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的戏剧语言

合集下载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这部20世纪40年代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巨著,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标签:《四世同堂》老舍“京味”语言文化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伟大的作家都是语言的巨匠。

老舍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

凭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坚实的语言功底和不懈的艺术追求,老舍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把中国的文学语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使其成为继曹雪芹之后最有成就的“完全凭借纯北京语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独一无二的作家”。

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一直是研究者瞩目的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也颇丰。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一、通俗易懂的京味口语的运用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用通俗的、地道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人和北京事,这些经过他提炼加工的北京口语在《四世同堂》中担负起了叙述、描写和对话的任务,使作品具有了朴素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一)北京口语词汇的使用《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

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

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A.口语动词。

从常用词的范围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

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

例如:(1)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2)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戏剧》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戏剧》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戏剧》知识点总结1. 戏剧的结构和分类戏剧结构外部分为幕、场、景等。

内部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戏剧分类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等。

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等。

题材历史剧、神话剧等。

2. 戏剧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特征尖锐激烈: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因此最后爆发的冲突是格外激烈的。

《雷雨》中所有的人物都卷入了戏剧冲突,人物之间的交锋是惊心动魄的,矛盾层层叠加,最终爆发。

高度集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矛盾,冲突鲜明而集中。

《雷雨》中三十年来两代人的矛盾纠葛,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展开,剧中场景集中在周家客厅和鲁家。

矛盾冲突的表现形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属于外部冲突。

意志冲突,是指人物间对立的目的和动机出现,从而交织成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

《雷雨》中资本家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不同动机,封建家长周朴园和渴望爱情与自由的蘩漪的不同动机,构成阶级、家庭之间的冲突。

矛盾冲突的表现形态人物内心的冲突:存在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属于内部冲突,此类冲突往往不易摆脱。

在《雷雨》中,四凤和周萍的关系使鲁侍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她的内心深处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需要戏剧化的表现形式。

《茶馆》展示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矛盾冲突的不同类型单一型:这类戏剧冲突的对立面自始至终基本不变,在一次次的交锋中,冲突越来越激烈,最后爆发。

《雷雨》中蘩漪与周萍的冲突一直存在,最终爆发。

主次型:全剧有一个主要冲突,但这一冲突并非每场都出现,有时出现的是次要冲突。

《西厢记》中主要冲突是崔莺莺、张生、红娘三人与老夫人的冲突,但这一冲突并非每场都出现,有时出现的是次要冲突,即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

多样型:一些剧作没有完整而集中的戏剧情节,各场多由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组成。

这些剧作多在众多人物的活动中展示一个个分散的冲突,而这些冲突统一于一个共同的主题之下。

论英若诚《茶馆》英译中对老舍戏剧语言的继承

论英若诚《茶馆》英译中对老舍戏剧语言的继承

论英若诚《茶馆》英译中对老舍戏剧语言的继承作者:徐子昂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01期英若诚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戏剧活动家,除了演员、导演和戏剧学者等身份外,他还作为翻译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下。

早在1953年,他就译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计划》。

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他先后翻译了英国的莎士比亚、费尔汀,挪威的比昂逊、爱尔兰的奥凯西,印度的泰戈尔以及瑞典的斯特林堡等人的戏剧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英若诚积极投身于中外戏剧交流,其戏剧翻译活动也随之达到了一个新高潮。

1979年他为《茶馆》的旅欧演出翻译了剧本。

此后,他又与托比·罗伯森、亚瑟·米勒等戏剧家合作,翻译了《请君入瓮》(1980年)、《推销员之死》(1983年)等外国优秀戏剧。

至1999年,这些作品以“英若诚名剧译丛”结集出版,成为其戏剧翻译的代表作。

此外,他还在该译丛的《序言》以及《译后记》等文章中对自己的戏剧翻译思想进行了总结。

上世纪50年代,英若诚考入北京人艺,其后成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重要组成人员。

北京人艺的演剧艺术将中国的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其重要的戏剧活动之一便将老舍以小说技法创作出来的剧本推向舞台,使《茶馆》、《龙须沟》等剧作成为舞台经典。

