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学 名词解释

企业会计学 名词解释
企业会计学 名词解释

【企业会计学】名词解释汇编

1. 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功能。

2.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目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收入和与其相关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权利和支出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经济资源。

12.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债务。

13. 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所有权。

14. 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发生或即将发生现金(或其等价物)流入,或债务清偿。

15. 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为取得收入而发生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广义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16.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项目。

17. 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工具,它应以会计科目作为它名称,并具有一定格式。

18. 复式记账:指对发生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金额,在相互关联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记账方法。

19. 简单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会计分录。

20. 复合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相反,一个账户贷方同几个账户借方发生对应关系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会计分录。

21. 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投资者投入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主要部分。

22. 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能在若干个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23. “应付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结算债务增减变动情况账户。

24. “应收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销售产品应向购买单位收取货款结算情况账户。

25. 生产费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用货币额表现生产耗用,叫做生产费用。

26. “生产成本”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各项费用,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账户。

27. “制造费用”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而发生各项间接生产费用。

28. 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分摊期在一年以内各项费用。

29. 预提费用:是指预先分期计入各期成本、费用,但在以后才实际支付费用。

30.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各项费用。

31. 营业外收支:是指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收入和支出。

32. 账户用途:是指设置和运用账户目,即通过账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33. 账户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以取得所需要各种核算指标,即账户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

34. 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账户。

35. 集合分配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阶段所发生各项费用,反映和监督有关费用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费用分配情况账户。

36. 跨期摊提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和预提账户。

37. 备抵账户:亦称抵减账户,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账户。

38.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依据。

39.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用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会计凭证。

40. 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帐页,用来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簿籍。(账簿又是积累、贮存经济活动情况数据库)

41. 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账簿。

42. 联合账簿:是指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账簿,如企业设日记总账。

43. 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是根据经济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需要,在一张帐页内按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分设若干专栏,用以在同一张帐页上集中反映各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核算资料。

44. 总账:是指按总账科目开设账户,对总账科目经济内容进行总括核算,提供总括性指标。

45. 明细账:是指按照明细科目开设账户,对总分类账经济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具体而详细核算资料。

46. 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登记有关总分类账,另一方面要登记该总分类账所属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47. 结账:(理解)是指按照规定把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年度)内所发生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并将各种账簿结算清楚,以便进一步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48. 帐证核对:是根据各种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

49. 帐帐核对:是指各种账簿之间有关数字进行核对。

50. 帐实核对:是指各种财产物资账面余额与实存数额相核对。

51. 会计核算形式:就是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帐务处理程序相互结合方式。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帐务处理程序和记账程序。

52. 日记总账:是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联合账簿,是将全部科目都集中设置在一张帐页上,以记账凭证为依据,对所发生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序时登记,月末将每个科目借、贷方登记数字分别合计,并计算出每个科目月末余额。

53.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现金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实存数,并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一种专门方法。

54. 永续盘存制:亦称账面盘存制,采用这种方法,平时对各项财产物资增加数和减少数,都要根据会计凭证连续计入有关账簿,并且随时结出账面余额。

55. 实地盘存制:采用这种方法,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登记财产物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到月末,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根据实地盘点所确定实存数,倒挤出本月各项财产物资减少数。

56. 未达帐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对同一项业务,由于取得凭证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款项。

57. 会计报表: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编制,用来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成本费用书面文件。

58.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一定日期(月末、季末或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会计报表,是月报表,静态。

59. 损益表:亦称利润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度、季度或月份)内利润(或亏损)实际形成情况会计报表,是月报表。

60. 会计工作组织:是根据会计工作特点,制定会计法规制度,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工作人员,以保证合理、有效地进行会计工作。

1、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企业在筹措资本过程中,因接收资本而发生,与投入资本有直接联系,但又不能直接记人所有者投资积存基金。一般包括资(股)本溢价、接受捐赠价值和财产重估增值。

2、商誉:指企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或者由于信誉好而获得客户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果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企业整体声誉无形价值。

