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免疫治疗和疗效评价详解
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一、肿瘤大小变化
肿瘤大小的变化是评价免疫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肿瘤大小,可以评估免疫治疗的效果。
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
1.完全缓解(CR):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且持续至少4周。
2.部分缓解(PR):治疗后肿瘤缩小至少50%,且持续至少4周。
3.疾病稳定(SD):治疗后肿瘤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
4.疾病进展(PD):治疗后肿瘤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的病灶。
二、生存期延长
生存期是评价免疫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与常规治疗相比,免疫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
1.显著延长:免疫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2.有延长趋势:免疫治疗患者的生存期比常规治疗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无延长:免疫治疗患者的生存期与常规治疗组相当或更短。
三、症状改善
免疫治疗不仅可以缩小肿瘤,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症状改善的评价标准如下:
1.显著改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且持续至少4周。
2.改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所减轻。
3.无改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未减轻或加重。
四、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
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免疫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病情变化。
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
1.下降:治疗后患者的生物标志物水平明显下降。
2.升高:治疗后患者的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
3.无变化:治疗后患者的生物标志物水平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
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与效果

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与效果癌症,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和副作用。
近年来,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出现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所谓抗肿瘤免疫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
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是身体的“防卫部队”,时刻准备着抵御外来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然而,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它们能够通过多种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
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打破肿瘤细胞的这种“免疫逃逸”机制,让免疫系统重新发挥作用。
那么,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就像是免疫系统的“刹车”,可以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激活,避免对自身正常组织造成损伤。
然而,肿瘤细胞会利用这些免疫检查点,如 PD-1/PDL1 和 CTLA-4 等,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实现免疫逃逸。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就是通过阻断这些免疫检查点的作用,重新激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以 PD-1/PDL1 抑制剂为例,PD-1 是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而 PDL1 则常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
当 PD-1 与 PDL1 结合时,免疫系统会接收到“抑制”信号,从而不再攻击肿瘤细胞。
PD-1/PDL1 抑制剂能够阻止这种结合,使得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另一种重要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机制是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这种方法是将患者自身或异体的免疫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改造和扩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以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反应。
例如,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ART)疗法就是一种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CART 细胞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 T 细胞,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并对其进行杀伤。
除了上述两种机制,肿瘤疫苗也是抗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肝癌的免疫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估

肝癌的免疫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估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患者来说,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肝癌的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肝癌免疫治疗的方法,并从疗效评估角度进行讨论。
一、肝癌免疫治疗方法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治疗手段。
肝癌免疫治疗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肿瘤疫苗肿瘤疫苗是一种通过注射肿瘤相关抗原刺激免疫系统,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治疗方法。
疫苗的制备常用的方式包括蛋白质、多肽和核酸等,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细胞产生肿瘤特异性抗体和杀伤肿瘤细胞。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抑制分子的活性,阻断肿瘤对机体免疫攻击的免疫逃逸,从而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目前应用较广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抗CTLA-4抗体、PD-1抗体和PD-L1抗体等。
3. T细胞免疫治疗T细胞免疫治疗是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和激活后再重新注入患者体内,以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肝癌患者体内存在肿瘤特异性T细胞并且免疫功能相对较好的情况下。
二、肝癌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肝癌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是判断治疗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疗效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临床症状观察在接受免疫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如肿瘤体积、肝功能、疼痛缓解程度等。
若患者出现症状减轻或消失,可以初步判断治疗有效。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肝癌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包括CT、MRI和超声等。
通过观察肿瘤大小、数量和转移情况的变化,可以进一步评估治疗效果。
3. 肿瘤标志物检测肝癌的常用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
通过定期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可以判断免疫治疗对于肿瘤的控制效果。
4. 免疫学指标检测免疫学指标检测是评估肝癌免疫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包括外周血中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等。
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评价

