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流行病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流行病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流行病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李立明1,王艳红,吕筠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2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

【摘要】流行病学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在探索疾病病因、预防控制疾病、制定和评价公共卫生策略措施,以及改善人群健康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已经由传染性疾病扩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和健康相关领域等,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也日趋完善成熟,它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和现代医学的骨干学科,被誉为“公共卫生之母”。本文扼要地回顾了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些年流行病发展趋势,探讨了今后流行病学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关键词】流行病学;历史;研究方法

Epidemiology: history and challenges LI Li ming1, WANG Yan hong2, LV

Jun2. 1.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05, China; 2.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Epidemiology is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health related states or events in specified popula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tudy to control of health problems.” During nearly 100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the basic science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backbone of modern medicine. With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disease in populations, the applications of epidemiology now have expanded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 to chronic,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juries and health related events. Moreover its theories and metho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rich and mature.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review the history of epidemiology, features of modern epidemiology, and the challenges and confusio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Epidemiology; History; Research methods

(Chin J Dis Control Prev 2008,12(4):304 308)

1 流行病学发展历史的概述[1,2]

1850年“英国伦敦流行病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流行病学学科的形成。从19世纪50年代至今,流行病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初期的公共卫生时代,开展公共卫生项目是这一时期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1854年,英国医师John Snow(现代流行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创造性地采用标点地图描述了霍乱在特定人群中的分布,揭示了霍乱以受污染水源作为传播途径的传染性本质,其蕴含对比的研究设计勾勒出现代流行病学中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雏形,成为流行病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早期,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和Koch氏法则的建立,流行病学逐步向基于病原学单病因理论的传染病流行病学过渡,“三环节、两因素”为内容的“流行过程”理论逐步形成和完善,开展了一系列经典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三个时期就是20世纪中期开始的现代流行病学时期。人类疾病谱的变迁,促进了流行病学由传染病向非传染性疾病的扩展,20世纪中期Doll与Hill关于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同期美国Framingham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开创了流行病学发展的新纪元。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实验的出现成为现代流行病

学的开端,标志着流行病学已经发展成为以开展疾病及其病因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各种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为主要依托的应用性学科。

现代流行病学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早期是现代流行病学的起步阶段,期间建立了针对非传染性疾病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提出相对危险度和比值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Mantel Haenszel分层分析法以及多因素网状病因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早期是现代流行病学发展的新阶段,期间引入了匹配、偏倚、混杂和交互作用的概念,同时人群大规模数据的分析技术也伴随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现代流行病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强调研究方法的一致性,多元统计方法得以形成并推广使用,环境流行病学中的空间模型和时序性资料分析方法得到发展,暴露因素的范围也由传统的生物、药物、膳食、职业和环境等,扩展到遗传、行为、心理、社会和生态等微观与宏观的领域,对暴露的测量也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越来越精细和深入,由群体水平逐步走向个体乃至分子水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系统总结证据,优胜劣汰,基于当前最佳的研究成果来制定临床和预防决策迫在眉睫,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成为世纪交替时一场震惊医学界的革命。

2 现代流行病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2.1 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日益宽泛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变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引起流行病学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由最初的只关注传染病扩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领域。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行为、职业和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之间可能还存在交互作用。随着对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研究的逐步深入,个体的暴露或行为因素有必要进行更为规范而相对精确的测量,因此传统的面向疾病的流行病学(如:肿瘤流行病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等)形成了若干以致病因素为基础的流行病学分支学科(如:营养流行病学、代谢流行病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生物标志物研究日趋深入,这进一步扩展了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以实验室研究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等分支学科相继诞生;也为基因组信息学与流行病学的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机,旨在以人群为基础,系统评价人类遗传学变异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应运而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的期望寿命明显延长,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对不同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方法上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生命质量评估和对暴露所致的总效益进行量化评估也成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相关量表的制定与评价、疾病控制的经济学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以及卫生服务和卫生政策的评价等领域中,流行病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相应的分支学科(如:药物流行病学等),流行病学已经逐步从对健康事件的关注渗透到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策略和措施的研究。

2.2 流行病学的方法不断发展完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是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基石。病例对照研究的早期雏形可以追溯到Whitehead关于霍乱和宽街水井供水关系的调查,随后Baker的乳腺癌研究,Goldberger的糙皮病研究,Levin 的吸烟和肺癌研究等等,它们使病例对照研究在“如何确定病例、是否选择和如何选择对照,是否采用配对,如何认识和控制可能存在的各种偏倚”的过程中起步、发展和日益完善,并衍生出病例交叉设计,病例 时间 对照设计、单纯病例研究等新的设计类型[3]。队列研究的发展晚于病例对照研究,大规模队列研究直到二战以后才开始出现。暴露因素的扩展是流行病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体现,一方面随着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研究的暴露因素由具体走向宏观,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对暴露的测量越来越精细和深入,由群体水平走向个体乃至分子水平[4]。

流行病学试验研究是伴随着旨在减少偏倚的对照、随机化、盲法和安慰剂等概念的逐步引入而发展完善起来的[5]。1948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开展的使用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临床试验,由于具有流行病学试验研究的每个重要特征,被认为是第一个现代随机化双盲临床试验,是流行病试验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在临床应用的典范。由于随机化对照试验方法的发展简单、完美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干预研究的混杂问题,从而为流行病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1938年明尼苏达大学开展的感冒疫苗研究以及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芬兰北卡开展的社区试验分别揭开了流行病学试验研究中的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的序幕。试验研究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作为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措施的科学评价和筛选、医疗卫生政策、健康教育及诊断技术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被视为评价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标准方法。然而,由于研究中可能涉及伦理学、依从性和失访等问题,试验研究往往由于样本量的丢失降低其研究效率;同时,如果试验组和对照组退出不均衡,也会影响试验结果的真实性;还有研究对象的入选问题,导致结论的外推性受限。近些年意向性分析、Meta分析和倾向性评分等分析技术的提出,弥补了试验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从而推动了试验研究的发展。