3、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能力。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4、企业会计:是对企业资金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核算与监督、为管理当局、投资者与企业有利害关系其它单位及个人提供可靠、有用和公允财务信息。企业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5、企业会计要素:是按财产与产权关系,对企业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所作概括。会计基本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6、应付账款周转率:是反映企业应收账款流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赊销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100%。

7、产权合并:是企业为了扩大经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经企业之间协商或上级决定,以各自全部资产、负债和权益组建企业集团而实现合并。

8、永久性差异:是企业一定时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差额。

9、直接成本计算法:成本是对象在过程中耗费,或称对象化了费用。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期间费用。期间费用属于对象化支出,不进入对象(产品、商品)成本。其内容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或经营费用。

10、负债:是企业所承担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或新负债来偿还债务。

11、企业清算:是企业终止时结束其全部经营活动,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等清理结算过程。

12、会计报表分析:是以会计报表为根据,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所做出计算和比较。

13、定额耗用量比例法:是按完工产品定额耗用量和在产品定额耗用量比例,分别按成本项目计算划分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方法。

14、销售收入:是销售商品产品、自制半成本品或提供劳务等而收到货款,劳务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凭证确认收入。销售收入按比重和业务主次及经常性情况,一般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15、销售税金及附加:是从事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销售业务后,按一定税种,附加项目和适用税率计算,向国家和地方缴纳税金及附加款项。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城乡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6、记账汇率:是企业确定记账时使用汇率,采用变动汇率记账,一般是当日国家公布市场汇价;采用固定汇率是以当月一日国家公布市场汇价或者是合同约定汇率。

17、备抵法:是企业按期估计可能产生坏帐损失,并列入当期费用,形成企业坏账准备,待实际发生坏账时再冲销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处理方法。

18:权益法:是指根据被投资企业财务报告上所有者权益,计算本企业所享有份额,调整企业“长期投资”账面价值计价方法。

19、非营业性收支净额:是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各种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差额。营业外收入是除营业收入,投资收入以外,应作为当期利润各种收入,营业外支出是除营业成本、费用、其他业务支出、投资损失以外,应列入当前利润负担各项支出。

20、盈余公积:是按照有关规定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积累资金和职工集体福利基金。盈余公积按其用途不同,一般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

21、双倍余额递减法:是用直线法折1日率两倍作为固定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得出各年应提折旧额方法。

22、制造成本: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物资消耗,劳动报酬和有关费用。具体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23:普通股:是指具有表决权、对经营管理有发言权与监督权、股息获取随盈利大小增减股权。

24、坏账损失:是已经确认应收而又不能收回应收帐款所产生损失。

25、短期投资:是企业购人各种能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其他投资。

26、溢折价摊销实际利率法:是根据企业债券发生时市场利率来计算每期利息费用,再与实际应付利息相比较,以求得各期宜摊销溢价或折价金额。

27、资本金利润率:是衡量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金获利能力。其计算公式: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

28、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29、递延资产:摊销期在一年以上资本性支出,一般是指不能全部计人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摊销期在一年以上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和其他长期资产。

30、待摊费用:摊销期在一年以内收益性支出。一般是指已经支付或发生,但应由本月和以后各月(不超过1年)费用成本共同负担费用。其实质是递延资产。

31、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经营成果。

32、长期应付款:是企业与其它单位或个人往来发生,付款期在一年以上债务,如应付引进设备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等应付款。

33、备抵法:按期估计可能产生坏帐损失,列入当期费用形成坏帐准备,待坏帐发生再冲销坏帐准备和应收帐款处理方法。

33、永久性差异:是企业一定时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差额,这种差额在本期发生,并不在以后各期转回。

34、会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内容,而对报表有关项目等所作解释,其内容主要包括:所采用主要会计处理方法及变更情况,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非经营性质目说明。有关重要项目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事项。

35、吸收合并:是指参加合并企业中,只保留一个企业,另外企业都解散,合并后不再存在,只有存续企业一个法人,存续企业承受被解散企业所有财产、权利和义务,继续经营。

36、销售利润率: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收益水平指标。其计算公式为: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净额×100%。

