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是一部由费孝通所著的著名著作,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许多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针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介绍与分析,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教学内容概述《乡土中国》全书内容包括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了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本教学设计将全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介绍、主要内容阐述、思考问题引导及课堂互动环节四个部分,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对《乡土中国》这部经典著作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把握。

二、教学目标设定1.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正确理解《乡土中国》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

2. 激发学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品味,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对《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阐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书中内容的整体把握。

2. 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和交流自己对书中观点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乡村实地考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详细安排1. 基础知识介绍通过讲授的形式,介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的生平及学术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学术立场和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专业性和深度。

2. 主要内容阐述分章节对全书内容进行介绍和阐述,包括中国乡村社会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经济结构、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书中内容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乡上中国》中的核心概念。

(二)提岀并研讨《乡土中国》中未充分讨论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回顾文本简单回顾各篇的关键词。

教师示范,几句话概括了《乡上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然后请学生快速回顾各篇内容,再简单总结全书的整体结构。

(-)案例分析1•提岀案例,PPT展示故事梗概C2.分析村主任打人事件中,双方的是非对错。

(1)联系《无讼》,分析"理”与“礼”不同,法理社会是“合法违法”,而礼俗社会是“是非”,以及情理。

(2)联系《家族》,乡村社会是父系小家族,重男轻女,村主任有四个女儿没儿子,庆来骂他断子绝孙,是严重的侮辱,所以他要踢伤庆来。

扩展讨论:重男轻女,是劳动力问题,更是宗教文化性质的,与祭祀相关。

“香火”意味着祭祀。

提示学生可以扩展阅读费孝通《江村经济》第三章,里面专门有一节讲这一问题。

3.分析村主任权力的性质。

联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可知村主任兼有横址权力和同意权力,还有长老权力的惯性残留。

4.分析礼治社会中冲突的解决方法。

(1)李公安的调解,是按礼还是按法?礼法兼用,以礼为主。

他自己买点心,假装是村主任买的,送给秋菊,试图维护双方的面子。

这解释了《无讼》一篇中的调解方法。

(2)扩展讨论:而子是什么?按《名实的分离》一篇中的说法,面子就是“表而的无违”。

村主任不批地,说有文件,秋菊要文件看,这是不信任,不给而子。

如果心中明明怀疑没有文件,表而上还是尊重村主任权威,村主任说有就当是有,这才是“表面的无违”,就是“给而子”。

秋菊要的说法是什么?是赔礼道歉,也跟而子有关。

村主任内心不服,还是同意按李公安的调解给钱,这是给李公安而子。

秋菊难产,庆来叫不来在别村演戏看戏的村民,村主任能叫来,因为村主任而子大。

秋菊抱着刚满月的孩子亲自去请村主任喝满月洒,这是给村主任而子。

(3)秋菊和村主任和解了吗?这次冲突以人情平衡的方式解决了。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家族结构、传统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农村社会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与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书中所讲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各种情况和问题;2. 分析作者通过个案分析和文献研究所呈现的中国农村社会状况;3. 思考如何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改革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1. 《乡土中国》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农村社会的家族结构与传统文化;3. 农村劳动与生产方式;4. 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5. 农村教育与文化问题;6. 农村生活与环境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安排学生预习和课堂阅读,通过指定的阅读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同时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 问题导向教学法:启发学生发问,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书中所描述的情况有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来引起学生对农村社会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2. 阅读导学:讲解书中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并分析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重点问题。

3. 课堂阅读: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指定的阅读任务,老师可以根据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想法。

4. 知识讲解:老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着重讲解和分析其中的重要案例和有关数据,引导学生理解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

5. 问题探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思考,启发他们对农村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或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家或课余时间继续深入阅读和思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村生活和文化,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传统宗族制度、农耕文化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关心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导入与文本背景介绍1. 利用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乡土中国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出版背景、内容概要等,为学生进入全书阅读做好铺垫。

第二课:第一章阅读与讨论1.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第一章的内容,理解和把握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描绘和分析。

2. 分组讨论,探讨第一章中出现的乡土社会情景、乡土文化特点等,引导学生开展思想碰撞和交流。

第五课:整本书阅读与展示1. 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和把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学生进行书评或展示,表达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碰撞,展示学生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思考。

