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画菊》

合集下载

清明节画菊花ppt课件

清明节画菊花ppt课件

色彩搭配
运用适当的色彩搭配,突出菊 花的自然美感和清新感,使画 面更加生动。
情感表达
在画作中融入个人情感和对先 人的思念,使作品更有感染力
和情感共鸣。
清明节画菊花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题材
尝试将其他元素与菊花结合,创作出 更具创意和个性化的作品。
探索技法
不断探索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式, 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清明节是传承孝道、弘扬家族凝 聚力的时刻,也是人们亲近自然 、享受春天的时刻。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高洁品格
菊花因其不畏严寒、傲霜而开,被视 为高洁、坚强品格的象征。
吉祥、长寿
在传统文化中,菊花还寓意着吉祥、 长寿,常被用作祝福长辈或表达对亲 友的美好祝愿。
清明节与菊花的关联
清明节赏菊习俗
在清明节,人们有赏菊花的习俗,以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寄 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跨领域合作
与其他艺术领域进行合作,拓展创作 空间和表现形式。
传承与发展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 审美和价值观,推动清明节画菊花艺 术的创新与发展。
05
清明节画菊花的作品欣赏
经典作品展示
总结词
《菊花图》
展示经典画菊花的作品,包括历史名 作和传统风格的作品,介绍其艺术特 点和历史背景。
以传统中国画技法绘制,笔墨简练, 形象生动,展现了菊花的淡雅与高洁 。
冷暖色搭配
运用冷暖色系的搭配,如 红与蓝、黄与紫等,形成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突出 菊花的个性与张力。
03
清明节画菊花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画菊花的寓意
01
菊花寓意着高洁、淡泊名利,与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肃穆气氛相呼 应,表达了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 之情。

二上必背古诗20首(修改稿) (2)

二上必背古诗20首(修改稿) (2)

9.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
10.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觉知此事要躬行。
11. 白鹿洞 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12.赠别元十八协律 六首(之一) 韩愈 读书患不多, 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 既学患不行。
13.书院 刘过 力学如力耕, 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 会有岁稔(rén)时。
14.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5.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8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9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30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1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3.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味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4.题画兰 郑燮 兰草已成行, 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 何事斗群芳
5.庭竹 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6. 鸡 徐夤(Yí n) 名参十二属, 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 能鸣送晓阴。。

传统文化教案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

传统文化教案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

传统文化教案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下面这4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传统文化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实验学校赵建玲教学目标: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

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 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二、描述生活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生:正月一日是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

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生:……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二年级古诗十五首必背

二年级古诗十五首必背

二年级古诗十五首必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二年级古诗十五首必背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下面为大家介绍二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十五首。

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名篇,通过描写月光与思乡情怀,表达了远离家乡的孤独之情。

学生可以通过背诵这首诗,感受到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的向往之情。

学生通过背诵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3.《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通过登高观景的方式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学生通过背诵这首诗,可以激发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4.《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青云直上无多时。

6.《独坐敬亭山》亭上风来珠翠动,日边霞卷雁行斜。

起来携手处,清泉石上流。

7.《古意》水远寒山千万重,云遥黄鹤一栖雄。

多情最是无情物,惟有君心如水中。

8.《相约九边》燕子不归春将尽,一汀烟草,一壁萧声。

九边风月耐相思,西出陇头,两望烽火成灰。

9.《画菊》画菊素人惊鼠窃,花开便惹蝶狂飞。

用心画破五更寒,未免林中感足秋。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1.《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静岭树烟阴。

机声时隐近,人语尚霞深。

白鸟飞湖影,青枫落村心。

也闻山深驿,犹似独行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通过夜泊牛渚的场景表达了对古代牛渚的怀念和思考。

