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合集下载

传染病流行病学现状调查

传染病流行病学现状调查

传染病流行病学现状调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迁移的增多,传染病的爆发和蔓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卫生问题。

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这些疾病的传播和控制的学科,它通过调查和分析流行病学数据,揭示疾病的传播规律和风险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传染病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传染病分布、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广泛运用统计学、流行病学调查、分子流行病学等方法,通过研究人群和个体的特征,揭示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二、全球传染病流行病学现状调查1. 传染病种类和分布传染病种类繁多,包括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目前全球最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疟疾、肺结核、艾滋病和登革热等,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2. 传染病流行趋势全球传染病流行趋势呈现多样化特点。

有些传染病在疫苗和控制措施的推广下逐渐受控,例如天花;而另一些传染病则呈现出新的流行趋势,如埃博拉病毒和寨卡病毒等。

此外,传染病的流行还受到环境、人口密度和卫生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3.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疫情调查、回顾性队列研究和案例对照研究等。

疫情调查通过对患者的病例信息进行分析,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回顾性队列研究则通过追踪感染个体的流行病学信息,评估疾病的暴露因素和发病风险。

三、中国传染病流行病学现状调查1. 主要传染病流行情况目前,中国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感、肺结核、肠道传染病和性传播疾病等。

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例如南方地区更易爆发登革热,而北方地区则更容易出现流感疫情。

2. 传染病流行趋势和控制策略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染病的流行呈现出新的趋势。

政府部门加强了疫情监测和防控力度,实施了多项控制策略,包括提高疫苗接种率、改善卫生设施并加强公共卫生宣传等。

2024精美预防流感

2024精美预防流感

01
疫苗研发和生产
企业应积极参与流感疫苗的研 发和生产,提高疫苗质量和产
量,满足市场需求。
02
员工健康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员工健康管理 制度,加强员工流感预防知识 培训,提高员工自我防护意识

03
社会责任履行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 持政府流感预防工作,如捐赠
疫苗、提供技术支持等。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活动开展
流感患者往往食欲不振,营养摄入不 足,因此营养支持也是重要的辅助治 疗手段之一。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 养两种方式。
心理干预
流感疫情往往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焦 虑情绪,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 紧张情绪,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
05
社会参与和合作机制建立
政府部门职责和政策支持
制定和执行预防流感政策
孕妇
孕妇在怀孕期间免疫力降低,容易感 染病毒,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防护。
慢性病患者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免疫力较弱,感 染病毒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因此需 要加强防护和关注。
医护人员和公共服务人员
医护人员和公共服务人员接触人群较 多,感染风险增加,因此需要特别注 意个人防护和定期检测。
03
疫苗接种策略及效果评估
一些中药复方制剂如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等已被证实对流感病毒具有抑制 作用,且副作用较小。
此外,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手段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缓解流感 症状。
辅助治疗手段介绍
氧疗
对于重症流感患者,氧疗是重要的辅 助治疗手段之一,可以通过提高患者 血氧饱和度来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营养支持
将流感疫苗接种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提高疫 苗接种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福建省流行病学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流行病学学科发展报告

学科发展报告H A I X I A K E X U E 福建省流行病学学科发展报告福建省预防医学会*[摘要]该文回顾了福建省流行病学学科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本学科在我省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监测与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现状,并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学科发展展望。

[关键词]流行病学学科发展疾病监测疾病防治发展展望1引言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的主干学科。

它不仅是探索病因、开展疾病防治、促进人群健康、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在群体水平上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科学评价防治效果的一门重要的方法学。

尤其在2003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4年的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以及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之后,流行病学更凸显其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的主导地位。

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是建设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福建省流行病学队伍在长期的疾病防治和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福建医疗卫生工作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文在简要回顾福建省流行病学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明确方向,进一步发挥流行病学对公共卫生、人群健康的积极作用,为福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2福建省流行病学学科发展现状2.1疾病监测与防治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是公共卫生监测的一部分,它既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对策,也是具体的重要措施。

我省流行病学学科在传染病、慢性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1.1传染病监测与防治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历史上曾被称为“瘴疠之乡”。

解放初期,疾病肆虐,全省卫生防疫工作者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与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先后消灭了天花、血吸虫病、脊髓灰灰质炎和丝虫病,基本消灭了疟疾,很快控制了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严重流行。

