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剂量和药效关系、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医师和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和使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方法、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
一、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1.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同药物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内信号传导等,从而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2.药物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排泄途径,包括肝脏、肾脏等器官参与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3.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相互影响,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药物剂量和药效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包括药效曲线、最大耐受剂量、最小有效剂量等参数,从而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
5.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影响,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6.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新药在人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包括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参数的测定,从而为新药的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二、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利用细胞培养、体外器官模型等方法,研究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信号通路的激活和抑制等机制。
2.动物实验: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征,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3.临床试验: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包括单剂量试验、多剂量试验、交叉试验等方法。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利用体内外标记技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包括药物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形成、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等。
5.流行病学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从而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1 什么是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代谢、毒性及用药效果与剂量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是医学中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涉及到生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等学科。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药物如何在人体内产生药理作用的问题,进一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转化代谢过程,探究药物代谢途径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如饮食、个体差异、遗传等因素。
4 药物的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浓度与效果的关系。
这对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以及预防和治疗药物过量和药物中毒有着重要的意义。
5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多种药物在人体内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加和效应、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等。
了解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副作用。
6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中毒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中毒作用是在临床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医生需要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注意相关的症状和反应。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可以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中毒作用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指导理性用药。
7 临床药理学的重要性临床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临床医学中,药物的作用机制、用药效果与剂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对于给患者正确的治疗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药品研发和药品审批等领域,也需要进行临床药理学研究。
只有在药品研发的过程中对药物的药效学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开发出安全、有效的药物。
在药品审批时,也需要通过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性。
8 结论总之,临床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品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在人体内的动态过程,指导医生正确、合理地用药,同时也有助于药品研究和审批的开展,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临床药理学简述

? 协同
? 青霉素+丙磺舒;;
? 吗啡+阿托品;双氢氯噻嗪 +各类降压药
? 拮抗
? 生理性:作用相反:吗啡 -尼可刹米(呼吸中
枢)
? 药理性:受体阻滞:乙酰胆碱 -阿托品
? 生化性:药代动力学影响:肝药酶诱导与抑
制;
?
血浆蛋白高结合率
? 化学性:鱼精蛋白 (阳电荷)-肝素(阴电荷)
酶促作用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1 )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 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称为药物的作用,包括治疗作 用和不良反应。
?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表现为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 括药物的体内过程、体内药物浓度动态变化规律。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药效学研究 ?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毒理学研究 ?临床试验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巴磺比胺妥类类、碱、香性呋豆喃素妥类因、、对保氨泰水松杨酸 水杨酸类、萘啶酸、链霉素 吗啡、哌酸替性啶、抗组胺药、 美加明、氨茶碱、氯喹、奎 尼丁、阿米替林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通过影响药物与受体的作用,一种 药物改变了另一种药物的药理效应, 但对药物的药动学指标无明显影响。
药效学相互作用的基本 形式
酶促药物 使代谢增快,作用减弱的药物 巴香比豆妥素类类、糖皮质激素 苯洋糖妥地 皮英黄质钠、激苯素妥、英维钠生素D 香乙豆醇素类、口服避孕药
灰黄霉苯甲素妥 苯、英磺水钠丁合、脲氯华、醛法氨林基比林 保泰松香豆素类
氢化可的松 氨基比林
酶抑作用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
酶抑制药
使代谢降低,作用增强的药物 苯妥氯英霉钠素、甲苯丁脲 氯磺磺丙脲、香豆素类 西咪替丁
高
临床药理学