学生通过背诵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 1 课太公家教《节选》教学目的:一、了解蒙学的有关基本内容及其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二、了解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三、认识重读蒙学教材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蒙学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二、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导语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学为主体 . 儒学极为重视教化 , 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道德习惯 ,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 达到 " 化民成俗 " 的目的 . 而作为基础教育的蒙学尤其受到重视 , 这就使我国古代的蒙学具有了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儒学伦理思想的特点 . 事实证明 , 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 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入人心 , 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 特别是读书人的立身之本 , 有效地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 . 传统蒙学的这种伦理教化功能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道德教育的资料3、全班汇报交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1)生平简介(生卒年不详),西周齐国始祖。

又名姜尚、吕尚、吕望,字子牙。

西周初为“师”(武官名)。

也称师尚父。

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智勇双全。

相传著有《六韬》、《太公家教》等。

本文是姜太公的《太公家教》节录。

《太公家教》是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于语言通俗,被认为“浅陋鄙俚”,所以公私藏书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书籍也少著录。

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年)在“敦煌石窟”内发现了唐人的写本一卷,后被收入《鸣沙石室佚书》影印出版。

该书收录《太公家教》共 580 句计 2610 字。

全书以四言为主,自绐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

本文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都是崇敬老师、重视教师作用的教诲,很有学习和借鉴价值。

(2)汇报内容: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二年级、5、画菊

二年级、5、画菊
“疏璃”稀疏的篱笆。
“趣味穷”趣味无穷。
“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8、解决问题,熟读日积月累。
9、背诵古诗
10、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出示投影(《画菊》)
范读课文----领读课文
解析这句古诗的意义。
熟读课文,理解古诗的难解词语
解决问题,熟读日积月累
板书设计。5、画菊疏璃”稀疏的篱。“趣味穷”趣味无穷。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课文。
准备
(前置性学习)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教法
导入新课
学习课文
解析诗句
日积月累
拓展
1、出示投影(《画菊》)
2、范读课文----领读课文
学科:传统文化学校:孤山小学年级:二序号:5
授课人:周元玲备课时间:9、16授课时间:
课题
5、画菊
教学
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课文。
(3)、理解“疏璃”“趣未穷”“抱香死”等疑难词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出示第一句古诗,解读意思。
4、出示第二句古诗,解释第二句古诗的意思。
5、出示古诗第三句古诗。解析这句古诗的意义。
6、出示古诗第四句古诗。解析这句古诗的意义。
这首诗借物寓意,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赞扬了那些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隐士形象。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要细细品味才能得到精髓。
7、熟读课文,理解古诗的难解词语。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侯平达2013、9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传统文化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

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

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

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二、学习目标1. 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典,接触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2. 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3. 拓宽学生知识面。

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4. 改变行为,提高修养。

诵读一方面要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

让学生明白了做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大家喜欢和需要的。

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三、学习措施1、随时随地诵读。

“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2、快乐诵读。

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3、限时诵读。

如每日诵读半小时。

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4、诵读。

回家后,家长可带动孩子诵读,既能培养亲情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人分享5、乐诵读。

让学生跟随经典的民族音乐诵读,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和审美情趣6、营造环境,持之以恒。

老师和家长们关键“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

写出生活中的启示作文 画菊_小学生作文.doc

写出生活中的启示作文 画菊_小学生作文.doc

写出生活中的启示作文画菊_小学生作文写出生活中启示作文画菊湖北省荆门市五里中心小学刘雪瑶秋天到了,一年一度菊展又在龙泉公园举行。

展台上,菊花舒枝展叶,亭亭玉立,显得十分美丽。

、菊展刚开始不久,一位学生模样青年拿着一个画夹来写生了。

他在一个菊花开得最美地方,摆好画架,在上面放了一张画纸,调好颜料,就挥动大毛笔画了起来。

你看他,时而看一眼菊花,时而比画比画,时而调调颜料,时而认真地画上一阵……不一会儿,一幅菊花图就画好了。

瞧!画纸上菊花色彩各异,有红、白、黄、紫,还有黑里透红……菊花有挂在枝头,有像羞羞嗒嗒小姑娘,有又像芭蕾舞演员随风扭动纤细身躯……这时,一直蹲在青年旁边看画画小朋友发话了:“大哥哥,你怎么画得这么好呢?活像真!”“我从6岁就开始学画画,练了十多年了,当然画得像啦!”“我能学会吗?”“只要你认真学,没有学不会。

