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4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四)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四)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复习练习试题厌氧性细菌及检验选择题A 型题1.下列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中哪种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食物中毒A 霍乱弧菌B 肉毒杆菌C 白喉杆菌D 链球菌E 破伤风杆菌2.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方法是:A 清创处理B 有效抗生素治疗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D A+BE A+B+C3.当一民工因铁钉深刺足底造成外伤送医院急诊时,医生应首先考虑给予注射A.破伤风类毒素B.破伤风抗毒素C.白百破三联疫苗D.丙种球蛋白E.破伤风菌苗4.王某,48岁,建筑工人;因牙关紧闭、四肢痉孪而入院。

8天前,右脚被铁钉扎伤,伤口深,但几日后自愈。

5日后右腿有些麻木和疼痛,且咀嚼不便,吞咽困难,最后全身抽搐,四肢痉挛。

入院诊断为破伤风,请问下述哪项是最佳治疗原则A 注射青霉素B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白百破疫苗C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D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E 注射青霉素和白百破疫苗5.鉴定破伤风杆菌有无致病性的最重要的根据是A G+细长杆菌B 顶端圆形芽孢C 有周身鞭毛D 专性厌氧生长E 产生特异性外毒素6.破伤风梭菌除致破伤风病外,还能引起何种疾病EA.菌血症B.食物中毒C.组织坏死D.坏死性肠炎E.以上均不是7.下列搭配哪项不恰当:A 大肠杆菌EHEC组——出血性肠炎B 炭疽杆菌——气性坏疽C 破伤风杆菌——脐带风D 淋球菌——尿道炎E 脑膜炎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不是肉毒梭菌特点的是A 芽胞位于菌体次极端,菌体呈网球拍状B 严格厌氧C 致病物质主要是肉毒毒素D 引起疾病主要是细菌性食物中毒E 肉毒毒素作用机制是阻止神经组织释放乙酰胆碱B型题A 常因滥用抗生素所致的疾病B 常经呼吸道所致的疾病C 常经消化道所致的疾病D 常经产道所致的疾病E 常因战伤所致的疾病1.假膜性肠炎2.气性坏疽3.肉毒中毒X型题1.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较常见的细菌有A 金葡菌B 伤寒杆菌C 产气荚膜杆菌D 破伤风杆菌E 副溶血性弧菌2.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疾病有A 气性坏疽B 坏死性肠炎C 产褥热D 食物中毒E 伪膜性肠炎3.有迁徙性生长现象的是A 链球菌B 变形杆菌C 破伤风杆菌D 结核杆菌E 大肠杆菌4.属G- 菌A 脆弱类杆菌B 具核梭杆菌C 艰难杆菌D 双歧杆菌E 丙酸杆菌5.无芽胞厌氧菌A 优杆菌属B 梭杆菌属C 伊色列放线菌D 肉毒梭菌E 乳酸杆菌属填空题1.厌氧菌感染的原因:、、。

实验4肠道杆菌——【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讲义】

实验4肠道杆菌——【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讲义】

• 7)振荡混匀,置37℃温箱中18~24h,取出观察并记 录结果。
• 8)观察结果:先观察对照管,应无凝集现象。再从各排 第1~5管依次观察,以能见到明显凝集现象的血清最高 稀释度,即为该血清对某种抗原的凝集效价。“H”抗原 呈絮状凝集,“O”抗原呈颗粒状凝集(见图6-5)。分别 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
大肠杆菌(EMB培养基)
肠道致病菌(SS培养基)
粪便标本中致病性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生化反应1——单糖发酵
• 葡萄糖及乳糖发酵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 了解糖发酵试验方法 二)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培养物 2、培养基:乳糖及葡萄糖发酵管 三)实验方法 1、用接种环将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分别各接种于葡 萄糖及乳糖发酵管中(方法同前)。 2、37孵育18~24小时,取出观察结果。
血清学鉴定2一试管凝集
• Widal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 1)取小试管30支,于试管架上排成5排,每排6支。 并分别标记血清稀释度及种类于试管上。
• 2)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生理盐水0.5ml。 • 3)另取一支洁净中试管,先加入生理盐2.7ml,再 加入病人血清0.3ml,吸吹三次充分混匀,此时血清稀 释倍数为1:10。 • 4)吸取1:10稀释血清2.5ml分别加入各排第1管中, 每管0.5ml。 • 5)于第1排第1管内用1ml吸管吸吹三次充分混匀, 再吸出0.5ml到第2管作等倍稀释,并依次类推直至第5 管为止。再从第5管吸出0.5ml弃去(见图6-4)。后4 排稀释方法相同。每排各管的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20, 1:40,1:80,1:160,1:320。每排第6管不加血清,各 管0.5ml生理盐水作为抗原对照。

