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化学评价法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__化学教学设计及评价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__化学教学设计及评价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__化学教学设计及评价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化学教学设计及评价”为主题一、背景介绍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和基本技能。

化学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

评价则是对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不断改进教学设计的质量。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其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二、案例分析以“探究酸碱中和反应”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及实施。

1.教学目标: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

3.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日常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酸碱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通过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讨论:小组内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通过总结实验和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梳理酸碱中和反应的相关知识。

4.评价:该教学设计通过实验探究法,使学生亲身体验酸碱反应的过程,加深对酸碱反应的理解;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三、教学设计及评价根据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教学设计及评价:1.教学目标明确:本教学设计明确了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教学目标,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2.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3.教学流程合理:本教学设计的教学流程紧凑有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讲评教案

高中化学讲评教案

高中化学讲评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化学讲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讲评的重要性和目的。

2. 掌握高中化学讲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能够运用讲评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学内容:1. 化学讲评的定义和作用。

2. 高中化学讲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讲评技巧的应用实例。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并提出一个与本课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第二步:讲解化学讲评的定义和作用(10分钟)通过讲解化学讲评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确讲评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理解讲评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步:介绍高中化学讲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5分钟)详细介绍高中化学讲评的基本原则,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形象生动等,并提供具体的讲评方法,如示范演示、问题导引、错题讲解等。

第四步:讲解讲评技巧的应用实例(20分钟)结合具体化学知识点,展示一些讲评技巧的应用实例,如通过实验演示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解析典型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等。

第五步:讲评练习(15分钟)提供一些化学题目,让学生自主进行讲评练习,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评价,并及时纠正错误。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估:在讲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讲评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讲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化学知识点进行讲评,并在班级中分享,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化学教材和课件。

2. 讲评技巧的应用实例。

3. 化学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化学讲评的重要性和目的,介绍了高中化学讲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提供了实例和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及时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讲评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

道化学评价法教学案例

道化学评价法教学案例
NR=3 本身能发生爆炸分解或爆炸反应,但须要强引发源或引发前必需在 密闭状态下加热的物质。 1)加温加热时机械冲击敏感的物质; 2)不需要加热或密闭,即与水发生爆炸反应的物质。
NR=4 在常温压下自身易于引起爆炸分解或爆炸反应的物质。
若为氧化剂,则NR再加1,但不超过4; 对冲击敏感性物质,NR为3或4
此外还应考虑:
(1)物质的数量。对于工艺单元,其易燃、易爆或 化学活性物质的最低处理量为2268kg或2.27m3。 对于小规模实验在厂,处理易燃、易爆或化学活 性物质的数量至少为454㎏或0.454m3。低于该数 量,评价的结果可能比实际的危险性增大,出现 评价结果的失真;
(2)合理划分工艺单元
0.3-1.25 0.20-0.40 0.25-1.05
(4)密闭式或室内工艺单元F14 0.25-0.90
(5)通道F15
0.20-0.35
(6)排放和泄漏控制F16
0.25-0.50
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
6
F1=1+∑ F1i
式中:1——基本系数;
i=1
F1i——单项一般工艺危险的修正系数。
采用危险系数
• 蓄液池或地沟最外缘与设备间距离至少数为15m, 如设有防火墙,可以减少其间距离;
• 蓄液能力≥前述排放总量。
4)蓄液池或地沟处设有公用工程管线,或者管线的距 离不符合要求者, F16=0.5。
表9-3 火灾、爆炸指数(F&EI)表 p198
1.一般工艺危险 基本系数
危险系数范围 1.00
(1)放热化学反应F11 (2)吸热反应F12 (3)物料处理与输送F13
确定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F1×F2 确定火灾、爆炸指数F&EI=F3×MF

高中化学讲评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化学讲评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化学讲评教案模板范文
主题:化学反应速率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掌握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3. 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4. 能够解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 解释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原理。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义;
2. 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4.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示范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找出规律;
3.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并总结规律;
3. 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 总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讨论结果,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5. 练习: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反应速率相关知识的理解;
2. 通过考试或测验,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对反应速率的理解程度;
2. 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

注:以上仅为化学讲评教案模板范文范本,具体内容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点评初中化学教案

