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与乳制品生产

合集下载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控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控

2021年第07期奶牛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仅能在牛群之间传播,还能感染到养殖人员,需要养殖户对该病的科学防控提高重视。

1奶牛布氏杆菌病的特点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患有布氏杆菌病的奶牛通常会出现生殖系统紊乱、发炎或关节炎等症状,且公奶牛或小奶牛的患病率要低于母奶牛和妊娠奶牛。

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最长可达6个月,最低则为2周。

病毒除了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等传播,还会通过被病牛排泄物污染的用具传播,传染性比较高。

患病奶牛若出现流产,其子宫内膜则会有发炎现象,有时还会出现胎衣不下等症状,阴道处会流出带有异味的深色液体。

解剖病死奶牛可发现,其胎盘表面会带有絮状或脓汁类物质,而死胎则有胸腔积水或脾脏肿大等症状。

此外,若人们食用了与病牛相关的乳制品,也可能感染布氏杆菌病,且感染后会出现肌肉疼痛和体温不稳等。

2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要点由于奶牛布氏杆菌病的发病与传播机制受季节影响较大,所以很多地区会在春季和秋季进行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

检疫期间,专业团队会采集奶牛的血液,分离血清后,借助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判断奶牛是否患有布氏杆菌病,如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常用布氏杆菌病的检疫。

实验时,技术人员不仅会对奶牛的血清反应进行分析,还会取一定数量的抗原来提供辅助支持。

若奶牛血清的凝集现象呈阳性状态时,表示奶牛患有布氏杆菌病,相关防疫部门则会根据检疫结果对病牛进行隔离、防治或扑杀处理,以降低疫病的影响范围。

检疫过程中,技术人员还需要保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达到标准要求,以免影响检疫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对策要有效提高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效率与质量,养殖户和当地防疫部门要重视奶牛的疫苗接种。

(1)养殖户要积极配合防疫部门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并准确计算接种周期,从而为奶牛的体质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2)防疫团队要全面掌握疫苗的种类、副作用以及接种方式等,根据奶牛不同时期接种的生长阶段,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方案。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流行、诊断及其防控措施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流行、诊断及其防控措施
发现病 牛不提倡 治疗 ,建 议直接 淘汰处理 。对其他 牛 群应采取 以下综合 措施进 行防范 。坚持 自繁 自养 ,引种 时 必须经 检疫 、隔离 2个 月 检疫两 次认定 无病后 才能进 行 合群或 配种 。定期 检疫 、净化牛群 ,淘汰 阳性 牛消灭传 染 源。对疑似反应 的牛隔离饲养 ,每月检测 1次 ,2~3次后 可 6个月 检测 1次 ,直到无 阳性者 ,才可认定为无病牛群 。切 断传 播 途径 ,草场 ,牧场 ,水 源 要 分开 ,设 专 人放 牧 管 理 。对 每次 流 产 的胎儿 、胎衣 、胎水 等 流产 物 要妥 善 处 理 、消毒 ;乳 及乳 制 品要 经 70~80℃加 热 30 rain或 煮沸 后 利用 。定期免 疫接种 认 真落实防疫体 系 ,逐步控制 和消灭 本 病 。要 定期对健康 牛接种 疫苗 ,或疫区 内经 多次检疫 为 阴性牛群 可做疫 苗接种 。加强消毒 、灭 鼠杀虫 工作 。牛群 每次检疫 淘汰病畜后 ,必须 进行一 次全面彻底 消毒 。严禁 非 自家 牧场 车辆 进入 牧场 ,自然 车辆 出入牧 场都 要消 毒 。 工作人员 进 出牧场 都要消毒 、更换 工作 服等 。加强环境 的 灭 鼠和杀 虫工作 。加 强公共卫 生意识 ,注意 防范职业性感 染 ,通过 多种形式 和渠道 ,大力宣传 、普及本病 知识 ,提 高 人 们对 布 病 的识 知程 度 ,提 高 自我 防 护意 识 。凡 在 牧 场 、屠宰场 、畜产 品加工厂工 作者及 畜牧兽 医 、实验室工 作人员 ,必须遵守 防护制度 。
传染 源 :病 畜 和带菌动 物是本 病 的传 染源 。已感染 本 病的妊 娠母 牛 ,在 流产或分 娩时将 大量 的布 氏杆 菌随着胎 儿 、胎衣 和胎水排 出 , 最 危险 的传 染源 。流产 后阴道分 泌 物及乳 汁 、尿 液 中都 含有 布氏杆菌 。已感 染 的公 牛其精 液 中 也 含 有 本 菌 。

