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

目 录

前 言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一)概况

(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问题与挑战

(一)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任务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一)内陆陆地和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二)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与行动

优先领域一: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与法律体系

优先领域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部门和区域规划,促进持续利用

优先领域三: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

优先领域四: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优先领域五: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

优先领域六:促进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合理利用与惠益共享

优先领域七: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优先领域八: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优先领域九: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优先领域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伙伴关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落实配套政策

(三)提高实施能力

(四)加大资金投入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附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项目

前 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每一缔约国要根据国情,制定并及时更新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1994年6月,经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同意,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目前,该行动计划确定的七大目标已基本实现,26项优先行动大部分已完成,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物种入侵、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等问题的出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着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流失严重的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为落实公约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效应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环境保护部会同20多个部门和单位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提出了我国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一)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以及黄海、东海、南海、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态系;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6445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3.7%;已查明真菌种类1万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4%。

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丰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也是野生和栽培果树的主要起源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栽培作物1339种,其野生近缘种达1930个,果树种类居世界第一。我国是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家养动物品种576个。

(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

1.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我国人工林树种单一,抗病虫害

能力差。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内陆淡水生态系统受到威胁,部分重要湿地退化。海洋及海岸带物种及其栖息地不断丧失,海洋渔业资源减少。

2.物种濒危程度加剧。据估计,我国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20%,其中,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等高达40%以上。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不断加剧,有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约44%的野生动物呈数量下降趋势,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下降趋势明显。

3.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一些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栖息地丧失,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的60%—70%已经消失或萎缩。部分珍贵和特有的农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鱼等种质资源流失严重。一些地方传统和稀有品种资源丧失。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问题与挑战

(一)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

1994年以来,行动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项目实施监督机制、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等原因,行动计划中的部分行动和项目实施效果欠佳。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1.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初步建立。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主要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畜牧法、种子法以及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颁布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包括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部分省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地方法规和规范。

2.实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计划。行动计划发布后,我国政府又先后发布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分别在自然保护区、湿地、水生生物、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等领域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计划。

3.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我国成立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机制,初步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约国家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生物多样性管理相关机构。一些省级政府也相继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机制。

4.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科研和监测能力得到提升。有关部门先

后组织了多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物种调查,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出版了《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以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物种编目志书。各相关部门相继开展了各自领域物种资源科研与监测工作,建立了相应的监测网络和体系。

5.就地保护工作成绩显著。到2008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2538个,总面积14894.3万公顷,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13%,超过全世界12%的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森林公园2277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09处,面积973.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处, 面积841.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88%;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00处,国家地质公园138处。全国各类保护区域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7%。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17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等113处。

6.迁地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和种质资源移地保存得到较快发展,全国已建动物园(动物展区)24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234座。至2008年底,我国已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国家长期库2座、中期库25座;国家级种质资源圃32个;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基因库1个,中期库3个,种质资源圃14个;国家级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6个。保存农业植物种质资源量达39万份。此外,我国林木种质资源、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微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基因等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也初具规模。

7.生物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国家设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农业、林业等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外来入侵物种预防和控制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立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协作组,成立了跨部门的动植物检疫风险分析委员会,相关部门设立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的专门机构。

8.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进步。我国积极履行公约,参与国际谈判和相关规则制定,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相关技术的交流。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科技人员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得到增强。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和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生物物种资源家底不清,调查和编目任务繁重,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体系尚未建立,生物多样性投入不足,管护水平有待提高,基础科研能力较弱,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问题的能力不足,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尚需进一步提高。

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城镇化、工业化加速使物种栖息地受到威胁,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和无序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加剧。环境污染对水生和河岸生物多样性及物种栖息地造成影响。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增加了生物安全的压力。生物燃料的生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新的威胁。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待评估。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实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遗传资源产生的惠益为目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与机制建设,强化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提高公众保护与参与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二)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积极措施,对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实施有效保护,保障生态安全。

——持续利用。禁止掠夺性开发生物资源,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科学、合理和有序地利用生物资源。

——公众参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的广泛参与,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机制。

——惠益共享。推动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公平、公正分享其产生的经济效益。

(三)战略目标

1.近期目标。到2015年,力争使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完成8-1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本底调查与评估,并实施有效监控。加强就地保护,陆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5%左右,使90%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保护。合理开展迁地保护,使80%以上的就地保护能力不足和野外现存种群量极小的受威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管理制度以及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

2.中期目标。到2020年,努力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本底调查与评估全面完成,并实施有效监控。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稳定,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评

估与预警体系、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管理制度以及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得到完善。

3.远景目标。到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各类保护区域数量和面积达到合理水平,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律体系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四)战略任务

1.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研究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环境友好产业发展政策,探索促进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政策。研究制订加强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传统知识保护、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等管理的法规、制度。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管理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

2.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相关规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部门规划,推动各地分别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建立相关规划、计划实施的评估监督机制,促进其有效实施。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编目,完成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受威胁现状评估,发布濒危物种名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能力建设,完善学科与专业设置,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预警和管理水平。加强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查验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查验技术标准,配备急需的查验设备。

4.强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合理开展迁地保护。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两者相互补充。合理布局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强化优先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保护区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开展试点示范。建立自然保护区质量管理评估体系,加强执法检查,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促进地方政府及基层群众参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于自然种群较小和生存繁衍能力较弱的物种,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措施,其中,农作物种质资源以迁地保护为主,畜禽种质资源以就地保护为主。加强生物遗传资源库建设。

5.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把发展生物技术与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结合,加强对生物资源的发掘、整理、检测、筛选和性状评价,筛选优良生物遗传基因,推进相关生物技术在农业、林业、生物医药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鼓励自主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6.推进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惠益共享。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试点示范,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价值评估与管理制度研究,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相关传统知识,完善传统知识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协调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利益关系,确保各方利益。

7.提高应对生物多样性新威胁和新挑战的能力。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机理、扩散途径、应对措施和开发利用途径研究,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加强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研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的安全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探索相关管理措施。建立病源和疫源微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畜健康。

