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课件(经典、完美)

高中语文《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课件(经典、完美)

合作探究
1.这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有哪些?
①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②作者生平: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③诗中形象: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④思想情感:体现了深沉的忧时忧民的爱国情感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 诗,探究两诗在所选取景物的特征、歌颂 诸葛亮功绩的侧重点、诗人情感、表现手 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整体感知:
《蜀相》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景色。后四句议 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忠心,歌颂其丰功伟绩以及出师未 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
开头前四句回顾了青年时的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诗的五、 六句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豪情壮志付诸东流,抒发 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至 死不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诗歌 写诸葛亮的诗句
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侧重点
杜甫 《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看重诸葛亮的济世之才、历 史功劳、报国的忠忱以及君 主的重用(以诸葛写自己不 得重用的痛苦)
陆游 《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Hale Waihona Puke 侧重写《出师表》彰显的精 神品质,看重诸葛亮“北定 中原”“兴复汉室”的建功 立业之志(以诸葛写自己渴 望北伐复国的志向)
谁怜爱国千行泪 巧借蜀相书愤慨
——《蜀相》《书愤》比较鉴赏
自主学习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 ppt课件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  ppt课件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 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 忧民的文人。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 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 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在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之后, 他的政治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 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 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 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 敬重。同时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 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可是安史 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
ppt课件
24
拓展延伸
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对两首诗不同之处进行了深刻解读,同时 也不难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 还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 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 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 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 在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诸葛亮
水中取
面军西
偏帐蜀
能里,
用,定
火变南
攻金蛮
。木,
土东
爻和
神北
卦拒
ppt课件
,,
一五收 心丈二 只原川 为前, 酬,排 三点八 顾四阵 ;十,
九六 盏出 明七 灯擒 , ,1
《蜀相》 《书愤》
ppt课件
2
教学目标
1、运用 “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 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并背诵这两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ppt课件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ppt课件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理想彻底落空。
PPT课件
6
知人论世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 堂-飘泊夔州-客死湘江。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载浮载沉-绝恋沈园-临 终示儿。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 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境中的豪情壮志。
答题思 路方法
1.画面 2.特点 3.表达 思想情 感的作 用
PPT课件
18
6、《蜀相》《书愤》比较之用典
用典
《蜀相》 诸葛亮事
《书愤》 诸葛亮事
内容 计、心、 侧重 未捷先死
《出师表》:北伐 复国、鞠躬尽瘁
同 赞颂敬仰
赞颂敬仰
思 事业未成之痛 想 惜; 感 异 不为所用、不 情 能实现安邦兴
PPT课件
1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
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
忧国忧民,责任担当, 正直无私,自强不息。
11
3、在表现手法上
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空好音”, 融情于景中,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 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 慨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B、《书愤》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对比。先回忆自 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一诸葛亮自况,全诗着 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这句在表现手法 上叫——用典明志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ppt课件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ppt课件
(唐
元缜)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唐 白居易)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出师表/前出师表
[ 魏晋 ]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
想起仕途、官场、国家, 春天也没有了春意。
从意象出发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比较二者不同
对南宋苟且偷安的不满
。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 中原、山、楼船、夜雪、 深巷、杏花、矮纸、晴窗、
、铁马、大散关、塞上长城 细乳、茶、素衣、
恢复中原(收复失地)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用典: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 书愤》 比较阅读课件34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 书愤》 比较阅读课件34张PPT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比 较 阅 读
蜀 相 》 《 书


仲出先塞散楼如早 间师斑上关船山岁 。一。长。夜。那
表城雪知 真空瓜世 名自洲事 世许渡艰 ,,,, 千镜铁中 载中马原 谁衰秋北 堪鬓风望 伯已大气
满出臣三好映森丞 襟师心顾音阶森相 。未。频。碧。祠
捷烦草堂 身天自何 先下春处 死计色寻 ,,,, 长两隔锦 使朝叶官 英开黄城 雄济鹂外 泪老空柏
《蜀相》《书愤》比较阅读
1、探究两诗作者经历与社会背景
知人论诗 ③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安史之乱 左拾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三吏”“三别”
许身社稷,志在匡国
《蜀相》《书愤》比较阅读
1、探究两诗作者经历与社会背景
知人论诗 ④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9岁)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秋兴》


