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儿歌、儿童
2024年小班语言活动儿歌《小星星》教案

2024年小班语言活动儿歌《小星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教材《幼儿语言活动指导手册》中第三章“儿歌与儿童诗”部分的《小星星》儿歌作为教学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儿歌的朗读、理解、背诵以及简单的儿歌创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星星》儿歌的歌词,并能熟练朗读、背诵。
2. 培养学生对儿歌节奏和韵律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夜空,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歌节奏和韵律的掌握,以及儿歌创作。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小星星》儿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星星卡片、录音机、音乐磁带、黑板、粉笔。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a. 教师出示星星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夜空,讨论星星的形状、颜色和数量。
b.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小星星》儿歌,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2.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朗读《小星星》儿歌,让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b. 教师对儿歌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儿歌内容。
3.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星星卡片,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创作一个简短的儿歌。
b. 各组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4. 儿歌创作(10分钟)a. 教师给出几个关键词,如“月亮、星星、天空”等,引导学生进行儿歌创作。
b.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写在画纸上,并配以插图。
a.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儿歌作品,并进行点评。
b. 学生投票选出最佳作品,教师给予表扬。
六、板书设计1. 《小星星》儿歌2. 内容:a. 儿歌歌词b. 重点词汇解释c. 儿歌创作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创作一首关于夜空的儿歌,要求至少包含四个关键词。
2. 答案示例:夜空浩瀚,星光闪烁,月亮弯弯,伴我入梦。
风儿轻吹,云朵飘过,梦中相见,美丽星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学生对《小星星》儿歌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儿歌创作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幼儿园小班儿歌教案《大苹果》

幼儿园小班儿歌教案《大苹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小班教材《快乐儿歌》中的第三章《水果篇》,详细内容为儿歌《大苹果》。
通过学习这首儿歌,让幼儿了解苹果的特点,培养他们对水果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熟练地演唱儿歌《大苹果》,感受儿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2. 培养幼儿对苹果的认知,知道苹果是圆形、红色的,味道甜美的特点。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熟练掌握儿歌《大苹果》的歌词和旋律。
难点:让幼儿理解并表达出苹果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和味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大苹果实物、图片、歌词卡片、录音机、音响设备。
学具:小苹果道具、彩色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手拿大苹果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苹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通过互动,激发幼儿对苹果的兴趣。
2. 歌词学习(10分钟)教师出示歌词卡片,带领幼儿一起朗读歌词。
逐句教唱,让幼儿跟唱,并纠正发音。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挑选一名幼儿,手持小苹果道具,示范表演儿歌。
讲解动作要领,引导幼儿模仿。
4.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进行表演练习,每组挑选一名幼儿扮演“大苹果”,其他幼儿围成圆圈,一起演唱儿歌。
5. 歌曲演唱(10分钟)教师播放儿歌《大苹果》的录音,带领幼儿一起跟唱。
鼓励幼儿大胆表演,注意节奏和音准。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奖励。
让幼儿分享学习心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大苹果实物图片2. 歌词卡片3. 表演动作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演唱儿歌《大苹果》,并表演相应的动作。
答案:儿歌《大苹果》歌词及表演动作。
2. 家长评价:家长对幼儿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苹果的知识,如生长过程、品种等。
(2)开展“我最喜欢的水果”主题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水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第三章 儿童文学之儿歌

• 中门也开了
(两手中指分开)。
• 小朋友都进来了
(两手十指交叉抱拳)。
• 教室门开了
(两手拇指分开)
• 老师走进来了
(左手
• 坐下(两手交叉抱拳)。
• 报数1(手形同上,右手食指伸出,然后立即放下)。
• 一二一(先伸展左手手指,然后换右手。按口令左右手轮番伸展)。