8.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学校的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广泛调动国内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公益性组织和慈善机构的作用,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强化公约履行,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以及主要保护对象分布特点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域,即东北山地平原区、蒙新高原荒漠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南高山峡谷区、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和华南低山丘陵区。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态功能,以及物种的丰富程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因素、地区代表性、经济用途、科学研究价值、分布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大兴安岭区、三江平原区、祁连山区、秦岭区等32个内陆陆地及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黄渤海保护区域、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和南海保护区域等3个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一)内陆陆地和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1.东北山地平原区

(1)概况。本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全部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24万平方公里,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4个,面积567.1万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126个,面积276.5万公顷;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16个,面积64.8万公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4个,面积4.9万公顷,合计占本区国土面积的8.45%。本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大兴安岭区、小兴安岭区、呼伦贝尔区、三江平原区、长白山区和松嫩平原区。

(2)保护重点。以东北虎、远东豹等大型猫科动物为重点保护对象,建立自然保护区间生物廊道和跨国界保护区。科学规划湿地保护,建立跨国界湿地保护区,解决湿地缺水与污染问题。在松嫩-三江平原、滨海地区、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图们江下游和鸭绿江沿岸,重点建设沼泽湿地及珍稀候鸟迁徙地繁殖地、珍稀鱼类和冷水性鱼类自然保护区。在国有重点林区建立典型寒温带及温带森林类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以及以东北虎、原麝、红松、东北红豆杉、野大豆等珍稀动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

2.蒙新高原荒漠区

(1)概况。本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部和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69万平方公里,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个,面积1983.3万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面积112.2万公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面积68.3万公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4个,面积63.1万公顷,合计占本区域国土面积的7.76%。本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包括阿尔泰山区、天山-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区、塔里木河流域区、祁连山区、库姆塔格区、西鄂尔多斯-贺兰山-阴山区和锡林郭勒草原区。

(2)保护重点。按山系、流域、荒漠等生物地理单元和生态功能区建立和整合自然保护区,扩大保护区网络。加强野骆驼、野驴、盘羊等荒漠、草原有蹄类动物以及鸨类、蓑羽鹤、黑鹳、遗鸥等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加强对新疆大头鱼等珍稀特有鱼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加强对新疆野苹果和新疆野杏等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和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加强对荒漠化地区特有的天然梭梭林、胡杨林、四合木、沙地柏、肉苁蓉等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少数民族在民族医药方面的传统知识。

3.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

(1)概况。本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全部以及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河南、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区)部分地区,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个,面积103万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123个,面积120万公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9个,面积74万公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面积2.3万公顷,合计占本区国土面积的3.03%。本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六盘山-子午岭区和太行山区。

(2)保护重点。加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修复,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主,重点加强对黄土高原地区次生林、吕梁山区、燕山-太行山地的典型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黄河中游湿地、滨海湿地和华中平原区湖泊湿地的保护,加强对褐马鸡等特有雉类、鹤类、雁鸭类、鹳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立保护区之间的生物廊道,恢复优先区内已退化的环境。加强区域内特大城市周围湿地的恢复与保护。

4.青藏高原高寒区

(1)概况。本区包括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地区,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5632.9万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面积136.3万公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面积99万公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个,面积22.9万公顷,合计占本区国土面积的33.06%。本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三江源-羌塘区和喜马拉雅山东南区。

(2)保护重点。加强原生地带性植被的保护,以现有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按山系、流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形成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对典型高原生态系统、江河源头和高原湖泊等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对藏羚羊、野牦牛、普氏原羚、马麝、喜马拉雅麝、黑颈鹤、青海湖裸鲤、冬虫夏草等特有珍稀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5.西南高山峡谷区

(1)概况。本区包括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的部分地区,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个,面积338.8万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29个,面积83.1万公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面积217.1万公顷,合计占本区国土面积的7.80%。本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横断山南段区和岷山-横断山北段区。

(2)保护重点。以喜马拉雅山东缘和横断山北段、南段为核心,加强自然保护区整合,重点保护高山峡谷生态系统和原始森林,加强对大熊猫、金丝猴、孟加拉虎、印支虎、黑麝、虹雉、红豆杉、兰科植物、松口蘑、冬虫夏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加强对珍稀野生花卉和农作物及其亲缘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加强对传统医药和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整理和保护。

6.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

(1)概况。本区包括贵州省全部,以及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市)的部分地区,面积约91万平方公里,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5个,面积218.7万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119个,面积77.3万公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6个,面积88.6万公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6个,面积4.0万公顷,合计占本区国土面积的3.71%。本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秦岭区、武陵山

区、大巴山区和桂西黔南石灰岩区。

(2)保护重点。重点保护我国独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喀斯特地区森林等自然植被。建设保护区间的生物廊道,加强对大熊猫、朱鹮、特有雉类、野生梅花鹿、黑颈鹤、林麝、苏铁、桫椤、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加强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收集与整理。

7.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

(1)概况。本区包括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全部,以及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184.5万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226个,面积148.9万公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1个,面积175.5万公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8个,面积22.5万公顷,合计占本区国土面积的2.77%。本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黄山-怀玉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南岭区、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

(2)保护重点。建立以残存重点保护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和保护点,在长江中下游沿岸建设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群。加强对人口稠密地带常绿阔叶林和局部存留古老珍贵动植物的保护。在长江流域及大型湖泊建立水生生物和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加强对中华鲟、长江豚类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加强对沿江、沿海湿地和丹顶鹤、白鹤等越冬地的保护,加强对华南虎潜在栖息地的保护。

8.华南低山丘陵区

(1)概况。本区包括海南省全部,以及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个,面积92万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34个,面积19.5万公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个,面积54.3万公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面积511公顷,合计占本区国土面积的2.91%。本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海南岛中南部区、西双版纳区和桂西南山地区。

(2)保护重点。加强对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沿海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对特有灵长类动物、亚洲象、海南坡鹿、野牛、小爪水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热带珍稀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对野生稻、野茶树、野荔枝等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系统整理少数民族地区相关传统知识。

(二)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1.概况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沿岸湿地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海洋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目前,我国已建成各类海洋保护区

170多处,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2处,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10多处;海洋特别保护区40余处,其中,国家级17处,合计约占我国海域面积的1.2%。