某年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某年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对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提高奶牛场经济效益
健康的奶牛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奶量和质量,从而提高 奶牛场的经济效益。
增强市场竞争力
优质的牛奶产品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 奶牛场的市场竞争力。
吸引投资
成功的布病净化工作可以提升奶牛场的声誉和形象,吸引更多的 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促进奶牛场的发展壮大。
遵循科学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净化措施。
可行性
确保净化工作切实可行,符合奶牛场实际情况。
3
经济性
在保障效果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净化成本。
净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加强奶牛场生物安全管理
完善奶牛场生物安全设施,定期对养殖环境 、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加强养殖人员培训
提高养殖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和防控技能,规 范养殖操作。
对确诊感染布病的牛只进行隔离治疗 ,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疾病传 播。
03
免疫接种
对未感染布病的牛只进行免疫接种, 提高群体免疫力,预防感染。
人员防护
加强人员管理,规范操作流程,防止 人为传播。
05
04
环境消毒
定期对牛舍、饮水、饲料等环境进行 全面消毒,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 径。
实施计划的保障措施
通过净化工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 少布病疫情的传播,保护人畜健康。
02
布病的基本知识
布病的定义
0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 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 侵害生殖系统,引起关节炎、流 产、不育等。
02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 呈球杆状或短杆状,不运动,无 芽孢,无鞭毛。
布病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升市场竞争力。
对奶牛生产和公共卫生的影响

乳及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危害及对策

乳及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危害及对策
见。 目前我们 面临现实的或潜在的乳品安全的严峻挑战 , 当高度 重视 , 应 采取积极对策 , 肃认真加以解决。 严
关键 词 : 品 安全 ; 源性 致 病 茵 : 策 乳 食 对
C ’ 0U I ERP 0 F HAZ L TO ARD F OR OODBO F RNE P HOGEN I L AT N MI K AND DAI RY
ber oo sc aln eo ar aeyW e n tp y hg t nin t . o t o a t ec u tr ltsr l g ru h e g f i s t. ms a ih at t o i Ad p ci o nep o e i i l d y f e o t t v o sya d h dy sletepo lm. u l n a l ov h rbe r
作者简介 : 侯永新( 4一, , 1 7) 副教 授 , 9 男 微生物学士 , 现从事乳品方面
的教学和研究 。
物的 良 好培养基。由乳及乳制品引起 的食源性致病 菌危害性也在增加应 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并 认真解决。 1 乳及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危害 1 . 1乳及乳制品 中常见细菌性致病菌危害 在各类食物中毒 中,细菌性食物 中毒最多见 , 约 占食物 中毒的 5 %。 0 引起细菌性乳制品中毒的微 生物主要包括金 黄色葡萄球 菌 、 大肠杆菌 、 李斯特 菌、 沙门氏菌、 空肠弯曲菌 、 痢疾杆菌 、 蜡样芽孢杆菌 等 、肠出皿性大肠杆菌 O : 7 。 H 是造成大规摸人群 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致病菌。19 年美 国暴发了由 94 沙门氏菌造成的冰淇淋污染 , 约有 2 0 人患病口 2 0 4 ] 。 19 年 E本暴发大肠杆菌 0 : 7 96 t l H 中毒事件导致 6 o0 o 多名学生感染并造成 2 人死亡。 0 1 20 年在江苏、 安徽等地暴发 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 ,食物 中毒造 成 17 7 人死亡 , 中毒人数超过 2 万人 。 金黄色葡萄球菌( al l ocs u u 以下简 s p ccu r s t yo ae 称金葡菌) 是引起食品污染和食物 中毒的主要 细菌 之一 。 被污染的食品不仅腐败变质而且金葡菌在繁 殖过程 中分泌到菌细胞外的肠毒素引起食物 中毒。 据美国疾病控制 中心报告 , 由金葡菌引起 的食 物中 毒, 占细菌陛食物中毒的 3 3%。金葡菌肠毒素引起 的食物中毒是个世界性卫生问题 ,00年 67月间 20 - 日本大阪雪 印牛奶 厂生产 的低 脂高钙牛奶被金葡 菌污染造成 1 0 人 中毒 ,8 人住 院治疗 。近年 450 10 来, 在我国由金葡菌引起 的乳品中毒事件也屡有发

