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4、知道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课前预习知识回顾:1、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溶质、()温度或()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剂或()温度预习检查4、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5、以横坐标表示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6、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一定时溶解在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7、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20 。
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9、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课内探究学习任务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自主学习: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合作探究:1、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各是多少?2、请你根据P36表1中KNO3的溶解度,绘制出KNO3的溶解度曲线:精讲点拨:1、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溶解度优秀教案 (2)

溶解度教课设计课题课题2 溶解度课型新讲课教课目的1、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认识溶解度的涵义3、进一步娴熟加热试管、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
4、依据溶解度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质的要点难点学情剖析教课方法能力要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状况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平时现象溶解度与平时生活联系亲密,本节课可充足利用生活中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此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表现新课改的精神,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生议论沟通、实验研究课时安排 2教课过程:教课过程复习发问导入教师活动1.什么是溶液?2.列举常有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碘溶于巨鲸城城碘酒,此中是溶质,是溶剂,是溶液。
【活动与研究】在室温下,在必定量的水中是否是能无穷制地溶解氯化钠呢?学生活动回答分组研究小组实验设计企图复习稳固知识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总结规律,获取知识创建情境指引起现一、饱和溶液分组议论,共同研联合实验,使学生【解说】究在激烈的求知欲作在必定温度下,向必定溶用下,深切感觉到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实验的重要性。
培质不可以在溶解时,所获取养学生建立优秀的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化学感情。
在必定温度下,向必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可以再持续溶解时,所获取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分组议论,创建议论情境,激互相转变活学生的思想,使实验:向氯化钠饱和溶液学生在轻松快乐的中加少许水,振荡气氛中感知知识就给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加热在我们身旁。
二、溶解度分小组议论,沟通培育学生的小组合对活动与研究的认作意识,及剖析归识。
纳能力。
【解说】分组议论,理解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溶解度:在必定温度下,解度的含义野,提升对溶解度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的认识,建立学以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至用的意识。
解的质量。
以“冬季捞碱,夏季晒盐” 小组议论,沟通资引起学生对知识的为例,解说溶解度在平时料。
亲密感,感知学好生活中的应用化学的重要性。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掌握溶解度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溶解度》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公式C= n/V的含义,能够使用该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3.掌握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公式C= n/V的应用;3.学会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1.如何解释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2.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1.导入教师可以使用洛阳玻璃花的实例来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或者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2.1 概念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
2.2 公式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公式C= n/V的应用方法。
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浓度和摩尔浓度的区别,并在讲解中举例操作。
2.3 溶解度计算讲解如何计算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溶解度的过程来进行。
需要向学生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需要教授溶解度计算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练习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组织练习环节。
练习分为定量计算和定性描述两种。
定量计算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溶解度或浓度,而定性描述环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些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四、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手段:1.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供适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使用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教学内容;4.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高中必修三化学溶解度教案

高中必修三化学溶解度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掌握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3. 能够利用溶解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掌握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热水槽、实验管、玻璃棒、硫酸铜等;
2. 实验辅助材料:图表、实验步骤等;
3. 多媒体课件:展示溶解度相关概念和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引入生活中实际情境,如糖水、盐水等,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并让学生对溶解度这一概念进行讨论。
二、讲解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介绍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的原理。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1:测定不同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2. 实验2:观察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四、总结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归纳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差异可能的原因。
五、作业
布置作业: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并总结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也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验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探讨溶解度与化学平衡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溶解度教案二:探究实验教学中的溶解度规律