《 蜀 相 》仲《出书先愤塞》散 比楼 如较早阅 读满 出 臣 三 好 映 森 丞
间师斑上关船山岁 襟师心顾音阶森相
。一。长。夜。那 。未。频。碧。祠
表城雪知
捷烦草堂
真空瓜世
身天自何
名自洲事
先下春处
世许渡艰
死计色寻
,,,,
,,,,
千镜Hale Waihona Puke 中长两隔锦载中马原
使朝叶官
谁衰秋北
英开黄城
堪鬓风望
雄济鹂外
伯已大气
《蜀相》《书愤》编排在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从作品整体出发,融入读者切身体会去感知作者本意。同时,在分析作 品时,探究诗人的生平时代、思想倾向等,深化了解作品的意义。通过 教材的二次开发,对《蜀相》《书愤》进行比较阅读,科学引导学生从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角度,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鉴赏 诗歌,培养比较阅读素养。

《蜀相》《书愤》精品PPT课件

《蜀相》《书愤》精品PPT课件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七律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 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悲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渡口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 其时诗人61岁。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
悲愤: 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小结
本诗回顾了青年时 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 斗生活,直面现实,抒 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 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 派的强烈愤慨。
对比阅读.
临安春雨初霁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书愤》感情基调把握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 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 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 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 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 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 “隔叶黄鹂”描绘出一 幅春景,但对盎然春景,作者却有独特 的感受:祠堂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 影只、孤寂伤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比较阅读+课件2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比较阅读+课件2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让视野更宽 与梦想更近

总结全诗 概括主旨
诗歌主旨
两首诗情感相同,都表达不能报国立功,收复中原的忧愤。 无论是壮志难酬的悲愤,还是雨过天晴后的闲适,透过文字, 我们都能看到陆游满腔爱国心。

当堂巩固 加强记忆
《书愤》理解性默写
• 1.《书愤》在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____塞__上__长__城__空_自__许___,__镜__中__衰__鬓__已__先__斑______________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代的悲剧 愤
英雄的悲
学习“列锦”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 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 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 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商山早行》)
分析诗意
思考2:分析所抒何愤?
国家(义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国土沦陷
所“愤”之二:空自许 自身(悲愤) “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鬓先斑 年老体衰 “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朝政(忧愤“) 愤”收复无望
奸臣当道
比较阅读
思考3:两首诗是陆游同年所做,抒发的情感也相似,认真 阅读这两首诗,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导学案上表格的填写。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
--辛弃疾《永遇乐》
使行人到此,忠愤 气填膺,有泪如倾。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ppt课件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ppt课件

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
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只好寓居成都。
6
• 陆游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称颂诸葛亮 的出师北伐:
•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
书台》) •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秋感》) • 陆游喜欢写诸葛亮的原因: •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
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
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诗人流落蜀地,寄
人篱下,困厄穷途。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
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同时感慨万千,一
• 合作探究的要求 • 一、立足于诗文,揣摩字句,有概括有论据。 • 二、 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比较阅读。 • 三、(1)、学习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探究; • (2)、小组长做好文书的记录工作; • (3)、选派一个代表发言,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
做补充发言。 • ……(交流时间5-6分钟)
3
• 1、 引用诸葛亮事迹的角度: •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
9
• 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陆游沙场杀敌 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 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 亡时,爱国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发放异彩,爱国诗 人由此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 在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仲间"两句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
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
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
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8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书 愤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世味年来薄似沙,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
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
,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
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
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
,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3
《书愤》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 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 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 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 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 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 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
9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5、试分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艺术。
答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
来(1)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注]①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气:壮志。 ②楼船:指南宋战船。瓜洲渡:又作瓜州,在今江苏扬州境内,长江北岸 ,大运河入长江处。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人犯瓜州……铁骑奄至江 上”。铁马:指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 咽喉,扼川陕交通孔道,是当时宋金交界的关隘重镇。“楼船”二句写陆 游早年的经历。 ③ “塞上”句是说空自期许为可以保卫国家的万里长城。南朝宋文帝时 ,名将檀道济因遭疑被杀,檀临死前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 ” ④出师一表: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前给后主上奏章中述伐魏的 决心,称为《出师表》。名世:名传后世。 ⑤伯仲间:伯仲,原指兄弟次第,长为伯,次为仲,后用以指相差不远的 关系、地位或次序等。这句是说千载之下,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5
《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
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
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
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
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 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 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 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 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 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 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 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 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7 ,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
被现实击得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
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 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 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 出来的。
6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2、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
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比 较 阅 读
1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2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报国欲死无战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