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国戏曲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一、中国戏曲简史1、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2、先秦时期: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又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
3、唐朝: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朝经济高度发展,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昌盛。
唐玄宗对戏曲和其他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梨园原来是长安的一个地名,因为唐玄宗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4、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5、元朝:戏曲的成熟期。
“杂剧”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6、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明朝中期,传奇逐渐发展起来,涌现了大量的剧作家和剧本,最显著的代表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现在仍然极受欢迎。
到了清初,出现了“南洪北孔”,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被称为“双璧”,是清传奇的杰出代表。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八大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从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进行详细探讨,分析其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发展历程1.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戏剧形式开始传入中国,如话剧、歌剧等。
戏剧创作开始从传统的戏曲向现代化转型。
代表人物有胡适、陈大悲等,他们的作品如《终身大事》、《幽灵塔》等,都具有强烈的现代化色彩。
2. 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代表人物有曹禺、丁西林等。
曹禺的《雷雨》、《日出》,巴金的《家》、《春》,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崭新面貌。
3. 20世纪40-60年代20世纪40-6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政治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紧密围绕政治主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如郭沫若的《白毛女》、老舍的《茶馆》,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4. 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多元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汪曾祺的《受戒》、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特点1.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深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关注民生疾苦,揭示社会矛盾。
2.人性的深度挖掘: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关注人性的复杂,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
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传统戏曲一直与现当代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刻的影响。
传统戏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演进,传统戏曲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虽然减弱,但仍然保持存在和发展的关系。
本文将从故事题材、艺术形式、人物塑造、语言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之间的紧密联系。
故事题材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传统戏曲中的故事题材精彩纷呈,涵盖了历史、神话、传说、战争和爱情等多个方面。
这些故事在传统戏曲中不断被改编和演绎,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就借鉴了京剧《祥林嫂》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塑造了具有强烈社会批判和讽刺意味的阿Q形象。
艺术形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戏曲之间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戏曲音乐为人所熟知。
这种表演形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采用了戏曲的表演手法,如王蒙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表情来展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传统戏曲的音乐性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和节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人物塑造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关系的重要一环。
传统戏曲中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西皮、武丑、贾宝玉等,这些形象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传统戏曲人物形象的借鉴和继承。
例如,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形象受到了京剧中的穷苦人物的影响,他们都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尽追求。
语言特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之间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戏曲中独特的表演语言和表达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中有一些作家通过借鉴戏曲表演语言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对话和独白的结合,作者将戏曲表演语言的韵律感和张力融入到小说的叙事中,使整个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戏剧性。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和哲学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仪式和巫术表演。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由原始宗教中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融入了民间艺术,并且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宫廷中有专门的演员和编剧,他们演绎了许多富有武功和音乐元素的戏曲作品。
这些戏曲作品通过皇室赞助和皇家演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在宋代,浮世绘艺术中也开始出现了对戏曲剧情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代时,四大传统剧种——京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清代时,曲艺、评话以及河南坠子等其他地方戏曲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个时期,戏曲剧目和表演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开始形成各地的地方剧种。
二、戏曲的主要流派和特点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它汇集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独特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目而闻名于世。
它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说)、念、做、打、舞、揩(即化妆)、装、亲等八个基本功。
京剧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豫剧:豫剧起源于河南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以其豪放、豪迈的风格和快节奏的表演形式而深受观众喜爱。
它的剧情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演唱时以豫剧曲调为主。
3. 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越剧多演绎女性形象,剧情多为爱情、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琐碎。
4.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地区,它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江南民间音乐元素而独树一帜。
黄梅戏的唱腔柔美婉转,舞台表演热闹活泼,剧情多以家庭和爱情为主题。