布鲁氏菌感染的食品安全与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感染的食品安全与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感染的食品安全与防控措施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引起布鲁氏菌病的细菌,可能通过食物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可由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产前胎盘、胎儿残体、分泌物和组织传播给人类。

因此,食品安全与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布鲁氏菌感染至关重要。

食源性传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之一。

布鲁氏菌感染的主要食品来源包括未经充分加热的牛奶和乳制品、未煮熟的肉类、未煮熟的海鲜和家禽制品。

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布鲁氏菌可能会残留在食品中,进而传播给人类。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防止食品中布鲁氏菌的存在和传播,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畜牧业和禽类养殖业应加强对布鲁氏菌感染动物的监测和控制,包括加强养殖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并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

其次,针对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风险,应实施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这包括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进行彻底煮熟,避免食用未经加热处理的牛奶和乳制品,以及完全烧熟肉类和海鲜。

此外,食品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卫生管理也需要进行加强。

食品加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确保食品经过彻底的消毒和包装,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在食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食品的温度适宜,避免布鲁氏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是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公众应被告知布鲁氏菌感染的风险,以及如何避免食品中的感染。

提高公众对食品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正确选择和处理食品,对于减少布鲁氏菌感染的风险非常重要。

此外,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布鲁氏菌感染的诊断和报告。

提高医护人员对布鲁氏菌感染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患者,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同时,卫生部门应将布鲁氏菌感染纳入传染病监测和预防体系,及时报告和应对疫情。

综上所述,布鲁氏菌感染的食品安全与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动物养殖业的监测和控制、严格的食品生产和加工控制、食品存储和运输的卫生管理以及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我们可以减少布鲁氏菌感染的风险,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公众的健康。

浅谈市域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防控及净化措施——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

浅谈市域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防控及净化措施——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

浅谈市域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防控及净化措施———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肖丰庆南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南平354200摘 要 布鲁氏菌病是奶牛养殖过程中一种主要的人畜共患病,随着南平市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市积极开展布鲁氏菌病防控及净化工作。

对南平市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现状、主要措施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为该病科学的防控和净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净化;规模奶牛场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3.10.014 引言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所引发的一种重要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布鲁菌属(Brucella)。

布鲁氏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类,包括摄入污染的食物或饮水、皮肤直接接触、呼吸摄入感染空气中的细菌等。

最常见的是接触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或其分泌物(如奶、血液、尿液和粪便)而传播给人类[1]。

一旦感染,布鲁氏菌可在人体内存活并定殖于淋巴组织、脾脏、肝脏、骨髓和其他组织中。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布鲁氏菌的易感性不同,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牛、羊及畜产品的广泛流通和大量消费,造成布病防控在一定范围内压力较大,若防控不到位不仅影响动物的健康和养殖效益,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2]。

笔者全程参与了南平市布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的创建过程,现将创建过程中的防控及净化经验汇报如下,供同行参考。

南平市奶牛养殖及布病防控和净化现状1.1 南平市奶牛养殖现状南平市是畜牧业大市,是福建省最大的乳制品基地和草畜结合示范区,其中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奶牛养殖产业化发展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从各地引种,开始奶牛的饲养、繁育和乳产品加工。

乳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乳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乳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摘要:乳制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微生物的污染,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做起,以此来迎接我国乳品行业新一轮高标准、高品质、高要求发展周期的到来。