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评价免疫治疗是一种针对引起疾病的异常免疫反应的治疗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运用生物制剂或组织工程技术促进或抑制人类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评价。
一、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
相比传统的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创新性。
其中,单克隆抗体疗法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免疫治疗技术。
其具体原理是采用人工合成的抗体抑制或激活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作用。
二、免疫治疗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性疾病,治疗上主要是针对炎症因素和哮喘发作时支气管的收缩进行处理。
近年来,免疫治疗也被逐渐应用于哮喘治疗中。
其中,抗白细胞介素治疗(Anti-IL)是一种较为流行的哮喘免疫治疗方法。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的白细胞介素-4、-5和-13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哮喘患者症状。
三、免疫治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细胞组织,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类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狼疮、溃疡性结肠炎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基于免疫抑制作用上,然而同时也会损伤健康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免疫治疗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帮助其识别攻击正确的靶标。
四、免疫治疗的评价指标指标1:GRC(总体反应概率)一个治疗的效果通常体现在患者疾病的治愈率、进展率以及生存期等指标上。
GRC是衡量治疗效果的一种综合指标,其计算方式为治疗后治愈患者数量占治疗总人数的比例。
GRC越大,表示治疗效果越好。
指标2:PFS(无进展生存期)PFS指疾病进展过程中的生存长度。
希望治疗效果更好的话,需要提高患者的PFS值。
在临床评估中PFS不仅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不同治疗方案的研究和开发。
肿瘤免疫治疗详述

1.生存期改善是评估免疫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 等指标。 2.免疫治疗能够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力,从而延 长患者的生存期。 3.生存期改善的评估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和数据统计,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免疫治疗的效果评估
生活质量改善
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
肿瘤疫苗治疗
1.肿瘤疫苗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2.肿瘤疫苗可以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分别用于预防肿瘤的发生和治疗已经发生的肿瘤。 3.肿瘤疫苗治疗目前仍在研究和探索阶段,但已经在一些肿瘤类型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展现 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免疫治疗的分类
1.非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 瘤,如使用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剂等。 2.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利用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诱导免疫 系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如肿瘤疫苗、CAR-T细胞治疗等 。
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 免疫治疗的优点
1.针对性强:免疫治疗针对的是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较小。 2.持久性强:免疫治疗能够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长期的免疫记忆,从而 持续攻击肿瘤细胞。 3.副作用相对较小:相对于传统的放化疗,免疫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患者的生 活质量较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免疫治疗技术创新与发展
1.免疫治疗技术将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免疫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 效果。 2.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将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不同免疫治疗药物的组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 作用。 3.免疫治疗的个体化定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免疫治疗疗效评估标准

免疫治疗疗效评估标准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对于某些癌症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不同,因此免疫治疗的疗效也存在差异。
因此,如何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免疫治疗疗效评估的标准。
一、临床疗效评估临床疗效评估是评估免疫治疗疗效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前,临床疗效评估主要采用的是R ECIST标准。
RECIST标准是一种评估实体瘤治疗疗效的标准,通过测量肿瘤的大小和数量来评估治疗的疗效。
根据RECIST标准,治疗后肿瘤的大小和数量应该减少,并且减少的程度越大,疗效越好。
临床疗效评估的一个缺点是,它只能评估肿瘤的大小和数量,而不能评估免疫治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免疫学指标来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
二、免疫学指标评估免疫学指标评估是一种新型的评估免疫治疗疗效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免疫系统的状态来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
目前,常用的免疫学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T细胞活性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
因此,测量T细胞的活性可以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
常用的测量T细胞活性的方法包括测量T细胞的增殖能力、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等。
2. 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是一种免疫系统的调节分子,它们能够抑制T细胞的活性,从而保护正常细胞不受攻击。
然而,某些癌细胞能够利用这些免疫检查点分子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因此,测量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可以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
3. T细胞浸润T细胞浸润是指T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程度。
T细胞浸润越多,说明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越强,治疗疗效越好。
因此,测量T细胞浸润可以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
4. 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免疫细胞亚群是指免疫系统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对于癌细胞的攻击有不同的作用。
因此,测量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可以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
癌症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评估

