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

摘要:生物接触氧化法作为给水生物预处理工艺,近年来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工程实际应用。本文对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法预处理工程中常用的两种曝气系统(微孔曝气器曝气和穿孔管曝气),作了充氧性能、系统造价、运行成本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采用微孔曝气器的曝气系统优于采用穿孔管的曝气系统。

关键词:微孔曝气器生物接触氧化池穿孔管充氧性能运行成本

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城市人口膨胀,引起了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同时,相应的污染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导致了饮用水水源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恶化。在给水处理领域中引入生物预处理,已成为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有效手段之一。在我国,给水工程实践中常用生物接触氧化法作为生物预处理工艺。在该方法中,曝气系统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整个生物预处理工艺的充氧性能、处理效果、运行成本和管理操作。本文结合中试试验和工程实践对这两种不同曝气系统作了多方面的比较与分析。

1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两种曝气系统

为提高氧的利用率,生物接触氧化池宜采用气水逆向流设计。一般用鼓风机鼓风曝气,曝气设备分布于池底;气流自下向上流经填料区,水流自上向下流经填料区。曝气系统一般采用微孔曝气系统或穿孔曝气系统。

微孔曝气系统一般采用膜片式微孔曝气器作为曝气设备,池中填料一般采用弹性填料,设计气水比一般取0.7左右。

穿孔曝气系统采用穿孔管作为曝气设备,池中填料可采用颗粒填料或弹性填料,设计气水比一般取1左右。

2 充氧性能比较

通过对中试装置的清水充氧试验,对两种不同曝气方式的标准状态充氧性能作了测试,并对以下几项充氧性能评定指标作了比较与分析。

(1) 标准状态下的氧总转移系数K Las(h-1)——曝气器在标准状态(水温20℃、1atm大气压强)的测试条件下,在单位传质推动力作用时,单位时间向单位体积水中传递氧的数量;

K Las=K La(T)·1.024(20-T)(1)

式中K La(T)——水温为T℃条件下,氧气的总转移系数(h-1);

T——测定时的实际水温(℃)。

K La(T)=2.303lg[(c3-c1)/(c3-c2)]×[60/(t2-t1)] (2)

式中C s——液体中的氧气溶解度(mg/L);

C1、C2——在t1、t2时间(以min计)所测得的氧气浓度(mg/L)。

(2) 氧气转移率dc/dt(mg/L.h)——曝气器在标准状态的测试条件下,单位体积内氧气的转移速率;

dC/dt=K Las·C s(20)(3)

式中dC/dt ——单位体积内氧气的转移速率,简称氧气转移率(mg/L.h);

C s(20)——标准状态下的氧气在清水中的溶解度,C s(20)=9.17mg/L。

(3) 充氧能力R0(kgO2/h)——曝气器在标准状态的测试条件下,单位时间向溶解氧为零的水中传递的氧量:

R0=K Las·V·C s(20)·10-3 ,(kgO2/h)(4)

式中V——液体体积(m3)。

(4) 氧利用率E A(%)——曝气器在标准状态的测试条件下,传递到水中的氧量占曝气器供氧量的百分比:

E A=(R0/S)×100%(5)

式中S——供氧量(kgO2/h);

S=0.21·1.331·G S

其中0.21——空气中氧所占比例;

1.331——标准状态下氧的容重(kg/m3);

G S——供给空气量(m3/h)。

(5) 充氧动力效率E P(kgO2/kW.h)——曝气器在标准状态的测试条件下消耗1kW.h有用功所传递到水中的氧量。

Ep=R0/N (kgO2/KW.h)(6)

式中N ——消耗功率计算值;

N=HG sγ/102 (kW)

其中H ——空气压力(kg/cm2);

γ——标准状态下的空气容重,γ =1.205(kg/m3)。

2.1 清水充氧试验

本试验直接利用A型和B型生物接触氧化中试装置(见图1)为测试装置: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区下方设微孔曝气器(微孔直径0~200μm范围内变化),直接向弹性填料区鼓风曝气,池中水深4.5m,填料区高度4m,并采用两级串联的方式运行。B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区下方设置穿孔曝气管(孔径1mm),直接向颗粒填料区鼓风曝气,池中水深4.1m,填料区高度2m。

试验用水为自来水,水温28℃,供气量以转子流量计计量换算。试验方法采用静态启动的间歇非稳态法;用亚硫酸钠为消氧剂,氯化钴为催化剂;溶解氧采用溶氧仪直接测定。

试验条件和测试结果见图2和表1。

*注:气量均采用设计工况下的曝气量,曝气强度均控制在4m3/m2.h左右。

2.2 试验结果分析和结论

2.2.1 由表1可以看出:

(1)由于氧的溶解度小(因而氧的转移也慢),通过正常的气水交界面难以获得足够的氧量来进行好氧生物处理,必须要人为地增加气水的交界面。鼓风曝气就是增加氧转移交界面的一种方法。依据双膜理论,膜的厚度反映了阻力的大小。在浓度差相等的情况下,鼓风曝气气泡愈小,氧的转移量也愈多。由表1第6项可知,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气泡直径远小于B型;从第7、8项可看出,其相应的K LaS值和dc/dt值高于B型。

(2)一个曝气装置的K LaS值大,吸收的氧量虽可多些,但未必经济。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常用氧利用率E A和充氧动力效率E p来作为比较曝气装置效率的指标。从表1第10、11项可明显看出,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E A值和E P值均高于B型。这说明在同等的充氧能力下,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所消耗的能量小于B型。

2.2.2 在后来试验稳定工况的连续运转中,曾多次测定A、B型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水体的溶解氧,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各部位的溶解氧值均高于B型。这说明了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较高的充氧效率,能提供足够的氧气以保证生物膜进行生化反应。

综上所述,可认为:从充氧性能的上述五项评价指标来比较,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充氧性能明显优于B型生物接触氧化池。

3 曝气系统经济比较

参考某地一座4万m3/d产水量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实际工程设计,假定池表面积560 m2,有效水深为4.5m;并假定填料均采用YDT弹性波纹立体填料,曝气用鼓风机均采用国产罗茨风机,水下空气管道采用ABS管材(水上空气总管采用钢管)。在此假定前提下,对可能用的两种曝气系统方案进行了经济上的比较与分析。

3.1 曝气系统造价比较

(1)微孔曝气系统的气水比为0.7,总供气量为2.8万m3/d。采用鼓风机的额定空气流量为19.4 m3/min,出口静压49kPa,配套电动机功率30kW。

空气总管管径300mm,采用钢管。为曝气均匀,将整个生物接触氧化池分为四个曝气区。位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的布气管道布置成环状,管径100mm,管道间距0.6m,采用ABS管。曝气器采用膜片式微孔曝气器,安装于环状布气管道上,每个曝气器的服务面

