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治疗进展
心源性休克诊疗

上述并发症的共同血流动力学
后果是收缩期有较多的血液发生 分流、返流或郁积在室壁瘤中, 导致心搏出量和射血分数比较显 著降低乃致休克
五.临床表现 早期: 心率增快、面色苍白、烦躁不 安、出汗、四肢皮肤温度正常或稍低、尿量 稍减少 原因:心脏泵功能衰竭,心脏排血量 下降,动脉血压开始降低,使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并出现早期血灌注不足所 致 特点:神志尚清晰、动脉压变化尚不 明显,收缩压正常或偏低,舒张压略升高, 脉压小
心原性休克的诊治进展
卜培莉
概念 心原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CS)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 心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组织灌流不足的一种状态。心源性 休克的临床概念是心脏输出功能降 低及血管容量不足出现的组织低氧 血症表现,床旁诊断包括少尿、皮 肤花斑、四肢皮肤湿冷等。
血液动力学标准是
二、病因 (一)急性心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最 常见的病因是 AMI(广泛性),而原梗 塞血管再阻塞、梗死范围扩大或因代谢 异常非梗死区域心肌功能减退时休克可 延迟发生。 (二)其它原因 心原性休克也可由 其它机械性并发症原因引起——如急性 二尖瓣返流、室间隔穿孔或游离壁破裂 或大面积右室梗死。见表1
表1 心原性休克常见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 左室心肌大面积坏死 右室泵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 二尖瓣关闭不全 乳头肌功能不全 乳头肌断裂 室间隔穿孔 游离壁穿孔 左室室壁瘤 其它 终末心肌病 心肌炎
心肌挫伤 左室流出道梗阻 主动脉瓣狭窄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左室流入道梗阻 二尖瓣狭窄 左房粘液瘤 二尖瓣球状血栓 严重心律失常 急性心脏压塞 急性大块肺栓塞 心肺移植的并发症 慢性心衰的终末期
1).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 通常发生在起病后第一周内, 前者较多见,后者较少见但病情 严重,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断 裂的累及部位(乳头肌身或头部) 可引起不同程度二尖瓣返流
心源性休克诊治思路与进展ppt课件

低心排,高左 6 室舒张末压
四 心源性休克病因
CS病因
AMI 70-75% 恶性心律失常
C心HF包失填代塞偿
爆发心肌炎 应激性心肌病
心脏外科术后
APE;SIE;RHF;AAD;心脏移植
ppt精选版
7
五 心源性休克治疗
源头 关键 基础 重点
针对病因治疗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维持内环境稳定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32
ppt精选版
33
ppt精选版
34
ppt精选版
35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ppt精选版
36
ppt精选版
37
ppt精选版
38
•可连续监测:肺动脉压(PAP)、心输出量(CO) 、混合静 脉血氧饱和度(SvO2)、测定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 压(PAWP)
•用于判定心内容量,并通过计算心内分流量、全身血管
ppt精选版
13
3.1.1 适当补充血容量
(1)原因
• 20%AMI 伴呕吐、汗出、进食少,使用利尿剂,易合并低血容量 • CO、CI下降,使血容量轻度超负荷有利于增加心排(PCWP < 18mmHg) • 合并右室心梗患者
(2)液体选择使用要点
• 0.9% NS、林格、5%GS • 24h总量 1500-2000ml • 补液速度60-80ml/h • 监测颈静脉、肺部啰音、CI、PCWP • 血氧、血压、心率、BNP、尿量
ppt精选版
22
血管活性和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指南推荐 (FICS)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正性肌力药物使MAP至少达到65mmHg,若有高 血压病史需更高 •在CS患者中优先应用去甲来维持有效灌注压 •DA用于治疗CS的低心排患者 •肾上腺素可替代DA+NA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或左西孟旦不作为一线治疗 •多巴胺外周血管作用大于正性肌力;多巴酚丁胺正性肌力大于外周血管 作用 •心衰时有必要在去甲肾上腺素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或使用肾上腺素 ,牢记其副作用(乳酸酸中毒)。
心源性休克治疗新进展

定期体检:定期进 行心电图、心脏超 声等检查,及时发 现和治疗心脏疾病。
健康饮食:保持低 盐、低脂、高纤维 的饮食习惯,避免 吸烟、酗酒等不良 习惯。
心源性休克治疗的 新进展
新的药物治疗方法
0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02
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减轻心脏负担
03
性休克
心肌病:心肌病变,导 致心源性休克
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 常,导致心源性休克
