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一、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二、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三、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
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论清照词的愁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省人。
她的父亲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轼。
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
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
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清照自小便有诗名。
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清照与太学生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
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不久她的丈夫明诚病死,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州(今),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
“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导语:李清照的月满西楼作于与丈夫远离之后,寄托着不忍离别的伤感之情,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李清照《月满西楼》赏析一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后期词作中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她在北宋未年动荡时期,历经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等重大变故后的孤寂落寞与悲凉愁苦心境。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作品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苦苦寻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的天气,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最难休养调理。
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竟然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在窗前,一个人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2、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很深。
堪:可以,能够。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李清照在其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绪。
引论部分着重分析了李清照词中的愁与其他词人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差别与原因;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个人生活、国事变迁所表现的感情与沉痛从而揭示其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
结尾,补充说明透过李清照词中的愁,我们看到了什么和应该欣赏的方向。
关键词:闺愁、离愁、闲愁、家愁、国愁引论:李清照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她能书会画,文学方面诗、词、散文兼长,但以词尤工。
李清照的词主要内容是抒写她个人的生活与情怀,可以说是她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诗的记录。
由于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主要是表现其作为一个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其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词的基调是开朗、欢乐的,但闺愁闲怨也时有流露。
在许多词家把“诗言志,词言情”的文学理念十分推崇的当时,抒写闺愁闲怨的词并不少(尤见“花间”、“婉约”),但都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出之。
李清照的词却是女性思想感情的自我表现,因此对女性的感受抒发得更加细腻、深切,也更动人。
词是最富女性美的一种文体,李清照作为一位词坛奇女子、闺中伟丈夫,是把词的美发挥到极致的高手之一。
她在词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抒情主体意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但她的词与同时代其他爱国词人所表现出的悲愤、愁苦或慷慨激昂又有所不同。
她不是一个人站出来历数时代的不幸、社会的痛苦,民生的愁怨,而是以自己做为抒写的主体,在自己凄凉的身世中,包含了国破家亡的深愁与悲歌,因此,李清照的词更具有超时空的感人魅力。
当然,李清照词的内容绝非“一个‘愁’字了得”,而她的词中的“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手法都与其他词家有所不同。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
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
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色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
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
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
一、用花表现愁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
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生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生活的心灵外化。
花之所以被采集词人笔下而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
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枯萎、而凋谢。
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人无限感慨,随即产生了一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
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
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意浓睡之中,词人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一夜的急风疏雨的吹打,海棠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凋谢了。
“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开的无限惋惜之情,从中亦不难体味到一个花季少女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感伤不已的心情。
无论是她作于中年的《醉花阴》词中所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晚年的《声声慢》所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都让我们在凄怆的哀伤之声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别情佳作。
全词通过女词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揭示了中华民族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展现了她精湛的审美传达技巧。
一、作品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2、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作者:邢转勤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
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
本文旨在从婉约美和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
她坦率大胆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斥责,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须压倒须眉”。
(《鱼村词话》卷三)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
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功文章”(《宋史·文苑传》)。
《宋史·李格非传》云:“女清照,诗文尤称于时。
”《碧鸡漫志》卷二云:“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
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然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她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其词在再现现实生活,表现个人情感时具有愁情美。
下面就从婉约美与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一、婉约的优美感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
”李清照的诗词具有婉约的优美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不仅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情,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融情人景,具有婉约的优美感。
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别离的丈夫而写的一首绝妙的词作,历代传为佳作神品。
词写得摇曳多姿,很耐思味,笔触细腻含蓄,不言思,不言情,而无所不见思与情。
上阙以薄雾、浓云、瑞
脑、金兽、玉忱、纱厨等意象,勾勒出闺房中的寂寞,清凉的氛围。
下阙则以酒、黄昏、帘、西风、黄花等意象,刻画了一位孤苦伶仃,深思郁郁的女性形象。
结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被人称颂的佳句。
李清照作为一位伟大的女词人,细心、敏感,善于捕捉典型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显得委婉含蓄,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其次,李清照诗词中的婉约美体现在典故的运用方面。
在她的诗词中,用典随处可见,显得典雅、含蓄,用典自然,无斧凿的痕迹。
如《点绛辱·寂寞深闺》的结句:“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是写盼望心上人的归来的,可在宋代,程朱理学的确立加重了封建礼教的桎梏,描写男女之事谓之不雅,于是她借用《梦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的典故婉转地表达出来。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而且把这两个典故有机结合起来。
上句引用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典。
下旬引用《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典故,婉转地表达了思念远人的深情,“事如己出,天然浑厚”,构成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负载着深厚的意蕴。
再次,李清照诗词中的婉约美体现在对主人公神态动作的描写方面。
李清照善于通过对神态动作的描写,将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如“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将愁写得有浓度,如“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辱·寂寞深闺》)将愁写得有形状,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将愁写得有重量。
又如《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辩倚,枕损钗头风。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该词不同于“雌男儿”笔下的脂粉香艳之作,恰如论者指出:“她不向词的广处开拓,却向词的高处求精;她不必从词的传统范围以外去寻新原料,却只把词的范围以内的原料醇化起来,使成更精致的产物。
”(傅东华《李清照》)上阚中通过“泪融残粉花钿重”的神态描写,委婉地道出了刻骨的思念使女词人心力交瘁,写出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泪融残粉”,写盼夫归来的失望之态,以致形体消瘦,心神难支而觉“花钿重”了。
最后,女词人借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行香子·草际鸣蛩》,词中无一笔直写自己,而是借牛郎织女七夕相见的民间故事,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情。
她猜想这对情人一定有着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
女词人的心思和幽怨,深深地隐藏在这细腻、悠长的情思之中。
二、悲壮的风骨
李清照不是纯粹意义上缠绵于离愁别恨的弱女子,她是关心时局,爱国爱民的。
面对家国之悲,她难以抑制内心的沉痛和忧愤,写下了“南来尚觉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不朽诗篇。
靖康难后,国土逐渐沦人敌手,北方人民生活在敌人的铁蹄践踏之下,朝不保夕,而南宋王朝不图收复失地,竟以贡物献财的办法获求暂时苟安,李清照悲痛忧愤,用手中的笔,指斥南宋朝廷苟安江南的可耻行径,有诗云:“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的诗句,同时,她对历史上的项羽这位末路英雄予以颂扬,其《乌江》诗曰:“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步过江东”,体现了悲壮的风骨。
又如《上枢密韩公诗》: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头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宋高宗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不顾江山社稷,二不管父兄在金受苦受难,情愿向金人大肆进贡献钱。
他喜听劝和、说降之辞,而李清照却不顾触犯龙颜的危险,大胆地与皇帝唱反调,力主收复失地,维护国家尊严,特别是最后一句关于“长乱”的用典,既是对苟安妥协的南宋朝廷的一番逆耳忠言,更是对皇帝身边“巧言者”的无情鞭挞。
在爱国有罪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情操和品格,千载之后,仍能激发自尊自立的民族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