积约0.5m2,共1200个曝气器。

(2)穿孔曝气系统的气水比为1,总供气量为4万m3/d。采用鼓风机的额定空气流量为27.8m3/min,出口静压49kPa,配套电动机功率37kW。

空气总管管径350mm,采用钢管。为曝气均匀,位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的穿孔曝气管采取环路布置和曝气管下弯配置方法。穿孔管采用ABS管,沿管道每隔25mm开孔,孔径为2~3mm,管道间距为1.5~2.0m。

(3)曝气系统主要包括鼓风机和管道系统(曝气器、管道、管件、阀门、支撑、水平调节器等)。计算曝气系统造价时,参照1999年上半年上海市的市场价格,再考虑相应的安装调试费用,最后得出两种曝气系统的工程造价(未考虑利润率)如下:微孔曝气系统:约60万元;

穿孔曝气系统:约35万元。

3.2 曝气系统运行成本比较

因为两种曝气系统的维护管理所需人工费相近,所以主要考虑用电量的差别。

参考上海市工业用电价格,设电价平均为0.7元/kW.h,并假定生物接触氧化池每天24小时运行。微孔曝气系统所用电动机功率为30kW,每年耗电量262800kW.h,每年电费约为18.4万元;穿孔曝气系统所用电动机功率为37kW,每年耗电量324120kW.h,每年电费约为22.7万元。所以两种曝气系统每年所需电费相差约为4.3万元。

由以上分析可知,微孔曝气系统每年的运行成本比穿孔曝气系统约少4.3万元。

3.3 曝气系统对制水成本的增加

(1)整个曝气系统按15年折旧计算,为简化起见,不考虑土建投资、贷款及利息,则曝气系统的年折旧费用为:

微孔曝气系统:约4万元/年;

穿孔曝气系统:约2.3万元/年。

(2)曝气系统所需运行费用主要包括电费和人工费,人工费均按4.8万元/年计算,所以年运行费用为:

微孔曝气系统:约23.2万元/年;

穿孔曝气系统:约27.5万元/年。

(3)因生物接触氧化池日产水量为4万m3/d,年产水量为1460万m3/年,所以曝气系统对制水成本的增加为:

微孔曝气系统:(4+23.2)/1460=0.0186元/m3水,约1.86分/m3水;

穿孔曝气系统:(2.3+27.5)/1460=0.0204元/m3水,约2.04分/m3水。

4 曝气系统的运行管理

曝气系统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曝气系统的使用寿命和日常维护。

(1)微孔曝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于微孔曝气器的正确选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目前的工程应用中,曝气器支承盘多采用ABS工程塑料,布气膜片多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或添加了增强剂的橡胶,取代了原有的钛板或陶瓷板曝气的微孔曝气器。布气膜片的内外表面

很光滑,不会产生金属氧化物,不易固着生物膜,并有很好的耐酸耐碱性能。布气膜片上的气孔可随气量的增减而可大可小,从而使曝气变得更加均匀,同时也防止了堵塞。由于布气膜片具有一定的弹性,曝气器在充氧曝气时,布气膜片及膜片上的微孔在气体的作用下能自行鼓胀挣开,以确保气体可从微孔中通过,在停止曝气时,布气膜片上的微孔呈闭合状态。由于布气膜片具有弹性及微孔可自行扩张和收缩,避免了以往曝气器微孔容易受堵的现象。

其缺陷在于:生产微孔曝气器的厂家较多,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如果曝气器布气膜片的材质和加工质量不过关,会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布气膜片破损的情况。在已有的生产性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有的水厂连续运行三年以上,未出现过布气膜片破损的情况;但也有个别水厂在不到一年的运行时间内,就有少数曝气器的布气膜片出现破损。由于曝气器安装在填料的下方,更换检修较为困难,所以对曝气器的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穿孔曝气系统直接在空气管道上开孔曝气,所以不存在上述微孔曝气系统存在的膜片破损问题。给水工程中,穿孔曝气管孔眼直径一般为3mm,也有工程采用1~2mm孔眼直径。尽管在污水处理中,穿孔曝气管多采用3mm孔眼直径,且较少有曝气不均匀和堵塞现象。但在给水处理中,因为气水比和曝气强度远小于污水处理,所以在池表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其曝气均匀性较难控制。并且在长期使用时,曝气管内和孔眼处容易固着生物膜,产生生物粘垢,最终可能导致某些孔眼和局部管道堵塞。在停止曝气时,因孔眼不能闭合,在水力静压作用下,底泥可能通过孔眼进入曝气管,也容易造成某些孔眼和局部管道堵塞。由于曝气管安装在填料的下方,更换检修较为困难,所以在给水工程应用中,如何解决大面积、小曝气强度的穿孔曝气系统的曝气不均匀性和堵塞问题,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

5 结语

通过对微孔曝气系统和穿孔曝气系统的综合比较,可认为:

(1)在充氧性能方面,微孔曝气系统明显优于穿孔曝气系统。就文中所述的五项充氧性能评定指标而言,前者较后者均有所提高,其氧的总转移系数、氧利用率、充氧动力效率可提高50%~60%。

(2)在经济比较上,尽管微孔曝气系统的造价高于穿孔曝气系统,但由于前者耗电量较低,微孔曝气系统对制水成本的增加低于穿孔曝气系统约0.1~0.2分/m3水。

(3)在运行管理方面,两种曝气系统各有优势。微孔曝气系统采用微孔曝气器曝气,一般不存在孔眼和管道堵塞的问题,但由于有的布气膜片可能破损,对曝气器的质量要求较高;穿孔曝气系统采用穿孔管曝气,管道一般不会破损,但由于给水生物处理中曝气强度一般较小,易存在曝气均匀性较差及孔眼和局部管道堵塞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工程实践应用中,采用微孔曝气系统优于穿孔曝气系统。

