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实验报告3-4讲解

合集下载

电磁兼容实训报告

电磁兼容实训报告

EMC实训报告电磁兼容设计与分析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指导老师:李殊骁小组成员:陈秋娥邹艳萍梁何体叶媚邓丽洁蔡超健陈锦泉陈焕新完成日期:2015.6.30目录一、电磁兼容概述 (3)二.电磁兼容内容介绍 (3)3. 电磁兼容设计要求 (4)4. 电磁兼容的研究内容 (4)5. 提高电磁兼容性的措施 (4)三.手机电磁兼容及相关理论 (4)(1)手机电磁兼容的标准 (4)(2)手机电磁兼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5)(3)解决方案 (6)(4)手机辐射量级 (6)(5)手机电磁兼容措施 (6)四.手机EMC设计与分析 (6)1. PCB的电磁兼容设计 (6)2. 手机EMI抗干扰功能 (8)3. 手机中的EMC设计 (8)3.1接地 (8)3.2屏蔽 (9)3.3滤波 (9)4. 手机ESD防护设计 (10)4.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10)4.2 静电放电问题的具体分析 (11)4.3静电放电问题的改进建议 (11)六、心得体会 (12)一、电磁兼容概述电磁兼容是研究电磁干扰的一门学科。

所谓的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子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能够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的能力。

因此,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

由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化。

为了确保手机在此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且不会影响其它设备,需要对其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来保证手机的电磁兼容性能。

本文针对手机电磁兼容测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包括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辐射骚扰及传导骚扰性能测试中经常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手机电磁兼容性能的建议。

二.电磁兼容内容介绍EMC(电磁兼容)包括EMI(电磁干扰)及EMS(电磁耐受性)两部分,所谓EMI电磁干扰,乃为机器本身在执行应有功能的过程中所产生不利于其它系统的电磁噪声;而EMS乃指机器在执行应有功能的过程中不受周围电磁环境影响的能力。

系统电磁兼容实验报告(3篇)

系统电磁兼容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然而,随着电子设备数量的增加,电磁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磁兼容(EMC)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稳定可靠地工作,本文针对某型号电子系统进行了电磁兼容实验,以评估该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

二、实验目的1. 评估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2. 分析系统在电磁干扰下的抗扰度;3. 识别系统可能存在的电磁兼容问题;4. 为系统设计提供改进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电磁兼容测试系统、频谱分析仪、干扰信号发生器、被测系统等;2. 实验环境:符合国家电磁兼容标准的实验室;3. 实验步骤:a. 确定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b. 连接被测系统与测试设备;c. 进行电磁兼容测试;d. 分析测试结果,找出问题所在;e. 提出改进措施。

四、实验内容1. 电磁干扰发射测试a. 测试项目:辐射发射(RE)、传导发射(CE);b. 测试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 4824.3-2006《信息技术设备电磁兼容限值和测量方法第3部分:发射》进行测试;c. 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被测系统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 电磁干扰抗扰度测试a. 测试项目:静电放电抗扰度(ESD)、射频辐射抗扰度(RS)、射频传导抗扰度(CS);b. 测试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T 17626.2-2008《信息技术设备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方法》等标准进行测试;c. 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被测系统在规定的干扰条件下,ESD、RS、CS抗扰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 电磁兼容问题分析a. 通过实验分析,发现被测系统在以下方面存在电磁兼容问题:i. 辐射发射:部分频率范围内的辐射发射超过国家标准要求;ii. 传导发射:部分频率范围内的传导发射超过国家标准要求;b. 产生问题的原因:i. 设计缺陷:部分电路设计不合理,导致电磁干扰;ii. 元器件选择不当:部分元器件的电磁兼容性能较差;iii. PCB设计不合理:部分PCB设计不合理,导致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3-4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3-4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实验三电感耦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电力系统中,在电网容量增大、输电电压增高的同时,以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继电保护、电网控制、通信设备得到广泛采用。