广西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期末考试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试卷四

广西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期末考试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试卷四

广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卷(试卷四)课程名称: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适用课程序号: BZ0408023适用专业年级:专升本姓名年级专业学号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 七叶苷水解实验中,与七叶素结合使培养基变黑的物质是( A )A. 铁离子B. 铜离子C. 铝离子D. 汞离子E. 锰离子2. 细菌革兰染色性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A. 细胞壁结构不同B. 细胞膜结构不同C. 细胞质结构不同D. 核质不同E. 异染颗粒不同3. 如血培养瓶无细菌生长,一般发出阴性报告的时间是( A )A. 5天B. 6天C. 7天D. 8天E. 9天4. 双糖铁培养基属于( B )A. 基础培养基B. 鉴别培养基C. 营养培养基D. 选择培养基E. 特殊培养基5. 下列哪种基因编码PBP2a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变为MRSA( C )A. mycB. metC. mecAD. rasE. gyr6. 外源性感染最常见及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E )A. 接触传播B. 飞沫传播C. 空气传播D. 水和食物传播E. 生物媒介传播7. 真空冷冻干燥保存法保存菌种一般能保存的时间是( D )A. 1~6个月B. 6~12个月C. 1~5年D. 5~15年E. 15~20年8. 对温度最敏感的细菌是( A)A. 脑膜炎奈瑟菌B. 金黄奈瑟菌C. 卡他莫拉菌D. 金黄色葡萄球菌E. 表皮葡萄球菌9. 下列不属于...肠杆菌科细菌的是( E )A. 大肠埃希菌B. 普通变性杆菌C. 痢疾志贺菌。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85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85页)

2.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下自然干燥,必要时可将标 本面向上,小心间断地在弱火高处烘干,但切勿紧靠 火焰将涂膜烤枯。 3.固定 涂片干燥后,将标本片在酒精灯上快速的来 回通过三次,共约2s~3s,注意温度不可太高, 以涂片涂膜的反面触及皮肤觉轻微烫觉即可。 固定目的:①杀死细菌;②使菌体与玻片粘附较牢, 在染色时不致被染液和水冲掉;③菌体蛋白变性易着 色。
本法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绝大多数标本在分离培养之前都要进行革兰 染色、镜检。通过革兰染色将所有细菌分为 G+菌与G-菌两大类,可初步识别细菌,缩小 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甚至有时可以结 合细菌特殊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对病原菌 进行初步鉴定。 革兰染色除用以鉴定细菌外,病原菌革兰染 色特性可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帮助临 床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因为G+菌和G菌对一些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且其定,固定标本 后加1%结晶紫染液,室温保持1min后,倒去染液,然 后用20%硫酸铜水溶液冲洗染液,勿水洗。待干后镜检 观察。
3.结果 菌体为深紫色,荚膜为无色或淡紫色。
第二节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主要用于临床标本有一
种或多种细菌通过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获 得单一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将一种或多种细 菌予以鉴定。 一、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专供微生物 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适宜的培 养基不仅可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传代、 菌种保存,还可用于研究细菌的生理、生化 特性、是对病原菌分离鉴定的重要环节和必 不可少的手段。
(三)鞭毛染色
1.原理
细菌的鞭毛能被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溶液着色, 是因为在染色过程中随着酒精的蒸发其染料沉积 在鞭毛上,使鞭毛着色。碱性复红作为主要染料, 而丹宁酸为媒染剂。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4完整版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4完整版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题型单选(4选1)多选(5选多)判断改错(错误的并改正)简答(适当解释说明)论述(案例分析,具体阐述)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初染,媒染,脱色,复染4个过程革兰阳性(呈紫色)革兰阴性(呈红色)第二章1.细菌大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

2.细菌结构:①附属结构:鞭毛、菌毛(光镜下看不见,不能作为鉴定依据,没鉴定价值)或纤毛;②表层结构:糖萼(荚膜或粘液层);③内部结构:细胞质、质粒、芽孢。

3.细菌功能:①动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观察细菌动力可用悬滴法或压滴法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其运动,也可将细菌穿刺接种半固体培养基观察动力。