癌症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评估癌症一直被视为全球范围内一项重大健康挑战。
虽然传统的癌症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往往伴随着副作用和致死率的提高。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讨癌症患者免疫治疗的效果评估及其相关的方法和指标。
一、什么是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调节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治疗癌症的一种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激活或修复免疫系统,使其能够主动攻击和清除癌细胞。
常见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白细胞介素和细胞治疗等。
二、免疫治疗效果评估的意义免疫治疗具有个体差异性和时间延长性的特点,因此对其疗效进行准确的评估非常重要。
评估免疫治疗效果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明确的疗效预期,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三、免疫治疗效果评估的方法1. 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是评价肿瘤治疗效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CT、MRI以及PET等技术,可以对肿瘤的大小、形状、是否转移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准确地观察和分析。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肿瘤内白细胞浸润和肿瘤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肿瘤的表观增大,因此在解读影像学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指标。
2. 免疫学指标评估免疫治疗的核心是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因此免疫学指标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免疫学指标包括T细胞亚群分析、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血清免疫标志物以及循环肿瘤DNA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并为其治疗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3. 生存指标评估生存指标是评估癌症治疗效果的最终指标之一。
包括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生存率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存状况,可以判断免疫治疗是否对患者的生存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四、免疫治疗效果的评价时机免疫治疗的评价时机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免疫治疗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疗效,因此评估的时间点通常比较晚。
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irecist解读