心包填塞:心包腔内压 力升高,导致心源性休
克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 和治疗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方法
01
临床表现:胸痛、呼吸困难、 晕厥等
02
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等
03
心肌酶检测:心肌酶升高, 如 C K - M B 、 Tn I 等
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包括低 血压、呼吸困难、紫绀、少尿 等。
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包括心肌梗 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 脏瓣膜病等。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主要依赖于 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和影像学检查。
心源性休克的分类
01
低排血量性休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起休克。
02
心律失常性休克:由于心律失常,导致心 脏泵血功能障碍,进而引起休克。
05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 脉狭窄或闭塞,明确心肌缺 血原因
04
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脏 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室壁运 动异常、射血分数降低等
06
心导管检查:直接测量心脏 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心输出 量、肺动脉压等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使用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药物进 行治疗
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要点(全文)

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要点(全文)一、心源性休克定义及病因心源性休克是心泵衰竭的极期表现,由于心排血功能衰竭,不能维持最低限度心输出量,导致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引起全身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伤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表1 心源性休克的病因以上病因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是指广义的心源性休克,而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是狭义的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本身病变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广泛的组织缺血、缺氧和重要生命器官功能受损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征候。
心源性休克发病主要是心排出量急骤下降所致。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其最常见的原因。
文献报道,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约15%~25%。
同时,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目前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其死亡率高达80%~90%。
就罪犯血管而言,患者前降支近段闭塞,易合并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从梗死范围来讲,发生心源性休克时的梗死面积往往超过40%。
表2 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病因2010年的北京调查数据显示,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梗患者直接PCI 后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占比可达39%。
二、心源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心源性休克可以在心肌梗死发病开始即发生,但大多数是逐渐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后的数小时至3天内均可发生,且其危险性与过去是否曾发生过心肌梗死、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高龄,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梗死面积大小和既往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1、心肌部分坏死致心输出量降低缺血性损伤或细胞死亡所造成的大块心肌病变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收缩力减退和引起休克的决定性因素。
