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最全的特定的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科学,它是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药理学知识对于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下面将对药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药物的分类1. 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兴奋剂和抑制剂。

兴奋剂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合成激动剂和释放促进剂、受体激动剂、离子通道开放剂等;抑制剂包括酶抑制剂、受体阻断剂等。

2. 根据药物的来源,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半合成药物和全合成药物。

3.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酸性药、碱性药、中性药和极性药。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理作用的基本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酶的结合、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等。

2. 受体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它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

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和受体激动/拮抗剂是药物的三种基本类型。

3. 药物与酶的结合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酶抑制剂和酶诱导剂是两种基本类型的药物。

4. 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

三、药物的用药途径1. 药物的用药途径可以分为口服、注射、吸入、局部应用、皮下给药、皮内给药等。

2. 不同的用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四、药物的代谢与排泄1.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是决定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和毒性的重要因素。

2. 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甲基化等,这些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肝脏中。

3. 药物的排泄方式包括尿排泄、胆汁排泄和肠道排泄。

其中,尿排泄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五、药物的不良反应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 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肾病等。

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退热、镇痛和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2. 抗生素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药理学(1)复习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1)复习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名词解释1.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治疗过程过长或消除器官功能低下时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2.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副作用:也称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带来痛苦或不适4.首过消除:口服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在肝脏和胃肠道被部分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变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消除(首过效应)。

5.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6.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生物效应7.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药动学、药效学8.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9.最小有效量:能使机体产生药理效应的最小用药剂量也称阈剂量/浓度10.停药反应: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病情发生变化的情况11.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12.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13.特殊反应:指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

14.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的可用于寄生虫感染,包括人工合成和抗生素。

15. 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16.最低抑菌浓度:是指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7.最低杀菌浓度:是指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选择题1.药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药效学、药动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副作用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3.普鲁卡因的浸润麻醉作用属于局部作用。

4.药物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5.药物的两重性是指预防作用与不良反应。

6.受体拮抗剂的特点对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7.部分激动剂的特点无亲和力也无内在活性。

8.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指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不良反应的名词解释药理学

不良反应的名词解释药理学

不良反应的名词解释药理学引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常被用于治疗疾病和改善生物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是药物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本文将以药理学的角度,探讨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以及不良反应的机制。

不良反应的定义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也可以在长期用药后逐渐产生。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毒性、过敏反应、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等。

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药物与人体的关系,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A类不良反应A类不良反应是指可预测的、与药物治疗机制直接相关的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所导致,例如抗生素导致的胃肠道不适、镇痛药引起的呼吸抑制等。

A类不良反应通常出现频率较高,但往往是可控制的和可以预防的。

B类不良反应B类不良反应是指与药物的剂量和浓度无关的不良反应,通常是由患者特有的药物代谢差异、个体变异或药物配伍等因素引起。

这些反应不易预测,并且在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B类不良反应通常需要个体化的用药监测和调整剂量。

C类不良反应C类不良反应是指由于药物治疗导致的长期使用所引起的反应。

这些反应往往是由于药物积累或长期暴露导致的,例如肝脏损伤、肾脏损伤等。

C类不良反应通常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物指标,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止使用。

D类不良反应D类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的战略作用所引起的反应。

这些反应往往是由于药物的治疗效果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例如化疗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抗凝药物引起的出血等。

D类不良反应需要权衡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不良反应的机制不良反应的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方面。

以下是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几种机制:药物代谢酶系统改变某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药物代谢酶系统而导致不良反应。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抑制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从而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导致药物累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理学不良反应总结

药理学不良反应总结

药理学不良反应总结药物治疗是目前常见的医疗手段之一,但是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良反应。

药理学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对机体产生的不良效应。

药理学不良反应的种类繁多,严重程度不一,有些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临床实践中,及时识别和处理药理学不良反应至关重要,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药理学不良反应可分为两类:预测性不良反应和非预测性不良反应。

预测性不良反应是在临床试验和药物研究中能够预见到的反应,通常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导致的,如利尿药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等。

而非预测性不良反应则是在药物上市后才能发现的反应,有时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理学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药物过敏反应、药物中毒、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

药物中毒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过高,导致药物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昏迷等,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可能增强或减弱药物的疗效,甚至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了减少药理学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医生应当在用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药史、过敏史等,准确评估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药物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药物的用药指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定期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和药效,及时调整药物的用药方案,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同时,应关注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的来说,药理学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临床医生应当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有充分的了解,提高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在药物应用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保障。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用药范围内,由于特殊生理机制、身体状况或不可预测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导致的药物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预防和处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即药物的治疗期间或停药后使用遵循相关国家和地区标准的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1. 药理性不良反应:即由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引起的肠胃不适。

2. 过敏反应:某些药物在人体内引起的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3. 中毒反应:由于药物的剂量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中毒反应,如药物过量引起的中毒症状。

4. 交叉过敏反应:某些药物与已使用的药物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如某些抗生素与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引起的过敏反应。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1. 合理用药: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使用,并避免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2. 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的告知:患者在就医时应详细告知自己的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以便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避免使用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3. 个体差异的考虑: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都可能存在差异,患者在初次使用药物时应关注身体的反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1. 及时停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所出现的不良症状。