鞭毛具有鉴定价值,采用鞭毛特殊染色(如镀银染色)可观察有无鞭毛及鞭毛数量、分布;一般染色不能看见鞭毛(如革兰氏染色)。

4.芽孢的功能:①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强大抵抗力;②以是否杀死芽孢作为物品消毒灭菌判断效果的指标。

③芽孢在菌体的位置和直径大小随菌种不同,这种形态特点有助于细菌鉴别。

5.细菌生长曲线(要求整个过程,结合生长曲线记忆4个时期比较容易,可能是简答题)细菌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以倾注平板法计数孵育后的菌落数换算菌落形成单位(CFU)。

生长曲线:连续检测细菌不同培养时间的CFU,以CFU为纵坐标,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作出一条反映细菌生长数变化的规律曲线。

典型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①迟缓期。

也称为准备时期,是细菌适应环境的过程。

特点:细菌的核酸、蛋白质、辅酶等物质合成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菌数量恒定或极少量增加。

②对数生长期。

特点:细菌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成对数增加。

细菌代谢活跃、稳定,其大小、形态、染色性和生化反应典型,对外界因素反应敏感,是检测细菌生物学性状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适宜阶段。

不添加培养基下一般细菌对数期维持4~8h。

③稳定期。

特点: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和P H等环境变化,细菌生长速率降低,细菌死亡数增加使生长繁殖菌数和死亡菌数处于动态平衡,细菌数量达到最大,即处于稳定期。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IV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部分共15页word资料

检验医学专业实验IV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部分共15页word资料

细菌形态学检查一、不染色标本检查(压滴法)【操作方法】1、用接种环取大肠杆菌菌液2-3环,置于洁净载玻片中央。

2、取一张洁净盖玻片从菌液一边缓缓放下,覆盖于菌液上,避免菌液中产生气泡。

3、先用低倍镜找到观察部位,再换高倍镜观察细菌的运动。

【结果观察】有动力:可看到细菌自一处移至另一处,有明显的方向性位移无动力:细菌呈现布朗运动,只在原地颤动而无位置的改变二、革兰染色法【步骤】:制片、染色、镜检1、制片涂片: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接种环取生理盐水2环,置于玻片上,接种环灭菌后,取细菌培养物少许与盐水混匀,并涂成均匀薄膜涂片。

如用液体材料,如痰、尿液、脓汁等可直接涂片,不必加生理盐水。

干燥:涂片最好在室温下自然干燥,必要时可将标本面向上,小心间断地在弱火高处烘干,但切勿紧靠火焰将涂膜烤枯。

固定:涂片干燥后,将标本片在酒精灯上快速的来回通过三次,共约2s~3s,注意温度不可太高,以涂片涂膜的反面触及皮肤觉轻微烫觉即可。

固定目的:①杀死细菌;②使菌体与玻片粘附较牢,在染色时不致被染液和水冲掉;③菌体蛋白变性易着色。

2、染色结晶紫初染1 min →卢戈氏碘液媒染1 min →95%酒精脱色30sec~1 min →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1 min,油镜观察【原理】:①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渗入;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②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革兰阴性菌的等电点较高,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易脱色。

③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的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结果观察】:紫色为阳性,红色为阴性【影响因素】①操作因素:涂片太薄或太厚,固定时菌体过分受热,以及脱色时间长短,都会影响染色结果②染液因素:所有染液应防止染液蒸发而改变浓度,特别是卢戈碘液久存或受光作用后易失去媒染作用;涂片积水过多会改变染液浓度,影响染色效果【意义】:①鉴定细菌: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紫色)和革兰阴性菌(红色),②观察致病性:大多数G+菌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而G- 菌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4-细菌的分布、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4-细菌的分布、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了解正常人体中寄居着种类繁多的细菌,正常情 况下不引起人类疾病,称为正常菌群。
3.了解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学习常用的消毒灭 菌方法。
4.了解不同细菌对外界因素具有不同的抵抗力。
细菌的分布、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实验内容:
1.空气中细菌检查:普平 5个/大组 2.手指皮肤表面细菌检查:普平 1个/组 3.人咽喉部位细菌检查:血平 1个/组 4.紫外线对细菌的作用:普平 1个/组 5.消毒剂对细菌的作用:NS、苯扎溴胺、75%乙醇 6.消毒灭菌(电教)
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Ⅲ 类环境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
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和房间。
空气检测
简介: M Air T™ 空气微生物检测仪,快速检测关 键区域的活体空气微生物。操作步骤简单, 只需7分钟即可抽取1000公升的空气样品。
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平皿的摆放无菌纸片平板生物安生柜化学消毒剂杀灭细菌的影响因素与消毒剂的种类性质浓度细菌种类数量两者接触时间长短等都有关
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四
细菌的分布、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了解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体,树立 “有菌观念”,从而认识无菌操作对于微生物学 及医学实践的重要性。
进行密集划线,让细菌布满整个平板。 2、用镊子取无菌纸片一张,置于平板上1/3处,用平皿
盖盖上未放纸片的另1/3处,于紫外线下照射30min。 3、照射完后,取出纸片,盖上盖子,放于培养箱18-24h
后观察结果。
无菌纸片 平板
平皿的摆放
平皿盖
生物安生柜
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作用
化学消毒剂杀灭细菌的影响因素与消毒剂的种类、性质、 浓度,细菌种类、数量,两者接触时间长短等都有关。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4完整版-推荐下载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4完整版-推荐下载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题型单选(4选1)多选(5选多)判断改错(错误的并改正)简答(适当解释说明)论述(案例分析,具体阐述)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初染,媒染,脱色,复染4个过程革兰阳性(呈紫色)革兰阴性(呈红色)第二章1.细菌大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