溶解度教案二:探究实验教学中的溶解度规律:溶解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性质之一,与此相关的溶解度规律又是化学实验中需要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深入理解和掌握溶解度规律,对于学习化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探究实验教学中溶解度规律的方法,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种实用的指导。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1.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
2.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了解互溶性的概念和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氯化钾,氯化钠,烧杯,量筒。
实验步骤:1.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各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钾和氯化钠,并用量筒将水加入到相应的烧杯中,搅拌使其达到饱和状态。
2.观察和记录三种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3.将三个烧杯中的溶液彼此混合,观察混合溶液的变化。
4.分别在三个烧杯中加入相同的水,观察其影响。
5.将三种化合物混合并于水中,记录其中的互溶性质。
实验结果:1.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
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溶剂在给定温度和压强下能溶解的溶质最大量,通常以g/L为单位。
2.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实验发现,溶解度受溶剂种类、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温度和溶质种类是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
3.了解互溶性的概念和实验方法。
互溶性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能够完全溶解的性质,通过混合不同化合物而形成的混合溶液来观察互溶性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深入探究溶解度规律,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同时,实验结果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结尾:本文所介绍的实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化学学科中的溶解度规律,并通过实验来掌握实验技巧和方法。
正是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和探究,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初中化学_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2.溶解度曲线。
难点: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授课教案】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作业布置: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学情分析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的认识溶液。
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课题学习中所需要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等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这样的问题:1、对运用溶解度概念时忽视条件,如温度或是溶剂的量不确定时运用溶解度概念。
2、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例如,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
3、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例如,认为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忽略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特例。
4、对列表法和作图法的数据处理方法理解很浅,造成从表和图中正确提取信息困难。
例如,从溶解度曲线图读取的溶解度数据不正确。
效果分析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总结出溶解度的四要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二《溶解度》(第2课时)
胡天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
2.了解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3.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突破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课内探究】
小组交流预习结果
【反馈小结】
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的性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一、溶解性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大小叫溶解性。
【投影展示】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学生记笔记)
内因:溶质性质和溶剂性质;外因:温度(若是气体,还与压强有关)二、溶解度
【实验探究】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
提示性问题:
(1)水温相同还是不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水的体积是否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是否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确定实验方案【点拨总结】要比较二者溶解性的大小,必须在(1)水温相同(2)水的体积相同(3)达到饱和状态时才能比较
【投影展示】展示完整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
实验1:在50ml水(水温均为20℃)加入各10g氯化钠和硝酸钾并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2:再分别秤取10g氯化钠和硝酸钾,
分别继续往实验1所得溶液中加入,都加到不再溶解为止,看最后分别剩余多少,
计算:二者在20℃时,一定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多少{结论}1、20 ℃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点拨】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 g,则某温度下100 g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为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思考】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什么结论?{结论}2、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 .6g。
(一)溶解度定义
【学生自学】
【思考1】理解固体溶解度定义时需考虑哪几个要素?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投影展示】学生记笔记
①定温②100 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溶解溶质质量,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思考2】溶解度表示什么含义?
如:某物质在20ºC的溶解度为21.5g,其含义是什么?
【同桌交流】
【投影展示】
其含义是:在20ºC时,该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21.5g;或者说:在20ºC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该物质21.5g。
【思考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小结:
外因:温度
内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二)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自学】课本P36中间资料
【点拨】此时溶解度对应的温度是20ºC
【跟踪训练】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②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④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食盐的
溶解度是36。
2、①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的物质。
这句话是否正确?
②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克,所以碳酸钙是___物质。
③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食盐属于__物质。
【点拨】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也可测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怎样表示物质的溶解度?(三)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投影展示】
(1)列表法
(2)溶解度曲线
投影展示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学生观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什么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
【交流讨论】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什么含义?
2、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什么意义?
3、溶解度曲线有哪些应用?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讨论后,小组总结发言
【投影展示】学生做好笔记
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的)2:曲线的交点:表示不同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相同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可以查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可以看出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3)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是温度
(1)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
(2)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二、气体溶解度
【讨论】1、天气闷热时,鱼儿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进行呼吸?
天气闷热时,温度高,压强小,水中溶解的氧气少
2、课本P38讨论题
【点拨】这些现象都与气体的溶解度有关
(一)定义
自学课本课本P38有关内容
(二)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根据以上讨论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明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小结
【投影展示】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基础达标】见课件
1、(1)A点表示意义?
(2)在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 (填大于、小于)硝酸钠的溶解度(3)在80℃时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硼酸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
根据下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30℃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 使乙物质从它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的方法
D. 升高温度可使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3.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方法()
A. 升温增压;
B. 升温减压;
C. 降温增压;
D. 降温减压。
4.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④二氧化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只有①
【能力提升】
5.对多数固体物质,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一般可采取的
办法是( )
A.增加压强
B.升高温度
C.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D .降低温度
6.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 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 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是饱和溶液
B. 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 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梳理所学,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看谁说得好
【投影】
小结:
【课后拓展】
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
第三节 溶解度 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
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 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度
定量描述 ①一定温度
②100克溶剂
③溶液饱和
④单位是克
易溶 、可溶 、 微溶 、 难(不)溶 固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
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影响因素
危大工程验收记录表(基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