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酶固体发酵工艺的改良研究

合集下载

纤维素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纤维素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纤维素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纤维素酶是一种能够降解纤维素的酶类酶,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纤维素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一种复杂多糖,由纤维素主链和纤维素外露的副产物组成。

然而,纤维素的结构特殊,不易降解,因而使得纤维素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纤维素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成为了当前的热门领域。

纤维素酶的制备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微生物发酵和重组DNA技术。

常见的微生物发酵法包括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

固体发酵主要指利用固体底物如纤维素为碳源进行发酵,如用木霉菌、曲霉菌等发酵制备纤维素酶。

液体发酵则是将纤维素酶产生菌参与发酵系统中,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以菌株培养活跃度为指标。

利用液体发酵法制备纤维素酶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方便,易于大规模生产。

重组DNA技术制备纤维素酶的方法,是将纤维素酶基因导入在相对于宿主来说载体基因较大的质粒或者经过改造的真核表达质粒中。

1.酒精生产:纤维素酶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首先被人们广泛关注。

利用纤维素酶将植物细胞壁水解产生的纤维素与酵母菌一起发酵,可以达到大大提高酿酒产量的目的。

2.生物柴油生产:生物柴油是一种绿色替代能源,而纤维素作为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在生物柴油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纤维素酶可以将纤维素有效地水解成可发酵的糖,然后通过微生物发酵将糖转化为生物柴油。

3.奶牛饲养:纤维素是奶牛常见饲料的主要成分之一,但是奶牛的消化系统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有限。

因此,添加纤维素酶可以有效地提高乳牛对纤维素的消化率,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乳牛的生产性能。

4.饲料添加剂:纤维素酶也可以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降低饲料中纤维素的含量,提高饲料的可利用性,减少饲料浪费。

虽然纤维素酶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酶的稳定性、活性和选择性等方面的改进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此外,酶制备的成本和规模化生产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相信纤维素酶在未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纤维素是由纤维素素和半纤维素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在工业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纤维素酶是一种专门分解纤维素的酶,在纤维素利用和生物质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和鉴定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对产纤维素酶菌进行筛选和鉴定,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高通量筛选系统和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等。

1.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通常包括从不同的环境样品中分离出细菌,并对其进行酶活性测定。

通过该方法已经成功分离出具有纤维素酶活性的微生物,例如Clostridium sp.、Bacillus sp.、Cellulomonas sp.、Acidothermus cellulolyticus等。

2.高通量筛选系统高通量筛选系统是一种快速且高效的筛选方法,常用于从大量的微生物中沉淀出目标细菌。

常用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微流控装置、免疫分离、荧光筛选和高通量发酵等。

3.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是一种新的筛选方法,它能够根据基因组数据精确地预测目标细菌的性能和代谢特性。

通过依据基因组组态图,可以预测细菌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氮素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并通过基因搜索和蛋白质分析,可以确定特定的酶基因并对其进行驯化研究。

二、纤维素酶菌的改良方法针对传统纤维素酶菌的低效率和耐受性差等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改良方法提高纤维素酶的效率和性能。

常用的改良方法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筛选和驯化适应性强的菌株、应用生物物理方法提高纤维素酶的结构稳定性等。

1.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改良方法,它通过基因重组或突变来优化目标细菌的代谢功能。

例如,利用多肽链替换可以改变纤维素酶的空间结构,提高酶的催化能力。

基因重组还可以将来自不同细菌的多个酶基因组合,形成多功能细菌产生多种酶的机构,提高纤维素降解效率。

海洋黑曲霉固态发酵耐盐纤维素酶的培养条件优化及粗酶制剂的制备

海洋黑曲霉固态发酵耐盐纤维素酶的培养条件优化及粗酶制剂的制备

海洋黑曲霉固态发酵耐盐纤维素酶的培养条件优化及粗酶制剂的制备纤维素酶是降解纤维素的一组酶系总称,其主要由葡聚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组成。

纤维素降解后可产生经济、丰富的生产原料,且有望解决自然界中不断产生的固体废物问题。

本文将从固态发酵技术的优化、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比较、在固态与液态发酵条件下丹宁-PEG提取工艺的研究及适应性、浓缩液真空冷冻干燥形成粗酶制剂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纤维素酶的生产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在单因素条件下,确定了以麸皮:玉米秸秆(1:1)作为混合碳源,氯化铵作为氮源、含水量70%作为培养基。