2.优先区域及保护重点

(1)黄渤海保护区域。本区的保护重点是辽宁主要入海河口及邻近海域,营口连山、盖州团山滨海湿地,盘锦辽东湾海域、兴城菊花岛海域、普兰店皮口海域,锦州大、小笔架山岛,长兴岛石林、金州湾范驼子连岛沙坝体系,大连黑石礁礁群、金州黑岛、庄河青碓湾,河北唐海、黄骅滨海湿地,天津汉沽、塘沽和大港盐田湿地,汉沽浅海生态系、山东沾化、刁口湾、胶州湾、灵山湾、五垒岛湾,靖海湾、乳山湾、烟台金山港、蓬莱—龙口滨海湿地,山东主要入海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潍坊莱州湾、烟台套子湾、荣成桑沟湾,莱州刁龙咀沙堤及三山岛,北黄海近海大型海藻床分布区,江苏废黄河口三角洲侵蚀性海岸滨海湿地、灌河口,苏北辐射沙洲北翼淤涨型海岸滨海湿地、苏北辐射沙洲南翼人工干预型滨海湿地、苏北外沙洲湿地等,以及黄海中央冷水团海域。

(2)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本区的保护重点是上海奉贤杭州湾北岸滨海湿地、青草沙、横沙浅滩,浙江杭州湾南岸、温州湾海岸及瓯江河口三角洲滨海湿地,渔山列岛、披山列岛、洞头列岛、铜盘岛、北麂列岛及其邻近海域,大陈、象山港、三门湾海域,福建三沙湾、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滨海湿地,东山湾、闽江口、杏林湾海域,东山南澳海洋生态廊道,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态系。

(3)南海保护区域。本区的保护重点是广东潮州及汕头中国鲎、阳江文昌鱼、茂名江豚等海洋物种栖息地,汕尾、惠州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布区,阳江、湛江海草床生态系统分布区,深圳、珠海珊瑚及珊瑚礁生态系统分布区,中山滨海湿地、珠海海岛生态区,江门镇海湾、茂名近海、汕头近岸、惠来前詹、广州南沙坦头、汕尾汇聚流海洋生态区,惠东港口海龟分布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分布区,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分布区、茅尾海域、大风江河口海域、钦州三娘湾中华白海豚栖息地、防城港东湾红树林分布区,海南文昌、琼海珊瑚礁海草床分布区,万宁、蜈支洲、双帆石、东锣、西鼓、昌江海尾、儋州大铲礁软珊瑚、柳珊瑚和珊瑚礁分布区,鹦哥海盐场湿地、黑脸琵鹭分布区,以及西沙、中沙和南沙珊瑚礁分布区等。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与行动

根据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综合确定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0个优先领域及30个优先行动。

优先领域一: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与法律体

行动1 制定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

(1)建立、完善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利用和政府采购政策体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给予价格、信贷、税收优惠。

(2)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增加资金投入。

(3)制定鼓励循环利用生物资源的激励政策,对开发生物资源替代品技术给予政策支持。

行动2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法律体系

(1)全面梳理现有法律、法规中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调整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和不一致的内容,提高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2)研究制定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保护、遗传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等法律法规,研究修订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城市绿化条例。

(3)加强外来物种入侵和生物安全方面的立法工作,研究制定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等法律法规,研究修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4)加强国家和地方有关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的执法体系建设。 行动3 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机构,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

(1)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生物多样性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基层保护和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

(2)评估现有“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

组”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有效性,加强其协调与决策能力。

(3)加强国家和地方管理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4)建立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行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优先领域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部门和区域规划,促进持续利用

行动4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部门和区域规划、计划

(1)林业、农业、建设、水利、海洋、中医药等生物资源主管部门制定本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在科技、教育、商务、国土资源、水利、能源、旅游、交通运输、宣传、扶贫等相关部门的规划、计划中体现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

(3)各省级政府制定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4)制定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5)建立规划、计划实施的评估监督机制,促进其有效实施。

行动5 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1)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试点,对已完成的大型建设项目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有效性的后评估。

(2)深入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等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城镇)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工作。

(3)在农业、林业、渔业、水利、工业和能源、交通、旅游、贸易等领域,推广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与行为规范。

(4)倡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消费方式和餐饮文化。

行动6 减少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继续实施“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松花江、珠江、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的水污染治理工程。

(2)继续开展电厂、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开展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

(3)继续开展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的建设,对堆存铬渣及受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

(4)推进村镇污水和垃圾治理,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农业面源、禽畜养殖污染、土壤和工矿企业历史遗留污染治理及修复工作。 优先领域三: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

行动7 开展生物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本底调查

(1)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综合调查。 (2)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物种类型开展重点物种资源调查。

(3)建立国家和地方物种本底资源编目数据库。

(4)定期组织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并建立资源档案和编目。

(5)开展河流湿地水生生物资源本底及多样性调查。

(6)建设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

行动8 开展生物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编目

(1)以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开展地方农作物和畜禽品种资源及野生食用、药用动植物和菌种资源的调查和收集整理,并存入国家种质资源库。

(2)重点调查重要林木、野生花卉、药用生物和水生生物等种质资源,进行资源收集保存、编目和数据库建设。

(3)调查少数民族地区与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创新和

实践,建立数据库,开展惠益共享的研究与示范。

行动9 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

(1)建立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的监测标准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加大生态系统和不同生物类群监测的现代化设备、设施的研制和建设力度。

(3)依托现有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力量,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开展系统性监测,实现数据共享。

(4)开发生物多样性预测预警模型,建立预警技术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实现长期、动态监控。

行动10 促进和协调生物遗传资源信息化建设

(1)整理各类生物遗传资源信息,建立和完善生物遗传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2)制定部门间统一协调的生物多样性数据管理计划,构建生物遗传资源信息共享体系。

行动11 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

(1)开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种资源经济价值评估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的试点示范。

(2)对全国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的分布格局、变化趋势、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评估,定期发布综合评估报告。

(3)建立健全濒危物种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国家濒危物种名录。 优先领域四: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行动12 统筹实施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规划