因此,电力系统电磁兼容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

例如,集继电保护、通信、SCADA功能于一体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通常安装在变电站高压设备的附近,该设备能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它能够承受变电站中在正常操作或事故情况下产生的极强的电磁干扰。

此外,由于现代的高压开关常常与电子控制和保护设备集成于一体,因此,对这种强电与弱电设备组合的设备不仅需要进行高电压、大电流的试验,同时还要通过电磁兼容的试验。

GIS的隔离开关操作时,可以产生频率高达数兆赫的快速暂态电压。

这种快速暂态过电压不仅会危及变压器等设备的绝缘,而且会通过接地网向外传播,干扰变电站继电保护、控制设备的正常工作。

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磁兼容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一、实验目的通过运用Multisim仿真软件,了解此软件使用方法,熟悉电路中因电感耦合造成的电磁兼容性能影响。

二、实验环境:Multisim仿真软件三、实验原理:1.耦合(1)耦合元件:除二端元件外,电路中还有一种元件,它们有不止一条支路,其中一条支路的带压或电流与另一条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相关联,该类元件称为偶合元件。

(2)磁耦合:如果两个线圈的磁场村相互作用,就称这两个线圈具有磁耦合。

(3)耦合线圈:具有磁耦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圈,称为耦合线圈。

(4)耦合电感:如果假定各线圈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忽略线圈本身所具有的电阻和匝间分布电容,得到的耦合线圈的理想模型就称为耦合电感。

自感磁链:11ψ=1N 11Φ 22ψ=2N 22Φ 互感磁链:21ψ=2N 21Φ 12ψ=1N 12Φ 2.伏安关系耦合线圈中的总磁链:1ψ=11ψ±12ψ=1L 1i ±M 2i2ψ=22ψ±21ψ=2L 2i ±M 1i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定律及楞次定律:电路变化将在线圈的两端产生自感,电压U L1,U L2和互感电压U M21,U M12。

电磁兼容技术实验报告

电磁兼容技术实验报告

电磁兼容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电磁兼容性(EMC)的基本概念,掌握电磁干扰(EMI)的测试方法,以及学习如何评估和改进设备或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实验原理:电磁兼容性是指设备或系统在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同时不对其他设备产生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电源线、信号线和空间辐射。

通过测量设备在特定条件下的辐射和传导干扰水平,可以评估其电磁兼容性。

实验设备与材料:1. 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一套,包括接收机、天线、测试软件等。

2. 待测设备,例如个人电脑、手机等。

3. 屏蔽室或开放场,用于进行辐射干扰测试。

4. 电源线、信号线等连接线。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环境,确保测试设备和待测设备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将待测设备放置在屏蔽室内或开放场中,连接好所有必要的电源线和信号线。

3. 打开测试设备,设置测试参数,包括频率范围、测试模式等。

4. 进行辐射干扰测试,记录待测设备在不同频率下的干扰水平。

5. 进行传导干扰测试,使用接收机测量待测设备通过电源线和信号线产生的干扰。

6. 分析测试结果,评估待测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个人电脑和手机进行了电磁兼容性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个人电脑在高频段的辐射干扰水平较高,而手机在低频段的传导干扰水平较高。

这可能与设备内部的电路设计和屏蔽措施有关。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测试来评估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设备在不同频率下的干扰水平存在差异,这提示我们在设计和使用电子设备时,需要考虑其电磁兼容性,以减少对其他设备的干扰。

建议:1. 加强对电子设备内部电路的屏蔽,减少辐射干扰。

2. 优化电源线和信号线的布局,降低传导干扰。

3. 在设计电子设备时,应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标准,确保设备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定工作。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电磁兼容技术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电磁兼容性的认识。

电磁兼容报告范文

电磁兼容报告范文

电磁兼容报告范文电磁兼容(EMC)报告一、引言电磁兼容(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不对周围的其他设备或系统产生任何干扰。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数量迅速增加,不同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此,对电磁兼容性的要求也愈加严格。

本报告旨在对一种特定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进行评估和测试,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测试方法在本次测试中,我们选择了以下两种常用的测试方法对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进行评估:1.辐射发射测试:通过检测设备在工作状态下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判断其是否超出了允许范围。