生物接触氧化设备设计

生物接触氧化设备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1章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150m3/h某小区生活污水中生物接触氧化设备的设计 二、原始资料 =300mg/L,CODcr=500mg/L,出水 Q=150m3/h,进水 BOD 5 BOD =20mg/L,CODcr=60mg/L,容积负荷3.0kg/m3.d。 5 三、设计内容 1.方案确定与工艺说明 按照原始资料数据进行处理方案的确定,拟定处理工艺流程,选择设备和构筑物,说明选择理由,工艺说明包括原理、结构特点、设计原则等,论述其优缺点,编写设计说明书。 2.设计计算 (1)计算需氧量、空气量, (2)计算生物接触氧化池有效容积、尺寸 (3)计算穿孔布气空气管道 (4)计算剩余污泥量 3.制图 (1). 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及空气管道平面、剖面图(A2) (2)进水布水器平面、剖面布置图。(A2) (3)填料支架及填料安装图(A2) (4)生物接触氧化池平面、剖面布置图(A2) 4.编写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四、设计成果 (1). 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及空气管道平面、剖面图(A2) (2)进水布水器平面、剖面布置图。(A2) (3)填料支架及填料安装图(A2) (4)生物接触氧化池平面、剖面布置图(A2) (5)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五、时间分配表(第19周) 七、成绩考核办法 根据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的质量及平常考核情况由指导教师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CCC、AAAA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 2011年11月 第2章方案确定与工艺说明 2.1确定方案 污水处理中对小区的概念外延加以拓宽,泛指居民住宅区、疗养院、商业中心、机关学校等由一种或多种功能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而该区域的排水系统通常不在城市市政管网的覆盖范围内。根据环境要求,需建造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小区污水水量较小,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由于土地昂贵等原因对环境质量提出的要求较高(如气味、噪声、建筑风格等)。因此污水处理工艺力求简单实用,管理方便,操作可靠,维护工作量小,并尽可能地采用高效、节能的污水处理技术。 小区污水的处理工艺依据其尾水排放水体的功能不同而异,常用处理方法有化粪池、一级处理(初次沉淀池)、生物二级处理及二级处理后再经消毒回用等。在国外,小区污水的处理基本上采用二级生化、人工湿地或土地处理系统以及亚表层砂滤床处理等方法。其中二级生化处理大多数都采用氧化沟法、生物滤池法(包括滴滤池)。人工湿地、地表漫流和亚表层砂滤床法近20 a来发展较快。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了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在传统二级处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级处理单元,使污水得到深度净化,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但基建投资和运行成本都比较高 J。小区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在满足小区污水处理特点的前提下,应

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3. 5生物接触氧化池 设计参数 进水 COD 浓度 La =650mg/L (300) 出水 COD 浓度 Le =250mg/L (120) 取一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的COD 容积负荷必为1. 5kgC0D/ (m 3 d) 3. 5. 1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容积 Q La Le 6000 650 250 M 1. 5 1000 式中W ——填料的总有效容积,m 3; Q ----- 日平均污水量,m 3; La ——进水 COD 浓度,mg/L ; Le ------ 出水COD 浓度,mg/L; M —— COD 容积负荷率,gCOD/ (m 3 d)。 3. 5. 2生物接触氧化池总面积 A W 1600 2 A 533. 3m (60) H 3 式中A ——接触氧化池总面积,m 2; H ——填料层高度,m,取3m 3.5.3设一座接触氧化池,分3格,每格接触氧化池面积 3 每格池的尺寸LXB 二30X6二180 m 2 每格接触氧化池在其端部与邻接触氧化池的隔墙上设 lmXlni 的溢流孔洞 3.5.4污水与填料接触时间 6. 5h 6000 式中t ------- 污水在填料层内的接触时间,h 1600 m 3( 180) 533. 3 178m 2

3. 5. 5接触氧化池总高度 Ho=H+hi+h2+ (m-1) h3+h4 =3. 0+0. 5+0. 5+(1-1) 0. 2+0. 5=4. 5m

式中Ho ——接触氧化池的总高度,m ; H —-填料层高度,m,取3. Om ; hi ----- 池体超高,m,取0. 5m ; h2——填料上部的稳定水层深,m,取0. 5m ; h3——填料层间隙高度,m,取0. 2m ; m ----- 填料层数,取为1层; h4 ---- 配水区高度,m,取0. 5m o 生物接触氧化池选用组合纤维填料,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 7 表7组合纤维填料主要技 术参数 3.5.6需气量 按每去除IkgCOD 消耗lkg 氧气计算,生物接触氧化池的需氧量Q 】为: Qi =6000 ><650-250)/1000 二 2400 kgQ/d (270) 池每天所需的空气量Gs 为: 53280m 3/d 0. 62 m 3/s 21% 1.43 0. 15 (5994/0. 07) 式中Gs —- 需气量,m 空气/d ; E A — 氧转移效率,%; 匚%_ 氧在空气中所占百分 l-k- 1. 43-- 氧的谷重,kg/m 3o 表8微孔曝气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生物接触氧化池采用微孔曝气器曝气,其充氧效率 E A 取15%,则接触氧化 Qi 21% 1.43 E 曝气装置选用HWB- 1型微孔曝气器, 其主要性能参数见表8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设计方案及计算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污水处理事业工程的建设,而决定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行成本的很重要因素是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一座城市污水厂处理工艺的选择虽然应由污水水质、水量、排放标准来确定但是忽略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行成本过分强调污水处理工艺的先进是不足取的。生物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而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便是其中一种。 通过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课程设计,来巩固水污染学习成果,加深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认识与理解,规范、手册与文献资料的使用,进一步掌握设计原则、方法等。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对污水厂的主体构筑物、辅助设施、计量设备及污水厂总体规划、管道系统做到一般的技术设计深度,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CAD绘图水平,锻炼和提高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生物接触氧化法在水处理中的作用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又称“淹没式生物滤池”、“接触曝气法”、“固着式活性污泥法”,是一种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创的污水处理技术,其技术实质是在生物反应池内充填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在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浸没生物膜法,是生物滤池和曝气池的综合体,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特点,在水处理过程中有很好的效果。其特点有如下几点:第一,由于填料的比表面积大,池内的充氧条件良好。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单位容积的生物固体含量高于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及生物滤池,所以生物接触氧化法 有较高的容积负荷,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法不需要污泥回流,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污泥生成量少,且污泥颗粒较大,易于沉淀,运行管理简便,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管理,设备一体化程度高,耗电少。第三,由于生物固体量多,水流又属于完全混合型,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水质水量的骤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第四,生物接触氧化池有机容积负荷较高时,其F/M 保持在较低水平,污泥产率较低。第五,具有活性污泥法的优点,并且机械设备供氧,生物活性高,泥龄短,净化效果好,处理效率高,处理时间短,出水水质好而稳定,池容小,占地面积少。第六,能分解其它生物处理难分解的物质,具有脱氧除磷的作用,可作为三级处理技术。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适应范围广、处理效率高、运行操作简单的水处理技术。而工业污废水水量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调试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调试 一般来说间歇进水也只要保持均衡进水的原则就行,时间上要分配好.接触氧化池 进水经UASB自流进入接触氧化池进行好氧生物处理。 1接触氧化原理 接触氧化技术是一种好氧生物膜法工艺。接触氧化池内设有填料,部分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生长于填料表面,部分则是絮状悬浮生长于水中。因此它兼有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二者的特点。 大量实验证明,立体弹性填料的比表面积大,挂膜速度快,对空气有切割作用,能提高曝气器的氧转移效率,对于接触氧化工艺来讲,是最为理想的填料。本工程选用立体弹性填料。接触氧化工艺中微生物所需的氧通常通过机械曝气供给。生物膜生长至一定厚度后,近填料壁的微生物将由于缺氧而进行厌氧代谢,产生的气体及曝气形成的冲刷作用会造成生物膜的脱落,并促进新生膜的生长,形成生物膜的新陈代谢。 2接触氧化的技术评价 ★由于填料的比表面积大,池内的充氧条件良好,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单位容积的生物固体量都高于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及生物滤池,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 ★由于相当一部分微生物固着在填料表面,生物接触氧化法不需要设污泥回流系统,也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简便; ★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生物固体量多,水流属完全混合型,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水质水量的骤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生物固体量多,当有机容积负荷较高时,其F/M比可以保持在一定水平,因此污泥产量可相当于或低于活性污泥法。 当接触氧化池体积较大时,很难实现完全混合的水力流态,因此需要在池型结构上进行考虑,为此我们提出一级两段接触氧化池的概念(如上图所示)。 通过对池型布局的改变,可以克服诸如短流、水和填料接触不佳等缺点,从而达到了相应的处理效果。 总结起来,这种布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避免单级单段式的短流现象,保证了水和填料的充分混合; ★每段渐次有一个COD浓度梯度,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有机物向微生物细胞的传递,从动力学角度保证了去除效果; ★每段的生物相均不相同,从而最大程度保证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在一个最佳的位置上。 3接触氧化池的管理要点 污水处理站对好氧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中,可通过对系统中“泥、水、气”的调节,通过排泥和回流维持系统中合适的微生物数量;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通过人工曝气控制曝气池中合适的溶解氧、使废水均衡地进入系统并具有合适的营养比例,以使系统长期稳定地达标运行。4气——维持曝气池合适的溶解氧 ★供氧的目的 污水进入天然水体,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逐渐得到净化。在净化初期,由于生物在氧化分解有机物时的耗氧作用,水体中溶氧水平不断下降。但水中的藻类可利用有机物分解后生成的N、P等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加上水面的复氧作用,使水体溶氧水平逐渐恢复。若有机物污染负荷过高,耗氧过多,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耗氧作用会使水体溶氧降到零,这时自净作用即行中断。因此水体的自净作用是受水体溶氧水平制约的。 ★废水生物处理就是根据水体自净作用的原理,在曝气池中设置供氧设施,以保证处理装置的活性污泥中,比天然水体中多出成千上万倍的微生物,能在好氧条件下将污水中的有机物