2.细菌结构:①附属结构:鞭毛、菌毛(光镜下看不见,不能作为鉴定依据,没鉴定价值)或纤毛;②表层结构:糖萼(荚膜或粘液层);③内部结构:细胞质、质粒、芽孢。

3.细菌功能:①动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观察细菌动力可用悬滴法或压滴法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其运动,也可将细菌穿刺接种半固体培养基观察动力。

鞭毛具有鉴定价值,采用鞭毛特殊染色(如镀银染色)可观察有无鞭毛及鞭毛数量、分布;一般染色不能看见鞭毛(如革兰氏染色)。

4.芽孢的功能:①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强大抵抗力;②以是否杀死芽孢作为物品消毒灭菌判断效果的指标。

③芽孢在菌体的位置和直径大小随菌种不同,这种形态特点有助于细菌鉴别。

5.细菌生长曲线(要求整个过程,结合生长曲线记忆4个时期比较容易,可能是简答题)细菌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以倾注平板法计数孵育后的菌落数换算菌落形成单位(CFU)。

生长曲线:连续检测细菌不同培养时间的CFU,以CFU为纵坐标,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作出一条反映细菌生长数变化的规律曲线。

典型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①迟缓期。

也称为准备时期,是细菌适应环境的过程。

特点:细菌的核酸、蛋白质、辅酶等物质合成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菌数量恒定或极少量增加。

②对数生长期。

特点:细菌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成对数增加。

细菌代谢活跃、稳定,其大小、形态、染色性和生化反应典型,对外界因素反应敏感,是检测细菌生物学性状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适宜阶段。

不添加培养基下一般细菌对数期维持4~8h。

③稳定期。

特点: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和P H等环境变化,细菌生长速率降低,细菌死亡数增加使生长繁殖菌数和死亡菌数处于动态平衡,细菌数量达到最大,即处于稳定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题型单选(4选1)多选(5选多)判断改错(错误的并改正)简答(适当解释说明)论述(案例分析,具体阐述)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初染,媒染,脱色,复染4个过程革兰阳性(呈紫色)革兰阴性(呈红色)第二章1.细菌大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

2.细菌结构:①附属结构:鞭毛、菌毛(光镜下看不见,不能作为鉴定依据,没鉴定价值)或纤毛;②表层结构:糖萼(荚膜或粘液层);③内部结构:细胞质、质粒、芽孢。

3.细菌功能:①动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观察细菌动力可用悬滴法或压滴法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其运动,也可将细菌穿刺接种半固体培养基观察动力。

鞭毛具有鉴定价值,采用鞭毛特殊染色(如镀银染色)可观察有无鞭毛及鞭毛数量、分布;一般染色不能看见鞭毛(如革兰氏染色)。

4.芽孢的功能:①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强大抵抗力;②以是否杀死芽孢作为物品消毒灭菌判断效果的指标。

③芽孢在菌体的位置和直径大小随菌种不同,这种形态特点有助于细菌鉴别。

5.细菌生长曲线(要求整个过程,结合生长曲线记忆4个时期比较容易,可能是简答题)细菌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以倾注平板法计数孵育后的菌落数换算菌落形成单位(CFU)。

生长曲线:连续检测细菌不同培养时间的CFU,以CFU为纵坐标,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作出一条反映细菌生长数变化的规律曲线。