点评初中化学教案

点评初中化学教案
教案题目:物质的变化与反应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反应过程中涉及的能量变化,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物质的变化与反应,包括化学反应的定义、反应物与生成物、
反应类型(加热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反应能的概念等内容。

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导入、讲解、实验演示、讨论、练习、作业”等教学方法,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在实验演示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自主分析和推理得出化
学反应的过程,并能理解反应过程中涉及的能量变化。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练习和作业的巩固,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探索产生兴趣。

总体评价:本节课设计合理,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值得肯定和鼓励。

希望今后教案设计可以更
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课堂评价方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课堂评价方法(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课堂评价方法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旨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进行全面的测量、分析和反馈。

特别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课堂评价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详细探讨初中化学课堂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 课堂评价的目的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发现他们的学习难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堂评价的原则初中化学课堂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原则:评价结果应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避免主观臆断。

•发展性原则: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关注学生的潜力与进步。

•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涵盖化学知识的各个层面,以及学生的各种能力。

•差异化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法。

3. 课堂评价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教师通过直接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和课堂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情况。

观察法适用于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问答法问答法是教师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能力。

问答法适用于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品质。

(3)练习法练习法是教师通过布置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

练习法适用于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4)实验报告法实验报告法是教师通过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实验报告法适用于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5)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

自我评价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改进能力。

4. 课堂评价的实践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上述评价方法。

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教案

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教案
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教案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教学方法
01
04
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
02
05
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
03
06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反应 原理和物质性质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 法和注意事项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掌握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
能力目标
实验观察:观察实 验现象,记录实验 数据,培养观察力 和实验能力
实验总结:对实验 结果进行分析、总 结,加深对实验的 理解和掌握
实验反思:对实验 过程进行反思,发 现不足,提出改进 意见
小组讨论与交流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观点和经验 交流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课堂讲解:教师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演示
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意识 和能力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 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 学风
教学内容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到 的现象,以及实验结论的推导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前必须进行安全培训和操作练习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注意实验仪器的使用和保养 实验后要及时清理现场并做好实验报告
实验安全
实验前需进行安全评估,确保实验过程安全可控。 实验操作需严格遵守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中需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实验后需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实验现场整洁有序。

初中化学下册作业评讲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作业评讲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作业评讲教案
一、目的: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讲,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发现错误,并加深对化
学知识的理解。

二、评讲内容:
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整体评价:检查作业是否按时完成、是否认真仔细。

2. 查找学生的错误: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整理并列出。

3. 对关键概念进行强调:选择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 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指导学生如何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三、评讲步骤:
1.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每位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作业。

2. 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整体评价和具体错误指出。

3. 对学生犯的错误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

4. 鼓励学生提问并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四、评讲方法:
1. 讲解内容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以便学生理解。

2. 鼓励学生提问,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可适当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4. 整个评讲过程要保持秩序和高效,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五、评讲结束:
1. 总结学生的错题,强调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化学水平。