生物接触氧化设计方案

50m3/d中水回用工程 50m3/d污水一体化设备 设计方案

目录 1项目背景 (3) 2 设计依据 (3) 3 水质水量及处理要求 (3) 3.1 进水水质水量的确定 (3) 3.2 处理要求 (4) 4 工艺方案的选择 (4) 4.1 工艺简介 (4) 4.2 本生物接触氧化法主要特征 (5) 4.3 工艺流程 (5) 4.4 主要构筑物和设备 (5) 4.5 主要构筑物尺寸和设备型号一览表 (8) 5 经济性分析 (9) 5.1 工程投资估算 (9) 5.3 吨水生产成本估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社会效益分析 (10)

1项目背景 本项目为农村优质杂排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原水包括楼内盥洗、洗浴及洗衣等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后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回用于绿化、冲厕和洗车等。 2 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的水及水质类型等相关资料 (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2003年版 (3)《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4)《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 (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2002) (6)《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7)《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 3 水质水量及处理要求 3.1 进水水质水量的确定 本工程的水源为小区各住户的优质杂排水,设计处理水量为50m3/d。依据《建筑中水设计规范》中建筑分项给水百分率及各种排水污染物浓度统计数据及经验值,确定进水主要水质指标如下: BOD =130mg/L 5 COD=227mg/L SS=72.6 mg/L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实例.

环境工程专业 《污水处理课程设计》 说明书 姓名及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前言 在我国,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正在兴建及待建的污水厂也日益增多。在校期间,我们学习了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为了检验学习的内容和自主设计能力,老师安排了此次课程设计。根据日处理污水量将污水处理厂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日处理量大于10万m3为大型处理厂,1-10m3万为中型污水处理厂,小于1万m3的为小型污水处理厂。本文是中型污水处理厂,处理流量20000m3/d,无论何种规模的处理厂,在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时,除了保证处理效果这一基本条件外,主要目的是降低基建投资,节省日常的运行费用,以求在保证达标排放的前提下,使经营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小型污水厂处理厂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1)由于负担的排水面积小,污水量较小,一天内水量水质变化较大,频率较高; (2)一般在城镇小区或企业内修建,由于所在地区一般不大,而且厂外污水输送管道也不会太长。所以,其占地往往受到限制,处理单元应当尽量布置紧凑。 (3)一般要求自动化程度较高,以减少工作人员配置,降低经营成本。 (4)污水厂往往位于小区或工业企业内,平面布置可能会受实际情况限制,有时可能靠近居民区或地面起伏不平等,平面布置应因地置宜,变蔽为利。 (5)由于规模较小,一般不设污泥消化,应采用低负荷,延时曝气工

艺,尽量减少污泥量同时使污泥部分好氧稳定。 由此,本设计选择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以附着在载体(俗称填料)上的生物膜为主,净化有机废水的一种高效水处理工艺。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在可生化条件下,不论应用于工业废水还是养殖污水、生活污水的处理,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工艺因具有高效节能、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污水处理系统。 本设计包扩工艺处理流程、主要构筑物的剖面结构、污水厂初步平面布置和主要设备的说明。本工艺理论上运行可靠,操作简便,出水各项污染指标均达到了国家规定排放标准。

AO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工艺介绍

A/O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工艺介绍 A/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操作简单,运转费用低,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是目前较为成熟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能有效地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1、工艺流程 见下图: 2、工艺说明 污水由排水系统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站的格栅井,去除颗粒杂物后,进入调节池,进行均质均量,调节池中设置预曝气系统,再经液位控制仪传递信号,由提升泵送至初沉池沉淀,废水自流至A级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酸化水解和硝化反硝化,降低有机物浓度,去除部分氨氮,然后入流O级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好氧生化反应,在此绝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通过生物氧化、吸附得以降解,出水自流至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后,沉淀池上清液流入消毒池,经投加氯片接触溶解,杀灭水中有害菌种后达标外排。 由格栅截留下的杂物定期装入小车倾倒至垃圾场,二沉池中的污泥部分回流至A级生物处理池,另一部分污泥至污泥池进行污泥消化后定期抽吸外运,污泥池上清液回流至调节池再处理。 3、工艺设施 (1)格栅井 设置目的: 在生活污水进入调节池前设置一道格栅,用以去除生活污水中的软性缠绕物、较大固颗粒杂物及飘浮物,从而保护后续工作水泵使用寿命并降低系统处理工作负荷。 设置特点: 格栅井设置钢筋砼结构,格栅采用手动机械框式。 (2)调节池 设置目的: 生活污水经格栅处理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水质的调节均化,保证后续生化处理系统水量、水质的均衡、稳定,并设置预曝气系统,用于充氧搅拌,以防止污水中悬浮颗粒沉淀而发臭,又对污水中有机物起到一定的降解功效,提高整个系统的抗冲击性能和处理效果。