典型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①迟缓期。

也称为准备时期,是细菌适应环境的过程。

特点:细菌的核酸、蛋白质、辅酶等物质合成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菌数量恒定或极少量增加。

②对数生长期。

特点:细菌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成对数增加。

细菌代谢活跃、稳定,其大小、形态、染色性和生化反应典型,对外界因素反应敏感,是检测细菌生物学性状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适宜阶段。

不添加培养基下一般细菌对数期维持4~8h。

③稳定期。

特点: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和P H等环境变化,细菌生长速率降低,细菌死亡数增加使生长繁殖菌数和死亡菌数处于动态平衡,细菌数量达到最大,即处于稳定期。

此时期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较多,通常维持10h。

向培养基系统中补充营养物质,取走代谢产物,改善培养条件,可延长稳定期。

由于代谢产物较多,是细菌生化反应试验鉴定的最佳时期。

④衰亡期。

特点:细菌死亡速率逐步增加,活菌数减少,死亡数大于增加数,细菌形态不典型,甚至出现自溶,该时期的细菌不能用于细菌的鉴定和研究工作。

6.细菌的生化反应:由于不同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各不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不同。

根据此特点,利用生化试验的方法来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反应。

7. 灭菌:破坏和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和细菌芽孢的方法。

消毒:是破坏物体上活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包括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

防腐:直接使用防腐剂破坏或抑制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防止感染病原体进入灭菌组织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无菌即不存在活微生物。

第四章1.病毒的大小以纳米(nm)测量单位。

2.病毒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基本结构:包括核心(含一种类型核酸即DNA或RNA)和衣壳(蛋白质结构),二者构成核衣壳。

辅助结构:包膜(功能:①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②与宿主细胞膜亲和及融合;③决定病毒种、型抗原的特异性)和其他辅助结构(纤维刺突或纤突)。

第七章1.细菌标本采集原则:①尽早采集。

一旦怀疑细菌感染,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对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②选择不同采集时机和标本种类。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可预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根据病程和感染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时机采集不同种类标本。

③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

感染可带来生命危险,临床医生会在细菌学检验出结果之前使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使用将影响病原菌的检出。

因此应尽可能在抗生素使用前留取标本。

④遵守无菌操作。

在采取如脑脊液、血液或穿刺液等正常状态下的无菌部位标本,应严格注意无菌操作,不得被其他部位细菌污染。

在有正常菌群寄居的部位,如口咽部、鼻咽部和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应采取措施避免正常菌群的和其他菌群的污染。

盛放标本的容器应无菌。

⑤正确保存和运送。

采集的标本均含有病原体或潜在的病原体,必须做好标本的正确保存和运送,容器应密封不易碎,标本不得污染容器的口和外壁。

采集的标本应及时运送,远距离运送时,一般应冷藏(但对脑膜炎和淋病奈瑟菌,需保温35~37℃)。

2.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检测(其中①②③为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④为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⑤为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①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

又称Hugh‐Leifson (HL)试验。

必须在有氧环境中才能分解葡萄糖的是专性需氧菌;无论在有氧或无氧的环境中都能分解葡萄糖的是兼性厌氧菌。

细菌以分子氧作为电子受体分解葡萄糖的称为氧化型;细菌以无氧降解的方式分解葡萄糖的称为发酵型;不能分解葡萄糖的细菌称为产碱型。

利用此试验可区分细菌的代谢类型。

用于细菌种属间的鉴别。

肠杆菌科细菌为发酵型,非发酵菌通常为氧化型或产碱型。

微球菌属可氧化葡萄糖,葡萄球菌属能发酵葡萄糖。

②甲基红(MR)试验。

原理: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某些细菌可进一步将丙酮酸分解为乳酸、乙酸、甲酸等,使培养基的pH下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出现红色(阳性)。

有些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量少,或产生的酸进一步转化为其他物质,培养基的酸碱度维持在pH6.2以上,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黄色(阴性)。

主要用于大肠埃希菌(阳性)和产气肠杆菌(阴性)的鉴别。

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为阳性,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为阴性。

③V‐P试验。

原理:细菌在葡萄糖的代谢过程中生成丙酮酸,有些细菌可将丙酮酸进一步脱酸产生乙酰甲基甲醇。

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溶液中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二乙酰(丁二酮),进而与培养基中的精氨酸所含的胍基发生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VP反应阳性)。

VP试验常与与甲基红试验一起使用,两试验的结果阳性、阴性相反。

即甲基红试验为阳性的细菌,在VP试验中则为阴性(如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甲基红试验为阴性的细菌,在VP试验中则为阳性(沙雷菌属、阴沟肠杆菌)。