相关学科和技术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方法的发展[2]。Logistic 模型和Cox模型等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流行病学方法的精密化和定量化;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比值比等分析评价的指标及Mantel Haenszel方法,这些均使得队列研究能更准确地描述结果、控制偏倚,分析更复杂的问题,更成熟、更具有适应性。此外,电子计算机及统计软件的利用,使得大量调查数据的输入、存储和统计分析成为了可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流行病分析方法学日益完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此外,粗线条定性化分析方法(如:专家调查决策)的形成和发展使流行病学资料方法粗细兼蓄,适应面更广。家族聚集性分析、双生子分析、系谱分析、单基因和多因素遗传病分析等多分析技术与流行病学相结合,从机体对疾病易感性角度来探讨遗传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阐述遗传与环境对疾病发生的作用大小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交叉融合,使流行病学传统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从群体水平,又能从细胞水平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更为精确而定量。此外,流行病学资料的自身特点也促使资料分析方法的形成和完善,如:多变量模型的应用、非独立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缺失数据的分析方法、时间序列资料的分析和效能的估计、生存分析、Bayes方法的应用等。

2.3 流行病学研究中融入循证的思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本身具有局限性,加之研究样本量的限制和混杂因素的作用,这使得大量的病因学研究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单纯靠经验医学和一个或少数几个研究所获得的结论的科学性有限。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工作者接受了循证的理念,认识到对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评价、综述和再利用的重要性。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指导实践是循证医学的核心内容,随着流行病研究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循证的思想,利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等手段归纳总结以往研究结果的流行病学研究日益增多,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有效干预措施的实施和推广,以及疾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颇具参考意义的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和方向,其中成功的范例是美国CDC下设的美国预防服务组撰写的《社区预防服务指南》(Guide to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

与此同时,撰写规范化研究报告也成为近些年流行病学关注点之一,目的是通过规范化的研究报告提供完整详实的研究信息。目前已经先后出台了若干针对不同流行病学研究类型制定的报告规范[6~12],如: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 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MOOSE(Meta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ARD(Standards for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等。这些报告规范的制定和推广,改善了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的质量,使得研究的方法、实施和结果更为透明,也有利于研究结果的交流、共享和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行病学自身的发展。

2.4 宏观流行病学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13]宏观思维和研究方法是流行病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工作中,宏观研究往往不如微观研究那样受到重视。尽管生物、理化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对疾病发生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社会发展和行为模式的变化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决定力量。1990年Loomis和Wing建议流行病学家去寻找一些新的理论,不再把疾病的病因因素看成是单个的特征,而应把它当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学者甚至认为从社会整体水平和分子水平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未来“生态学流行病学”时期的主要特征。近些年宏观流行病学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步发展起来,它主要是指从群体水平上研究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宏观决定因素及作用规律,从而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群体健康服务。宏观流行病学研究往往包含有大量的、具有层次结构的变量数据,多水平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宏观流行病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由于大部分流行病学研究直接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实验或统计学问题,而往往是针对一个特定人群的具体健康问题,因此多水平分析方法虽然不像微观研究那样精细,也不能很好地控制或消除混杂,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引入,无疑增强了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尽管宏观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十分完善,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它一定会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必将使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2.5 流行病学研究中伦理学问题日益得到关注[1]流行病学研究主要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各种常见研究设计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伦理学方面的问题,但以往对此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随着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的兴起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可能会涉及到个体的遗传信息。尽管生物样本的采集和基因鉴定过程或许对受试者产生的危险性很小,但现代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健康数据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和网络传输,个体信息的暴露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将是巨大的。信息时代如何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受试对象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已日益成为流行病学研究中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尤其是北美和西欧等国家)对涉及人体的医学研究中伦理学方面问题给予较高的关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建立了各级伦理委员会,涉及人体的科学研究从资金的申请、启动到科研成果的发表,都要经过层层审批,这种大环境也使得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正视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伦理问题。但公共卫生领域的伦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具有其特殊性。如疾病(如AIDS)监测中的病例(实名)报告,一方面是个人隐私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更大多数人的健康的考虑,如何平衡两者的厉害关系,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外,公共卫生实践活动涉及到的人群,知识层次及医学素质相差更加悬殊。如何避免知情同意的形式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情决定,将是一个难点。

3 流行病学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3.1 重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长期以来,流行病学研究的分析和推断是以“黑箱理论”为基础的,即:利用危险因素分布对疾病发生频率及其变化的影响,推断危险因素和疾病的病因,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至于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疾病发生的,疾病在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后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启动、发展直至演变为不同阶段的临床病变、干预措

施如何引起疾病发生频率的下降等病因学作用机制,并不能通过观察性和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来阐述。尽管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等利用实验室技术为手段,结合现场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逐渐打开了病因学研究的黑箱。但同时将流行病学推向十字路口,流行病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流行病学研究者因此过度地关注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偏离了人群研究的视角,流行病学被局限在狭小的生物医学的范畴内,流行病学家也因此遭受了生物医学的推理谬误,即:通过研究个体中疾病的危险因素来理解人群中的疾病。流行病学应该回归群体的视角,不应该只关注生物学的微观视角,还应该将社会行为、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联合起来,宏观与微观结合,这样才能理解并有效预防疾病。因此,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将宏观(群体水平)与微观(个体水平)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流行病学相关理论,开发多水平的病因模型可能是流行病学必须面对的挑战。

