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4 《临安春雨初霁》(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4 《临安春雨初霁》(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世味年来薄似纱,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在小楼听了一夜的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铺开小纸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 晴窗细乳戏分茶。 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试品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不要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 犹及清明可到家。 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意象
意境 内容 风格 情感 手法
活动:结合诗歌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临安春雨初霁》
深巷、杏花、矮纸、晴窗、 细乳、茶、素衣
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叙述现实 含蓄蕴藉
知识卡片
茶 筅
茶筅xiǎn:古时烹茶时的一 种调茶工具。茶筅以竹做成, 宋徽宗赵佶jí在《大观茶论》 中专门描述过茶筅:“茶筅, 以斤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 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末必 眇。”
茶筅搅开使茶粉受水均 匀,再冲入适量的热水,然 后快速地用茶筅搅拌起沫浡 bó(泡沫)。
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
首联
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世味:人世情味。 骑马:暗示被召作官。
客:客居。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 京华:指京城临安。
1.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中的作用?
①“世味”——“薄似纱”——直道穷(正直的处世态度行不通) ——讽喻
②谁令? ——诗人的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既是重新起用,应是老骥伏枥,
细节描写
遣闲情

矮纸斜行闲作草,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是杨绛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读书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人文关怀的追求。

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形象地描绘了春雨初停、大地宁静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身心的宁静。

从题材上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书愤》聚焦于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它对个体的影响。

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从表达手法上来看,杨绛在《书愤》中运用了较为冷静、深思熟虑的语言,通过对人生的回顾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成熟的思想境界。

苏轼的《临安春雨初霁》则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千回百转的抒情手法让词中表现出浓厚的情感。

然而,虽然两篇作品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书愤》中的知识追求与文化关怀,以及《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大自然赞美和精神宁静,都表达了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在题材和表达手法上存在不同,但它们都是两位优秀作家对人生、人性、自然的思考和表达,各自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并在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人的情感和智慧。

《临安春雨初霁》ppt课件

《临安春雨初霁》ppt课件

花 。
雨 ,
③杏花:宋诗中的杏花幽韵冷香,迷离空灵。而此时陆游
的杏花是郁闷译孤:寂只,身表于现小了楼诗中,人听旅春居雨京淅城淅时沥壮沥志听难了酬一的夜感。深幽小巷明早 伤与无奈。 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吧。
颔联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颔联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 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仅仅在于刻画春光吗?
情境默写
1.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能体会 到一种清闲与淡然。 2.《临安春雨初霁》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矮纸斜行闲 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3.《临安春雨初雾》中描写了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借以反衬自己的郁闷和惆怅的诗句 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4.《临安春雨初霁》流露出诗人不得已而来京的无奈心理的诗句是:“世味年来薄 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5.《临安春雨初霁》中引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淄”的典故,表明因京中 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不如回乡的诗句是:“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诗歌 赏析颔联“小楼”“春雨”“杏花”等意象。
深小 巷楼
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意象+情感:
明一
①小楼:忧伤惆怅, 通过“小楼”的意象将离愁别绪、国 朝 夜
难家仇的伤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卖听
②春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诗人在“小楼”听了一夜 杏 春
的春雨,内心的郁闷与惆怅正如这春雨般悠远绵长,诗人 听的不是春雨,而是寂寞和孤独。
主旨探究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①客居京华,自责自悔:首联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感慨世态 人情浅薄,又用了反问句,表达了自责自悔的心情。 ②惆怅落寞,愁绪满怀:颔联写诗人独居小楼,听了整整一夜 的春雨,表达他无心欣赏春光的惆怅落寞与浓厚的愁绪。 ③厌倦官场,不满政治:颔联写诗人身处京华,却只躲在小楼 里,作草分茶,打发时光,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与对政治的 不满。 ④志不能伸,怨愤无奈:尾联写诗人还没上任,就已经想要回 家赋闲了。看似无意为官,实则流露出的是在官而不得伸展抱 负的怨愤无奈之感。

古诗词诵读 《临安春雨初霁》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古诗词诵读 《临安春雨初霁》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用典。素衣,白衣。这句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 为缁”。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 为其所化的意思。意思是“不久即可回家,不必慨叹京城 官场中的风气会污染了自已。”表明诗人持守清洁而不想 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 伸的不满。
诗歌小结
合作探究 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 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
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 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可当时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
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多么无聊而可悲,“闲”“细”二字正藏 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满腹牢骚。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以自嘲的句子是“

”。
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眼是“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认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我想,真正的清醒只有一种,就是 知道自己的渺小,却又珍惜自己的 一生。既不谵妄,也不松懈,一梦 睡醒,面对新的清晨。
-苏更生-
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 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 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 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 我安慰。
比较鉴赏 本诗与《书愤》作于同一年,抒发的感情也大致相
温故知新