这样的经历让英若诚的戏剧翻译继承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对老舍剧本的改造。

英若诚所翻译的多数外国戏剧作品都已有了现成的译本,但在英若诚看来,“这些现成的译本不适合演出”,不能为舞台演员提供“口语化”的演出剧本。

他认为,戏剧是“各种艺术形式中最依赖口语的直接效果的形式”。

故而,他力图在戏剧翻译中维持戏剧作为口传艺术的品格,这是其翻译思想的核心。

尽管拥有多重身份,但英若诚说:“我原来是演戏的,后来虽然也干过一些导演工作,但是我始终认为我是个专业演员,搞点儿翻译充其量只能算是我的业余爱好。

”据此,英若诚是以戏剧翻译为手段来加强演员的符号权力,帮助演员调动更多的符号资本。

为了适应舞台演员的要求,英若诚在《茶馆》的剧本翻译中对原作进行了许多改造,但这种改造不是对原作的全盘否定,而是包含了对老舍的戏剧语言的继承和发扬。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试频率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试频率

考期作者类型作品问202210我与地坛202210没压中关汉卿202210送一个人上路202210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202210麦坚利堡202210202210202210202204陈染精说空的窗简析陈染小说《空的窗》的叙事特点。

202204老舍精戏茶馆简析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思想。

202204台静农泛散记波外翁简析台静农散文《记波外翁》刻画波外翁性格的艺术方法。

202204西川诗歌泛诗一个人老了简析西川诗歌《一个人老了》的主题意蕴。

202204孙犁精散黄鹂病期琐事分析孙犁散文《黄鹂——病期琐事》怎样通过叙述和描绘有关黄鹏的日常生活画面以揭示美的含义。

202110海子诗歌精诗麦地简析海子诗歌《麦地》中重要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202110田汉精戏关汉卿简析田汉话剧《关汉卿》的主题意蕴。

202110张承志泛说残月简析张承志小说《残月》中杨三老汉这一艺术形象。

202110柯灵散文泛散回看血泪相和流简析柯灵散文《回看血泪相和流》的艺术特点。

202110阿城精说棋王论述阿城小说《棋王》中对“吃”和“棋”的描写内容以及由此揭示的主题意蕴。

202110 202110202104王蒙精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这个简析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意蕴。

202104老舍精戏茶馆简析老舍戏剧《茶馆》的结构特征。

202104王小波泛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结合历史背景,简析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猪”的形象及其意义。

202104绿原泛诗重读(圣经)——“牛棚”诗抄第n篇简析绿原诗歌《重读(圣经)——“牛棚”诗抄第n篇》的表现手法。

202104茹志鹃精说百合花论述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特色。

202104 202104 202104202010严歌苓精说少女小渔简析严歌苓小说《少女小渔》的艺术特色。

202010琦君散文泛散髻简析琦君散文《髻》的主题意蕴。

202010北岛诗歌泛诗回答简析北岛诗歌《回答》的语言特色。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最新范文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最新范文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本人通过认真阅读语言大师老舍的现代戏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学习了戏剧创作的语言特色,深有感触!老舍的戏剧打破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形散神不散,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

剧本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

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

剧本语言,具有浓厚的北京口语的地方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二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关键词: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北京口语,简洁凝练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行交际和工作,必须好好学习语言。

当代艺术大师曹禺①说:“老先生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人民的幽默文学家”。

老舍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

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锤炼我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我们进行教学服务!一、老舍简介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对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

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

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1)“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

”(2)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本人试从老舍戏剧的代表作《茶馆》(3)揭示其特有的艺术结构及语言特色。

二、老舍的戏剧语言特色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的语言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在《茶馆》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老舍‎其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中,十几个人物‎依次登台,却个个形象‎立体,性格鲜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写‎作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应人切景;老舍以笑写‎悲,寓庄于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于三个时‎代中光怪陆‎离的丑类;北京化的口‎语也是本剧‎一大特色,给穿梭于茶‎馆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本文集中这‎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茶馆》语言特色应人切景幽默风趣京味儿《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

《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演出已有5‎00场之多‎.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最‎受观众喜爱‎的许多记录‎,还曾代表中‎国的话剧艺‎术到国外演‎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因为其‎众多优秀作‎品而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人民艺术家‎”,而《茶馆》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当然也‎少不了老舍‎那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

下面,我们就从谈‎谈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应人切景,形象鲜明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应人切情合‎境便是遣词‎艺术的基本‎原则。

老舍说过:“文字的感动‎力是来自在‎某个场合中‎必然的说某‎种话”;(《我的“话”》)“作者必须苦‎思熟虑:如此人物,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

”(《话剧的语言‎》)在他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应‎人切情合境‎的遣词,语言有很着‎明显的性格‎化和时代化‎。

老舍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寥寥‎数语就活画‎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特点。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其文学作品中,具有幽默的语言及人性化味道,受到广大读者的称颂。