Alonso等的观察性研究证实,可收缩心肌总量显著减低是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首先导致动脉压减低,从而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并扩大心肌梗死的范围,形成恶性循环。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及治疗进展

C 梗 死 部位 的扩 展 或 梗 死 冠 脉 的 再梗 塞 , S。 血糖 异 常 患者 在 无 梗 死 心 肌 区域 出 现 心 肌 功 能 代 偿 失 调 , 会 出 现 迟 也
发的 C 。 S AMI 发生 C S的 较 少 见 的 原 因为 机 械 性 合 并 症 ,
包括室问隔穿孔、 头肌破 裂引起的急性二尖瓣反 流、 乳 心
1 A I 生C M 发 S的 原 因 C S最 常发 生 于 A MI 梗 死 范 围 ( 括 严 重 缺 血 的 濒 危 心 肌 ) 过 左 心 室 4 的患 包 超 O 者 。 之 前 存 在 左 室 功 能 不 全 的 小 面 积 的 AMI 会 发 生 也
常 、 室传 导 障 碍 等 都 可 进 一 步 损 害 做 功 , 发 或 加 房 6脏 诱 重 心 源 性休 克
itret n C ) nev ni ,P I 和急诊 冠状 动脉 旁路 移植 ( oo ay o C r nr
atr y asgat g C G) 术 发 展 , 脏 病 监 护 病 r yb ps rf n , AB 技 e i 心 房的建立和完善 , AMI 并 C 合 S住 院病 死 率 显 著 下 降 , 但 仍 高 达 5 %[ 。本 文 研 究 探 讨 A 合 并 C O 1 ] MI S的病 理 生 理 及 治 疗 , 将 研 究 的 一些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现
王 风 审校
重要 器 官 如脑 、 、 、 肾 肝 胃肠 道 等 都 处 于低 灌 注 状 态 , 出现 组 织 缺 血 , 氧 代 谢 , 酸 中 毒 , 及 由 于 肺 充 血 造 成 低 无 乳 以 氧 血 症 , 果 伴 发 心 律 失 常 、 容 量 血 症 、 室梗 死 或 机 如 低 右 械 性合 并 症 ( 膜 , 头 肌 , 间 隔 和 游 离 壁 穿 破 ) 可 使 瓣 乳 室 , 休 克 恶 化 。此 外 , 壁 收 缩 的 不 协 调 、 膜 反 流 、 律 失 室 瓣 心
心源性休克诊治-李卫

治疗病因:
处理和避免诱因和加重因素; 血容量;血气;电解质;血糖;血氧; 镇痛;及时停用降压药物;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脏器灌注;
心源性休克发生的时间
有相当部分患者是入院以后才发生:
多数是由于心肌坏死所致,需要区别右心 还是左心系统; 注意有无心包积液; 注意听诊有无心脏杂音,及时发现机械并 发症; 注意有无出血,尤其消化道出血; 注意及时停用加重的药物因素;
心源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
老年人;尤其是70岁以上;
预防MI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及时再灌注治疗;
避免过度控制入液量; 避免过度使用扩血管药物和β受体阻滞 剂;
MI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治疗病因: 血运重建;抗血小板;抗凝;调脂 稳定斑块;
处理和避免诱因和加重因素;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脏器灌注;
早期PCI降低死亡率
0-3h (737例) 3-6h( 359例) 6-12h (139例) 12-24h (95例) 死亡率43.7% 死亡率44.9% 死亡率54% 死亡率57.9%
心源性休克的类型
根据产生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 原因分类如下: 一、心肌收缩力极度减低:包括大 面积心肌梗死,急性爆发性心肌炎, 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及药物性、中 毒性、过敏反应性、放射、酒精、 奎尼丁、锑剂、吐根碱等所致心肌 损害。另心肌抑制因素包括严重缺 氧、酸中毒、感染毒素等。
二、心室射血障碍:包括多发、大 面积肺梗塞;乳头肌或腱索断裂, 瓣膜穿孔,严重的主动脉口或肺动 脉口狭窄。二、心室射血障碍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23 周 围血管阻力 变化 、 . 神经激 素调节 和炎症反应
心排 血量 下 降引起 儿 茶酚 胺 、 管 加压 素 、 血 血管 紧张 素水平 增 高 , 外周 血管 收缩 。 脉和 周 围重要 脏 器灌 注增 冠 加, 心脏后 负荷也 同时增加 。全身 性炎 症反应 也起着 重要 作 用 , s持续 时间越 长 , c 炎症 反应可 能性越 大 。一些 细胞 因子有直 接 的心 肌毒性作用 而使梗 死面积 加大 。
2 心 源 性 休 克 的 发 病 机 制
2 医源性 因素 . 4
与 安慰 剂 比较 , B受体 阻断药 、血管 紧张 素转换 酶 抑 制剂 可能增 加高危 患者 的 c s发病 率l。A 早 期左 心 室 5 MI 顺应性 降低 , 可能 发生肺水 肿 , 有效循 环血 量下 降 , 大剂 量 的利 尿药 可使 血浆 容量 进一 步下 降而促 进 c s的发 生 ; 右 心衰竭 患者 的容量补充 过多可 引起或加 重 c 。 s
・
42 ・ 0
SuhC iaJu a f adoaclr i ae, tbr2 1 , o 7 N ot hn r l ri sua s ssOc e 0 V l , o5 on oC v De o 1 1
・
d i1 .9 9 jsn 10 — 6 82 1 .50 4 o :036 /.s .0 7 9 8 .0 10 .2 i
3 心源性休 克的治疗
21 左 心衰竭 .