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影响滤纸酶活力的显著因素:含水量、起始pH值。

将显著因子通过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酶活力区域。

最后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确定了浅盘固态发酵产酶的最优培养条件:玉米秸秆 48.53%、麸皮48.53%、NH4Cl1.94%、KH2PO40.2%、Fe(OH)30.16%、料水比为1:2.2、接种量2%、初始pH4.28、装液量30g,置于温度为280C的培养箱中培养7天。

将培养基样品溶解在10倍体积的自来水中,于200C摇床浸提1 h,得到实验优化后的滤纸酶活达到了 14.826U/g,比优化前提高了 75.12%。

将固体发酵得到的粗酶液进行纤维素酶提取。

探究丹宁-聚乙二醇(PEG)沉淀在固态发酵条件下的工艺。

结果表明:丹宁浓度12 mg/mL、丹宁沉淀静置时间为70min时,纤维素酶沉淀率最高。

PEG提取效果优于PVP,在PEG浓度为30mg/mL、静置时间10min下,对沉淀进行复溶,其纤维素酶回收率为96.97%,浓缩倍数为10。

比较了丹宁-PEG沉淀、硫酸铵沉淀、超滤的浓缩效果,发现硫酸铵沉淀、超滤和丹宁-PEG沉淀均可达到一定的浓缩程度,但存在差异:硫酸铵用量大、酶活损失比较大;超滤浓缩耗时长、且膜易污染、易形成浓差极化;丹宁-PEG方便、快捷、易操作,但是成本也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引言: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降解纤维素的酶,能够将纤维素水解成可溶性的糖类物质。

这种酶类在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产纤维素酶的菌种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的研究,对提高纤维素降解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生物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产纤维素酶菌的分类和特点产纤维素酶的菌种多样,主要包括真菌和细菌两大类。

真菌包括木霉属、曲霉属、青霉属等;细菌则主要包括纤维素降解细菌和纤维素生产细菌等。

产纤维素酶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纤维素的降解效率和产酶条件的适应性上。

一方面,有些产纤维素酶的菌种能够高效降解纤维素,产酶量大,并且在生长环境下对温度、pH等条件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在广泛的生境中生长;有些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则对产酶条件相对苛刻,需要较为特殊的生产条件。

二、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方法为了提高产纤维素酶菌的降解效率和提高其生产水平,需要对产纤维素酶菌进行筛选和改良。

在筛选产纤维素酶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 采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

利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能够筛选出对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

2. 通过间接检测法筛选。

可以利用纤维素水解产生的可溶性糖类物质来间接检测纤维素酶的产生情况,从而筛选出产酶量较高的菌株。

3.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

通过利用特定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和RFLP分析,还可以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手段,对产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筛选和鉴定。

4. 通过连续培养或连续发酵系统,对菌株进行长期的驯化和培养,增加产酶菌株的产酶能力。

三、产纤维素酶菌的改良方法在筛选出具有较高产酶能力的菌株之后,需要对这些菌株进行改良,以提高其产酶能力和降解效率。

产纤维素酶菌的改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通过传统的诱变选择法,对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诱变处理,产生新的突变型菌株,以提高产酶效果。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摘要: 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水解纤维素的β-D-糖苷键生成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的总称。

传统上将其分为3类: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

纤维素酶属于糖苷水解酶类,近年来,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以及纤维素酶结构的相似性,将其分成不同的家族。

本文介绍了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纤维素酶的性质及作用机理,应用与发展趋势,来源及生产技术,分离纯化方法,最后介绍几种常用的纤维素酶固定化方法。

关键词: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固定化引言: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蕴藏量最丰富的生物质,也是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

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将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系的总称,它们协同作用,分解纤维素产生寡糖和纤维二糖,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自1906年Seilliere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纤维素酶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了,随着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纺织工业、能源工业上的应用,纤维素酶已成为最近十几年酶工程研究的一个焦点。

近年来有关纤维素酶的研究,包括酶的氨基酸序列、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酶蛋白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以及酶蛋白的基因调控等诸多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

到目前为止,登记在Swiss-Protein数据库的纤维素酶的氨基酸序列有649条,基因序列有433条。

我国对纤维素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在纤维素酶的菌种开发、发酵培养、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纤维素酶的固定化,以及纤维素酶在纺织、能源等方面的应用都取得较大进展。