本文以乳制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概述为基础,讲述了相关的工艺流程及控制对策,可为乳及乳制品中微生物污染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乳制品;微生物;控制对策一、乳制品微生物污染的概述1.1造成乳制品污染的微生物种类对乳制品造成污染的微生物主要包括腐败型微生物和致病型微生物两种,其中,腐败型微生物广泛分布于乳制品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和场所,主要通过分解乳制品中的蛋白质、糖分和脂肪等营养物质,使乳制品的口味、外观和营养价值降低,腐败型微生物包括:产乳酸细菌、胨化细菌、脂肪分解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其中,致病型微生物来源于奶牛,由于加工过程消毒杀菌不彻底会引起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牛奶腐败,如果体质弱的婴儿和老人食用,会产生食物中毒和疾病传播,致病型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氏、布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炭疽杆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

1.2乳制品微生物污染的表现首先,乳制品营养价值降低,乳制品被微生物污染,使其营养价值受到影响,不适宜食用,如:乳制品受到假单胞菌、无色杆菌、黄杆菌属、芽孢杆菌等污染,会产生解酯酶引起脂肪分解,导致酸败;大肠杆菌,酵母菌,梭状芽孢杆菌等与乳及乳制品的异常气味有关;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产生蛋白酶,分解酪蛋白,使牛奶胨化,同时产生苦味。

其次,乳制品感官性状发生变化,例如:乳制品受到荧光假单胞菌、类蓝假单胞菌、红酵母菌等污染可导致乳制品颜色的改变,最后,乳制品引发食物中毒和疾病传播,摄入被有害微生物污染的乳及乳制品,可发生消化道症状为主的食物中毒。

二、乳制品加工的一般工艺流程在进行乳制品加工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原料乳的验收、过滤、均质、杀菌、冷却和无菌灌装等几项重要的工艺流程。

畜禽养殖厂中布鲁氏菌感染的危害评估

畜禽养殖厂中布鲁氏菌感染的危害评估

畜禽养殖厂中布鲁氏菌感染的危害评估导言:布鲁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会引起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饮用含有该菌的不洁牛羊奶而传播。

布鲁氏菌感染对畜禽养殖厂的危害不可忽视,它不仅会对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到员工和消费者的健康。

本文将对畜禽养殖厂中布鲁氏菌感染的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对畜禽养殖厂的危害1.经济损失:布鲁氏菌感染会导致繁殖问题,如流产、死胎和低出生体重等,这对养殖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感染的畜禽也会出现减肥、减产、产奶下降等症状,进一步削弱了生产效益。

2.员工健康风险:畜禽养殖厂的工作人员接触带有布鲁氏菌的动物、血液、泌乳物等会增加感染风险。

布鲁氏菌感染可导致发热、头痛、关节炎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心脏、肝脏、脾脏等内脏器官损害,给员工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3.食品安全风险:畜禽养殖厂产品中存在布鲁氏菌的污染风险。

如果未经过充分的检测和处理,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及其产品,如肉类和奶制品,可能成为食品源性传播的途径,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二、防控措施1.加强养殖管理:建立科学健全的养殖管理制度,包括定期体检畜禽,发现问题及时隔离和治疗,遵守疫情报告制度,加强对养殖场环境的消毒和清洁工作,提高动物的生活条件和饲养水平,从源头上减少病原的存在和传播。

2.严格控制交叉感染:畜禽养殖厂要注意不同种类动物的分区养殖,避免不同物种之间的接触。

同时,员工在工作期间要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以减少感染风险。

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有关疾病,隔离患者并进行治疗。

3.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养殖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卫生监管,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确保屠宰、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达标,配备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对产品进行全面检测,杜绝含有布鲁氏菌的产品流入市场。

4.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养殖场员工的卫生意识和防控意识,加强对布鲁氏菌感染的知识普及。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防控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氏杆菌属(Bruc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

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

布氏杆菌病广泛分布世界各地。

我国部分地区曾有流行,现已基本控制。

布氏杆菌也是帝国主义者列为失能性生物战剂之一。

布氏杆菌属分为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氏杆菌6个种,20个生物型。

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猪(Br.suis)三种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病理布氏杆菌感染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

