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研究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留学幼童影响研究

洋务运动留学幼童影响研究

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影响研究姓名徐广平班级高层次3班学号2015503145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日期20160424目录【摘要】 (1)第1章引言 (1)1.1 选题意义 (1)1.2 文本框架 (1)第2章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学生原因 (2)2.1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欧美的国内社会背景 (2)2.2 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国内条件 (2)第3章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情况分析 (3)3.1洋务运动留学期间国际背景 (3)3.2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状况 (3)第4章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幼童的评价 (4)结语 (5)【摘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始于鸦片战争,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两度战败,加之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统治陷入了危机之中。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需要采取自救措施,洋务运动便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开办工厂学习近代工业器物的过程中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

为了便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选派幼童留学欧美成了洋务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赴欧美留学为主,由清政府出资设立办事机构管理留学幼童学习生活。

在留学生被派出前,以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洋务臣认真筛选符合条件的留学人才,积极筹措经费,审慎选定官员监督,在这些准备活动结束后,留学幼童分四批派往英美德法,使得留学幼童受到完整的西方教育,学习先进的文明科技,为日后归国富国强兵奠定基础。

关键字:洋务运动留学幼童第1章引言1.1 选题意义留学风潮席卷的现如今,我们应追溯其历史,全面而又细致的了解中国留学生初始的模样。

动荡不安的中国近代史开端是自然经济主导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培育下的欧洲强烈碰撞,文化,思维的差异使得中国大众对西方有着坚定的排斥心理,但正是在这种情形中,在洋务大臣们策划和资助的下,使留学幼童冲破旧文化对自身束缚,踏上了前往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道路。

1.2 文本框架第1章引言第2章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学生原因该章节首先分析洋务运动时期留学幼童的国内社会背景,其次分析派遣留学幼童国内条件和国外现状。

洋务运动若干问题探讨

洋务运动若干问题探讨

务运动中的开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部分引进了工业革命的成果,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社 会的新阶层——工人阶级,加速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社 会的进步。随着新式学堂的开办,中国的近代教育也开始了。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并挑选旗人子弟于此学习外语,修炼翻译,英国亨利 ·惠顿⑴的《万国公法》也在此开讲,清政府以该部法律解决了一件国 际海事纠纷,得到1500两白银的赔偿④。这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与外 帝国主义的交往中第一次取得的胜利。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进步,中国逐步 实现与国际接轨。但是清政府统治者却不能同时“国际化”,没有真正认 清世界的趋势,始终没有制定出一个全国性的总体规划,积极主动的改 革旧制度,适应新的时代,这必然导致失败⑤。 我们必须从不同角度看待洋务运动,既肯定它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 认清弊端与不足,从中得到经验教训,不断反省,从而使自己更好的发 展。这才是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 注释: ⑴亨利·惠顿 美国著名国际法学家,著有《国际法原理》 参考文献: ①张鸣《历史的坏脾气》(M)中国档案出版社 ②《清实录》光绪朝,光绪元年四月 ③汪中求 《1750-1850的中国》(M) 新世界出版社 ④徐立亭,赵锡元 《中华五千年》(M)吉林文史出版社 ⑤王宪明 蔡乐苏 《中国近现代史述要》(M) 清华大学出版社
同年秋同治帝即位年轻的亲王在议和期间饱受屈辱强烈刺激之下奕不再像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那样无动于衷曾国藩曾四更成寐五更复醒念夷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犹悸李鸿章等少数精英也对这一数千年来未有之局有了认识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明确传统的改革已经无法解决问题
洋务运动若干题探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措施应对当时的危局。这场运动涉及内 政、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后世称之为“洋务运动”。同 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本文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失败的原 因,对洋务运动进行探讨,并作出了客观的总结。 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此时西方列强们在工业革命以后,急需 寻找新的市场,倾销商品,他们将目光放在了这个古老东方封建大国, 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侵略者以武力强行打开 中国大门。在反侵略的过程中,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方船坚炮利。 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享受诸多特权,外帝国主义仍然不满足,提 出要在北京派驻使节,并写入《北京条约》,这实际上是为了便于就近 控制,攫取更多的利益。同时,太平天国人民起义爆发,面对如此的内 忧外患,咸丰皇帝不理朝政,避居热河行宫终日与醇酒美女为伴。奕 等人处于现实的考虑为“通筹夷物全局”,奏请皇帝在北京成立新的机 构。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皇城以东一罚没的私宅中正式开 始办公总理对外事务。同年秋,同治帝即位,年轻的亲王在议和期间饱 受屈辱,强烈刺激之下,奕立下宏愿致力国富,政府官员也不再像第 一次 鸦片战争之后那样无动于衷,曾国藩曾“四更成寐,五更复醒,念 夷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犹悸”, 李鸿章等少数精英也对这一“数千 年来未有之局”有了认识,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明确传统的 改革已经无法解决问题。 西方的强大深深地触动了这些开明的地主阶级的心灵,于是纷纷寻求强 国富民之道,并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基础下提出“中体西 用”的理论,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在此种 种危机意识的领导下,在奕等人掀翻肃顺集团的辛酉政变之后,出现 了沿新轨道发展变化的迹象。1861年曾国藩成立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 洋务运动正式开始,同时这也是最早的近代军事企业。 二 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主要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地方有 张之洞。运动中首先兴办的就是军用工业。规模最大的有李鸿章的筹办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的研究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

