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文学发展脉络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探析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探析【摘要】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女性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本文通过分析唐宋时期社会背景对女性文学的影响、文学思潮的变化、女性教育的推动、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女性文学作品的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兴起不仅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受到女性教育的普及和女性地位的提升所推动。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细腻、真挚、感性的特点,为当时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唐宋时期、女性文学、发展原因、社会背景、文学思潮、女性教育、女性地位、女性文学作品、特点、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女性文学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性文学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许多优秀的女性文学家涌现出来,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唐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对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女性开始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参与社会活动,也拥有更多的文学创作的自由。
唐宋时期文学思潮的变化也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时期,文学界出现了许多开明思想,强调人性、情感等方面的作品。
这种思潮的兴起使得女性文学家们有更多的创作空间,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得益于社会背景的变化和文学思潮的转变,同时也受到女性教育的推动和女性地位的提升的影响。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作品的特点也与这些因素密不可分,这些特点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做更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部分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课题,对于了解唐宋时期社会文化、性别关系以及文学思潮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有助于深入探讨当时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发展空间,揭示女性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详细整理的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写作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羞而真正浮出了历史地表,女性小说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形成。
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西蒙波伏娃的著名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着重对女性的文化身份和处境进行探讨,由此揭示出父权制文化结构中女性从属被压抑的位置。
女性写作的概念是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菜娜西苏提出来的,着重于强调女性写作与女性身体的关系,中国女性批评家认为这一概念包含了一定的开敞性,它包含着文学的书写和非文学的书写,包含了具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也包括可能在文学意义上我们很难给予高度评价,但可能具有作为女性的自传、女性的反抗、女性的口述史、个体生命史的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关于女性文学的不同理解:(1)指以女性作家为主体所创作的一切文学。
(2)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性生活题材的作品。
即:"只要是出自女性手笔,描写女性生活题材的文学,均可看作妇女文学。
或指女作家所写的具有女性意识、反映女性情感、表现女性生活的文学。
(3)指一切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
这种观点认为,凡是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彷徨、哀怨、抗争的作品,不论作者性别如何,均可视为女性文学。
反之,如果没有反映女性意识,即使作者是女性,也不可纳入女性文学。
(4)指女作家的所有文本及一切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
我们国家通常采用第一种。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个性解放”“民主自由”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批知识女性参与写作,她们努力寻找属于女性的视角、叙述方式和女性话语,标志着现代文学中女性写作的生成,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凌叔华等人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
而后的三四十年代又形成了诸如萧红对女性自我放逐心灵历程的诉说,张爱玲对殖民都会与闺阁政治的指涉,以及丁玲的走向民族叙事等既相互区别有可相互参照的多样化女性书写样式和文本形态。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80年代初,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在两本著作的“序言”中,朱虹对“妇女文学”以及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作了初步的介绍。
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但中国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作品还没有出现,仍处在酝酿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1988-1989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不断社会化全球化,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不仅触动了文学创作传统的外部规律,逼迫创作主体重新调整地位与角色,同时也激活了文学内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形式。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是使文学自觉地由政治优先环境转向经济优先新环境的理论保证。
