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富心理,正在毁掉你
仇富心理有什么表现

仇富心理有什么表现
仇富心理是指一种仇恨富人以及欲望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的思想。
仇富心理的
表现有以下几点:
首先,仇富心理的表现是一种仇视富人的态度。
当他们看到另一个人拥有更多
的财富和权力时,他们会感到自己就是亏欠了某种东西,因此而产生仇恨和憎恨之情,不仅对在某种形式上拥有更多财富的人有此情结,而且还延伸到拥有任何程度的高财富的所有人。
其次,仇富心理还有一种仇恨财富的表现。
由于不少仇富者总是以自己为主观,视财富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一般都会看不到他人的努力以及其他财富的价值,反而有一种以财富为中心的仇恨情绪。
第三,仇富心理也体现在对富人所拥有的不平等特别是权力地位的态度上。
他
们总是把富人当做自己最大的敌人,他们不仅拥有不公平的特殊权利,而且还会让贫穷者们得不到相应的权利和尊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仇富心理还会渴求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对富人的财富
进行羡慕和追求,甚至4007肯定自己的贫困状况去有所改变,而把这种仇富心理
当做自己奋斗的动力。
总之,仇富心理的表现有以财富为中心的仇恨情绪的表现、仇视富人的态度、
仇恨财富的表现以及渴求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的表现等等,这一切都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财富的看法,影响一个人生活观和价值观。
仇富心理有什么表现

仇富心理有什么表现
仇富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财富、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导致贫富压迫感,与此同时又产生针对“富人”的偏激情绪。
仇富心理不仅仅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而且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十分普遍。
仇富心理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积极表现。
多数贫困的人,会感到自己被剥夺了一切,贫困使他们无法发展,他们会竭尽全力去追求财富。
他们会有一种极强的动力,把世界上的财富都归结到自己,他们可以把普通的一件事变成奇迹。
二是消极表现。
一方面,仇富心理会表现为对财富持消极态度,他们会做出否定富人的举动;另一方面,也会放弃自己的梦想,而只关注到痛苦,致使他们深陷绝望,给自己建立一个死气沉沉的环境,让自己不敢期望明天。
仇富心理加重了贫富差距,一般情况下,贫困的人追求财富时不能得到尊重,反而会被社会批评为“比不上富人”,他们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追求财富,更不敢有所表现,甚至害怕被别人看到自己的进步。
为了解决仇富心理,应该从国家层面采取措施,改善贫富差距,让贫困的人有机会脱贫,也要给他们机会去追求财富、享受财富带来的福利,以此改变对财富的看法。
同时,应该加强教育,把“正能量”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心中种下正确的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机会,同时也能够把贫富的差距放在适当的位置。
最后,要让贫困的人明白,财富并不是一切,精神才是最重要的,要保持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最重要的。
改善贫富差距,缩小贫困差距,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仇富心理,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都能够把梦想变为现实。
仇富心理现象探析

仇富心理现象探析仇富心理是指一种对富人抱有敌对、不满、嫉妒心理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和互联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针对富人进行攻击、抱怨和诋毁的言论和行为。
仇富心理的成因有多方面的原因。
社会不公平是仇富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人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而另一部分人却仍然生活在贫困中。
财富的不平等会导致社会中贫富差距的加大,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抗和不满,从而产生仇富心理。
媒体对富人的宣传和放大也是仇富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
媒体往往将富人吹捧为成功的典范,他们的奢华生活和财务状况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而贫困的人们可能会因此感到愤怒和不满,产生了仇富的情绪。
羡慕和嫉妒心理也是仇富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
富人们的奢华生活和财富会引起一部分人的羡慕和嫉妒。
由于无法达到富人的水平和状态,一些人会产生对富人的敌意和攻击。
仇富心理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仇富心理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当社会上对富人的攻击和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甚至会发展成暴力事件。
仇富心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仇富现象会导致社会中的财富流动受阻,富人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和发展。