例如: 《森林是个幼儿园》 森林是个幼儿园, 幼儿太多要分班。 大狮子,读大班, 小白兔,读小班, 剩下小鸟怎么办? 给开一个小小班。
《宝石光光》 星星,月亮, 抬头望望, 摘来点灯, 宝石光光, 借来梳头, 照我模样。
• 金波的《雨铃铛》
• 沙沙响,沙沙响, • 春雨洒在房檐上。 • 房檐上,挂水珠, • 好像串串小铃铛。 • 丁零当啷,丁零当啷, • 它在招呼小燕子, • 快快回来盖新房 。
• 生活儿歌:取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
• 例如:《海马》
《敲背》
• 海马头像马 • 大海是它家 • 妈妈生小孩 • 爸爸孵娃娃
老公公 八十岁 请您坐下来 给您捶捶背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样式
(一)摇篮曲
•
主要是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的、最早进入婴儿生活
领域的文学样式。
• 特点:悦耳轻柔、常带有宝宝、睡觉的字眼
民间流传的童谣 作家创作的儿歌
(二)儿歌的功能
1.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 听赏诵读音韵和谐的儿歌是幼儿的天性需求。
2.陶冶幼儿的性情 ①婴儿期:儿歌可以舒缓其神经;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②幼儿期:培养幼儿的情感、开朗的个性、良好的道德行为
习惯、审美情趣都有积极的作用。
• 3.开启幼儿的心智 • 儿歌可以开阔幼儿视野,丰富知识,发展想象和思维,认识自然、
中班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教案

中班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儿歌教学,对应教材的第三章《小手本领大》中的第二节《我有一双小小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手的结构和功能,学会通过儿歌表达对小手的喜爱,以及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小手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小手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通过儿歌形式表达对小手的喜爱。
3. 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学会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小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小手的重要性,培养自我服务意识。
重点:认识小手的结构和功能,学会表达对小手的喜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小手模型。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小手,激发他们对小手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让幼儿观察小手模型,引导他们认识小手的结构和功能。
(2)教唱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让幼儿学会表达对小手的喜爱。
(3)通过例题讲解,让幼儿理解小手的重要性,培养自我服务意识。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做简单的动作,如拍手、抓握等,感受小手的功能。
(2)分组进行儿歌演唱比赛,鼓励幼儿大胆展示自己的小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有一双小小手》2. 板书内容:(1)小手的结构和功能(2)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3)小手的重要性与自我服务意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自己的小手,并写一句表达对小手喜爱的话。
示例答案:我有一双可爱的小手,它能帮我做很多事情。
2. 作业要求:画纸、彩笔、剪刀、胶水自备,作业完成后交给老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小手本领大”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小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鼓励家长参与,共同观察和记录幼儿用小手完成自我服务的过程,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儿童文学-儿歌和儿童诗ppt课件

儿童诗的分类
7、儿童科学诗:用凝练生动的诗句来描绘科 学现象、反映科学规律赞颂科学精神的诗。
8、儿童题画诗:为画面或照片题写的诗。其 特点是诗情与画意有机融合,内容源于画面, 但又不囿于画面。
(四)儿歌与儿童诗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形象性强,语言简练,音韵和谐
不同点:
(1)对象上:儿歌多为婴幼儿创作,童诗则为少年 儿童创作
扑通、扑通,跳下水。 两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4.问答歌
• 什么花春天最早开 • 什么花春天最早开?什么鸟春天最早飞到
我家来? • 迎春花春天最早开;小燕子春天飞到我家
来。
• 什么鸟夏天水中住?什么花夏天开满树? • 水翠鸟夏天水中住;石榴花夏天开满树。
• 什么花秋天第一香?什么鸟秋天排成一字 长?
后面来了个老妖婆。
金箍棒,有力量,
老妖婆,真正坏,
妖魔鬼怪消灭光。
6.谜语歌
一张笑脸庞, 总是朝太阳, 生的儿女多, 谁吃都说香。(拟人)
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河里看不见。(比喻)
7.绕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谁说十四是四十, 就打谁十四,
– 谁说四十是十四,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丽的页。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3、意境优美隽永
《月亮》
刘饶民
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 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 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 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
4、想象丰富奇特
《海 带》
谢采筏
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 但每次都没找着 今天总算不坏
• 桂花秋天第一香;鸿雁鸟秋天排成一字长。
小班儿歌《逗蚂蚁》精品课件·精·选.