测试时我们将设备放置在特定的聚焦室内,使用频谱分析仪等设备对辐射进行精确测量。

2.敏感度测试:通过模拟设备周围的电磁环境,测试设备对外界电磁干扰的敏感程度。

我们使用信号发生器等设备模拟各种干扰信号,并观察设备是否会出现异常现象。

三、测试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测试结果:1.辐射发射测试结果显示,设备在工作状态下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基本在允许范围内,并未超出标准限制。

2.敏感度测试结果显示,设备对外界电磁干扰的敏感程度较低,大部分干扰信号对设备的正常工作没有明显影响。

四、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尽管设备在测试中表现良好,但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1.设备周围存在较强的电磁场干扰。

虽然设备对外界干扰的敏感度较低,但长期处于高强度干扰环境下可能会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和寿命。

建议对设备所处的电磁环境进行进一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2.设备在特定频段上的辐射发射略高于标准限制要求。

通过进一步优化设备的电路和布板设计,可以降低辐射发射水平,并满足标准要求。

五、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测试结果和问题分析,对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进行评估1.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电磁辐射基本在允许范围内,未超出标准限制。

2.设备对外界电磁干扰的敏感程度较低,大部分干扰信号对设备的正常工作没有明显影响。

3.设备周围存在较强的电磁场干扰,建议对设备所处的电磁环境进行进一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苏轼上海实验室电磁兼容试验报告

苏轼上海实验室电磁兼容试验报告

苏轼上海实验室电磁兼容试验报告《苏轼上海实验室电磁兼容试验报告》一、引言二、试验方案1.试验范围:本次试验主要针对苏轼上海实验室内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

2.试验方法:采用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两种方法进行测试。

对电磁辐射干扰试验,使用频谱分析仪和扫描接收天线对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检测;对传导干扰试验,使用专用仪器对设备进行直接注入干扰信号的测试。

3.试验内容:(1)对电磁辐射干扰的测试主要针对设备在工作状态下的辐射功率进行测量和分析。

试验过程中,将设备放置在不同的距离和方位上,测试电磁辐射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分布。

(2)对传导干扰的测试主要针对设备在工作状态下,通过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进行信号注入和干扰测量。

试验中,采用标准信号源进行干扰信号的产生和注入,测试信号源的干扰引入度和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三、试验结果及分析1.电磁辐射干扰试验结果表明,苏轼上海实验室的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电磁辐射信号强度较低,频率分布较为均匀。

测试中,无较大异常情况发生。

2.传导干扰试验结果表明,苏轼上海实验室的设备在接收干扰信号后表现出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测试中,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对干扰信号并未有明显干扰反应,正常工作。

四、结论和建议1.结论:根据试验结果和分析,苏轼上海实验室的设备具备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够在电磁干扰环境中正常工作,不对其他设备和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干扰。

2.建议:为进一步提升苏轼上海实验室的电磁兼容性,建议在设备布置时注意避免设备的相互干扰,合理布置设备与电源、信号线之间的距离,选用符合标准规范的设备。

同时,加强设备的维护管理和定期检测,以确保其持续稳定的电磁兼容性能。

综上所述,本试验结果表明苏轼上海实验室的设备在电磁兼容性方面表现良好,能够满足实验室的正常运行需求。

然而,为了确保其持续稳定的工作状态,还需加强设备的管理和日常维护,以及定期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和评估。

电磁兼容屏蔽实验报告

电磁兼容屏蔽实验报告

电磁兼容屏蔽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屏蔽材料在电磁波屏蔽方面的效果,了解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进行电磁兼容屏蔽实验。

实验器材- 电磁辐射源- 示波器- 电磁屏蔽材料(如铝箔、铜板、铁皮等)- 电磁接地装置- 电磁测量仪器- 实验台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并将实验台设置在一个没有大量干扰源的环境中。