三、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戏剧(曲)发展史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 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 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 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 (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 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 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 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
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 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 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 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 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 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 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 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 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 马致远
白朴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记》 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 祖《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 《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 《赵氏孤儿》
关汉卿《救风尘》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康进之《李逵负荆》 郑廷玉《看钱奴》 施惠《幽闺记》 康海《中山狼》 高濂《玉簪记》 吴炳《绿牡丹》 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琵琶记》高明 《精忠旗》冯梦龙 《娇红记》孟称舜 《清忠谱》李玉 《长生殿》洪昇 《桃花扇》孔尚任 《雷峰塔》方成培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顺序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顺序一、引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学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文体,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流派。
本文将从时间顺序出发,详细探讨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顺序。
二、诗歌1. 古代乐府诗•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
•乐府诗的主要特点是轻快、抒情,多用于歌颂祈福。
•著名的乐府诗集有《古诗十九首》和《九歌》等。
2. 古代绝句•绝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四行,每行五个字。
•绝句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来成为唐诗的主流形式之一。
•杜甫、李白等许多著名的唐代诗人都以绝句为创作主体。
3. 古代律诗•律诗是唐代的一种新型诗体,有规定的格律和韵律。
•律诗通常分为五言律和七言律两种,其中五言律最为常见。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著名的律诗。
4. 古代词•词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主要用于表达爱情和个人感受。
•词的特点是抒情、含蓄,使用较为简练的语言。
•著名的词人有李清照、苏轼等。
三、散文1. 古代骈文•古代骈文是指使用平行结构的散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骈文繁复而雄奇,多为叙事或议论。
•著名的骈文作品有《世说新语》和《文选》等。
2. 古代小品文•小品文是古代较为简短、杂文的一种形式。
•小品文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议论、描写和抒情等。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是一部著名的古代小品文集。
3. 古代笔记•笔记是一种介于日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形式。
•古代笔记通常记录个人见闻和旅行经历,也有一些是纪实性质的。
•纪晓岚的《随园笔世》是一本著名的古代笔记。
4. 古代杂文•杂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种较为自由的形式,内容琐碎多样。
•杂文常常表达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感情。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著名的古代杂文。
四、剧本1. 古代皮黄•皮黄是中国古代富有表现力的一种戏曲形式。
•皮黄的特点是形象生动,使用相对简单的表演形式。
•《窦娥冤》是一部著名的古代皮黄。
2. 古代曲剧•曲剧是古代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以曲调和唱腔为特征。
中国戏曲发展脉络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主要表现为戏曲的 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 后是地方戏的兴起。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 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所谓花 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 杂之义,故也称“乱弹”。花部诸戏的兴起,是 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 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 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 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戏曲发展脉络
什么是戏曲?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 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 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 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 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 种地方戏。
世界三大古剧是什么?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 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 叶以后,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传奇以南曲为主,兼 用北曲,曲调也较南戏多有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按宫调联 套的南曲体系,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 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写 意 性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舞台布置 的写意── 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公忠者雕以正 貌,奸邪者刻 以丑形”,其 目的在于“盖 亦寓褒贬于其 间耳”(清末 王国维语)。
脸谱的象征意义总 体来说是“红忠白 奸”,所以奸臣如 曹操者多勾白脸, 忠勇似关羽者多涂 红色。此外,性情 暴躁者多勾兰脸, 刚正无私者多用黑 脸,喜兴者勾笑脸, 愁苦者勾哭脸。
第二章中国戏剧的发展脉络及悲剧分类

第二章中国戏剧的发展脉络及悲剧分类中国戏剧中本无“悲剧”的概念,“悲剧”一词是晚清以后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因此,要讲中国悲剧,首先要追溯一下中国戏剧的发展历史。
而中国戏剧中实际上又是一部中国戏曲史——话剧也是民国时代才西风东渐,进入中国的,所以考查中国戏剧史,就是考查中国戏曲史。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及初步发展我国戏剧理论家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谈到中国戏曲起源的几种说法:一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戏剧起源于古代巫觋,即神鬼祭祀中的表演;二是春秋时代优孟扮孙叔敖与楚庄王相问答,所谓“孟优衣冠”,(事出《史记》)之说;三是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一书中关于中国戏曲起源于封建君主时代宫廷乐舞之说;四是现代文学家许地山的戏剧由西域传入、主要受印度梵剧影响之说;五是孙楷第的《傀儡戏考原》中所言,来自周代傩礼中的方相氏(驱疫者)演化的偶人表演之说。
周贻白先生认为以上诸说均有漏洞。
他的观点是,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的故事、诗歌相混合的故事表演。
我国戏剧从历史上看,一直沿着官乐和民间两条道路并行发展成熟。
官方的戏曲出现很早,“在汉武帝刘彻时代,早已有正乐与散乐的分别。
正乐或作雅乐,属于官方宴飨所用的乐章和舞蹈;散乐或作俗乐,属于民间创作的歌舞以及各种杂技。
”(《中国戏曲发展史》P9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当时,民间盛行“角抵戏”,是民间带有竞赛意味的戏剧表演,已经出现了含有故事表演内容和情节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周贻白认为,此剧是中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品的开端。