临安春雨初霁高中语文PPT课件

临安春雨初霁高中语文PPT课件

课文翻译
①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②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③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彻茶、撇 沫,试着品名茶。 ④ 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 的山阴故家。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课件
《临安春雨初霁》
教师:XXX
目录
课文导读 课堂教学 拓展提升
课文导读
本课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4.背诵全诗。
了解作者
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 - 1210 年 1 月 26 日),乃南宋时期的诗人,其为汉族人士 ,字务观,号放翁,乃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之人。他在 12 岁时便能进行诗文创作,一生 著述颇丰,诸如《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作品存世,留存下来的诗作多达 9000 余 首,是中国现存诗作数量最多的诗人。陆游具备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最 为显著。他曾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如今仍存有九千三百多首。他的众多诗篇抒发了抗击 金兵、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对敌人、卖国贼的切齿痛恨,其风格雄奇豪迈、奔放不羁, 又沉郁苍凉、悲壮慷慨,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其生前就有着“小李白”的美誉,不但成为南宋一代诗坛的领袖人物,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 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陆游的著作包含有《放 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问题探究
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 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 仔细体会。

《临安春雨初霁》ppt课件

《临安春雨初霁》ppt课件

称(类似于“素士”)。
译文:
不要有 白衣服被京城的风尘染黑 之叹。完事后返回,我还来得及
在清明节到家。
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会为其所 污染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 所谓 “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 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而过, 便想拂袖而去。
• 5.“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用了 怎样的表现手法?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1.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直抒胸臆,诗歌开头就用了一个生动巧妙的比喻,感叹世态 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 首联无疑而问。“谁令骑马客京华”,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 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 谁让 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 世态炎凉的无奈 和 客居京华蹉跎岁月的伤感。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 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 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 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初读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和节奏。 2.听名家诵读,初步把握情感。 3.学生诵读。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眼是 “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历来评此诗的人都认 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 3.《临安春雨初霁》中 “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两句,表面上看 是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 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临安春雨初霁》PPT优质课件

《临安春雨初霁》PPT优质课件

深读诗歌,鉴赏手法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首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直抒胸臆,诗歌开头就用了一个生动巧妙的譬喻,感叹世态人 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接着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表达 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的伤感。
▲《临安伟观图》局部
深读诗歌,鉴赏手法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探究·训练
本诗与《书愤》作于同一年,抒 发的感情也大致相同,但两首诗还有 许多不同之处,试加以分析。
比较阅对读《比书愤阅》读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表现重点和 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以“愤”为意脉,希冀报国
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用典明志
抗金大业难酬的悲愤、报国无门、渴望建功立业、对南宋苟且 偷安的不满
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 句借明媚春光反衬自己落寞情怀,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魂”。
2、《临安春雨初霁》开篇即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问 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 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
深读诗歌,鉴赏手法
尾联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洁身自好,不受京城坏风气的影响。 与开头呼应。
用典写悲愤
陆机的诗云: “京洛多风尘, 素衣化为缁。”
陆游说不要感叹白衣在京城中会污染成黑衣,清明之前 还可以赶回家呢。明写羁旅之苦,实际上是说官场的浊 恶及归乡避世的愿望。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不同点
《书愤》主要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情感表达更加激昂;而《临安春雨初霁 》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03
艺术手法与风格
《书愤》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雄浑豪放
01
此诗以“愤”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金兵入侵、朝廷苟安的强
烈愤慨,整首诗气势磅礴,风格雄浑豪放。
对比手法
陆游在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前后的诗作,当时他正在四川 宣抚使王炎幕下任事,由于平戎之志无法实现,他心情郁闷, 在蜀地时所作的诗多沉郁顿挫。
《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
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前 后的诗作,当时他正在山阴家中蛰居, 他借诗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感叹自己无法实现报国之志。
02
诗中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的抗金与现今朝廷的苟安,突出了作
者的愤慨之情。
象征手法
03
诗中的“千载”、“世情”等词,象征着世态炎凉和朝廷的腐
败。
《临安春雨初霁》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01
02
03
清新自然
此诗描述了作者在临安的 一场春雨中漫步,整首诗 风格清新自然,给人以宁 静之感。
借景抒情
诗中通过描绘春雨、花、 草等自然景物,表达了作 者的内心情感。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 》对比鉴赏
目录
• 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 主题与情感表达 • 艺术手法与风格 • 语言特色与修辞技巧 • 诗人形象与诗歌风格
01
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书愤》的创作背景
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前后的诗作,当时他已在山 阴家中蛰居了五年,他借诗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懑,感叹 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
两首诗中诗人形象与诗歌风格的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