(1)统筹实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间的联通性和整体保护能力。

(3)在乌苏里江、内蒙古达赉湖、内蒙古乌拉特、新疆阿尔泰、新疆夏尔希里、新疆红其拉甫山口、西藏珠峰、图们江下游等地区研究建立跨国界保护区。

行动1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

(1)在东北山地平原区,重点是在松嫩-三江平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图们江下游和鸭绿江沿岸建设沼泽湿地和珍稀候鸟迁徙地、繁殖地自然保护区。

(2)在蒙新高原草原荒漠区,重点加强对新疆地区野生果树资源遗传多样性以及四合木、沙地柏等荒漠化地区特有物种的保护。

(3)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重点加强对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通过规划和建立各类生态功能区,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4)在青藏高原高寒区,重点保护冬虫夏草和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雪豹、岩羊、盘羊、黑颈鹤等高寒荒漠动物。

(5)在西南高山峡谷区,重点保护横断山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大熊猫和羚牛等物种,以及松口蘑和冬虫夏草等。

(6)在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重点保护桂西、黔南等石灰岩地区的动植物。

(7)在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重点保护长江中下游沿岸湖泊湿地和局部存留的古老珍贵植物,以及珍稀濒危的鱼类资源等。

(8)在华南低山丘陵区,重点保护滇南西双版纳地区和海南岛中南部山地特有灵长类动物、亚洲象、海南坡鹿、野牛等野生动物以及热带珍稀植物。

(9)重点保护环渤海湾滨海湿地和黄海滩涂湿地。

(10)制定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规划、政策、制度和措施。

(11)加强监管,开展生物多样性恢复示范区和保护示范区建设。 行动14 开展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 (1)制定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定期评估其实施效果。

(2)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完善管理设施,强化监管措施,开展规范化建设。

(3)探索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模式,开展社区共管试点与推广。

(4)开展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5)扩大与国外保护区之间的合作,加强国内保护区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

(6)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审批程序,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

行动15 加强自然保护区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

(2)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修复遭到破坏或退化的江河鱼类产卵场,恢复江湖鱼类生态联系。

(3)继续实施禁渔区、禁渔期、捕捞配额和捕捞许可证制度。

(4)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岸、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改善近岸海域、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

(5)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外分布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小区、保护点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民间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6)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通过禁牧封育、轮封轮牧等措施,限制超载放牧等活动,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

(7)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主要生长繁育区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8)加强对城市规划中的绿地、河湖、自然湿地等生态和景观敏感区的管理和保护。

行动16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和保护区建设

(1)完善已建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和保护区。

(2)新建一批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和保护区,进一步加大对优良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

(3)健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优先领域五: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

行动17 科学合理地开展物种迁地保护体系建设

(1)建立和完善国家植物园体系,统一规划全国植物园的引种保存,提升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科学研究水平。

(2)完善“西南地区野生物种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建设“中东部地区种质资源库”。

(3)扩展、充实野生动物繁育体系,开展对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繁育中心的科学评估,合理规划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繁育中心的建设,规范各类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场所及其商业活动,保护知识产权,公平分享因利用生物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

行动18 建立和完善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

(1)加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长期库和备份库仪器设备的更新、维护,完善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和种质资源库建设,完善26座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和32个种质圃,以及2个试管苗库的配套设备和田间繁殖圃。

(2)建立国家林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和相应的种质保存圃,逐步完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3)建成国家野生花卉种质和药用植物资源保存库,收集保存优良的野生花卉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4)继续加强国家畜禽基因库的建设,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细胞库和基因库。

(5)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基因库,加强国家级引育种中心、种质库、原种场、良种场和种质检测中心的建设。

(6)加强国家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建设,开展野生动植物基因材料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开发。

(7)加强微生物资源的收集、保护、保藏的能力建设,建立国家微生物资源库及共享体系。

(8)完善各类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规范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利用活动。

(9)加强城市规划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建立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档案,并划定保护范围。

(10)利用各种多边和双边机制,积极开展生物遗传资源保存方面的国际交流。

行动19 加强人工种群野化与野生种群恢复

(1)继续实施虎、藏羚羊、普氏原羚、扬子鳄、长臂猿、苏铁、兰科植物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拯救工程。

(2)开发濒危物种繁育、恢复和保护技术,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特别是兰科植物的人工繁育。

(3)开展人工种群回归自然的试点示范,在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鱼类、鸟类以及极度濒危野生植物中选择3-5种实现自然回归。 优先领域六:促进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合理利用与惠益共享

行动20 加强生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新研究

(1)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生产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和形态学评价体系,筛选影响畜禽肉、蛋、奶、毛等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主效基因,对其进行分离、克隆、测序和定位。

(2)开展畜禽遗传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加强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建设我国畜禽遗传资源技术自主创新体系。

(3)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更新繁殖、性状鉴定与评价,对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功能基因进行分离、克隆。

(4)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性状鉴定和基因筛选,确定重要林木资源的核心种质,选择优良基因用于林木品种改良。

(5)加强药用和观赏植物资源利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展种质基因的鉴定、整理和筛选,培育优良新品种。

(6)发展能够体现微生物资源特性的检测或筛选技术,有计划地采集、分离、保存、评估和利用微生物菌种及菌株。

(7)实施生物产业专项工程,鼓励生物技术研究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

(8)开展野生动植物特殊功能性基因研究。

行动21 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获取和惠益共享的制度和机制

(1)制定有关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的政策和制度。

(2)完善专利申请中生物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制度,建立获取生物

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共同商定条件”和“事先知情同意”程序,保障生物物种出入境查验的有效性。

(3)建立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及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相关的信息交换机制。

行动22 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出入境查验和检验体系

(1)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出入境查验和检验制度,做好国内管理与出入境执法的衔接,制定有效的惩处措施,加强出入境监管。

(2)制定生物遗传资源出入境管理名录。加强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查验和检测准确度。

(3)研究生物遗传资源快速检测鉴定方法,在旅客和国际邮件出入境重点口岸配备先进的查验和检测设备,建立和完善相关实验室。 (4)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出境旅客,特别是科研人员和涉外工作人员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意识。

优先领域七: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行动23 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早期预警、应急与监测能力