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评讲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还应考虑:
(1)物质的数量。对于工艺单元,其易燃、易爆或 化学活性物质的最低处理量为2268kg或2.27m3。 对于小规模实验在厂,处理易燃、易爆或化学活 性物质的数量至少为454㎏或0.454m3。低于该数 量,评价的结果可能比实际的危险性增大,出现 评价结果的失真;
(2)合理划分工艺单元
6) 如果已安装了合理的通风装置,1)、3)两项系数减少50%。
某车间内,反应器单元内反应器中 氢气的量为1吨,反应温度为100℃, 且该车间已安装了防爆的机械通风装 置,试确定该单元的封闭单元或室内 操作系数。
5、通道F15
• 操作区域面积>925㎡,且通道不符合要求 时,F15=0.35。
• 库区面积>2312㎡,且通道不符合要求时, F15=0.35。
厚度>40mm的疏松物质
NF=4
NF=1
NF=2
21 21 24 29 40 16 16 24 29 40 21 21 24 29 40 24 24 24 29 40 4 14 24 29 40 10 14 24 29 40
NR=0 在燃烧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的物质。 1)不与水反应的物质; 2)在温度<300 ℃ -500 ℃时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不
上第二大贮罐10%的贮量; • 30分钟的消防水量。
6、排放和泄漏控制F16
1) 设有堤坝,防止泄漏液体流到其他区域,但堤坝内
所有设备露天放置,F16=0.5。
2) 单元周围为可排放泄漏液体的平坦地,一旦失火,
会引起火灾, F16=0.5。
3) 单元三面有堤坝,能将泄漏液体引至蓄液池或封闭
地沟,如果并满足以下条件, F16=0;只部分满 足, F16=0.25; • 地面斜度:地质≥2%,硬质≥1%;
二、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
• 放热反应F11 • 吸热反应F12 • 物料处理与输送F13 • 封闭单元或室内单元F14 • 通道F15 • 排放和泄漏控制F16
2、吸热反应F12
• 反应器中的吸热反应——系数0.2;
当吸热反应的能量由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提供时,系数为0.4
• 煅烧——系数0.4; • 电解——系数0.2; • 热解或裂化:
用电或高温气体间接加热——系数0.2; 直接加热——系数0.4。
3、物料处理与输送F13
1) 所有I类易燃(闪点<37.8℃)或液化石油气类物料,在 管线上装卸时,F13=0.5.
2) 采用人工加料,且空气可随加料过程进入设备内, 有引起燃烧或发生反应的危险,F13=0.5.
3) 可燃性物质存放于库房或露天场所时: • 对NF=3或NF=4的易燃液体或气体,F13=0.85,包括
出一般工艺危险系数和特殊工艺危险系数。 4. 用一般工艺危险系数和特殊工艺危险系数相乘,
求出工艺单元危险系数。 5. 将工艺单元危险物质系数相乘,求出火灾、爆
炸危险指数(F&EI).
评价程序(续)
6、用火灾、爆炸指数查出单元的暴露区域半径,并 计算暴露面积。
7、查出单元暴露区域内的所有设备的更换价值,并 确定破坏系数,求出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 MPPD。
四、课堂练习
一未知可燃液体A的闪点为35℃,其中 DTA/DSC温升的最低峰值温度为200 ℃,
试求出该物质的物质系数MF。
五、混合物的物质系数求取
• 如果存在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当这些物质的含量基本相同,但 物质系数不同时,如果其中物质系数最大的物质浓度在5%以上(质 量浓度)、可将最大物质系数作为工艺单元的物质系数。
六、物质系数的温度修正
如果工艺单元温度>60℃或高于闪点,则物质 可燃性NF值加1,但不超过4;
如果工艺单元温度大于物质自燃点或放热起始 温度,则物质反应性NR值加1,但不超过4;
根据修正后的NF和NR从表中查取物质系数MF。
若工艺单元是反应器,则不必考虑温度修正。
七、课堂练习
右图为一聚 合装置,原料为 苯乙和乙苯,反 应为间歇反应, 反应时间为5小时 /釜,试确定该单 元的物质系数。
• 面积小于上述数值时,如通道不符合要求, 影响消防活动时, F15=0.2。
6、排放与泄漏控制F16
该项系数只适用于工艺单元内物料闪点小于60或 操作温度大于其闪点的场合。
评价排放和泄漏控制是否合理,必须估算易燃、可 燃物总量及消防水能否在事故时得到及时排放;
排放量的确定原则: • 工艺和贮存设备:取单元中最大贮罐的贮量加
• 在工艺单元中,虽然存在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物,但其中鞭种物 质的浓度足够高,一旦发生泄漏、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工艺单元中 混合物的性质与高浓度物质的性质十分相似,这时可以用该高浓度物 质的物质系数作为工艺单元的物质系数。