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尤为突出,她们成功地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现代女作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通行文学史对于女作家的评价。
3、第三阶段:1990-1995年1990-1995翻译著作选集更有特色有针对性,对女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1989年以后,激进的政治批判转向保守的文化批判。
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对后结构主义所作评价中阐释的那样,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话语实践活动中,“女性主义”更易被国人接受,本书出版后,采用“女性主义”译法的人越来越多。
4、第四阶段:1995以后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
《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探析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探析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其中女性文学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这个时期,女性文学家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学才华,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本文将探析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从社会、文化和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变革与女性文学的崛起在唐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唐朝的开放和繁荣为女性文学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展现自己的才华。
唐代的相对宽松的社会风气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女性作家们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宋朝的儒学思想对女性的教育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儒家思想倡导女德、女训,提倡妇女能文能武,对女性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宋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这也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二、文化繁荣与女性文学的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活动空前热闹。
在这个时期,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高涨,而女性文学家们也踊跃参与了文学创作的活动。
在唐宋时期,女性文学家们的作品主题多样,风格独特,有些作品对后人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文学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女性文学家们不仅参与了诗词、散文的创作,还涉足了戏剧、小说等领域,展现了丰富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
三、女性思想解放与女性文学的崛起在唐宋时期,女性思想逐渐得到解放,女性对自身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反思也逐渐深化。
唐宋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多以女性的成长、情感、家国之志为主题,展现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能力。
女性文学家们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感受力,描绘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在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家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妇女生活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控诉,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追求,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女性文学

三、80年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第一阶段:“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惑。 张洁《方舟》则是反映这类问题的代表 作。它通过“寡妇俱乐部”里三个女主角的故 事,戳穿了以往笼罩在我们生活中的“男女平 等”的神话,揭示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做一 个女人,真难!” 对女性来说,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和 “事业”的矛盾。“女人的天职”与“为 人的主权”之间
第五代:张洁、谌容、凌力、霍达、戴厚英、 林子、陈祖芬、张抗抗、王小鹰、陆星儿、 王安忆、铁凝、方方、池莉、范小青、张辛 欣、舒婷、残雪、陈染、林白、徐坤等。