(1)开发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建立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制度。

(2)建立和完善口岸检疫设施,按地区、行业部门的需求建设引种隔离检疫圃与基地、隔离试验场与检疫中心。

(3)完善外来入侵物种快速分子检测等技术与方法,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预警体系,实施长期监测。

(4)跟踪新出现的潜在有害外来生物,制订应急预案,开发外来入侵物种可持续控制技术和清除技术,组织开展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的清除。

(5)加强有害病原微生物及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从源头控制其发生和蔓延。

(6)加强环保领域使用的微生物菌剂进出口管理能力建设,对养殖业使用的微生物实施规范化管理和长期跟踪监测。

行动24 建立和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检测和监测技术体系与平台

(1)重点发展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分析以及食用、饲料用安全性评价技术。

(2)发展转基因生物抽样技术、高通量检测技术,研制相关标准、检测仪器设备和产品,研究全程溯源技术。

(3)开发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生产应用、进出口安全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标准,以及风险预警和安全处理技术。

(4)建设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中心,逐步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检

测及监测体系,实施实时跟踪监测。

(5)积极参与生物安全相关领域国际谈判。

优先领域八: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行动25 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

(1)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提出相关对策。

(2)开发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监测技术,建设监测网络,开展重点监测。

(3)建设物种迁徙廊道,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增强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行动26 评估生物燃料生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评估能源植物种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研究建立生物燃料生产环境安全管理体系。

优先领域九: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行动27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

(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加大对生物分类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

(2)加强生物多样性基础科研条件建设,合理配置和使用科研资源与设备,增强实验室的研究开发能力。

(3)推广成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促进成果共享。

行动28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

(1)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科技人才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2)发挥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优势,加强生物多样性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

(3)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和决策水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优先领域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伙伴关系

行动29 建立公众广泛参与机制

(1)完善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机制,形成举报、听证、研讨等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制度。

(2)依托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标本馆和自然博物馆,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3)建立公众和媒体监督机制,监督相关政策的实施。

行动30 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

(1)建立部门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伙伴关系。

(2)建立国际多边机构、双边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生物

多样性保护合作伙伴关系。

(3)建立地方、社区和国内非政府组织的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各自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分解保护任务,落实责任制。全面提高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能力,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沟通,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地方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建立战略与行动计划实施的评估机制,由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国家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定期向国务院报告相关情况。

(二)落实配套政策。各地和各相关部门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现有政策、制度进行梳理,以优先区域为重点,针对不同区域和流域自然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完善现有政策并制定适于不同区域流域、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标准,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鼓励进行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制度创新。

(三)提高实施能力。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和监测预警能力,以及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重要湿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的管护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环境保护、农业、林业、商务、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国土资源、质检、海关、工商、中医药和海洋等部门要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政监管与执法管理培训,加大对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国家和地方资金投入,引导社会、信贷、国际资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现有分散资金,提高使用效率。加大各级财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和生态补偿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国际谈判和相关规则的制定,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以及国外相关信息、动态的分析,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加强跨国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活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拟订合作计划,定期交流信息。围绕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行动和优先项目,以技术合作为先导,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层次。

中国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报告

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

《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区已抬升为陆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中国是地球上种子植物区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古南大陆的区系成分;动物则汇合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部分种类。中国的种子植物有30000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都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中国拥有众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白鳍豚(Lipotesvexillifer)、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鹦鹉螺(Nautilus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biloba)、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苏铁(Cycaspanzhi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 中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中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中国共有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1900多个。在中国境内已知的经济树种就有1000种以上。水稻的地方品种达50000个,大豆达20000个。中国的栽培和野生果树种类总数无疑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许多主要起源于中国或中国是其分布中心。除种类繁多的苹果、梨、李属外,原产中国的还有柿、猕猴桃、包括甜橙在内的多种柑桔类果树,以及荔枝、龙眼、枇杷、杨梅等。中国有药用植物11000多种,牧草4200多种,原产中国的重要观赏花卉2200多种。各种有经济价值植物的野生原型和近缘种,大多尚无精确统计。 据初步统计,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

我的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我总觉得我是一个很俗的人,谈起梦想总让我觉得很矫情,也很少去深思这个问题。谈到我的中国梦,总觉得离我很遥远,却犹记得小学课本上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我记得当年我还很热血的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每每读起,总觉得热血沸腾,而现在,早已没有了那种热血,这算是成熟吗?我不知道。我常常在想也许被我们丢弃的那种热血却恰恰是最宝贵的。 生活在一个国家通常能深刻直观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而现在,很多人都越来越觉得缺失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快速传播,使得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也有人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

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常常有人感叹,现在的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在现在而言好像已经沦落为一种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不知道该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还是人性的毁灭,我

不知道,常常看到这些现象,我总是会觉得很心痛,可是我自己那点绵薄之力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去实践。 其实从前提起传统文化,我也嗤之以鼻,总觉得那是那些文化腐朽人的盲目追求。高二假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传统文化论坛。有时候,一次偶然真的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那次论坛,我受益颇多,以致我的人生观也因此而有所改变。记忆最深的,还是前辈语重心长的那一句:“老祖宗不会骗你的”我这才明白,我一直觉得所缺失的那一部分重要东西,就是传统文化。 古人常说:“修身,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有次序之分的,“修身”是这项宏伟蓝图的基础。人,立于世,必以德服人,而“老祖宗”

(高考生物)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竞赛试题

(生物科技行业)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竞赛试题

全国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试题 一、填空式选择题 1.“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从2001年起定为每年的()。 A.6月5日 B.4月22日 C.5月22日 D.12月29日 2.“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6月5日B.5月22日C.4月20日D.12月25日3.《生物多样性公约》于()通过,()正式生效。 A.1993年,1994年B.1992年,1993年 C.1997年,1998年 D.2001年,2002年4.《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个主要目标是() A.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 B.保护野生植物、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人体健康 C.保护遗传资源、保护环境和保护森林 D.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 5.《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英文简称是() A.CBDB.CITESC.WTOD.GEF 6.生物多样性包括() A.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C.森林多样性、草原多样性、湿地多样性 D.地球圈、大气圈、生物圈