小班儿歌《逗蚂蚁》精品课件·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儿歌教学,教材为《幼儿快乐歌唱》。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三章《动一动,唱一唱》中的《逗蚂蚁》一课。
详细内容为:学习儿歌《逗蚂蚁》,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热爱;通过学唱儿歌,锻炼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自然界的热爱。
2. 学会唱儿歌《逗蚂蚁》,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歌中的节奏掌握、歌词记忆。
教学重点: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学会唱《逗蚂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蚂蚁模型、儿歌CD、黑板。
学具:儿歌教材、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蚂蚁模型,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讨论蚂蚁的特点,激发幼儿兴趣。
2. 歌曲学习(10分钟)(1)播放儿歌《逗蚂蚁》,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唱《逗蚂蚁》,注意指导节奏和音准。
(3)分组练习,让幼儿相互指导、纠正。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PPT,展示歌词,讲解歌词内容。
(2)结合歌词,引导幼儿观察、模仿蚂蚁的动作,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唱《逗蚂蚁》。
(2)其他组员观察、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2)邀请幼儿上台展示,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六、板书设计1. 《逗蚂蚁》2. 内容:(1)儿歌歌词(2)蚂蚁生活习性(3)节奏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演唱《逗蚂蚁》,并分享蚂蚁的生活习性。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开展“观察蚂蚁”主题活动,让幼儿深入了解蚂蚁的生活,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评价5. 作业设计的实际操作与分享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落实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点和学习需求。
幼儿园教案儿歌小蚱蜢

幼儿园教案儿歌小蚱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教材《儿歌小蚱蜢》。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趣味儿歌》,详细内容包括:学习儿歌《小蚱蜢》,了解小蚱蜢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学习儿歌《小蚱蜢》,了解小蚱蜢的外形、生活习性,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幼儿对儿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素养。
3. 教育幼儿珍惜友谊,关爱他人,学会分享。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掌握儿歌《小蚱蜢》的歌词和节奏,了解小蚱蜢的生活习性。
重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素养,教育幼儿珍惜友谊,关爱他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蚱蜢玩具、图片、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小蚱蜢玩具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蚱蜢的特点,如绿色的身体、长长的触角等。
同时,让幼儿分享自己见过的小蚱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儿歌《小蚱蜢》(10分钟)教师播放儿歌《小蚱蜢》,让幼儿跟随音乐学唱。
在学唱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儿掌握歌词和节奏,注意发音准确。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展示小蚱蜢的生活习性,如吃草、跳跃等,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小蚱蜢的生活习性。
4. 随堂练习(10分钟)(1)画出自己喜欢的小蚱蜢;(2)用动作模仿小蚱蜢的跳跃;(3)分组进行儿歌表演。