二、女性意识不断增强。 所谓女性意识,即女性作为社会的人, 通过感觉、思维等各种文化心理过程,对 客观世界和对自己的全部认识的总和。它 包括与男性共有的,与社会、时代、民族 共通的意识,也包括独属于女性自己的意 识,是一种反叛男性话语的具有女性特征 的意识。 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既强调女人也是人, 主张男女平等,又强调男女差异。女人姓 女。表现出对“人的自觉”与“女人的自 觉”相统一的向往与追求。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直接写出了女 性感官的爱,刻画出女性对肉体的感受与迷 恋,营造出了至为热烈而坦荡的个人经验世 界。与此相应的叙事方式也呈现为非中心化 的零散、片断式形态,并由于情绪与感受的 层叠聚合,虽然无序但却令人处处感到深情 灵动的轻盈美感,或者也可以说是创造了女 性写作独特的审美精神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尤其擅长描写女性身体欲望与感情憧憬,浓 烈阴郁,充满南国色彩。 有评论者认为,在当今的女作家中,林白也 许是最直接进入女性意识深处的人,她把女性 的经验推到极端,很少有人能像她一样把女性 的隐秘世界揭示得如此彻底,如此复杂微妙, 如此不可思议。林白的叙述语言极富弹性,随 意且充满锐气,奔放而优雅从容,就像冰上舞 蹈一样令人炫目。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一、引言近代中国女性文学是指在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作家们在文学创作领域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女性文学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观念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文学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于社会、家庭、爱情等话题的思考和诉求。
二、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1.宋庆龄:宋庆龄是早期倡导妇女解放运动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先驱。
她以《我把一切献给你——写给李大钊》等散文为人所熟知,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发出了声音。
2.徐志摩:徐志摩是近代中国著名诗人之一,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才华,在其诗歌中也关注了许多与女性相关的主题。
他对于爱情、婚姻、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思索和表达,并以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作家。
3.林徽因: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性建筑师、诗人、散文家。
她以《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呈现了自己对于爱情、家庭、自我的思考,并在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1.现实主义题材的兴起:随着20世纪初社会风气的变革,许多女性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创作了大量揭示社会现实的小说和散文。
如茅盾的《荷花淀》、美玲的《城南旧事》等作品引领了一股现实主义写作热潮。
2.女性主义意识觉醒: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以自己独立而坚定的声音投身于文学创作。
她们用文字探索着自我认同和权力平等的话题,涌现出许多重要作品。
3.多元化的创作风格:近代中国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批判社会的锐利笔触,也有温柔细腻的描写;既有犀利幽默的叙述,也有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
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赋予了女性文学更多元、更丰富的面貌。
四、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传递女性声音: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为广大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与发声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到女性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推动了社会对于妇女权益和平等问题的认知。
女性文学历程及价值

女性文学历程及价值女性与男性共同组成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
没有女性,世界将不能存在,人类也要走向毁灭。
然而,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是失衡的。
在中、西方文明里,女性都是以“第二性”或“他者”的身份被置于边缘地位。
女性的体验、女性的真实情感变化,在男权社会中不是被歪曲就是被利用。
女性处于被支配、被统治状态,是男权社会网罗中的无权者、失语者。
女性文学是在承载着抒发女性个体情感与争取社会平等权利的重任下而孕育产生的。
关于女性文学至今众说纷纭,本文所谓的女性文学是指以女性作家为主体,书写具有女性意识,反映女性生活、心路历程、身份角色变化,呈现女性体验的作品。
这里着重探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价值。
一、女性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性被赋予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庸,在文学作品中不是被“误读”,就是被“丑化”,缺少独立言说的历史舞台。
这是女性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具体阐释如下:首先,女人是男人的附庸。
《老子》曾说:“知其雄,守其雌”。
在家国同构的古代中国,最早确立的社会形态是私有制宗法家庭。
以父权为中心的私有制家庭淘汰了以母子血缘关系为核心的自然形态,使自然的两性分工获得了社会的法权形式,主要表现为褒雄贬雌,男尊女卑。
《易•系辞》中明确写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中国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形成了对妇人这样的界定“妇人,妇人,伏于人也。
”“男人天生高贵,女人天生低贱;男人统治,女人被统治”。
西方关于人类诞生的故事更加形象地将女性的社会地位规约为男人的附庸。
基督教《圣经》中的创世纪故事讲述的就是女人是上帝用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造就的。
女性的生命都是男人给予的,在思想上更应该听命于男性。
“女人只是男人种子的消极孵化器”“,女人与奴隶是同为一类的“,女子不仅是卑弱的下人,而且注定要一生劳苦、侍奉男人。
其次,女人是“原罪”。
修昔底德说:“假使创造女人的神存在,我要寻出他的住所,去和他说,他是罪恶的毒害的创造者。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院0801陈天华女性文学自诞生之始就与女性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在我国,从古代至近代,虽然时有女作家和女性作品出现,却并未形成关注女性意识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
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开始于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并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一同发展。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在这一较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的特殊历史际遇中成长起来。