2. 对症处理: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症处理,如药物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缓解。

3. 转换药物:对于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他具有相同效果但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进行替代治疗。

总结:药品不良反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及时告知医生有关病史和过敏史,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药理学药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手段之一。

然而,除了经过严格测试和调整的药物,有时候药物还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在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时,有必要了解一些与药物有关的基本药理学知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如何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在了解药物不良反应时,我们需要关注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以及与药物作用相关的机制。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些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名词。

1.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一系列过程的动力学规律。

了解药代动力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速度,从而预测和评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2.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给药途径后,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并发挥治疗效果的百分比。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直接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3. 药物亲和力:药物亲和力是指药物与靶点结合的能力或倾向,它决定了药物对靶点的选择性和作用强度。

高亲和力可能导致更明显或剧烈的药物不良反应。

4.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科学。

了解药物的毒理学特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危害程度。

有了这些基本概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首先,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预测性和非预测性不良反应。

预测性不良反应是指已经在使用药物时被预测到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是因为药物的已知特性或既往的临床经验。

相比之下,非预测性不良反应是在使用药物时无法预测或很少预测到的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或药物代谢产生的变异等因素引起的。

其次,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不良反应一般是一过性、可忍受的不适感,如恶心、头痛等。

中度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如胃肠道炎症、皮肤瘙痒等。

重度不良反应是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或导致严重后果的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反应、严重器官损伤等。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1.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诱发加重感染:抑制免疫消化系统并发症心血管系统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癫痫禁用(2)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隔日疗法的用法和优点用法:早晨、隔日、一次给药,每天只给一次,构成一次高峰8产生一次抑制优点:减少对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2.口服降糖药物分类磺酰脲类:格列苯脲双胍类: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曲格列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3.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4.耐药机制1)产生灭活酶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3)改变外膜的通透性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5.四代头孢的作用比较6.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1)耳毒性:前庭神经:头晕、视力减退、眩晕、共济失调耳蜗听神经:耳鸣、听力减退、永久性耳聋(2)肾毒性:蛋白尿,管型尿、血尿,氮质血症、肾功能降低,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3)神经肌肉麻痹作用,避免与肌松剂合用,一旦中毒,可使用肌松剂新斯的明、钙剂解毒。

(4)过敏反应:链霉素仅次于青霉素7.复方新诺明:5:1(1)作用环节相似,双重阻断四氢叶酸的合成(2)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延缓耐药性,(3)药代学参数相近(4)协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8.消化系统药物抗酸药H2受体阻断药抑制胃酸分泌药H+K+ATP酶抑制药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的药物M胆碱受体阻断药抗幽门螺杆菌药胃泌素受体阻断药9.平喘药分类一、抗炎性平喘药(一)糖皮质激素二、支气管扩张药(一)肾上腺受体激动药(二)茶碱类(三)M受体阻断药三、抗过敏平喘药(一)肥大细胞膜稳定药(二)H1受体阻断药(三)抗白三烯药物10.肝素(体内体外)抗凝机制: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加其活性。

临床应用:治疗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栓塞性疾病。

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用于体外抗凝如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和血液透析时防止血栓形成。

药学不良反应

药学不良反应

药学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性狼疮等。

1.副反应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

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

副反应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的。

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

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3.后遗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激烈回升。

5.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临床表现各药不同,各人也不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也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

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可能是其代谢物,也可能是药剂中杂质。

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最全的特定的不良反应
1.青霉素——赫氏反应
2.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3.氨基糖苷类——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及过敏反应
4.四环素——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以真菌病(鹅口疮、肠炎)及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伪膜性肠炎)多见
5.四环素——牙齿黄染(四环素牙)
6.磺胺类药——泌尿系统损害(结晶尿、蛋白尿及血尿等)
7.氯霉素——灰婴综合症、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8.异烟肼——外周神经炎、四肢感觉异常、反射消失和肌肉轻瘫
9.乙胺丁醇——视神经炎
10.新斯的明——胆碱能危象,恶心、呕吐、腹痛、心动过速、肌肉震颤和肌无力加重等
11.去甲肾上腺素——急性肾功能衰竭
12.氯丙嗪——锥体外系反应,表现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及恶性综合征
13.苯妥英钠——齿龈增生
14.左旋多巴——“开关”现象
15.吗啡——耐受性和依赖性
16.阿司匹林——瑞夷综合征
17.哌唑嗪——首剂现象
18.肼屈嗪——全身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大剂量)
19.可乐定——停药综合征
20.强心苷——视觉障碍(黄视症、绿视症)
21.奎尼丁——金鸡纳反应久用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视力模糊、神志不清等,与奎宁引起的症状相同
22.奎尼丁——奎尼丁晕厥
23.普鲁卡因胺——红斑狼疮样症状
24.胺碘酮——致死性肺毒性和肝毒性
25.卡托普利——顽固性干咳
26.肼屈嗪——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综合征、溶血性贫血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27.普萘洛尔——反跳现象
28.呋塞米——耳毒性、低血钾
29.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高血钾
30.肝素、香豆素类——自发性出血
31.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
32.胰岛素——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耐受性
33.硫脲类——粒细胞缺乏症
34.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顺铂、奎尼丁、奎宁、依他尼酸、呋塞米——耳毒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