调节池设计为钢筋砼结构。 (3)调节池提升水泵 设置目的: 调节池内设置潜污泵,经均量,均质的污水提升至后级处理。 设计特点: 潜污泵设置二台,液位控制,水泵采用无堵塞撕裂杂物泵。 (4)沉淀池 设置目的: 进行固液分离去除生化池中剥落下来的生物膜和悬浮污泥,使污水真正净化。 设计特点: 设计为竖流式沉淀池,其污泥降解效果好。 采用三角堰出水,使出水效果稳定。 污泥采用气提法定时排泥至污泥池,并设污泥气提回流装置,部分污泥回流至A级生物处理池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也减少了污泥的生成,也利于污水中氨氮的去除。 该池设计为A3钢结构。 (5)A级生物处理池(缺氧池) 设置目的: 将污水进一步混合,充分利用池内高效生物弹性填料作为细菌载体,靠兼氧微生物将污水中难溶解有机物转化为可溶解性有机物,将大分子有机物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以利于后道O级生物处理池进一步氧化分解,同时通过回流的硝炭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可进行部分硝化和反硝化,去除氨氮。 设计特点: 内置高效生物弹性填料,又具有水解酸化功能,同时可调节成为O级生物氧化池,以增加生化停留时间,提高处理效率。 该池设计为A3钢结构。 (6)O级生物处理池(生物接触氧化池) 设置目的: 该池为本污水处理的核心部分,分二段,前一段在较高的有机负荷下,通过附着于填料上的大量不同种属的微生物群落共同参与下的生化降解和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各种有机物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幅度降低。后段在有机负荷较低的情况下,通过硝化菌的作用,在氧量充足的条件下降解污水中的氨氮,同时也使污水中的COD值降低到更低的水平,使污水得以净化。 设计特点: 该池由池体、填料、布水装置和充氧曝气系统等部分组成。 该池以生物膜法为主,兼有活性污泥法的特点。 池中填料采用弹性立体组合填料,该填料具有比表面积大,使用寿命长,易挂膜耐腐蚀不结团堵塞。填料在水中自由舒展,对水中气泡作多层次切割,更相对增加了曝气效果,填料成笼式安装,拆卸、检修方便。 该池分二级,使水质降解成梯度,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同时设计采用相应导流紊流措施,使整体设计更趋合理化。 池中曝气管路选用优质ABS管,耐腐蚀。不堵塞,氧利用率高。 该池设计为A3钢结构。 (7)沉淀池 设置目的: 进行固液分离去除生化池中剥落下来的生物膜和悬浮污泥,使污水真正净化。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计算资料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一般规定 ● 生物接触氧化池由池体、填料、及支架、布水系统和曝气装置等部分组成; ● 通常,氧化池填料高度为3.0~3.5m ,底部布气厚度为0.6~0.7m ,顶部稳定 水层为0.5~0.6m ,池的总高约为4.5~5.0m ,排泥所需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2米; ●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个数或分格数应不小于2个,并按同时工作设计; ● 池长一般不大于10m ,长宽比为1:2~1:1; ● 构造层为0.6~1.2m ,填料层为2.5~3.5m ,稳水层为0.4~0.5m ,超高不小于 0.5m ,有效水深3~5m ; ● 进水导流槽宽度不小于0.8m ,用导流墙分隔,其下缘至填料底部距离 0.3~0.5m ,至池底距离不小于0.4m ; ● 进水BOD 浓度应控制在150~300mg/L ,当进水BOD 为120~150mg/L 时,总气 水比为5:1~6:1; ● 通过填料后,出水中溶解氧浓度为2~3mg/L ; ● 可生化性较低的废水,BOD 负荷为0.8~1.2kgBOD5/m3·d ; ● 为保证布水布气均匀,接触氧化池的单格面积一般不大于25m 4.2设计参数 进水BOD 浓度L a =180.5mg/L 出水BOD 浓度L e =90mg/L 取一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的BOD 容积负荷M 为2kgCOD/(m 3·d) 4.3.1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容积 5432 1000)905.180(12000)(=?-?=-=M L L Q W e a 式中 W ——填料的总有效容积,m 3; Q ——日平均污水量,m 3; L a ——进水BOD 浓度,mg/L ; L e ——出水BOD 浓度,mg/L ; M ——BOD 容积负荷率,gCOD/(m 3 ·d)。 4.3.2生物接触氧化池总面积 1813 543===H W A 式中 A ——接触氧化池总面积,m 2;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剩余污泥量计算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剩余污泥量计算 接触氧化池主要由池体、填料床、曝气装置及进出水装置等构成,具体结构如图所示。 图3-3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示意图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要点: (1)生物接触氧化池一般不应少于2 座; (2)设计时采用的BOD5负荷最好通过实际确定。也可以采用经验数据,一般处理城市污水可用1.0~1.8kgBOD5/(m3·d),处理BOD5≤500mg/L的污水时可用1.0~3.0 kgBOD5/(m3·d); (3)污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1~2h(按有效容积计); (4)进水BOD5浓度过高时,应考虑设出水回流系统; (5)填料层高度一般大于3.0 m,当采用蜂窝填料时,应分层装填,每层高度为1 m,蜂窝孔径不小于25 mm;当采用小孔径填料时,应加大曝气强度,增加生物膜脱落速度; (6)每单元接触氧化池面积不宜大于25m2,以保证布水、布气均匀; (7)气水比控制在(10~15):1。 因废水的有机物浓度较高,本次设计采用二段式接触氧化法。设计一氧 池填料高取3.5m,二氧池填料高取3m 。 3.5.1 填料容积负荷 Nv=0.2881Se0.7246=0.2881*200.7246=1.443[ kgBOD5/(m3*d)]