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京味儿特色,其语言表达十分流畅,将北京话凝练成了文学语言,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发展。

对此,下面就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茶馆》;语言;京味儿特色前言《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老舍《茶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同时也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特别是充满京味儿特色语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老舍《茶馆》的文学内涵。

1.作品善用京味儿语言老舍的《茶馆》主要是对旧北京城中一个小茶馆发生的故事进行介绍,作者是以小茶馆为平台,将旧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映射出来,小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十分明显,如为了生存费尽心力的茶馆掌柜,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投机倒把的骗子,卖儿卖女的贫困人家,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旧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茶馆》中,老舍用到了大量京味儿语言,其更加形象的将旧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听天由命、安分守己、机智圆滑等,更是借助京味儿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

《茶馆》中利用的语言大多是北京口语,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作品的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迟迟不肯剪掉自己的辫子“咱就把小辫儿一留,万一皇上要是给改回来呢?”这是标准的北京白话,具有浓厚的京味儿特色,形象的刻画出了旧北京生活的人物特点。

此外,在老舍的《茶馆》中,还根据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创作出了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如王利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用语十分恭顺;常四爷作为旧北京城的没落旗人,其自力更生,在语言上充满了沧桑、豪爽的特色。

2.《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2.1节律性强在作品《茶馆》中,老舍的语言契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并且语调抑扬顿挫,有很强的音乐特点,在曲艺音律性的影响下,语言更加传神,让人读来朗朗上口。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1)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

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口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

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百性的日常用语;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畅。

如《月牙儿》的语言就是“俗”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老舍作品的语言温和而不过激,虽婉而多讽,但蕴涵心酸、饱含同情。

特别是对小人物的描写,老舍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

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了刀光剑影。

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韵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离婚》中充满了“敢情”“瞎掰”“吃劲”以及“莲花白”酒、“杏仁茶”、“酸梅汤”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描、极少雕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的戏剧语言
摘要:老舍的戏剧中,语言艺术的独特发挥,是老舍戏剧的突出成就与精粹。

其戏剧创作中对台词的巧妙运用,通过舞台表演,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突出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变化,最突出的是京味风格,充满生活气息,又透露着幽默,具有哲理意味,是一种中和了的话剧语言,为中国的话剧发张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民族戏剧口语化的典范。

关键词:戏剧语言人物性格京味儿幽默
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他以其图特的戏剧语言“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去反思过去和现在。

早在四十年代,在纪念老舍创作20周年时,郭沫若就尊称他为’寸楷含幽默,片言振聩聋”的“文章一代宗”。

曹禺也评价老舍的话剧“道理扼要,深入浅出,笔下生风”,其语言“闪烁着智慧和哲理的警句”,“没有一句话里的词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不可言传的”。

老舍从自己的剧作实践出发,针对当时戏剧舞台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对戏剧语言的一系列精辟见解。

有了老舍的戏剧语言艺术和戏剧语言理论的独创,我国的戏剧语言有了新的突破,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人物语言的性格化
“写戏主要是写人”,戏剧语言—台词,是表现喜剧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

一出成功的戏剧离不开有戏剧人物性格的完美表现,而这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必然要有性格化的语言。

托尔斯泰说过戏剧化语言的
重要:“让登场人物说的话,不论如何娓娓动听和含义深刻,只要他们是赘余的,不合乎环境和性格的,那就会破坏了戏剧作品的主要条件—幻想,而读者或观众正是由于这种幻想才会全神贯注于剧中人物的感情的”。

这说明作为一部好的戏剧,要有合乎环境和性格的语言,才能激起观众的兴趣,使观众有种幻想,甚至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和戏剧中的人物同悲喜,才是观众所要看到的。

老舍的戏剧创作就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在他的戏剧中,小说式人物“开口就响”的语言手段,使人物的对话能随人而发,而且符合人物的身份。

他说“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话,”即“甲说甲的话,乙说乙的话,不能混同或互换”。

老舍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把表现的“话到,人物到,情节到”这样就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仅突出了剧情,而且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如《茶馆》中开幕后王利发和唐铁嘴的两句对话:
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溜溜吧!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你相相面吧!首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早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这一段话非常自然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和典型环境,与此同时,通过王利发的几句话,我们看到他的世故圆滑,善于应酬的生意人面貌以及唐铁嘴江湖骗子的形象,确实做到了人物一开口,其性格就一目了然。