• 单元中虽然存在由多种危险反应物和一种生成物组成 的危险性混合物, 但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且反应速度很快,危险性反应物存在的时间足够 短,单元危险主要来自生成物时,可把生成物的物质系数作为工艺单 元的物质系数。
一、生产单元与工艺单元
(1)生产单元 包括化学工艺、机械加工、仓库、包装线 等在内的整个生产设施。
(2)工艺单元 工艺装置的任一主要单元。 (3)恰当工艺单元(简称工艺单元) 从损失预防角度来看对工艺有影响的工艺单
元。
二、选择恰当工艺单元的重要参 数
• 物质的潜在的化学能(物质系数); • 工艺单元中危险物质的数量; • 资金密度; • 操作压力与操作温度; • 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历史资料; • 对装置操作起关键作用的单元。
确定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F1×F2 确定火灾、爆炸指数F&EI=F3×MF
确定暴露面积
确定暴露区域内财产更换价值
确定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 确定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
确定危害系数
确定停产损失
确定停工天数
评价程序 十大步骤
1. 确定评价的工艺单元。 2. 求取单元内的物质系数MF。 3. 按单元的工艺条件,选用适当的危险系数;得
4、封闭单元或室内操作F14
1) 粉尘过滤器或捕集器安装在封闭区域,F14=0.5。
2) 2)在封闭区域内,闪点以上处理易燃液体, F14=0.3;
3)
如果易燃液体的量大于4540kg, F14=0.45。
4) 3)在封闭区域内,沸点以上处理液化石油气或任何易燃液体, F14=0.6;
5)
如果易燃液体量大于4540kg, F14=0.9。
给出下列物质的物质系数MF:
1、乙炔
2、苯甲醛 3、环丁烷
4、柴油
5、乙烯
6、硫化氢
7、甲基环已烷 8、萘
9、硝酸钾
三、表外物质的物质系数求取
表9-7物质系数取值表 p202
物质
NFPA325M 反应性分级VR
及NFPA49
0123 4
液体、 气体 (包括 挥发固 体)的 易燃性 或可燃 性
暴露在816℃的热空气Smin不燃 的不燃物
显 示 温 升的物质。
NR=1 自身通常稳定但在加温加压条件下就变得不稳定的物质。 1)接触空气、受光照射或受潮发生变化或分解的物质; 2)在150 ℃至300 ℃间显示温升的物质。
NR=2 在加温加压下易于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物质。 1)用DSC试验在温度小于150℃显示温升的物质; 2)与水剧烈反应或与水形成潜在爆炸性混合物的物质。
当设备串联布置且相互间未有效隔离,要仔细考虑 工艺单元划分的合理性。
(3)仔细考虑操作状态和操作时间,以及对F&EI 有影响的异常状况。
一、有关概念
物质系数 MF—表述物质由燃烧或其他化学反应引起的火灾、爆炸过 程中释放能量的大小的内在特性。
MF由NF和NR确定。
NF—物质燃烧性 NR——化学活性(不稳定性) 直接查“物质系数和特性”表(p227附表)
1、毒性物质F21=0.2NH
NFPA704中对物质的毒性系数的分类
NH 物质对人的危害情况
0 火灾时除一般可燃物的危险外,短期接触没有其他危
险的物质。
1 短期接触可引起刺激,致人轻微伤害的物质,包括
要求使用适当的空气净化呼吸器的物质。
2 高浓度或短期接触可致人严重或残留伤害的物质,
生产装置危险分析汇总表
国家地区
部门
场所
位置
生产单元操作类型Fra bibliotek评价人
生产单元总替评价值
日期
工艺单 元主要 物质
物质系 数
火灾、 爆炸指 数 F&EI
基本 实际 MPPD
停工天 停产损

失BI
MPDO
三、评价程序
选取工艺单元
确定物质系数MF
计算一般工艺 危险系数F1
计算特殊工艺 危险系数F2
计算安全措施 补偿系数C1×C2 ×C3
物质名称
物质系 数MF
乙醛
24
乙炔
29
乙酰基乙醇氨 14
燃烧数HC NFPA
(10JKg) NH
NF NR
24.4
3
42
48.1
0
33
21.9
1
11
闪点 沸点(C) (C)
-38 21 -83
179 151-153

16
20.2
2
3 0 -11 80
一硫化碳
1
14.2
3
4 0 -30 46
二、课堂练习
FP 93.3℃
37.8℃<FP≤93.3℃
22.8 ℃ ≤FP37.8℃ 或FP <22.8 ℃且BP ≥37.8℃
NF=0
NF=1 NF=2 NF=3
1 14 24 29 40
4 14 24 29 40 10 14 24 29 40 16 16 24 29 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