1 纤维素酶的性质及作用机理纤维素酶分子的大小因来源不同而不尽相同,三大类酶分子量一般在23Kda~146Kda之间。

多数真菌和少数细菌的纤维素酶都受糖基化,糖基与蛋白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或呈可解离的络合状态。

糖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酶免受蛋白酶的水解,而纤维素酶正是由于糖基化,使其所含碳水化合物的比率在不同酶之间发生差异,导致酶的多形式和分子量的差别。

通过比较分析,人们发现许多不同纤维素酶间表现出一定的同源性,且纤维素酶分子普遍具有类似的结构。

纤维素酶固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的研究

纤维素酶固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的研究

U 月 l J吾
纤 维 素 是 自然 界 中最 丰 富 的可 再 生 自然 资源 。我 国每 年 仅 作物 秸 秆 的纤 维 素 产 量 就 高 达 2亿 t , 其 中 绝 大 多 数 被烧 掉 ,不 仅 浪 费 自然 资源 ,还 带 来 了严 重 的环 境 问题 。有 效 地 开 发 和 利 用 纤 维 素 作 为饲 料 、 医 药 、 化 工 等 原 料 来 源 具 有 重 大 现 实 意 义 。
纤 维 素 酶 ( e l l s )是 降 解 纤 维 素 生 成 葡 萄糖 的 一 类 多 组 分 酶 系 。 自 1 0 cluae 9 6年 S i 1 e e首 e 1 ir
次 在 蜗 牛 的 消 化 液 中发 现 纤 维 素 酶 以来 , 纤 维 素 酶 的研 究 就 受 到 动物 营 养 界 的普 遍 关注 …。
p v l e u t r e e a u e a d c l r i n c l l s r d c i n we e su i d i h s p p r H a u ,c l e t mp r t r n u t e tme o e l a e p o u to r t d e n t i a e .Th u u u e r s l h we h p i i a i n c n ii n wa h t i e c a o r wh a r n: c r c b wa :3 : . e u t s o d t e o t z t o d to s t a c h f p we : s m o r e tb a o n o s5 2
te a dt n rt o tr wa /,a dt n q a t y o NH42 O s 25 h d i o ae fwae s 13 d io u ni f( )S 4 wa .%,a dt n q a ty o i i t d i o u ni f i t

应用纤维素酶技术解决生物质颗粒发酵难题

应用纤维素酶技术解决生物质颗粒发酵难题

应用纤维素酶技术解决生物质颗粒发酵难题近年来,生物质颗粒已经成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未来能源供应的极大萎缩背景下,生物质颗粒成为了一种便捷、环保、可持续的燃料。

不过,生物质颗粒发酵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一些难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底部发黑、味道异味、配方不当等各种情况。

这时候,应用纤维素酶技术便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一、利用纤维素酶技术提高发酵效率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生物质颗粒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木质素。

然而,生物质颗粒的结构十分复杂,这也给发酵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传统的发酵过程中,直接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

而同时,微生物需要不断消耗自己能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断放出各种细胞分泌物、代谢废物等物质,进一步影响了发酵效率。

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纤维素酶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生物质颗粒的发酵效率。

纤维素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子颗粒化,使其更利于微生物消耗。

此外,纤维素酶还可以加速微生物对生物质颗粒中各种成分的吸收与利用,从而提高发酵效率。

二、通过纤维素酶技术控制生物质颗粒中的细菌数量一些生物质颗粒在发酵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污染,进而导致发酵失败。

这个时候,利用纤维素酶技术控制生物质颗粒中的细菌数量,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调节纤维素酶使用量,降低生物质颗粒中的微生物数量。

同时,纤维素酶在对生物质颗粒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也会对其中的细菌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控制细菌数量并提高发酵效率。

三、新技术:超声波生物质颗粒发酵技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波色谱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最近,人们正在探索将超声波生物质颗粒发酵技术应用于生物质颗粒的发酵当中。

这项技术结合使用了超声波和纤维素酶技术,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将生物质颗粒中的成分分离开来,从而极大改善生物质颗粒的发酵效率。