六、板书设计1. 儿歌《小蚱蜢》歌词;2. 小蚱蜢的特点和生活习性;3. 课堂活动流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小蚱蜢,并写下儿歌《小蚱蜢》的歌词。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模仿小蚱蜢的跳跃,并拍摄视频。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去户外观察小蚱蜢,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2)开展家庭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共同感受儿歌的魅力;(3)引导幼儿关注其他昆虫,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小班语言儿歌《布娃娃》教案音乐

小班语言儿歌《布娃娃》教案音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班语言儿歌教材的第三章《布娃娃》。
详细内容包括儿歌的歌词学习、节奏感知、动作创编以及简单的合唱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儿歌《布娃娃》的歌词,并能熟练地唱出来。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能跟随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合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音乐节奏的感知与动作创编。
教学重点:儿歌歌词的学习和合唱练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卡片、布娃娃道具。
学具:学生用书、彩色笔、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布娃娃道具,创设一个家庭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布娃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歌词学习(10分钟)分组进行歌词学习,每组学生领取一张歌词卡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习歌词,并注意纠正发音。
3. 节奏感知(10分钟)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拍手,感受音乐的韵律。
随后,引导学生用布娃娃道具进行动作创编。
4. 合唱练习(10分钟)分为两个声部进行合唱练习,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随音乐演唱。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词、节奏和合唱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儿歌《布娃娃》歌词2. 音乐节奏图谱3. 合唱声部划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展示今天学习的儿歌《布娃娃》,并尝试教家长一起唱。
2. 答案:无特定答案,以学生完成情况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对歌词、节奏、合唱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类型的儿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鼓励学生在家庭、学校等场合进行表演,提高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节奏感知2. 动作创编3. 合唱练习4. 作业设计一、节奏感知节奏感知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洒上敌敌畏,不知死多 少。”
• “学习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谁知作业本,字字皆辛 苦。”是孩子们对课业负担过重的一种反抗;
• “窗前太阳光,照得头发烫。举头望老师,低头心发 慌。”是对教师授课方式古板、常常体罚学生的一种委婉批 评
• “一年级小偷二年级贼,三年级女孩没人追,四年级帅 哥一大堆,五年级情书满天飞,六年级鸳鸯一对对。”
第四章 儿歌、儿童诗
•
第一节 儿歌
•
儿歌 (nursery rhyme),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
接受对象,以口语化的韵语来叙事表情的一种短歌。
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
是人生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
•
一、中国历史上的儿歌观念
•
在封建社会里,儿歌的性质往往被扭曲,政治
家利用儿歌作为改朝换代的舆论工具,反映乱世社
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儿歌集。
•
清代,儿歌观念趋向多元。其中也有神秘主义
倾向的出现,把儿歌说成是“天地之妙文”,“纯
乎天籁”。但与明代以前的政治色彩和迷信特征有
本质区别,而与“童心说”相承连。清人编成了
《天籁集》等优秀儿歌集。(“童子者,人之初也;
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明)《童心
说》 )
•
必会导致儿歌的变质(如诗化倾向,过于注重审美
性),甚至导致儿歌本质上的衰落。
•
举例柯岩的《坐火车》