3.2 疾病控制中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现有研究已经表明,有效的传染病防控措施是通过对社区层面易感人群进行免疫接种实施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的全人群防治策略和措施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有效手段。但目前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的流行病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往往仍旧建立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尽管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已经被大多数医学工作者所接受,但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难以在实践中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出发构建防治策略和干预计划。其次,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多病因疾病,且各病因可能是微效的,病因作用模式是复杂的病因网络,与传染病的病因链预防模式不同,缺乏所谓的薄弱环节,因此社区层面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不易找到防治的关键点。此外,流行病学着眼于“防病于未然”,更注重长期的社会效益和效果,而社区群众往往更关注目前的健康状况,追求短期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旨在改善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项目实施的难度,成为流行病学工作者不得不面临的挑战之一。

3.3 循证决策中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决策有策略和措施之分,循证医学强调循证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流行病学一方面是产生医学决策所需证据的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又是决策者理解和诠释研究证据必备的知识,因此流行病学是循证决策的基础学科之一[14]。流行病学研究能产生科学证据,科学证据是实施“循证”的前提,但证据仅仅是循证决策的要素之一。但是由于循证决策强调最佳的证据来自随机化试验,而观察性研究由于受到混杂和偏倚的影响,重复性差,提供因果证据的力度较小,这造成了部分研究者对随机化对照试验的过度推崇[15]。随机对照试验本身或实践过程中也有很多局限,对干预效果十分明显,未知混杂的影响较小时,观察性研究与随机对照研究一样可以用来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对一些罕见的结局,如药物不良反应,难以开展随机对照试验,而是采用药物上市后监测则可以达到预防目的。此外,由于伦理学的限制,有些随机对照试验无法实施。应当针对不同问题,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不应过度推崇随机对照试验。

此外,中医药的循证决策目前仍旧是值得广泛深入探讨的问题,中医中药基于个体化治疗,基于群体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合中医药研究;如何正确利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评估中医药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评估研究涉及的伦理学问题等,这些都值得流行病学工作者进一步思索。

3.4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目前面临的挑战[16,17]药品安全性问题与人群的健康息息相关,药品上市前和上市后的流行病学研究一直是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颁布了严格的药品审批过程,对药品上市前的I、II和III期以及上市后的IV期临床试验都有严格规则,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成立了相关的组织机构和联盟,这使得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日益规范和成熟。但目前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新药审批环节不规范,缺乏适宜的

标准,而发达国家的标准在其现实的国情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的情况)难以照搬照用,这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其次,多中心临床试验是检验药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但现有绝大多数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是在发达国家政府或企业发起并在发达国家组织实施的,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投入有限难以有效实施,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可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再次,发展中国家药物的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相对完整服药历史记录,也无法提供足够的用于流行病学研究所需的信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药物销售规范尚欠规范,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均可从药店自行购买,使得监测系统中获取到的不良反应事件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因此,如何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规范的药品审批和评价标准,如何完善药品监测体系,如何界定和评估药品的不良反应、如何有效应对和处理突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等等,这些都是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药物流行病学工作者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李立明. 流行病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姜庆五. 路在何方——论流行病学的成功与挑战[A]. 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4卷[C], 2004.

[3]陈延, 詹思延, 李立明. 病例对照研究发展历史[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273 275.

[4]秦颖,詹思延,李立明. 流行病学队列研究的历史回顾[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449 451.

[5]吴涛,詹思延,李立明.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发展历史[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7):633 636.

[6]Stroup DF, Berlin JA, Morton SC, et al. Meta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 a proposal for reporting. Meta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 (MOOSE) group [J]. JAMA,2000,283(15):2008 2012.

[7]Moher D, Schulz KF, Altman DG, et al. The CONSORT statement: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parallel group randomised trials [J]. Lancet,2001,357(9263):1191 1194.

[8]Moher D, Jones A, Lepage L, et al. Use of the CONSORT statement and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trials: a comparative before and after evaluation [J]. JAMA,2001,285(15):1992 1995.

[9]Moher D, Cook DJ, Eastwood S, et al.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meta analyse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QUOROM statement. 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 analyses [J]. Lancet,1999,354(9193):1896 1900.

[10]Des Jarlais DC, Lyles C, Crepaz N, et al. Improving the reporting quality of nonrandomized evaluations of behavioral and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the TREND

statement [J]. Am J Public Health,2004,94(3):361 366.

[11]Bossuyt PM, Reitsma JB, Bruns DE, et al. Towards complete and accurate reporting of studies of diagnostic accuracy: the STARD initiative. Standards for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J]. Clin Chem,2003,49(1):1 6.

[12]History of STROBE. http://www.strobe https://www.360docs.net/doc/453442119.html,/.

[13]陶秋山,李立明.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与研究方法展望[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5):383 385.

[14]Gray M,唐金陵. 循证医学·循证医疗卫生决策[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

[15]吕筠,李立明. 流行病学学科的发展与困惑[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3):209 212.

[16]杜文民,汤文潞,徐建龙,等.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2002,(1):16 27.

[17]陈易新,刘敏,曹立亚. 浅谈药物流行病学和药品评价的发展与国际现状[J]. 中国药物警戒,2005,2(3):131 136,140.