7.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初步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为()。 A.39330亿人民币 B.1800亿人民币 C.220亿人民币 D.100亿人民币 8.目前世界生物多样性总的趋势是() A.锐减 B.破坏得到有效控制 C.物种不再灭绝 D.递增 9.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共有()个部门组成,由()牵头。 A.18,科技部 B.20,国家环保总局 C.22,外交部 D.21,教育部 10.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联络点和履约办公室设在() A.外交部 B.国家环保总局 C.财政部 D.科技部 11.外来入侵物种是指() A.本地区的有害物种。 B.从一个地区进入另一个地区的物种。 C.一般指从一个国家进入另一个国家或从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进入另一个自 然生态系统,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影响、威胁及破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大内部难题。首先,崛起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必然对现存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崛起提供了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空间,那么,今后20年左右中国的整体制度建设将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文化质量和人的素质;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将为中国崛起提供内部缓冲机制和国际空间。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流最快、最变化莫测的点的附近”,“在中国经济的改革部分与未改革部分势均力敌时,危险最大”。这个问题来自中国改革的长期遗留问题,即“没有动手建立控制和管理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体制”(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这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问题,可能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三者联动,缺一不可。后二者的不完整使前者也不可能充分发展。最近出现的一系列腐败案件,证明权力和市场资源结合或交换的严重性。 财富的急剧增加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同时产生贫富差距加大。积聚收入差距拉大和各种矛盾激化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发达经济的收入差距之大,并不影响它们的制度灵活性和稳定性。许多发展中经济即使采取压抑贫富分化的政策,依然社会动乱不已。强国和世界500强大公司之间的正相关系说明,如果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通过市场竞争而不是权力支配的资源优化组合),中国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作为强国的崛起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均贫富”实际上是放慢或阻碍中国崛起的理论主张。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财富的均衡程度,而是在于财富集中和再分配的方式,在于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保障和这个阶层的人口比例下降。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吸取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目前我们对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研究不应当停留在解体的原因等一般性研究。我们应十分注意苏联解体前苏共党内利益集团的构成、他们对苏联解体的作用以及苏联解体后他们蜕变为俄罗斯新贵集团的过程。分析这个集团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我们了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规律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目前面临的腐败现象同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存在相关。铲除这种利益集团产生的土壤和基础,是执政党建设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崛起才能成为全国人民的信心所在。 中国崛起需要软力量的建构 软力量是作为一个大国和强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根据“软力量”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的定义:它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硬力量和软力量相互作用并相互加强。中国崛起的硬力量部分比软力量部分较早较快提升,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是,软力量的滞后可能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被疏忽的重要内容。在软力量中,制度因素又比文化因素更易于引起注意。因此,在中国崛起的大战略中,应当形成硬力量和软力量、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平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 中国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崛起的软力量的重要构成。这种软力量的作用在于对全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它对全世界文化的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和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确实可以在国际关系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如“中庸”、“仁政”、“王道”等等。道家的哲学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亚洲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天然崇拜正在发生深刻的作用。中国文化的特点使中国崛起具有某种亲和力。 由于中国崛起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奋斗,中国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无须讳言,年轻一代(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的一代)在传统文化承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传统文化发言稿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传统文化发言 稿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从恢复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开始一样,欲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高远、丰富、精彩,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 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他甚至没有名字。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

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精忠报国。为什么?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就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今天能让我们骄傲的本钱;100年来对旧传统的反叛让我们得以暂时离开家园眺望山那边的风景,有了比较和开阔的视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新传统;30年的改革开放,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案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第一框内容。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握的一条主线。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我国现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着清醒、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初步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已掌握一定的国际形势知识。但由于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了解国际时事时间较少,而且不能正确地看待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结合最新的时政资料,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能力目标】明确中国仍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面对成绩,树立忧患意识,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难点】中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五、课时安排和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待创造。中国的未将会更加美好,但前面的道路依然漫长。走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遇到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中国的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中国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世界的安宁与美好。 (二)新的发展契机 1.P40活动:你怎么看待人们到海外工作、学习?请简要说说原因。 (p41 N1)今天的中国,民富国强,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2.P41活动: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已具备了哪些更好的发展条件。 (p41 N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竞赛试题

全国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试题 填空式选择题一、 1.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从2001年起定为每年的()。 A.6月5日 B.4月22日 C. 5月22日 D.12月29日 2. “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 6月5日 B. 5月22日 C. 4月20日 D. 12月25日 3.《生物多样性公约》于()通过,()正式生效。A.1993年,1994年 B. 1992年,1993年 C. 1997年,1998年 D. 2001年,2002年 4.《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个主要目标是() A.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 B.保护野生植物、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人体健康 C.保护遗传资源、保护环境和保护森林 D.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 5.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英文简称是() A. 6. 生物多样性包括() A.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C.森林多样性、草原多样性、湿地多样性 D.地球圈、大气圈、生物圈 7. 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初步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为()。 A. 39330亿人民币 B. 1800亿人民币 C. 220亿人民币 D. 100亿人民币 8. 目前世界生物多样性总的趋势是() A.锐减 B.破坏得到有效控制 C.物种不再灭绝 D.递增 / 7 9.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共有()个部门组成,由()牵头。 A.18,科技部 B.20,国家环保总局 C.22,外交部 D.21,教育部 10.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联络点和履约办公室设在() A.外交部 B.国家环保总局 C.财政部 D.科技部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议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片大好,各种企业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GDP年年上升,一片欣欣向荣之象。然而,大家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曾想过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的基础是什么?不错,就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我国GDP总值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看看我们生活的周边:草场超载过牧,质量下降,退化、沙化加剧;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自然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北方地区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全国主要江河湖泊水体受到污染;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持续不断。环境的破坏,直接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许多生物濒临灭绝!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在我看来,如下措施可以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一:就地保护。即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例如我国的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岛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海丰公平大湖候鸟自然保护区等等,都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二: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等,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三: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动物的基因进行保护。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克隆技术的日趋成熟,让我们有能力通过基因技术来实现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尤其是对濒危动物的保护至关重要。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目前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虽有一定的进展,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法律需求还相距甚远,立法中存在着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的空白、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地方法立法有待加强、立法文件的级别效力低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能逐步解决的话,对于物种的保护就会更加完善。 五:国家合作与行动。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为了更好的保护生物多样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薛达元蒋明康 ????210042 ?á1993年底 总面积66184100ha8自然保护区建设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本文在总结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的基础上野生生物 包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组分已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分布及管理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和 两种方式后者是补充措施生境的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力高效的保护方法 种群或群落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问的生态学过程 因此物种和遗传多样性3个水平都是最充分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 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619个6万ha 1994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1956年建立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4万h8国家环保局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 保护区717个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 2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荒漠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1994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  2 中国地域辽阔 分布很广据研究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陈灵芝 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 面积337两者面积合计1766占全国森林总面