艾滋病30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艾滋病30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30There was no fanfare on May 20, 1983 whenScience published what is undoubtedly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medical papers of the 20th century.1、1983年5月,当《科学》杂志发表了这篇毫无疑问被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论文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

2、在一如既往的枯燥的文章里,来自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得研究者描述了一个新型的逆转录病毒,与这个病毒相关的疾病被称为淋巴结病,简写为LAV。

It was, they reported, a "typical type-C RNA tumor virus" with a tropism for T-lymphocytes and was similar to -- but clearly distinct from -- 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es, which had recently been discovered.3、他们报道说,最近研究发现,这个病毒是T淋巴细胞趋向的典型的C型RNA肿瘤病毒,并且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很相似(但是也有很明显的不同)。

Today, we know it simply as HIV.4、今天,我们都知道这个病毒就被简单成为HIV。

That paper made very little immediate impression, according to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PhD, of the Pasteur institute, who was the lead author and who later shared the 2008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the discovery with the senior author Luc Montagnier, PhD.5、根据巴斯德研究所的医学博士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说,那篇论文当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Françoise博士同时也是这个病毒发现的首席作者,并且与资深作者及医学哲学博士Luc Montagnier因此病毒的发现分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Partly that was because HIV/AIDS -- although mysterious and deadly -- was not yet seen as a global threat.6、部分原因是因为尽管HIV/ARDS很神秘和具有致死性,但是并没有被视为全球的威胁。

我国放射流行病学研究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放射流行病学研究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放射流行病学研究及面临的挑战孙全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安全所核与辐射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包括医学中应用日益广泛,且伴随着经济发展公众和职业人员的健康权益日益觉醒,对辐射防护不断提出新的和更加严格的要求。

近年来,辐射防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的电离辐射照射的辐射相关癌症危险估计,也就是在年剂量限值50 mSv或20 mSv以下,甚至就是放射工作人员现在年平均剂量数个mSv 的长期慢性连续照射(严格讲来职业照射不是连续照射,而是间歇性照射)的辐射致癌危险估计。

目前辐射致癌危险估计主要是基于受到大中剂量急性照射的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随访研究,并参考了其他剂量估计较为准确的医疗照射受检者和患者随访观察、职业受照工作人员的随访观察等资料,也考虑到了有关的动物实验观察结果,进行外推得到的。

自然,人们更需要的是对受到小剂量慢性长期照射人群的直接观察结果。

小剂量电离辐射照射相关癌症危险估计一直是放射流行病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但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内在的很难克服的困难,主要包括为了获得满足统计学要求需要观察的样本十分巨大,此类研究往往仅能起到一个验证上述外推是否明显高估或低估辐射致癌危险的作用。

总地看来,就慢性照射而言,大于50-100 mSv,或者就急性照射而言,大于10-50 mSv,已经观察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癌症危险增加1,而低于上述剂量范围,没有质量良好的流行病学资料可以建立剂量-反应关系,需要依据现有的较高剂量/剂量率辐射照射引起的危险外推到低剂量/剂量率照射导致的癌症危险。

历经多年研究,为辐射防护目的,对于几百个mSv以下的辐射剂量,有下列共识:z癌症危险与遗传疾病危险与剂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简单的比例关系是合理的科学假设;z采用DDREF=2把大剂量高剂量率辐射危险外推到小剂量低剂量率辐射危险;z年轻时受辐射照射的致癌危险高于成年后的辐射致癌危险,宫内受照的癌症危险不大于儿童早期受照的辐射致癌危险;z辐射致癌标称概率系数2,全人口为5.5 10-2 Sv-1,职业人群4.1 10-2 Sv-1。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前列腺癌是一种在男性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威胁男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因此,对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包括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流行趋势、影响因素、筛查与早期诊断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前列腺癌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本文发现,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发病率和流行趋势方面,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影响因素方面,深入探讨了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对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前列腺癌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筛查与早期诊断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为前列腺癌的早期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尽管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前列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方法仍有待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早期发现率和治疗成功率。

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也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群需求的变化。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前列腺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前列腺癌的诊疗水平和预防控制能力,为保障男性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以及实验流行病学等。

