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伤心人

合集下载

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赏析

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赏析

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赏析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赏析【作品介绍】《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

此词当属李清照前期作品。

作者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的笔致,写出女主人伤春怀人的怅情怀。

伤春、怀人,相辅相成。

“崔”、“弄”两词琢炼得妙。

“弄”字写出一幅风雨戏云,阴云飘卷的动画面,表现了女主人孜然独处的凄寂心境。

宋词名句“远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就是出自《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这首词。

【原文】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作者:宋·李清照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注释】①题解:《草堂诗余》(杨金本无题)等题作“春景”。

《乐府雅词》等收为易安词。

《词学筌蹄》等词书误作欧阳修词,明《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等误作周邦彦词,别本又作无名氏词。

此词也误作吴文英词。

②闲窗:原作“间窗”盖“闲”之误。

带护阑的`窗子。

闲,阑也。

闲窗,一般用作幽闲之意。

③沉沉:指闺房幽暗,影子浓重。

五代·孙光宪《河渎神》:“小殿沉沉清夜,银灯飘落香池。

”④远:远山。

五代·顾《更漏子》:“远参差迷眼。

”远出云,源于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鸟倦飞而知还。

”《乐府雅词》等作“山”。

⑤薄雾:傍晚,黄昏。

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宋·韩《蝶恋花》:“斜日清霜山薄暮。

行到桥东,林竹疑无路”⑥轻阴:暗淡的轻云。

唐·张旭《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晚自开,青春白日映楼台”。

【赏】小、闲、深,正是空闺写照。

而春色深浓,未许泄漏,故重帘不卷,一任暗影沉沉。

春情动,更不能形之言语,只可托之瑶琴矣!“深”字是上片之眼。

闺深、春深、情深,“倚楼无语”,说三藏七,“此时无声胜有声”,蕴藉未吐之深情,更具有无限的韵味。

【初三作文】忧愁年华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700字

【初三作文】忧愁年华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700字

【初三作文】忧愁年华关于李清照的作文700字李清照,这位宋代才女,她的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印象。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她那忧愁的情感。

李清照的作品中融入了她对于世事沧桑和人生悲欢的深刻触碰。

她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于岁月凋零的悲伤感叹,将自己的心情沉浸在伤感之中。

她写道:“正心莫作,花已开,又落春去也。

飞燕无情,何处觅旧巢也。

”这句诗表达了她对于时光流逝所带来的无奈和伤感。

岁月无情,花开花谢,飞燕离巢,都在提醒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无法挽留。

与忧愁的年华相对应的是她的爱情经历。

李清照的人生中并不幸福,她曾经有过两段婚姻,却都以不幸收场。

她与第一个丈夫刘义亲密无间,但是随着权臣秦桧的崛起,刘义被流放,最终离世。

李清照写下了《如梦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中充满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期待和对于无常的忧虑。

她情愿和丈夫相隔千里,只希望世界能够长久而美好。

李清照的作品中还常常出现了对于家国天下的关切。

她写道:“闲市向暮闻鸦声,官船载送白云行。

捻破红笺随意意,衰容惨笑白苹生。

”这首《醉花阴·腊梅尚染香》表达了她对于乱世的忧虑之情。

她看到了官船载着白云在逝去的市井上行驶,在红纸上点缀上洒脱的文字,想象中的宛如整片腊梅的白苹。

“腊梅尚染香”,这里的染香实际暗喻神州大地陷于混乱,百姓愁苦,国家衰败,给人以一种强烈的震撼。

李清照的作品中充满了作者对于人生之忧的表达,她写下了让多少人陷入忧愁之中的词句。

李清照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真挚动人的画面,她用自己曲折的一生和灵秀的才情,展现了忧伤和痛苦的一面。

她的作品饱含着对于忧愁年华的感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李清照的人生感悟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了, 古语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李清照却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分享了李清照人生感悟,一起来看看吧!李清照的人生感悟美文1 她在宋朝。