37、存货清查:是对在库、在用、在途、出租、出借和加工中商品、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材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数量与质量所进行盘点与核对。

38、有形损耗:是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和自然力影响引起使用价值损失。

39、在建工程:是企业正在新建、改建、扩建或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发生尚未完工工程支出。

40、企业破产:是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时,由债权人或企业自身向法院申请破产,法院按法律程序将其财产或财产变卖所得分配给债权人,从而结束企业债权、债务关系过程。

41:复币记账:是指除采用本位币记账以外,同时采用外币作辅助登记记账办法。

42、公益金: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后,按税后利润一定比例提取,专门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基金。

43:财务状况变动表:是根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产项目和权益项目增减变动来揭示资金流入,流出和转换会计报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主要作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财务状况全貌,并沟通了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44: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流动程度,其计算公式:应收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100%。赊销收入净额=销售收入一现销收人一销售退回、折让、折扣。

45、投资收益:是对外投资所取得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等收人减去投资损失后净收益。

46、约当产量法:是根据月末在产品盘点数量用技术测定,定额工时消耗或凭借经验估计,确定它们完工程度,再按完工程度,将在产品折合成产品数量,然后将产品应计算全

部生产费用,按完工产品数量和在产品约当量进行计算,求出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47、信用证:是进口方银行应进口方要求,向出口方(受益方)开立、以受益人按规定提供有关单据和汇票为依据,而支付款项书面承诺。

48:外汇分账制:是以原币直接记帐,即发生外币业务时,只用原币记帐,不进行折算;当涉及到两种货币交易业务时,则用“外币兑换”帐户进行核,分别与原币有关帐户对转,各种外币资产、负债及兑换,均按各种币别分别设置帐簿进行记录反映。

49、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是预期超过一年偿还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长期债券、长期应付款和专项应付款等。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 与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和检查, 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对象: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享有的剩余权益。 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照不同的经济内容和管理需要进行分类的项目。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结构,用来分类、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笔交易、事项用相同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登记的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 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化,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 会计分录:是指按照复式记账原理要求,确定每项经济业务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和应记金额的一种记录。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记账规则和会计恒等式来检查验证日常账户

记录是否正确、完整的一种方法。

生产费用: 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营业外支出:是指不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费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 名词: 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14.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l生原则,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15.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6.一贯性原则: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7.及时性原则: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实效,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18.清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19.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按照这一原则要求,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为资本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企业的当期损益。 20.配比原则: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21.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来确认。 22.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账面的历史成本不得任意变更。 23.谨慎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管理会计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https://www.360docs.net/doc/452639864.html,4M 2.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3.相关范围:是指不会改变或破坏特定成本项目固有特征的时间和业务量的变动范围电大 4.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5.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6.混合成本:指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其总额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的那部分成本 7.成本性态分析:指在明确各种成本的性态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最终将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并建立相应成本函数模型的过程。 8.高低点法:是根据一定时期内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业务量的相应成本关系,来推算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9.期间成本:指那些不随产品实体的流动而流动而是随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期间的长短而增减,其效益随期间的推移而消逝,不能弟延到下期去的成本,它的归属期只有一个,即在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当期利润表,作为当期收入的抵减项目,而不列入存货成本电视大学资料 10.(1)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2)完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条件,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11.本量利分析:它是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以数量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形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单价、销售收入、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财务信息的一种技术方法。电视大学资料学习,电大答案, 12.(1)贡献边际:指产品的销售收入与相应的变动成本之间差额,也称边际贡献、贡献毛益、边际利润(2)贡献边际率:是指贡献边际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13.变动成本率:指变动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国内电视大学学生交流社区, 14.(1)保本点:能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的业务量的总称。(2)保本分析:是研究当企业正好处于保本状态时本量利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15.安全边际:是根据实际或预计的销售业务量与保本业务量的差量确定的定量指标:::星魂社 16.保本作业率:又叫危险率,是指保本点业务量占实际或预计销售业务量的百分比 17.保利点:指在单价和成本水平确定的情况下,为确保预先确定的目标利润能够实现,而应达到的销售量和销售额的统称0J+o-O0J3E&e;f 18.目标利润:指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过努力应该达到的最优化利润控制目标,它是企业本来经营必须考虑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电视大学资料学习,电大答案,国内较大的电大学19.经营杠杆系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销售业务量一定程度的变动会使利润以更大的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