CTR:2018-2019年中国广告市场回顾与展望

CTR:2018-2019年中国广告市场回顾与展望2018-2019年中国广告市场回顾与展望! 一、中国广告市场延续止跌回升走势,但增速减至2.9%,头部广告行业花费缩减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广告市场刊例花费继2017年止跌上涨后,2018年广告花费的回升走势仍在延续,但增幅回落至2.9%。其中广播媒体和生活圈媒体广告花费的增长拉动了中国广告市场的整体上升;而传统媒体在经历去年的小幅增长之后,未能形成持续性回涨走势,下滑1.5%。 广告主对“互联网+户外媒体”的广告预算分配持续扩大。从行业角度看,快消品行业在传统媒体的广告花费呈现疲软走势,食品和化妆品行业的广告花费呈现负增长。全媒体广告投放的头部品牌比重从2016年的15.2%下滑至14.3%;前二十品牌中,首次出现电商品牌,天猫在全年花费同比微降的情况下依旧跻身前二十榜单。 从视频媒体的角度看,电视媒体在今年的广告花费增幅回降到0.3%,仍旧处于弱势之中,这与电视媒体的观众收视分钟下滑,总体到达率下降有关。同时,电视广告的行业结构变化明显,化妆品行业广告花费占比一路缩减,药品行业逐年提升。 各级别频道的广告投放出现明显差异,国企大品牌重点投放央视频道,年轻化品牌重点投放省级卫视频道,而商服型的品牌重点在省级地面频道投放广告。电视媒体所表现出的已不仅是广告客户结构的差异,其经营价值定位也已明显分化,电视的覆盖和媒介特性尽管面对中国的庞大市场在品牌背书方面的价值依旧显著,但央卫视主要体现在大平台品牌传播价值,而省级地面和省会城市频道则突显了生活服务+销售转化价值。 网络视频媒体和短视频媒体都在蓬勃发展中,天生拥有制造爆款剧集和综艺能力的网络视频媒体积聚人气,会员规模不断扩大,广告营销方式也借由多样丰富的内容和播出模式传播出去。用户红利仍在的短视频媒体集视频、社交、红人为一体,通过硬广投放、内容植入、内容定制、网红活动、账号运营以及整合营销等多种方式为广告主提供多样的服务。 音频媒体方面,传统广播媒体立足于区域资源整合优势,头部行业的集中度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2019年中国演艺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演艺行业基本概况分析:定义、地位、产业链 演艺产业是以演艺产品的创作、生产、表演、销售、消费及经纪代理、艺术表演场所等配套服务机构共同构成的产业体系。演艺产品具体形态包括音乐、歌舞、戏剧、戏曲、芭蕾、曲艺、杂技等各类型演出。 演艺产业是基础性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将发展文艺演出院线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而“十二五”期间,《国家“十二五”规划》仍继续将演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众的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时间逐渐增多,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逐渐向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转移,而观看娱乐性强、影响力大的演出节目成为民众最为普遍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 演艺产业链各环节包括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演出中介机构和演出票务。演艺产业是文化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产业之一,是一个创意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也是一项能耗低、可持续发展性强的低碳产业,具有极大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2018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将突破500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演艺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相较于2014年的经济规模434.32亿元,上升 2.83%,其中:演出票房收入(含分账)161.72亿元,比2014年上升9.03%。2016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69.22亿元,相较于2015年上升5.07%。截止至2017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为489.51亿元,相较于2016年的469.22亿元,增长了4.32%。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将突破500亿元,达到515亿元左右,预测2019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将达538亿元,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92%,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将达到652亿元。 2014-2023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传媒公司前景展望

传媒公司前景展望 首先我认为传媒公司经营范畴都有:广告设计、制作、发布、代理;演出策划、演出承办、庆典礼仪、公关服务、展览展会、承办会议、艺术培训、艺人包装制作、婚庆服务、企业形象策划、推广公司、影视拍摄与制作、刊物发行等。现在的传媒公司有着先天的不足,经营范围太狭隘,主要经济来源,商演、婚庆。 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传媒公司的业务一定要做的广,哪怕我们做不了的,也可以和其他公司共享,或做个中介,从中把利润最大化。 作为公司最基本的是运营问题,我对公司运营有以下见解: 1、人员问题。 人员问题又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类,起初的传媒公司专职人员最好控制在2~3人,主要负责业务、企划、人员调配和实施。兼职人员如,演员、摄像、司仪、礼仪等,起初建立好联系,在活动的前期签署协议,以免对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费用一次一结,凭照市场价,最好请在读的大学生,还可以找现成的艺术团,如巴扬艺术团。所以前期不应该为了兼职人员浪费不必要的经历和财力。如果公司发展的好,专职人员可细分成立业务部、企划部、实施部和财务部等。公司前期的兼职人员,都可跟公司签协议,高薪聘请有特色的人员,将其纳入专职人员,变成公司的资质,还可以为其他传媒公司提供相关人员,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就是租赁的形式。这个目标我们争取在3~5年内达到。