只不过是惊鸿掠过,而在我看来,她就自我身边每一处角落——题记李清照。

说她为千古第一才女,一点也不为过。

但在这世上,哪一个才人没有命运的捉弄,没有仕途的失意,没有寂寞的熏陶。

命运,总是不经意间的捉弄着每一个人,而她,少女时代的她,恐怕也无想,自己的命途多舛,晚年活在命运无休止的折磨中。

那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是多么的悠闲,那少女情怀无一不被她所显露的淋漓尽致,那字里行间,无一不打动着我的心弦。

她是爱花的,也是一个爱细节的人。

对她,我只想说:“人生几何花烂漫。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轻吟着这句,仿佛让我置身诗境般,看到她那柔美的一面,每一字无一不打动着我的心怀,这个少女,让人捉摸不透。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时,她写下了这句诗,想着她那娇嗔的媚态,无疑不打动着我的心弦,我在想,新婚时的她,到底有多美。

在她身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这一思想的束缚,让我们看到了,女子另一边知性的美。

令人回味。

她活泼开朗大胆,虽是婉约词人,但个性,并不柔弱,有着超乎常人的胆色,在《词论》中,他几乎把北宋的词人都批评了个遍,苏子也不曾例外,说东坡的诗词:“句读之不齐。

”我想,当时如果苏子还活着,肯定要与她理论一番吧!虽批评,但不矫情,她还是那么的热爱收藏古籍字画,几乎倾家荡产,也要把喜欢的作品买下来,宁可让自己的肉体受折磨,也不愿精神上得不到充实。

也许,在青州的十年,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了吧!正如《归去来兮辞》一样,给自己的小屋取名《归来堂》,多么潇洒。

可是,现实却是残酷的,金兵南下,她与丈夫穷尽一生的辛苦到头来付诸一炬,更雪上加霜的是赵明诚也在战争的摧残下,早早地离开了她,一瞬间,她失去了一切,仿佛被整个世界所抛弃。

我终于理解了她李清照作文

我终于理解了她李清照作文

我终于理解了她李清照作文说起李清照,一开始我可真是不太懂她!那时候,在语文课上,老师讲着她的诗词,我就觉得好难好难呀,心里直犯嘀咕:“这都写的啥呀?”可是后来呀,发生了好多事儿,让我慢慢地,慢慢地,开始理解她啦。

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了诗词朗诵比赛。

我被分到了朗诵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一开始,我读着读着,还是没啥感觉。

晚上回到家,我跟妈妈抱怨:“妈妈,这李清照的词,我怎么读都读不懂!”妈妈笑着说:“宝贝,你别着急,你想想呀,李清照在溪边玩耍,喝了酒,玩得太高兴,都找不到回家的路啦,多有意思!”我一听,好像有点画面感了。

为了比赛能表现好,我每天都努力练习。

读着读着,我好像走进了她的世界。

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傍晚,李清照在溪边开心地玩耍,那笑容,一定特别灿烂。

还有一次,我和好朋友一起去公园划船。

划着划着,我们迷路了,周围都是荷花。

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李清照的词,“误入藕花深处”,这不就是这样的场景吗?我兴奋地对好朋友说:“你看,这多像李清照写的!”好朋友也点点头说:“是啊,原来她写的这么生动!”后来呀,我读了更多李清照的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开始,我只觉得这词好悲伤。

可当我考试没考好,心情低落的时候,我突然就懂了那种失落和无助的感觉。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得多思念一个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词呀!慢慢地,我发现李清照的词,就像是她的心情日记。

开心的时候,她写得欢快;伤心的时候,写得让人心疼。

我不再觉得她的词难懂啦,反而觉得她就像一个亲切的大姐姐,在跟我诉说着她的喜怒哀乐。

她的勇敢,她的才华,她的深情,都藏在她的诗词里。

难道不是吗?她用诗词表达着自己,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还能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

我终于理解了她,李清照,她是那么独特,那么让人敬佩!。

李清照少不知愁,酒后寻欢写下第一首词,如今已成少女学坏的借口

李清照少不知愁,酒后寻欢写下第一首词,如今已成少女学坏的借口

李清照少不知愁,酒后寻欢写下第一首词,如今已成少女学坏的借口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靠自己在文坛闯出了一片天。