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

初级会计学 名词解释+简答

自考“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管理会计学名词解释

利润性态分析(量本利分析):对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分析。 盈亏临界点:也称保本点、损益两平点,是指企业经营达到收支平衡、不赚不亏状态时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安全边际:是指现有销售量与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之间的的差额。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与实际销售量之间的比值。 经营杠杆:又称营业杠杆,是指销售量的微量变化引起的利润大幅度变动的现象。 短期经营决策:是指决策行为所影响的期限不超过1年(或者一个营业周期)的决策。 相关收入:是指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收入。 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在决策中,假定选择某一个方案,必须相应放弃另一个方案,由此丧失另一个方案的收益而造成的损失。 重置成本:是目前从市场上重新获得某项现有资产所需支付的成本。 专属成本:是指明确归属于某一特定决策方案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 可避免成本:是指如果放弃某方案,则相应的不会发生的成本。 差量成本:不是某个方案的相关成本,而是两个备选方案相关成本之差。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决策结果引起并已经实际发生的成本。 长期投资:是指为了获得未来的长期收益或扩大企业的长期经营能力而作出的资金投放行为。 确定型投资决策:是指一些与决策有关的因素的未来状况是确定的,并可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方案的经济效益指标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依据。 风险型投资决策:是指与决策方案相关的条件虽然是已知的但是不能肯定,即有几种可能的状态和相应的结果,可以预测每种状态和后果出现的概率。 非确定型投资决策:是指与决策相关的因素的未来状况无从判断,甚至连可能出现何种状态和后果都不知道。 现金流量:指一个投资项目所引起的企业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总称。 现金净流量:是指一个投资项目所引起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 货币的时间价值:资金在周转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使资金在投入、收回的不同时点上价值不同,形成价值差额。 投资的风险价值:是指投资项目由于存在风险而必须获得的额外补偿。 必要报酬率:时间价值和必要的风险价值之和被称为必要报酬率。(一个投资项目有效性的最低要求,就是除了获得时间价值以外,还必须获得与风险大小相匹配的必要的风险价值) 付现成本:是指项目投产后在营运过程中需要用现金支付的成本。 年金:是指一定时期内,每隔相同的时间,收入或支出相同金额的系列款项。 普通年金:是指从第一期开始,在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 即付年金:是指从第一期开始,在一定时期内每期期初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 递延年金:是指开头若干期并不发生,若干期后在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 永续年金:是指从第一期开始,无限期每期期末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 必要收益率:又称最低必要报酬率或最低要求的收益率,是指投资者进行投资所必须赚得的最低报酬率。投资利润率:是指投资方案的年平均利润额与投资总额的比率。 投资回收期:是指投资项目营业现金净流量抵偿原始总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 净现值: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以必要收益率作为贴现率计算的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之和。NPV 内含报酬率:是指投资方案在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现值之和等于0时的贴现率。IRR

200条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 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

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14.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l生原则,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15.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6.一贯性原则: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对前后

管理会计 判断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重点 2分×5题=10分 1、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融合,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其目标是确保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其对象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 2、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总额变动和业务量变动之间的依存关系,即业务量变动,成本总额变动与不变动。 3、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严格按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4、本量利分析——是指对成本、业务量、利润三个因素内在联系的分析。 5、保本点——又称盈亏临界点、盈亏两平点,是指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收入和成本恰好相等的业务量水平或销售收入水平。 6、全部成本法——是将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中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全部归集到总成本中,除以产量,得到产品单位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 7、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经营决策方案相联系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成本。 8、专属成本——是指能确定归属于某一特定方案的成本,与共同成本相对立。 9、内含报酬率——又称内部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之和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之和时对应的折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折现率,用IRR表示。 二、是非题 1分×10题=10分 第一章 1、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 2、泰罗的动作与时间研究为管理会计的标准成本制度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3、管理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与财务会计没有什么关系。() 4、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实务中发展得也很好。() 5、虽然不像财务会计一样需要编制统一的会计报表,但管理会计也需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约束。() 6、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 7、管理会计的职能是客观的,但它能起到的作用大小却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8、由于企业管理会计工作需要由复合型高级人才来承担,所以导致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高于财务会计。(√) 第二章 1、生产中原材料、固定资产折旧等转移价值和职工工资,组成产品成本。(√)