在这里主要是指超声波的低频、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

对于生物质颗粒,超声波可以显著削减颗粒的大小。

纤维素酶固态发酵的动力学研究

纤维素酶固态发酵的动力学研究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 菌种
• 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sp 3.2942),购自中科院微 生物所。
• 培养基
• 斜面培养基:土豆培养基(PDA)。 • 种子培养基:10%麸皮溶液(100 g 水中加入10 g 麸皮, 煮沸20 min,过滤后稀释到100 ml)。 • 収酵培养基:麸皮、稻壳(用4%NaOH 溶液浸泡24 h, 洗涤至中性后烘干至恒重)、营养盐溶液[将10 g (NH4) 2SO4,3 g KH2PO4,0.5 g CaCl2,0.5 gMgSO4溶于 1 000 ml 蒸馏水中]。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纤维素酶能够水解植物纤维, 所产生的单糖可用于収酵 生产酒精戒单细胞蛋白。固态収酵法(SSF)具有工艺简 单、能耗低、设备投资少、产率高等特点,本研究以成本 低廉、来源广泛的稻壳及麸皮等为培养基, 幵采用固态 収酵方式生产纤维素酶, 从而推动低成本利用生物质资 源技术的収展。 • 纤维素酶在饲料、酒精、纺织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 场潜力。比如,在迚行酒精収酵时,纤维素酶的添加可以 增加原料的利用率,幵对酒质有所提升;作为饲料添加剂, 可以提高饲料消化率,有利于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提高饲养效果;尤其是利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是解决世 界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徂之一等等,都表现其应用前景十分 广阔。
展望
• 我国是一个饲料资源十分紧张的国家,土地少、人口多, 人畜争粮矛盾十分突出。要保持我国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 持续収展,必须解决好饲料问题,否则将严重制约其収展。 • 常见的畜禽饲料如谷物、豆类、麦类及加工副产品等都含 有大量的纤维素。除了反刍动物借助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 一部分外,其它动物如猪、鸡等单胃动物则丌能利用纤维 素。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真菌纤维素酶成为提高畜禽生产 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 我们可通过微生物収酵充分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秸秆、 糠生产纤维素酶添加剂,用于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提高饲 料利用率,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降低饲料成本和提高经 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开収前景,今后应迚一步加强纤维素 酶研究和开収工作。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素酶固体发酵工艺的改良研究(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黄泽锦)(学号:2000302063)摘要:纤维素酶的固体发酵对发酵培养基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如培养基灭菌,无菌操作的等等,都是限制纤维素酶应用于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实验通过一种对细菌抑制效果强,但对霉菌抑制能力一般的抑制剂对发酵过程进行控制,运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来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se)及滤纸糖酶活(FPA,FPase)。

探讨是否能够实现在培养基未灭菌或者在有菌操作下实现纤维素酶的固体发酵,简化实验对培养基和操作过程的操作要求,进而为纤维素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实验依据。

关键词:纤维素酶,抑菌剂,CMCase,Fpase,酶活力教师点评:本论文应用了自制的抑菌剂于纤维系酶的固体发酶工艺中,有一定抑制细菌的能力,但又不影响霉菌的产纤维素酶的活性,为简化固体发酵工艺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点评教师:余少文,副教授)一.前言纤维素占全球植物总干重的30%—50%,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1],但是,纤维素分子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链状高分子聚合物,每个大分子中含的葡萄糖残基数一般为8000--12000个。

天然的纤维素由排列整齐而规则的结晶区和相对不规则、松散的无定形区构成,其结晶度一般在30%—80%之间。

在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分子聚集成纤维丝,包埋在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里,形成网状结构。

纤维素分子本身的致密结构以及由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形成的保护层造成纤维素不容易降解而难以被充分利用或被大多数微生物直接作为碳源物质而转化利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植物物质高达1.55x109t,其中有89%尚未被利用或未被合理利用(如直接焚烧)目前全世界被开发利用的农林纤维副产物不足2%,我国约有50%以上的农林废弃物在田间地头被白白烧掉。

全世界每年因农林废弃物焚烧不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而且由于焚烧而产生的滚滚浓烟及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了公路、航空的安全,污染了环境,对气候、生态等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世界上还有十多亿人口由于粮食不足而遭受饥饿、营养不良。

灾荒或战乱造成的粮食危机依然是正存在的和潜在的威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地球上石油、煤炭的储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能源危机成了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由于对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不断地恶化,对可再生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各国逐步展开。

植物纤维素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解决粮食和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虽然取得不上成果,但是实验的成本却总是居高不下,使得实验成果不能很好的应用到生产中,本实验通过研究抑菌剂对霉菌的影响,实现的对实验要求的降低。