可以说在她之后的元明清三代,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位女子取得如此的文学成就。

关于她的历史记录,很多不仅仅只是聚焦在才气方面,还有她在生活中也不同于古代的寻常女子。

在人才辈出、个个才高八斗的大宋文坛,李清照一出手的两首《如梦令》就震惊了无数文人。

很快大家聚焦到她的家世上,了解到她从小家境优渥,年少不知愁滋味。

除此之外,她还不按常理出牌,不仅极具个性还爱喝酒,身上自带文艺气息。

被收录到语文教材中的《如梦令》,又展现了李清照怎样不俗的才华呢?大家了解这首词的背景吗?这首词其实是李清照喝酒后为寻欢而做的,而在当下却被很多“问题少女”拿来当作学坏的借口。

这背后又有怎样的错误解读和误用呢?家境优渥、婚姻燕尔,年少不知愁公元1084年,李清照在济南出生。

其父李格非是当时宰相的得意门生,也是苏门学士之一。

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还颇有才气。

母亲王氏,是状元后代,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闻。

从小受到书香家庭熏陶的李清照,自然是热爱吟诗作赋、填词谱曲,而且自幼就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才气,闲暇之余,还能独立作词。

而李清照的爱情故事也如琼瑶模式的爱情一样,浪漫至极,是典型的才子配佳人。

她与丈夫赵明诚在聚会上相聚,两人一见钟情。

分别后没过几天,赵明诚就向父母表明了想要迎娶李清照的想法,随后便提亲,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婚后的李清照,过着甜蜜的幸福生活,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志趣相当,家庭生活十分和谐美好。

在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处处都充溢着甜蜜与幸福。

例如:“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问丈夫自己和花儿谁更美丽;或者是“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在夜里期待黎明。

可是生活总是有晴又有雨,李清照前半生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即将迎来急转。

北宋元佑风波也波及到了李清照的父亲,在古代宗法制之下,一人出事,自然全家也无法幸免。

李清照传半生烟雨半世落花读后感

李清照传半生烟雨半世落花读后感

李清照传半生烟雨半世落花读后感李清照传半生烟雨半世落花读后感1. 引言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细腻感伤、纯净唯美的文风著称。

《李清照传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是一部关于李清照一生的传记,通过对她的生平、作品和情感的描写,使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卓越的女性文化人。

在阅读完这本传记后,我深深被李清照才情、坎坷的一生以及她倾注在作品中的热情所感动。

以下是我对《李清照传半生烟雨半世落花》的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2. 李清照的才情与坎坷的一生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情。

她的文学创作天赋早已显露出来,被誉为“才女”。

然而,她的一生并不完整幸福。

婚后,她先后历经了丈夫去世、亲人破产等不幸,这些经历对她的作品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她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无尽的忧伤和对人生的追问,使人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3. 纯净唯美的文风李清照的词作以纯净唯美的文风著称,她的作品富有情感的表达,词句间流露出百转千回的美感,给人一种唯美与深思的享受。

她擅长运用自然的景物描写和个人情感的融合,使她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真切的情感,让久违的春光与离愁的心情在读者的心中交融。

4. 慢慢品味李清照的作品在每一个细节中,我们能感受到李清照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情感的投入。

她的作品中常常提及的“烟雨”和“落花”字眼,象征着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不满。

在读李清照的作品时,我们也应该用心去感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诗意,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其中的美妙。

只有当我们真正体悟了作品中的深刻与广度,才能更好地领会李清照传的意义。

5. 对李清照传的个人观点与总结通过阅读《李清照传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我对李清照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的才情与坎坷的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词作以细腻感伤、纯净唯美的文风而闻名,使人感受到了久违的情感与美妙,这让我对她的作品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李清照的作品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也更加欣赏她的才情和创作。

柳永很经典的一首词,年少读不懂,读懂已是中年人

柳永很经典的一首词,年少读不懂,读懂已是中年人

柳永很经典的⼀⾸词,年少读不懂,读懂已是中年⼈⼀直很喜欢北宋的柳永。

他是北宋第⼀个致⼒于倚声填词的⽂⼈,也是混迹于秦楼楚馆的风流才⼦,时⼈对他褒贬不⼀。

晏殊瞧不上他写的词,“我虽也填词,却不会写出‘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词句来”,轻视的意味不⾔⽽喻。