第六课:乡土社会考察1. 导师与学生一同走入乡村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2. 学生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内容,对当地的乡土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撰写实地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

第七课:乡土文化展示1. 学生整理和准备乡土文化展示活动,展示乡土社会的民俗、风土人情等。

2. 学生向校内师生展示乡土文化,引导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中国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碰撞,丰富学生的思维和认知。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一:导读指导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总结研读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五部阅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现象1.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⑴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

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⑵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导读一、名著扫描《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名著,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全书由14 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礼法、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二、知人论世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88 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

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1939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 14 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三、内容提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并由此指出文字下乡的困难在于乡土社会的人们没有用文字帮助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

费孝通从群己关系上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认为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而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富于伸缩性,群与己、公与私的界限都变得十分模糊。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是美国学者费雪在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的田野调查和研究的结果。

该书对中国乡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社会科学研究价值。

本文以《乡土中国》整本书的教学为例,探讨一种基于研究性学习思想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学生应能实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掌握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

2.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3.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4.拓展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策略1.研究性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自主研究等方式,自主发掘文本信息,实现对课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和阅读体验的丰富。

2.合作学习策略教师通过设置小组作业、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跨学科整合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通过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综合角度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前置任务教师通过讲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阅读理解做好铺垫。

2.阅读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全部内容,采取个人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发掘文本信息,对重要内容和细节进行分析和理解。

可设置阅读指导问题,如: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整个国家的?有哪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问题?3.合作研究任务教师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按照不同主题,开展合作研究任务,如:对比中国乡村社会与本国的情况,了解中国乡村社会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 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02把握要领,预备批读1.批注的类型(1)按照书写的位置划分,主要包括眉批、旁批、夹批、段批、总批等。

(2)按照表现形式划分,主要包括符号式、数字式、文字式、提纲式、表格式、图画式等。

(3)按照内容划分,主要包括阐释式、感想式、联想式、评价式、补充式、质疑式等。

2.如何“批读”要学会“批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⑴建立批注的规范。

这个“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建立简便、实用的批注符号系统。

建立规范、简明的批注语言系统。

建立严谨、全面的批注标准系统。

建立简便、可操作的批注程序系统。

⑵根据内容和文体特性,突出批注的重点。

小说的批读重点关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及艺术风格;学术著作批读重点关注概念、观点、材料与观点的关联、论证技巧、语言风格、行文思路、研究方法等;人物传记的批读重点关注事件、人物品德与功绩、表现手法与语言艺术等。

⑶从操作方法上说,可以抓住一些重要的“信号词”。

如“假设”“如果”“反之”“否则”“首先”“要而言之”“质言之”“换言之”“殊不知”等,凭借这些“信号词”,可以更快地结合(原文)语境分析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联,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旨”。

⑷在规范的基础上,要写出个性化的批注。

03批注示范,归纳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以《差序格局》为例,来看看如何批读。

1.赏析型的批注⑴(结合第一节课同学们手绘家庭关系图活动)我们的亲属关系在《差序格局》中是这样阐释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作者用蜘蛛网作比喻,凸显了中国社会中亲属关系的什么特点?请你把答案写在上面。

⑵要点:蛛网:发散型网络,节点多,较为庞大,错综复杂;“蜘蛛网”形象表现“差序格局”的网络格局,以每一个“己”为中心构成一张社会关系的网。

论证技巧——比喻论证。

⑶小结:我们的回答批注出来也就是完成一个旁批的工作。

上面的批注属于赏析型的批注。

2.关注信号句、信号词批注⑴问题:这段话中,还有别的比喻吗?这个喻体指向的仅仅是亲属关系吗?要点:同心圆波纹。

这个比喻指向的不仅仅是亲属关系,除了亲属关系,还有地缘关系。

⑵“在我们的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这句话里的信号词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要点:这句话里的信号词是“不但,也”。

我们“社会”的社字,最早是“宗社”,即血缘宗族形成的团体,属于同一个祖宗。

“祖”“宗”都是里面的“示”,都有祭祀的意思,“宗”是盖了一个房子,“祖”是竖了一根木柱,都代表祖先祭祀。

在乡土中国,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一片土地上耕耘生息,就有了“里社”的概念,同一个“里”的人,都是发小,形成一种共同体的关系,祭拜的是同一个土地神,“社”本来就有土地神的意思。