式中 N v —接触氧化的容积负荷, kgBOD 5/(m3*d); S e —出水BOD 5值,mg/l 3.5.2 污水与填料总接触时间 t=24*S 0/(1000* Nv)=24*231/(1000*1.443)=3.842(h) 式中S 0 ——进水BOD 5值,mg/L 。 设计一氧池接触氧化时间占总接触时间的60%: t 1=0.6t=0.6*3.842=2.305(h) 设计二氧池接触氧化时间占总接触时间的40%: t 2=0.4t=0.4*3.842=1.537(h) 3.5.3接触氧化池尺寸设计 一氧池填料体积V 1 V 1=Q t 1=1500*2.305/24=144m 3 一氧池总面积A 1-总: A 1-总=V 1/h 1-3=144/3.5=41.2(m 2)>25 m 2 一氧池格数n 取2格, 设计一氧池宽B 1取4米,则池长L 1: L 1=144/(3.5*4)=10.3m 剩余污泥量:在《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规程》中推荐该工艺系统污泥产率为0.3~0.4 kgDS/kgBOD 5,含水率96%~98%。 本设计中,污泥产率以Y =0.4kgDS/kgBOD 5,含水率97%。则干污泥量 用下式计算: W DS =YQ(S 0-S e )+(X 0-X h -X e )Q 式中 W DS ——污泥干重,kg/d ; Y ——活性污泥产率,kgDS/kgBOD 5; Q ——污水量,m 3/d ; S 0 ——进水BOD 5值,kg/m 3; S e ——出水BOD 5值,kg/m 3; X 0——进水总SS 浓度值,kg/m 3; X h ——进水中SS 活性部分量,kg/m 3; X e ——出水SS 浓度值,kg/m 3;。 设该污水SS 中60%可为生物降解活性物质,泥龄SRT 取5d , 则一氧池污泥干重: W DS =0.4*1500*5*(0.231-0.0462)+(0.126-0.126*0.6-0.027)*1500×5 =648.9(kg/5d ) 污泥体积: Q S = W DS /(1-97%)=648.9/(1000*0.03)=21.62m 3 泥斗容积计算公式 Vs=(1/3)*h(A ’+A ’’+sqr(A ’*A ’’) 式中 Vs ——泥斗容积,m 3; h ——泥斗高,m ; A ’——泥斗上口面积,m 2; A ’’——泥斗下口面积,m 2;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 、接触氧化池主要由池体、填料床、曝气装置及进出水装置等构 成,具体结构如图所示 图3-3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示意图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要点: (1 )生物接触氧化池一般不应少于 2座; (2)设计时采用的B0D5负荷最好通过实际确定。也可以采用经验数据,一般处理城市污水可用1.0?1.8kgBOD5/(m3 ?,处理B0D5 W500mg/L 的污水时可用 1.0 ?3.0 kgBOD5/(m3 d ; (3)污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 1?2h (按有效容积计); ( 4)进水 BOD5 浓度过高时,应考虑设出水回流系统;

(5)填料层高度一般大于 3.0 m ,当采用蜂窝填料时,应分层装填,每层高度为 1 m ,蜂窝孔径不小于 25 mm ;当采用小孔径填料时,应加大曝气强度,增加生物膜脱落速度; ( 6)每单元接触氧化池面积不宜大于 25m2 ,以保证布水、布气均匀; (7)气水比控制在(10?15 : 1。 因废水的有机物浓度较高,本次设计采用二段式接触氧化法。设计一氧 池填料高取 3.5m ,二氧池填料高取 3m 。 3.5.1填料容积负荷 Nv=0.2881Se 0.7246 =0.2881*9.24 0.7246 =1.443[ kgBOD5/(m3*d] 式中 Nv —接触氧化的容积负荷 , kgBOD5/(m3*d; Se—出水 B0D5 值,mg/l 3.5.2污水与填料总接触时间 t=24*S0/(1000* Nv=24*231/(1000*1.443=3.842(h 式中 S0 ——进水 B0D5 值, mg/L 。

生物接触氧化法设计参数

生物接触氧化法设计参数: 生物接触氧化法又称浸没式曝气池,它是一种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特点的废水处理构筑物。在曝气池中填充填料,使填料表面长满生物膜,当废水流经填料层时,废水在曝气条件下和生物膜接触,使废水中 有机物氧化分解而得到净化。 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如下特征: 1、 目前所使用的填料多是蜂窝式或列管式填料以及软性填料,上下贯通,废水流动的水利条件好,能很好地向固着在填料上的生物膜供应营养及氧。生物膜的生物相很丰富,除细菌外,还有球衣菌类的丝状菌、多种种属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 2、 填料表面全为生物膜所布满,具有很高的生物量,据实验资料,每平方米填料表面上的生物膜可达125g,相当于MLSS13g/L,有利于提高净化 效率。 3、 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污泥生成量少,无污泥膨胀的危害,无需污泥回流,易于维护管理。 4、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主要缺点是填料易于堵塞,布气、布水不均匀。填料是生物膜的载体,是接触氧化池的核心部位,直接影响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的效率。对填料的要求是:有一定的生物附着力,比表面极大;空隙率高;水流阻力小;强度高;化学和生物稳定性强;不溶出有害物质,不导致产生二次污染,形状规则,尺寸均一,在填料间能形成均一 的流速;便于运输和安装。 目前在我国使用的填料有硬、软两种类型。硬填料主要制成蜂窝状,简称蜂窝填料,所用材料有聚氯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环氧玻璃钢和环 氧纸蜂窝等。 软填料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填料,一般用尼龙、维纶、填料涤纶、晴纶等化学纤维编结成束,成绳状连接,因此又称为纤维填料。特点:质轻、高强,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纤维束呈立体结构,比表面积大,生物膜附着能力强,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效率高;纤维束随水漂动,不宜为 生物膜所堵塞。 纤维填料近年来已广泛用于化纤、印染、绢纺等工业废水处理中,实践

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曝气生物氧化池的异同点以和应用

生物接触氧化法与曝气生物氧化池的异同点以及应用 1.生物接触氧化法特点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特点的一种新的废水生化处理法。这种方法的主要设备是生物接触氧化滤地。在不透气的曝气地中装有焦炭、砾石、塑料蜂窝等填料,填料被水浸没,用鼓风机在填料底部曝气充氧;空气能自下而上,夹带待处理的废水,自由通过滤料部分到达地面,空气逸走后,废水则在滤料间格自上向下返回池底。活性污泥附在填料表面,不随水流动,因生物膜直接受到上升气流的强烈搅动,不断更新,从而提高了净化效果。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处理时间短、体积小、净化效果好、出水水质好而稳定、污泥不需回流也不膨胀、耗电小等优点。 1、进水采用进水堰的方式,进水与进气逆向,增加水与生物膜的接触面积。具有活性污泥法的优点,辅以机械设备供氧,生物活性高,泥龄短; 2、载体生物填料采用新式生物浮球,球内能固定和包藏生物膜。不用填料固定支架,可以解决修理更换的困难。采用新式罗茨鼓风机供气,充氧设备采用微孔曝气器。 3、由于填料比表面积大,池内充氧条件良好,池内单位容积的生物固体量较高,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耐冲击负荷能力强; 4、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生物固体量多,水流完全混合,故对水质水量的骤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分解其它生物处理难分解的物质; 5、剩余污泥量少,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简便。 6。生物膜只能自行脱落,剩余污泥不易排走,滞留在滤料之间易引起水质恶化,影响处理效果。

