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合集下载

2019年《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1

2019年《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1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186年,陆游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军事,期时陆翁已然六十有二,虽早过知天命之年,但年轻时的恢复之志,仍于压抑沉寂之后,重新燃烧起来,足见陆翁无愧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一称号。

“书愤”一题,毫不掩饰诗人当时内心的悲愤,“愤”为贯穿全诗的意脉。

陆翁一生饱受战乱之苦,出生第二年,即1126年,就碰上“靖康之变”,徽钦二帝为金主完颜亮所虏,长江以北江山易主,加之投降派把持朝政,南宋小朝廷从此偏安长江之南。

陆翁从小跟随家人颠沛流离,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而陆翁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陆翁师长,皆为爱国人士。

这样的经历和家世,促使他自小树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

正如本诗首联所写: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两句,大气磅礴,笔力雄健,用事实说明南宋人民完全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有能力收复故土失地,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然而,年轻时的诗人没有想到世事如此艰难,投降派何其无耻,自己的一腔抱负,满怀豪情,失去了朝廷的支持,遭受投降派的阻挠,最后只能是“空自许”,尽管南宋有的是诗人一样的“塞上长城”!光阴似箭,世事沧桑,岁月蹉跎间,两鬓已经斑白。

颈联两句,是愤怒的控诉,强烈的指责。

然而,毕竟,陆翁被重新起用了,官职虽然不大,但机会毕竟来临,六十有二的陆翁,想到了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想到了诸葛亮《出世表》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不渝的执著奉献精神,所以以此自勉,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还想干一番报国大业的勃勃雄心。

空有报国志 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空有报国志 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一对著名的诗篇,集合了他的思想精髓,也深深影
响了许多后世诗人。

《书愤》自名揭示其主题,表达了为祖国而作,亦愤慨于书法之于陆游而言未能成为一种
正义行为和报国志士的遗憾,表达了他深植于心底的凌云志气。

他更有“纸上谈兵”的惋惜”,愤而不可卒城古今尚无,令人动容。

《临安春雨初霁》亦宣示着陆游婉约浪漫的情怀,表达了他憧憬世间美景,时日无垠的愿望。

诗中清新可爱的景象,随风飘渺的烟尘,落拓欲休的雨停天晴,无不表达了陆游对自
然的敬畏和尊贵。

令人心旷神怡,亦见其无奈客京华的心境。

陆游的这一对诗篇,不仅反映出他的豪迈,也反映出他的文学品味和思想深刻。

他既有忠诚而坚定的报国志气,又有淡淡夜雨和梦中兰蕙的唯美情思。

它们令人感叹,亦令人佩服。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从意象的选取上着眼分析从意象上看临安春雨初霁中纱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素衣等意象表面给人以清新闲淡的感觉实则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壮怀难酬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 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 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 着品味那茗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沾染,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 到镜湖边的山阴老家。
整体感知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 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 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 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 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 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 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 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 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品 赏
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听的不是春雨,是寂寞与惆怅
《临安春雨初霁》不同于陆游其他的作品,它没有 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 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 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深夜,万籁 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 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 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 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 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 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 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 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唐
白居易)
A
11
恢复中原(收复失地)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陆游生活背景:金兵
入侵,中原沦陷。南
扫 宋偏安江南,不思反 胡 抗。




A
1
陆游63岁,山阴闲居6年。










A
2
书写悲愤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A
3
南宋偏安一隅; 后来元灭南宋, 结束40多年A 的抗争。 4
A
20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 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里,他们附着那个 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 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 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 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弱很弱的国 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心里修筑,坚不可摧。
但岁月的侵蚀终 究是抵挡不了,时光 使你的貂裘黯淡了光 色,使镜中如霜的鬓 A 发更接近秋天。 21
斑许
边的将领。
A
。 ,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 亲贤臣,远小人。(当权者)
谁名出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 堪 世 师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是杨绛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读书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人文关怀的追求。

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形象地描绘了春雨初停、大地宁静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身心的宁静。

从题材上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书愤》聚焦于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它对个体的影响。

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从表达手法上来看,杨绛在《书愤》中运用了较为冷静、深思熟虑的语言,通过对人生的回顾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成熟的思想境界。

苏轼的《临安春雨初霁》则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千回百转的抒情手法让词中表现出浓厚的情感。