一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性别意识的觉醒,催生了中国第一代醉心于表现中国知识女性精神觉醒、个性解放的现代女作家,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得以诞生。
她们是在“五四”时期以群体的面貌登上中国文学舞台的,积极地体现出了急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寻求解放道路的自由意识。
当时,活跃在文坛上的主要女作家有陈衡哲、谢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陆晶清、陈学昭、白薇、苏雪林、凌叔华、袁昌英等。
“在当时的刊物上,以女士署名的作者不下二十人,而且文章或小说都以带‘女’字为荣,形成了一种推崇女性作品的风尚。
”1918年,陈衡哲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近千字对话体小说《老夫妻》,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
之后,她发表的十余篇中有六篇写的是妇女问题。
这些作品关于女性内心世界的展现,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求索精神,超越和突破了男性作家的局限,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文学垄断,在中国文学史上醒目地树起了女性文学的旗帜。
二“五四”高潮过后,女作家们的创作多表现为她们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影响最大的女作家当推冰心。
出身于大家闺秀的冰心,用其特有的“爱的哲学”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希望改变社会不公平、争取自由自立的女性意识。
冰心以创作问题小说步入文坛。
首篇问题小说《两个家庭》就提出了改造旧家庭,解放妇女和建立新生活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子一出生,命运就确定了。 女子一出生,命运就确定了。 汉代以后, 汉代以后,人伦纲常进一步系统化 ,妇女的地位愈加卑微。 妇女的地位愈加卑微。 有文字记载以来都可看出女子地位 的卑贱: 的卑贱: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字是一个女人头上别着簪子, “妻”字是一个女人头上别着簪子, 且有人梳理,也是正室, 且有人梳理,也是正室,都是家政的 主持者。 主持者。 的地位低下了, 而“妾”的地位低下了,是不能入座 只能随侍左右站立的女人。 只能随侍左右站立的女人。“奴”与 “婢”更等而下之,是完全丧失了人 更等而下之, 格尊严的被奴役者。 格尊严的被奴役者。 从文字造型上, 从文字造型上,生动说明生而为女即 失去了独立人格和社会活动的权利。 失去了独立人格和社会活动的权利。
性别文化 社会性别分工: 社会性别分工:男外女内 社会性别形象: 社会性别形象:男强女弱 社会性别地位: 社会性别地位:男主女从
二、中国女性人生的传统形态 1、男尊女卑两性关系的确立 易经》 《易经》强调阳刚阴柔 孔子所谓“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子所谓“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东汉刘向《烈女传》 班昭《女诫》 东汉刘向《烈女传》,班昭《女诫》确立 男尊女卑的行为准则。 男尊女卑的行为准则。 宋明理学强化贞节观念, 宋明理学强化贞节观念,确立女子的道德 规范。 规范。
2、传统女性的角色意识 、 家庭角色。 家庭角色。 大戴礼·本命 本命》 《大戴礼 本命》 闺媛之礼、夫妻之礼、 闺媛之礼、夫妻之礼、婆媳之礼等 苦相篇》 晋人傅玄) 《苦相篇》(晋人傅玄)“低头和 颜色,素齿结朱唇。 颜色,素齿结朱唇。跪拜无复数 卑妾如严宾” ,卑妾如严宾” …… 贞、静、顺、良、慈、淑、端、俭
三、古代妇女的文学选择 古代女作家廖若星辰。古代女作家如: 古代女作家廖若星辰。古代女作家如:汉 代班昭( 东征赋》),蔡文姬 蔡文姬( 代班昭(《东征赋》),蔡文姬(《悲愤 );唐代薛涛 鱼玄机(绝句); 唐代薛涛、 );宋代李 讨》);唐代薛涛、鱼玄机(绝句);宋代李 清照、朱淑真的词;元代赵鸾鸾;明代方维仪; 清照、朱淑真的词;元代赵鸾鸾;明代方维仪; 清代的阚玉等女性,堪称才女,都有诗词流传。 清代的阚玉等女性,堪称才女,都有诗词流传。 但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长河中, 但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长河中,实在微不足 道。
“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具体主题
一、婚恋主题 争取婚恋自由、 争取婚恋自由、表现青年人在爱的追寻中的种种心态 二、对女性命运的探寻 1、往往通过个人与社会生存环境之间或隐或显的对抗 、 关系, 关系,展示个体在强大的外部势力所形成的社会现实 压力下的苦厄、 压力下的苦厄、毁灭与煎熬 。 2、也传达了女子解放要靠自身积极主动地努力奋斗; 、也传达了女子解放要靠自身积极主动地努力奋斗; 依靠外界力量、等待他人救赎, 依靠外界力量、等待他人救赎,无法使女性真正获得 自由与幸福的思想。 自由与幸福的思想。 3、一方面,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女性走出家庭、追求经 、一方面,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女性走出家庭、 济的独立;另一方面, 酒食衣服” 济的独立;另一方面,“酒食衣服”等家庭琐事仍被 看作女性责无旁贷的职责。于是, 看作女性责无旁贷的职责。于是,女性实际上被置于 更严格的苛求中,她们也面临着更为强烈的内心冲突。 更严格的苛求中,她们也面临着更为强烈的内心冲突。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 一、私人化写作 多以女性自传或准自传的方式抒写女性独有的隐秘 生活体验。由于它大胆的叙述内容、 生活体验。由于它大胆的叙述内容、新颖的叙事视 角中所体现的对女性“ 角中所体现的对女性“性”经历和体验的特别关注 在儒家文化传统悠远深厚的当代中国引起了相当强 烈的反响。 烈的反响。 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陈染 林白 徐小斌 陈染的《私人生活》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是 其中的代表作。 其中的代表作。
关于女性文学的思考 一、社会性别理论 生理性别: 生理性别: 先天的,难以改变的, 先天的,难以改变的,独有的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 后天的,可以改变的, 后天的,可以改变的,共有的
社会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 待、评价与要求建构了男女社会性别 。 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媒体、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媒体、 社会评价等共同完成了对人的社会性 格的塑造。 格、时代背景与“民族关怀”主题的诞生 时代背景与“民族关怀” 二、革命旗帜下的呐喊 罗淑的《生人妻》 萧红《生死场》丁玲《韦护》 罗淑的《生人妻》、萧红《生死场》丁玲《韦护》 三、民族救亡的呼声 四、性别批判:文化夹缝中的文化抗争 性别批判: 人性剖析: 五、人性剖析:丑陋国民性的深入挖掘 生命探索: 六、生命探索:内在心灵世界的追寻