仇富心理还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仇富的人往往抱有消极和偏激的态度,不愿意付出努力去追求财富和成功,最终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解决仇富心理现象,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我们要加强社会公平和法治意识。
只有在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够得到公平的机会和权益,从而减少对富人的攻击和不满。
我们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开展有关财富和成功的教育活动,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从而减少对富人的仇视和攻击。
政府也要加强对贫困群体的关心和帮助,通过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减少贫富差距,从而减少仇富心理的产生。
仇富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危害也很严重。
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仇富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doc]怎样看待我国“仇富”思想
![[doc]怎样看待我国“仇富”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3fd5fd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3.png)
怎样看待我国“仇富”思想图;台I鳃我国着名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目前在《学习VEl报》撰文指出,”仇富”思想古已有之,而不是当今改革开放的产物.但对”仇富”思想要具体分析.一种是平均主义思想太严重的人,一看见别人吃,住,穿,行比自己好,就气不待思打一处来,生出”红眼病”来,这种见富就仇的思想是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另一种是当我想社会整体上确实非正常地过度拉大了差距,或者出于对穷人的同情.或者穷人出于渴求国公平的心理反应,这是正常的.其实,在我国,大可不必把人们的”仇富理看得太绝对,太普遍了.比如,正常投资,经营包括炒股发财的人;许多口碑好威望高的影视,演艺界,体育界明星;因科技发明创造得到国家大奖,或者因专利而发财者.我从来没有听到别人骂过,仇过,恨过..世界级巨富如美国的比尔.盖茨和中国香港的李嘉诚.有谁骂他们,仇恨他们呢?人们”仇”的:一是”权贵资本”,包括利用权利搞腐败的贪宫和老板:二是那些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黑心商人;三是利用企业改制鲸吞国有资产的人:四是偷税漏税非法所得者;五是不顾工人死活,克扣拖欠工人工资的黑心老板;六是因行业垄断而收入过高者,等等.对这些富人的仇恨不仅是正常的,健康的,而且是推进社会进步,深化改革的动力.吴反来吴敬琏在回答《小康》杂志的专访中指出,阻碍和反对改革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敬对自面:一方面,某些在转型期中凭借特权受益的既得利益者的干扰:另一方面.一些改革琏改两开放前旧体制和旧路线的维护者利用这种情势忽悠大众,把他们引向反对改革开放的认革个方向.中国改革有双重体制并存,”权力搅买卖”的寻租条件广泛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为的方况下,某些能够凭借权力获益的人,就力图阻碍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或者极力扭:力面曲改革,以便通过权力获得更多的财富.面对权贵资本主义的腐败现象.大众完全正当阻量地表达了他们的不满情绪.而第二种社会力量正是利用这种不满情绪.对造成当前社碍主会中种种恶劣现象的原因作出歪曲真相的解释,极力鼓吹目前我们遇到的各种社会经和要济问题,都是因为改革发生了方向路线错误,即市场取向和对外开放造成的.值得警惕的是,这两种阻碍改革的力量互相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用以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自己.我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陈东琪等目前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当前我国的国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强当问和提高,政策制定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和民主化.二是地方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宏观调控前题在中层面传导不畅.如,科学的政绩观没有有效地贯彻和落实;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宏与务型政府转型仍不到位;财权事权不对称导致地方政府会更加盲目追逐增加投资,出口观挑创汇,招商引资,从而缓解地方财政赤字,并求得进一步发展.三是现阶段宏观调控中使调战用有些手段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如,行政手段的使用对加快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控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产生了一定程度不利影响.四是现行宏观调控机制不能面适应全球化需要,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反应迟钝,应对措施不力.比如.一些涉外政策的调整往往滞后,踏不准时点和节奏,延误了最佳调控时机,这就降低了涉外调控的有限性.使我们的经济发展要为国际市场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48求知,月刊200815。
仇富心理分析

仇富心理分析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案例:9月6日晚,北京海定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驾车夫妻因为驶入时减速,而遭到后面一辆无牌宝马和一辆牌照为“晋0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