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

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

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

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

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

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天至两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

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

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数病例更早些。

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

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多见。

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

生物学性状本菌属初次分离培养时多呈小球杆状,毒力菌株有菲薄的微荚膜,经传代培养渐呈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为严格需氧菌。

牛布氏杆菌在初次分离时,需在5~10%CO2环境中才能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的pH6.6~7.1,营养要求高,生长时需硫胺素,烟草酸和生物素,泛酸钙等,实验室常用肝浸液培养基或改良厚氏培养基。

此菌生缓慢,培养48小时后才出现透明的小菌落,鸡胚培养也能生长。

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能生存2个月。

对低温的抵抗力也强,对热和消毒剂抵抗力弱。

对链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等均敏感。

布氏杆菌具有二种抗原成份:A(牛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和M(羊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

二种抗原在各种菌中含量不同,牛布氏杆菌(Am)含a 抗原多,含M抗原少。

羊布氏杆菌(aM)含M抗原多,而含A抗原少。

可利用凝集吸收试验制备出单因子血清~~单价A或M血清,供菌种鉴定之用。

牛布氏杆菌病一、临床症状潜伏期2周至6个月。

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发生于怀孕第5~8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犊牛。

流产时除表现分娩征象外,常有生殖道发炎症状,阴道粘膜发生粟粒大小的红色结节,流出灰白色粘性分泌物。

胎衣往往滞留,流产后持续排出恶露,呈污灰色或棕红色,可持续2~3周。

常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

大多数母牛只流产1次。

公牛常发生睾丸炎或关节炎、滑膜囊炎,有时可见阴茎红肿,睾丸和附睾肿大。

二、病理变化常见的病变是妊娠母牛的子宫与胎膜病变变化较突出。

子宫绒毛膜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

绒毛膜因充血呈紫红色,表面覆以黄色坏死物或污灰色脓液。

胎膜因水肿而肥厚,呈胶样浸润,表面覆以纤维素和浓汁。

流产胎儿主要呈败血症变化,脾与淋巴结肿大,肝脏中有坏死灶,肺常见支气管肺炎,胃肠膀胱的浆膜下可见有点状或线状出血。

公牛主要发生化脓坏死性睾丸炎或附睾炎。

睾丸显著肿大,被膜与浆膜层粘连,切面可见到坏死灶或化浓灶。

阴茎红肿,其粘膜上有时可见小而硬的结节。

三、实验室检验用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检验。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方法:将被检血清与布鲁氏菌虎红平板抗原各0.03毫升滴于玻璃板上混匀,在室温下4~10分钟呈现结果,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完全不凝集的为阴性。

受检血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者,再进行试管凝集试验,试管凝集为阳性者,1个月后复检,仍为阳性者,诊断为阳性病牛。

四、防治措施1.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种、购饲料及污染的畜产品。

新引入牛须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无病牛群定期检疫,发现病牛,立即淘汰。

2. 加强管理检疫为阳性的病牛与同群牛隔离饲养,专人管理,定期消毒,严禁病牛流动,避免与其它家畜接触,不准对病牛挤奶和销售。

饲养人员做好个人防护,进入牛舍穿好防护服,戴口罩,出来时更换防护衣物,并进行消毒。

3. 淘汰病牛为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在防检人员的监督指导下,对检疫为阳性的病牛全部进行淘汰处理。

4. 严格消毒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对病牛污染的圈舍、环境用1%消毒灵和10%石灰乳等消毒药彻底消毒,病畜的排泄物、流产的胎水、粪便及垫料等消毒后堆积发酵处理。

5. 加强检疫对疫点内的牛每月检疫1次,淘汰处理阳性牛,使其逐步净化,成为健康牛群。

6. 定期接种我国使用的接种菌苗有3种:布氏杆菌病猪型2号菌苗,牛口服接种500亿个活菌,保护期2年;布氏杆菌病羊型5号菌苗,牛皮下注射250亿个活菌,室内气雾免疫250亿个活菌,保护期1年;S19号菌苗,多用于皮下注射,有保护作用。