2.1 生物接触氧化池 接触氧化池由池体、填料、支架、曝气装置、布水装置及排泥管道等部件所组成。池体为矩形钢结构,JW-Ⅰ填料均匀分层装填,下部中心进水、PPR穿孔管布气,水、气同向流动。污水处理设备运行15~20d后,填料微孔发生堵塞造成接触氧化池涌水,加大曝气量,定期进行反冲洗。接触氧化池构造示意见图1。 图1 接触氧化池构造示意图 2.2生物过滤沉淀池 该过滤沉淀池的结构下部为沉淀区,为减小设备整体占地面积并增加沉淀体积,沉淀区设计为矩形结构,下部设置排泥管,将沉淀区污泥排出。在滤池上部装填一定量粒径较小的JW-Ⅰ滤料,滤料表面生长着高活性的生物膜,使滤池系

接触氧化池曝气量计算

6 接触氧化池 流量83.33m /h ,一般取停留时间13h,故其有效容积为83.3?13=1082.93m 前面的气浮水解去除BOD 为20%,则到接触氧化池时BOD 含量为450?80%=360 接触氧化池中BOD 去除率为80%,则去除BOD 含量为360?0.8= 288mg/l 其BOD 负荷33e 32000m /d 288mg/l 0.53kg /m d 1083m W Q S N V ??===? 有效水深取6m,其中填料到水面高1m,填料下安装曝气装置预留1.5m.填料高3.5米. 还有超高0.5m.. 采用折回布水,水流从池的一头进入,通过多设挡墙,增加污水与挂膜的接触时间, 曝气量的计算: 11b r Q a QS VX =+ 1a 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过程中的需氧率,即微生物每代谢1kgBOD 所需氧量的kg 数. 1b 1kg 的活性污泥(MLVSS)每天自身氧化所需氧的kg 数,即污泥自身氧化的需氧率,1d - N(MLSS)=4000mg/l,f=0.75,则V(MLVSS)=3000mg/l Q=0.6?20003m /d ?288mg/l+0.0?3m ?0mg/l =573.03kg/d 2)计算曝气池内平均溶解氧饱和度,公式: sb 5( )2.0261042 b t s P O C C =+? 计算,为此,确定式中各参数值: 1)求定空气扩散装置出口处的绝对压力b P 值: b P =1.013?53109.8 4.510+??=1.552a P 2)求定气泡离开池表面时,氧的百分比t O 值: 21(1)100%7921(1) A t A E O E -=+- A E -------空气扩散装置的氧的转移效率,一般在6%-12%之间, 这里取10%, 得t O =19.3% 3)确定计算水温20,25条件下的氧的饱和度,查附录1,得: 0(20)9.17/S C mg l =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 摘要:生物接触氧化法作为给水生物预处理工艺,近年来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工程实际应用。本文对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法预处理工程中常用的两种曝气系统(微孔曝气器曝气和穿孔管曝气),作了充氧性能、系统造价、运行成本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采用微孔曝气器的曝气系统优于采用穿孔管的曝气系统。 关键词:微孔曝气器生物接触氧化池穿孔管充氧性能运行成本 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城市人口膨胀,引起了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同时,相应的污染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导致了饮用水水源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恶化。在给水处理领域中引入生物预处理,已成为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有效手段之一。在我国,给水工程实践中常用生物接触氧化法作为生物预处理工艺。在该方法中,曝气系统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整个生物预处理工艺的充氧性能、处理效果、运行成本和管理操作。本文结合中试试验和工程实践对这两种不同曝气系统作了多方面的比较与分析。 1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两种曝气系统 为提高氧的利用率,生物接触氧化池宜采用气水逆向流设计。一般用鼓风机鼓风曝气,曝气设备分布于池底;气流自下向上流经填料区,水流自上向下流经填料区。曝气系统一般采用微孔曝气系统或穿孔曝气系统。 微孔曝气系统一般采用膜片式微孔曝气器作为曝气设备,池中填料一般采用弹性填料,设计气水比一般取0.7左右。 穿孔曝气系统采用穿孔管作为曝气设备,池中填料可采用颗粒填料或弹性填料,设计气水比一般取1左右。 2 充氧性能比较 通过对中试装置的清水充氧试验,对两种不同曝气方式的标准状态充氧性能作了测试,并对以下几项充氧性能评定指标作了比较与分析。 (1) 标准状态下的氧总转移系数K Las(h-1)——曝气器在标准状态(水温20℃、1atm大气压强)的测试条件下,在单位传质推动力作用时,单位时间向单位体积水中传递氧的数量; K Las=K La(T)·1.024(20-T)(1)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 一、接触氧化池主要由池体、填料床、曝气装置及进出水装置等构成,具体结构如图所示。 图3-3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示意图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要点: (1)生物接触氧化池一般不应少于2 座; (2)设计时采用的BOD5负荷最好通过实际确定。也可以采用经验数据,一般处理城市污水可用1.0~1.8kgBOD5/(m3·d,处理BOD5≤500mg/L的污水时可用1.0~3.0 kgBOD5/(m3·d; (3)污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1~2h(按有效容积计); (4)进水BOD5浓度过高时,应考虑设出水回流系统;

(5)填料层高度一般大于3.0 m,当采用蜂窝填料时,应分层装填,每层高度为1 m,蜂窝孔径不小于25 mm;当采用小孔径填料时,应加大曝气强度,增加生物膜 脱落速度; (6)每单元接触氧化池面积不宜大于25m2,以保证布水、布气均匀; (7)气水比控制在(10~15:1。 因废水的有机物浓度较高,本次设计采用二段式接触氧化法。设计一氧 池填料高取3.5m,二氧池填料高取3m 。 3.5.1 填料容积负荷 Nv=0.2881Se0.7246=0.2881*9.240.7246=1.443[ kgBOD5/(m3*d] 式中 Nv—接触氧化的容积负荷, kgBOD5/(m3*d; Se—出水BOD5值,mg/l 3.5.2 污水与填料总接触时间 t=24*S0/(1000* Nv=24*231/(1000*1.443=3.842(h 式中S0 ——进水BOD5值,mg/L。 设计一氧池接触氧化时间占总接触时间的60%: t1=0.6t=0.6*3.842=2.305(h 设计二氧池接触氧化时间占总接触时间的40%: t2=0.4t=0.4*3.842=1.537(h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