”青年说着,又给小朋友讲起了菊花杆怎么画、菊花叶怎么画、花瓣怎么画等等,还坚信小朋友以后比自己画得好。

最后他问:“你喜欢这幅画吗?我送给你吧!”“是真吗?”“真。

”大哥哥肯定地回答。

看着小朋友蹦蹦跳跳拿着画离开,我心里不禁升起一丝愧意——因为我平时做事经常半途而废。

“认真做事,才能学得真本领。

”我若有所悟。

点评:本文有两大亮点:立意新奇,描写细致。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青年画画情景以及绘画效果,给人“绘画功底不错”感觉,为中心表达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半部分在详写对话之后将笔锋一转,以简练语言直入主题,画龙点睛,揭示受到启示——“认真做事,才能学得真本领”,真是妙不可言!【结束语】看来,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启示东西还真有不少!在今后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积累和思考。

学会读生活之书,从中得到启发,并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行动为生活之书增添更新、更美篇章。

写我奶奶作文600字我奶奶我非常爱我奶奶。

我出生后,由于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我是在奶奶照顾和陪伴下长大。

奶奶头上长满了银丝般白发,脸上刻着深深皱纹,看上去显得十分憔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菊花在万物萧条的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 ,他虽然独立在稀疏的篱笆墙下,却显现了无穷 的意趣。
nìng kě zhī tóu bào xiāng sǐ 宁 可 枝 头 抱 香 死,
hé céng chuī luò běi fēng zhōng 何 曾 吹 落 北风 中
注释:她宁可在花枝上留下余香干枯而死,也不 愿被北风吹落枝头。
诗歌表现了菊花傲然独立、卓尔不群的品格。
读完这首诗,你觉得作者想说什么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 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 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 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 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 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 决心。
应博学鸿词(选拔人才,考试的一 种名称)试。郑思肖论诗主张"灵 气"说,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 的集中表现。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 为主题。
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huā kāi bú bìng bǎi huā cóng 花 开 不 并 百 花 丛,
dú lì shū lí qù wèi qióng 独 立 疏 篱 趣 未 穷。
菊花
菊花简介
• 秋菊是中国传统名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秋菊 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 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人民群众的生 活密切相联系。秋菊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 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 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 ,秋菊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的气节,也正是中 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今日菊花仍然为中 国十大名花之一,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画菊
宋 郑思肖
花 开 不 并 百 花 丛,
shǖ lí
qióng
独 立 疏 篱 趣 未 穷。
nìng
宁 可 枝 头 抱 香 死,
hé céng
何 曾 吹 落 北 风 中。
作者:郑思肖
• 这首诗的作者是郑思肖,(1241~ 1318) 字忆翁,号所南,宋末诗人 、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曾 以太学(大学)上舍生(把太学生 分为三等(初班、中班、高班)外 舍、内舍、上舍。初入太学为外舍 生,由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 于故国的誓言。
杨德华 2013年9月
梅兰竹菊
拓展
《梅花》王安石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改 革家。他一生主张变法,改变国 家贫困落后的面貌,由于触犯了 当时的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而 遭到了反对。作者晚年辞官归田, 专门从事诗文创作,大部分作品 都与他本人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梅花》是他的晚期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菊花的古诗 《画菊》
huā kāi bú bìng bǎi huā cóng 花 开 不 并 百 花 丛,
dú lì shū lí qù wèi qióng 独 立 疏 篱 趣 未 穷。
nìng kě zhī tóu bào xiāng sǐ 宁 可 枝 头 抱 香 死,
hé céng chuī luò běi fēng zhōng 何 曾 吹 落 北 风 中。
梅花
北宋 王安石
墙角 数枝梅, 凌寒 独自开。 遥知 不是雪,
为有 暗香来。
遥 知不是雪
遥:很远 句意:远望知道是花不是雪。
墙角有几枝梅花, 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远望知道是花不是雪。 因为有缕缕清淡的香 气从远处飘来。
• 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 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 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 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 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