2、市场营销,业务问题。 业务是公司的核心,眼光要放远,想要让客户觉得选择我们硬朗一些,我们要做到更要为客户着想,比如价钱方面,质量方面。我们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口碑很重要,所以本着这个原则去联系客户,我想效果不会太差。首先,本公司的宣传广告,宣传单页,一定要新颖,引人入胜,这是公司第一面孔。其次是自我宣传,通过自己的人脉,观察力等去发掘客户,比如,某经理新开的饭店或者我们坐车发现路边有个酒楼正在装修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客户不在小,每一个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最后我们可以和其他传媒公司资源交换,如和小的婚庆公司合作,租用我们的人员和设备,从中谋利,名声要打出去,无论是业内或社会上。营销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点石成金”“双向选择”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就公司初期,拟定一个活动的流程,详见附录一。 前期需要公司支持的各项基本设施,办公室,办公自动化设备,基础人员(2~3人),传媒属于高收入,但是弹性行业,所以还需要基础工资。以及前期的宣传费用,如宣传册等。招人要求,年轻有思想,喜欢传媒,能长期从事这个行业,最好有名女性可做文员。后期设备为盈利的20%购买。如幻灯机,调音台等。 大胆设想公司未来。我们公司拥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和大量的演出人员,最完善的设备,5~10年争取做到垄断甘肃文化传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当前xx宏观经济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来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稳定;从就业上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上看,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任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1.经济增长GD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 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数量和“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消耗和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无污染高技术的第三产业。 2.就业方面 劳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国的国民收入中,很大一本分来自劳动力的贡献,因此,对劳动力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而劳动的实现就是就业。 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4%,由于产业的转型,许多产业都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急剧下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导致一大部分非知识型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滞留。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通货膨胀

中国大陆地区演出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大陆地区演出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大陆演出市场概况 (一)政策环境逐渐宽松,市场秩序逐步规范 中共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为中国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视野,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演出市场管理工作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新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大大降低了演出市场门槛,放宽了市场准入,简化了审批手续,为演出经营主体营造了宽松和规范的演出环境。演出主体日趋多元,民间演出团体迅速发展,特色表演更加活跃,新兴市场潜力巨大,2007年底国家大剧院的落成和开幕,是我国文化事业走向繁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极大地促进了演出市场的发展。 2008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5·12”大地震,从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谓峥嵘岁月稠。四川5.12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同心抗灾,除了部分抗灾义演活动外,营业性演出活动一度大大减少。在全国人民迎奥运期间,国家举办了大量演出活动,包括从国外邀请大批顶级艺术院团来京演出,从全国各地广泛征集大批精品剧目赴京调演等,几乎每两天就有一个高水平艺术团体在北京登台,演出市场一度极为火爆。但除了这两个特殊时期外,从整体发展趋势看,2008年演出市场延续了2007年的平稳态势,逐步走向成熟。 以北京为例,北京演出市场观众人数近年来大幅上升,而平

均票价逐年降低。2005年各类演出平均票价在300元左右,2006年为275元,降低9%。2007年各类演出平均票价为264元,比2006年同期降低了4%。2008年各类演出平均票价在210元左右,降低20%,平均上座率已达到70%。政府倡导增加低票价演出场次,是票价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戏剧演出季”、“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东城周末相声专场”、“北京戏校学生专场”等,都向观众提供了大量的低价票。票价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够走进剧场、音乐厅,欣赏国内外名家名团丰富多彩的演出。来自演出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13232场,观众808.9万人次,总收入6.27亿元,与2007年相比,演出场次基本持平,观众人次略有增长,而演出收入却得到了大幅增加,增幅达到了50%。 (二)演出主体稳步发展,演出市场逐渐成熟 2007年,演出经纪机构继续2006年的增长势头,绝对数有所增加,虽然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但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迅速,特别是利润额增长幅度惊人。两项经营指标增长额度超过机构数的增长额度,显示出演出经纪机构质量提高,经营效果显著。 表1:全国演出经纪机构2006年至2007年经济指标比较 2006年 2007年比去年同期增减 机构数(个) 926 1024 10.5% 从业人员(人) 11497 8708 -24.2% 利润总额(万元)485 3828 689%