2. 测试环境接下来,我们需要测试实验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并记录下来。

使用电磁测量仪器,将探头靠近功率比较高的设备和线缆,以测量电磁辐射强度。

3. 屏蔽实验接下来,我们使用不同的电磁屏蔽材料,如铝箔、铜板和铁皮等,在实验台上进行屏蔽实验。

首先,我们在无屏蔽情况下将电磁辐射源放在实验台上并测量辐射强度。

然后,我们分别使用不同的屏蔽材料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屏蔽后的辐射强度。

4. 分析实验结果在完成屏蔽实验后,我们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屏蔽材料在电磁波屏蔽方面的效果,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与讨论无屏蔽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发现在无屏蔽情况下,电磁辐射强度较高。

这说明在没有采取任何屏蔽措施的情况下,周围的电子设备可能会受到辐射干扰。

屏蔽实验结果我们使用不同的屏蔽材料进行实验后,发现不同材料对电磁波屏蔽的效果有所不同。

铝箔和铜板的屏蔽效果比较好,可以显著降低电磁辐射强度。

而铁皮的屏蔽效果相对较差。

实验结果分析我们推测铝箔和铜板表现出较好的屏蔽效果可能是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够有效地吸收并分散电磁波。

而铁皮的屏蔽效果较差可能是因为它的导电性较差。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电磁兼容屏蔽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无屏蔽状态下,电磁辐射强度较高,可能会对周围的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 不同屏蔽材料对电磁波的屏蔽效果有所不同。

铝箔和铜板的屏蔽效果较好,而铁皮的屏蔽效果较差。

实验总结电磁兼容性是电子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电磁兼容屏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电磁兼容实习报告

电磁兼容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是电子设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对所在环境中的电磁场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以及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电磁兼容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本次电磁兼容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单位为我国某知名电子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实习期间,我担任电磁兼容工程师助理,负责协助工程师进行电磁兼容测试及整改工作。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1. 电磁兼容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初期,我学习了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原理、测试方法和整改措施等知识。

通过学习,我对电磁兼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实习工作奠定了基础。

2. 电磁兼容测试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电磁兼容测试工作。

测试过程中,我负责操作测试设备、记录测试数据、分析测试结果。

主要测试内容包括:辐射骚扰测试、传导骚扰测试、抗干扰能力测试等。

3. 电磁兼容整改针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协助工程师进行电磁兼容整改。

整改措施包括:优化电路设计、改进布局布线、增加滤波器、屏蔽等。

在整改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测试结果提出整改方案,并协助工程师实施整改。

4. 电磁兼容报告撰写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电磁兼容测试报告的撰写工作。

通过整理测试数据、分析测试结果,撰写了详细的电磁兼容测试报告,为产品研发和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实习收获1. 电磁兼容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2. 掌握了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和整改措施。

3. 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增强了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通过本次电磁兼容实习,我对电磁兼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电磁兼容测试和整改的基本技能。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电磁兼容水平,为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三电感耦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电力系统中,在电网容量增大、输电电压增高的同时,以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继电保护、电网控制、通信设备得到广泛采用。

因此,电力系统电磁兼容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

例如,集继电保护、通信、SCADA功能于一体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通常安装在变电站高压设备的附近,该设备能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它能够承受变电站中在正常操作或事故情况下产生的极强的电磁干扰。

此外,由于现代的高压开关常常与电子控制和保护设备集成于一体,因此,对这种强电与弱电设备组合的设备不仅需要进行高电压、大电流的试验,同时还要通过电磁兼容的试验。

GIS的隔离开关操作时,可以产生频率高达数兆赫的快速暂态电压。

这种快速暂态过电压不仅会危及变压器等设备的绝缘,而且会通过接地网向外传播,干扰变电站继电保护、控制设备的正常工作。

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磁兼容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一、实验目的
通过运用Multisim仿真软件,了解此软件使用方法,熟悉电路中因电感耦合造成的电磁兼容性能影响。

二、实验环境:Multisim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1.耦合
(1)耦合元件:除二端元件外,电路中还有一种元件,它们有不止一条支路,其中一条支路的带压或电流与另一条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相关联,该类元件称为偶合元件。