夫妻都被打得头破血流,打人者肇事后欲逃离未遂。
经核实,宝马司机15岁,无驾照,系著名军旅歌唱家李双江之子,其父军衔少将。
该事件一经报道,迅速点燃人们仇富的怒火,纷纷斥责李天一,怀疑李双江对儿子的教育。
仇富心理是人们对富贵阶层所表现出的怀疑、嫉妒、不满、仇恨等心理状态。
对财富的渴望应该是一种本能,攀比也难免。
但是人们往往能够找到平衡这种心态的理由,比如理解成富人获得巨大财富之前的艰苦付出。
但是当富的一方获得财富的理由不能让另一些人信服,或者得到的回报远远超过付出,甚至财富是腐败的结果,不公平感带来的仇恨油然而生它包括嫉妒心与复仇心。
前者即本身与社会他人的优劣相比所出现的一种逆反感 而后者则是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和该伤害所造成的痛苦或者是对有意伤害自己的人所产生的也有意给他以伤害的心理。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可见,对富的追求是人人心里都有的。
是一种本能的需要。
追求财富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当对财富的追求变成对他人财富的嫉妒,甚至仇恨,就太极端了。
而当富人于穷人发生矛盾的时候,由于基于受众心理的网络群体效应,群众的出于同情心,出于对弱者的保护,或者出于与自己相似(同样是穷人)的理解,往往会站在穷人一边,从而也会产生仇富。
根据迈尔斯的分析态度结构理论,即态度的ABC结构。
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了解仇富心理。
1.认知成分。
这是由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性质的笼统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印象,即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信念和看法。
受教育和舆论的影响,人们一般会认为“为富而仁”是富人所应有的行为。
而媒体经常曝光出众多“为富不仁”现象,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富人这类人的模糊统一认识。
2.情感成分。
这是个体对某一社会事物是情感反应,带有浓厚的情绪倾向,反映了一个人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情绪体验。
仇富心理现象探析

仇富心理现象探析仇富现象是指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的是对富人和富裕阶层持有一种负面态度或者敌对情绪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中国社会中比较普遍,尤其是在近年来富裕阶层迅速壮大和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仇富心理不断升温。
仇富心理的产生是与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有关。
人们普遍认为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富人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的结果,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贫富差距的扩大进一步激化了人们对富人的仇富心理,认为他们是贪婪、自私、不义的代表,占有社会资源和机会,使社会不公平现象更加严重。
仇富心理还与富人的消费行为和社会形象有关。
富人的奢侈消费和炫富行为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嫉妒,觉得他们的消费行为是一种浪费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富人往往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如腐败、权力寻租等,这种不义和不合法的行为也进一步激化了人们的仇富情绪。
媒体的报道也对仇富心理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媒体通常更加关注富人的丑闻和负面报道,渲染了富人阶层的负面形象,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富人的敌对情绪。
与此富人在媒体上过度曝光的现象也使他们的形象逐渐变得不受欢迎。
仇富心理的产生也与个体之间的比较有关。
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当看到他人生活水平较高时会感到羡慕和嫉妒,这种情绪转化为仇富心理。
尤其是在信息流通更加畅通的时代,人们普遍对他人的生活更加了解,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仇富心理的产生。
对于仇富心理的探析,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富人并不完全代表着不公平和不正当的行为,也有很多富人是通过正当手段和辛勤努力获得成功的,他们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我们也需要清晰地意识到,仇富心理并不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只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和谐。
在处理仇富心理的问题上,社会各界应该采取理性和公平的态度。
一方面,富人应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捐款、慈善事业等方式回报社会。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和帮助,缩小贫富差距,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仇富心理分析

多角度分析中国人的“仇富心理”(一)从揭示客观真理的角度分析中国人的“仇富心理探究真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根本任务,遵循真理是实践成功的根本保证。
要正确分析中国人的“仇富心理”就要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并发展真理。