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人感染布氏杆菌后病菌在人体中产生菌血症和毒血症累及各个器官慢性期多侵及脊柱和大关节运动系统除侵及脊柱外还可侵及骶髂髋膝肩关节疾病介绍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年Wright 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年Boone于重新对本病作正式报道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个国家中有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病理生理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个种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牛种(生物型~)猪种(生物型~)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个生物型即羊种(~型)牛种(~型)猪种(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发病机制病菌自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阶段有人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它成份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内毒素在致病理损伤临床症状方面目前认为起着重要作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称为多发性病灶阶段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也就多样化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发病原因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个种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牛种(生物型~)猪种(生物型~)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个生物型即羊种(~型)牛种(~型)猪种(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布氏杆菌病系地方病较少见多发生在东北和西北牧区以牛型羊型及猪型布氏杆菌通过直接接触破溃皮肤黏膜或摄入被污染的食物传播给人主要为类人群感染即在农牧区有病畜接触史人员;饮用过未经消毒灭菌乳品人群;与含菌培养标本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上述人群占感染者绝大多数近年来城市发病率有所增高也有因涮牛羊肉这一感染途径而致病的报道该病的流行病学已经从一个主要是职业相关性疾病变成一个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根据不同的传染源和不同型的菌种国际上将布氏杆菌分为个型:主要为羊型牛型和猪型绵羊付睾型森林属型和犬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型次为牛型少数为猪型羊为主要的传染源分布最广与人接触最多菌种毒力强临床上症状重易流行细菌对光热及化学药剂如%的漂白粉及来苏水都很敏感数分钟至分钟即可杀死但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月在乳制品皮毛或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临床表现疾病症状患者常呈弛张型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贫血有些病例还出现肺部胃肠道皮下组织睾丸附睾卵巢胆囊肾及脑部感染可以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多发性游走性全身肌肉和大关节痛以后表现为骨骼受累其中脊柱受累最常见尤其是腰椎受侵部位出现持续性腰痛及下背痛局部压痛叩击痛伴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常处于固定姿势有时局部淋巴结破溃后出现腰大肌脓肿甚至可因硬膜外脓肿而致截瘫病变在脊柱不同部位表现相应神经根放射痛或脊髓受压症状易误诊为化脓性脊柱炎脊柱结核或椎间盘突出症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可以帮助确诊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布氏杆菌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膜炎和心肌炎虽然发病率低但却十分危险故在治疗布氏杆菌病的同时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可以适当延长治疗时间诊断鉴别辅助检查(一)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轻或中度贫血.