然而,虽然两篇作品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书愤》中的知识追求与文化关怀,以及《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大自然赞美和精神宁静,都表达了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在题材和表达手法上存在不同,但它们都是两位优秀作家对人生、人性、自然的思考和表达,各自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并在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人的情感和智慧。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书愤》自主赏析导学案一、读字音那.知()大散.关()塞.上()衰鬓..()..()千载.()伯仲二、释词语书.愤北气渡名世堪伯仲(写/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渡口/名传后世/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三、诵佳句1.楼船夜雪瓜洲渡,。

2.,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四、明作者陆游(1125-1210),字,自号。

(朝代)著名诗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六年(1170)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谟阁待制。

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激情。

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务观/放翁/南宋/爱国主义)陆游爱国诗歌小结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洋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夜读兵书》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寻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

但岁月的侵蚀终 究是抵挡不了,时光 使你的貂裘黯淡了光 色,使镜中如霜的鬓 发更接近秋天。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 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 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 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千出 载师 谁一 堪表 伯真 仲名 间世
出师表/前出师表 [ 魏晋 ]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 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 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 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 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唐
元缜)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唐 白居易)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近年来做官的兴 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 ,谁又让我乘马来到 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讽喻
世 味 年 来 薄 似 纱 , 谁 令 骑 马 客 京 华

达官贵人多居 深巷,“太平 盛世”,忘了 亡国之危。
虚实结合。
小 楼 一 夜 听 春 雨 , 深 巷 明 朝 卖 杏 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导学案(原创)【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学习方法】“三品”:(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品赏+品议。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部分1.请同学们提前详细查阅《临安春雨初霁》的相关背景等资料。

早自习多诵读,疏通字句,初步弄懂诗歌大意,以已学的鉴赏知识试着去赏析本诗,然后与《书愤》作对比阅读。

2.〖知识回顾〗高考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

3.〖陆游·作者名片〗(详见《导学案》P27或《学习指导》P17)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

公元1210年临终前写下绝笔诗《示儿》,至死不忘北定中原,收复失地。

诗风雄浑豪放,慷慨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一)【书愤·背景】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载,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现实情况:壮志难酬,年华空老)1、本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提示:联系典故的内容回答)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歌凝练,含蓄,曲折,而不直露。

2、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采用了“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手法,遂成千古佳句,请简要用分析此手法妙在何处?(提示: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雄伟,壮阔(丽)的战场画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自主赏析导学案
一、读字音
那.知()大散.关()塞.上()衰鬓
..()
..()千载.()伯仲
二、释词语
书.愤北气渡名世堪伯仲
(写/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渡口/名传后世/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三、诵佳句
1.楼船夜雪瓜洲渡,。

2.,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四、明作者
陆游(1125-1210),字,自号。

(朝代)著名诗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六年(1170)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谟阁待制。

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激情。

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务观/放翁/南宋/爱国主义)
陆游爱国诗歌小结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洋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寻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六、明诗意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

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七、析诗歌
1.首联哪几个字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请简要说明。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它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写出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

3.请简要分析颈联中“空”和“已”的表达效果。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请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手法加以赏析。

5.对比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斜行”的“行”字,有的人读háng,作名词;有的人读xíng,作动词。

你认为哪个恰当,简要说明理由。

(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请运用“知人论世”方法,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分)
附:《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

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

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

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

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而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多被后代人用作暗喻暗讽,有新旧更替之意。

与“清风无故乱翻书”有相同作用,都是暗讽新朝代更替旧朝代。

不过鉴赏此诗,当品其意韵,至于更多的意思,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慢慢品吧。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

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

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

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

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

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是南宋时期的一种茶道,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

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

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书愤》自主赏析导学案答案
1.A
2.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1.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作者因主战而受排挤迫害,艰难坎坷。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沉重的失落感。

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已”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悲愤。

4.这两句诗是用典明志,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正是以诸葛亮的《出师表》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宋投降派身上,用“千载”反诘,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5.(1)(3分)
“行”与下句“乳”词性对应,符合律诗对偶规则。

因此作名词,读xíng。

作动词读,与“斜”“草”二字相应,足见挥洒自如,草书飞舞。

理由充分给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表达流畅给1分。

(2)(7分)抒发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和壮志难酬的郁愤之情。

首联:“薄似纱”“谁令”“客京华”“风尘叹”等字句,可知作者不得志,难展抱负,所以有无奈之叹。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颈联: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尾联: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