3、创作思维内敛,注重女性自身。 、创作思维内敛,注重女性自身。 多为相思之情、离别之恨、 多为相思之情、离别之恨、寡居之悲 等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如梦令》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女性人生命运对文学创作的审美 、 选择亦产生影响。 选择亦产生影响。 先秦端庄自然;由汉至唐重装饰、 先秦端庄自然;由汉至唐重装饰、 才情;宋以后慵懒愁困为美; 才情;宋以后慵懒愁困为美;明以后 纯洁、重情义。 纯洁、重情义。
新时期女性文学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 对人性尊严的呼唤, 一、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对理想的两性关系的 探求 二、女性自身价值的反思 社会意识的变革和女性本身的精神独立同样是 不可或缺的。 不可或缺的。 三、对人之生存状态及其人性特征的表现和探 讨 她们歌咏身陷逆境而灼灼发光的灵魂, 她们歌咏身陷逆境而灼灼发光的灵魂,赞美普 通人身上的美好品格,弘扬“小人物” 通人身上的美好品格,弘扬“小人物”善良的 人性;与此同时,更注重从各个角度、 人性;与此同时,更注重从各个角度、不同方 面考察人的生命存在, 面考察人的生命存在,思考对人的问题的正确 态度。 态度。
人性剖析:丑陋国民性的深入挖掘
1、对国民性格中冷漠、自私、虚伪的 品性的揭露。 2、对愚昧、野蛮的民间陋习的挖掘 3、对懦弱、无能、病态民族弱点的剖 露
生命探索:内在心灵世界的追寻
1、对命运无力感的悲叹 、 反复出现传达着一种源自现实的人生感喟: 反复出现传达着一种源自现实的人生感喟:在这个 世界上, 特别是女人,只能是命运的奴隶, 世界上,人,特别是女人,只能是命运的奴隶,任 其摆布。 其摆布。 2、 2、现代女性的孤独体验 苏青小说《 的主人公明珠是一个“ 苏青小说《蛾》的主人公明珠是一个“孤独的生 她自己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感到“ 命”。她自己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感到“脚是僵 冷的,手指也僵冷,动弹不得” 刹那间, 冷的,手指也僵冷,动弹不得”,“刹那间,黑暗 与僵冷,寂静与恐惧,一起袭击到她的身上来” 与僵冷,寂静与恐惧,一起袭击到她的身上来”。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女性在生命被忽视、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女性在生命被忽视、 被抹杀的环境中,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与同情, 被抹杀的环境中,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与同情,而只 能独自品味内心深处的苦痛。 能独自品味内心深处的苦痛。
女,读音“奴”,跪在地上的形象 读音“
讨论: 讨论: 1、人们通常给男孩、女孩起什么名字? 、人们通常给男孩、女孩起什么名字? 买什么玩具?对孩子性格有什么影响? 买什么玩具?对孩子性格有什么影响? 2、文字、图片、视听媒体等对男女两性 、文字、图片、 的社会职责认同, 的社会职责认同,对人的社会性产生什 么影响? 么影响? 3、列举“女”部首的汉字,其中中性、 部首的汉字,其中中性、 、列举“ 褒义、贬义那些多? 褒义、贬义那些多?
最早的女性文学创作: 最早的女性文学创作: 涂山氏歌:“候人咦兮”。 涂山氏歌: 候人咦兮” 许穆夫人《 载驰 载驰》 许穆夫人《诗·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候; 载驰载驱,归唁卫候; 驱马悠悠,言玉于漕。 驱马悠悠,言玉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仅; 既不我嘉,不能旋仅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了 蚤子。 蚤子。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 于千万年之中, 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 荒野上,没有早一步, 荒野上,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 刚巧赶上了, 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 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 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 你也在这里吗? 你也在这里吗?”
与其特定的人生命运相联系, 与其特定的人生命运相联系,其文 学选择, 学选择,在男性本位的文化圈内有自 己的特点: 己的特点: 1、写作动机:较少功利性,自娱自 、写作动机:较少功利性, 遣。 2、题材选择:宫闱、闺阁、青楼、 、题材选择:宫闱、闺阁、青楼、 道观、日常劳作等,广度不够。 道观、日常劳作等,广度不够。
女性文学
什么是女性文学? 什么是女性文学? 泛指女性作家的全部作品, 泛指女性作家的全部作品,包括女性作家的 性别文本” 政治文本” “性别文本”和“政治文本”。 中国女性文学形成于现代, 中国女性文学形成于现代,是中国新文 学的组成部分。 学的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文学同步, 它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文学同步,但 对我国女性文学的研究较晚,始于90年代初 年代初, 对我国女性文学的研究较晚,始于 年代初, 1995——1996年形成高潮。 年形成高潮。 年形成高潮
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三次高潮 一、“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 五四“ 二、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 三、新时期女性文学
“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
代表作家: 白薇凌叔华、 代表作家:冰心 庐隐 冯沅君 白薇凌叔华、 苏雪林、陈学昭、石评梅、 苏雪林、陈学昭、石评梅、陆晶清等一批知名 女作家。 女作家。 总体特点:此期女性文学呈现出一派质朴、 总体特点:此期女性文学呈现出一派质朴、清 新的气象。站在新的思想高度,以个性解放、 新的气象。站在新的思想高度,以个性解放、 人道主义为精神武器, 人道主义为精神武器,对女性命运进行探索和 思考,在具有独立品格的“ 的意义上, 思考,在具有独立品格的“人”的意义上,对 女性进行有悖于传统的性别确认,将女性尊严、 女性进行有悖于传统的性别确认,将女性尊严、 价值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价值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主题:个性解放的呐喊,歧路仿徨的苦闷, 主题:个性解放的呐喊,歧路仿徨的苦闷,社 会问题的关注, 会问题的关注,妇女命运的探询以及对母爱和 童心的讴歌,构成了此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 童心的讴歌,构成了此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