(2)磁耦合:如果两个线圈的磁场村相互作用,就称这两个线圈具有磁耦合。

(3)耦合线圈:具有磁耦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圈,称为耦合线圈。

(4)耦合电感:如果假定各线圈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忽略线圈本身所具有的电阻和匝间分布电容,得到的耦合线圈的理想模型就称为耦合电感。

自感磁链:11ψ=1N 11Φ 22ψ=2N 22Φ 互感磁链:21ψ=2N 21Φ 12ψ=1N 12Φ 2.伏安关系
耦合线圈中的总磁链:1ψ=11ψ±12ψ=1L 1i ±M 2i
2ψ=22ψ±21ψ=2L 2i ±M 1i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定律及楞次定律:电路变化将在线圈的两端产生自感,电压U L1,U L2和互感电压U M21,U M12。

于是有:
dt
di
L dt d L U 11111==
ψ
dt
di L dt
d L U 2
2
222
==
ψ
dt di M dt d M U 12121==
ψ
dt di
M dt d M U 2
1212==ψ 两线圈的总电压U1和U2应是自感电压和互感电压的代数和。

即:
dt di
M dt di L M U L U U 211
1211±±=±±= dt di M dt di L M U L U U 1
22
2122±±=±±=
仿真图:
图中,信号源选择sources 中的AC power ,互感线圈选择Basic Virtual 中的TS Virtual 元件
图 10-1 耦合电感
M
+
_
+ _
* *
i 1 1L 2L i 2 u 1 u 2
图 10-2 同名端
1、a 断开T1的二次侧,观察R1端电压波形
b 连接T1的二次侧,观察T1一、二次侧电阻端电压波形
2、a 将电路T1的二次侧换成一低频信号源,频率设置为10Hz、50Hz 、100Hz,
分别记录T1一、二次侧电压波形 10HZ:
50HZ:
100HZ:
b将电路T1的二次侧换成一高频信号源,频率设置为1Khz、5KHz,并分别记录其波形
1KHZ:
5KHZ:
3、定性的分析改变参数前后波形变化,从电磁兼容角度理解电路性能改变的原因。

当二次侧不接信号源,只接电阻形成通路时,对一次侧正弦波的影响不太明显。

但当二次侧加入信号源,明显对一次侧和二次侧的波形造成影响;
基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可以了解电路设计中电磁兼容方面的影响,加深我们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分析。

实验四电容耦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研究旁路电容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2.研究耦合电容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Multisim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在通常电路仿真中,线路间影响理想为没有,但实际应用中,如制作PCB板中,线路间会产生部分电容,即两线路因空间距离的影响而在线
路间产生的空间电容,若在设计中不考虑此电容影响,实际运用中,我们的电路板性能将遭受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这种影响我们称为
电磁兼容性影响
上图为一PCB板图,图中蓝线为电路走线,这样各个线路间或大或小的就会产生部分电容,实验中我们用具体的电容模拟PCB板中的部分电容,来观察它对理论输出的影响。

电路图1
电路图
四、实验内容:
1、改变C1、C
2、C
3、C4的大小,观察波形输出并记录 C1=0.03uf:
C1=300uf:
C2=5uf:
C2=500uf:
C3=0.03uf:
C3=300uf:
C4=0.03uf:
C4=300uf:
2、改变V1的频率,观察输出波形并记录,频率设置1hz、50hz、500hz、1khz
V1=1hz:
V1=500hz:
3、保持V1不变,将V2接入电路,改变V2的频率,观察输出波形并记录,频率设置同上
V2=1hz:
V2=500hz:
4、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改善电路电磁兼容性的方法。

PCB电磁兼容设计不仅是使电路板上各部分单元电路之间、同一系统的不同PCB之间没有相互干扰,而且要求PCB尽量减小对外界的电磁发射,从而使整机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

五、总结
为了实际中电路的正常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好电磁兼容方面的考虑,尽量使影响降到最低,保证电路性能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