积的13 ?ü??òaμ?ê?±£?¤á??÷????óDμ?DíD?oí′ú±íD?μ?é-á?éúì??μí3 ?ò1úò??¨μ?é-á?ààDí±£?¤??2???êyá????à???ò·?2???1? ′ú±í×??÷??é-á??2±?ààDí±£?¤o???′???ò?á?μ?oúáú?-o??D±£?¤????ò?à?ò??ì??á?μ?oúáú?-·áá?±£?¤?ˉ??′???ò?à?ò?á?μ?áé?t°×êˉí?×óoó±±?íáéé?±£?¤??èè′???ò?°2???í×úá?μè±£?¤?? ??á1·??-?÷????é?o???é?1??÷′ó?÷é?????°§à?é?±£?¤èè′?óêá?o£???a·?á?????é?μè±£?¤?? ?ò1ú?1?¨á¢á?ò??ú±£?¤é?μ?é-á?′1?±·?2?′??×μ?±£?¤??é??÷ì?°×é?1ó?Yèó??é?1t°í??é?μè×?è?±£?¤?? ??óDò??¨μ??ù′? éDóDò??¨2??à ????á?òμó?μ????yμ?6 è???èè′?3£?ìà?ò?á?·?2?±è???ˉ?Dμ??£?¨???-×?è?±£?¤?????yó???é-á?×ê?′óμóDá??12??àêêó|′?íaì?DDé?μ??????′o-??á???μ?×?è?±£?¤???¨éèò2óDò??¨2??à 2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占国土面积18陈昌笃 内蒙古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 草甸草原 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至1993年底 面积137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 面积4两者面积共计14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 ±£?¤2Yμé2Y?-μ?oúáú?-???àot±£?¤μ?Dí2Y?-±£?¤?é2Y?-éúì??μí3μ??t?????íé?2Yμ?±£?¤???e?t?1é?μ?2Y?-μè±£?¤?? 2Y?-ó?2Yμééúì??μí3ààDí?ú?à è???????±£?¤??×üêyμ?2òà????±£?¤??×ü???yμ?2 áíía??óD±£?¤??ò2????2??ü?ú×??ò1ú2Yμ?×ê?′±£?¤ó?3?D?à?ó?μ?òa?ó 3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荒漠面积约19200万ha左右1987主要分布在西北 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典型荒漠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全国共建立此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7万ha?2??????ààDí×?

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梦”

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梦” 我今天和大家一起讨论的题目就是中国梦。十八大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词,从我自己专业的来讲,我想还是从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梦。 首先是认识中国梦的说法。只要一说梦想,一定是远大高层次东西。比希望、愿望要高远,这是用这个词的用意所在,这个词跟其他词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这一定要讲清楚,所以梦想是一个高层次东西。另外,我们说中国梦不是一个人的梦,是民族、国家整体的美好理想。我在电视看记者访问老百姓有什么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我记得有一个老卖小吃的,他的梦想是所有人都吃他做的东西,但是不能代替中国梦。我们中国梦不是个人的,中国梦是所有梦的总和。大家的梦加起来不会是小吃这种东西,是国家、民族的美好理想,这也需要明确基本特点。还有一条,这个梦不是别人的梦,是中国梦。不是美国梦,更不是日本梦。中国的梦就要有中国的特点,要有中国的民族性、文化性,所以我们中国梦一定要讲到中国人自己的理想,有我们中国什么的特点。 怎么样深刻理解中国梦,必需去认识民族性,去认识民族固有追什么东西。你要认识民族性就要回到历史传统里面去,所以

我讲中国梦一定要有四个基本点,我想把这些作为一个开头,最后引到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梦的具体容。 中国梦应该很丰富的,因为一个大的民族,大的国家他的社会理想包括的方向非常多,今天我想我自己谈的理会主要下面两点:一个是中国文明的整体性社会理想,还有一个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也是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文明的整体性社会理想 一个是社会理想、一个是美丽中国,这两个伟大的理想是在两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提出来的: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晋南北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远大的社会理想诞生,这个理想影响我们三、四千年,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出现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理想性的东西,就是美丽的环境、美丽的世界、美丽的中国。一个社会梦想的诞生,一个是美丽中国的诞生。这两个时代我们看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中国的分裂时期,我们国家历史上就是有这个特点,理想、梦想往往是在分裂的时候甚至动荡的时候提出来,然后到太平盛世、治世的时候实现梦想,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梦想,通过汉代实现,晋南北朝提出美丽中国的梦想,在唐宋两个朝代出现美丽的光环,所以乱世提理想、治世实现理想。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是20世纪中国最穷困的时代,在中国心目中产生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代表一部分进步的力量追