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那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呢?———————————————————————————————————————参考文章:1、作者:梁小民题目:《洋务运动失败的真实原因》出处:保钓同盟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没有也不想去触动传统思想。

其实何止他们不去触动封建思想,连他们本人也是传统思想的信徒。

那时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

例如,对于铁路的不同态度。

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

他们毕竟睁开了半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

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

但是,洋务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

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2、作者:蒋国化题目:《洋务运动评价,兼论洋务运动算不算失败》出处:川教社历史课程网目前看来,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

一、基本否定。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范文澜、胡绳和刘大年。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主导学科:历史学校:海口市第一中学班级:高一(3)班课题小组:组长杜婷高一(2)班组员黄书婕高一(3)班指导老师:王燕一课题背景历史,记载了古往今来,人类的社会活动.我们进行历史研究除了理解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进程,正确地认识历史.二研究目的1.培养科学精神。

2.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三研究过程1网上收集2分析选择四研究方法1网上搜集资料2查阅图书资料五学习体会通过网上搜集的资料,我们对历史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深刻的理解。

完成此此课题的研究,使我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19世纪下半叶,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当时社会背景相似的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分别发动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

可是日本成功了,中国却失败了。

多少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此痛心疾首!本文试图就两国变革运动的社会背景、指导方针及其变革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寻求其成败的原因。

一、同一背景下的两种社会变革运动1842年8月29日,在炮口对着南京城的英国军舰上,道光皇帝发派的“盛京将军”耆英未经谈判便在英国人起草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赔了银子,割了香港,允了五口通商,分享了关税。

紧接着,两年之内,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相继签订,孤芳自赏了2000年的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

1854年3月8日,在美国军舰火炮射程之内,在500名美国水兵的注目之下,随着17响礼炮的轰鸣,美国舰队司令和日本德川幕府的代表开始了通商谈判,签署的文件叫做《日美亲善条约》。

紧接着,两年之内,日英、日俄和日荷之间都建立起了“亲善”,德川幕府200年的闭关锁国瞬间崩溃,日本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危机。

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

研究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影响

研究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影响

研究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影响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影响近代洋务运动是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进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而且在社会观念、思想觉醒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洋务运动在经济方面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赔款的压力,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洋务运动提出了发展工业的口号,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这使得中国的纺织、造船、冶炼等行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其次,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组建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这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提升了国家的地位和声望。