这些方法在前列腺癌的研究中各有侧重,共同推动了对前列腺癌病因、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的理解。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回顾和前瞻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回顾和前瞻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回顾和前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流行病学研究在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是保证研究结果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回顾过去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回顾过去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主要集中在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两种类型。

横断面研究通过对某一时间点上的不同个体进行调查,获得人群特征和疾病发病情况的概率分布。

而纵向研究则是对同一人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揭示疾病发展趋势。

二、当前研究设计的改进尽管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限制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兴疾病和复杂的流行病形势,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研究设计方法。

1. 团队合作: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流行病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

医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为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更全面和精确的工具和方法。

2. 生态学研究设计:生态学研究设计关注的是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考察环境因素、宿主因素和病原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制。

3.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是将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研究方法。

通过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手段,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预测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三、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将更加注重数据的质量和整合性,以及研究的多样性和增值性。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发展趋势:1. 大数据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分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可以更好地观察人群特征和疾病发生的规律。

2. 跨国合作:由于疾病的跨境传播和全球化的影响,未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将更加强调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的传播路径和传染机制。

3. 精准医学的应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将越来越与精准医学相结合。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特征:1)群体特征2)发展的特征3)对比的特征4)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特征5)社会心理的特征6)预防为主的特征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2.流行病学研究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

◆任务和三个范畴:1)“揭示现象”, 2)“找出原因3)以找到原因为基础而“提供措施”,并进一步确证措施的有效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数理法、实验法。

3. 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一)宏观与微观并举(二)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并重(三)人群健康研究提上日程(四)发展应急流行病学:(五)重视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六)强化流行病学在循证浪潮中的作用:二、疾病的分布1、疾病测量指标:◆发病指标:①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1年),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例数。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例数/同期人口暴露数)×K(K=100%,1000‰,或10000/万)②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它可以根据暴露来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③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的总人口中,患有某病(包括新旧病例)者所占的比例,也称现患率。

分为期间患病率和时点患病率(常用)。

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内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K。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④感染率=(受检者中感染人数/受检人数)×K(K=100%)⑤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续发率=(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⑥病残率:是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李立明1,王艳红,吕筠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2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摘要】流行病学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在探索疾病病因、预防控制疾病、制定和评价公共卫生策略措施,以及改善人群健康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已经由传染性疾病扩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和健康相关领域等,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也日趋完善成熟,它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和现代医学的骨干学科,被誉为“公共卫生之母”。

本文扼要地回顾了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些年流行病发展趋势,探讨了今后流行病学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关键词】流行病学;历史;研究方法Epidemiology: history and challenges LI Li ming1, WANG Yan hong2, LVJun2. 1.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05, China; 2.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Epidemiology is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health related states or events in specified popula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tudy to control of health problems.” During nearly 100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the basic science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backbone of modern medicine. With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disease in populations, the applications of epidemiology now have expanded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 to chronic,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juries and health related events. Moreover its theories and metho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rich and mature.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review the history of epidemiology, features of modern epidemiology, and the challenges and confusions in the future.【Key words】Epidemiology; History; Research methods(Chin J Dis Control Prev 2008,12(4):304308)1 流行病学发展历史的概述[1,2]1850年“英国伦敦流行病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流行病学学科的形成。

从19世纪50年代至今,流行病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初期的公共卫生时代,开展公共卫生项目是这一时期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1854年,英国医师John Snow(现代流行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创造性地采用标点地图描述了霍乱在特定人群中的分布,揭示了霍乱以受污染水源作为传播途径的传染性本质,其蕴含对比的研究设计勾勒出现代流行病学中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雏形,成为流行病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早期,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和Koch氏法则的建立,流行病学逐步向基于病原学单病因理论的传染病流行病学过渡,“三环节、两因素”为内容的“流行过程”理论逐步形成和完善,开展了一系列经典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三个时期就是20世纪中期开始的现代流行病学时期。

人类疾病谱的变迁,促进了流行病学由传染病向非传染性疾病的扩展,20世纪中期Doll与Hill关于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同期美国Framingham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开创了流行病学发展的新纪元。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实验的出现成为现代流行病学的开端,标志着流行病学已经发展成为以开展疾病及其病因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各种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为主要依托的应用性学科。

