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马克思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知识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背景(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
(3)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2、标志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剩余价值理论(1)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无产阶级革命理论(1)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2)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列宁主义列宁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指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成果。
四、马克思主义的意义1、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资料

马克思主义资料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其基本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7.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9.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色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那些?答: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3、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作用: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4、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最鲜明的特征。
5、马克思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6、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
首先,这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答: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10、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答:(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是就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哲学基本问题)而言。
马克思简介

马克思简介马克思(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也被誉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
生平及学术背景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的特里尔,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庭背景较为富裕。
他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并倾心于左翼的思想和革命主义。
马克思最初的学术背景是哲学,他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然而,他很快转向研究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并密切关注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要著作马克思与其合作伙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短篇政治宣言,阐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原则和目标。
这个宣言被认为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重要文献,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巨著,也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分为三卷,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运作机制和对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
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和发展的。
它是一种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社会理论,旨在改变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
根据这个理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认为,这些矛盾会导致社会的革命和转变。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冲突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许多国家的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在政府、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生平资料

马克思生平资料: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德国政治哲学家及社会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人。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他是无产阶级的导师,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带头人。
一般信奉他理论的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者。
生平:1818年5月5日,马克思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他的祖父马克思·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生于1782年,同荷兰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
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并于1841年完成柏林大学学业,同年另以论文《民主主义的自然哲学和经验主义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获得耶拿大学博士。
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后辞职。
期间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学识渊博,精通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数学。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贵族小姐燕尼结婚。
1844年1月,与燕尼一起踏上流放的征途。
去到巴黎。
1845年秋,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
去到比利时布鲁塞尔。
1845年12月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
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
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
后来才诞生了《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
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马克思复习资料1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标志:《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问题?什么是唯物唯心主义?基本问题: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讨论的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惠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辩证统一4.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形势分几种?实践主体客体各指什么?认识的主体客体?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分为三种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主要指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水平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马克思生平简介

马克思生平简介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德国莱茵省美丽的小城特利尔, 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一一卡尔·马克思的故乡。
1818 年 5 月 5 日 ,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犹太律师家庭。
他在当地接受了良好的中等教育 , 于中学毕业时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 , 已经表达出他为整个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
1835 年 10 月 , 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 , 次年 10 月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在大学期间 , 马克思除研究法学外 , 主要精力多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
马克思参加了倾向进步的 " 青年黑格尔派 ", 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1841 年 4 月 , 马克思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完成博士论文后 , 马克思于1842 年 1 月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 , 并在 10 月担任了编辑 , 使这份报纸日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
1843 年 3 月 , 马克思退出报社编辑部。
1843 年 , 马克思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 , 从此 , 燕妮成了马克思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 年 10 月 , 马克思移居巴黎 , 参加工人运动 , 广泛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
他在与卢格合办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文章 , 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 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科学共产主义。
1844 年 8 月 , 马克思与恩格斯 (1820-1895 )在巴黎相见, 两位伟人从此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伟大合作。
1845 年 1 月 , 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 , 2 月转到布鲁塞尔。
此时 , 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 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 年 11 月至次年 5 月 , 马克思又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 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的资料