同时,洋务运动还推动了军事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备现代战争观念和技能的军事人才,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此外,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

这使得中国的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培养了一批具备现代知识和科学素养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而且在社会观念和思想觉醒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开始反思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中国在洋务运动中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技术,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这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真正掌握现代化的核心技术和知识。

其次,洋务运动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洋务运动在思想觉醒和社会观念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却相对较少,这限制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和广度。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Word文档]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Word文档]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关键字: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就从洋务运动的科学发展为主线,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方面产生的各方面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梳理,对洋务运动过程中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各个层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并针对产生的各种现象进行总结进行总结,试图得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积极作用的结论。

当前中国学术界对洋务运动时期产生的各种变化从各方面都进行了探讨,虽然洋务运动本身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带领中国走向近现代的发展道路,只是清朝官员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

但是洋务运动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正面的作用,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希望能过客观公正地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科学;进化论;科学体制G322.9;K256.1 A 1009-914X(2016)30-0218-01在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洋务运动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不可跨越的研究对象,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专家学者对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以及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各种企业和失败的原因都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做了详细的研究。

但是,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对洋务运动进行研究的著述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个角度,从洋务运动兴办的各种企业,以及在当时中国相关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以及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科学体制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梳理。

一、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企业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残酷洗礼,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也使得当时的清朝政府意识到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在当时的清朝政府内部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论,但是清朝政府将战争失败的原因仅仅归结于西方国家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换句话就是洋人有着坚船利炮。

这就使得清朝政府内一些开明的官员和有识之士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挽救当时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探究研究报告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探究研究报告

洋务运动与明日维新对比探究研究报告明日维新和洋务运动作为日本和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进行的改革。

他们在年代、历史背景、措施和一些影响方面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多向历史学习,学习过去的经验教训,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对比,不仅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新的见解,而且也可以知道我们的现在的改革。

明日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发生是存在历史必然性的,这样的必然性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方向,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向工业化、民主化发展,因此,在这样大的潮流面前,中国和日本都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变革大潮流的面前,中国和日本都被迫面临着相同的挑战。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两个改革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已有明显差异。

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已拥有各类现代商业元素。

如: 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①。

而当时的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的发展几乎为零,商业比较落后。

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②。

当时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思想还比较落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接受新兴事物,要想在中国推行较大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不易产生显著的成效。

虽然当时中日在经济上有所差异,但两国都与西方有极大的差距。

日本德川幕府晚期面临前所未有的体制危机,无法解决财政恶化、通货膨胀、农村土地兼并和城市无业流动人口增加等问题③,日本也面临着经济上的危机。

而且在两国之前都对外实行锁国政策,封闭的政策使两国都落后于西方世界。

政治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十分不稳固。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④。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一、引言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是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施的重大改革运动。

这两次改革运动的目标都是近代化,任何一个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无法忽视教育的作用。

本文旨在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两次教育改革,探索它们的差异与共同点。

二、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政府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兴起的一次力图强化国力的综合性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前所未有的军事技术、经济技术的巨大差距,中国晚清政府开始转变思想,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 内容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招收外国教育人员、设立新式学堂和修订教材。

首先,晚清政府开始招收大批外国教育人员,通过引进外教的方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著名的洋务人才有曾国藩、李鸿章等。

其次,晚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这些学堂主要注重科学、技术、军事、航海等实用性的学科。

最后,晚清政府积极修订教材,尝试将西方的知识体系引入中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图解太史公原著钩沉》。

三、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叶日本政府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推动了教育改革。

2. 内容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建立现代学制、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培养实用人才。

首先,明治政府建立了现代学制,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完整的学制体系,并制定了统一的教育计划。