⽽稍晚⼀些的苏轼却对他赞叹不已,“⼈皆⾔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处,不过如此”。

但⽆论当时的⼈如何评价他,他对慢词和婉约词的贡献是⽏庸置疑的。

他的词⽆论是关于男⼥情爱,还是羁旅⾏役,都那样地悲伤。

他曾写下⼀⾸词,年少读不懂,读懂已是中年⼈。

这⾸词名为《少年游》,全⽂如下:长安古道马迟迟,⾼柳乱蝉嘶。

⼣阳鸟外,秋风原上,⽬断四天垂。

归云⼀去⽆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根据词意来看,这⾸词应该是他中晚年所写,道尽了他⼀⽣的悲苦,令⼈感慨万千。

词的上半阙是写景,渲染了萧瑟的⽓氛,也为下半阙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开头两句点明了地点,也奠定了全⽂的感情基调。

他骑着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前进,⽿边传来秋蝉的嘶鸣声,扰乱了他的思绪。

这⾥的“长安古道”值得玩味。

众所周知,长安是汉唐的国都,虽然北宋的国都是汴京,南宋的国都是临安,但是两宋词⼈对长安却有着特殊的情怀。

就像贺铸的“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数⼭”、周邦彦的“长安道,潇洒西风时起”……对于他们⽽⾔,长安不⽌是⼀座城池,更承载着他们的梦想。

柳永这⾥也是如此,令他意兴阑珊的不⽌是长安古道,更是功名利禄。

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功⽽返,后来更是因为宋仁宗的⼀句“且去填词”,让他的仕途梦想幻灭。

他在长安古道上“迟迟”⾏⾛,不仅是对功名利禄的灰⼼淡薄,更有⼀种历经世事的沧桑感。

这种落寞感也奠定了全⽂悲伤的感情基调。

接着的三句是写景,旷远⼜萧瑟,加深了他内⼼的孤苦。

⼣阳在远⽅渐渐落下,寥廓的旷野上,风呼呼地吹着,他举⽬望去,⼊眼的是⼀⽚苍茫。

李清照诗词读后感

李清照诗词读后感

李清照诗词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清照诗词读后感(一)谈到李清照,大家都不陌陌生,她的诗词豪放奔放、飘逸旷达,写富贵而不鄙俗,写娇美而不轻佻。

宋词,也许是唐诗的升华。

因此文学女神桂冠非她莫属了。

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一名才女,她的词,字字句句,无不饱含她心中深深的落寂,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又与黛玉不雷同,我崇尚这一份拿捏的几近完美的愁怨。

读她的词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对于心灵更深一层的体验…“喜欢李清照,固然伤心,人生还是多姿多彩,经历风雨,才能悟出有味道的人生。

“伤心君独立,江畔寒风摧。

愿作天际月,崎路与君随。

”唯美的五言诗。

“所悲者惟有一事,易安晚年遇人不淑,后又自愿被休,再嫁被休,且是看书状告丈夫,在那个社会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巾帼不让须眉,让人伤心,让人敬佩”我很羡慕李清照,至于她南渡赵明诚去世后的不幸遭遇,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没有为她伤心过。

我觉得,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特别是过去男尊女卑的时代,她的命运在我看来不算很坏,比她际遇更悲惨的女性我想是无计其数的。

我不为她悲伤,觉得应该为她骄傲。

她的词,风格清秀,而面对国破家亡,她的心中又有不一样的一番天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字一顿若即若离,感伤之情,跃然于纸上,而我,唯独喜欢这词中的清丽淡雅,欣赏那一份恬静婉约,是不是那满卷愁都飞上了清照的眉间,直达心宇?当读到: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让人感觉到花自在飘零,水自在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深深感受到她那种带着感情色彩的思夫之情,相思苦中苦,思念愁上愁,情到深处人自痛,痛到深处人自苦。