④吲哚试验。

原理:细菌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与试剂中的对二甲氨基苯甲酸作用,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

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⑤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当细菌利用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时,可在枸橼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分解枸橼酸钠,使培养基变碱变成蓝色(阳性),不变色为阴性。

有助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⑥氧化酶试验。

试验结果未产生颜色反应(如肠杆菌科)为阴性,10S内产生颜色反应变为深紫色(或深蓝色)(如弧菌科、奈瑟菌属)为阳性。

⑦卵磷脂酶试验。

产生卵磷脂酶的细菌,会在菌落周围形成乳白色混浊环并扩大(阳性)。

用于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

⑧Optochin敏感试验。

用于肺炎链球菌和甲型链球菌的鉴别。

肺炎链球菌为阳性,甲型链球菌为阴性。

⑨杆菌肽敏感试验。

鉴别A群链球菌和非A群链球菌的重要试验,A群链球菌为阳性,其他群链球菌为阴性。

⑩凝固酶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凝固酶,使血浆凝固、不流动(阳性)。

表皮及腐生葡萄球菌的凝固酶(阴性)。

用于葡萄球菌的鉴定,常作为鉴定葡萄球菌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IMViC(I指吲哚试验,M指甲基红试验,V指V-P试验,C指枸橼酸盐利用试验)试验的两种细菌的试验结果:3.病毒大小的测定方法:①电子显微镜直接测量;②超过滤法;③超速离心法。

4.分离培养病毒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动物接种;②鸡胚培养;③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为主要的病毒分离培养技术,广泛使用的组织培养技术是细胞培养。

根据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性和传代次数的不同,分为:①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是正常细胞)②二倍体细胞培养(是正常细胞,广泛用于病毒分离和疫苗制备)③传代细胞培养(类似肿瘤细胞,常用于病毒的分离和鉴定,不能用于疫苗制备)5.病毒的理化性状的检测:①有包膜病毒对乙醚、氯仿、胆盐等脂溶剂均敏感,无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有抵抗。

即乙醚敏感试验中有包膜病毒为阳性,无包膜病毒为阴性。

②耐酸性试验中,不同pH值下不同病毒会被很快灭活。

如肠道病毒可耐pH3,鼻病毒在pH3-5环境中很快被灭活。

6.试比较病毒与细菌的异同处?区分细菌的芽孢和真菌的孢子(补充)7.真菌的培养方法:①试管培养法(最常用。

常用于分离培养、菌种保存);②大培养法(培养后菌落较大,用于观察菌落,但该法容易污染,常用于纯种的培养、研究);③小培养法(又称微量培养法,是观察真菌结构及生长发育的有效方法,用于菌种鉴定),其又分为:玻片法、琼脂方块培养法、小型盖片直接培养法。

第八章体外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㈠纸片扩散法(又称K-B 法),被WHO 推荐为定性药敏试验的基本方法。

①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地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

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定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性,并且抑菌圈与该药物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呈负相关。

②抗菌药物纸片。

选择直径6.35mm ,吸水量20μl 专用药敏纸片,—20℃保存备用,每次未用完的药敏纸片放4℃保存。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纸片4℃保存不宜超过1周,否则效价会降低。

③培养基。

CLSI 水解酪蛋白(MH )琼脂为药敏试验的标准培养基,pH 为7.2~7.4,琼脂厚度4mm 。

④细菌接种。

接种物的准备可采用液体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液法。

用0.5麦氏比浊标准管(1.5×108 CFU /ml )校正菌液浓度,于15min 内接种完毕。

各纸片紧贴在琼脂表面,给纸片中心相距﹥24mm ,纸片距平板內缘﹥15mm 。

⑤结果解释和报告:接种正确时,细菌生长的平面是连续的而抑菌圈呈均匀的环状。

测量抑菌圈直径,参照CLSI 标准判断结果。

分为三级:⑴.敏感(表示测试菌可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所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杀灭),⑵.中介(指测试菌对常规剂量用药后体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的反应性低于敏感株,但在测定药物浓集部位的体液或高于正常给药量临床上使用有效。

),⑶耐药(指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

⑥(K-B 法试验的)实验影响因素(简答题)A.培养基质量。

培养基的成分、pH 、深度、硬度和湿度等对结果的准确性由直接影响。

B.药敏纸片。

药敏纸片的含药量是影响抑菌圈大小的重要因素,其次还有药敏纸片的保存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