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irecist解读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领域,针对其疗效评价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
其中,irecist标准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评价标准。
本文将对irecist标准进行解读。
irecist标准是一种基于CT或MRI影像学的疗效评价方法,适
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
它对肿瘤病灶的大小、数量和稳定性进行评估,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表现,来判断治疗的疗效。
irecist标准中将病灶分为靶病灶和非靶病灶。
靶病灶是指治疗前已知的肿瘤病灶,而非靶病灶则是指治疗前未知或未被记录的病灶。
irecist标准将病灶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CR(完全缓解)、PR(部
分缓解)、SD(稳定病情)和PD(进展性疾病)。
评估时,首先要确定靶病灶的数量和大小,这通常需要使用CT
或MRI进行测量。
对于非靶病灶,虽然不作为评价疗效的主要依据,但也需要在影像学上进行记录。
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表现应该由两名独立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估,并进行交叉验证。
irecist标准的应用使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变得更加标准化和客观化。
对于临床研究来说,这个标准也能够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从而更好地评估治疗效果和制定治疗策略。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肿瘤疫苗
灭活的肿瘤细胞或细胞滤液; 抗原肽疫苗; 基因工程瘤苗; DC疫苗;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核酸疫苗; 免疫调节性抗体。
肿瘤的被动免疫治疗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LAK、TIL、肿瘤抗原特异性CTL、NK细胞、巨噬细胞、 CIK细胞、
肿瘤的抗体导向治疗
抗体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
RECIST标准的优点
创建RECIST标准的理论基础: 肿瘤直径的变化较双径乘积的变化能更好地 反映肿瘤细胞数量的变化。
RECIST标准较WHO标准的优点: 更科学的理论基础; 简化测量步骤; 减少误差; 重复效果更好。
WHO与RECIST疗效评价标准比较
疗效 CR
(完全缓解)
WHO(两最大垂直径乘积 变化) 所有病灶消失维持4周 缩小50%,维持4周 非PR/PD 增加25% 病灶增加前非CR/PR/SD
某些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能反映肿瘤病期及疗效,但WHO标准对此没
有提及。
RECIST标准的诞生
在WHO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 补充,采用简易精确的单径测量代替传统的双径测 量方法,保留了WHO标准中的CR、PR、SD、PD。
首次在1999年美国的ASCO会议上介绍,并于同年的 JNCI杂志(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正式发表。
m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WHO= 世界卫生组织; RECIST= 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
WHO疗效评价标准
化疗药物是通过肿瘤缩小量来评价其抗肿瘤 作用的,1979年WHO确定了实体瘤双径测量 的疗效评价标准。 大二 径维 的 ( 乘 双 积及径 代其) 表最测 肿大量 瘤垂: 面直以 积径最 (a) (b)
进展
(RECIST)最长径之和:
Target Lesions Sum of Longest Diameter (Shish Kabob)
治疗后如出现坏死、液化,则需重新划定经线,尽量避开 坏死区域。
(RECIST) 肿瘤疗效评价-靶病灶
•完全缓解(CR ) – 所有靶病灶消失,无新病灶出现,且肿瘤标
(RECIST)肿瘤疗效评价-非靶病灶
•完全缓解(CR ) – 非靶病灶消失,肿瘤标记物正常。 •未达完全缓解(PR)/稳定(SD)– 非靶病灶减少,但一个 或多个非靶病灶存在;和/或肿瘤标记物高于正常;如病灶减 少、但肿瘤标记物不正常,可判断为SD。 •疾病进展(PD) – 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和/或非靶病灶明 显进展。
志物正常,至少维持4周。
•部分缓解(PR) – 靶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疾病稳定(SD) – 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未达PR,或增大未达 PD。 •疾病进展(PD) – 靶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 新病灶。
注:如仅一个靶病灶的最长径增大≥20%,而记录到的所有靶病灶的最长径之 和增大未达20%,则不应评价为“PD”。
b a
WHO疗效评价标准的不足之处
评价哪些病灶?所有的还是部分的?
在初始评级时,如何界定可测量的最小病灶尺寸?
肿瘤病灶有可测量、可评价、不可测量但可评价的差别,WHO标准 对此没有给出统一的要求;
过高评定PD(双径乘积增大25%,相当于体积增大43%),使得一些
病 人过早地失去了治疗机会; 对已广泛用的检查结果如CT和MRI并未提及;
• RECIST 1.1版指出,疗效评价时若要在肿瘤解剖体积 测量的基础上增加功能评估尚待积累大量数据。功能 评估可补充用于新病灶评价。 • CT是目前RECIST中最常用的疗效评估手段和重复性较 好的解剖学成像技术,进行胸、腹、盆腔扫描时应遍 及所有的感兴趣解剖范围。
肿瘤的免疫治疗概述及疗效评价
目前的肿瘤治疗方案
外科治疗
化疗
放疗
免疫治疗
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
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非 特 异 性 刺 激 因 子 : 卡 介 苗 ( BCG ) 、 短 小 棒 状 杆 菌 (PV)、左旋咪唑(LMS),香菇多糖等 细胞因子:有IL-2、IL-4、TNF、IFN-γ等。
指以肿瘤相关抗原、糖类结构、细胞因子受体的mAb、细胞因子等 肿瘤组织的核为导向性载体,以放射性核素(放射性导向) 或免疫毒素( 免疫毒素导向)为弹头,通过定位于素或毒素直接破坏肿瘤细胞,造成肿 瘤细胞变性、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肿瘤治疗的疗效评价标准
WHO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不可测量病灶 :可以采用一种有用的模拟测试,以确定 基于不可测量病灶的总肿瘤负荷增加量是否相当于符合PD 标准的可测量病灶的增幅(肿瘤负荷增加73%等于可测量 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例如,胸膜渗出从少量增加到 大量,癌性淋巴管炎从局部进展为弥漫,或根据临床试验 方案足以要求改变治疗方法。
新影像学技术价值 (一)
RECIST(最大径总和变化) 所有病灶消失维持4周 缩小30%,维持4周 非PR/PD 增加20% 病灶增加前非CR/PR/SD
PR
(部分缓解)
SD
(疾病稳定)
PD
(疾病进展)
肿瘤的直径(RECIST) 、面积变化(WHO) 体积的关系
直径 缓解 减少30% 减少50% 增加12% 增加20% 增加25% 增加30% 面积 减少50% 减少75% 增加25% 增加44% 增加56% 增加69% 体积 减少65% 减少87% 增加43% 增加75% 增加95% 增加120%
可测量靶病灶数目的更新
在RECIST 1.1版中,用于判断疗效的可测量靶病灶数目 从最多10个、每个器官5个改为最多5个、每个器官2个。
疾病进展定.1版,PD的定义为原靶 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及其绝对值增加5mm,出现新 病变也视为PD。
疾病进展定义 (二)
RECIST 1.1
发表于2009年欧洲癌症杂志
RECIST 1.1更新之处
RECIST 1.1版具有循证性,以文献为基础,采用了欧洲 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实体瘤临床试验数据库中 6500例患者、18000多处靶病灶的检验数据,主要针对
靶病灶的数目、疗效确认的必要性及淋巴结的测 量等方面作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