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1.复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的对称。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方法。2.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以经济的权益和责任的发生,即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3.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4.损益表又称利润表,是用以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利润实现(或发生亏损)的财务报表。5.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规定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6.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分类,是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也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7.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8.资产资产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来计量收支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收入、债权和其他。9.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的对称。记载商主体营业交易和财产出入事项的会计记录文书。为商业帐簿的一种。1 0.红字冲销法红字冲销法又称红字更正法也称红字调整法,即先用红字编制一套与错账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予以冲销,然后再用蓝字编制一套正确的会计分录。1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深圳齐创辉财务代理公司及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分析、报告,以提供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工作。12.产品成本由于生产的连续性,在一部分产品生产完毕成为产成品后,还有一些产品尚未完工而形成在产品,这样就需要在一定时点(一般为月末),将生产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后,产成品所分担的生产成本,即为“产品成本”,而在产品所分担的部分,继续留在生产成本中,待其完工后比照上述办法处理。13.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14.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称为会计科目。15.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16.会计事项企业经济活动中应在会计上加以记录的事项,称为会计事项。17.持续经营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清算。18.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计算确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记入各期的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19.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20.盈余公积盈余公积是指公司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21.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22.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是指会计信息应按划分期限收集和处理。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

最新《管理会计学》考核题库完整版35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管理会计学》考试358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在财务会计中,销售费用的正确归属是( D ) A.制造费用 B.主要成本 C.加工成本 D.非制造成本 2.某企业年如借得50000元贷款,10年期,年利率12%,每年末等额偿还。已知年金现值系数(P/A,12%,10)=5.6502,则每年应付金额为( A )元。 A.8849 B.5000 C.6000 D.28251 3.在前后各期产量和成本水平均不变的条件下,若本期完全成本法计算下的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计算下的利润,则意味着(D ) A.本期生产量大于本期销售量 B.本期生产量等于本期销售量 C.期末存货量大于期初存货量 D.期末存货量小于期初存货量 4.下列有关贡献边际率与其它指标关系的表达式中,唯一正确的是( B ) A.贡献边际率+保本作业率=1 B.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1 C.贡献边际率+安全边际率=1 D.贡献边际率+危险率=1 5.某投资项目原始投资额为100万元,使用寿命10年,已知该项目第10年的经营净现金流量为25万元,期满处置固定资产残值收入及回收流动资金共8万元,则该投资项目第10年的净现金流量为( C )万元。 A.8 B.25 C.33 D.43 6.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着显著区别,但二者之间仍具有一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 C ) A 工作具体目标 B 遵循公认会计原则 C 资料来源 D 工作程序 7.某企业只生产加工一种产品,其盈亏临界点销售额为200,000元,企业正常开工的销售量为1,000件,销售收入为250,000元,固定成本为50,000元,则达到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为( C ) A 75% B 66.67% C 80% D 60% 8.当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盈亏临界状态时( A ) A 固定成本同贡献毛益相等 B 总成本同贡献毛益相等 C 变动成本同贡献毛益相等 D 销售收入同贡献毛益相等 二、计算题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17、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呢个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 18、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是按照权利和责任是否发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 19、历史成本原则:亦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指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会计要素的这一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 20、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审慎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21、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2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23、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4、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5、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6、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27、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是通过配比方式确定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8、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 29、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只要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 30、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1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31、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