1、临床药理学: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①临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②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毒理学研究或药物不良反应(ADR)⑤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⑥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3、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4、新药临床药理学评价又称为临床药理试验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二章临床药动学临床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粘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关消除。
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半衰期:其中消除半衰期(t1/2)最重要,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2、时量曲线C-T: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临床药理学分类

临床药理学分类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药物效果的学科。
它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帮助医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药理学的分类主要包括药物分类、药物作用机制分类和药物代谢分类等。
一、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性质和作用机制,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 化学药物:按照化学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酚类、胺类、醇类、氨基酸类等;2. 生物制品:包括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3. 中药:按照中药的性能和功效可分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理气和中药等;4. 放射性药物:包括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和放射性药物探针等。
二、药物作用机制分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临床药理学将药物作用机制分为以下几类:1. 拮抗作用:指两种药物通过相互竞争结合于同一个受体位点,从而产生相互阻止或相互减弱的作用。
例如,β受体阻断剂对抗肾上腺素在β受体上的作用;2. 激动作用:指药物通过结合于受体位点,激活受体从而产生生理效应。
例如,β受体激动剂能够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3. 反应作用:指药物与生物体内某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效应。
例如,某些抗菌药物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结合形成不可逆的共价键,破坏细菌细胞壁从而起到抗菌作用;4. 替代作用:指药物与体内某种物质类似,在生理功能上起到替代作用。
例如,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三、药物代谢分类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形成代谢产物后被排出体外。
根据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性质,药物的代谢可分为以下几类:1. 直接代谢:指药物在体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而转化为代谢产物。
例如,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能够将某些药物氧化为相应的代谢产物;2. 间接代谢:指药物在体内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通过成环开环、酯水解等反应途径转化为代谢产物。
例如,部分药物在胃酸的催化下发生酯水解反应;3. 酸碱反应:指药物在体内经过酸碱反应而转化为代谢产物。
临床药理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药理学科的分支,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是基础与临床、药学与临床联系的桥梁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3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CPM),是近30年来在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动学领域内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
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
4.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替代治疗(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ERT)指给绝经后妇女适量雌激素,以缓解雌激素缺乏造成的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及生殖道、泌尿系统萎缩等症状。
雌激素和雌激素/孕激素替代治疗统称为激素替代治疗(HRT)。
5.直接费用:指与特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它包括疾病的直接医疗成本和直接非医疗成本。
6.抗感染药物:是指用于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原虫以及蠕虫等)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7.WHO对ADR的定义:ADR是指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8.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停药引起的不适。
9.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10.Ⅰ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一般为10~30例Ⅱ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一般为100例Ⅲ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多发病一般不少于300例,其中主要病种不少于100例11.引起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①多巴胺学说:黑质—纹状体处的DA能神经元变性,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减少或缺乏,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增强②氧化应激学说③自由基氧化神经膜类脂,破坏DA神经元功能12.治疗精神分裂症一般推荐的药物选择程序:单用一线药(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三种一线药均无效时改用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仍无效时改用氯氮平→仍无效或效果不佳时考虑联合用药。
简述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简述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影响的学科。
本文将简述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这些过程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家通过研究这些过程,可以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如药物剂量、给药频率、给药方式等。
2. 药物的药效学
药物的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临床药理学家通过研究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可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以及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临床药理学家通过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以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如药物剂量、给药频率、给药方式等。
4. 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过敏反应等。
临床药理学家通过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5.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是指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临床药理学家通过研究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避免不良相互作用的发生。