各种工艺设计参数 一、接触氧化池 1、容积负荷 表1 各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2、生物膜重量 氧化池中生物膜重量一般为6200~14000 mg/l,呈悬浮状微生物的(活性污泥)一般只有200~300 mg/l,因此可以粗略的以生物膜重量表示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微生物数量。城市污水中生物膜重量为12000~14000 mg/l。 3、填料 (1)填料特性比较 表2 填料特性比较

(2)填料容积V有效 V有效=Q(C0-C1) /I·1000 式中Q——处理水量(m3/d) C0——进水BOD浓度(mg/L) C1——出水BOD浓度(mg/L) I——BOD容积负荷(m3) 4、停留时间 (1)弗鲁因德利希吸附式 Q(C0-C1)/V=2.44C11.98 式中Q——处理水量(m3/d) C0——进水BOD浓度(mg/L) C1——出水BOD浓度(mg/L) V——填料容积(m3) (2)停留时间 T=24V/Q=24 (C0-C1)/ 2.44C11.98 5、池体高度 一般的氧化池填料高度为3m,底部的布水布气层高度为0.6~0.7m,顶部的稳定水层高度为0.5~0.6m,所以总池高度一般为4.5~ 5.0m。 6、供气量 (1)需氧量(R):生物膜的需氧量(R)包括合成用氧量和内源呼吸用氧量两部分。即:

R=a'·△BOD+ b'·P 式中R——生物膜的需氧量(kg/h) △BOD——单位时间内去除的BOD量(kg/h) P——活性生物膜数量(kg) a'、b'——系数 从等当量的化学反应来看,每去除1kg BOD需要1kg O2。但实际是随着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在普通生物滤池法中,污泥负荷低,泥龄长,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彻底,去除1kg BOD的需氧量可大于1kg,系数a'通常为1.46左右;在生物接触氧化法中,污泥负荷高,生物膜更新快,泥龄较短,有一部分BOD物质未被氧化就排出系统,因此去除1kg BOD的需氧量往往低于1kg,系数a'通常小于1。根据实验测定,用于生物膜内源呼吸的氧量为0.3mg/m2·h左右,按照填料的比表面积和生物膜的干重(kg/ m3)可推算系数b',在普通生物滤池中b'=0.18。 (2)供氧量(Q s):供氧量Q s取决于需氧量(R)和曝气装置氧的总转移系数K L0,当缺乏K L0资料时,建议按下式计算Q s:Q s=R·K/αβγ 式中K为需氧量不均匀系数。在实际运转系统中水量与水质是变化的,这样也就形成了需氧量的不均匀性,水量与水质高负荷时的需氧量往往比平均负荷时要高出很多。在确定供气系统时必须按最大需氧量考虑才能取得预期效果。K值按排水制度、工艺生产等实测确定。

生物接触氧化法)

A/O法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一、A/O即厌氧—好氧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二、工艺描述 污水经格栅去除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其它杂质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水质的混合,以使后续的厌氧处理能够稳定运行,污水从调节池进入厌氧水解池,从这一阶段开始就是本工艺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所谓的A/O,在厌氧状态下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与此同时,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游离出氨(NH3、NH4+),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好氧池内悬挂有生物填料,在充足供氧条件下,生物模上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质进行进一步降解,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 (NH4+)氧化为H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厌氧水解池,在缺氧

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在生态中的循环,污水再通过后续的沉淀、过滤,然后就可以达标排放。 设计要点: A:厌氧水解池采用上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形式,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2~4小时。 厌氧池下部为污泥床区,污泥床厚度通常控制在1~1.2M之间,

进水系统可采用脉冲进水中阻力布水系统,底部设布水沟,保留污泥不沉积底部,呈悬浮状态。 B: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是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之间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池内设有填料,微生物一部分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于填料表面,一部分则以絮状悬浮生长于水中,因此它兼有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的特点。曝气系统可采用鼓风或射流曝氧增氧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投资及运行成本)。 A/O法的主要特点是:适应能力强;耐冲击负荷;高容积负荷;不存在污泥膨胀;排泥量非常少;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 由A/O法衍生的A2/O、A3/O污水处理工艺,原理上是相似的。

接触氧化池操作规程

接触氧化池操作规程 一、工艺简介 接触氧化是一种以生物膜法为主兼有活性污泥法的生物处理工艺。经过充分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速度流经填料, 生满生物膜的填料表面经过与充氧的污水充分接触,使水中有机物得到吸附和降解,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二、接触氧化池工艺过程 1、调试 1.1首先在池的前、中、后三段挂设3根填料柱(观察挂膜情况)1.2按照池体有效容积的5%左右投加压滤污泥(含水率80%左右),然后,闷曝24小时左右(曝气全开,恢复污泥的活性) 1.3减少曝气量并投加面粉,按照容积负荷0.2投加(按1kg面粉=0.8kgCOD粗略计算)并每7天提高0.2的负荷直到达到设计值,期间少量进水并减少面粉的投加量。 2、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控制阀门调整充氧量。 3、氧化池出口处的溶解氧控制在2-3mg/L。 4、当池中污泥不增长或减少时,可能因微生物所需养料不足,或过 度曝气污泥自身氧化所致,要适当减少风量。 5、鼓风机不能停止曝气1小时以上。 6、当填料上生物膜有严重脱落现象时,说明进水中有毒性污染物浓 度太高,这时应降低进水污染物浓度再运行。 7、经常观察活性污泥生物相,上清液透明度,污泥颜色、状态、气

味等,并定时测试反映污泥特性的有关指标。 8、池中产生泡沫时,应采取喷淋消泡剂等措施。 9、定期(3-5天)排放池底部污泥数分钟,以防时间过长发生厌氧,影响好氧生化效果。 10、回流沉淀池活性污泥,提高氧化池污泥浓度,增强除磷脱氮效果,回流量控制在进水量的50%,视沉淀池出水情况和氧化池污泥浓度增减。 11、严格控制生物膜厚度,保持好氧层厚度2mm左右。 三、好氧反应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异常现象症状分析及诊断解决对策 氧化池有臭味氧化池供O2不足,DO 值低, 出水氨氮有时偏高 增加供氧,使氧化池 出水DO高于2mg/l 污泥发黑氧化池DO过低,有 机物厌氧分解析出 H2S,其与Fe生成 FeS 增加供氧或加大污泥 回流 污泥变白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 虫大量繁殖 如有污泥膨胀,参照 污泥膨胀对策 进水PH过低,氧化 池PH≤6丝状型菌大 提高进水P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