惆怅愁,忧国愁,这就是李清照的词,读了便是愁上愁,愁、在她的笔下已然是心灵和灵魂的凝聚,是真真切切而又隐隐约约,她的词,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不然在现代的我怎会深切的感受到她的愁苦,阴郁,和深深的落寂呢?就是这么一个女人,她的词美得让人心疼,美得让人惆怅!李清照诗词读后感(二)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伤心人壹宋神宗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我出生于山东章丘一个书香门第。

我父亲叫李格非,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苏门后四学士”。

父亲在朝廷担任礼部员外郎,是个从六品的小官,相当于文化部副司级官员。

而我母亲王氏呢,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在祖父熏陶下,母亲也写得一手好文章。

《宋史》说:“拱辰孙女,亦善文。

”父母都喜欢大唐诗人王维的诗,尤其是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以便给我取名“清照”,意即:清泉照影,心地澄澈。

在那个时代,一般的女孩子,都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待字闺中,专攻女红。

我很幸运,由于父母非常开明,所以我在学习女红之余,得以尽览家中万卷藏书。

书读多了,便手痒,于是就学着男人写点闲文章。

父亲读了我的闲文,评价说:有灵气。

有了鼓励,我便更加喜欢玩弄笔墨了。

6岁那年,父亲做了太学博士。

太学,乃大宋最高学府,是专门培养栋梁之才的机构,父亲就被调去这里做了教授。

于是,我便跟着父亲,来到了大宋首都汴京(开封)。

贰我15岁那年,父亲与几位朋友去游匡山。

回家之后,他递我一卷纸:“这是我好友张文潜写的《浯溪中兴颂》,你学习学习。

”唐朝文学家元结,曾写过一篇《大唐中兴颂》,此文乃歌颂大唐中兴的杰作,后被颜真卿题于石崖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浯溪摩崖石刻”。

张文潜叔叔写的《浯溪中兴颂》,就是应和这篇《大唐中兴颂》的。

读完这篇《浯溪中兴颂》,我萌生了一个与张叔叔不一样的看法:“为什么大家总是歌颂唐朝中兴,而没有看到其淫逸腐化的一面呢?”于是我写了“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长诗,来检讨唐朝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

比如,其中一句就是“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为什么唐朝军队老是打败仗呢?因为好马都给杨贵妃送荔枝去了。

父亲觉得我想法独特,便将两首诗传了出去,没想到竟然轰动了汴京,后来,大学者朱熹评价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就是说万万没想到,这些话竟然出自一个女孩子之口。

后来,父亲又把我填的词传了出去,很多词人看后都说:“我等男人,也写不出如此佳句。

”于是我在汴京便有了“才女”之名。

叁17岁那年,哥哥带我去逛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是汴京最大的寺庙,每月都要搞大型庙会,卖什么东西的都有,是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就发生在这里。

这一次逛大相国寺时,我认识了太学生赵明诚。

我父亲是太学的老师,他常常提起学生赵明诚。

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乃吏部侍郎,相当于国家人事部副部长,是堂堂的朝廷三品大员。

明诚虽然出身于高官之家,但是没有一点纨绔子弟习气,他从小就喜欢研究金石字画,虽然年纪轻轻,却有了“汴京第一金石学家”的美名,在汴京,对于金石字画的品鉴,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所以我父亲特别喜欢他。

那一天,恰好明诚也在逛庙会。

当哥哥跟我介绍他是赵明诚时,我眼里立马冒出一串火花。

他,竟是那样的温文儒雅,以至于我只偷偷瞥了一眼,心里便如万只小鹿在乱撞。

当哥哥跟他介绍我是李清照时,他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瞳孔骤然收紧,“哦哦”了好几声,才羞涩地说:“原来你就是李清照啊!”那天回家后,我就失眠了,一闭眼,就全是他的影子,我心猿意马地想入非非:“明诚,你做我老公可好?”后来,明诚对我说,那天回家后,他也失眠了,他也心猿意马地意淫着:“李清照,请做我老婆吧。