细菌学检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免疫学检查()血清凝集试验(Wright试验)试管法较灵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现阳性反应:以上有诊断价值病程中效价递增倍及以上意义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传染病的假阳性率可达%以上如兔热病该凝集效价升高;注射霍乱疫苗的人%可呈假阳性;接种布鲁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价也增高诊断时要注意分析另外由于抗体IgA IgG 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则可出现患者血清低稀释度为阴性高稀释度反为阳性的所谓前带现象因此做该实验时应增大患者血清稀释范围()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出现较迟持续较久一般:以上即为阳性对慢性患者有较高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不全抗体可阻断完全抗体与抗原的凝集反应使凝集试验呈假阴性Coombs试验是使不完全抗体与不可见抗原结合的复合物通过抗人球蛋白血清结合成块直接可见故凝集试验阴性者可作此检查:以上为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为阳性此法比凝集法敏感倍特异性也好()皮肤试验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发生在起病天以后其方法是以布鲁氏菌抗原作皮内试验阴性有助于除外布鲁氏菌感染阳性仅反映过去曾有过感染接种疫苗也可呈阳性所以对无症状的阳性者可视为本病病人()其它实验检查琼脂扩散对流电泳被动血凝试验放射免疫及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均可应用(二)影像学检查X线表现()椎体炎:边缘型骨质破坏最常见病灶呈多灶性或跳跃性多侵害~个椎体上缘少数为多个椎体早期表现小骨质稀疏灶数周后出现骨质缺损病灶较大的病灶呈“岛屿状”病灶呈软组织密度未见死骨病灶边缘清晰锐利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或刀锯样外观后期硬化增生形成骨刺呈鸟嘴状向外或邻近椎体缘伸展形成骨桥椎体中心亦可被侵犯通常椎体中心病灶迅速硬化不形成深部骨质破坏缺损以后逐渐被新生骨代替无椎体压缩征象()椎间小关节炎:多发生于邻近病变椎体关节面破坏不规则关节间隙进行性变窄以致于消失也可表现为继发性增生性关节炎产生骨性强直数个关节同时受侵()韧带钙化:以下腰椎多见表现为自下而上逐渐发展的前后纵韧带呈索条状钙化影()椎间盘炎:早期特征为椎间隙狭窄密度增高上下椎体面及椎体缘不规则有骨质破坏倾向后期椎体缘骨质硬化增生附近韧带钙化CT表现()骨改变:骨破坏灶多为~ mm直径的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周边有明显的增生硬化带多分布在椎体边缘少数见于椎体中心椎小关节亦见类似改变新生骨中又见新破坏灶邻近椎体密度普遍增高无死骨及椎弓根破坏()椎间盘改变:椎体破坏均伴有相邻的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破坏CT表现为等密度影骨关节面增生硬化()椎旁软组织肿块:椎旁软组织影与椎体破坏区相连形态不规则界限清楚推压邻近的腰大肌()腰大肌脓肿:少数患者椎体破坏平面的两侧腰大肌增宽其内有脓肿形成()骨膜改变:椎体骨膜肥厚由中间向两侧膨出使椎体呈斑驳状不均匀密度增高梭状变形椎体边缘骨膜增生肥厚钙化形成“唇状”骨赘新生骨赘加上其间的破坏灶构成“花边椎”之特征性表现但钙化的骨膜和椎体间仍清晰可辨相邻椎体骨赘连结形成椎体侧方融合有时横突的骨膜表现为横突顶部帽状增厚()韧带改变:主要表现在前纵韧带和棘间韧带钙化MRI表现除CT表现特征外可以早期发现骨和周围累及的软组织有信号异常在T 加权像呈低信号T加权像呈高信号炎性病变显示为壁厚不规则强化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鉴别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三者的临床表现均有发热乏力持续性腰痛下背痛及放射性疼痛等影像学表现有椎体骨质破坏早期椎体骨质疏松后期硬化增生椎间隙变窄等相似之处故容易发生误诊现将三者区别如下:病因()布氏杆菌病多发生于农牧区有病畜接触者或与含菌标本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饮用未经消毒灭菌达标的乳品或食用未熟的牛羊肉的人群该病最易侵犯脊柱其流行病学已经从一个主要是职业相关疾病变成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脊柱结核多由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所致是一种慢性炎症病变无明显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为全身慢性中毒症状:低热乏力盗汗等()化脓性脊柱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国外有学者认为其有四种不同的临床表现:①髋关节综合征:髋部急性疼痛屈曲收缩;②腹部综合征:表现如急性阑尾炎;③脑膜综合征:表现如急性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④背痛综合征:可为急性或渐进性影像学表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在X 线摄影上表现为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硬化少见椎旁囊肿以下腰椎多见CT 可显示小的多发的骨质破坏灶破坏边缘见骨的不同程度增生硬化死骨少见MRI 可早期发现骨周围软组织和骨髓内炎性的改变在T加权像呈低信号T加权像呈高信号炎性病变显示为壁厚不规则强化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此点与脊柱结核脓肿壁薄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相鉴别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形成的脓肿主要位于受累椎间盘的周围不发生流注椎体破坏轻此点可以与脊柱结核鉴别()脊柱结核的X 线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成角畸形及寒性脓肿形成以胸椎下段及腰椎上段多见常累及相连的~个椎体病变以溶骨性破坏为主骨增生硬化则不显著CT 平扫显示椎体松质骨破坏骨皮质失去完整性可见死骨和轻微骨增生和塌陷早期椎间盘相对完整后发生破坏间隙变窄脓肿呈单房或多房脊柱结核脊椎炎形成的脓肿最大可以发生远距离流注椎体破坏最重此点可以与其他两种鉴别()化脓性脊柱炎椎体病变可发生在椎体边缘或中心部起初为溶骨性破坏进展迅速继而出现骨硬化增生这一点可与脊柱结核相鉴别脊柱结核以破坏为主一般要在半年后才出现骨增生硬化化脓性脊柱炎一般很少引起椎体塌陷但累及附件的机会较多CT 