本测试方法对纤维素工业应用中,对控制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及降低成本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1.1. 纤维素酶的概述1.1.1 纤维素酶的组分:一个完整的纤维素酶系,通常由作用方式不同而能相互协同催化水解纤维素的三类酶组成,即(1)内切葡萄糖苷酶(endo—1,4—β—D—glucanase,EC3.2.1.4,简称EG、Cx)。

这类酶作用于纤维素分子内部的非结晶区,随机水解β—1,4—糖苷键,将长链纤维素分子截短,产生大量带非还原性末端的小分子纤维素。

(2)外切葡萄糖苷酶(exo—1,4—β—D—glucanase,EC3.2.1.91,C1),又称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简称CBH)。

这类酶作用于纤维素线状分子末端,水解β—1,4糖苷键,每次切下一个纤维二糖分子。

(3) 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EC3.2.1.21,简称BG),这类酶将纤维二糖水解成葡萄糖分子。

1.1.2 纤维素酶的性质:纤维素酶是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一组霉的总称,它不是单种酶,主要有3个组分组成:1,内切葡聚糖酶,即Cx酶;2,纤维二糖水解酶,即C1酶;3,β-葡萄糖苷酶。

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协同作用,将天然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

一般纤维素霉的分子量在45000-75000之间,最适作用温度在50度左右,最适ph4-5之间,由不同的产生菌种所产的纤维素酶在分子量、含糖量、等电点、最适ph、最适温度等方面又有所不同,有的甚至相差较大,而且纤维素酶的各组分大多数是糖蛋白,含糖的比例很不同,糖和蛋白之间的结合方式也不同,有的是通过共价键连接,有的则是可解离的复合物。

纤维素的来源非常广泛,昆虫,软体动物,原生动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都能产生纤维素酶。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霉菌,其中酶活较强的菌种为木霉、曲霉、根霉和青霉,特别是里氏木霉、康氏木霉等较为典型,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纤维素霉产生菌。

细菌中酶活力较强菌种有纤维粘菌属,生孢纤维粘菌属和纤维杆菌属,放线菌中有黑红旋丝放线菌,玫瑰色放线菌,纤维放线菌和白玫瑰放线菌等。

天然纤维素的结构即纤维素酶的作用方式:纤维素从组成上来说和淀粉一样,都是由葡萄糖组成,但它是由β-D-1,4-葡萄糖苷键组成的多糖,所以在性质上与淀粉有显著的区别。

天然纤维素以直链式结构存在,链与链之间有一定的晶状结构;许多纤维素分子以定形或无定形方式组合成微原纤维,许多微原纤维集束成微纤维,微纤维穿插于填充性物质――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之中。

纤维素分子是分子很大的多糖,分子量可达数十万甚至百万,不能为微生物细胞直接利用。

纤维素酶的作用方式:首先由内切葡聚糖酶作用于微纤维的非结晶区,使其露出许多末端供外切型酶作用,纤维二糖水解酶从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分解,产生纤维二糖,然后,部分降解的纤维素进一步由内切葡聚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协同作用,分解成纤维二糖,三糖等低聚糖,最后由β-葡萄糖苷酶作用分解成葡萄糖。

1.1.3 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由内切葡聚糖酶(EG或Cx)、外切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CBH, EC或C1)和纤维二糖酶(CB,β—葡萄糖苷酶)的协同作用下才能水解成葡萄糖。

其中各种酶的活性测定方法,目前尚无国家标准。

依照酶反应动力学的原则,酶活力的测定是在底物过量存在的条件下,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度,用以表征酶活力1.1.3.A.测定原酶液中单一纤维素酶组分活力的方法简介1.1.3.A1.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力测定:Desphander等以合成的P—nitrophonyl—β—D-cellobiose(PNPC)为底物用于检测CBH活力,由于β—葡萄苷酶可水解对硝基苯酚环上键合的纤维二糖,需同时加人β—葡萄苷酶抑制剂。

刘洁等提出一种简易测定CBH的方法.它是基于CBH,EG和CB三类组分在棉纤维上吸附和脱吸附能力不同而设计的,日本还采用微晶纤维素(Avicel)为底物水解得还原糖量计算酶活力,称Avicelase或指CBH活力。