”(P11)东汉时期的民间百戏表演在民间流行,但“与官方的正乐所走的并非同一轨道。
”(P15)汉武帝刘彻除设立官方乐府,广征民间的歌曲民谣外,还向民间征集散乐进京竞赛演出。
可以说,汉时即已出现了我国戏剧的最初两种雏型:官方的乐舞式和民间叙事式的雏型。
至魏及六朝,统治者贪图享乐,。
虽然当时天下战乱,骄兵四起,“但各朝君主,只要时局粗定,多不忘娱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指“唱、念、做、打”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
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 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 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 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 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 如昆曲、高腔等;一为 板腔体,如京剧、评剧、 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 元 科 唱 独以的由北杂 是 就 白音宋于杂剧 戏 是 。乐金用剧、。杂北剧 剧 唱中说剧方本 里 词为国唱曲由 人 ,基、文调物 白科舞础学演的 是、,史蹈唱动人唱融等上,作物、合伎与又唐艺唐称和的白北诗宋而表对组、曲以形情白成或 宋成来,或。。
• ••
中国戏曲表演特点:综合性和写意性
• 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 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 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
• 从艺术形式上看,表现手法具有两大特征:虚拟 性——景物、动作一般是虚拟的,因此戏剧舞台的 时间与空间非常灵活,不受限制;规范性——即程 式化,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加以夸张,使之 节奏化、美化,成为一种规范的东西,大家约定俗 成,沿用了下来。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 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 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 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 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写 意 性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舞台布置 的写意── 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公忠者雕以正 貌,奸邪者刻 以丑形”,其 目的在于“盖 亦寓褒贬于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耳”(清末 王国维语)。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戏曲舞台上可用一个“圆场” 表示地点的变化,可用“急 三枪”的曲牌表现一个原来 曾经提过的丰富内容,这便 是“无话则短”,因这些内 容没必要交待,它们与人物 塑造和情节表现无益。
戏曲舞台上同样也可用一段长达二 十分钟的“慢板”来抒发人物的内 心情感;也可让大将在战胜敌人后, 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 来抒发他(她)获胜后的喜悦。这 便是“有话则长”,因这些内容对 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有益。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 中叶以后,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传奇以南曲为 主,兼用北曲,曲调也较南戏多有增加,并逐步形成了 按宫调联套的南曲体系,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 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日趋成熟, 多用昆曲演唱。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 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重要 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而 其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 (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 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 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 (汉卿)、王(实甫)、白 (朴)、马(致远)等作家, 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显示出戏曲在 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 间气息。
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 的总称,是一种诗歌 化、音乐化的戏剧语 言。一般的剧种所用 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 的地方音大致相同。 京剧念白有京白、韵 白之分,前者用湖广 音、中州韵,后者用 北京方音稍加变化。 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 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 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 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 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 意。
一词本并杂称的剧元只曲限,一实个际脚上色还包唱括。散由曲正, 旦 主 能 元并剧成在于杂主 唱 念不的熟结现剧唱 的 白专形阶构代指成段上剧的的 叫 。元,的包的主称 “杂是重括一要为 末四剧中要场角“ 本折。国标。色”旦一宋 戏 志 楔是。楔元 曲 。 是本未其。南 艺 加”一戏 术 在他,( 折与 发 第男脚由相元展 一子色末当杂到 折只)旦、
•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 现形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 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 民间,时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 剧 。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 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 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 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 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 多表现民间故事。南戏为明清 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 的《琵琶记》。
净前头( 花或脸夹在) 两、折旦之(间女的角片色断。) 、丑
脸谱的象征意义总 体来说是“红忠白 奸”,所以奸臣如 曹操者多勾白脸, 忠勇似关羽者多涂 红色。此外,性情 暴躁者多勾兰脸, 刚正无私者多用黑 脸,喜兴者勾笑脸, 愁苦者勾哭脸。
表现在对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的忽略,只考虑 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塑造 相关的方面。另外,戏曲服装所着重考虑的是它是否适合 在戏曲舞台上出现,是否具有可舞性。戏曲的服装不仅要 有装饰性,而且要有可舞性,要在人物塑造上起到应起的 作用。戏曲的水袖、大靠的靠旗、箭衣的大带、纱帽的帽 翅、脚上的厚底等无不具有可舞性,无不参与人物形象的 塑造。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主要表现为戏 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 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戏曲舞台不 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 间的竞争者。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 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 “乱弹”。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 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 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 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 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 什么是戏曲?
•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 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 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 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 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 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 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 大古剧。
世界三大古剧是什么?
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