浅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分析

浅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分析 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摘要:中国动画产业方兴未艾,但是真正的动画产业链仍未形成,国家虽然在中国动画产业中投入了许多,但中国动画产业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以下就我愚见来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动画的现状以及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建议。 一、中国动画发展历程 ●起步(1926~1949) 1926年,万氏兄弟在上海制作了一部叫《大闹画室》的动画短片,由此,中国艺术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动画。上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又制作了亚洲历史上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篇《铁扇公主》,这说明中国在动画产业的起步是相当早的。 东北解放后,政府接管了当时的满洲电影制片厂,也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可以说这是新中国美术电影的一个开始,中国动画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 ●发展(1950~1980)与断层(1966~1976) 1950年后,中国动画进入了发展阶段,当时的中国动画产业的龙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先后共摄制美术片428部,占全国美术片产量的80%以上)创作了如《东郭先生》(1955)、《骄傲的将军》(1956)《小蝌蚪找妈妈》(1960)、《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但在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动画也无一例外地受到了打击,10年内没有任何作品诞生,出现了断层期。直到1979年《阿凡提》的问世,才结束了中国动画产业长久的沉默。 中国动画的发展阶段,也是整个中国动画发展历程中最纯真的一个阶段,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的中国动画制作人们追求质量,不计较成本,不考虑盈利,运用动画、木偶、剪影等技术,一集一完结,不断创造出优秀的国产动画。 ●踟蹰(1980~2004) 1979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开始引进外国动画。 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铁臂阿童木》; 1986年,引进《花仙子》; 1992年,引进《圣斗士星矢》; 1996年,引进《灌篮高手》; 2001年,引进《EV A》。 八九十年代是外国动画盛行的时期,笔者认为外国动画盛行的原因有: 1.传统与市场化的较量: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的动画电影制作者习惯慢工出细活, 一集一完结,完全抵不过国外已经市场化的按季度生产上百集的势头。以《魔方大厦》为例,9集的动画用了4年来制作,而日本按照季度,一般每季度生产13集动画。显然,中国动画供不应求,观众们在等待周期当然更多的会接触国外动画。 2.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较量: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1980年后的作品有《九色鹿》 (1981)、《天书奇谭》(1983)、《葫芦兄弟》(1986)、《十二生肖》(1993~1995)等,大多是以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为故事蓝本。而当时进口的如《铁臂阿童木》(1980),设定是未来世界;《圣斗士星矢》(1992),以希腊神话为蓝本,架空世界观;《灌篮高手》(1996),描绘热血的青春校园生活。中国文化虽博大精深,但看得多了观众难免审美疲劳,于是会更倾向于看不同于中国世界观的动画作品。 虽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此后逐渐没落,但她在中国动画制造业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奉献式的,50多年来,《大闹天宫》、《牧笛》、《三个和尚》、《宝莲灯》、《大耳朵图图》等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获得了包括丹麦欧登塞童话电影“金质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中国传媒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453442119.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2017-2023年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600046 市场价:纸介版7800元电子版8000元纸质+电子版8200元 优惠价:¥750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在线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453442119.html,/yjbg/qthy/qt/20170531/600046.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韩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咨询客服。 2017-2023年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在文化消费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信息和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媒体价值的体现趋于多元化,媒体不仅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平台,亦成为连结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的纽带,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融合使传媒产业的边界日渐模糊,传媒业的外延在扩大,传媒业与文化产业以及计算机软件业、电子制造、电信、零售、物流、金融等行业的交叉和融合更加深入,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开辟新的市场。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中升级,中国传媒产业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2015年我国传媒产业迎来多重利好,产值超过1万亿元,2016年产值有望突破12000亿,去年电影票房突破400亿只是时间问题,互联网公司将会从简单的布局、入股影视公司走向正面交锋,各大网站将会集中活力为自己阵营的影片叫好,2016年的影视行将是传媒行业发展最有潜质的市场。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网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认为,2015年"三马"联袂进军影视业,其中阿里创投(马云)出资1533亿元认购617558万股、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马明哲)出资68亿元认购273862万股、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马化腾)出资128亿元认购515505万股。截至2015年10月,文化传媒行业已完成并购数量达到651起,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子行业,仅2015年市场中文化传媒相关并购数量超过200起,累计金额上亿元。 2016年这十年是中国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传媒产业总值连续二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十年也是历经巨变的十年,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与传统媒体形成双雄争霸的格局。未来十年,中国传媒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一方面,传媒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朝阳产业,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其发展。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数字,目前全球传媒与娱乐产业年消费额在两万亿美元左右,未来五年的增长率将保持在5-6%。全球传媒产业的整体提升对我国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017-2023年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对传媒行业相关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传媒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传媒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传媒技术标准、传媒市场规模、传媒行业潜在问题与传媒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传媒行业投资价值、传媒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传媒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传媒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 [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453442119.html,/

2018年传媒互联网行业展望报告

2018年传媒互联网行业展望报告

目录 投资摘要 (7) 一、年度回顾:板块回调收窄,细分龙头稳定增长 (9) 二、传媒板块并购重组回顾:机遇与挑战并存 (13) 2.1传媒板块整体并购趋于平缓 (13) 2.2传媒板块仍处于消化并购所带来的高估值时期 (15) 2.3多元化经营和横向整合是近年来并购重组的主要目的 (17) 2.4从并购重组1.0模式发展到2.0模式 (19) 2.5对标迪士尼,看传媒上市公司并购投资路径 (20) 三、传媒行业的互联网化发展趋势:平台发展趋于成熟,内容创新持续推进 (23) 3.1游戏板块:行业集中度增强,关注优质IP的全方位商业变现 (26) 3.2院线发行板块:院线扩张持续,互联网票务平台主导线上线下结合 (40) 3.3影视剧行业:视频网站的崛起为内容产业带来机遇与挑战 (53) 3.4移动营销板块:短视频有望主导移动营销生态格局 (60) 3.5数字文学板块:内容及阅读场景革新为数字阅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67) 四、总结 (77) 完美世界 (78) 金科文化 (80) 分众传媒 (82) 三七互娱 (84) 恺英网络 (86) 华策影视 (88) 平治信息 (90) 掌阅科技 (92) 新经典 (94) 视觉中国 (96) 光线传媒 (98)

图表目录 图表1.估值表 (8) 图表2. 2017年各板块涨跌幅情况 (9) 图表3. 2015-2017年前三季度三板块整体营收增速对比 (9) 图表4. 2015-2017年前三季度三板块整体归母净利润增速对比.. 10 图表5.细分子板块情况一览 (10) 图表6. 2017年各版块估值情况(以wind一致盈利预期) (11) 图表7.传媒板块2017年以来涨跌幅为正个股(剔除年内新上市公司)11 图表8. 2015-2017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12 图表9. A股整体并购规模及数量 (13) 图表10.传媒板块并购数量 (13) 图表11. 2017年各行业并购交易统计 (14) 图表12. 2015-2017年证监会主要融资并购政策 (15) 图表13.并购项目规模分布 (16) 图表14.传媒并购项目发起时间及规模分布 (16) 图表15.有业绩承诺的项目发起时间及规模分布 (17) 图表16.并购重组项目目的汇总 (17) 图表17. 2014-2016年重组标的业绩承诺完成情况 (18) 图表18.业绩承诺超额完成情况 (18) 图表19.业绩承诺到期时间及分布 (18) 图表20.目前主要上市公司参投产业基金情况 (19) 图表21.迪士尼业务版图 (20) 图表22.三家影视公司收购后电影票房表现 (21) 图表23.迪士尼并购历程 (21) 图表24. 迪士尼并购及股价成长路线 (22) 图表25.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23) 图表26.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23) 图表27.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24) 图表28. 中国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 (24) 图表29. 网上支付/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5) 图表30. 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的大娱乐版图 (26) 图表31. 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 (27) 图表32. 中国游戏用户规模 (27) 图表33. 全球游戏市场与中国游戏市场规模 (28) 2018年1月8日传媒互联网2018年度策略 3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心得