AM 常 发生 于左 心室梗 死 范 围超过 4 %的 患者 . M I 0 A I
减, 引起血 压低 及 冠状动 脉 ( 脉 ) 流下 降 , 冠 血 反过 来 又加
重心 肌缺 血 . 进一 步降低 心 肌 收缩力 及 心排 血量 , 造成 周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诊疗进展

现在心 源性休 克 病死 率 大约 5 , 低 于 以往 0 远 的 8 ~9 。预 防 心肌 梗 死 心 源性 休 克 的 惟 一 0 0
方法 是早 期 尽 快 冠 脉 血 运 重 建 。AC / C AHA 指 南
早期 冠脉 血管 重 建 治疗 , 者 近 期 和 远期 的生 患 存 率可得 到 提 高 和改 善 生 活 质 量 。早 期 冠 脉血 管 重建平 均 观 察 1 8个 月 ,0 的 生存 者 完 全 无 症 8
泵血 减少 , 压降 低 , 少 了心脏 负荷 , 同时 也 减 血 减 但
【 键 词 】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 源 性 休 克 ; 脉 血 运 重 建 关 心 冠
D0I 1 . 9 9 i is . 6 3 6 8 . 0 0 0 . 0 : 0 3 6 /. sn 1 7 — 5 3 2 1 . 1 0 1
心肌梗死心 源性 休克 是 急性 心肌 梗死 所致 的 心
休 克是 前提 , 快 冠脉 血管重 建 术 包括 经皮 冠脉 介入 术 和 冠脉 搭桥 术 是提 高生存 率 的关 尽 键, 积极 有效 的 药物 支持 治疗 是基 础 , 动 脉 内球 囊反 搏 是 最广 泛 应 用 的有 效 机 械 辅 助 主 支持 手段 , 以及 其他 机械辅 助 支持 。
作 者 单 位 :0 0 3 北 京 , 国 中 医 科 学 院广 安 门 医 院一 内科 10 5 中 1 2 ,
通 讯作 者 : 志 宏 , — i z io g z a @ 1 6 c m 赵 E mal hh n — h o 2 . o :
少 了冠 脉 血 流 , 少 其 他 重 要 组 织 器 官 的 血 流 灌 减 注 ; 灌注 导 致 儿 茶 酚胺 释 放 , 加 心 肌 收 缩 和增 低 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7-7669(2009)06-0421-05心源性休克治疗进展黄震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上海200011)[关键词]休克,心源性;药物疗法;再灌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摘要]心源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患。
如治疗得当,心源性休克存活者具有较好的预后。
近年来,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药物治疗、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再灌注、左心室辅助设备等是目前心源性休克的主要治疗手段。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志码]AAdvances in treatment of cardiogenic shockHUANG Zhen-hua(Cardiovascular Research Room ,the Ninth People ’s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11,China )[KEY WORDS ]shock ,cardiogenic ;drug therapy ;reperfusion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ABSTRACT ]Cardiogenic shock is a seve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If treated properly ,the survivors ofcardiogenic shock would have better prognosis.Recently ,great advance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genic shock including drug treatment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reperfusion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and in turn providing the main managements .[收稿日期]2009-02-03[接受日期]2009-04-13[作者简介]黄震华(1952—),男,浙江慈溪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本刊编委,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心脏电生理、心律失常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工作。
Phn :86-21-6313-8341,ext 5341。
心源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患。
心源性休克常由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所引起,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的存在是急性心肌梗死病情严重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对心源性休克、尤其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
病因和病理生理了解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对于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极为重要。
1病因心源性休克的定义是:由于心力衰竭所导致的靶器官低灌注状态。
因此不管有无低血压,只要存在心脏原因所导致的组织低灌注即为心源性休克。
大多数心源性休克存在低血压,即动脉收缩压低于80~90mmHg ,或平均动脉压比基础状态降低30mmHg 。
心源性休克还常出现其他血流动力学异常。
如心指数(cardiac index ,CI )在治疗前低于1.8L ·min -1·m -2,在治疗后低于2.0~2.2L ·min -1·m -2,左室舒张末期压大于18mmHg ,或右室舒张末期压大于10~15mmHg 。
常可应用超声多普勒来测定左室充盈压。
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心源性休克病人的预后。
心源性休克病人常表现为肢体湿冷、少尿或无尿、低血压、神志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心源性休克的最常见病因。
据报道,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5%~8%,而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2.5%[1]。
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无疑与心肌梗死的范围有关。
心肌梗死的范围越大,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越高。
近年来随着急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普遍开展,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
一项研究表明在救护车上施行溶栓治疗者无一例发生心源性休克[2]。
而在出现症状2h内行急诊PCI的病人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0.5%[2]。
需要指出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并发心脏结构的破坏(如室间隔穿孔、心脏游离壁破裂、乳头肌或腱束断裂)所造成的靶器官低灌注状态不属于心源性休克的范畴。
当非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出现低血压时要高度怀疑心脏结构的破坏。
仔细的听诊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常可证实心脏结构破坏的存在。