现代流行病学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早期是现代流行病学的起步阶段,期间建立了针对非传染性疾病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提出相对危险度和比值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Mantel Haenszel分层分析法以及多因素网状病因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早期是现代流行病学发展的新阶段,期间引入了匹配、偏倚、混杂和交互作用的概念,同时人群大规模数据的分析技术也伴随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现代流行病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强调研究方法的一致性,多元统计方法得以形成并推广使用,环境流行病学中的空间模型和时序性资料分析方法得到发展,暴露因素的范围也由传统的生物、药物、膳食、职业和环境等,扩展到遗传、行为、心理、社会和生态等微观与宏观的领域,对暴露的测量也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越来越精细和深入,由群体水平逐步走向个体乃至分子水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系统总结证据,优胜劣汰,基于当前最佳的研究成果来制定临床和预防决策迫在眉睫,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成为世纪交替时一场震惊医学界的革命。

2 现代流行病学发展的主要趋势2.1 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日益宽泛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变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引起流行病学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由最初的只关注传染病扩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领域。

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行为、职业和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之间可能还存在交互作用。

随着对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研究的逐步深入,个体的暴露或行为因素有必要进行更为规范而相对精确的测量,因此传统的面向疾病的流行病学(如:肿瘤流行病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等)形成了若干以致病因素为基础的流行病学分支学科(如:营养流行病学、代谢流行病学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生物标志物研究日趋深入,这进一步扩展了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以实验室研究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等分支学科相继诞生;也为基因组信息学与流行病学的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机,旨在以人群为基础,系统评价人类遗传学变异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应运而生。

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的期望寿命明显延长,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对不同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方法上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生命质量评估和对暴露所致的总效益进行量化评估也成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相关量表的制定与评价、疾病控制的经济学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以及卫生服务和卫生政策的评价等领域中,流行病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相应的分支学科(如:药物流行病学等),流行病学已经逐步从对健康事件的关注渗透到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策略和措施的研究。

2.2 流行病学的方法不断发展完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是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基石。

病例对照研究的早期雏形可以追溯到Whitehead关于霍乱和宽街水井供水关系的调查,随后Baker的乳腺癌研究,Goldberger的糙皮病研究,Levin 的吸烟和肺癌研究等等,它们使病例对照研究在“如何确定病例、是否选择和如何选择对照,是否采用配对,如何认识和控制可能存在的各种偏倚”的过程中起步、发展和日益完善,并衍生出病例交叉设计,病例时间对照设计、单纯病例研究等新的设计类型[3]。

队列研究的发展晚于病例对照研究,大规模队列研究直到二战以后才开始出现。

暴露因素的扩展是流行病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体现,一方面随着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研究的暴露因素由具体走向宏观,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对暴露的测量越来越精细和深入,由群体水平走向个体乃至分子水平[4]。

流行病学试验研究是伴随着旨在减少偏倚的对照、随机化、盲法和安慰剂等概念的逐步引入而发展完善起来的[5]。

1948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开展的使用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临床试验,由于具有流行病学试验研究的每个重要特征,被认为是第一个现代随机化双盲临床试验,是流行病试验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在临床应用的典范。

由于随机化对照试验方法的发展简单、完美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干预研究的混杂问题,从而为流行病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1938年明尼苏达大学开展的感冒疫苗研究以及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芬兰北卡开展的社区试验分别揭开了流行病学试验研究中的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的序幕。

试验研究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作为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措施的科学评价和筛选、医疗卫生政策、健康教育及诊断技术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被视为评价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标准方法。

然而,由于研究中可能涉及伦理学、依从性和失访等问题,试验研究往往由于样本量的丢失降低其研究效率;同时,如果试验组和对照组退出不均衡,也会影响试验结果的真实性;还有研究对象的入选问题,导致结论的外推性受限。

近些年意向性分析、Meta分析和倾向性评分等分析技术的提出,弥补了试验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从而推动了试验研究的发展。

相关学科和技术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方法的发展[2]。

Logistic 模型和Cox模型等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流行病学方法的精密化和定量化;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比值比等分析评价的指标及Mantel Haenszel方法,这些均使得队列研究能更准确地描述结果、控制偏倚,分析更复杂的问题,更成熟、更具有适应性。

此外,电子计算机及统计软件的利用,使得大量调查数据的输入、存储和统计分析成为了可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流行病分析方法学日益完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