《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学习心得 专业:建筑学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日期:2012-5-10

摘要 土木工程的发展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巢居,到步入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它同人类的居住环境改变息息相关,更和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土木工程内涵丰富,而就其本身而言,则主要是围绕着材料、施工、理论三个方面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从17世纪工程结构开始有定量分析,定为早期土木工程时代的开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可以看作现代土木工程时代的起点。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雄伟的建筑已成为各国经济腾飞的象征,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为土木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历史现状发展前景 土木工程是个庞大的学科,但最主要的是建筑,建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的发展历程。土木工程的发展可以分为材料和技术两方面来概述。在建筑材料方面,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远古时代,人类的住、行采用的是石块和树木。公元前12~4世纪先后创制了瓦和砖,人类才有用人造材料做成的住房。17世纪有了生铁和熟铁以后,直到18世纪有了波特兰水泥,才使后来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得到蓬勃发展。如今各种高强度结构材料、新型装饰材料和防水材料的开发,则和20世纪中期以来高分子有机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在建筑技术方面,从17世纪开始,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先导的近代力学同土木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理论的学科。这样土木工程才逐渐从经验发展成为科学。整个世界每天都在改变,而建筑也随科学的进步而发展。力学的发现,材料的更新,不断有更多的科学技术引入建筑中。以前只求一间有瓦盖顶的房屋,现在追求舒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科学,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发展,使其更加完美。土木工程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的土木工程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土木工程是一种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的工程。其中与“住”的关系是直接的。因为,要解决“住”的问题必须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物。而解决“行、食衣”的问题既有直接的一面,也有间接的一面。要“行”,必须建造铁路、道路、桥梁;要“食”,必须打井取水、兴修水利、进行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排水等,这是直接关系。而间接关系则不论做什么,制造汽车、轮船也好,纺纱、织布、制衣也好,乃至生产钢铁、发射卫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建造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土木工程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可分为奠基时期、进步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阶段。一、17世纪到18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科学的奠基时期,也是近代土木工程的奠基时期。伽利略、I.牛顿等所阐述的力学原理是近代土木工程发展的起点。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在1638年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中,论述了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梁的强度,首次用公式表达了梁的设计理论。这本书是材料力学领域中的第一本著作,也是弹性体力学史的开端。1687年牛顿总结的力学运动三大定律是自然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直到现在还是土木工程设计理论的基础。瑞士数学家L.欧拉在1744年出版的《曲线的变分法》建立了柱的压屈公式,算出了柱的临界压曲荷

中国演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演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7年 全国现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近万家,全年演出42万场,观众4.7亿人次。2002年,北京各类文艺演出1.7万余场,观众约1300万人次,总收入3.85亿元;日均上演40余台剧(节)目,每天约35600人次观看。创演出场次、观众人次最高纪录。 近几年,中国演出市场持续升温,红红火火,特别是去年文化部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后,演出市场的喜人形势更加引起各方关注。 中国演出市场持续红火,究其原因,是因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带动了整个演出市场的活跃繁荣。这一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特别是中央直属表演团体,在强化精品意识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创作、上演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如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东方歌舞团的《蔚蓝色的浪漫》、中国歌舞团的《秘境之旅》、北京人艺的话剧《万家灯火》……。《蔚蓝色的浪漫》已创2000多万元的市场业绩,场均收入20多万元;《万家灯火》票房迄今达500多万元。一改主旋律作品以往只得奖、无市场的状况,从而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旋律与市场结合的新路。二是表演艺术剧(节)目立足观众,立足市场,质量提高明显,表演形式多样:严肃音乐、经典芭蕾、娱乐小品、广场演出、民俗表演、农村小戏……可谓大型演艺场所好戏连台;歌舞娱乐场所十分活跃,为不同的观众群提供了观赏的多样性选择,满足了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求。三是涉外演出大大丰富了国内舞台,并形成品牌化趋势。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等,吸引世界知名文艺表演团体参与,逐步赢得相当的国际知名度。另外,其他高水平的演出亦此起彼伏,如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美国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的演出,甚至吸引了许多外地观众专程赴京观看。 但随着演出市场的日益活跃,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演出单位和个人“一切向钱看”,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致使色情淫秽表演在农村集镇、歌舞娱乐场所时有出现;有的演员瞒天过海,偷税漏税,假唱、假冒他人名义演出,欺骗观众;少数演出公司违法经营,擅自倒卖演出项目;或由于演出合同不完备,导致演出活动中的经济纠纷日益增多;还有打着“人体彩绘”旗号,进行所谓“行为艺术”表演,哗众取宠,招徕观众……。这些已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中文化艺术表演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只有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坚持走精品化、品牌化、市场化的道路,才能促进演出市场的持续繁荣。 首先,应采取多种形式吸收社会资本和社会优秀人才进入演出剧(节)目的创作和演出营销领域。去年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健全演出市场自身的发展,文化部修改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大幅度调整了演出市场准入政策,取消了演出单位主体资格的所有制限制,全面对内资开放,凡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投资兴办演出单位,举办演出活动。此后,政府将继续推动这项制度的完善,通过进一步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国家规定。 演出产品的营销始终是表演艺术进入市场的薄弱环节,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许多优秀剧(节)目,因营销不力而陷入“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怪圈。去年的政策调整,确定了演出经营、经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规范了演出经营活动,使许多地下经纪人浮出水面。今后,要积极发展演出中介组织,鼓励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公司结合,拓展艺术产品的传播渠道,促进艺术产品在流通领域实现其价值,并努力遵循“多出进好”原则,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产品,引进能够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风格流派的最高水平的文艺节目。目前,外国在华的歌舞娱乐场所和宾馆饭店中表演的多为俄罗斯等独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晶体缺陷和强度理论