除急性心肌梗死外,重症心肌炎、心肌病等引起的急性左心或右心功能衰竭均可导致心源性休克。
心内膜炎、外伤或退行性变引起的腱束断裂可诱发急性瓣膜关闭不全,导致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引起急性、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心源性休克。
急性的左房室瓣或主动脉瓣狭窄也可引起心源性休克。
心包压塞或大面积肺梗死也可引起心源性休克。
老年、前壁心肌梗死、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有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病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左束支传导阻滞等为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
2病理生理左心功能衰竭是引起心源性休克的最主要因素。
此外,右心室、神经激素因素、炎症等均参与心源性休克的病理过程。
由于心源性休克时大多数病理变化是可逆的。
所以心源性休克病人经迅速、有效治疗后临床情况很快好转者,多数预后较好。
在各种原因,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造成的心源性休克时,均出现了严重的左心功能不全。
这时心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低血压或组织低灌注使冠状动脉的灌注急剧减少。
而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又使左心功能更趋恶化,使心输出量和冠状动脉的灌注更趋减少。
在心源性休克时,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可能重度降低,或中度降低[3]。
在心源性休克时是否急诊开通闭塞动脉(SHould we emergently revascularize Occluded coronaries for Cardiogenic shocK,SHOCK)研究中,观察到心源性休克病人平均左室EF为30%[4]。
这个数值高于慢性重度心力衰竭而无心源性休克的病人[5]。
提示心源性休克的关键点是急性心功能不全造成的组织低灌注,而非单纯的左室收缩力的下降。
研究观察到当心源性休克病人经治疗后,心源性休克纠正,临床情况好转,但左室EF并无明显改善[3]。
但心源性休克时左室EF越低时,病人的预后越差。
左室舒张功能减退也可加重心源性休克。
右心功能不全可诱发或加重心源性休克。
右心功能不全可使左室舒张期充盈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
右心功能不全病人常出现右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常大于20mmHg),增高的右室内压力可使室间隔向左室偏移,使左室舒张受限,使左室舒张期充盈减少[7]。
左室几何形状的改变也可影响左室收缩功能。
研究表明右室舒张末期压力为10~15mmHg时可使心输出量达到最大值,但个体间存在很大变异。
右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心源性休克与左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具有相同的死亡率。
血管重建术对左心功能不全和右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同样有效。
低血压或组织低灌注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
但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可使心肌耗氧增加,使心肌缺血更加严重。
儿茶酚胺类物质还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肾素-血管紧张肽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又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也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但RAS激活可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并加重水钠潴留和肺水肿。
神经激素激活可使总外周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增加。
SVR增加虽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但可使组织灌注更趋减少[3]。
当SVR明显降低时,要考虑心源性休克合并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时伴随着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研究观察到白介素-6(interleukin-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异常增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入院时Killip分级为Ⅰ级,数日后发展为心源性休克[6]。
白介素-6和TNF-α均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TNF-α还有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使冠状动脉血流更趋减少[7]。
急性心肌梗死时部份心源性休克的发生与不恰当的治疗或过度治疗有关。
如过量的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肽Ⅱ受体1拮抗药、吗啡(morphine)、利尿药均可导致低血压和组织低灌注[3]。
心源性休克治疗进展1监测对心源性休克病人应考虑插入Swan-Ganz导管作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一方面可证实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另一方面可观察心室充盈压等的变化以指导临床用药。
血流动力学的数值,特别是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的数值对心源性休克病人的近期预后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对暂无条件作创伤性检查的病人,可作超声检查以代之。
应用超声多普勒可较准确地测定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楔嵌压。
当超声心动图测得左房室瓣减速时间缩短时(如≤140ms),提示肺动脉楔嵌压增高(≥20mmHg)[8]。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正性肌力作用药物和缩血管药物。
正性肌力作用药物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从而增加CO。
缩血管药物可提高动脉收缩压,使组织灌注压增加。
在心源性休克早期维持一定的动脉压对于维持冠状动脉的血液灌注是非常重要的。
但正性肌力作用药物和缩血管药物均有不利点。
正性肌力作用药物可增加心肌氧耗,使心肌缺血更加严重。
缩血管药物可使阻力血管收缩,使组织灌注减少。
大剂量缩血管药物的使用可增加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死亡率[9]。
因此,正性肌力作用药物和缩血管药物均应使用最小的有效剂量,在增加心肌收缩力和不加重心肌氧耗、及增加组织灌注压和不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之间寻求平衡点。
在病人应用了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后,可适当减少正性肌力作用药物和缩血管药物的用量。
对于极严重的低血压病人推荐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静脉滴注以迅速提高血压[10]。
正性肌力作用药物常使用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
钙离子敏感药是一种新型的正性肌力作用,具有不增加心肌氧耗的作用。
钙离子敏感药左西孟旦(levosimendan)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