而且老舍语言好,人物也活,几笔就勾出来了,画龙点睛式的手法。

抓得准确,人物一上场,三言两语就出来了。

如马五
爷,二德子那么凶,他只说“二德子,你威风呵!”连站都不站起来,二德子就赶紧过来请安。

用二德子来衬托马五爷,太好了。

前边是无声的控诉,到第三幕,老人上来,就是有声的控诉了。

用了七个“好”字和一个“传”字,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简练的动作。

我国清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李渔也明确提出戏剧语言要“语求肖似”,也就是某个人说就要像某个人,不能使人物性格混同。

演员在演这个角色的时候,要把要演的这个人物的方方面面了解清楚,尤其是人物的性格,能在舞台上把它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给观众带来好的戏剧,才能演出精彩的戏剧。

京味儿风格
老舍的戏剧和他的小说一样,最大的特征就是京味儿风格。

所谓京味儿就是北京人说话的一种语调。

老舍通过对北京语言特别是北京市民语言的提炼,通过民间戏曲的吸收和借鉴,把一中有地方特点的语言融合到戏剧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语言风格,这是老舍戏剧语言的巨大成就。

他笔下的民情习俗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满族生活习性的特点。

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到压卷之作的《正红旗下》,老舍笔下展开的老北京特有的民俗风情的长幅画卷,囊括了清末北京社会的各个阶层,可以说从王公贵族到下层市民,以至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活现在他的笔端。

在他描绘的世态民俗的大背景下,既留下了下层市民苦难、挣扎、奋斗的声影,也留下了末代王朝送葬的钟声。

从脍炙人口的名剧《茶馆》演出的情景里,我们看到:满台奔跑
着端茶倒水、送烂肉面的跑堂儿,坐着喝茶的主儿,旗人装束的打扮:长袍马褂,服饰鲜艳,腰间挂满了零碎儿——玉石坠儿、鼻烟壶、小梳子,头上高悬鸟笼子,其间混杂着衣裳褴褛的乞讨者……;我们听到:茶客们的高谈阔论,茶房的高声吆喝,后台厨房传来的炒勺敲打声,时而又穿插着老北京特有的叫卖声……,洋洋大观的场面,让人接应不暇,“幕一拉开,观众就眼花缭乱,颇有顾此失彼的担心”。

尽管是那些并未亲眼目睹过茶馆生活的当代北京人,观看了这浓郁、别具的地方风情展示,也会脱口说出这是老北京的茶馆文化。

因为这种种形象、打扮、作派、礼仪、恐怕在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任何时代都找不到。

只有北京独一“味儿”
老舍的戏剧中,他熟练的掌握地方方言,熟悉一切事物,熟悉各阶层人物的语言,并应用的得心应手,非常精当。

如《龙须沟》中赵老头和李四嫂商量怎样帮助丁田:
四婶我们听您的话,要是您善劝,我臭骂,也许更有劲儿!
赵老那可不对,你跟他动软的拿感情拢住他,我在那面子局他,这么办就行了啦!
他们之间的对话,就有明显的北京人说事的语气,四嫂称她的同院邻居赵老头为您,这是对人的尊称,赵老头称赵四嫂为你,这是北京人长辈对后辈的称呼。

除了称呼,在用语上,如“善劝”,“臭骂”,“那面子局他“等,这都是北京人特有的方言土语。

这些语言通过表演就能很好的突出任务的性格,四嫂直爽,就知道臭骂,不讲究方法;赵老头沉着稳重,讲究助人的方法,而其中有透露着幽默,真的做到了
有的语言“想得深出的俏”。

老舍的很多戏剧作品都带有这种京味儿的戏剧化语言,很多作品都被搬上了舞台,充分显示了长久的艺术魅力。

在如老舍的《东房西屋》作为大剧场话剧《北街南院》的姐妹篇,这部京味儿小剧场话剧透过北京一个“东房西屋”的小院儿,描写了老北京“土著”房东和他几个北漂房客的故事,反映出新时代的北京特色。

任何戏剧的都离不开舞台表演,而戏剧语言,自然不能脱离舞台而存在。

老舍的话剧,就善于运用这种活泼生动的口语来创作人物,这种戏剧化的语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能在舞台上表现的恰到好处,这就不仅需要演员的表演才能,重要的还是作家的戏剧创作。

老舍的戏剧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是他的戏剧语言的充分运用,让我们能深刻的体味到戏剧的博大精深。

参考书目:
《老舍剧作研究》李振潼冉忆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戏剧经典作品欣赏》郭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老舍戏剧语言》老舍中国戏剧出版社
《老舍言语与风格》老舍上海文艺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