所以无论是亲属关系,还是地缘关系,都属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

“同心圆波纹”正好能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⑶小结:这种批注属于关注信号句、信号词批注法。

如用“~~~”来画底线,标示作品重要观点和精妙之处,用○来标示句子中间的核心词,用“???”来标示对作品的质疑或者不同意见。

用“//”来标示作品层次划分,用“!”来表明自己的肯定和赞叹等。

3.自拟释义批注⑴根据下面两段话,概括“差序格局”的含义。

【文段1】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西洋格局是不同的。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她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文段2】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⑵参考:“差序格局”是指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出的一圈圈的人际关系网络。

这一围绕着家庭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不断外推、越来越大的网络,涵盖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乡土中国的日常生活,强调血缘、地缘之关键纽带和公私、群己关系的相对性,体现出强关系、超稳定的特征。

⑶小结:这种批注属于自拟释义批注。

4.图像图表方式批注法⑴如果让你绘制这个网络,你怎么绘制呢?⑵展示学生绘制的图像示例。

⑶小结:可见批注除了汉字和符号而外,还可以采用图像的方式,直观简明。

5.编号式批注法⑴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费老要用两段类似的话来诠释差序格局?这两段话有没有差别?⑵特性:①己为中心,推己及人;②愈推愈远,愈推愈薄;③时空不同,圈子不同。

⑶这种批注属于编号式批注法。

6.质疑型批注⑴水波纹这一喻体有什么巧妙之处?如果换成“同心圆”有什么不好?示例:费孝通构想的“差序格局”是一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动态”格局,并非是静止不变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如水的波纹一般。

“水波纹”形象给人们留下了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这一形象化构想也赋予了“差序格局”以动感和美感。

正因为这种关系收缩性很强,所以才会出现红楼梦大观园的家大业大,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包容得下,而一旦风雨飘摇,便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了。

《增广贤文》里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这种世态炎凉,正体现了社会圈子会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⑵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己批注下面这句话。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

”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示例:费孝通力求以最质朴的语言赋予“差序格局”最生动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星”、“天空”都是极富有拟喻意义的形象。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直为贵”。

北辰(北极星)和北斗星在天空中是这样的呈现。

⑶小结:这种批注可以叫做质疑型批注。

⑷费孝通既然有意对“差序格局”作了如上解读,相对应的诠释也应该意味着自有偏重。

比如批注1:“水波纹”形象侧重社会结构中的平面亲疏人际关系,也由此推出了“人伦”的释义:“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力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比如古代儒家的“五伦”,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三伦全部在家庭以内,都是从自己推延出去的,而君臣、朋友属于社会范畴,而我们可以看到,与“他人”的关系并没有在重要关系中,根据跟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区别对待人际关系。

人情重、关系近,那么对其责任和义务就要多一点,道德评价就要松一点。

比如批注2:“北斗星”作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其他星“众星拱星”地环绕和衬托着它们,这一譬喻侧重立体社会等级结构,是水波纹这种亲疏关系所隐含的等级意味及其秩序体现,儒家伦理也就相应成为个体相互间的角色规范来形塑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

《左传》中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都讲的是角色规范、社会秩序。

比如批注3:“差序格局”穿越历史时空的普适性魅力在于它对社会结构的横、纵两个维度的同时把握:“差”和“序”。

这不仅仅是乡土中国的特征,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的国家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的特征。

儒家讲究爱有差等,“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认为爱人要有亲疏厚薄的区别。

到后来,这种等级有序就可能演变为上下服从的侍从文化、效忠文化、门生文化,滋生出官僚主义、裙带关系、长官意志。

04学生展示,互相点评1.请根据刚才学习的批注方法,对文中重要句子及核心概念进行批注。

2.批注并展示,互相点评欣赏。

原文: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批注:“格兰亨姆的公律”是指在生活中,不少人总是把新的钱币留起来,先花破旧的钱币,从而造成新币的流通不如旧币频繁,新币就像是被旧币赶出了流通市场。

原文: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

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批注:团体格局是指由各种各样由若干人组成的关系平等界限分明互相合作的团体构成的社会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