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
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溶解度》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NaCl、KNO3、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动手实验→ 观察记录→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 溶液由什么组成?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引导】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饱和溶液二要素: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一、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记住结晶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2)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及转化方法。
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及结晶方法。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安排在溶液的形成之后,溶解度之前,让学生知道物质不可能无限度地溶解,根据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溶质量的多少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比较容易接受,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理解有一定困难。
因此本节课学习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先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发问
题,然后用多媒体给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之后,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并巩固新知,同时也可复习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四、教学设计(见下表)。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指导思想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本课题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
因此本节课从生活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获得知识后,又去解释生活中的实例,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建立,既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又逐步培养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推断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二、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题属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下水与常见的溶液中的内容,是溶液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纽带。
本课题是在课题1溶液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
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功能与价值分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内容在化学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又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等能力,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外,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饱和与不饱和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改变条件可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结合海水晒盐加深对这种转化关系的认识,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本节课的设计基于课本实验,在课本实验基础上加以拓展,既体现了对比实验法的魅力,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情况的认识,为下节课定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做铺垫。
2. 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有了定性的认识。
高中化学的溶解度教案

高中化学的溶解度教案主题:溶解度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 掌握如何根据溶解度数据进行相关计算3. 能够应用溶解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一、溶解度的概念1. 什么是溶解度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 溶解度的单位及表示法二、溶解度的计算与应用1. 饱和溶液的概念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分析3. 溶解度计算公式及实例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平时在生活中能看到哪些物质溶解在水中?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而有些物质不行呢?”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探究通过实验或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单位、表示法,介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方法。
4. 实践让学生进行溶解度计算的练习,例如根据已知溶解度数据计算饱和溶液的浓度等。
5.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应用溶解度原理,探讨如何解决涉及溶解度的问题。
6. 总结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 小结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扩展:学生可以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或者了解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溶解度规律。
教学反思:1. 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逻辑?3.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溶解度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溶解度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溶解度》第1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课标要求】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结晶现象及海水晒盐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形成及两者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下面【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练习: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右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板书设计课题2 溶解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反馈练习:1.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加入溶质C.降低温度D.倒出一部分溶液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的水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B.冰水混合物是饱和溶液C.饱和溶液是纯净物,不饱和溶液是混合物D.矿泉水是溶液3.同一温度下,从100 mL饱和食盐水中取出1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变稀B.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C.仍为饱和溶液D.以上均不对4.下列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互相转化5.下面是人们利用海水提取食盐的过程。
溶解度(第1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2.在一定下,向一定量的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一般方法是通过或。因此,只有指明和时,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用“饱和”或“不饱和”填空:20℃时,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加入3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还有1g剩余,则所得溶液是该物质在20℃时的溶液;若温度保持不变,继续向烧杯里加入1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该物质的溶液
全部溶解
再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部分溶解
再加入15 mL水,搅拌
又全部溶解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物质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实验探究2】
操作
现象
结论
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全部溶解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部分溶解
加热
全部溶解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全部溶解
冷却
有硝酸钾析出
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但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板
书
设
计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定义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
设
计
1.下列方法中:①加水②加硝酸钾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能使接近饱和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的是()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
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
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
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gNacl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gNacl
室温,10gNacl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 固体
↓+5mL水
室温,10gNacl在25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gkNo3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gkNo3
室温,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gkNo3在20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gkNo3;冷却到室温,20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