”世间有个词叫“一眼万年”,以前我不懂其义,但自从那天我遇见赵明诚,瞬间就懂得了此词之深情。

肆我虽然渴望明诚做我夫君,但我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宋神宗做皇帝期间,党争激烈。

新党要变法,旧党要维旧,于是两派整天斗得不可开交。

明诚的老爸属于新党,而我的老爸属于旧党,所以我们两家根本不可能联姻。

就在我感叹造化弄人的时候,皇帝老儿宋神宗竟然死翘翘了。

他死后,宋徽宗赵佶继了位。

赵佶早就看烦了两党之争,所以一继位,就采用了折中政策:“我既不偏袒新党,也不偏袒旧党。

”所以立的国号叫“建中靖国”。

于是新旧两党的矛盾就此缓和下来。

两党矛盾一缓和,明诚就开始想辙。

他为了娶我,开了一个大大的脑洞。

那天早上,明诚一醒来,就跑去找父亲赵挺之:“老爸,我昨晚做了个怪梦。

梦见了一本书,内容我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三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你帮我解释解释吧。

”赵挺之问:“哪三句话?”赵明诚说:“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挺之立即用手比划道:“言与司合,就是‘词’字。

安上已脱,就是‘女’字。

芝芙草拔,去掉草字头,就是‘之夫’两字。

联起来就是‘词女之夫’。

就是提醒你最好娶个词女做老婆。

”赵明诚故意装糊涂说:“词女,汴京有好词女吗?”赵挺之说:“有啊,李清照。

”明诚的脑袋瓜真是太溜了,后来这事被记入《琅嬛记》里。

伍不久,明诚就来提亲了。

那天上午,我荡完秋千,正在院子里歇息喘气,明诚和他父亲就来了。

我完全没有防备,吓了一大跳,赶紧就往边上跑,鞋也来不及穿,头上金钗也掉了下来。

跑到门口,我停了下来,因为我实在太想见明诚了,可我又不好意思停下来张望,于是便假装嗅闻门口的青梅,然后一眼一眼地偷窥他。

明诚一走,我回到闺房,就写下了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刚满18岁的我,就这样嫁给了赵明诚。

陆我是女文青,明诚是男文青,当文青遇上文青,我们就过上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

明诚超级喜欢研究金石字画,14岁那年,他就立下大志:“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

”宁愿一辈子吃粗茶淡饭,他也要遍搜天下金石字画,撰写中国第一考古经典《金石录》。

我喜欢这种有志趣的男人,于是很快就成了明诚的小迷妹。

在明诚的熏陶指点下,我也爱上了金石字画。

那时候,明诚还是太学生,没有什么经济收入,他父亲也是清廉之官,所以每个月只给明诚很有限的生活费。

明诚把生活费分成两半,一半交给我,用于生活开销。

一半留下来,用于搜集文物。

明诚每次从太学回来,都要去当铺典当衣服。

夏天,他把冬衣典当出去。

冬天,他把夏衣典当出去。

然后揣着换回的五六百钱,兴高采烈地就奔大相国寺去了。

我心疼明诚,只好千方百计节省开支。

我不要山珍,只要粗茶。

我不要海味,只要淡饭。

我不要明珠,只要荆钗。

我不要翠羽,只要布裙。

我每个月最开心的日子,就是拿着从生活费中省下的碎银,和明诚一道去大相国寺淘宝。

每次淘到好宝贝,我们便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

那滋味,真是美啊,美到任何词语都无法言说。

当然,也有伤心叹息的时候。

比如那一天,有人拿着一幅画找上门来:“这是徐熙画的《牡丹图》,听说你们喜欢收藏名画,今天我特意送上门来。

”我和明诚一看,确是真迹:“这画你卖多少钱?”“二十万钱。

”“太贵了,少点可行?”“少一文也不卖。

”明诚就说:“那你留在我家住一晚,我筹筹钱。

”那晚,我和明诚忙了一夜,找遍了能找的朋友,但还是没能凑齐二十万钱。

第二天,目送卖主离去时,我和明诚的心都碎了,相对无言,惆怅了好多天。

柒明诚教我品鉴金石字画,我就教他作文填词。

他一开始还很不服气,觉得自己也是填词的好手。

经过一件事后,他才服了气。

那年重阳节,明诚在太学上学,不能回家。

我觉得很孤独,就写了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诚读了这首词后,一心想把我比下去,他闭门三天,填了50首词,然后再把我这首词掺杂其中,送给评论家陆德夫品鉴。