6. 药物的遗传学
药物的遗传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遗传多态性和遗传变异对药物代谢和效应的影响的学科。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摘要:一、临床药理学简介二、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3.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三、药物相互作用四、临床试验五、药物研发与毒理学研究六、临床药理学的意义和任务正文: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作用机制、药物代谢以及药物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它涉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对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方面的影响。
临床药理学在药物研发、合理用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和效应、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
药效学旨在阐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动学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相互作用,从而优化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
3.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遗传、疾病状态、药物代谢酶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药物在个体间的药效和药动学差异,因此需要个体化给药。
4.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或先后使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有助于避免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提高药物疗效。
5.临床试验: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试验是关键环节。
通过临床试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剂量等方面的数据,为药物的上市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6.药物研发与毒理学研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毒性作用、毒性机制和毒性评价,为新药研发和上市提供安全性评价。
总之,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代谢和应用,旨在为药物研发、合理用药和提高药物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张绪论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临床药理学主要任务: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②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③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为制定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④监测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药物安全性;⑤对已批准上市药物进行再评价,为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安全性、临床药动学、临床药效学临床药效学:生理、生化效应;剂量与效应①确定人体的治疗剂量,最大疗效,最小的副作用②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临床药动学:是一门用时间函数来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人体内转运和转化的动态规律,浓度-时间变化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
第二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 (TDM):通过测定药物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使治疗达到理想水平。
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给药方案个体化疗效与血浓相关性更密切某些药物没有适当的效应指标来指导剂量调整需要了解病人用药的依从性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比药物效应与药物剂量的相关性要强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最小有效血药浓度至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治疗窗的概念:治疗上限:机体能耐受的最大不良效应时的血药浓度;治疗阈: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治疗窗:两者之间的范围称为治疗窗制定给药方案的目标就是将血药浓度水平维持在治疗窗内分析药物浓度方法光谱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但操作繁琐、灵敏度低、专一性差,易受到体液中其他组分的干扰,故使用受限制。
色谱法:分离度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以同时测定几种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血药浓度测定中应用广泛。
缺点是样品处理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当临床救治病人急需监测结果时则不适用。
免疫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取样量少,监测快,缺点是费用昂贵。
TDM 的指征➢ 毒:治疗指数低(治疗窗窄),毒性大的药物➢ 饱: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久:长期用药,且可引起不易觉察的毒性➢ 联:合并用药 ➢ 变:药代参数改变➢ 疑:怀疑患者药物中毒第三章 新药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 Practice )GCP :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察、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它是对临床试验所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规定。
临床试验受试者权益的保障:1、知情同意 2、知情同意书 3、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书:知情:受试者知晓和明了与临床试验有关的必要信息;同意:受试者自愿确认其同意参加该项临床试验的过程,须以签名和注明日期的知情同意书作为文件证明。
伦理委员会:由医学专业人员、法律专家,非医务人员及来自其他单位人员组成的独立组织有不同性别人员组成。
研究者:是实施临床试验并对临床试验的质量及受试者安全和权益的负责者。
申办者:发起一项临床试验,并对该实验的启动、管理、财务和监察负责的公司、机构或组织。
监察员:由申办者任命的对申办者负责的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其任务是监察和报告试验的进行情况和核实数据。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期:➢ Ⅰ期临床: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Ⅱ期临床: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 Ⅲ期临床: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Ⅳ期临床(售后调研):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生物利用度(BA ):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
生物等效性(BE ):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服用相同剂量,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试验(SOP )标准操作规程:针对药物临床试验各工作环节,制定的详细可行、规范具体的工作操作规程不能从剂量预测其浓度第七章老年人合理用药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方面:1. 胃酸分泌减少,胃内pH↑2. 吸收面积减少3. 内脏血流量减少4. 胃肠道动力减弱分布方面:1. 瘦质减少, 总体液量减少2. 体内脂肪比例增加3. 血浆白蛋白减少,游离药物浓度↑代谢方面:1. 肝血流量减少:↓40%,肝提取率↓2. 功能性肝细胞减少3. 肝脏损伤修复能力减退排泄方面:1.肾血流量减少2.肾小球滤过率降低3.肾小管分泌减少老年人药效学特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敏感性↑(如催眠、镇痛等);⏹心血管系统药物反应性:(受体数目,亲和力),⏹内分泌系统:对糖皮质激素、降血糖药物的反应↑⏹免疫系统变化:不良反应↑⏹其他:对抗凝药高度敏感(内源性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依从性:是指谨慎地遵照医嘱服药的程度,这是治疗获得成功的关键,它可以用依从指数(compliance index,CI)表示。