非晶合金的强度研究及进展 非晶合金,又称金属玻璃,由于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光学、磁学和力学性能,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表明,非晶合金材料在许多实用性能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非晶合金研究的进展,不仅突破了长期以来金属合金只能以结晶态形式凝固这一传统认识,丰富了合金液固相变理论,而且在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非晶合金的相结构及其相演化过程、非晶合金的性能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大量成果。 1非晶合金的发展历史 自从1960 年首次用熔体快速凝固方法制备出Au-Cu 非晶合金以来,在随后的30 年里,大量的非晶合金已经被制备出来。众所周知,在1990年以前可以用105K/s 的冷却速率制备出Fe 基、Co 基和Ni 基非晶合金,但这些合金的厚度都小于50 μm,其中,作为特例的贵金属基Pd-Ni-P 和Pt-Ni-P 合金系,其临界冷却速度也在103 K/s 的数量级。在1974 年Chen对Pb-T-P(T=Ni, Co, Fe)合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制备出了厚度为 1 mm 的非晶合金。在1982 年,可以制备出临界尺寸较大的Au55 Pd22.5 Sb22.5非晶合金。虽然在大块非晶合金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但是这些合金的成本昂贵,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内,利用非贵金属制备大块非晶合金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使非晶合金的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学者 A. Inoue(井上明久)领导的课题组首先在非贵金属系大块非晶合金制备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受到同行的关注。自从1988 年以来,发现可以用更低的临界冷却速率制备出新的多组元合金体系,包括Mg 基、Zr基、Fe 基、Pd基[、La 基、Ti基和Ni 基合金体系。由于发现了具有很强的非晶形成能力的合金体系,使得在临界冷却速度低于102 K/s 的条件下,用一般的工艺方法(铜模铸造方法等)即可获得三维尺寸在毫米以上量级的大块非晶合金。 目前人们所研究的大块非晶合金体系中,Pd系、La 系和Zr系多组元合金具有优秀的非晶形成能力,其中美国Johnson 课题组开发的Zr-Ti-Cu-Ni-Be 和日本

最新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传媒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传媒产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发展和变化之中,它标志着我国传媒产业政策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如何抓住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制定与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传媒产业经济趋势 一、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传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正视现阶段我国传媒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加入WTO,市场化要求不断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的传媒业结构,这便是当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我国传媒业发展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低。以四大媒体中最强大的电视媒体为例,我国现有电视台3000多家,比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11个国家电视台总和还多。尽管数量多,但规模小,竞争力弱。国内传媒业亟待产业整合与集中。 2.国际化程度低。一个影视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应包括国际扩张能力、利用国际文化资源能力与影视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等。 电视企业国际化程度可从三个方面加以量化,即播出节目中进口节目与国产节目之比例;国际主要收视市场占有份额;影视产品国际贸易收入与总贸易收入之

比例。国际贸易收入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国际主要收视市场占有份额成正比。我国影视业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国际化是企业竞争活力的保证,长期封闭式运作,企业难有竞争力。 3.政策法规不配套、管理机制僵硬。我国现行的传媒业政策和法规是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在实际执行中,比较有效地保证了执政党和政府对传媒特别是新闻传媒的控制。但这套政策和法规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阻碍了我国传媒业的成长。 5.缺乏训练有素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中国传媒业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我们所需要的是懂经营与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有了人才,才会有中国传媒业的未来和希望。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多数传媒从业人员对传媒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特殊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全面,因此,从整体而言,我国传媒业缺乏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人才仍是传媒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我国传媒业发展趋势 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传媒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传媒产业的变革和新一轮的竞争, 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媒企业之间的大规模购并、联合,正成为新一轮传媒竞争中的显著特点。如何抓住传媒产业目前尚存的发展机遇,快速壮大自身实力,迎接世界传媒巨头的挑战,已成为中国传媒产业的当务之急。传媒业经营需要大投入,这是业内的共识。国际传媒业的发展趋势给我们一个启示:中国传媒产业要生存和发展,最佳途径在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运用资本运营等手段来进行资本积累,实现加速扩张。传媒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垄断、高利润与激烈竞争并存的特殊行业。媒体产业集团将是我

传媒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A5A5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A5A59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产业现状 所谓传媒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将传媒业归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进入21世纪,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卫星和电子传媒的使用压缩了时空距离,信息传播更多地表现为有中心的全球性传播。然而,全球化传播所带来的信息传播不平衡却越来越明显。国际传播的信息流主要呈从西方流向东方、从北方流向南方、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流通状态。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随着传媒产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传媒企业资本运作日趋频繁,渠道扩张日益加速,国内优秀的传媒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传媒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传媒产业中的翘楚。 市场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