可显示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及因水肿和炎性渗出所造成的低密度椎旁软组织肿块及其中的气体对比增强可见炎性肿块强化MRI 可在明显的骨质破坏之前发现脊髓和椎间盘的炎性病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椎间盘感染在T加权像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失去其正常结构化脓性脊柱炎在三种疾病中形成的脓肿最小破坏最轻大多数仅仅患者远期仅仅表现为椎间隙狭窄此点在与脊柱结核鉴别上有价值临床表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发热可以表现为弛张热疼痛剧烈仅仅限于受累的腰部周围疼痛的严重程度介于其他两种脊椎炎之间多数发生于腰椎没有脊髓损伤症状穿刺获得的脓液表现为粉红色洗肉水样血常规检查常常介入正常和异常之间()脊柱结核性脊椎炎常表现为低热疼痛可以很剧烈多数相对比较轻疼痛的严重程度低于其他两种疾病腰椎发生率最高可以发生于全身脊柱%左右的患者可以表现出脊髓压迫症状穿刺获得的脓液表现为淡黄色淡黄色米汤样血常规可以正常()化脓性脊柱炎的急性期表现极度高热可以达到度以上疼痛剧烈严重时靠近床位的步伐接触床位的动作都可以引起剧烈的抽搐疼痛是三种脊椎炎中最严重的多数发生于腰椎没有脊髓损伤症状脓液表现为稀薄的粘稠的脓性液体血常规严重异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方面有其特征性表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综合判断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和血清学培养诊断疾病治疗布氏杆菌脊柱炎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少数在药物控制下行手术治疗或者微创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①休息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②饮食应增加营养给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③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一次④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也可用退热剂;头痛失眠者用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⑤医护人员应安慰病人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以树立信心()抗生素治疗原则依药敏结果选择长期足量联合多途径给药的抗生素之前根据WHO第六次联合公报所制定的原则用四环素+链霉素;或依据这一方案的同类药物替换治疗;目前较理想的方案为:①一线用药:口服强力霉素 d肌内注射链霉素 d或庆大霉素 d取代链霉素②二线用药:口服强力霉素+利福平 d本组应用此方案一般个疗程每次间隔 d注意复查肝肾功能每一疗程周同时加服SMZ/TMP并静脉滴注对椎间盘组织穿透力较强的青霉素类抗生素直到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阴性后再继续应用周()中医中药:选择祛风胜湿扶正固本活血化瘀蠲痹通络的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手术治疗()经药物治疗一个疗程症状不见好转具有下列指征应手术治疗:①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②椎间盘破坏;③脊柱不稳定;④脊髓或神经根受压;⑤伴有其他细菌混合感染者()手术方式依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方法实施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病灶清除术手术途径则视病灶部位而定()手术内容包括:清除炎性肉芽组织脓肿坏死间盘及破坏的软骨面解除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原因稳定脊柱结构()术中病灶清除后投放敏感抗生素()术后的药物治疗与局部制动仍不容忽视微创治疗具备微创脊柱结核治疗经验的医生可以选择微创治疗脊柱结核的方法治疗该疾病()适应症选择:①单纯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无效疼痛不缓解;②椎间盘周围出现了脓肿()微创的方法:CT引导下病灶内穿刺置管引流灌注冲洗()微创合并内固定的方法:对于单纯微创治疗后脊柱不稳定的患者可以施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 [][][][]疾病预后本病虽病程漫长但按正规治疗治疗效果较理想罕有致死者饮食及注意事项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饮食保证热量对有高烧头疼等症状时及时对症处理及时规范服用药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预防在我国推广以“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针对疾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已使人间发病率由年的/万下降到年的/万管理传染源对牧场乳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之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还应放置三个月以上方准其运出疫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