一、马克思的资料: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灯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6、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8、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9、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唯心主义10、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适应时代的需要11、最早把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的先进分子的代表是:李大钊1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学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14、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15、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问候语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在决定社会意识16、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夸克禁闭理论17、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是否反蚋了时代精神的精华18、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1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成了:一切知识的总汇,成了“科学之科学”。
这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并没有搞清楚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什么20、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这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所决定的。
21.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二、多项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从内容上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从研究对象来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从阶级属性、功能上来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在实践基础上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相统一(5)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三大自然科学前提是:(1)达尔文进化论,(2)细胞学说(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3、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思格尔的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部分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机械性,形而上学和不彻底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1)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2)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3)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分别是: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8、属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的有:费尔巴哈、尼采、叔本华和萨特9、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10、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1)是“历史的有力杠杆”(2)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1、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指的“真正哲学”:(1)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2)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3)取决于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的精神(4)马克思主义哲学1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强国富民之路行不通,从世界观、方法论高度找原因是因为: (1)所有从西方引进的新思潮,都没有能超出旧哲学的圈子(2)都是在旧哲学的框架内,寻找治病药方,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13、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分别是: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和印度哲学14、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1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1)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提高理论思维水平(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4)提高人的素质(5)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16、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有:(1)朴素辩证法(2)唯心辩证法(3)唯物辩证法三、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里的重点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理论的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P222、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持、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P21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P4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的是它的精神实质6、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P2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4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P17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P2110、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方法论P312、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首先体现在它有完整的世界观1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151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P415、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P1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1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说明事件,更为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1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P920、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P2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特征是时代性、整体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5、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在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剩余价值的发现P156、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做到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实践P2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阐明的是自然、社会、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性8、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P3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P1610、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认识的工具,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11、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P31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的关系是不等同关系;除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外,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后人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代发展变化和新的实际进行总结所揭示的普遍真理P313、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P1014、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显示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本领15、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代性体现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立;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随时代发展而发展P7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头脑并在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观点说明观念的东西是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物主义的观点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客观实在性P30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P28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P43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个观点说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1、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P4713、矛盾的含义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P4314、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的表现出来p4715、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P451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7、事物的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18、“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其余一切都是鬼话”的说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自然规律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P5520、实践的基本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P351、所有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一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指对立统一关系;相对和绝对的关系3、人的活动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是人可以认识规律;人可以利用规律为人服务4、恩格斯说时间和空间即“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时空的客观的;时空观念的客观时空存在的反映5、“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唯心论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6、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主张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的7、肯定和否定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表现在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肯定和否定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8、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庸俗进化论,激变论9、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相互贯通的关系;相互转化的关系10、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有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的外表矛盾;矛盾的既统一又斗争;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11、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理在事先”;人的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12、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13、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满腔热情地支持;为她的成长鸣锣开道;促使其日臻完善14、人们头脑中有鬼神观念,这说明人的意识刻意歪曲的反映世界;人脑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构建出外部世界中没有的东西;外部世界存在鬼神的“客观”原型15、工人炼钢,渔民捕鱼,技术革新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3、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内的客观事物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5、辩证唯物主义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6、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7、认识之所以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8、“学而不思则罔”是指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对本质的认识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1、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12、相对真理是指一定限度和条件下的真理1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它具有直接现实性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7、认识运动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19、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20、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的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所有科学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需要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5、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这是因为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及的限制;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6、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认识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改造世界7、要正确实习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要有正确的行动方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8、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同谬误根本对立的正确认识;对人类有用的认识10、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双重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表现在它们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它们是可以辩证转化的12、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会导致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1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真理性的认识都要靠实践来确定;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此外别无其他的标准14、人类活动的两项基本的原则是真理原则,价值原则15、认识世界和改造实践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实践,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和改造客观实践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这些都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17、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都是有价值的;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互为前提;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从价值走向真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3、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4、民主集中制不属于政体的范畴5、“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7、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8、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9、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10、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11、“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表明了宗教是一种虚假的意识12、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13、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意愿15、种族屠杀不属于“全球问题”16、“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表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7、“民事不可缓也”这句话说明一切为了群众18、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19、社会形态更贴的必然性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20、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1、社会基本矛盾的范畴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基础2、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3、社会历史观是指时势造英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4、关于道德与伦理的判断,正确的:道德指向人的内心发展,伦理指向人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的本质是私隐性的选择行为;伦理的本质是公共性的行为准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种伦理判断,而非道德判断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辩证否定6、社会历史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7、“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表明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而起到积极的作用;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8、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表现在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9、“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表明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10、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说明它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它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它违背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2、如何理解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正确的说法: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过程13、“至今为止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表明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阶级斗争问题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不复存在14、18世纪近代社会转型的三个伟大杠杆是近代分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机器的广泛应用16、如何解决当今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说法可行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形式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使用价值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价值4、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5、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生产条件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9、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10、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不会发生11、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12、“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1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14、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劳动力16、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18、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价值增殖过程19、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超额利润2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不变资本2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资本积累23、资本的价值构成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2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不变资本比重增大2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26、资本主义国际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27、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议院或国会28、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议会制2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3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学说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体现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4、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6、货币最基本的只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7、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用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8、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强度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0、决定剩余价值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量;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11、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竞争的压力1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三权分立制度;选举制度13、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中的三权指的是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14、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15、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对应关系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价值1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