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
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溶解度》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NaCl、KNO3、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动手实验→ 观察记录→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 溶液由什么组成?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引导】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饱和溶液二要素: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一、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的溶解度教案

高中化学的溶解度教案主题:溶解度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 掌握如何根据溶解度数据进行相关计算3. 能够应用溶解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一、溶解度的概念1. 什么是溶解度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 溶解度的单位及表示法二、溶解度的计算与应用1. 饱和溶液的概念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分析3. 溶解度计算公式及实例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平时在生活中能看到哪些物质溶解在水中?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而有些物质不行呢?”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探究通过实验或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单位、表示法,介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方法。
4. 实践让学生进行溶解度计算的练习,例如根据已知溶解度数据计算饱和溶液的浓度等。
5.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应用溶解度原理,探讨如何解决涉及溶解度的问题。
6. 总结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 小结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扩展:学生可以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或者了解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溶解度规律。
教学反思:1. 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逻辑?3.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溶解度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溶解度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高一溶解度教案(一)

高中化学-高一溶解度教案(一)一、学习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掌握饱和溶解度、溶解热和溶化熵的表示方法。
3.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密度等计算方法。
4.能够进行溶解度问题的分析、计算和解决。
二、学习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饱和溶解度、溶解热和溶化熵的表示方法。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密度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难点1.溶解度问题的分析、计算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示范演示、问题探究、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溶解现象?2.讲解(1)概念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数量的一种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称为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2)影响因素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压力:一般情况下,溶解度和压力的关系很小,在常温下可以忽略不计;物质的性质:物质之间的化学性质以及物理状态(固体、液体、气体)等都会影响溶解度。
(3)表示方法饱和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或摩尔数称为饱和溶解度。
溶解热:单位质量或单位摩尔的物质在其溶解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溶解热。
溶化熵:将单位质量或单位摩尔的一个物质从其晶体态变为溶液态时,系统熵的变化称为溶化熵。
(4)计算方法溶解度的计量单位: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密度等。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占溶液总质量的比例,计算公式为(溶质质量÷溶液总质量)×100%。
溶液中溶质的体积分数: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体积占溶液总体积的比例,计算公式为(溶质体积÷溶液总体积)×100%。
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占溶液总摩尔数的比例,计算公式为溶质的摩尔数÷溶液总摩尔数。
溶液的密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的质量,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溶液密度=溶液质量÷溶液体积。
《溶解度》第1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课标要求】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结晶现象及海水晒盐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形成及两者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下面【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练习: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右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板书设计课题2 溶解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反馈练习:1.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加入溶质C.降低温度D.倒出一部分溶液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的水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B.冰水混合物是饱和溶液C.饱和溶液是纯净物,不饱和溶液是混合物D.矿泉水是溶液3.同一温度下,从100 mL饱和食盐水中取出1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变稀B.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C.仍为饱和溶液D.以上均不对4.下列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互相转化5.下面是人们利用海水提取食盐的过程。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溶解度(第1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2.在一定下,向一定量的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一般方法是通过或。因此,只有指明和时,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用“饱和”或“不饱和”填空:20℃时,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加入3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还有1g剩余,则所得溶液是该物质在20℃时的溶液;若温度保持不变,继续向烧杯里加入1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该物质的溶液
全部溶解
再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部分溶解
再加入15 mL水,搅拌
又全部溶解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物质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实验探究2】
操作
现象
结论
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全部溶解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部分溶解
加热
全部溶解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全部溶解
冷却
有硝酸钾析出
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但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板
书
设
计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定义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
设
计
1.下列方法中:①加水②加硝酸钾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能使接近饱和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的是()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第1课时)教案
课题2溶解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浓溶液”和“稀溶液”与溶液“饱和”和“不饱和”的关系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
“浓溶液”和“稀溶液”与溶液“饱和”和“不饱和”的关系
学习过程
(情境创设:在半烧杯水中倒入一包食盐(大约50g),搅拌,让学生观察,看能不能完全溶解)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实验9-5、6)
1.定义: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就是不饱和溶液。
2.定义中的两个前提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表达:在表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一定先要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另一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的应用:海水晒盐(35页)
(思考:让学生先阅读海水晒盐的图示,思考一下海水晒盐中几个“池”的作用,与今天学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与溶液“饱和”和“不饱和”的关系
(情境:用氯化钠和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的量的多少的实验来引入“浓溶液”和“稀溶液”与溶液“饱和”和“不饱和”的关系)
1.浓溶液:溶质含量相对较多的溶液;稀溶液:溶质含量相对较少的溶液。
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本节小结:(由学生来完成)
布置作业:
1.思考:怎样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量的大小?
2.教材40页第1题、第6题
(第一课时课后反思:在上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感觉还不错,但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表达情况来看,存在一些问题。
1.思考问题欠全面;2.对问题的表达还不专业,显得随心所欲。
在下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表达的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