6畏思()○7面像()○8原故()4、下列各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如果去爬山,你去不去?B、纵然是刮大风,下大雨,山也只是岿然不动。
C、她不仅不改悔,而且犯了更大的错误。
D、无论成功和失败,我们都要有信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7题。
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
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
我想,自己如果作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
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5、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一种什么态度?6、作者评价自己由影片名而联想的活动用了一词。
7、有“我若为王”不现实想法的我与真想作王的人有什么区别?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1题。
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
我的妻的德性。
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
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
一个王后是如何的尊贵呀,会如何的被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8、“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这一句有何深意?9、“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
”说明了什么道理?10、“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11、“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一句中“有趣”一词怎样理解?二、拓展训练(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兽·人·鬼闻一多刽子手们的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
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
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
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
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您?——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像。
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
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揣测了。
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背景资料: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
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
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学生教职工6000余人于11月25日在西南联合大学校内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
国民党云南当局竟采取野蛮手段,派特务混进校内捣乱,派军警包围学校,并鸣放枪炮进行威胁。
从26日起,昆明大中学校学生开始罢课。
12月1日上午,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子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
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惨案发生后,昆明各届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
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
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改作《兽·人·鬼》。
1、第一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兽:人:鬼:3、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那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4、闻一多先生说“胜利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的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课后问题。
随感录三十八(节选)鲁迅不幸中国偏只多这一种自大:古人所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好,遵行还怕不及,怎敢说到改革?这种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计算起来,可分为下列五种: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
”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依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
丁云:“外国也有叫花子,——(或云)也有草舍,——娼妓,——臭虫。
”这是消极的反抗。
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
”又云:“你说中国思想混乱,那正是我们民族所造成的事业的结晶。
从祖先混乱到子孙;从过去混乱起,直要混乱到未来。
……(我们有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了么?”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己的丑恶骄人,至于口气的强硬,却很有《水浒传》中牛二的态度。
五种之中,甲乙丙丁的话,虽然已很荒谬,但同戊比较,尚觉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还有一点好胜心存在。
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或者寻求人家一点破绽,聊给自己解嘲。
这虽然极是可笑,但比那一种掉了鼻子,还说是祖先传老病。
夸示于众的人,总算略高一步了。
戊派的爱国论最晚出,我听了也最寒心;这不但因其居心可怕,实因他所说的更为实在的缘故。
混乱的祖先,养出混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
民族的根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混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
所以我们现在虽然想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混乱分子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一变而为研究丹田脸谱的人物: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
但我总希望这混乱思想遗传的祸害,不至于有梅毒那样猛烈,竟至百无一免。
即使同梅毒一样,现在发明了六百零六,肉体上的病,既可医治;我们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可以医治思想上的病。
这药原来也已发明,就是“科学”一味。
只希望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不要又打着“祖传老病”的旗号来反对吃药,中国的混乱病,便也有全愈的一天。
背景资料鲁迅《随感录三十八》写于1918年,当时新文化思潮已经涌动,新、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开始交锋;次年“五四”运动爆发。
上文节选自原文第4至11自然段(第十一自然段略有删节)。
文中“全愈”今应作“痊愈”。
1、鲁迅先生说“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联系全文看,这“根柢总是一致”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2、参照第2自然段鲁迅先生对“甲云”的批评,再写两条简明的评语,分别表明你对“乙云”和“丙云”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