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政策

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但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也有丰富的动植物饲养和栽培品种。但中国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多样性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弄清中国生物物种多样性受威胁及灭绝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与对策,保护中国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中国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论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中国;物种多样性;濒危;灭绝;保护。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的国家之 一。自人类社会出现以后,随着人口的剧增,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生物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强度越来越强,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系统恶化,物种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据资料显示,目前物种丧失的速度比人类干预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10000倍【1】。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成为人类的当务之急。本文着重于探讨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以及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及对策。 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2.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按照《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其价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直接价值。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学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7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价值 论文摘要: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巨大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提供着人类基本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是难以估计的,估计全球经济有40%是基于生物的产品和工艺方面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生命资源的总汇和未来工农业、医药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材料等基本需求。同时,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具有关键性作用,为全人类带来了难以估价的利益。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人类有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地持续利用甚至改造这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的重要的社会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无时不在宗教、艺术、文学、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与支持等方面反映出来。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对整个人类做出的贡献更加巨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地球价值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20世纪后叶生命科学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子起了革命性的变化,很多科学家认为在未来的自然科学中生物科学将成为带头学科,甚至预言本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也越来越多,例如,在美国近年统计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从事生命科学的占51%。在生物科学诸多的分支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生物科学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学界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据可靠的数据说明,每天约有100多种生物在地球上灭绝,很多生物在没有被人类认识以前就消亡了,这对人类无疑是一种悲哀和灾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正文: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开展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自然保护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也是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还需要对物种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多样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 指引 何谓“中国梦”?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更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终结大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2月中询,习近平总书记江苏调研,首次提出“四个全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四个全面形成的过程以及在总书记的一番话中我理解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主线,“四个全面”与“中国梦”有着密切的内在的根本的联系。以“中国梦”为主线深刻理解并宣传阐释好“四个全面”,是我们宣传思想战线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个全面”从哲学的视角,为改革开放进行顶层设计提供了战略思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路径,其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基本的哲学要素。其之所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依据,因为实现中梦的历史前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其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肩负着民族使命就是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这个追求就是共产党人的思想特色。不论在什么年代,党都没有放弃这一理想,都在践行这一使命。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旗帜上飘扬的就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思

想主张。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依然没有改旗易帜,继续以社会主义为发展的方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复兴之路。这自然包含着“四个全面”的理论要素的历史折射。 “四个全面”之所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依据和哲学要素,既有其的历史原因,也有其的现实诉求;既有其的哲学要求,也有其的理论条件。它主要包涵四个哲学条件和理论元素。其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攻坚战。标注着中国共产党在走向伟大彼岸的思想高度的形成。其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正是围绕这些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新常态,为改革开放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方法论。其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法则,也是关于中国梦新思想形成条件的辩证法。其四是从严治党。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哲学高度。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党史的基本结论。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辩证法,它是一个历史刻度,在证明着中国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它是一个时代刻度,在回答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问题。它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哲学命题,是以时代的力量,激荡中国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形成中国梦的哲学高度。是用历史的眼光,形成中国梦新思想体系的理论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的搭建了第一阶梯;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的提供了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国梦”给与了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根本保证!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植于东方文明体系,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传承创新,特色鲜明,表达更亲切、更务实,更具激励作用,是海内外炎黄子孙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012江苏)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 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 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ACD 【解析】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A正确;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各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小,B错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正确;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属于理解层次。 (2011重庆)4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于黑暗环境的诱导,黑暗的环境起了选择作用;影响种群密度的生态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生物因素中的光、温度、水等以及生物因素中种内斗争和互助、种间的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在不同地域和时间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种群数量的K值取决于种群生存环境,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对鱼类的生存有利;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价值,作为科研材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011江苏)20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推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自习总书记提出以来,诸多专家、学者给予我们不同解读,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专家眼中也有一千个中国梦,但是这些专家、学者们却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梦的落脚点”! 浩瀚苍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文明和历史,中华民族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传承给了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以强大的生命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成就了多少伟丈夫、大英雄。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荡气回肠的历史。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认为,更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在近十年的职业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努力地学习、积极地生活、深深地感恩,这类传承着中华美德的简单行为,却在学生中渐渐被忽略了。有的荒废学业、耽于玩

,在这些孩子扭曲的价值观里,就是要及时行乐,讲究吃穿、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将父母的期望和辛劳抛之脑后;有的虽然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却漠视他人,甚至对父母都漠不关心,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总是秉承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每每看到这些孩子们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总是倍感痛心地想,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他们衣食无忧、吃穿不缺,他们到底缺少了什么? 痛定思痛,我发现,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教授课本上的专业技术知识!却不曾教授过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我们教过吗?我们没有啊!今天,我们提及中国梦的实现,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呀! 自从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我们单位职工在立足本职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改革,通过开设国学教育课程,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应具备“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隐忍;教授学生赏析唐诗宋词的风韵、琴棋书画的艺术;提高学生宽容仁爱的修养。我们告诫学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通过单位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已经在校园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学生由原来的逼着学逐步向我要学的方向发展,全校已经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这些改变都是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旗帜指引下,开展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实践的巨大

新时代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与挑战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是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跨领域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是推动欧亚非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不涉及政治、安全等领域。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地缘政治和安全的溢出效应将会不断显现。这就意味着在赋予“一带一路”内涵时,我们既不能背离古丝绸之路所承载的商贸和人文精神,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而忽视其应有的政治、安全的内涵。换言之,其基本内涵应是丰富而多元的,既涉及经济、文化领域,也涉及政治、外交和安全等领域。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挑战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来,美国、俄罗斯、日本纷纷实施了力图主导该地区事务的战略举措,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摘要本文对中国国内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内发达省市和欠发达省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况作出分析,并讨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几点威胁和挑战,最后点出几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 1 9 9 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 5 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 9 9 4 年 1 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 1 2月2 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 一、我国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总的概况 近十几年来,我国积极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政策规划、法律法规,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科研投入,增强公众教育的保护意识,使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十年来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种子法等,并对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进行修订。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林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生物种质资源、大熊猫迁地保护等专项保护行动计划,将其纳入国家行动计划之中,加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国根据不同对象,对不同生物分别采取就地和迁地两种保护形式。到2 0 0 1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 1 5 5 1 个,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另外,还建成 1 4 0多个植物园,栽培中国区系植物 1万 8千种,占中国区系成分的6 5 %;建成近2 0 0 个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2 3 0 多处野生动物人工繁殖场,l 4处濒危野生动物救护和繁殖中心,对我国的生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我国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和力度。近十年来,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防沙治沙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在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论述了生物多样性主要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研究,初步查明我国一些森林、草原、淡水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受损现状和原因,评估重要濒危物种的受威胁状态,提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对策。环境保护部门还建立起2000多个环境监测站,加强对全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近十年来,我国广泛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展览、纪念日等活动,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大大提高了公众和管理人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