但EG组分对Avicel水解程度高,对原配液而言,它反映的是CB,EG和CBH的协同作用结果,对单一组分来说,它是某些EG组分活力。

1.1.3.A2.内切葡聚糖酶(EG)活力的测定以还原糖的生成量来表示EG组分活力可以用磷酸膨胀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或烃乙基纤维素等无定形纤维素为底物,以还原糖生成量表征EG酶活力。

特别是羧甲基纤维素价廉易得,且应用广,俗称CMCase或Cx酶活力。

粘度法测EG酶活力利用测定高分子溶液粘度从而导出其聚和度和分子量的方法来表征EG活力,它可测得初速度,因而确切反映EG活力,灵敏度较高。

1.1.3.A3.纤维二糖酶(β-葡萄糖苷酶,CB)活力测定从纤维素酶解机制上考虑,以纤维二糖为底物酶解后测葡萄糖生成量表征酶活力,由于纤维二糖和葡萄糖都具有还原性,通常定糖方法无法区分,常用人工合成的糖昔化合物,如对硝基酚—β—葡萄糖苷(PNPG)、水杨素等作底物测定产生的对硝基酚或葡萄糖。

由于各种β—葡萄糖苷酶组份对糖基和糖苷配基专一性的要求有差别,因此得到的结果通称为β—葡萄糖苷酶活,与纤维二糖酶活有所不同。

1.1.3.B.测定纤维素酶液中的糖化或降解活力方法简介滤纸是聚合度和结晶度都居“中等”的纤维性材料,以其为底物经纤维素酶水解后生成还原糖的量来表征纤维素酶系总的糖化能力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它反映了三类酶组分的协同作用,统称滤纸酶活(FPA)。

目前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大致有粘度法、浊度法、滤纸崩溃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

前两种方法较为复杂而且精密度较差(偏差为10%左右)。

本实验对Cx酶活性的DNS比色测定法和滤纸酶活的DNS比色测定法进行了研究。

其原理均系利用纤维素酶催化水解纤维素,从而产生纤维多糖,二糖及葡萄糖等还原性糖,与显色剂发应以分光光度计比色,求出还原糖的浓度,间接求出酶的活力。

作为底物的滤纸其结构较为松散,可及区较多,非还原性末端也较多,容易同时被内切酶和外切酶降解,再由β-葡萄糖苷酶分解成葡萄糖等还原糖,用比色法定量测定还原糖的生成量,可反映纤维素酶的总酶活力,由于外切酶对纤维素链专一性高,而内切酶专一性较低,在降解羧甲基纤维素(CMC)时,主要是反映内切酶的活力。

1.1.4 纤维素酶的应用:纤维素酶在植物纤维再生利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2 里氏木酶:里氏木酶是真菌的一种,属于半知菌类、丝孢纲、木酶属。

木酶的菌落生长迅速,棉状或致密丛束状。

菌丝透明,有隔,分枝茂密。

木酶广布于自然界。

在腐烂的木材,种子,植物残体,有机肥料,土壤和空气都能分离到。

木酶的利用范围很广泛,某些种和菌株含有强的纤维素酶。

一般情况下,在木酶生长的第二天起,由于受到诱导物的作用,就会有纤维素酶的出现,而到了第三天,纤维素酶的量就会开始增加、囤积、到了第五、六天,纤维素酶就会出现最大值。

之后,随之菌种的死亡,纤维素酶的量也会随之减少。

固体发酵:1.3固体发酵流程:菌种平板――摇瓶――种曲――固体发酵固体发酵条件环境更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木酶生长习性,使其产生的酶系更全,有利于降解天然纤维素。

1.4 酶活:在规定条件下,0.5g固体酶曲1min内由底物产生底葡萄糖微克数。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主要仪器与试剂1.1 主要仪器HZS-H水浴振荡器,HZQ-C空气浴振荡器,HZQ-F160全温振荡培养箱,SW-CF-IF洁净工作台,TGL-16G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PB203-N电子天平,752N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炉。

1.2 主要试剂1. DNS试剂(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将7.5g的3,5-二硝基水杨酸和14.0g的氢氧化钠充分溶解于1000ml水中,加入216酒石酸钾钠,5.6ml(或5g)预先在50°C水浴中熔化的苯酚,以及6.0g偏重亚硫酸钠,充分溶解后盛于棕色瓶中,放置3~5d后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