• 坐火车 小板凳,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我们的火车跑得 快,/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抱娃娃的靠窗坐,/牵小熊的往后挪,/皮球积木都摆 好,/大家坐稳就开车./(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穿大山,过大河,/火车跑遍全中国./大站小站我都停,/ 注意车站别下错./(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哎呀呀,怎么啦,你们一个也不下 收票啦,下去啦,快让 别人坐坐吧./(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 柯 岩
一样满足低幼儿童听觉上的需要,在各种儿童文体
中最早对低幼儿童产生文学影响。
•
如传统儿歌《排排坐》
•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睡了留一个
•
• 2.天真活泼的稚拙美
•
一首儿歌往往包含着浅显的、为幼儿能理解的
内容,或单纯集中地描摹或叙述一件事物,一种现
象,或于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某一普遍道理。优
• 真正从儿童文学意义上形成的儿歌观 念则是上世纪的事,有新文化思想的关照, 有传统儿歌观念的批判继承,有西方儿歌 理论的借鉴,儿歌观念更切近于儿歌实际, 且具有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
•
•
▲从创作主体看,儿歌的作者有两种人,一是母亲或其
他成年人,二是孩子自己。
• “地下儿歌”——
• “走进光明小学阳光灿烂,走近一看一堆破烂,15个老 师14个笨蛋,加上一个国际通缉犯。”
会生活的儿歌多于盛世。同时,古代儿歌的迷信色
彩也很浓重,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阴阳五
行说把“儿歌”当作“诗妖”现象,儿歌与儿童的
生活与情感无关联。儿童被政治家利用,“不假思
索、信口而唱、模仿能力强”。
•
•
明代,儿歌观念发生大的变化,突破五行迷信
的束缚,重视儿歌对儿童的教育意义。1593年出现
了由吕坤从各地民间搜集并加以改编的《演小儿
• 三、几种主要的艺术形式
•
1.摇篮歌(从内容上分)
•
又称摇篮曲、催眠曲。表达的感情较为朴素,
内容一般有母亲对孩子的爱抚和安慰,对孩子命运
前途的祝福等。在艺术传达上,具有内容通俗浅显、
节奏柔和舒缓、语言柔美流畅等特点,对幼儿所起
的作用在“声”而不在“义”,通过柔和舒缓的吟
唱给孩子们最早的美的熏陶。
•
“地下儿歌”的出现,起码说明二点:一是学校没有
及时开展教育,校园风气不正;二是好儿歌贫乏,孩子们唱
儿歌时饥不择食。
• 二、特点;
•
1.自然合节的音乐性
•
儿歌的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反映在诗句的停
顿而构成的节拍上),使儿歌的语言具有了鲜明的
音乐性特征。婴幼儿听觉发展较快,对声音异常敏
感,对音乐性强的韵语特别敏感喜爱。而儿歌音乐
•
• “三岁的小孩去上学,老师说他年纪小, 背起书包往回跑,跑跑跑不了,了了了不 起,起起起不来,来来来上学,学学学文 化,画画画图画,图图图书馆,管管管理 员,原原原子弹,蛋蛋炸死鬼子王八蛋。”
• 如西南地区流传的《三国刘备打草鞋》 便是最能体现连锁调上述特征的作品。
•
•
来来来,/三国刘备打草鞋,/草鞋打给苏妲妃。
• 谁会爬?/虫会爬。/虫儿怎样爬?/许多脚儿慢慢爬。
• 3.连锁歌
•
“顶针续麻”是连锁调的修辞特征,即前一诗
句尾词作为后一诗句的首词。上下句在内容上没有
关联,而靠韵把它们“粘”在一起,同时“中途换
韵”是连锁调的韵脚特征,“无意味之意味”是连
锁调主题表现的特征,一般不表现一个突出的中心 思想,而重于作品形式的特殊性或内容的诙谐幽默。
• 3.歌戏互补的可操作性
• 对于低幼儿童来说,儿歌不仅是愉悦的,而且 是实用的。儿歌的形式往往具有组织游戏的作用, 合唱儿歌又能培养儿童自我控制和与他人合作的习 惯。如常见的拍手谣、跳绳歌、踢毽歌等等。
•
如跳皮筋时的儿歌:“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
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
儿歌如果不能提供音乐性很强的游戏形式,势
秀的儿歌在浅显单纯之中蕴含着高妙悠远的神韵。
•
如北京传统儿歌《丫头丫》
• 丫头丫/打蚂蚱/ 蚂蚱跳 /丫头笑/ 蚂蚱飞/丫头追
•
唱出一副小女孩追逐蚂蚱的嬉戏图,“打”、
“跳”、“笑”、“飞”稚趣的动感。
•
• 如何酿造儿歌活泼的稚拙美?
• 首先是儿歌内容上,描绘低幼儿童所 熟悉的生活,并且与他们的接受能力相一 致;其次体现在文学表现上的技巧,譬如 说连锁、重迭、反复等手法,使儿歌充满 节奏感,此外比兴、夸张、拟人、对话、 问答等手段则对儿歌描述情景,刻画人物, 表现情趣尤为有效。
• 2.问答歌
• 以设问作答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或一定
道理的传统儿歌形式。孩子唱诵问答歌,能引起他 们的思考、联想,从而得到知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
• 如广西传统儿歌《谁会飞》
• 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扑扑翅膀去又回。
• 谁会跑?/马会跑。/马儿怎样跑?/四脚离地身不摇。
• 谁会游?/鱼会游。/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调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