当一些人打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历史夙愿,张扬炫富于世时,人们就会对富贵阶层、特别是一夜暴富者产生怀疑、迁怒、嫉妒、蔑视、不屑、愤懑、仇恨等复杂的心理,即所谓的“仇富心理”。
中国人的“仇富心理”是对财产观念的非正常看待,是因“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仗义”之心所致。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存在对财富红眼的心理,只是人们往往会找到平衡这种心态的理由,譬如认为富人拥有财富是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艰苦努力的,或祖辈几代人打拼下来的遗荫等。
可以一旦自己替对方找的富裕的因由不能令自己信服,或认为自己付出的富裕成本太过低廉,尤其是当财富和腐败的重叠性较多时,那种不公平感就会变成仇恨,甚至产生“杀富济贫”的仇恨心理。
此外,社会贫富差距太大,富人为富不仁也是引起仇富心理的原因。
但这种心理过于严重便会导致心理疾病。
(二)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角度分析中国人的“仇富心理”恩格斯说:“关于永恒的公平的现象,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
一个人有一个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开始全面触及社会利益的深层格局。
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现实,亦使社会成员因利益格局反差明显而产生严重的相对剥夺感或社会不公平感,甚至出现“仇富”心理的泛化、偏激化。
所谓“仇富”心理的泛化是指对一切富者都怀有愤慨态度;所谓“仇富”心理的偏激化,是指用非理性的方式向富者表达愤慨、讨回“公道”,更有甚者,肆无忌惮的向社会发泄“仇富”的愤怒情绪。
“仇富”心理的泛化、偏激化都是不当的。
一些人认为,仇富不是仇视富人,而是仇视这些人的不道义的行为。
但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存在双重标准,穷人也有不道义行为,为何很少受到关注?而富人的不道义行为却往往被放大?原因是国人总喜欢为自己或多或少的龌龊行为辩解。
关于中国仇富心理分析

关于中国仇富心理的分析仇富心理,即人们对富贵阶层所表现出的怀疑、迁怒、嫉妒、蔑视、不屑、愤懑、仇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
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对财富的眼红都是一种心态的存在,只是人们往往会自觉地找到平衡这种心态的理由,譬如把这种富人财富的拥有理解成对方巨大代价和艰苦努力的付出,祖辈几代人打拼下的遗荫。
然而一旦替对方寻找的富裕的因由不能很令自己信服,或者认为对方付出的富裕成本太过低廉,尤其是当财富和腐败的重叠性太多的时候,那种不公平感就会升华到仇视,就产生了“杀富济贫”的仇富心理。
仇富的原因交错复杂,从理论分析角度看,仇富也是爱富很自然的一个逻辑延伸。
一方面,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另一方面,资源又是稀缺的。
如何让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其中个人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
而资源稀缺的客观现实也就意味着,当别人占有较多资源时,自己更多占有资源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从而自己满足欲望的手段就会减少。
这对个人而言就会产生一种痛苦感。
仇富就是这种个人痛苦的一种外泄表现。
相反,如果一个人彻底放弃了对财富的欲望,那么,他或她也就没有必要产生仇富心理。
所以,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一个人仇富的心理与爱富的心理应当具有一定的正比例关系。
另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物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般人们对拥有物质财富的效用水平相对较高,所以,贫穷有加剧仇富心理的作用;相反,随着一个人财富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仇富心理也有一个递减的趋势。
产生仇富心理既有一般人性方面的因素,也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根源。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制度的不完善会进一步刺激和加重人们的仇富心理(1)从财富的存量角度看,人的满足感和效用水平既取决于财富的绝对持有水平,也取决于财富的相对持有水平。
人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财富的绝对持有水平一方面主要满足人对自然属性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满足人的社会属性的要求;而财富的相对持有水平则主要满足人对社会属性的基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仇富心理,正在毁掉你
个税起征点提高以后,不少人月收入稍有提升。
可穷依然是个随时能引起共鸣的话题。
其实,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人堆里有人开始致富了。
前两天,听朋友说了个故事。
他们公司来个实习生,不知道是不是富二代,上班第一天就背了个LV,引得不少人diss,姑娘性格不错,干起活儿来也很卖力,唯独那个LV,特别扎眼。
没人公开和她怼,却有不少人在背后说风凉话,就算家里有矿,也没必要这么明显,据说还派了个代表去劝她,在职场低调总没坏处,何必招恨呢。
姑娘一脸愁容,悄悄跟朋友说,自己自从上大学就背LV,没注意,要不要干脆买个100块钱的帆布包。
朋友调侃她,想堵住月薪3000的悠悠众口,100块钱都嫌太贵。
这些年,办公室作妖的没少见,说起自己的道德绑架,还理直气壮,为了同事团结,工作氛围,有钱也不要太招摇。
可招摇这两个字,其实特别有意思。
我一直觉得,这俩字就是专门给穷人准备的。
富人的世界不需要这两个字。
想起最近,开跑车接送孩子被踢出群的新闻,可以说也是戳中了广大人民的痛点。
有人说,家长这样容易引发孩子的攀比心理,其实分明就是家长自己穷得理直气壮。
跑车家长那句话,我特别欣赏,我凭什么再买一辆车为你们服务呢?