陆德夫阅后说:“只三句绝佳。

”明诚忙问:“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自此,明诚才服了气:逢人就说:“填词嘛,还是我老婆厉害。

”捌明诚与很多男人不一样。

那些男人都把女人当摆设,当成一个生儿育女的工具。

但明诚不,他把我当朋友和知己。

所以他不仅不限制我喝酒,还教会了我好多酒令。

我们常常把酒月下,聊诗歌,聊金石,聊江湖,聊人生。

有一晚,我喝得实在太多,睡了一晚,酒意仍未退去,一睁眼,看见明诚正拉帘子,便问他:“昨夜雨大,海棠花怎么样了?”明诚答:“经过一夜雨水浇灌,海棠花叶子长繁茂了,但花却凋谢了。

”我心有所动,提笔写下了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朋友邀请明诚荡舟游玩。

我好羡慕,就说了一句:“可惜我不是男人,不能同去。

”明诚笑了笑,对我说:“这有何难,你穿上我的衣服,女扮男装,就可以同去了。

”那晚,我们荡舟湖上,一边远眺烟波浩渺,一边举杯对酒当歌,嗨得不知所以,酩酊大醉。

迷迷糊糊间竟然迷了路,跑到一片莲藕深处去了,惊醒了一群刚刚入睡的欧鹭。

第二天酒醒,我想起此事,不禁“噗嗤”笑出声来,便提笔写下了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流传后世的词有60多首,其中近30首都写到了“喝酒”,所以很多人说:“李清照是一个酒鬼。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喝的不是酒,是爱情。

玖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喜欢搞点赌博。

但与很多人不同,我不喜欢那种只拼运气的赌博,比如掷骰子。

我喜欢那种需要比拼智力的赌博,比如打马。

打马,就是麻将的前身。

明诚知道我这个爱好后,不仅没有嫌弃我,还在收藏金石文物的时候,给我买了很多关于打马的书。

我深透研究这些书后,赌技迅速飙升,与亲朋好友玩赌时,几乎从不失手,所以大家给我取了个外号——赌神。

找不到对手,独孤求败很扫兴,于是我就写了一本《打马图经》,专门传授大家“打马”的技术。

在此书里,我写了这么一句序言:“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

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巳。

”翻译成白话就是:我呢,天生就喜欢赌博,只要有牌局我都想参加,一上牌桌就废寝忘食,不分昼夜。

我这辈子玩赌,几乎没输过。

为什么呢?因为我牌艺精啊。

世人皆知道我牌技高,却不知道这牌技之后是爱情。

我为什么要讲“酒鬼”“赌神”两件事呢?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真正爱你的人,会让你活得像自己。

而不够爱你的人,才用改变你的方式来附和自己。

拾幸福总是短暂。

我和明诚结婚不到一年,灾祸就降临了。

1102年,在奸官蔡京怂恿下,宋徽宗重新启动了变法。

于是反对变法的人都成了奸党。

宋徽宗亲自题写了“元佑党人碑”,将一个个“奸党”名字刻在石碑上,竖立于宫殿门外。

意即:让你们永世不得翻身。

我父亲作为苏轼门生,自然难逃“奸党”名单,他被摘去官帽,发配广西。

而我公公赵挺之呢,作为新党得力干将,则被提拔做了丞相。

也就是说:我公公和我老爸成了死对头。

这下我的处境就尴尬了,赵家上上下下都看我不顺眼,有事没事就给我气受。

那时,朝廷下了诏令——一律不得跟元佑奸党联姻。

于是很多人都劝明诚:“把李清照休了吧。

”我心惊胆战,觉得天要塌了。

但明诚握住我手,说了一句:“相信我。

”这句话,从此成了我晦暗日子中的太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