管理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成本性态 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活动之间的关系 2、约束性固定成本 是指不受企业管理层短期决策行为影响,在短期不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 3、酌量性固定成本 是指受企业管理层短期决策行为影响,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 4、变动成本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5、混合成本 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它们既非完全固定不变,但也不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因而成为混合成本 6、完全成本法 在计算产成品成本时,不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计入产品成本,而且把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制造费用都吸收到产品成本中去,同时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而又称为“吸收成本法” 7、变动成本法 是指在计算成本时,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全部作为期间费用列入当期损益表,从而当期的收入中扣除 8、本量关系 是指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9、盈亏平衡 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既不盈利也不亏损、利润为零的状态10、安全边际 是指企业预算(或实际)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的差额 11、经营杠杆作用 产销量较小幅度变动引起利润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就成为经营杆杠作用 12、经营杠杆系数 是指利润变动百分比相当于销售量变动百分比的倍数 13、相关成本 是指由某项特定决策案直接引起的未来成本支出,并且是不同案之间有差别的未来成本14、机会成本 是指在决策分析过程中,由于选择了某一案而放弃另一案所丧失的潜在收益 15、重置成本 是指按照现行市场价格购买功能与某项现有资产相同或相似的资产所需要支付的成本16、专属成本 是指那些能够明确归属于某一特点决策案的固定成本,也称直接归属固定成本17、沉没成本- 是指由过去的决策所引起并已经发生的实际支出,不是现在或将来决策所能改变的成本18、边际收入 是指当业务量以一个可计量单位增加或减少时所引起的总收入的变化量 19、边际成本- 是指当业务量以一个可计量单位增加或减少时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量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核算职能】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要素】又称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地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设定。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特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金额。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香槟酒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一种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又称总账科目、一级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做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的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 【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结构格式,用来分类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记账方法】是指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变动的发生额登记在相关账户中所使用的方法。

管理会计名词解释

第二章 Cost object Anything for which cost data are desired. Examples of cost objects are products, customers, jobs, and parts of the organization such as departments or divisions. Cost of goods manufactured The manufacturing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 goods that were finished during the period. Direct cost A cost that can be easily and conveniently traced to a specifi ed cost object Differential cost A difference in cost between two alternatives. Also see Incremental cost. Opportunity cost The potential benefi t that is given up when one alternative is selected over an-other. Sunk cost A cost that has already been incurred and that cannot be changed by any decision made now or in the future. 第三章 Allocation base A measure of activity such as direct labor-hours or machine-hours that is used to assign costs to cost objects. Cost driver A factor, such as machine-hours, beds occupied, computer time, or fl ight-hours, that causes overhead costs. Overapplied overhead A credit balance in the Manufacturing Overhead account that occurs when the amount of overhead cost applied to Work in Process exceeds the amount of overhead cost actually incurred during a period. Underapplied overhead A debit balance in the Manufacturing Overhead account that occurs when the amount of overhead cost actually incurred exceeds the amount of overhead cost ap-plied to Work in Process during a period 第四章 Conversion cost Direct labor cost plus manufacturing overhead cost. Equivalent units The product of the number of partially completed units and their percentage of completion with respect to a particular cost. Equivalent units are the number of complete whole units that could be obtained from the materials and effort contained in partially completed units. 第五章 Activity base A measure of whatever causes the incurrence of a variable cost. For example,

最新会计学基础知识点

会计学基础 名词解释: 1.会计: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财产清查: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来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的实存数,并查明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3.资产: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权责发生制:指企业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按款项的实际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也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 5.收付实现制:以本期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费用的变准。 6.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是用来连续、系统地核算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结果的手段和载体。 7.负债: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8.谨慎性原则:又称为稳健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

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9.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或事项,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专门的记账方法。 10.会计凭证: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据以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也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第一步。进行会计核算,必须要有会计凭证,即对于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和账务处理,都必须取得书面证明;一切会计凭证只有经过审核无误以后,才能作为经济业务的证明和记账依据,并据此登记账簿。 11.会计主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12.财务报告: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报告文件。 论述题 1.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虽然同是企业的权益,都表现为企业的资金来源,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企业负有偿还的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