CI愈大,表示用药的依从性愈好。
老年人用药依从性变差使药物不良反应率上升。
第八章妊娠期合理用药妊娠期母体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药物口服时,生物利用度与其吸收相关。
⏹妊娠期胃酸分泌↓,胃排空时间↑、胃肠道平滑肌张力↓,肠蠕动↓,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峰值后推、偏低。
⏹药物通过肠道时间↑,使药物吸收程度↑⏹早孕时呕吐频繁的孕妇,口服药物的效果更受影响。
分布:⏹妊娠期孕妇血容量约增加35%~50%,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血液稀释,心排出量↑,体液总量平均增加8000ml,故妊娠期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初始剂量或负荷剂量应随分布容积的增加而增加药物与蛋白结合:⏹妊娠期白蛋白↓,使药物分布容积↑。
⏹很多蛋白结合部位被内分泌激素等物质所占据,游离型药物比例↑,使孕妇药效↑。
⏹体外试验表明非结合型增加的常用药物有:地西泮,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多卡因等。
代谢:⏹妊娠期肝微粒体酶活性有较大的变化。
⏹妊娠期高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孕激素水平提高,引起肝微粒体药物羟化酶活性增加或抑制。
(适应性保护)⏹妊娠期苯妥英钠等药物羟化过程↑,可能与妊娠期间胎盘分泌的孕酮的影响有关排泄:⏹前期孕妇心搏出量和肾血流量的↑(25~50%),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约50~70%,主要从尿中排出的药物,从肾排出的过程加快。
⏹晚期和妊高症患者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受影响,使由肾排出的药物作用延缓,药物排泄减慢减少,反使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应加以重视妊娠期用药原则⏹单药有效的避免联合用药。
⏹有疗效肯定的老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的新药。
⏹小剂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剂量。
⏹早孕期间避免使用C类、D类药物。
⏹若病情急需,要使用肯定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则应终止妊娠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A类: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未见对胎儿有损害,是最安全的一类,如维生素C。
⏹B类:动物实验显示对胎仔无危害,但临床研究未能证实或无临床验证资料。
多种临床常用药属此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等⏹C类: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
如硫酸庆大霉素、氯霉素、盐酸异丙嗪等。
⏹D类:临床有资料表明对胎儿有危害,但治疗孕妇疾病的疗效肯定,又无代替药物,权衡利弊后再应用,如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链霉素等。
⏹X类:证实对胎儿有危害,妊娠期禁用的药物。
抗代谢药,喹诺酮(例如:它可使胎儿发生中枢神经系统、面部及心血管多种异常。
)妊娠不同时期用药对胎儿产生的影响不同⏹妊娠早期:胎儿发育⏹妊娠晚期:流产或早产(直接、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药物)⏹临近分娩:影响产程及新生儿第九章儿科合理用药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特点:⏹总之,与成人的药动学相比,新生儿的药物分布容积较大,肝代谢和肾排泄药物的能力较差;通常幼儿和儿童药物的分布容积较大,消除速度也较快。
⏹因此,为了达到相同的血药浓度,按体重计算的剂量在新生儿较小。
新生儿药物监测应用指征①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性关系密切;②已有公认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和潜在中毒浓度;③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④毒性反应较大,采用个体化给药方案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⑤机体药动学个体差异较大,从给药剂量难以预测血药浓度;⑥药物中毒表现与其所治疗疾病症状相似。
第十章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ADR):质量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ADR的分型A型(量变型异常): 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过强所致特点:可以预测,与剂量有关,发生率高,死亡率低B型(质变型异常): 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特点:很难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ADR的临床表现形式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作用、致突变、致畸作用、其它表现:首剂效应、停药反跳ADR程度分级:•轻度:轻度不适,不影响正常功能,一般不需特别处理。
•中度:明显的不适,影响日常活动,需要减量、撤药或做特殊处理。
•重度:不能从事日常活动,对症治疗不缓解,需立即撤药或做紧急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自发呈报系统:监测范围广,参与人员多,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缺点是漏报较多,偏差大。
医院集中监测系统: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资料丰富;缺点是数据缺乏连贯性,费用高。
病例对照研究:优点是进行迅速,费用低,对确定临床表现独特的不良反应十分有效;缺点是易出现资料偏差,资料不全时,难以选择对照。
队列研究:资料详尽,可以估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缺点是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时,必须扩大研究人群,费用较高。
记录联接:优点:✓代表了高效率进行药物流行病研究的发展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医疗信息资源、缩短研究周期;✓能进行大样本、长时程、各种设计类型的研究;缺点:✓受到计算机网络化程度等诸多因素限制、前期工作量大;✓需多部门协作、组织实施复杂。
第十二章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引起的疗效变化或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方式:药动学相互作用、药效学相互作用、体外的药物相互租用药代动力学互相作用: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任一环节受到影响,最终使其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或↓从而引起药效相应改变。
药效动力学互相作用:药效学相互作用:药物作用于同一受体或不同受体上,产生相加、增强或拮抗效应。
体外药物的互相作用:①药物间发生互相作用,使药效发生变化,称之为配伍禁忌;②固体制剂成分中加入的赋形剂与药物发生作用,影响药物利用度。
第十三章抗感染药物抗菌药分类:①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属于繁殖期杀菌药②氨基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小诺米星、阿司米星,亦是杀菌药③四环素类:天然品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半合成品有美他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属广谱抗菌药。
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⑤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美沙星、加替沙星⑥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异噁唑⑦抗结核分枝杆菌类: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的氨苯砜、氨苯吩嗪、利福平等⑧其他:万古霉素、林可霉素、杆菌肽、磷霉素等抗菌药作用机制:①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②损伤细菌细胞膜③影响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④影响核酸的代谢⑤抑制细菌叶酸代谢⑥与靶位蛋白结合耐药机理①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②细菌改变细胞外膜的通透性③改变靶位蛋白④改变叶酸代谢途径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性接触后,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对细菌生长产生持续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