穷,不再是应该改掉的毛病,反而成了理直气壮要挟别人的工具,弱,不再是一种羞耻,反而成了攻击别人优秀的武器。
朋友有句话很到位,你穷没人拦着,但别挡着别人富起来。
对富人的绑架生活里比比皆是。
前段时间,听同事说了一个吐槽。
她的一个远方表姐,来北京找工作,因为租房子问题,临时在同事家落脚,一住就是几个月,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外面租了房子,打算搬出去。
临走时,两人吃了一顿散伙饭,没想到,人生都彻底散伙了。
一顿饭消费了500多,结账的时候,表姐说晚点微信转账。
可真到给钱的时候,一句话气得同事半死,你一件衣服几千块,还在乎这几百块钱。
同事一脸无奈,且不说自己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就算是,凭什么给她花。
这些年,说起仇富心理,总能找到一大堆例子,究其根本其实就是两个字:公平。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帖子很扎心,努力了七年却依旧被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完爆,我该如何调整心态。
故事里,一个觉得自己本已很优秀的年轻人,被拉进同学群之后,发现上海本地同学大都高中及UC护国了,留在国内的,家里也给买了房。
他是班里混得最差
的,不仅是钱,眼界、谈吐、气质都是他比不了的,没想到自己7年努力,还是没能弥补这种差距。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各种无力。
其实这种感觉我也懂,十年寒窗,比不上对方一个爹,还得安慰自己,出身这事儿谁也怪不了。
就算你再不服气,也不能把气撒在别人身上,没人有义务照顾你那一身low气。
曾经有人和我讨论过,穷人堆里的富人到底是不是真富还是装富,比如朋友公司的那个实习生,既然腰缠万贯,一脸家里有矿,何必要在格子间里仰人鼻息,看人脸色。
其实,这又是一个典型的穷人思维。
穷人总觉得有钱就有了一切,富人心里还有更多想要的东西。
我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站在富人一边,但真的,有时候,忍不住感叹,穷的时候,自己更要争口气。
人为什么要仇富呢?
日剧《红鳉鱼》里,师傅立川谈志告诫徒弟谈春时,说了这么一段话,解释得很到位。
人之所以嫉妒,因为嫉妒而感到愤怒,就是因为它们毫不费力。
所谓见不得别人有钱,其实说到底根本就是自己懒,还想把别人拉下水。
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把责任推卸给时代,推卸给世界,比勤奋自律容易多了。
一个真正忙着变优秀的人,压根没时间嫉妒。
其实,我从不觉得攀比是坏事,但攀比是把双刃剑,个中差别就是嫉妒心和上进心。
上进心是主动改变人生。
嫉妒心,其实就是盲目抱怨。
这些年接触了不少富人和穷人,我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在穷人面前,富人其实都很怂。
都说富人歧视穷人,我倒是觉得应该说是,穷人身上很多毛病都是富人惯出来的。
别人都在路边摊买衣服,你不要穿名牌。
别人都吃大排档,你不要去高档餐厅。
别人都坐公交车上下班,你骑个自行车差不多了。
我甚至见过一个姑娘,每天开着豪车,停在两公里以外的停车场,就是怕被同事看见,排挤自己。
很多人觉得,这么做没错。
可你如果把这种心态无限放大,就会觉得特别可怕。
今天别人说你,花钱是炫富,明天就会有人教育你,做事不要太出风头。
渐渐地,你就变成了一个合群的平庸者,再也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我想说的话了。
这些都不算什么,深到骨子里的恶果是,你再也不敢变优秀了。
因为优秀意味着和别人不一样,而习惯性妥协让你失去了这种能力和勇气。
所以,朋友说的那句话其实很对,一个人嫉妒你是伤害,一群人嫉妒你,就是霸凌。
可是,这个世界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妥协而给你好脸。
优秀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平庸了就不会有人嫉妒了。
可等你平庸了就会发现,平庸者之间依然互相践踏。
就像一筐螃蟹凑在一起,当你试图爬出来,总会有人拦着你。
可你在框里也绝不会过得舒服。
唯一的解脱,就是彻底让自己爬出来。
就像人们就像说的,你只是优秀一点点的时候,别人嫉妒你。
等你优秀到无以伦比的时候,别人就会赞美你。
所以,一方面,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请把心态放稳,想要的就努力,要不起的别哔哔。
另一方面,面对不如自己的人,也要把心态放稳,你不能阻止别人平庸,千万别用别人的玻璃心惩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