其次,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法和教育思想。

日本政府派遣大量留学生前往欧美接受教育,学习西方教育经验。

最后,明治政府致力于培养实用人才。

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培养军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人才,推动日本现代工业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1. 改革动机与目标洋务运动的改革动机主要是面对列强的侵略,试图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以增强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的研究
背景:
洋务运动对于清朝历史的发展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乃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都有极其深远地影响。

但这部分内容非常理论化,晦涩难懂。

目的意义: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挽救清政府腐朽统治的自救运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此课题,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参与人员:
饶道诚、陈雅娟、林慧敏、李博文、苏秋李、叶晨翌
分工:
1、搜集整理史料:饶道诚、林慧敏
2、图片实物资料:李博文、苏秋李
3、撰写论文成果:陈亚娟、叶晨翌
4、制作幻灯演示:——————
活动步骤:
1、搜集相关文字资料和影视图片资料
2、对史料进行整理,集中讨论研究
3、活动总结、成果展示
活动过程:
通过图书馆过刊和学生电子阅览室,查询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

询问相关老师和学者。

调查访问对象:
历史老师、有关学者
讨论问题:
1、洋务运动的内容
2、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在19世纪六十年代
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4、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
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结:(?)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历史选择了地主阶级洋务派担当起了推动近代化进程的任务,他们的探索历程曲折艰难。

2、洋务派近代化的探索,终究改变不了封建生产方式的抵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没有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焉能不败?“中体”不变,则企业官营国有的封建性质不变,引进的机器大生产被落后的封建体制所奴役,势必被扭曲,被戕害,其生命力焉能长久?洋务运动不变“中体”,并试图利用“西用”来“自强”,来“求富”,来巩固“中体”,“西用”被作为“富强之术”,被作为巩固“中体”的技术手段。

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洋务企业不变的是封建体制,不变的是封建性质,变的仅仅是技术,变的仅仅是手段,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官营国有经济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改良。

这个新形势就是引进利用西方的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与以前传统王朝国家在自身内部挖掘提高有着明显不同。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清王朝统治阶级开明派以“西用”嫁接“中体”实践的破产,宣告了对封建经济进行改良的破产。

洋务运动的失败,昭示了古老封建经济的日暮途穷,只有彻底打破封建经济体制,改变经济运营模式,才能够挽救中国经济。

一: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在19世纪六十年代
1 思潮转变为社会运动需要一个准备阶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一有思潮就同步发生社会运动,更何况那时支持新思潮的人寥寥无几;
2 当时清政府在与外国资本主义联手对抗太平天国和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逐步看到了外国先进科技的好处,于是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虽然只限于器物范畴;
3 在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步步地在加强,自然经济也随之一步步地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意识也在慢慢地潜滋暗长。

同时清政府看到外商企业获利丰厚,也从中收到刺激和诱使;
4 一般来说,满族统治者中,除了极个别的能接受新思想外,大多顽固守旧。

而主持洋务运动的,绝大多数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中逐渐崛起的汉族地方督抚,这些人在60年代前,除了个别外,大多默默无闻.
5 60年代后,社会危机和边疆危机愈来愈突出,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必须得采取一些办法.
二:
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
相同点:都要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顽固派、洋务派、在保留君主制的问题是一致的。

顽固派和洋务派在维护封建君主制制度方面一致。

不同点:洋务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而顽固派则原封不动的维护。

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能够看到西方先进的东西,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应变”。

顽固派是维护封建制度,阻止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

洋务派虽然在政治上与顽固派有一致的一面。

但他们兴办了一批近代
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

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四:
洋务运动的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人物:曾国藩地点:安庆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人物:李鸿章地点:上海1866年:福州船政局人物:左宗棠地点:福州创办民用工业:1872年:轮船招商局人物:李鸿章地点:上海1880年:电
报局人物:李鸿章地点:天津1893年:唐胥铁路地点:唐山创建海军: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海军基地竣工。

清政府还成立了海军衙门。

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1.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2.洋务派还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

留学生中的不少人,学到了西方先进文化,在以后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